种族发声与文化挪用从后殖民看电影《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的想象

合集下载

风中奇缘 殖民文化

风中奇缘 殖民文化

姓名:张茜学号:21130219班级:经济学二班从《风中奇缘》看美国文化在上节的中西文化比较课上,我们观看了《风中奇缘》这部电影,在观影时,我深深地被这部电影所吸引。

它有着精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唯美的爱情故事,还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当然还有关于英国在美洲的殖民侵略历史。

为了更深刻的了解电影本身和其背景故事,我课后也查阅了很多资料。

风中奇缘(Pocahontas)是迪士尼第33部经典动画,于1995年推出,是迪士尼第一部由真实历史改编的长篇剧情动画片。

它讲述了英国的一批探险家或者说是开拓者为了寻找黄金来到了维吉尼亚,其中的一个年轻英俊的勇士庄迈斯与当地的印第安酋长的女儿宝嘉康蒂相识、相爱。

但后来两个种族因为侵略土地黄金而爆发了战争。

两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了战争。

故事虽然简明,但迪士尼通过其精湛的电影技术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意义。

那吸引了无数人的电影插曲《color of the wind》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歌曲旋律优美,歌声空灵,使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的魔力与魅力,歌词中写道:我游荡在江河山川/ 你却离我那么遥远/ 那天我们风中谋面/ 听到你的耳语/ 闻到你的阵阵芳涟…. 夏月蝉歌/ 默默的思念无尽无边/ 秋知落叶/ 渺茫愿望飘于天地之间/ 冬去春来/ 乾坤难辨的风中奇缘….自然与爱情的完美融合无法不使人们爱上这首歌。

这部电影其中的一大主题就是自然,它表现出了印第安人对自然的强烈崇拜,但是也有很多人提出这部影片对于印第安人的塑造过于刻意。

也指出这是一部极力美化或者可以说否认殖民侵略历史的动画片。

印第安人的个性被完全塑造成好莱坞或者迪斯尼家的款式和风格。

女主角的造型呈现的是美国人审美标准中的东方美女:又黑又大的眼睛、玫瑰花瓣似的嘴唇、随风飘荡的乌黑长发、肌肉若隐若现的健美身材。

影片不仅对主角的形象,而且对故事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加工,例如被侵略的印第安人是好人,英国侵略者自然是坏人。

好人中有一个脾气暴躁的,坏人中也有一个良心发现的回头是岸者。

风中奇缘英语书书评

风中奇缘英语书书评

风中奇缘英语书书评《风中奇缘》("Pocahontas")是一部基于历史人物和故事改编的动画电影,它讲述的是勇敢的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和英国探险者约翰·史密斯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个故事深受大众喜爱,不仅因为它的浪漫和冒险元素,还因为它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和解。

英文书评:"Pocahontas" is a captivating tale that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wo vastly different worlds – the Native American tribe and the British colonizers. The story centers around Pocahontas, a free-spirited and curious young woman who defies tradition to follow her heart. Her love interest, John Smith, embodies the intrepid explorer archetype, though his character evolves throughout the narrative, revealing depth and a capacity for understanding.The animation by Disney is stunning, with lush landscapes and expressive character designs that bring the 17th century to life. The musical score enhances the emotional journey of the characters, adding layers of drama and enchantment.What makes "Pocahontas" particularly remarkable is its thematic exploration of courage, freedom,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y. It subtly critiques colonialism while celebrating cultural diversity and mutual respect.However, some historical inaccuracies are worth noting. The film takes creative liberties with the actual events and people involved, which may be a point of contention for purists. Nonetheless, as a piece of entertainment aimed at a broad audience, "Pocahontas" succeeds in delivering an engag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experience that transcends age and cultural barriers.Overall, "Pocahontas" is a timeless animated classic that continues to charm viewers with its blend of history, fantasy, romance, and adventure. It's a must-watch for those who appreciate animated films that offer more than just surface-level storytelling.。

pocahontas意思

pocahontas意思

pocahontas意思《Pocahontas》是一部迪士尼动画电影,于1995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真实历史人物波卡贡塔斯(Pocahontas)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关于勇气、友谊和爱情的故事。

