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直接管辖县_市_的若干研究
《卫生监督基础》试题及答案

《卫生监督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卫生监督是〈D〉。
3A. 实施现场检查的行为B. 提供公益性卫生服务的行为C. 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D. 实施卫生行政执法的行为4. 按卫生监督的对象分类 , 卫生监督包括 (B) 4A. 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B. 公共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c 依职权卫生监督行为和依申请卫生监督行为 D. 食品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5. 按卫生监督的行为特征分类 , 卫生监督包括〈C) 5A. 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B. 公共卫生监督、医疗卫生监督C. 依职权卫生监督行为和依申请卫生监督行为D. 食品卫生监督、职业卫生监督6. 卫生监督行为成立的内容要件是〈C) 8A. 行政权能的存在B. 行为内容合法C. 法律效果的存在D. 行政权的实际运用7. 卫生监督行为一经生效,非依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变更和撤销。
这是卫生监督行为 (B〉的体现。
10A. 拘束力B. 确定力C. 自执行力D. 强制执行力8. 卫生监督行为因法定事由而被依法废止,由此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 , 卫生行政部门应〈C〉。
A. 依法赔偿B. 依法不予赔偿C. 适当补偿 12D. 不予补偿9. 解决不同级别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管辖权是〈B) 20A. 地域管辖B. 级别管辖C. 指定管辖D. 移送管辖10. 卫生行政处罚按照地域标准行使管辖权 , 其具体标准是〈A) 20A. 违法行为地B. 违法结果地C. 违法行为人所在地D. 违法行为地和违法结果地11.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包括〈C〉。
20A.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B.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C.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D. 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所属的卫生监督机构12.M 省 X 市的 Y 县卫生行政部门与 M 省 J 市的 K 县卫生行政部门因管辖发生争议而又无法协商一致 , 应报请哪个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管辖〈C〉。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作者:倪秀艳代晨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利用福建省2000年到2007年各县以及各地级市的数据,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省直管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关键词: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县域经济经济增长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由于我国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导致市与县的财政冲突等问题,全国开始建立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改革。
“省直管县”主张由省对于县财政进行直接管理,使县和市二者形成平行关系,共同由省直接管辖。
那么“省直管县”改革是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本文将以福建省的数据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政府间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
多数学者认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可降低财政管理成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但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使政府间竞争加剧,短期内无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关于“省直管县”的研究以理论论证为主,缺乏说服力,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本文数据来自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包括福建省58个县(市)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业人员等信息。
由于福建是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我們选取改革前四年及改革后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三、理论模型及实证计量模型(一)模型设定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Y=AKαL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
本文使用的实证计量模型是索洛模型的延伸,如下:GDPit=β0+β1DM +β2 CIncomeit +β3GEit+β4FixIit +β5 EPit +εiGDP(单位:亿元)表示各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
“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开题报告

“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体系与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其中,省管县体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体制,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中。
在省管县体制下,县级行政区划由省级直接管辖,省级政府承担着县级政府的职责,县级政府改为“派出机构”,主要承担地方政府和省级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职责。
