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汉代墓室壁画中现实与传说的交叠延展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汉代墓室壁画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人物、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从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两方面进行阐述。
特点:1、画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汉代墓室壁画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物品、建筑、景象,大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物品或场景,如江都汉墓的壁画中有许多场景描绘了皇帝的游猎、军队进攻、盛大的宴会、狩猎等,这些都是当时社会中的真实情况。
因此,汉代墓室壁画具有强烈的现实感,让人们对当时社会的风貌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2、画面明亮清晰,色彩鲜艳汉代墓室壁画所使用的颜料大多来源于天然矿物颜料,其颜色鲜艳而不失清晰、自然,营造出鲜明而不失和谐的画面效果。
例如,马王堆汉墓中所绘的背景颜色多为天蓝色,人物颜色有红、黄、绿等鲜艳的颜色,使得画面具有更为明亮、清晰的效果。
3、场景的构图丰富多样汉代墓室壁画的构图十分丰富多样,除了单一人物、群体人物以外,还有对于景象、建筑的细节描绘,这些构图使得画面不再是单调的平面,而成为了丰富多彩的三维空间。
例如,襄阳汉墓所绘的城市街道场景中,不仅有建筑物的描绘,还有许多人物和动物,这样的构图给人一种非常丰富的场景感受,更增加了人们的视觉体验。
成就:1、揭示了汉代社会的风俗与文化汉代墓室壁画所描绘的人物、场景、生活用品、建筑等,都是当时社会中的真实存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风俗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反映了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汉代墓室壁画不仅是当时社会的形象代表,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汉代墓室壁画的画法、色彩运用、构图手法等对后来的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营造了独具魅力的艺术氛围汉代墓室壁画由于它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技巧手法,加之所表现的深厚文化内涵,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氛围。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珍品,它们记录了汉代社会的风貌、风俗和文化。
这些壁画在创作时期,其在技巧、题材和造型上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成就。
本文将从技术手法、壁画题材和艺术成就三个方面对汉代墓室壁画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特点与成就。
一、技术手法汉代墓室壁画在技术手法上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
首先是线条处理,汉代墓室壁画的线条刻画细腻流畅,尤其在人物形象和服饰上的表现尤为出色,给人一种清晰明了的视觉感受。
其次是色彩运用,汉代墓室壁画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多彩,刻画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汉代墓室壁画在光影处理上也相当有水平,通过对光影的处理,使得画面更加生动立体,增强了传达信息的效果。
汉代墓室壁画在构图上也有着较高的造诣,采用透视、比例、装饰等技巧,将画面构图得非常有层次感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
二、壁画题材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历史故事等方方面面。
在汉代墓室壁画中,常出现的题材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常生活、农耕生产、宗教信仰等。
这些题材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
汉代墓室壁画中的题材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和民族融合,对于研究汉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艺术成就汉代墓室壁画在艺术成就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首先是创作技巧,汉代墓室壁画的创作技巧非常成熟,画面生动逼真,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使人物形象更加自然真实。
其次是题材表现,汉代墓室壁画在题材的选择和表现上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不仅传达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汉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再则是文化价值,汉代墓室壁画作为当时社会的艺术品,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对于研究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影响力,汉代墓室壁画在当时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其特点与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内容丰富多样: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主要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生活场景、风俗习惯等。
其中包括宫殿、宴会、游猎、钓鱼、农耕、舞蹈、乐器、祭祀、武器、服饰等,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审美特点鲜明:汉代墓室壁画在审美上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线条流畅、色彩饱满、构图协调等。
线条流畅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画家在描绘人物和物体时凸显线条的曲线美。
色彩饱满是其另一个突出特点,画家运用大胆的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墓室壁画在构图上注重层次感和空间感的表现,使画面更具立体感。
三、技法独特精湛:汉代墓室壁画在技法上具有独特精湛之处,主要体现在粉彩、泥贴、描金等技法的运用上。
粉彩是指将颜料加水或胶粉勾成涂抹在壁画上,使其呈现出柔美的质感。
泥贴是指将泥土勾兑成糊状物质,然后贴附在壁画上,以形成浮雕效果。
描金是指用金箔贴在壁画上,增加光泽和金色效果。
这些技法的运用在汉代墓室壁画上突显了画家的工艺水平和艺术创造力。
四、艺术成就深远影响: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
它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时期的壁画艺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壁画的传统。
