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新课推进】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思考与讨论:看了中国选手获胜镜头,你被感动了论后发言:是神鼓舞之下,运参发言的表现)论后发言:过载,我们知道探格:一:中华民族平:中华民族在族的交往中,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个是重点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突破,主要由两个教学活动集中体现:第一个是在课堂活动(一)中通过对观看奥运夺冠镜头的感受交流激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第二个是在课堂活动(四)中组织学生进行“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这一辩题进行辩论时注意引导学生在“理性爱国”这个观念上的意识。
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对能力目标的突破,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三)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五个方面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与比较分析能力。
本节课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探究。
主要涉及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化文化的关系、作用、基本内涵以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
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选择题2005年5月19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和凝聚、自立和自主意义尤为重大。
据此回答1—2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D 爱国主义2、中华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中华民族之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2005年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方将继续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早日重启,中方一向从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出发,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
这体现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A 爱国主义B 团结统一C 爱好和平D 自强不息4、《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部编版精品教案《必修三 第七课 第一框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2)识记、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3)深刻的理解爱国主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2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树立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联系历史和现实,使是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三、新课教学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曾经辉煌过,也曾经衰落,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又一次次的站起来,一场逐梦的奔跑,奔跑了五千年,中华民族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什么在支撑着我们中华民族在一次次跌倒中站起来的?导入——视频我们的自信文化篇(中华之魂)学生回答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板书)1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板书)那么什么是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含义:P72过渡(师)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廷不绝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与我们刚刚感受到的民族精神有什么关系?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们大家它们有什么关系?生: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板书)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板书)师:那么中华民族精神到底具有这样的作用呢?(3)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师;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这就告诉了我们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因为它本身就是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同样的我们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精品教案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能力目标(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2)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3)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巨大作用三、教学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核心内容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创设情境1、多媒体展示系列图片(载人航天、神舟七号图片)2、问题设置⑴这些图片都体现了什么精神?⑶这种精神是否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⑷这里涉及的精神与我们前面学习的中华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一、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第1 页共4 页(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优秀的传统中华文化之中(二)创设情境1.多媒体展示视频《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2、问题设置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是我国航天精神的集中描述,你认为航天精神和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之间是什么关系?②这种航天精神和我国航天事业之间有什么关系?3、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1)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A.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B.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C.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水远的精神火炬3)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3.民族精神永不泯灭因为它熔炼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三)新课教学突破重点1、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视频《杨利伟专访》2、问题设置⑴从《杨利伟专访》中杨利伟对支持他的精神动力我们体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⑵航天精神如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学生合作探究后,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在学生分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多媒体展示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1)形成:团结统一精神的形成源于先民生存和发展的实践(整体意识)2)反作用: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2.爱好和平1)古代: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第2 页共4 页2)当代: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誉3.勤劳勇敢1)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2)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3)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4.自强不息1)含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案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顺德一中政治科组:郑月君)1、知识目标(1)民族精神的含义(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4)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5)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6)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7)爱国主义内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8)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意义◇分析(1)结合事例分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3)结合当今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分析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2、能力目标(1)结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和历史性,树立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4、教学过程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播报三条新闻:北京时间5月1日,在刚刚结束的第48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卫冕冠军中国男队3比0大胜最大劲敌韩国队,实现了世乒赛男团三连冠,这也是中国男队第15次捧起斯韦思林杯。
