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

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汇报人:2023-12-15•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目录•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研究不足与展望01研究背景与意义新疆作为我国西北边陲的重要地区,城镇化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疆城镇化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2 3通过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理论意义研究成果可以为新疆各级政府制定城镇化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新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践意义通过研究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新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意义0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广泛研究。

他们主要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

他们主要关注于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同时,国外学者还对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VS研究发展动态国内研究动态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疆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研究更加深入。

他们不仅关注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发展模式,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对新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 城 镇 化模型 构建研 究
标达成 , 影 响城 市 发 展 效 果 。在 评 价 模 型 的 帮 助 下 , 研 究 者 能够 通 模 型 构 建 指标 设 定 的 目的 在 于 从 多 方 面 具体 的对 城 镇 化 发展 过 各 项 指 标 了 解 到 城 市 发 展 过 程 中 的不 合 理 之 处 , 例 如 发展 过 程 做 出评 价 , 同时 研 究 者 可通 过 各 项 评 价 指 标制 定 出相 应 的 权 重 , 在 中 处于 相 对 落 后 阶 段 的 方 面 能 够 通 过 评 价 模 型 表 现 出 来 , 在 日后 权 重 计 算 下得 出城 市 发展 城 镇化 进程 以 及 发 展 中存 在 的薄 弱 点 , 发 展 中政 府 部 门 应 更 加 重 视 这 些 方 向的 资 金 以及 人 才 投入 , 尽 可 从 而 分 析 出 发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并 制定 下 一 阶 段 的 发展 目标 。具 体

储蓄 存 款 余 额 、城 乡 居 民收 入 差 异 度 、万 人 拥有 床位 数 、普 通 高 校 在 校人 数 、人 均 公 共 绿地 面积 、人 均 道 路 面 积 、职 工年 平均 工 资 、 城镇 居 民人 均 住 宅 居住 面积 、城 镇 人 均 可 支 配 收入 、第 三 产

了, 城 镇 必 然 会 发 展 。 不 同 国家 , 城 镇 化 发 展 在 方 向 上 也 不尽 相 同, 这 是 由于 不 同国 家 或 地 区有 着 不 同 的文 化 背 景 、 社 会 制 度 、 地 域 条件 以及 经 济 基 础 , 在 实 现 城 镇 化 的过 程 中 , 其 方 式 与 方 向存 在 着 差 异 性 。例 如一 些 西 方 国 家 经 过 了 几 百 年 的 发 展 , 在 城 镇 化 方 面 已经 基 本 上 脱 离 了初 步 阶 段 , 现 如 今 已经 在 发 展 阶 段 大 步 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水平测度李致平;李菁菁【摘要】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内涵的解读及发展机理的梳理,立足于安徽省发展现状,针对性地设计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CRITIC权重赋值方法对省内各地区2012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安徽省内城市间发展差异明显,其中合肥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芜湖、铜陵次之,安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至十二五规划中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符合“一带一圈一群”的战略布局,但“带、圈、群”模块间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降序的阶梯状分布.【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32)005【总页数】5页(P31-35)【关键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作者】李致平;李菁菁【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安徽工业大学商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7城镇化作为一国实现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发展早期受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处于“恢复-发展-调增-徘徊”的起伏涨落的状态,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我国生产力获得迅速解放,城镇化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大发展”时期。

[1]就安徽省而言,安徽省城镇化水平自1978年的12.62%提高到2000年的28%,再到2012年的46.5%,提高了2.5倍;作为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城镇化在推动我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普遍伴随着半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冒进、城市规划不合理、城乡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报告中多次强调“走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力争实现城镇化内涵型增长。

