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第10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有机化学第10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CH2Cl + CH3COO-Na+
O
HOAc 120oC
C2H5
CH2OCCH3
讨论
① 是SN2反应。 ② 只适用于1o RX和活泼RX。 ③ 常用的是钠盐。(有时也用Ag盐,优点:速率快。缺 点:太贵。) 体系中双键不受影响。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主要方法:
COOH
COOH
CH3
环戊基甲酸
CH2COOH
间-甲基苯甲酸
HOOC
COOH
-萘乙酸
2013年11月8日
对苯二甲酸 (1,4-苯二甲酸)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命名练习
COOH

2,4-己二烯酸 己二酸 环己烷甲羧酸 2-环丙基乙酸 2-甲基丙二酸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HOOC(CH 2)4COOH
COOH
CH2COOH
O O O
R
C
R
C
C
R'
+ H2O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3.酯化反应

酸与醇脱水生成酯的反应。
O R C OH
+
H O R'
-H2O
R C
O OR'
应用:将药物转变成前药,以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稳定性及克服多种不利因素。(见p346)
2013年11月8日
温州医学院药学院

2013年11月8日
实 例
O O H H
COOH OH
COOH
O
OH
邻位
诱导吸电子作用大、 共轭给电子作用大、 氢键效应吸电子作用大 pka 2.98 苯甲酸的pka 4.20

羧酸与取代羧酸

羧酸与取代羧酸

伯醇和仲醇成酯以“酰氧键断裂的机理”:
O CH3 C
-H2O
消除
OH
H+
+ OH HOC2H5
CH3 C OH
CH3
OH C OH
亲核加成 H O+C2H5


+ OH
-H+
CH3 C OC2H5
O CH3 C OC2H5


OH
+
CH3 C OH2 OC2H5

11-28
伯醇和仲醇与酸成酯反应的特点: ①反应总的结果是亲核试剂醇分子中的-OR基取代了羧基中的羟基,是羧基的 亲核取代反应。 ②空间位阻对酯化反应的速度影响很大。 上述反应的中间体(Ⅱ)和 (Ⅲ)都是四面体结构,比较拥挤,如果羧酸和醇的α碳上连接的基团越多, 越大,这些中间体越不稳定,酯化反应越难进行。 酸或醇的烃基体积小、数目少,速度快。反应活性顺序如下:
11-13
问题11-2 分离苯甲酸、苯甲醇和苯酚的混合物。
COOH OH CH2OH
NaOH水溶液
水层 通CO2
溶液 H+ 晶体(苯甲酸) 晶体(苯酚)
醇层(苯甲醇)
羧酸酸性的应用: 分离、鉴别羧酸与酚
在制药工业中将羧酸制成钾盐、钠盐增加 药物的水溶性,提高药效
11-14
问题11-3 乙酸中也含有CH3CO基团,但不发生碘仿反应。为 什么?
AC
OH
性增强
O
当D为推电子基团, 酸
D C O H 性减弱
11-15
(1) 诱导效应
酸性排列顺序
HCOOH > CH3COOH >CH3CH2COOH
pKa 3.77

实验九-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

实验九-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

实验九羧酸和取代羧酸的性质一、实验目的1.验证羧酸和取代羧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羧酸及取代羧酸的鉴别方法。

二、实验原理羧酸均有酸性,与碱作用生成羧酸盐。

羧酸的酸性比盐酸和硫酸弱,但比碳酸强,因此可与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成盐而溶解。

饱和一元羧酸中甲酸的酸性最强,二元羧酸中草酸的酸性最强。

羧酸和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有香味的酯。

在适当的条件下羧酸可发生脱羧反应。

甲酸分子中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可被高锰酸钾或托伦试剂氧化。

由于两个相邻羧基的相互影响,草酸易发生脱羧反应和被高锰酸钾氧化。

乙酰乙酸乙酯是由酮式和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体共同组成的混合物,因此它既有酮的性质,如能与2,4-二硝基苯肼反应生成橙色的2,4-二硝基苯腙沉淀,又有烯醇的性质,如能使溴水褪色,与三氯化铁溶液作用发生显色反应等。