波卡贡塔斯是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一个印第安公主,她的名字在阿尔冈金语中意为“调皮的孩子”或“小淘气”。

故事发生在17世纪初的美洲大陆,当时欧洲殖民者正在探索新大陆,与当地印第安人展开接触。

波卡贡塔斯是印第安人酋长的女儿,她勇敢、聪明,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

她与英国殖民者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相遇,并在相处中逐渐产生了友谊和爱情。

这部电影通过波卡贡塔斯和史密斯之间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冲突、环境保护和和平共处等主题。

波卡贡塔斯代表了原住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尊重,而史密斯则代表了殖民者的野心和对资源的贪婪。

两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了解和交流中,逐渐认识到彼此的价值和重要性。

电影中的波卡贡塔斯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个勇敢而独立的女性,不仅敢于保护自己的家园,还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成为了许多观众的偶像。

《Pocahontas》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影中的歌曲《Colors of the Wind》成为了经典之作,歌词中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和平的追求。

这首歌曲不仅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之作。

《Pocahontas》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精美的动画和动人的音乐,更在于其深刻的主题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这部电影通过波卡贡塔斯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珍视和平、尊重他人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它提醒我们,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都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总之,《Pocahontas》是一部充满教育意义的动画电影,它通过波卡贡塔斯的故事,向观众传递了珍视和平、尊重他人文化的重要价值观。

这部电影不仅在娱乐方面取得了成功,也在文化交流和历史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风中奇缘观后感

风中奇缘观后感

风中奇缘观后感《风中奇缘》观后感电影《风中奇缘》是由导演李安执导,改编自伊恩·麦克尤恩的同名小说。

该片讲述了一个跨文化的爱情故事,以及主人公李慧珍在与伊慧珠相识后在命运的洪流中的选择和成长。

影片通过精彩的故事情节、出色的演员以及细腻的画面展示了爱情的力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电影通过李慧珍和伊慧珠的相遇,展现了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作为一个韩国女性,李慧珍在美国旅行时遇到了伊慧珠,一个生活在台湾的年轻女孩。

两人不仅来自不同国家,还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两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他们用真诚和包容打破了这种障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爱情。

这启示了观众要勇于跨越文化差异,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其次,电影呈现了人生中关于选择的重要性和成长的主题。

主人公李慧珍原本预定在美国长时间工作,然而在与伊慧珠相遇后,她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回到韩国。

这个抉择不仅关乎她的个人命运,也涉及到她与伊慧珠之间的感情和她对于家庭、传统文化的认同。

通过这个选择,李慧珍完成了自身的成长,并且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个情节给观众带来了对于人生中重要选择的思考,并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选择和成长。

此外,影片的画面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李安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对细节的把握,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美丽景色和人物形象。

从美国的繁忙都市到台湾的宁静乡村,每一个场景都仿佛是一幅画作般美不胜收。

同时,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为影片增添了生动的色彩。

他们通过情感的流露和动作的表达,使观众与电影中的人物建立了紧密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风中奇缘》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通过讲述一段跨文化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力量与人生的成长。

影片通过精彩的情节、出色的演员和精美的画面,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思考了关于文化、选择和成长的问题。

无论是故事的情节还是电影的制作,都令人印象深刻。

我相信,《风中奇缘》将继续在观众的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共鸣。

文化挪用的经典例子

文化挪用的经典例子

文化挪用的经典例子文化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民族之魂。

我们的每个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价值观甚至我们的世界观。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每个文化都独具特色和独特的内涵。

但是,某些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挪用和污辱文化基础的常见方式。

文化挪用已经成为预制和自我廉价宣传的代表。

在此,我们将探讨一些文化挪用的经典例子,并讨论其危害。

1. 印第安文化的挪用印第安人是美洲先住民族,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从印第安土著的子弹头发型到他们的心形装饰,他们的特色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特别是在时尚方面。

但是,它们被改造成了二十一世纪的"潮流"。

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印第安文化用品的背后是他们生活的社会条件,他们的人民和故事。

