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对等视角下《红楼梦》礼数民俗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
正文
删除线
行内代码
上标
下标
清除格式
默认字号
默认字体
默认行高
左对齐
右对齐
居中对齐
两端对齐
增加缩进
减少缩进
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习语翻译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古典文学巨著,其语言精辟,但理解难度较大,尤其是体现浓厚汉文化的习语的翻译给中国的翻译者造成极大困难,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版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译者们在翻译带有文化特色的习语时势必探悉负载其中的文化信息及英汉习语的对应语义关系.本文比较分析<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翻译,从而例证不管是归化还是异化,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只要达到功能对等、不影响本土文化信息的传递就是成功的翻译.。
浅析红楼梦中民俗文化词汇的维译

浅析红楼梦中民俗文化词汇的维译物质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词来源于生活,它能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服饰搭配、居住方式、交通运输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物质生活民俗是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与物质生产资源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与精神需要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惯例。
(1)明清时代的民俗文化具有全民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民俗文化以及对应的民俗文化词汇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一、《红楼梦》中的民俗文化词的分类及维译(一)服饰类民俗文化词及其维译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它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着人类各个历史时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红楼梦》中服饰类民俗文化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大多都用来描写贾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一些主要人物的穿着打扮。
这些描写能反映出贾家的社会地位之高,可以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例如: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抹额。
(第三回)维译:u ʧoqqisiʁɑ tvrvlgɛn ʧeʧi vstigɛ jɑqut køzlvk ɑltun tɑʤ tɑqiʁɑn,gøɦɛr ojnɑp turʁɑn ik ki ɛʤdiɦɑ svriti ʧekilgɛn mɑŋlɑjʧɛ qɑʃliriʁiʧɛ teŋilʁɑn.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
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
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维译本中将其译为“jɑqut køzlvk ɑltun tɑʤ”,意思是“嵌着红宝石的王冠”。
译者巧妙地将紫金冠镶嵌宝石的构造和材质完整地翻译出来。
“taj”将其荣国府掌上明珠的地位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形象完美地体现出来。
2.饮食类民俗文化词及其维译《红楼梦》一书中有关饮食的词汇十分丰富,维译本中也对饮食词汇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翻译。
例如:这个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给奶奶姑娘们吃的。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汉英翻译

蒙 了心” 蕲 方言指人糊 涂 。这本 是蕲地 的一 句歇后语 , 后 面半句 的意思是 “ 糊对 糊” , 整个 意思是 , 这 个人本来 就糊 涂, 加上 “ 糊 涂脂油 蒙 了心” , 那就 是 “ 糊 对糊 ” , 更加 糊涂 了。用在 红楼 梦中, 就 是训斥 丫鬟笨 的意思。霍克斯先生 在这里并没有 将这句字对字翻译 出来, 如果 真的是字对字 翻译 , 恐怕意思 也很难传 达。对于这样一个 具有中国特色 的方 言词语 , 霍译 本直接 采取省 译法 , 即只译 出原文 中的
一
、
然 后 将 译 文 读 者 的 反 应 与 原 文 读 者 反 应 加 以 比 较 。 他 认
为在 翻译 中要 保持 原文 的 内容, 有时 必须 改变 语 言的形
式, 并提 出 了 改 变 语 言 形 式 的5 个条件 , 即 :当 直 译 传 递 完
全错误的意义时 ; 当引入外来语形成语义 “ 空缺 ” , 并 因此
信息 , 让译语读者对 译文的反应基本 等同于源语读者对原 文 的反应 , 译者 就需要增 加一 些必要 的词 , 来填补 这些语
义空缺 , 这 就 是 增 译 法 。 增 译 可 以把 原 文 中 隐 含 的 成 分 或
内容 , 尤 其是一 些与原文 的背 景有关 的信 息, 用 明显 的语
译文 : O n a t a b l e s t o o d a n a n t i q u e m i r r o r t h a t
h a d o n c e g r a c e d t h e t i ri n g — r o o m o f t h e l a s c i v i o u s e m p r e s s W u Z e — t i a n . B e s i d e i t s t o o d t h e g o l d e n p l a t t e r o n w h i c h F l y i n g S w a l 1 o w o n c e d a n c e d f o r
浅析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_评_红楼梦_英译本

119
青年文学家
I do what he’s like. It’s really only in having a mother that I can count myself a bit luckier than you. In other respects we have enough in common to think of ourselves as fellow-sufferers. If you can see this—as with your intelligence I am sure you must— you have no cause to go echoing Si-ma Niu’s complaint: “All men have brothers, only I have none.”(冯,2008) ’ 《论语 · 颜渊》中“司马牛忧曰 :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 是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这个典故在英语中很难找到 相 对 应 的 习 语, 若 意 译 为“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 则 , 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底蕴和通过对话进行人物塑造的机会。霍译 不拘泥于形式,把“司马牛之叹”的内容补充出来,既向译文 读者传达了原文的文化信息,又展现了两位女子博古通今的气 质,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在另一层面上实现了“功能对等” 。可 见,在文化词汇的翻译上, “功能对等理论”仍然是适用的,但 是, 不能太执著与现成的“对等语”甚至滥用, 而应该打破局限, 对译文做整体考虑,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共同的“对等”目的。 3、结语 本文试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了霍克斯与闵福德的《红 楼梦》英译本的部分例句,测试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虽然它在文化词句的翻译上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可以用不同 方式进行弥补 ; 完全不同的对等翻译对源于不同文化的文学作 品来说是不可能的,但大致的对等是可以实现的。译者可调整 自己的翻译策略,尽可能表现原作的内涵、风格和文化,给译 文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 [1]、Eugene A. Nida. 2001.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冯庆华 .2008. 母语文化下的译者风格 [M]. 上海 : 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 . [3]、 葛南 .2011. 奈达的“对等功能”翻译理论 [J]. 神州 (26): 132. [4]、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M]. 武汉 : 湖北教育 出版社 . [5]、郭建中 2000 文化与翻译 [M]. 北京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公司 . [6]、谢天振 .2008.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M]. 天津 : 南开 大学出版社 .
