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筏子》细读

合集下载

《筏子》课件4

《筏子》课件4
筏子
❖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 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 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 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 《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 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 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 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 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 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 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 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
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小 知
❖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 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
识 :
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 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主题,诗意浓郁。
写 作 背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 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 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 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景 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
“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
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

《筏子》新解析

《筏子》新解析

精读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 衬托?
大 大水车 筏子小 黄 羊皮筏子载重多 深 河 急 羊皮筏子行进快
相关链接——衬托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 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 陪衬。
正衬
反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 「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 好的」。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 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 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
精读课文
3.在湍急的黄河中,筏子如履平地,艄公勇敢 机智,乘客谈笑自如。那么作者据此想阐明的
是什么道理呢?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是不行的,要 战胜艰难险阻、征服自然还得靠沉着、细 心、机智和毅力。只有大胆镇静与小心智 慧相结合,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比较探究
《长江》的作者郭风不仅赞颂了长江,更是讴 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那 么本文赞美了什么呢?
• 本文通过艄公撑筏子渡黄河,赞美了 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 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 •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 •歌颂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气概和战胜 困难的精神。
写作特点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悟艄公勇敢智慧、镇静的品 质,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规 模 mó
艄公
shāo
相 称 chèn
吞噬 shì
浏览
liú
湍 急 tuān 篙子
gāo
汹涌
轻骑
xiōngyǒng qí源自Xiè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 「好的」。 例: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筏子

筏子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 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轻、 快、载货Fra bibliotek险表现人物的精神。
6、第6段用________的修辞写筏子的 行驶之快。 7、第7段用_______的手法,写筏子 小载货多。
提心吊胆 8.第8段第①句以岸上人的_________与 从容谈笑 筏子乘客的_________ 相对比;第①②
远 及_____ 近 的 4、第4段按照由_____ 载的人多 顺序,写小筏子_____________ , 衬托艄公的技艺高超。其中叹词 惊叹 之 “啊”写出了作者的________ 情。
承上启下的 5、第5段独句成段,起_________ 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 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 子,这是为什么?
黄河的污染与破坏
黄河的污染与破坏
(图中的字是:“我没做亏心事,去哪儿做亲子鉴定都行。”)
都是污染惹的祸
规 模 mó 浊 浪 zhuó 心 悸 jì
相 称 chèn 吞噬 shì 浏 览 liú
湍急
tuān 汹 涌 xiōngyǒng
化险为夷 yí 如履 平地 lǚ
1.比喻一刻不停的持续进行。 ( 马不停蹄 ) 2.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也比喻 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惊涛骇浪 ) 3.化危险为平安。( 化险为夷 ) 4奔流之下,流的又快又远。 ( 一泻千里 ) 5.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 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万马奔腾 )
四、分析课文内容
• 1、第1段的中心句是 黄河滚滚 ______________ ;本段写黄 河的凶险、壮美。为下文写 羊皮筏子的出现 _________________做铺垫。

《筏子》教案.doc

《筏子》教案.doc

第2课筏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2) 了解作者运用衬托,体现黄河的自然特征和作品内容之间的关系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的品质,培养勇于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2.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理解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

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

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走近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

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

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四、新授(一)认读课文感知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边读边画出所运用的成语,并能大体说出这些成语的意思。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吞噬(shi)湍急(tudn)浏览(liu )心悸(ji )如履平地(1U)筏子(fd )艄公(shdo)篙子(gdo)(2)根据释义填写适当的词语。

比喻一刻不停地持续进行。

(马不停蹄)凶猛得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也比喻凶险的环境和遭遇。

(惊涛骇浪)化危险为平安。

(化险为夷)像在平坦的地上走一样。

(如履平地)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一泻千里)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

(万马奔腾)(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初中语文《筏子》(共15张)ppt7

初中语文《筏子》(共15张)ppt7

…………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文章一开始就写了黄河的规模和气势,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黄河的惊涛骇浪,衬托了下文中艄公的高超技艺。
2、课文开头写出了黄河的哪些特点?这些特点通过什么手法 以哪些景物来表现的?大、深、急;衬托;大水车、羊皮筏子、人的心情。
3、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8、生活本来很不易,不必事事渴求别人的理解和认同,静静的过自己的生活。心若不动,风又奈何。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9、命运要你成长的时候,总会安排一些让你不顺心的人或事刺激你。 10、你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本该拼命去努力的年纪,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11、有一些人的出现,就是来给我们开眼的。所以,你一定要禁得起假话,受得住敷衍,忍得住欺骗,忘得了承诺,放得下一切。 12、不要像个落难者,告诉别人你的不幸。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13、人生的路,靠的是自己一步步去走,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而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14、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一整天。 15、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你精神的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 ,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 16、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对别人要宽容,能帮就帮,千万不要把人逼绝了,给人留条后路,懂得从内心欣赏别人,虽然这很多时候很难 。 17、做不了决定的时候,让时间帮你决定。如果还是无法决定,做了再说。宁愿犯错,不留遗憾! 18、不要太高估自己在集体中的力量,因为当你选择离开时,就会发现即使没有你,太阳照常升起。 19、时间不仅让你看透别人,也让你认清自己。很多时候,就是在跌跌拌拌中,我们学会了生活。 20、与其等着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努力爱自己,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21、你的假装努力,欺骗的只有你自己,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