三、仪器和药品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带软木塞的导管等。

冰醋酸、草酸、苯甲酸、乙醇、异戊醇、乙酰乙酸乙酯、水杨酸、乙酰水杨酸、乳酸、酒石酸、2mol∙L-1一氯乙酸、2mol∙L-1三氯乙酸、2,4-二硝基苯肼、10%甲酸、10%乙酸、10%草酸、10%苯酚、托伦试剂、5%氢氧化钠溶液、5%盐酸、0.05%高锰酸钾溶液、0.05mol∙L-1三氯化铁溶液、5%碳酸钠溶液、浓硫酸、溴水、饱和石灰水、甲基紫指示剂、pH试纸。

四、实验步骤1.羧酸的酸性(1)用干净的玻棒分别蘸取10%乙酸、10%甲酸、10%草酸、10%苯酚于pH 试纸上,观察和记录其pH并解释之。

(2)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g苯甲酸、水杨酸和1mL水,边摇边逐滴加入5%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澄清,再逐滴加入5%盐酸溶液,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解释之。

(3)在2支试管中分别加入0.1g苯甲酸、水杨酸,边摇边逐滴加入5%碳酸钠溶液,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解释之。

2.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10滴2,4-二硝基苯肼试剂和3滴10%乙酰乙酸乙酯,观察和记录反应现象并解释之。

有机化学课件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有机化学课件第十章 羧酸和取代羧酸

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根据羧酸分子中烃基不同
COOH
饱和酸 CH3COOH 不饱和酸 CH3CH=CH-COOH 一元酸
3、按照羧酸分子中羧基数目
二元酸 COOH COOH
命名
俗名 如 醋 酸 系统命名法
命名时:1、选主链(含羧基在内的最长碳链) 2、编号(从羧基碳原子开始)
CH3-CH-CH2COOH CH2CH2CH3 3-甲基己酸 (-甲基己酸) CH3 COOH 3-甲基苯甲酸 CH3CH-CH2-CHCOOH
12 9 CH3-(CH2)4-CH=CH-CH2CH=CH-(CH2)7COOH
9 , 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 ( 9 , 12-十八碳二烯酸)
二、羧酸的物理性质
含5个C原子的酸溶于水。 b.p比相同分子量的醇高
C原子
水溶性
CH3CH2OH HCOOH
46 46
78.5 º C 100.7 º C
3. 酯的生成
18 H+ RCOOH + HOR´ 18 RCOOR´ + H2O

O R–C–OH + H OH R–C—O–R* H OH
HO R–C–OH + R*––OH OH R–C—O–R* OH2
–H2O
HO R–C–OR*

羧酸和醇位阻越大↑,反应速度↓,甚至不反应。
酯化的相对速度为
CH3
CH3
2,4-二甲基戊酸 ( , -二甲基戊酸) COOH COOH 邻苯二甲酸 CH3 C–COOH CH3 2-甲基-2-环已基丙酸
HOOCCH2CH2COOH
丁二酸
CH3(CH2)16COOH 十八碳酸(硬脂酸)