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究竟“新”在何处,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探索。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点小城镇选择的实证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重点小城镇选择的实证研究——以青岛市为例
收 稿 日期 : 0 00 —2 2 1 — 52
作 者 简 介 : 爱 华 , 岛 理 工 大 学 建筑 学 院讲 师 , 纪 青 中国 海 洋 大 学 环境 管理 专业 在 读 博 士 生 。
95
中共青 岛市委 党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JU NLO H A T C O LO l D OMNCP L O MIF O RA FTEP RYS HO FC PC ON A U II M I 匪 G AC "
各指标 值 加权求 和 , 到小 城镇发 展指数 , 指数从 得 按 大到 小 的顺 序对 各 评价 因子 进 行排 序 , 而 定量 地 从
确定小 城镇 发展指 数 的大 小 , 后选 择 出重 点小 城 最
镇。
统 筹发 展 战 略 目标 和 解 决 “ 农 ” 题 的 必 然 途 三 问
单 位虽名 为“ ” “ 镇 或 街道 办 事 处” 但 却 和 县城 驻 地 ,
联 为一体 , 成为 城 区的一部 分 , 应按 城市建 制设 置 理
机构 , 按城 市办法 进 行 管 理 , 平度 的开 发 区 , 阳 如 城 的城 阳街道 办事 处 等 。鉴 于 此 , 本研 究 对 “ 城 镇” 小
— —
以青 岛市 为 例
纪 爱 华
( 岛 理 工 大 学 建筑 学 院 , 东 青 岛 2 63 ) 青 山 6 0 3
[ 摘 要] 实现城 乡统筹 发展 的最 佳途 径就是 加 快 小城镇 尤 其是 重 点 小城 镇 的发展 。 因此 , 区域 内 对
重点 小城镇 的选取 就成 了一 个重要 的 问题 。选取 方法 可以利 用构建 小城 镇发 展 能 力 的评 价 指标 体 系进 行 ,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和经济的聚集,更涉及到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因此,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推动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估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揭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报告综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等多个维度,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通过本报告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希望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为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也希望本报告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城镇化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朝着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城镇化质量内涵与评价框架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简单迁移,它更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城镇化质量内涵丰富,包括经济发展质量、社会进步质量、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城乡统筹质量等多个维度。

经济发展质量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提升以及经济效益增长等方面;社会进步质量则涉及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居民生活品质提高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等要素;生态环境质量关注的是城市绿化、空气质量以及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而城乡统筹质量则要求实现城乡发展的均衡与协调,缩小城乡差距。

为全面、客观评价中国城镇化质量,我们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框架。

该框架以经济发展质量为基础,以社会进步质量为保障,以生态环境质量为底线,以城乡统筹质量为目标,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采用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同时结合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

基于ARIMA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基于ARIMA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基于ARIMA模型的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研究城市化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有效载体,而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本文运用自回归单整移动平均(ARIMA)模型,对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结果发现其预测效果,能够反映出河北省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文章借此希望对河北省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过程中,制定相应方针政策时起到一些参考作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关键词:城市化ARIMA模型ADF检验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河北省城市大多沿铁路线分布,这些城市的发展对华北乃至环京津、环渤海两大经济圈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在河北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快速的城市化已经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其它部门转移相伴。

在1978~2004年期间,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基本每年都有所提高(见图1),1978-1989年,城市化水平平稳上升,平均每年提高速度为0.35个百分点;在1990、1991两年间受国内形势的影响,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略有下降;1992~2004年期间,河北省非农人口比重又出现了持续快速上升的趋势,平均每年增长速度高达0.94个百分点,到2004年河北省城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26.68%。

随着河北省城镇非农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城镇已经发展成为教育、科研、服务的中心和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及具有一定文化、经济基础的社会经济中心。

2003年河北省共有设区市11个,县级城市22个,建制镇781个,设区市建成区面积平均为448.34平方公里。

逐步形成以地级城市为中心,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框架。

河北省城镇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区域经济素质提升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交通的便利,吸引着商品、劳动力的集聚和生产的集中,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为城市扩散效应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并由此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河北省城市的资源集聚功能表现较为充分,有效地带动了区域人口、资本、资源的流入,带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毕业论文选题】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选题】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

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增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发展变化越来越明显,这就决定着经济管理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管理的权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并增强管理的能动性。

为此诸多高校开设经管系旨在提高学生们的经济管理水平。

下面我们学术堂整理一份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希望对研究这一领域的各位学者们有所帮助,欢迎各位借鉴。