他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时尚元素,忽略了其文化背景和知识问题。

挪用印第安文化的问题在于,它剥夺了一种特殊文化的身份、历史和精神属性,转而变成一种有商业价值的商品。

这已经在一些国家引起了激烈的反响,比如在加拿大和美国。

这些国家的印第安人民在一些艰难时期遭受了很多种族歧视,冷漠和不公正待遇,将印第安文化作为时尚元素的行为,会使印第安人民感到被进一步排斥和边缘化。

它们被抢劫了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认可,并被剥夺了在社会中被认可的价值,并以此获得财富的机会。

2. 黑民文化的挪用黑人文化无疑是对美国文化的巨大贡献和影响的体现。

无论是音乐、舞蹈,还是衣服、发型,黑人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给美国增添了一道独特的色彩。

然而,黑人文化同样承受了许多挪用的风险,在某些时候,却成为了抹黑黑人的手段。

黑人文化的挪用在于,它被用来证明没有黑人群体就没有黑人风格。

这是一种非常盲目和偏执的想法,不仅低估了黑人文化的贡献,而且将黑人文化定为一种模仿,被其他人挪用。

此外,黑人文化还被赋予一些负面特征,比如暴力、不正经和懒散。

这种负面认知助长了所谓的"黑人风格"的改装和剪裁,特别是面对商业营销。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

后殖民文学与身份认同: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反思摘要后殖民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流派,深刻反思了殖民历史对被殖民地区的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所造成的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后殖民文学如何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重塑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认同,并揭示殖民主义对文化、语言和历史叙事的操纵。

通过分析后殖民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叙事策略和人物塑造,本文将阐明后殖民文学在挑战殖民话语、重建文化自信和促进文化多元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引言殖民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不仅在政治和经济上对被殖民地区造成了深远影响,更在文化和身份认同层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后殖民文学应运而生,成为被殖民者反思殖民历史、重塑文化身份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深入探讨后殖民文学如何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揭示殖民主义对文化、语言和历史叙事的操纵,进而重塑被殖民者的文化身份认同。

后殖民文学的兴起与发展后殖民文学兴起于20世纪中期,随着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被殖民者开始用自己的声音讲述殖民历史,挑战西方殖民话语的霸权。

后殖民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社会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影响。

后殖民文学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后殖民文学作品通过对殖民历史的批判性审视,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造成的创伤和破坏。

这些作品常常以被殖民者的视角,讲述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经历,揭露殖民者的暴力、剥削和文化侵略。

通过对殖民历史的重新解读,后殖民文学作品挑战了西方殖民话语的权威性,为被殖民者提供了重新认识历史、重建文化自信的机会。

后殖民文学对文化身份认同的重塑后殖民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和重塑,帮助被殖民者摆脱殖民主义的文化束缚,重建自己的文化自信。

这些作品常常以被殖民者的日常生活、文化传统和语言为素材,展现被殖民者的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

通过对本土文化的肯定和弘扬,后殖民文学作品促进了被殖民者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

文化身份的自我追寻与建构——美国动画电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文化身份的自我追寻与建构——美国动画电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892016年第07期动画电影《风中奇缘》海报美国拍摄的动画电影旨在追求高额的商业价值并通过电影这种形式传播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以及他们的价值观,而非给儿童观众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和对其进行启迪教育。

由于动画电影的观众多为儿童,所以在传播西方价值观时也更为隐秘,使得西方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根植于我国儿童幼小的心里。

因此,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从事中国本土文化的各类工作者要提高警惕,以批判的目光看待美国推出的动画电影里所隐蔽的西方文化,并积极发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动画产业,宣传我国本土的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

一、 在西方国家的视角下重塑“他者”形象(一)解读凝视与被凝视之间的关系在名为《规训和惩罚》的哲学著作中,提出了不同地位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凝视与被凝视的相互关系,表现出对自身文化存在优越感的那些西方国家的哲学家面对异己文化时进行的凝视。

通过凝视异己文化来定位自身,然而被凝视方在权力压力下丧失话语权,所以,此种凝视是以自身所具有的价值观来对自我和他者之间关系进行界定的。

[1]而作为西方国家主流意识的后殖民意识正是以自我为文化中心,无视其他民族,并且在西方影视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迪士尼公司也是这种价值取向的忠实拥护者,这在影片《风中奇缘》中对“他者”形象进行塑造时可以明显看出,导演以西方文化价值观来对印第安人及其文化进行解读,凭借自身文化背景以及媒介方面的优势对“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进行虚构。