第10.11章_羧酸取代酸及衍生物

第10.11章_羧酸取代酸及衍生物
1. 氧化法
伯醇、醛的氧化
烃氧化
芳环侧链氧化
2. 水解法
腈水解 油脂水解
3. 格氏试剂法(Grignard —与CO2反应)
格氏试剂法(Grignard)
—与CO2反应
增 加 一 个 碳
10.3 羧酸的物理性质
1、 状态
脂肪族饱和一元酸:C1~C9:液体 C10: 固体 脂肪族二元酸、芳香族羧酸:结晶固体
键长平均化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羧酸去掉羧基中的羟基后剩余的部分称为酰基。
酰基的名称是将相应的羧酸名称中的“酸”变成“酰基” 例:
酰卤、酰胺的命名: 羧酸名称 酰基名称“某酰卤”“某酰胺”
当酰胺分子中氮上有取代基时,称为 “N-某烃基某酰胺 ”
酯的命名:
“某酸某(醇)酯”
多元醇酯: “某醇某酸酯”
(2)两种不同的脱水方式:
RCO OH+R’O H RCOOR’+H2O 酰氧断裂
RCOO H+R’ OH
RCOOR’+H2O 烷氧断裂
+ H CH3COOH + CH3CH2O18H CH3COO18CH2CH3 + H2O
一般酯化反应是酰氧断裂
但是:
RCOO H+R’3C OH
叔醇
RCOOR’+H2O
表现在:使溴水退色;使FCl3显色;③与金属钠作用
2、乙酰乙酸乙酯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意义:增链
(1)、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克莱森(Claisen)酯缩合反应
乙酰乙酸乙酯
(2)、亚甲基上的取代反应
碳负离子都具有亲核性,可发生:
烷基化反应:(亲核取代)
一烷基化
二烷基化

第十章取代羧酸

第十章取代羧酸

( 以符号 I 表示 )。
H
CH3CH2CH2Cl
H
δ+
C H
+ δ+ δ + δ δ
C H C H Cl
H
H
产生原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 。
本 特 质:极性共价键产生的电场引起邻近价键电荷 的偏移。 点:沿碳链传递,随碳链增长迅速减弱或消失。 比较标准:以H原子为标准。
C
X
C
H
C
Y
吸电子诱导效应 比较标准 -I效应 I=0 诱导效应的相对强弱
γ等标明羟基的位置。一些醇酸常用俗名。
CH2 COOH HO C CH2 COOH 3-羧基-3-羟基戊二酸(柠檬酸,枸橼酸) citric acid COOH
HO
CH HC
COOH COOH 3-羧基-2-羟基戊二酸(异柠檬酸) isocitric acid
CH2 COOH
(二) 醇酸的物理性质(自学)
一、酮酸的分类和命名
根据酮基和羧基的相对位置不同,酮酸可分为α、 β、γ ……酮酸。 酮酸的命名也是以羧酸为母体,酮基作取代基。
CH3 C COOH O -丙酮酸 pyruvic acid CH3 C O -丁酮酸 -butanone acid CH2COOH HOOC C CH2COOH O 丁酮二酸(草酰乙酸) butanone diacid
二、酮酸的化学性质 (一)酸性 由于羰基氧吸电子能力强于羟基,酮酸 的酸性强于相应的醇酸,更强于相应的羧酸, 并且α-酮酸比β-酮酸的酸性强。
CH3 C COOH CH3 C CH2COOH CH3 CH COOH > > OH O O
> HOCH2CH2COOH > CH3CH2COOH

chapter10羧酸与取代羧酸

chapter10羧酸与取代羧酸
(使酸性明显增强)
-I (中)
O
O
O
O
C
H
C
O
OH
COOH
>
HO
COOH
+C(强) -I (弱)
O
O
C
OH
二元羧酸的酸性
二元羧酸的酸性与两个羧基的相对距离 和在空间的位置有关。
HOOCCOOH HOOCCH2COOH
Ka1 5.9×10-2
1.6×10-3
Ka2 4.0×10-5
1.4×10-6
HOOC(CH2)2COOH 6.8×10-5 2.3×10-6
COOH
COOH
COOH
COOH
NO2
O2N
NO2
pKa
-I(中)
-I(弱), -C
O
O
C
O
O
C
-
+O
N O
O N+O-
-I(强), -C 氢键效应; -NO2的空间障碍 使苯环的+C减弱。
O
O
C
-
O
N+
O
取代基是供电子基时,酸性:邻 > 间 > 对
COOH
>
OH
HO
COOH
>
pka
-I(强),+C 分子内氢键
二元羧酸电离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电离要受到另一个羧基-I效应的 影响,两个羧基距离越近影响越大。 二元羧酸的酸性比相应的一元羧酸强
HOOC CH2 COOH OOC CH2 COOH 电离后羧基负离子对第二个羧基有+I效应, 使第二个羧基难电离。所以 Ka1 >Ka2
问题: 比较酸性强弱