民俗风情及民俗文化的翻译——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文化中的特殊文化意象很难用英 学作品所传达的本国文化,很大程
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的称谓 为广泛的西方国家民众。因此,
更讲究名分、伦理,而西方国家的 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中,文
称谓则更重视以名为用、以人为本 学 作 品 的 翻 译 归 化 应 该 重 于 异
的原则。两种不同的称谓礼俗环 化。此外,还要加强与国外汉学
境给翻译者的翻译造成了很大的 家的交流的影响
1. 翻 译 者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产 生 的影响
翻译活动是翻译者运用两种 语言的转换来实现作品文化的转 换和传递的交流活动。翻译的最 终目标就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作 品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作 品。不同作品的文化背景各不相 同,翻译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原著 的文化背景往往不同,因此这种文 化背景的差异给翻译者带来了很 大的困难,极易导致作品中民俗文 化元素的遗失和歪曲。
翻译为“Buddha”,很好地体现了我 方国家的语言文化中,“龙”象征着
国宗教民俗文化中的观念和内涵, 狡诈和邪恶。《红楼梦》翻译者在这
具有较高的还原度,但对于大部分 句话的翻译上存在明显的分歧,杨
西方读者来说,这种翻译并不是最 宪益夫妇进行了直译,而霍克思直
佳方式,有可能造成其理解上的障 接省略了对“龙”的翻译,只保留了
2. 翻 译 者 思 维 方 式 不 同 产 生 的影响
翻译者的思维方式对其翻译 方式和作品的翻译效果有很大的 影响。尤其是东方和西方的社会
背景不同,这导致东方人的思维 冲突,翻译者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方式与西方人存在很大的差异, 会对文学作品的交流与传播产生
因此当一个西方人翻译东方人所 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翻译方式会
碍,读者需要通读上下文才能领悟 对“凤”的翻译。
形式对等&功能对等V.S.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原则中,奈达推崇的是后者。 尽管他后来把“动态对 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并对“信息”作了进一 步的界定,认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 言形式,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 能地要求形式对等”[5]。 可是,奈达的翻译思想仍突 出的是“内容为主,形式次之”。 因为他认为翻译是 交际活动,主要是译意,而为了译意,必须改变语言 的表达形式。 并且,按照奈达的说法,这种以接受者 为导向的翻译原则不仅要求译文的表达形式纳入 目的语的规范,而且在文化方面也要纳入目的语文 化的规范,即要用“归化”的方法。 这一做法如今备 受“异化论”者的批评。
在这一回中,也有多处涉及到人物称谓,杨霍 两个译本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 如,“娘娘”, 杨译 Her Highness,霍译 Her Grace。 两种译法均符合译 语规范,杨译 Highness(殿下)比较笼统,而霍译则考 虑 更 为 周 到 , 根 据 牛 津 高 阶 英 语 词 典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的 解 释 His/Her Grace 指 a title of respect when talking to or about an ARCHBISHOP, a DUKE or a DUCHESS。这一定义与 元春在宫中的地位比较相符,霍译将其“归化”得恰 到好处,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另一处类似的处理方 法 出 现 在 贾 母 对 宝 玉 的 爱 称 “ 好 宝 贝 ”[12]上 , 霍 译 的 my lamb[13]不 仅 符 合 译 语 的 规 范 和 基 督 教 文 化 ,也 暗示了宝玉在贾母心中的地位,更能引起译语读者 的共鸣;而杨译的 my treasure[14]则是原文的忠实再 现。又例如对“贾母”的翻译,杨译 Lady Dowager,霍 译 Grandmother Jia。 笔者认为,前者采用功能对等 的译法更好。 贾母是荣府的大家长和权力的象征。 牛 津 高 阶 英 语 词 典 将 dowager 解 释 为 a woman of high social rank who has a title from her dead husband,因而译成 Lady Dowager 突显了贾母的至 尊地位,既合乎原文又符合译语用法。 霍译做到了 形式对等,但只反映了贾母在荣府中血缘上的地位 而未表现出她无尚的权力。
语用对等理论下对《红楼梦》译本的解读

语用对等理论下对《红楼梦》译本的解读在《红楼梦》普及和学术研究中,多种不同译本一直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在一系列学术讨论中,《红楼梦》中的语言表达有着多种角度和复杂性,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兴趣来挑选合适的译本来鉴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考虑到这一情况,本文将借助语用对等理论,对目前出版的《红楼梦》译本做一次解读。
首先,本文从语用对等的理论出发,来讨论当前《红楼梦》译本的性质。
语用对等理论认为,语料应该尽可能坚持原文的语用[1],考虑到语义和对等、文本和情境,以及语言使用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语用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语言特色,反映语义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读者的理解和体验。
其次,本文分析了当下出版的《红楼梦》译本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关注中国传统和文化,考虑到当代文化。
与此同时,译者还注重和保持作品原文的语用和语言特色,并保留作品的文学特色和风格。
综上所述,当下出版的《红楼梦》译本,基于语用对等理论,既关注了作品原文的语用和语言特性,也兼顾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文化的差异,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