最新-袁鹰《筏子》细读 精品

最新-袁鹰《筏子》细读 精品

袁鹰《筏子》细读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国安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

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

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

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

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

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

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

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

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文革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

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

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

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

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

筏子PPT6 北师大版 (共22张PPT)

筏子PPT6 北师大版 (共22张PPT)

听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规 模 mó
浊 浪 zhuó
吞噬 shì
心悸

相 称 chèn
浏 览 liú
湍 急 tg lǚ
如履 平地
艄公shāo
解释词义
一泻千里:指江河水奔流直下。
吞噬
: 吞食。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不停的持续进行。 惊涛骇浪:凶猛的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化险为夷:变险阻为平坦。比喻化危险 为平 安。夷:平坦。
(1)有 地域特点,富有人文精 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 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
阅读第三部分,思考: ⒈ 观看者和乘筏者的心情有什么 不同?写乘客的大胆、镇静又是为 什么?
⒉ 要既有“毅力”又有“细 心”,“光凭冲劲,天不怕,地不 怕,也会出乱子”。这句话有什么 含义?
阅读第四部分,思考: ⒈ 作者是怎样描写艄公的?带有一种怎 样的心态?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 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 子的快来衬托;
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 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 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
袁 鹰
袁鹰,当代作家,原名 田复春,1924年生,江 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 中学、大学后,曾在中 学任教。著有散文集 《第一个火花》《风帆》 《留春集》《京华小品》 《袁鹰散文选》《秋水》 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 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 句、叠句的形式,渲染 气氛,点化主题,诗意 浓郁。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
⒊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筏子》知识点分析

[精选]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筏子》知识点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筏子》知识点
1. 作者简介
2. 相关背景
3. 主要内容
4. 分段及段意
1作者简介
袁鹰1924出生,江苏淮安人。

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著有诗集《江湖集》,《花环》、散文集《风帆》、《悲欢》、《秋水》、《英雄和花朵》等。

文章《筏子》被选入过小学语文课本。

2相关背景
筏子是水中的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就用水上漂浮物当筏,后来发展成为木筏,竹筏,皮筏。

竹筏是用许多根长青竹编排捆扎起来制成。

人站在筏上,将篙插入水中,用力撑篙,筏子就前进了。

筏子制造方便,航行平稳,装载面积大,至今还用在内河运输和捕鱼等。

3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艄公撑着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描写,揭示了一个道理: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大胆和镇静,还需要机敏和智慧
4分段及段意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初见羊皮筏子。

第二部分(6-9):细看羊皮筏子。

第三部分(10-11):赞颂筏子上的艄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鹰《筏子》细读导读:本文是关于袁鹰《筏子》细读,希望能帮助到您!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袁鹰《筏子》细读苏州大学文学院陈国安这篇文章是袁鹰在1961年9月去甘肃兰州体验生活,为了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给全国人民鼓劲而写的,它的文化价值只有一个字就是“斗”。

整个文章节奏非常明快,声调非常响亮,意志非常昂扬。

最近重读这篇文章,我在文章中间,从原来“斗”的那种昂扬的意志中,读到了另一种文化价值,那就是——“敬畏自然”、“顺应自然”。

“与自然融合”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与自然是无法融合的,而在这样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过程中间,有一个问题凸显出来——我们对自然的态度如何。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在文化价值上,就转为——“敬畏自然”,你从一开篇的四个字就能看出来:“黄河滚滚”。

在黄河滚滚面前,我们的心理是怎样的?高兴、欢喜、害怕,以至于恐惧。

若把这些感情排一排队,也许“害怕”会排在第一个。

“畏”是因为身外的那个世界非常可怕,使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害怕的心理反应。

而这篇文章,就散文来说,在我看来,在那个时代,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散文的典范之作。

中国散文经过五四热潮之后,出现了两个黄金时期,一个是五六十年代的诗化散文,以刘白羽、秦牧、杨朔为代表,他们构成了诗化散文的总体版图,袁鹰、碧野都是属于这个阵营的。

他们极其强调散文的审美。

杨朔自己说,“好的散文就像一首诗”,这是最早的时候,“杨朔派散文”在散文革新中的一次呼喊,一次散文审美的变化。

然后他又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这两句话,几乎成为那个时代这个群体极为重要的创作主张。