羧酸和取代羧酸

羧酸和取代羧酸
3-乙基-3-丁烯酸
COOH CH3
邻甲基苯甲酸
14
CO2H
CO2H
O
乙二酸(草酸)
OHC CH2 C CH2 COOH 3-氧代戊醛酸
OH HOOC CH2 C CH2 COOH
COOH
3-羧基-3-羟基戊二酸(柠檬酸)
15
第二节 羧酸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
一、物理性质
饱和一元羧酸中: C1~C3的低分子量羧酸是具有强烈酸 味和刺激性的液体; C4~C9的羧酸是具有 腐败气味的油状液体。
R CH A
O C OH
-A=-X,-OH,-NH 2
3
羧基中的-OH被其它原子或基团取 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称羧酸衍生物。
O R CL
O L = -X ,-OR , R C O , -NH2 -NHR, -NR2
4
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与命名
5
一、羧酸的结构 羧基是由羰基和羟基组合而成。
R——
p-p共轭体系
19
Ms:
O CH3CH2CH2CH2C OH
+.
O
+CH2CH2CH2C OH m/z 87
+
HO C O m/z 45
γ-H麦氏重排(麦克拉费蒂Mclafferty):
H3C
H
CH2
+.
O
CH2
C
CH2
γH
OH
CH3
H O+.
CH +
C
CH2 CH2 OH
m/z60(基峰) 20
第三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
Gd:electron-donating group
Ga:electron-attracting group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or o-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取代羧酸:
α-羟基丙酸 (乳酸) α-hydroxy propanoic acid
邻羟基苯甲酸 (水杨酸) o-hydroxybenzoic acid (Salicylic acid)
Z-3-甲基-3-戊烯酸 Z-3-methyl-3-pentenoic acid
芳香羧酸:
苯甲酸 benzoic acid
3,4,5-三羟基苯甲酸 3,4,5-trihydroxybenzoic acid
多元羧酸:
(1R,3R)-1,3-环已烷二羧酸(1R,3R)-1,3cyclohexanedicarboxylic acid 邻苯二甲酸
e. 羟基取代苯甲酸酸性顺序:注意邻位取代
p K :
2.98
4.12
4.54
分子内氢键
f. 甲氧基取代苯甲酸酸性顺序:注意对位取代
pKa: 4.09 电子效应:-I、+C
4.09 -I
4.17
4.47 -I、+C
(3)二元羧酸的酸性
二元羧酸中有两个可解离的氢,电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 电离时,要受另一个羧基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两个羧 基相距愈近,影响愈大。因此,二元羧酸酸性的变化均与 两个羧基的相对距离有关。 例如: 乙二酸: pKa1为 1.23 丙二酸: pKa1为 2.8
二、结构及物理性质
p-π共轭
结构:
sp2杂化
sp2杂化
羧基碳原子为sp2杂化,三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氧原
子和另一个碳原子或氢原子形成三个σ键。未参与杂化的p 轨道与氧上的p轨道形成一个π键,羧基是一平面结构,羟 基氧原子上占有未共用电子对的p轨道可与羰基的π键发生 p-π共轭。
物理性质
3-羧基-3-羟基戊二酸 3-carboxy-3-hydroxypentandioic acid 2-氧代丙酸 or 丙酮酸