然而,尽管当前出版的《红楼梦》译本确实符合语用对等理论,但由于译者的语言表达上完全依赖原文,缺乏更多的创造性和审美特点,有时会使读者感到失望。
因此,本文认为,基于语用对等理论,译者在译制《红楼梦》时,要注意运用审美和创造性,以期发掘更多作品背后的艺术精髓。
此外,本文还提出,在翻译《红楼梦》时,应更加注重反思历史现象,并从历史和人文视角来深入探讨,使作品更好地融入到当代文化生活。
因此,针对历史解读,在翻译《红楼梦》时,应当采取跨学科和多学科的交叉思维,而不是仅仅依赖原文的单一解读。
最后,本文总结,基于语用对等理论,当前出版的《红楼梦》译本具有保证原文语言特色和社会文化差异的特点,同时也强调了文学创造性和历史反思的重要性。
最终,读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译本来欣赏与了解《红楼梦》的艺术精髓。
从等效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

从等效理论角度看《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作者:阳卓君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第02期习语是一种语言的精华和文化的结晶。
大多数习语形式简洁,但是却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
与普通的表达法不同,它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小说之一,小说中的语言里包含了大量的习语。
至今,《红楼梦》已被英译成多种版本,其中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最接近原著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
习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有其独特的特征。
而习语的翻译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如何翻译使得习语易于理解呢?如何翻译才能使得其中的形象在译入语读者的头脑中重现一个相似或者甚至是相同的形象呢?如何取得翻译的等效呢?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等效理论以及杨氏夫妇在《红楼梦》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为基础,从选取的范例中分析研究了习语翻译,以此来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
等效理论简述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活动。
等效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践原则。
它的目的在于把源语中的所有信息都转换到译语中,以期取得形式、意义、风格、形象功能等方面的最大对等。
等效在古今中外都是一个众多翻译学者们讨论过的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的许多翻译家都或多或少的谈到这个问题。
唐朝的玄奘就曾说过译者“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傅雷提出“神似”,钱钟书提倡“化境”。
鲁迅则说过译作必须力求易解,又必须保存原作的丰姿。
这些观点都显示出他们对翻译效果的强调。
在西方,英国学者泰特勒关于等效原则曾说过:“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得这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
”他在此明确提出了两种接受者的感受应该相等,这是等效理论的关键。
翻译理论家奈达对等效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
”这个观点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对等视角下《红楼梦》礼数民俗的翻译作者:吴恒代思师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8年第05期
内容摘要: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提供了有效指导,本文从《红楼梦》中的礼数民俗翻译入手,摘选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些许片段的翻译,利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文学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所采用的各种策略。
关键词:功能对等礼数民俗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各种文化与语言之间必然有着不同之处,所以逐字逐句的翻译时常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精神,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的对立凸显了出来。
奈达认为,判断译文的优劣,“重要之处在于译文的读者正确理解和欣赏译文的程度如何”[1],“原语文化与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差异越大,翻译时越需要做出调整。
”[2] 文化因素起到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笔者选取了文化色彩浓厚的《红楼梦》中的礼数民俗作为研究对象,一个是杨宪义与戴乃迭的译本,简称杨译;一个是大卫·霍克斯的译本,简称霍译。
一.礼数民俗的翻译
礼数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了一种文化的传播。
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相关描写中,有很多涉及到礼数民俗的地方。
例1:(见到王熙凤)刘姥姥在地下已是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
杨译:Grannie Liu had already curtseyed several times to His-feng,who now hastily said …
霍译:By this time, Grannie Liu was already down on her knees and had touched her head several times to the floor reverevce to her “Aunt Feng”.