然而,在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的职能转变面临着众多问题和挑战,如政府调整后职权的界定不明确、职能转移不顺畅、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本研究拟通过对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探讨如何实现市辖区政府职能从“管辖管理”到“服务管理”的转变,为城市管理和政府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实践经验。
三、研究内容1. 省管县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现状;2. 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和历史进程;3. 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4. 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和建议;5. 案例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问题。
五、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将得出以下结论:1. 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职权重叠、业务重心转移不顺畅、机制不健全等;2. 改革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职能转变的应对策略主要有:完善工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减少重复劳动等;3. 通过借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省管县体制下市辖区政府顺利实现职能转变的案例,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和建议。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分析

基于双重差分法的“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对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进行分析。
在我们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我们介绍了双重差分法的基本原理、省直管县政策的内容,以及在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还说明了数据来源与模型设置,以及实证结果分析。
在我们总结了省直管县政策的效应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省直管县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完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省直管县政策、双重差分法、效应分析、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实证结果、政策建议、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对于省直管县政策的效果评估和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省直管县政策可以有效提升县级政府的管理水平,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学者指出,省直管县政策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
通过基于双重差分法的效应分析,对省直管县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还可以为今后地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基于双重差分方法对“省直管县”政策进行效应分析,探讨该政策对县级政府绩效和效率的影响。
具体来说,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省直管县”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分析该政策是否带来了县级政府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是否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政策实施后的数据变化,以及利用双重差分方法消除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估“省直管县”政策的效果,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价值参考。
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可以为进一步推动“省直管县”政策的落实提供理论支持,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省直管县”政策在地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国⾏政区划存在的主要问题(1)⾏政层级多⽽乱,且幅度偏⼩⾏政区划的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纵向划分为不同层次,从⽽构成国家⾏政管理的基本等级体系。
管理层次的数⽬以及划分的⽅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国家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政区划的管理幅度指⼀个⾏政区直接管辖的下⼀级⾏政区的数量,如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省、⾃治区、直辖市,省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县,市政府直接管辖多少个区等。
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就越⼩;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
⾏政区划层级⼀多,极易造成⾏政机构臃肿,开⽀加⼤,各级政府间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环节增加,严重影响上级政府政策、决议、法令等的贯彻执⾏,⼤⼤降低了⾏政管理的⼯作效率,助长和加剧了“诸侯经济”倾向,不利于加强中央的集中统⼀领导。
管理幅度偏⼩,客观上造成各级地⽅政府的权⼒过分集中,⼈浮于事,职责不清,地⽅政府职能泛化,政企不分,该管的没有管好,不该管的却管起来,既束缚了企业的活⼒,也影响政府⾏使⾃⾝的职能,⾮常不利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发展。
(2)省级⾏政区数量偏少,且⼤⼩悬殊中国国⼟⾯积960万平⽅公⾥,是世界上最⼤的国家之⼀。
与其它国家相⽐,我国省级建制数量较少,省区幅员过⼤。
我国省级⾏政区只有34个,平均每个省级⾏政区28.2万平⽅公⾥,相当于欧洲的⼀个中等国家,如意⼤利30.1万平⽅公⾥,南斯拉夫25.6万平⽅公⾥。
由于省区幅员过⼤,省区内通常以地区、市管县等形式进⾏分⽚管理,这就增加了⾏政管理层次,不利于加强省区对县的领导,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滋⽣腐败现象,更不利于建⽴⼀个⾼效灵活的⾏政管理体系。