这是继五四以来,又一次中国散文的黄金时代。

此后就是八九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散文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功不可没。

他率先在《美文》中倡导“大散文”,开启了九十年代散文热的序幕。

我们大致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我们今天读《筏子》,或多或少心里总存在着一些疑虑,担心把它说得那么好是不是恰当。

其实,这是因为我们在今天对这篇散文进行审美时,使用的标准是八九十年代之后第二个散文黄金时期的散文审美标准。

读一篇散文,必须把这个作者放回到那个时代,把这篇文章放回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主潮中去考察。

其实从1958年文艺界反右总结开始,强调文学创作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指的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

这“两个结合”是解决这一篇散文主旨的一把钥匙。

黄河滚滚这是冲口而出的四个字,这四个字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基调——革命的斗志。

用短促的语句表现内心的激动、兴奋与昂扬的意志。

袁鹰在1982年写的《散文求索小记》中提到,在1958年,他也热烈地、真心诚意地歌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在1959年、1960年也曾非常坚决地、满腔热忱地捍卫过“三面红旗”。

在那个时代,他说“黄河滚滚”时候的热烈、热情与热望,是真诚的。

这是革命的现实主义。

下面,革命的浪漫主义来了。

这句话以后,马上在散文的节奏上发生了变化。

散文、诗,它们都讲究一个节奏。

散文和诗的不同是,散文更加讲究节奏,诗更加讲究韵味、声韵。

散文无韵,于是在节奏的讲究上,比诗更为着意。

句号句断以后,下面一个极其长的长句子,把“黄河滚滚”铺延开来。

而运用的方式是一贯的散文的手法——欲扬先抑。

“即使”,这个虚词,这两个字,都是仄声字。

他借着“黄河滚滚”,这样一个响亮的短语之后,一下子,接过声来,如果把“即使”换成两个平声字,这两个句子就散掉了。

即使这儿只是上游立马把“黄河滚滚”的气势“拉了下来”,没有让昂扬的斗志直冲云霄,而是摁住了往下拉了过来。

这就是革命的浪漫主义。

革命的浪漫主义常常是把大的往小里说,把小的往大里说。

从有到无,从无到有。

这里这句话实际上就是用一个矛盾的表述去反衬“黄河滚滚”,在反衬的时候,把这一句话的气势拉了下来,但又没有一直拉到底。

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这一段用了“黄河滚滚”、“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惊心悸”,把景、情全部交融在一起。

这里的节奏,好像一开门,看到“滚滚黄河”,吓了一跳,赶紧把门关上,“即使这儿只是上游”。

慢慢地,罅开一条缝,“还没有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

慢慢地把门再推大,“但它那万马奔腾”,推得更大了,但还没有推到底。

接着一下子推到底,“浊浪排空的气概”,定睛一瞧,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这个第一段,以中等强度切入,以中等强度收束,中间有一次低沉,有一次昂扬,节奏非常明快。

第二段,作者宕开一笔,这一笔宕得非常好,好在哪里?如果说第一段节奏无比明快,意志非常昂扬,那么这一段,作者改换笔调,用非常宁静的欣赏的旁观者的样子来叙述眼前这个景。

而在这个叙述中间,仍然有无可抑制的内心的激动。

大水车在河边缓缓地转动着“河边”是这一段与前一段的关联。

散文在结构上的“不散”,第一段与第二段的畅通处、系联处就在于“河边”。

而写这个大水车的时候,不同于前面直面去写黄河,因为这是一个“配角”。

“缓缓地转动着”,“着”把原来奔跑的欢快的笔调一下子舒缓下来了,延长了缓缓转动的节奏,把节奏拉得平稳下来,拉得慢下来。

第一段虽然有“即使”,但还没有把那很迅捷很奔涌很快的节奏拉下来,所以“即使”还没有把原来的节奏拉到舒缓的样子。

接着有一个细节描写,一个白描,非常棒。

从滔滔激流里吞下一木罐一木罐的黄水始终还是扣住“黄河滚滚”来写的。

“滔滔激流”、“黄水”、“吞下”,没有说“喝下”,气势还在,但节奏慢了,内心的气还是很粗壮的。

倾注进木槽,流到渠道里去后面这两句,把本来那个气很壮的声腔,温柔一下,用了两个很散的句子,而且中间还加了逗号,跌宕开来。

“倾注进木槽”,这个“进”实际上是慢慢变细的节奏。

“流到”,平缓了,节奏和缓起来了。

这个“进”字,你看上去它是多余的,但如果改成倾注“到”木槽,这个“到”就太响了,太粗壮了。

“进”,比较细腻,“j”这个音开口小,是一个细音,不是一个洪音。

然后,“流到渠道里去”,到这儿为止,从奔腾的黄河到缓缓转动的大水车,作者已经静静地站到了黄河边,已经能够静下心来,去看这个黄河了。

下面,为了进一步舒缓刚才受到惊吓的情绪,再来一处:这是兰州特有的大水车,也只有这种比二层楼房还高的大水车,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看上去前面两句是废话,但这两句废话恰恰是为后面的“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做了“桥梁”,把兰州黄河这个背景点出来了,而且指出这是“特有的”,它的“特有”是什么呢,这个水车很高很大,两层楼那么高,这个句子说得很长,絮絮叨叨,但恰恰这个絮絮叨叨的句子却给了蓄势的力量。