1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一:1、关于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研究2、中国房地产库存的影响因素分析3、跨境电子商务运营环境下物流模式选择研究4、O2O模式下零售企业物流服务网络节点布局优化研究5、上市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预警6、河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融资问题分析7、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8、PPP模式研究9、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众包物流服务质量评价研究10、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PPP”模式研究11、A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12、“营改增”对物流业的税负影响分析13、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14、“一带一路”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研究215、“营改增”背景下物流企业的纳税筹划研究16、“营改增”对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与应对研究17、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18、基于智慧物流配送路径的优化研究19、万达并购快钱的动因及绩效研究20、PPP模式在综合管廊项目中的应用研究21、万达企业发展战略及开发模式研究22、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研究23、W物流有限公司纳税筹划研究24、轻资产模式在国有房地产企业转型中的应用研究25、企业转型财务战略研究26、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27、“营改增”对鉴证咨询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8、“营改增”对物流业的影响研究29、营改增对不同规模物流企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30、考虑不确定性的PPP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331、京东商城配送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研究3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商品住宅去库存研究33、万科集团财务战略优化研究34、“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研究35、PPP项目管理流程评价研究36、恒大地产与绿地控股的财务战略比较研究37、基于作业成本法的Y物流公司成本控制研究38、房地产企业多元化融资方式及其效果研究39、营改增对A房地产公司的影响及对策研究40、房地产公司营改增后税负影响因素研究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二:41、X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42、污水处理厂PPP项目的风险及投资决策的研究43、新市民基本住房需求的供给侧改革研究444、中国PPP的实践、主要融资模式和前景45、PPP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研究46、供给侧改革对西安市房地产住宅市场的影响分析47、万科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研究48、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收影响的研究49、L房地产有限公司“营改增”税收筹划研究50、我国PPP模式融资风险分担研究51、村民委员会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研究52、轮式全向移动物流平台的运动学建模与轨迹跟踪控制53、作业成本法在快递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研究54、恒大高杠杆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5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审计问题研究56、京东电子商务物流模式分析57、恒大地产集团融资问题研究58、“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影响研究59、房地产开发企业税务筹划研究560、快递公司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研究61、循环经济下的闭环模式对我国服装企业的启示62、基于精益管理会计系统的价值流成本管理研究63、我国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研究64、非农就业、农地流转与农户农业生产变化65、企业动态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66、政府R&D投入的绩效评价研究67、不确定环境下的项目选择与排序问题研究68、需求不确定下物流服务供应链整合运作研究69、中国城市化与空气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EKC检验70、基础设施PPP项目残值风险的动态调控、优化及仿真研究71、中国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7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政府与国有企业PPP合作模式研究73、跨境电商物流协同模型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74、空间囚徒困境博弈中合作解的演化75、博弈视角下MD&A前瞻性信息披露动因与绩效研究676、基于房价组合预测的以房养老产品定价研究77、中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78、浙江省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79、基于平衡计分卡的PPP项目绩效评估研究80、城镇集中供热价格管制的效应研究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三:81、区域增长极影响价值链升级的效率评价82、A股上市房地产企业国有持股与公司绩效研究83、考虑物流企业努力水平的仓单质押业务中银行激励机制研究84、PPP模式下的货场建设铁路快递合作机制演化博弈研究85、我国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86、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87、安徽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88、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公司债券市场中的应用研究789、杭州城东新城某房地产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90、基于轴辐网络构建的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研究91、上海自贸区物流系统供需均衡研究92、随机需求下冷链品城市物流配送优化研究93、同城快递网络布局优化及网点绩效评价研究94、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95、北京市物流需求预测研究96、城市轨道交通PPP项目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研究97、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98、郑州机场航空物流战略环境研究99、养老地产项目运营模式优化研究100、杭州市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101、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分析102、智慧城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03、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