中国女队以3:1击败中国香港队,获得冠军,这也是中国女队第16次捧起考比伦杯。
北京2006年5月6日下午,参加国际田联大阪田径大奖赛的刘翔,以13秒22的成绩夺得110米栏冠军,这是刘翔第三次夺得大阪大奖赛110米栏冠军。
2004年刘翔在大阪田径大奖赛上,以13秒06的成绩击败世锦赛三冠王阿兰·约翰逊,夺得冠军,并打破2002年创造的13秒12的亚洲纪录;2005年同样在大阪国际田联大奖赛,刘翔以13秒12的成绩夺得男子110米栏冠军。
北京时间5月7日中午,在日本东京结束的2006年汤姆斯杯决赛中,中国队3-0击败丹麦队成功卫冕,第6次捧起了汤姆斯杯。
在尤伯杯决赛中,卫冕冠军中国队直落三场轻松击败荷兰队,连续第二次获得了尤伯杯五连冠,这也是中国队历史上第10次捧起了尤伯杯。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3.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3.7.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设计说明1、指导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属于知识课型,又能渗透责任感和国情教育,因此教学中要以详实的历史史实、民族文化为依据,以社会现实和学生的生活为认识基础,通过感性材料的积累和历史典故、名言警句的收集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当今时代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以实际行动传承民族精神。
据此,本课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整体思路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本课的特点,本课采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为主线,以“分析民族精神内涵和作用,增强青少年责任意识”为宗旨,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质疑解疑衔接各个教学环节,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
本节课通过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重大作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从而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由于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本课成为第七课的重点内容。
2、教学对象分析从知识基础来讲,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历史典故、历史事件和名言警句,有利于本课的教学。
从思想方面来说,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各种文化相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
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节课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高中政治第07课第01节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必修3)

永久的中华民族精神一、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认识民族精神的含义;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识记新期间爱国主义的主题;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 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详细性和历史性, 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需性及意义。
4.能联合案例,剖析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能联合现在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实质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剖析说明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的必需性及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1.联合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及爱国主义的详细性和历史性,建立联系看法和发展看法,提升辩证思想能力。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升妙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掌握实质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经过学习,提升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需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爱国主义感情,建立民族骄傲感和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课重难点讲课说明【教课重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2. 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3. 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教课难点】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3. 联合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三、教课方案【知识系统】【知识重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1)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计、发展的精神支柱;推进中华民族走向繁华、强盛的精神动力。
(2)是中华民族之魂。
(3)是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火炬。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中心)1、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团结一致、喜好和平、勤奋英勇、发奋图强的伟大民族精神。
2、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它贯串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2)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旌旗,是各族人风气雨同舟、发奋图强的精神支柱。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三 教案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7.1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华民族精神有所了解,他们有一定的爱国情怀。
但是谈到爱国,学生经常想到的是那些民族英雄,为国捐躯的伟人,还是不能自觉的去践行这一行为,觉得民族精神离自身比较遥远。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力求让学生自己去搜索素材,感悟素材,真正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并把爱国精神落实到他们的实践中作为突破口。
二【课标要求】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能力目标:概括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推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结合实例,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四个基本内涵;推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五【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七、【教学反思】在本次的公开课中,我选定的内容是《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在选定本课之后发现这课内容其实不是很好上,比较大空泛。
本课知识点非常之简单,学生自己看一遍都可以懂,但是在情感和能力方面要得到提升,必然要找一个比较合适的方法才行。
因此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我是从导入部分开始的,导入用了神九发射的视频,学生在看视频的时候很专注,同时视频中的音乐也确实能够感染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学生已经感悟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有的自豪感和民族感。
我认为这个导入还是比较能吸引学生的。
对于本课内容的简单空泛的局面,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来缓解这种局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
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对于这五个精神我分别分了五个小组进行探究,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这些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

【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创新教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②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2、内容分析:(1)本课时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课时的内容。
(2)本课时主要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尤其重点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3、学情分析:(1)学生在通过学习第六课,看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进一步深入理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这一课时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透过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本质,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学生从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提高分析文化的水平,具有正确看待文化的本领。