省区⾯积过⼤,省对地⽅的管理⼒不从⼼,⼀些省的发展主要顾及省会城市、⾃治区⾸府及其周围重要的交通地域,⽽边远地区的发展往往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少边穷”地区长期存在的原因之⼀。
(3)⾏政区域边界⽝⽛交错,界限不清,破环了⾃然经济区域的完整历史上指导⾏政区划分界的基本原则有两条:⼀是依⼭川形便,⼆是⽝⽛交错,前者从经济⽬的出发,后者则作为⼀种政治⼿段,以防⽌发⽣割据。
地级市--县级市--县的区别

第二、城市化进程不同,职能重点相互区别。县政府职能重点在乡村,县改市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县级市政府职能须同时考虑城区、乡村管理,注意协调城乡关系,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城市建设,这是与县政府职能重点区别之处。县级市普遍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从城市规划、城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等方面入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达到高标准城市建设。
地级市是我国行政级别中的第三级,从中央到地方有五级政府,即1: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3:地级(包括地级市、自治州、地区)、4:县、自治县、区、特区、旗、盟等,近几年有的地方设置的管委会之类也属这一级,5:镇、乡、民族乡、办事处。发达国家最多三级。我国的级数太多,效率也就随之降低,比如说地级,它只不过起了一个中转站的作用,既浪费财政资金(很大一部份人是在吃白饭)又降低了行政效率,若干年后可能就不会再有了
县、区和县级市行政级别一样都是县处级。但行政职能范围不大一样,简单说,区政府自主权力小,县政府行驶传统县级职能,而县级市却行驶了某些本来是地级市才有的主要是经济上的职能。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

浅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作者:邢慧颖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市管县”体制越来越呈现出很多矛盾和问题,“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本文通过分析,来展现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同时探究体制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关键词:省管县;体制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010-012011年3月16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这让省管县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一、实行省管县体制的可行性所谓省管县体制,是指:“省、市、县行政管理关系由…省——市——县‟三级管理转变为…省——市、省——县‟二级管理,对县的管理由现在的…省管市——市领导县‟模式变为由省替代市,实行…省直管县‟。
”实施省管县体制改革,其可行性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第一,国家宪法为省管县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我国目前的地方行政体制为…省—县—乡‟三级,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这里的“较大的市” 目前全国共有大连等18个城市获得了批准,是由国务院依据《地方组织法》规定认可的。
第二,能实现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动态协调。
根据管理学原理,“在组织的整体结构中,在管理规模既定的情况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反之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就越大。
”一个组织的管理层级应保持一个合理数量,这有利于信息的沟通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第三,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改革的物质基础。
过去由于科技、交通等方面发展缓慢,使得上下政令的传播比较慢。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对县域经 济影 响的实证研究
以 福 建 省 为例
中央 财经 大 学 中国公 共 财政 与政 策研 究 院
摘 要: 本 文 以福 建 省 为例 , 利 用福建 省 2 0 0 0年 到 2 0 0 7年 各 县 以及 各地级 市的数据 , 通过 引入虚拟 变量“ 省 直管县 ” 的面板数 据模 型 , 得出 “ 省直管县” 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 长的影 响。结果显 示“ 省直管县” 对 福 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 负。 关键 词: 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 县域 经济 经济增长
二、 指 标 选 取 与数 据 处 理
变量 中加入 G DP的滞后一期 G D P ( 一 1 ) , 括号内为P值 从模 型 1 结果 的 D W 值上看 , 在引入 G D P滞后一 期的值 之后单位 根 的问题得到 了解决 , 并且 E P对于县域经 济的影响不显 著 , 因此将其 从模 型 中剔除 , 得 到模 型 2 , 对 模型 2进行 OL S回归结果 显示 “ 省直管 县” 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为负。 四、 结 论 与 建 议 通过 实证 分析 , 我们 发现福建省实行 “ 省直管县 ” 改革对县域经济 的推动作用 为负。造成这 一结果有 多种原 因 : 一方 面, 福建省从 2 0 0 3 年 开始实施 “ 省直管县 ” 体制 改革 , 各部 门开始逐 步下放权力 , 但之后并 未开展后续改革行动 , 说 明“ 省直管县 ” 未发挥正 面作用 , 可 能是 因为改 革 实施 的力度还不够 ; 另一方面 , 随着 “ 省直管县 ” 体制 改革的推行 , 县 域成为 区域化发展 的基本单元 , 县域行政辖 区的边界约束 了市 与县 、 县 与县之 间的经济联 系, 导致县域经 济缺少地级 市的协调 , 而随着众 多的 县成为发展单元 , 省难 以对 其进行协调 , 这也 可能制 约区域 经济体 的发 展, 使“ 省直管县” 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根据 结论 提 出以下 建议 : 第一 , 因地 制宜 , 在省 直管县体制改革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省直接管辖县(市)的若干研究①卓勇良内容提要: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治理制度,本文从浙江实践经验出发,比较分析了国外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提出了实行省直接领导县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 地方政府 行政层级关系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03)05-0109-071982年中共中央发出51号文件,提出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至今已整整20年了。