法律规制研究104、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8105、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制造业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研究106、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冷链物流路径优化研究107、县域内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合作配送中的博弈定价研究108、作业成本法在A物流企业的应用研究109、中国房地产税收改革策略研究110、房地产企业税收筹划问题研究111、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国中水务公司财务战略制定112、TB房地产公司财务风险评价及防范研究113、LG公司物流成本控制方法改进研究114、LD房地产开发公司税收筹划研究115、海南国际物流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116、我国证券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分析117、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风险分担研究118、养老机构PPP项目风险分担与收益分配研究119、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民营快递业发展研究120、基于VFM的保障房PPP模式研究9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四:121、基于电子商务的A物流公司仓储优化研究122、城市水务治理的PPP问题研究123、房地产价格波动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124、平衡计分卡在房地产企业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125、PPP融资模式在低碳企业的应用研究126、PPP项目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127、国际物流要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128、物流公司财务评价方法研究129、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河北省农村物流发展现状综合评价及对策研究130、JD公司武汉市配送线路优化研究131、固定收益证券的组合投资策略研究132、量化交易策略综述与新策略设计133、析论重庆房产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0134、房地产信托投资的风险和防范对策135、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136、电子商务物流能力对顾客价值和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137、基于服务接触理论的快递配送服务满意度研究138、基于PCA-ELM的我国粮食价格预测研究139、社会公平视域下居住证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140、我国房地产市场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联性研究141、政府在PPP项目中的风险及防范142、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与防范研究143、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研究144、我国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研究145、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税负研究146、基于现金流管理的B公司财务战略研究147、W商业地产公司轻资产运营案例研究148、DJ地产集团筹资问题研究149、WK地产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11150、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研究151、PPP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投融资风险管理研究152、我国政府在PPP模式监管中的问题研究15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住房需求的影响154、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的实证研究155、PPP模式在吉林市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探索156、长春恒大绿洲房地产项目营销策略研究157、XF房地产公司W项目营销策略研究158、水污染防治项目PPP模式研究159、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研究160、基于BIM技术的物业运维管理研究经管系毕业论文题目五:161、白马湖森林公园项目PPP融资模式案例研究162、城市社区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12163、新媒体时代碧桂园品牌传播策略研究164、PPP项目风险分担模型研究165、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166、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演化研究167、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分析168、我国房地产市场营销管理研究169、中国推进PPP模式的制度障碍及对策研究170、UPS市场营销策略对中国快递企业的启示171、基于A股市场动量alpha投资策略的实证研究172、B2C电子商务下基于顾客感知-期望的物流服务质量评价173、PPP融资模式在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应用研究174、美国专利壁垒对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175、A市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17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电商物流企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177、“营改增”对WJ物流公司影响研究178、基于GONE理论的W公司财务舞弊研究13179、JY地产公司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研究180、博弈论视角下中国基础设施PPP模式选择研究181、我国跨境电商物流中的海外仓建设模式研究182、O2O模式下电商物流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18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中政府职责研究184、基于大数据的A房地产公司精准营销研究185、限购政策对住房市场价格与租金的影响研究186、房地产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估研究187、Y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188、商业银行PPP项目的全流程风险管理研究189、基于济南综合保税区的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研究190、关于Y房地产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研究191、“营改增”对SP物流有限公司的财务影响研究192、房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税收筹划研究193、我国房价的影响因素分析194、天丰节能审计案例研究14195、房地产行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196、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研究197、绿地集团借壳上市案例研究198、基于PPP模式下污水治理行业的投融资研究199、关于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营改增”制度设计的调研报告200、PPP模式适用项目识别与选择路径探究15。