(二)影片《风中奇缘》中他者形象的塑造在影片开头有这样一个场景——当公主询问探险家来此地的目的时,史密斯的回答居然是:我们来此地就是要帮助你们建造房子、修【作者简介】杨建道,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育方向研究。

文化身份的自我追寻与建构——美国动画电影的后殖民主义解读杨建道动画视阈Focus on Animated Movies建道路,明显透露出殖民者那种以文明传播者姿态自居的强势心理。

电影观后感700字 风中奇缘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700字 风中奇缘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700字风中奇缘观后感
“我宁愿与你相识也不愿独活百年。

”——原话来自迪斯尼第一个不是HAPPYED的动画电影《Pocahontas》里的英国人John 对印第安公主Pocahontas说过的最动情的一句。

即使《Pocahontas》之后又出一个‘忠实于历史’的HAPPYED版,但我还是觉得这电影只有一个结局,而Pocahontas的初恋只是John。

喜欢这部电影,也喜欢它的主题歌‘IfINeverKnowYou’,喜欢它93年时的放映背景:夜晚的纽约中央公园,八部放映机投射在八层楼高的大萤幕上,近十万人看露天电影——大家看得但是地道的感情片儿啊(管它的载体是不是透过动画这种形式)!但最喜欢的还是它之后拍的MTV,即:在晚间将电影片段用放映机分别投射到几栋大楼上,配以纽约璀璨的夜景(那时世贸双子星还傲然矗立着呢~),和男女歌手的深情对唱.....虽然此刻还能够再重拍一次,但在当年的我看来,这就是我所看过的最浪漫的MTV。

“我宁愿与你相识也不愿独活百年。

”正是这句让我认识到对于既漫长又短暂的生命来说,拥有一段真爱的重要性。

到最后John与Pocahontas也没能走到一齐,但在他们彼此的生命中却拥有一段真爱,跨越国别、肤色与种族偏见,正如《英国病人》中所阐述的‘可逾越的国别地理与感情神圣性的永恒。


真该感谢一向致力于搞全球文化侵略,并间接或直接抹杀削弱民族文化差异的迪斯尼动画公司。

即使它搞过最250的让人反感的情节,但不得不说由它的编剧所杜撰出的这句台词却成为我最早学会的一句情话,而非既可庸俗又可直白的——“我爱你。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 (总第47期)种族、发声与文化挪用:从“后殖民”看电影《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的想象毛思慧 杨 思(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1)摘要: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批评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策略。

本文将批判地运用部分“后殖民”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美国影片《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想象,论述种族、发声与文化挪用等问题。

关键词:后殖民;种族;发声;文化挪用Abstract:The r eading of“foreign”texts is but a cr oss-cultur al event.This paper,while critically e mploying some contemporar y post-colonial fe minist theories fro m critics such as Edward Said and bell hooks,analyzes the Euro-centr ic and hegemonic re-imagination of Pocahontas in popular Disney film Pocahontaswith a focus on ethnic ity,articulation and cultural appr opriation.It calls for a mor e balanc ed albeit critical(re-)reading of Western cultural pr od-ucts in the post-colonial cultural context.Key words:post-colonial;ethnicity;ar tic ulation;appropriation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对“外国文本”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不仅仅是在两种语言文字所构建的空间里获得美感与快乐,而且也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的活动:是两个灵魂、两类意识、两种文化的对话。

这一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不仅要求我们具备较强的中外文基本功,熟悉两种文化的异同,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要有相当强烈的历史感,对由极为发达的市场经济推动、时刻散发出欧美民族中心主义的美国文化,要有客观冷静的审视意识。

在这个高唱“推翻”典范,“打倒”传统,“消解”理性,“对抗”中心,即刘再复所谓“放逐诸神”、“告别革命”的后现代,在提高警惕、抵抗西方文化帝国主义的“后殖民”文化语境里,我们对美国文化及其产品更应该有一种审视意识。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们似乎应该在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论满天飞的“后现代”,在新时代比较文学文化研究中,努力去审视“外国文本”,选择批评视角,构建我们自己的阅读立场。