这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全有必要对市领导县体制进行新的评估,提出当前关于调整省市县关系的新思路。
一、地方政府层级关系是市场经济空间组织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行政区域都是经济发展的空间竞争单位,差异在于竞争方式的不同。
在计划经济下,地方政府之间也具有竞争关系,即各个地方政府都要尽可能多地争取中央政府对当地的投资。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偏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一对一谈判,决定了各个地方的要素配置。
在这里,竞争主体是政府,竞争方式是行政的。
在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之间展开争夺要素配置等的竞争。
然而,这种竞争主要不是通过游说中央政府,与中央政府一对一地谈判进行的,而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的。
由于企业和个人投资将长期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增进当地福利,各个地方政府都将千方百计地吸引这种投资。
然而,地方政府不能直接采用行政手段,只能采用提高当地社会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的方式来间接地吸引这种投资。
在这里,竞争主体是政府,竞争方式是市场的。
地方政府也是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因此,优化地方政府的行政层级关系,实质是优化市场经济的空间组织关系。
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不同之处在于,上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可能直接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也难以通过某个地方政府的个别行为而改革,只能由上一级政府以法律或法令的形式进行,这是一场必须由政府自己实施的改革。
作者简介:卓勇良,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① 本文所说的两级或三级地方政府体制,如不特别注明,不包括乡镇政府。
二、市领导县体制是一种从计划经济出发的政府治理制度从1982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市领导县体制,正式形成了从省到县的三级地方政府体制,如果再加上人民公社改变为乡,实际实行的是四级地方政府体制,到1985年,全国多数地区完成了地改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1市领导县体制是从计划经济出发的一种制度安排。
对市领导县体制进行历史评估,必须充分注意到三个重要的时代特征。
一是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实行改革,但仍采取“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随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不断被冲破,但直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仍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仍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计划经济理念仍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二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经济总量大致只有现在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三是城市发育落后。
计划经济需要对空间资源进行“格式化”,任何人、任何经济行为都必须置于某个固定的“格式化”空间之中,纳入某个基层行政当局的管理范围。
虽然这在事实上做不到,而且也从来没有完全做到过,但却是计划经济的行为准则和管理要求,加之现代管理手段尚不具备,这就必然产生逐级管理、较小的管理跨度和较小的基层政府。
当时推行地改市还有一个目的,这就是通过合并地区和地区所在市的机构,减少机构和人员。
但随之出现的一城两府,甚至一城三府等,反而增加了机构和人员。
这样一种从计划经济思路出发的处理行政层级关系的做法,从当时考察,有其合理性。
在市场还没有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场机制还没有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机制,企业还不具有“用脚投票”自由的情况下,通过行政手段和行政机制,增强要素集聚和市域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协调,加强纵向逐级领导和管理,从而按政府愿望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
我们姑且不论政府愿望的有限理性可能导致的失误,从现在来看,这一体制的出发点与市场经济是不相符合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市领导县(市)的体制,至少有三个问题。
一是不符合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拥有专属的空间资源和排他性的经济利益,是基本的空间竞争主体。
让这样一个利益主体去管辖另一个同样具有专属空间资源和排他性利益的空间主体,显然不利于规范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导致市场空间组织关系的无序化。
级别高的市有可能利用其政治优势和行政权力,妨碍甚至阻碍所辖市的发展,影响整体发展状况;级别低的市利用其所控制的资源,有可能实施与上一级政府愿望相悖的发展计划和投资项目,弱化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领导和协调。
二是不符合行政管理的效率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行政指导和审批越来越少。
地方政府的社会职能将大大增加,且大都是在本地执行的具体事务。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需要上一级政府指导和促进的事项也越来越少。
原来出于逐级管理而设的中间管理层,正在逐渐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
三是不利于市领导高度专业化地领导城市发展。