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及评价方法

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及评价方法

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及评价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和评价,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并探讨如何综合各种模型来评价城市化水平。

一、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1. 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模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它将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其中,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这种模型简单易操作,可以方便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情况。

但是它忽略了城市规模的大小和不同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差异,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2. 飞地城市模型飞地城市模型是指在一个省份或地区中,一个或多个城市在该地区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外围包围着一定面积的区域,这些城市就像“飞地”一样独立存在的现象。

这种模型主要用于评估城市规模和分布情况。

3. 市场规模模型市场规模模型是将城市的市场规模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这种模型同样没有考虑城市之间在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三种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虽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是发展到今天,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模型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

那么,是否有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式呢?下面,我们将介绍相关领域所涉及到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

二、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1. 智能城市测度模型智能城市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将城市各种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城市。

在智能城市测度模型中,主要考虑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并以数字化城市设施、人民生活水平、社区关系等作为主要评判指标。

2. 网络活力测度模型网络活力测度模型从城市网络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在经济、文化及城市空间方面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以及互联网、数字经济和社交网络等作为主要评判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内容摘要:关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研究日益受到政府和有关专家的重视,但对其评价的方式、方法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基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内涵,构建了城镇化质量与数量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通过对重庆市19个行政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得出此模型对于评价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合理且可行的结论。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水平城镇化数量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内涵城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其本质功能是聚集和扩散。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引起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历史过程。

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数量和用地规模扩大过程的数量的城镇化,同时,也包含了经济社会的结构、功能转变所引起的质量的提升的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且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反映城镇化数量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通常用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亟需理论学术界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

多年来,许多学者对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研究,吕一清(2010)认为,城镇化的质量应从城镇发展、经济发展、服务功能三方面进行评价。

李明秋、朗学彬(2010)认为,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就是在城市投入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和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环境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城市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对外辐射能力及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何平、倪苹(2013)认为,城镇化质量是指城镇化发展的综合水平,同时还包括其发展的集约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魏后凯(2013)认为,城镇化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数量表现在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化速度、人口城镇化率等方面;而城镇化质量反映的是既定城镇化数量情况下所能满足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的优劣程度。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两大分类。

单一指标法比较常用的即为人口比重指标法,这一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中的结构关系,较准确的把握城市化的经济意义。

然而,李振福、欧明豪、赵喜仓、刘克利、赵雪雁等学者认为仅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单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建立能体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演变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组复合指标体系,以求能全面的准确的衡量城市化水平。

借鉴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采用复合指标法作为测度方法,构建基于城镇化数量与质量两个维度的复合测评模型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一)城镇化数量的评价指标城镇化率。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是城镇化率,通常用市人口和镇驻地聚集区人口占全部人口(人口数据均用常住人口而非户籍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本文选取了人口城镇化率来反映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本文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的效率、城乡协调的程度三个方面构建评价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

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指标。

推进城镇化质量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城市的聚集经济效应及由此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二是为已经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和将要移居到城市的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三是要有城镇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

因此,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指标应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衡量。

据此,本文选取了人均GDPx1,非农业产业占GDP比重x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x3,人均财政教育支出x4,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x5,千人拥有病床位数x6,城镇社区万人服务设施数x7,绿化覆盖率x8等指标来反映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水平。

城镇化推进的效率指标。

对城镇化推进效率的评价一方面集中在对城镇系统的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与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城镇化过程单个投入要素效率的评价。

据此,本文选取了公路客运量(万人)x9,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x10等指标来反映城镇化推进的效率。

城乡协调的程度指标。

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

城乡协调应体现在城乡经济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等方面。

据此,本文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x11,中小学师生比x12等指标来反映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模型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赋权进行综合得分计算。

经过10名专家分别赋予城镇化质量0.4、城镇化率0.6的权重,构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如公式(1)。

(1)其中,S表示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xj表示各质量因子,vi表示各因子的方差,β表示各因子相对于主成份因子的权重,k表示代表各因子的主成份因子个数,y表示城镇化率。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城镇化质量各因子进行测评,根据上述公式(1),便能并最终计算出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实证分析根据上述的指标体系,选取了重庆市19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12年重庆市统计年鉴》搜集整理得到各行政区2011年的各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一)标准化处理由原始资料得到的各指标由于在内容、量纲以及取值优劣标准等方面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将各种指标值转化为相对统一的尺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各变量间变量值在数量级上的差异,从而增强数据间的可比性。

本文采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见表1),采用数学公式是:(i=1,2…12)xi是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zi是原始观测值,z是数据均值,σ是标准差。

(二)分析变量共同度表2(公因子方差)给出了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前后各变量的共同度。

根据变量共同度的统计意义,它刻画了公因子对于变量xi的总方差所作的贡献,它说明了全部公共因子原变量信息的百分比。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x5的共同度低于80%外,大部分变量的共同度都较大,说明变量空间转化为因子空间时,保留了比较多的信息,因此因子分析的效果是显著的。