然后他再扬上去一笔“才能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几处写到黄河,所用的指称都不相同:“黄河滚滚”、“河边”、“大河”。

而这恰恰是作者在有意识地避免散文中语词堆砌的感觉,诗化散文在字句锤炼上极其强调。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创造力,独特的文学色彩。

我们对所有作品,尽量不要用好坏更不能用对错去评价,而要作审美的估价。

袁鹰自己就说过这样的话,他在《散文求索小记》中说,“我常想,任何散文,同其他样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会带着他所产生的时代的声色光影”。

应该说,袁鹰对自己的散文创作,有自己独立的构想。

袁鹰17岁的时候,以一篇《师母》踏上文坛,此后,始终与时代沉浮,始终把自己那颗滚烫的心交给他所认同的那个时代。

当然,时代有好有坏,作品有高有下。

我们只有把能看到的作品放回到那个时代中,才能够真正去估价它的美学意义。

《筏子》就带着1960年代我们这个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给全国人民鼓劲的色彩,所以,他描写的黄河和我们现在单纯去描写雄壮的黄河的声色是不同的。

这里的黄河,就像一个昂扬的民族,因此他说,即便是水车,黄河边的也和太湖边的不同,那么高,高到同面前滚滚大河相称。

到这儿,整个文章告一段落,节奏到此算一停顿。

下面另起头。

但另起头的时候,也不是“换了一条路”,而是语断意联。

第三段第一句话:“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一下子你明白了,黄河滚滚,远眺;大水车,河岸;目光,由远而近,人到了河边,望向河心,望向河心的这个动作,和远眺黄河的这个动作,是一样的激动人心,是一样的节奏欢快,是一样的斗志昂扬。

像突然感受到了一股磁力,你看,用的全是极其雄壮的词,“突然一股强磁力”,好像不可避免,好像无法回避,好像不得不往那儿看。

“岸上人的眼光”既指作者,又指他人,所有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

这是第一次出现羊皮筏子,作者竟然用了这样一个词——“什么东西”。

当然这是欲扬先抑的一个普通手法,同时又表明这个东西离得太远,看不清楚。

第二次出现筏子,说得更加有意思——“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原来,袁鹰不是看不清什么东西,而是因为它正在汹涌激流里鼓浪前进。

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我们?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这段在辞色上写得太棒了。

文学就是要强调声色。

“声”指的是声韵,声音好听,文章读出来好听,节奏明快,声音和谐。

“色”就是看上去好看。

“从岸上远远望去”,正是因为远远望去,所以“汹涌激流”、“鼓浪”这些很沉重的词就被削减了力度,这个辞色就柔和起来了,所以才有“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浮”、“小”、“轻”,就可以和“汹涌激流”、“鼓浪”合在一起了。

这就是作者在意境上开始转换了,散文的意境极为重要,这里就是意境的转换,写得很专注,这个专注在哪儿呢,就是它被吸引住了,因为吸引住了,所以定睛去看。

哪怕是远远地看,作者的感受也非常准确非常真切,“那么小,那么轻”,整齐的两个句子之后一个收束的句子“浮在水面上”。

“收束”以后转过来,加深一步去说,“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

“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五个词“下埋伏”,为的就是后一句,把这个东西所处情境的危险告诉你。

“好像”,你不要觉得是真的。

“只要”,很肯定,这个条件一出现,马上就这样。

很多吗?不,“一个”。

很大吗?不,“小”。

还不对,是“小小”。

是波浪吗?不是,“浪头”,比波浪要小。

这五个词都是往绝境逢生处说,往最狠的地方说,又向最危险的地方说。

作者的语言就像纸头一层一层地剥开了,剥开以后是什么?“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这一句话在用力上和前一句话的方向恰恰相反。

“全部”还不够表明内心的恐惧。

是“整个儿”!“整个儿”,后面加个“儿”,让你放心一点,但让你放心一点不表明让你真的安全,又用了一个很狠的词,“吞噬”,像老虎吞绵羊一样。

一下子,全部,瞬间,没有了。

所以这一段的跌宕起伏,在文字中间我们能够看得出作者非常精心地去构建心理曲线。

文字是作者外显的语言,文字背后的情绪节奏,是内在的心理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