地级市管理着一大片农村地区,如果对农村农业关注较少,在人代会上就会受到批评,一些市长出于面上工作的需要,甚至是出于“选票效应”的原因,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农业农村上,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城市领导工作。
这在市区较小的市,问题并不大,但在一些较大的市,问题就比较突出。
21市领导县体制的经济绩效并不突出。
有人会说,中国的情况很特殊,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经济那一套,在中国,不可能完全没有行政因素。
然而实证分析表明,这种市领导县的体制,并不具有突出的经济绩效。
浙江省真正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是宁波市,而杭州市以及其他市,实际只实行一种有名无实的市领导县体制。
1987年2月,国务院批准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88年新体制全面运行。
1980—1988年,宁波市区人均GDP名义增长率1612%,杭州市区是1614%;1988—1994年,宁波市区人均GDP名义增长率1812%,杭州市区是1713%,宁波比杭州高019个百分点,只具有微弱的优势。
1994年以后,由于杭州相继并入大量乡村地区,与宁波市区的人均GDP已不可比。
表1宁波市区与杭州市区人均GDP比较(元)年份杭州市区宁波市区宁波市区是杭州市区的倍数19801622116101721988539839220173199419322149090177200038248354450193全市范围的比较也表明,宁波市的体制绩效也不突出。
1980—1988年,宁波市GDP名义增长率列全省第七,1988—2000年,这一指标上升到第四,应该说是一种很不错的情况。
但进一步看,宁波与温州、绍兴二市的发展速度差距却略有扩大。
令人满意的是,宁波市1988—2000年期间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大大快于1980—1988年期间,但与温州、台州两市比较,宁波市却又并不特别出色。
表2全省各市GDP与地方财政收增长速度比较(%)GDP名义增长速度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1980—19881988—20001980—19881988—2000全省——13151815杭州191820129161517宁波2015211111142119嘉兴2016181315181311湖州1912191412151318绍兴2117221517151514舟山2414141015101413温州2019231020142019金华2017201815131615衢州1711161110181111台州2216221218162111丽水1919161614181711体制绩效比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经济增长由很多因素决定,我们在这里只是想指出这么一点:考虑到宁波市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好的发展基础,较多的中央投资项目等情况,宁波市实行的这种市领导县的体制,虽然具有一定的经济绩效,但至少从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角度看,市领导县的体制绩效并不十分突出。
进一步还可以做这样的反证,杭州和浙江的其他市,虽然没有真正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但至少与宁波市相比,并没有明显地显示出现行体制过多地影响了他们的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不利于各地发展,宁波市计划单列体制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
31浙江在实际上并没有普遍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浙江虽然在名义上实行市领导县体制,但除宁波市外,其他市的县(市)财政和党政一把手直接由省管理,因此实际并没有普遍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由于县财政直接对省,县在事实上远市而亲省。
市里通常解决不了县(市)财政问题,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市财政本身较弱,更重要的是省没有授权于市。
而对市来说,在这种状况下实施对县(市)的管理具有一种两难困境。
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利益激励;另一方面则有一种管理的名分,具有一种所谓协调全局利益的责任,陷入管则不能、不管则不行的境地。
而在最后,名分让位于实际利益,行政隶属关系让位于市场竞争需要,市对所辖各县(市)的经济活动,通常处于一种管不了和实质上的不管状态,甚至与所辖市争夺资源。
长期来对这种体制的最大指责是影响了中心城市的发展,使得一些中心城市成为“小老头”,导致区域发展分散化,等等。
这些意见或许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这么几点:一是“市不管县”的财政体制少了市这一中间环节,有利于调动各县(市)积极性,加快县(市)发展;二是所谓的分散化,并不是地级市的行政权力较弱引起的,而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不具有“用脚投票”的流动性导致的,人才和资金只能在各自的出生地“就地闹革命”;三是在浙江人口高度密集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发展较快,浙江就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不可能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进一步形象地说,浙江以“牺牲”杭州市区、绍兴市区、温州市区等的快速发展为代价,换来了绍兴县、原萧山市和余杭市、玉环县、乐清市、瑞安市等一大批县(市)的快速发展,所得大于所失。
我们在1995年做的分析进一步表明,浙江中心城市在这种所谓的分散化格局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绩效。
1995年,浙江11个中心城市人均GDP达到13803元,同期我国东部地区全部城市(包括上海市)的人均GDP只有9923元;浙江11个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12%,东部地区全部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619%。
也许浙江的市、县体制确实不利于中心城市发展,但至少从实证分析看,看不出现行体制对中心城市发展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表31995年不同组别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城市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浙江11个中心城市138033912东部地区全部城市99233619全国50—200万人口城市120104014三、发达国家行政区划层级体制借鉴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层级体制也有多种形式,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均实行两级地方政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