我们深知,欧美民族中心主义与近几百年来的种族主义、历史偏见、性别歧视、殖民现实和文化霸权密切相关,要对它进行反思并进而思考我们新的文化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在展示欧美主流“知识形态”的内在矛盾之同时,在文化批评工作者中培植发展作为文化抵抗的阅读策略。

本文将批判地运用部分“后殖民”和“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美国影片《风中奇缘》对Pocahontas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想象,论述种族(ethnicity)、发声(articulation)与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等问题。

一、关于“种族”:赛义德和贝尔·胡克斯自从1978年赛义德的《东方主义》问世以来,“东方主义”这一术语被越来越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文化批评。

正如玛丽·普拉特所言,《东方主义》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的思想历程(盛宁,1997)。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包含三层含义(1995)。

首先,东方主义是指研究东方的一门学问,包括所有关于东方的写作、教学和研究。

其次,东方主义是指一种思想风格,它以东方和西方之间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分为基础。

东方主义的第三层含义是西方控制、统治以及对东方进行建构和施加权力的一种风格。

赛义德认为,只有借用福柯关于话语的概念,才能理解欧洲文化支配东方的庞大的系统原则,才能理解西方是如何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政治、社会、军事、意识形态、科学以及想象等层面控制,甚至“创造”东方。

在东方主义的描述下,欧美人都是理性、进化了的、道德高尚的、成熟的、正常的、合乎逻辑的;而东方人则与之相反,他们不理性、落后、野蛮、幼稚、不合乎逻辑、神秘莫测。

虽然这些都是东方主义者一厢情愿的想象,是不真实的再现,然而东方主义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种扭曲了的东方人形象屡屡出现于小说、电影、电视剧等文本中。

随着这些铺天盖地的“再现形象”借助西方媒体的魔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东方主义的影响也就愈发根深蒂固了。

Deborah Gee导演的纪录短篇《屠龙》(Slaying the Dragon)就揭示了亚洲女性在好莱坞电影里的定型(stereotype)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

实际上,东方主义者“东方化”的不仅是东方人的形象,还包括其他“有色人种”,如黑人、印第安人的形象。

其目的都是要极力维护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至上主义(White Supre mac y)。

本文将在第四部分具体分析《风中奇缘》(Pocahontas)中的印第安人,特别是印第安女性是怎样被重新想象的。

在种族问题的最新论述方面,贝尔·胡克斯(bell hooks)是另外一位著名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她经常抨击的对象是“白人至上的资本主义父权制”(white supremacist capitalist patriarchy)。

在她看来,白人至上主义是一种信仰,即认为:白人由于肤色的缘故,优越于其他肤色的民族,天生就有统治其他民族的权利。

贝尔·胡克斯所称的资本主义是指“西方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制度”(1994)。

它始终以追求最高的经济利润为目的。

父权主义是指男性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在她的著作中,“白人至上主义的资本主义父权制”通常一起出现,这是由于贝尔·胡克斯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

贝尔·胡克斯进一步指出,公众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对于资本主义和父权主义的批评,但是却不能看到(或不愿承认)白人至上主义。

因此,它成了贝尔·胡克斯的主要抨击对象。

她认为,白人至上主义体现了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对有色人种的固定看法和相关行为。

它在当今的美国社会颇具市场,表现为种族歧视、剥削和压迫。

并且由于其存在并非一朝一日,影响范围很广,连受歧视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其观点,从白人至上主义者的立场出发看待自己的“部族”。

贝尔·胡克斯认为,这一术语最充分地表明了白人种族主义分子对有色人种心智上的剥削。

二、《风中奇缘》:哥伦布神话的现代版《风中奇缘》讲述了一群以总督为首的英国人在“新大陆”掠夺黄金的故事。

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部落发生流血冲突,而上尉John Smith与部落首领Powhatan的女儿Pocahontas相爱。

两人共同努力,避免了双方的一场战争,但是John Smith为了救Powhatan而被总督开枪击中。

故事以英国船员囚禁总督,带着John Smith回伦敦治伤而告终。

虽然《风中奇缘》是一部动画片,中间还穿插着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却不难看出它其实是现代版的哥伦布历史:这批英国人的目的很明显,一是要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掠夺黄金;二是要征服印第安人,并在他们的土地上建立起欧洲白人统治的“文明社会”。