(三)提取因子并考察累计贡献率和方差率根据特征值准则,取特征值大于等于1的主成份作为公因子。

从表3(解释的总方差)可以看出,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累积贡献率达到85871%,说明了前四个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此可以认为因子分析的效果比较理想,达到了降低维数而又能较好的反映原有变量信息的效果。

(四)观察碎石图从图1(碎石图)可以看出前4个因子特征值皆大于1。

前4个因子对应的折线图陡峭,从第5个因子开始,折线比较平缓。

因此,选择从12个指标中用主成份分析法提取的4个因子,即主成份f1、f2、f3、f4。

(五)分析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为了进一步判断各变量对主成份的贡献,通过表4(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分析。

因子载荷量显示了主成份与原变量之间关系的相关程度,利用它来解释更为确切。

从表4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份主要解释了非农业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城镇社区万人服务设施数、公路客运量的基本情况,第一主成份所占信息量为49.195%;第二主成份主要解释了人均GDP、千人拥有病床位数、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的GDP、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的基本情况,第二主成份所占信息量为16.569%;第三主成份主要解释了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绿化覆盖率的基本情况,第三主成份所占信息量为11.394%;第四主成份主要解释了中小学师生比的基本情况,第四主成份所占信息量为8.714%。

(六)分析主成份因子得分表并计算主成份得分因子模型将变量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据选择计算因子得分的回归方法,将公因子对变量x1到x12做线性回归,然后计算出因子得分系数β。

利用因子分析得分系数矩阵和因子得分公式:(i=1,2,3,4;j=1,2,3…12)(2)可得主成份在各个变量上得分值fi,如表5(四个主成份得分表)所示。

从表6(成份得分协方差矩阵)看,因子得分的协方差为单位矩阵,说明提取的四个主成份因子是不相关的,分析结果是有效的。

(七)计算综合得分并对重庆市行政区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当各主成份的得分值计算出来以后,利用公式(2)、(3)就可以计算出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3)其中,S表示综合得分,v表示各主成份的方差。

因此,重庆市19个行政区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公式为:重庆市19个行政区城镇化质量得分并按降序排列如表7(重庆市行政区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表)。

根据公式(1),考虑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相对于城镇化发展水平重要性,计算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得表8(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表)。

从表8可以看出,江北区的综合得分排名居于重庆市行政区排名第一,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城中心渝中区,这与江北区近年来加大了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城区绿化覆盖率、公路客运量以及中小学师生比相关的城镇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密不可分。

在综合得分上,江北区、大渡口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渝中区、渝北区、沙坪坝区、北碚区等行政区的综合得分大于零,说明这8个行政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市行政区的平均水平。

然而,还有11个行政区的综合得分为负值,说明这些行政区的城镇化质量低于全市行政区的平均水平,占了全市行政区的一半多,这也说明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而处于重庆北部的合川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各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在城镇的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方面处于落后的地位。

其他的渝西、渝西南、渝南的行政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也较低,而位于渝东的涪陵、长寿、万州等行政区受益于三峡重庆库区安置建设工程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

总体来看,重庆市19个行政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

由于历史基础、资源条件等差异,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主城除巴南区以外的8个行政区发展较高,三峡库区周边行政区发展迅速,渝东北地区行政区发展相对缓慢的态势。

政府应该不断加强西北、西南区域行政区的城镇化扶持力度,各行政区应该借鉴各梯队排名靠前的区域,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升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结论综上所述,基于城镇化质量和数量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客观地反映了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由此模型得出的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名,有利于区域各城镇进行归类,以便于各区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相互借鉴,提升本区城镇化质量。

参考文献1.魏后凯,王业强,苏红键,郭叶波. 中国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2013.22.吕一清.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四川城镇化水平的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0(29)3.李明秋,朗学彬. 城市化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0(12)4.何平,倪苹.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统计研究,2013(6)5.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6.孙久文,彭薇,黄其刚.“十二五”时期重庆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探索,2010(5)7.朱洪祥.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