4、设计思路:(1)依据新课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生活中学习。
从校园文化生活资源入手,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这一时事,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播放视频资料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从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消费及其类型》教案1 新人教必修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的:识记消费的基本类型,贷款消费的含义及适用情况;理解我们的日常消费受哪些主要因素的影响。
能力目的:深化对消费的认识,提高理解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归纳出经济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消费水平的现状以及变化。
二.教学重点: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贷款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方式相比,是不是一种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方式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贷款消费存在的背景(安排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常州市场消费现象面面观(DV)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常州市场消费现象面面观(DV)导入(包括火爆的常州市场食品消费,服装消费,旅游消费,汽车消费,住房消费),引出话题:消费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2.新课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与消费息息相关,请同学们从身边的事看起,看看我们都有哪些消费行为,哪些消费现象。
生:围绕日常消费行为举例。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日常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现象,有吃,穿,住,行各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就来给这些消费现象以及消费行为分分类,请同学们结合课文P21—P22三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我们刚刚所例举的现象进行不同的分类。
生:根据课文的三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师在同学们分类的基础上,查缺补漏,进行有选择的指导)
师:在我们的消费中,有两种比较时髦的消费方式,分别是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一下贷款消费。
请看课文P21漫画,请问,在生活中,你会采用哪一种消费方式,并说明理由。
生:在已经课前预习准备的基础上,开展一次小辩论。
时间控制为8—10分钟。
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无论是传统的消费方式,还是贷款消费都有其使用的前提,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是我们采用不同消费方式的原则。
师:(课堂活动)消费现象纷繁复杂,消费水平也参差不齐,同学们的消费水平也是有高有低,我这里有一个你心仪已久的MP3,你会选择买还是不买?为什么?在买与不买中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根据这个课堂活动,引出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1)收入水平,包括预期收入和预期支出;这是影响消费的基础和前提(2)物价水平;(3)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等。
并指出在不同类型的商品消费中这些主要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这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最根本因素。
师:在讲到消费水平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个名词:恩格尔系数。
什么是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与我们的消费存在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些内容:
(1)什么是恩格尔系数:
答:1857年,世界著名的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2)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答:恩格尔定律主要表述的是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随收入变化而变化的一定趋势。
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
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因此,一个国家或家庭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反之,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
(2)国际上关于恩格尔系数的统一规定:
答: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师:解放前,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估计可能要达到80%--90%。
歌剧《白毛女》中有这样一段:杨白劳出外躲债七天(有歌词为证:“漫天风雪一片白,躲债七天回家来”),却把二斤白面总带在身上。
杨白劳唱道:“卖豆腐挣下了几个钱,集上称回了二斤面,怕叫东家看见了,揣在怀里四五天。
”如此珍惜二斤面,说明杨白劳家真是太穷了。
解放后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情况有所好转,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是居高不下的。
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和67.7%,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只属于勉强温饱,农村居民则仍属于绝对贫困。
然而到1995年,这个比值发生了较大变化: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50%以下,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8.6%。
更大的变化,出现在1995年以后的这短短的六七年。
到xx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降至47.8%,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降至37.9%!到xx年我国城乡的恩格尔系数更下降至37.7%和47.2%。
这是一种历史性的巨变!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能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这种巨变。
谁谁家买新房了,谁谁家买汽车了,谁谁家孩子自费出国留学了,谁谁家两口子到哪儿旅游去了。
这样的消息,在十几年前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十分遥远的新闻,如今在许多地方都已是身边的家常话题了。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 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到那时,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会下降!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将不断提高。
3.课堂练习:
单项:1、近年来,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假日经济火爆。
这主要是因为()
A、家庭消费从根本上说受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家庭收入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
C、我国旅游业服务水平提高,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消费者有一种从众心理
2.信贷消费在江苏火热,与江苏居民收入水平和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抱有信心有关。
xx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100元、无锡和常州约为14400元。
材料说明,信贷消费在江苏火热()
A.主要由居民的消费信心决定 B.主要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
C.主要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D.主要由物价水平决定
不定项选择:3.居民生活消费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等 B.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C.消费品价格 D.过去和现实的收入、未来的
收入与支出
论述题:材料一:我国近年来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人均收入情况
表1
1:
表 2:
材料二:由于食品价格上涨,xx年,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类消费支出达2710元,增长12.1%,比xx年高7个多百分点。
据测算,受粮食、油、肉、禽、蛋、鱼、鲜菜等价格上涨的影响,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购买这7类食品人均支出需增加144元,户均支出需增加484元(平均每月增加40元),占全部食品类支出的10.2%,给低收入户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表1、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表1、表2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表1和表2有什么内在联系?
(3)结合材料二,分析xx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为什么均有所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