因此,在进入影片分析之前,有必要对哥伦布的传统形象进行解构。

传统观点认为,哥伦布是一位英雄,因为他的4次美洲之行为西班牙和其它欧洲国家带来了极大的物质利益,并且为欧洲殖民者开通了通往美洲之路。

这种观点从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把哥伦布当作英雄和爱国者膜拜。

事实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从印第安土著人的立场出发,开始注意哥伦布航行的消极方面(Britannica CD,2000)。

他们认为,哥伦布以及其后的欧洲殖民者给加勒比海和美洲的印第安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杀戮印第安人,挑动不同的部落互相残杀,以及贩卖奴隶,都与之不无关系。

贝尔·胡克斯也撰文揭露了哥伦布神话的实质,认为把哥伦布当作爱国者来膜拜是白人至上主义的集中表现。

她在文中引用了哥伦布的一封信。

信中哥伦布承认:印第安人非常诚实、大方,愿意与他人(白人)分享自己的食物。

这表明他们对别人的爱胜于对自己的爱。

然而,哥伦布非但没有尊重印第安人的诚实、友好和博爱的美德,反而认为这些是他们的致命弱点,使他们易于被征服、剥削和消灭(1994)。

Ella Shohat和Robert Stam也尖锐地指出,对于美国印第安人来说,政府每年一度号召他们庆祝哥伦布发现美洲无异于强迫犹太人庆祝希特勒的法西斯统治(1995)。

这样,哥伦布的英雄形象便被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早期殖民者形象。

因此,对于哥伦布以及类似的“新大陆”之行,我们应该有一种新的阅读策略和审视角度,应该大胆的对其进行解构,揭示其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白人至上主义的性质和侵略、掠夺和殖民的本质。

在《风中奇缘》一片中,这一点十分明显。

总督一踏上印第安人的土地便迫不及待地宣称:“此地一切资源尽归詹姆士国王所有。

此地从此名为詹姆士城”。

他对印第安人的政策与历史上的殖民者也极其相似,那就是赶尽杀绝———“你们一看见印第安人就要操家伙。

对这些蛮夷要见一个杀一个。

遇到印第安人不杀就是犯法。

在这里我就是法律!”因此,揭开浪漫主义的外衣以及动画片的外在形式,我们不难看出,《风中奇缘》实质上是哥伦布神话的现代版。

三、关于“发声”:挑战哥伦布神话发声是种族问题的关键。

《风中奇缘》的主题歌《风之韵》似乎是一种发声的表现。

从表面来看,《风之韵》是“政治上正确”的(politically correct)。

它通过Pocahontas之口,表达了印第安人对白人优越性的质疑,印第安人也似乎通过它成功地实现了发声。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阅读一下歌词: 你认为我是无知未开化的野蛮人/尽管你已经到过很多地方/我猜一定是这样/但我仍然不明白/假如我真是如你想象的野蛮人/为何聪明的你却有很多事不明白/不明白……你认为你占有任何你到过的地方/这片土地对你而言不过是毫无生命的东西/而我知道每一块石头一花一草/都有他们的名字、灵气和生命你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与你相同/或思考与你一致的人属于你的族类/但如果你试着以不同的脚步去探索/你可以了解到很多你从不知道的事你听过狼对着蓝月呼嚎吗?/或曾问过山猫他为何嗤笑?/你能与群山一起咏歌唱和?/……来,让我们风驰在森林深处的蜿蜒松径/来,尝尝大自然赐予的鲜美果莓/……风雨和不息的川流是我的兄弟/水獭和飞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彼此生息相关/生命相连的自然循环,永不止息你猜,小枫树能长多高?/如果砍掉它,你永远不会知道你从来不会听过狼对着蓝月呼嚎吗?/不论我们有着白皙或铜红的皮肤/我们仍需与群山一起咏歌唱和/……未来你也可以拥有这一切/直到你可以画出风中美丽的色彩歌曲开头以三个“你认为”(原词:You think)和三个“但/而”(原词:But),对欧洲白人对印第安人“东方主义”式的认识和“西方知识”提出了质疑、批评和抵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