2-oxopropanoic acid
or Pyruvic acid
酰基 (acyl):名称可根据相应羧酸来命名。
乙酰基 (acetyl)
2-乙基苯甲酰基 2-ethylbenzoyl
混合酸酐用酰卤和羧酸盐反应:
分子内二酸脱水可形成环状酸酐:
4、生成酰胺 羧酸可以与氨(或胺)反应形成酰胺(amide)。羧酸与 氨(胺)反应首先形成铵盐,然后加热脱水得到酰胺。
思考题:排列下列化合物酸性
D> C>A>B
A> E > C > D > B
思考题:排列下列醇或酸在酸催化下酯化时的速度:
2-(4-异丁基苯基)丙酸 2-(4-isobutyl phenyl)propanoic acid
6-萘基己酸
6-naphthyl hexanoic acid
不饱和羧酸:选择含有羧基和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碳
链为主链,编号时仍然从羧基开始,称“某烯酸”。
2-丁烯酸(巴豆酸) 2-butenoic acid
(1)脂肪族一元羧酸的酸性(主要考虑取代基诱导效应 影响) a. 吸电子基使酸性增强,给电子基使酸性减弱;
G为给电子基:
G为吸电子基:
b. 取代基越多,影响越大(诱导效应具有加和性);
c. 取代基距离羧基越远,影响越小(诱导效应随距离增 加而减弱);
d. 取代基的吸电子能力越强,则该酸酸性越强。 一般在元素周期表中,自左至右或从下到上吸电子
α-卤代羧酸
例:
(五)脱羧反应(decarboxylation reaction)
羧酸分子中脱去羧基并释放出CO2的反应。
1、在α-碳上连有吸电子基(如硝基、卤素、酰基、羧基、 氰基和不饱和键等)的羧酸容易发生脱羧反应。
A = -COOH、-CN、-C=O、-NO2、-CX3、-C6H5等 吸电子基团。
b. 碳正离子机理(烷氧键断裂 ) 叔醇具有比较大的空间位阻,并且酸性条件下易生成碳正
离子,发生的是烷氧键断裂,以碳正离子机理反应。
实验表明,光学活性三级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消旋酯产物, 如:
(S)
(dl)
烷氧键断裂,醇提供羟基:
H+先与醇羟基氧结合; 羧基羰基氧作为亲核试剂,产物酯中所有氧原子来自于 羧酸。
b. 取代基越多,影响越大。
c. 硝基取代时邻位取代的影响比对位、间位取代影响大。
电子效应:-I、-C
-I、-C
-I
诱导效应 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d. 邻位取代除-NH2之外,都使酸性增强,这主要是由于邻 位效应引起的。
这里既有诱导效应,也有共轭效
应;主要起作用的是邻位效应。 邻位效应是一种综合作用,包括 电性效应、空间位阻和氢键的影 响等因素。
(-COOH直接与芳环相连)
苯甲酸
一元酸 Monocarboxylic acid 根 据 羧 基 数 目
乙酸
二元酸 Dicarboxylic acid
草酸
多元酸 Polycarboxylic acid
2-羟基-1, 2, 3-丙三羧酸 柠檬酸
卤代酸 根 据 烃 基 上 取 代 基 不 同
ω-溴十一二酸
2、生成酰卤
羧基中的羟基被卤素取代的产物称为酰卤(acyl halide),
其中最重要的是酰氯(很活泼,容易水解)。
负产物为气体,易分离
亚磷酸200 oC 分解
三氯氧磷bp 107 oC
3、生成酸酐 羧酸在脱水剂(如乙酰氯、乙酸酐、P2O5等)存在下加热, 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酸酐(anhyride)。
A >C>B
完成下列反应式:
(三)还原反应 羧基较难被还原,不能被催化氢化和NaBH4还原; 强还原剂(LiAlH4)可还原至伯醇(不饱和键不受影
响)。
(四)羧酸 α-H的反应 羧酸 α-H较醛、酮α-H活性差,卤代时需加少量催化剂(P或
PX3)。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Hell-Volhard-Zelinsky-reaction):