中国古代地位悬殊的两方见面时,位卑者向位高者跪地而拜。
刘姥姥这里拜了数拜,表示对王熙凤极为尊重。
霍译追求形式对等,将刘姥姥的跪拜动作悉数描画出来,传达了中国古代跪拜的礼数。
这对有着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不失为好的译法;但是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他们很可能搞不懂做什么。
杨译追求的是功能对等,直接点明了刘姥姥在向王熙凤行礼问候,这既符合原文的意思,又可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接受;但是却遗失了中国跪拜的礼数。
例2: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
这里收拾过残桌,又放了一桌。
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
怪道说‘礼出大家’。
”
杨译:When presently the meal ended, the Lady Dowager and some of the others adjourned to Tan-chun’s bedroom for a chat while the tables were cleared and another l aid for Li Wan and His-feng. Granny Liu watching this said,….
霍译:Presently, when they had finished eating, Grandmother Jia and the others moved into Tan-chun’s bedroom for a chat, while in the Paulownia Room the servants cleared away the remains of the meal and hastily relaid a table for Li Wan and Xi-feng. Grannie Liu, who had lingered behind, observed them sitting down at opposite sides of it to begin their meal. She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this glimpse of the upper-class etiquette which requires young married women to eat on their own when the rest have finished. …
这个例子涉及到了一种清代大家族的礼数,即家里的年轻媳妇在服侍完长辈等家庭成员用餐后,才单独用餐。
杨译按照原文译出,文化背景不同的读者无法真正理解,理解不了原文的意图。
霍译的方法较好,译出原文字面的意思后,补充了解说(黑斜体字部分),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译文中,既流畅自然,又充分展现了内涵意义。
例3: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
杨译:The Lady Dowager urged her to make a start. Granny Liu stood up then and declaimed at the top of her voice…
霍译:‘Please!’ said Grandmother Jia, waving her chopsticks at the food as a polite indication that they should begin. At once Grannie Liu leaped to her feet …
贾母在大观园设宴,饭菜摆好后,贾母说“请”,示意大家开始进餐。
主人向客人说“请”,这是用餐的礼数。
杨译的版本中略去了“请”,只保留了含义,虽然方便了读者的理解,但是具体的细节缺失,不免有些损失;霍译中先把“请”译了出来,然后把动作(waving her chopsticks at the food)及含义(as a polite indication that they should begin)自然地补充到后面,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例4:(刘姥姥)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
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 阿弥陀
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杨译:Crabs that size cost five silver cents a catty this year. That’s fifty cents for ten catties. Five times fifty makes two taels fifty,… Graciou s Buddha!…
霍译:Good crabs like that are selling at a pennyweight a catty this year. If one catty is a pennyweight, fifty catties is two taels ten,… Bless us and save us!…
这个例子涉及到的是货币和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归为民俗一类。
“分、钱、两”是重量单位,十分一钱,十钱一两,不同重量的银子代表不同的价值。
“cent”是“分、分币”之意;“pennyweight”是“本尼威特”,英钱。
无论杨译还是霍译都不符合原文中“分”的意思,但是都有利于理解,无伤大雅。
对“阿弥陀佛”的翻译,杨译寻求了形式对等,译为“Gracious Buddha”。
即使读者无法理解这一祷语的含义,至少可以获得这条佛教祷语的信息。
霍译寻求功能对等,译为“Bless us and save us”,有效表达了原文意思,也有助于理解,但是损失了佛教的信息。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礼数民俗的翻译具有特殊性。
形式对等传达了礼数民俗的独特性,但是无法表达其内涵意义,也让读者难以理解。
功能对等表现原文的内涵,让读者自然地接受,但损失了个性特点。
因此,二者的融合尤为重要。
二.结语
礼数习俗是极具特色的文化内容。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完全弃形式于不顾不是优秀的译文,因为它丢失了原文所传达出的文化特色;而一味地追求形式则会造成译文读者的无法理解,背离了原文的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自然地融合起来,必要的话可以使用补充说明、注释等辅助手段。
总之,翻译摆脱不了文化背景,永远需要平衡形式和内容。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时要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Nida, E. A. (1999).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ida, E. A. & William D. Reyburn (1981).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Orbis Books.
[3]Newmark, Peter (2001). A Textbook of Transla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李运兴(2001),《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刘宓庆(1999),《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