p-π共轭,负电荷分散
取代基 R会影响羧酸根负离子稳定性,进而影响相应羧酸 酸性!
3、取代基对羧酸酸性的影响
多数羧酸是弱酸,大部分以未解离的分子形式存在,例如 乙酸在水中:
0.1mol/L的乙酸仅有1.3%离解。 羧酸的酸性强弱受碳链上取代基影响,取代 基的性质、数 目、以及取代基在碳链上的位置等都对羧酸酸性产生影响。 实质:考虑生成羧酸根负离子稳定性!即:若烃基上的取 代基有利于负电荷分散,羧酸根负离子稳定,酸性增强; 反之则会使酸性减弱。
例:β-酮酸易脱羧:
例:三氯乙酸易脱羧:
2、羧基直接与羰基相连的α-酮酸和乙二酸也易发生脱羧反 应。
1、物态: C1~C3: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溶于水。 C4~C9:有酸腐臭味的油状液体,难溶于水。 > C9:腊状固体,无气味。
2、沸点: 羧酸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 液态可能有二聚(缔合)体存在。 羧酸的沸点比分子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高得多。 甲酸沸点(100.5 oC )> 乙醇沸点(78.3 oC); 乙酸沸点(118 oC )>丙醇沸点(97.2 oC )。
羧酸的沸点通常随分子量增大而升高。
二聚体
3、水溶性:
羧酸与水也能形成很强的氢键,所以丁酸比同数碳原子 的丁醇在水中的溶解度要大一些。 在饱和一元羧酸中,甲酸至丁酸可与水混溶;其它羧酸 随碳链的增长,憎水的烃基愈来愈大,水溶性迅速降低。 高级一元羧酸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中。 多元酸的水溶性大于同数碳原子的一元羧酸;而芳香羧
取代基对羧酸酸性影响的一般规律: 给电子基使羧酸酸性减弱; 吸电子基使羧酸酸性增强。
吸电子诱导效应:
NO2 > CN > F > Cl > Br > I > C≡CH > OCH3 > OH > C > C6H5 > CH=CH2 > H 给电子诱导效应: (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能力依次增强;烃基的C原子在杂化时 S 成分越多,
吸电子能力越强。
H3C CH2COOH H2C CHCH2COOH HC CCH2COOH
C 原子的吸电子能力:
sp>sp2 >sp3
(2)芳香族一元羧酸的酸性 pKa = 4.17 a. 取代基位于间位和对位时,一般吸电子基使酸性增强, 给电子基使酸性减弱。
4、成盐反应
应用: a. 用于羧酸的分离和纯化; b. 用于羧酸与苯酚的鉴别、分离; c. 改变药物的水溶性。
应用举例:分离、鉴别
不溶于水的羧酸,既溶于NaOH,又溶于NaHCO3; 不溶于水的酚,溶于NaOH,但不溶于NaHCO3;
不溶于水的醇,既不溶于NaOH,也不溶于NaHCO3。
(二)羧基中羟基的取代反应 在一定条件下,羧酸分子中羧基上的羟基可以被卤素(X)、 酰氧基(RCOO-)、烷氧基(RO-)或氨基(-NH2)所
取代,分别得到酰卤(acylhalide )、酸酐(anhydride) 、
酯(ester)和酰胺(amide)等羧酸衍生物。 酰卤 酸酐

酰胺
1、酯化反应 (esterification) 羧酸与醇在酸催化下反应生成酯(ester)和水的反应。 在同样条件下,酯和水也可作用生成羧酸和醇,称酯的水 解反应。所以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
酸催化下反应速度加快;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氯化氢 或苯磺酸等。 可逆反应,加大反应物用量(一般以醇为溶剂) 或除水以 提高产率。
酯化反应机理: 主要有两种反应机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