墓室壁画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反映了汉族社会的生活和思想风貌,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艺术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它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魅力,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汉代墓室壁画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鲜明的审美特点、独特精湛的技法和深远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壁画的传统,而且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和世界艺术宝库中一座璀璨的明珠。
汉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艺术分析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艺术画廊汉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艺术分析严梦云(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00)摘要: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绘画形式之一,汉代墓室壁画凭借独具一格的图像表现形式,体现出其他图像语言无法替代的时代特点。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汉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语言,从而归纳并总结出汉代墓室壁画在图像艺术和图像审美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汉代墓室壁画;图像艺术特征;图像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84-01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汉代墓室壁画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墓葬艺术,通过具有时代标志的图像表现形式,用最直观的方式表达了汉代独有的丧葬文化与习俗观念。
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广泛,题材丰富,既有享受人生的神仙背景,又有儒道两家的礼教思想,不仅形象的展示了汉代精彩的民族文化,也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谱下了不朽的诗篇。
一、汉代墓室壁画的图像艺术特征(一)再现性与表现性再现与表现,是艺术创作中的两个基础属性,二者在艺术形象中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作用。
通过艺术的发展实践不难发现,再现性艺术在人类精神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总能清晰的找到再现性因素和表现性因素的存在。
汉代墓室壁画的大部分图像都是以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为主的,其对自然与原型的再现充分的表现了艺术的再现性。
在汉代,墓室壁画可以说是人们主观精神的一种寄托,汉人们将主观精神融入到在客观自然物象中,从而实现了再现与表现的融合。
(二)独特的艺术形态如何对待先辈的经验和成果,如何推陈出新,是每个艺术家都需要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这就是艺术创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如果抛弃传统的模式,随手乱涂,那么这种迷乱肤浅的随意性创作就不可能称之为艺术。
相反,如果完全的套用传统模式,那么就是在复制先辈的作品,同时其也容易被别人复制,这种没有艺术价值的普遍性创作,也算不上艺术。
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研究

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研究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墓葬美术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是研究此时期墓葬艺术的重要方面之一。
本文将从汉代墓葬美术神话题材的来源、内容以及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
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来源主要有古代神话传说、祭祀文化以及墓主人个人信仰等。
古代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古代神话故事在汉代墓葬美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表现。
比如《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就在汉代墓葬美术中得到了很多的发挥。
古代祭祀文化的影响也使得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得到了丰富的表现。
祭祀文化中的神灵和祭祀仪式常常成为墓主人信仰和祈求的对象,在墓葬美术中得到了具体的形象表达。
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内容丰富多样。
神话题材常常表现为神灵、神兽、仙人等神秘的形象。
在汉代墓葬美术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具有神性特征的形象,比如龙、凤、神兽等,这些形象在古代神话中常被视为神的化身或者神圣的象征。
汉代墓葬美术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仙人的形象,这些仙人不仅具有高尚的形象,还具有超人的力量和智慧,是汉代人们心目中追求的理想人物。
汉代墓葬美术中的神话题材具有丰富的意义。
墓葬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来世的留存的一种方式,而神话题材的运用使得墓葬艺术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神话所描绘的神性世界给予了墓主人死后得以永生的希望和慰藉。
神话中的神灵和仙人等形象也成为了墓主人的守护神和护符,以保佑他们在来世中能够平安无事。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卓越的成就。
以下将对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和成就进行论述。
一、特点:1. 色彩鲜明:汉代墓室壁画采用了大胆的色彩组合,以红、绿、黄等鲜艳的颜色为主,使画面更加饱满生动。
2. 构图恢宏:汉代墓室壁画注重整体布局,常采用对称的构图形式,以塑造庄严而恢宏的氛围。
3. 人物形象具体:汉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技法熟练,表现出人物的神态、服饰和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4. 绘制内容广泛: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涵盖了宫廷生活、神话传说、农耕景象、狩猎场面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和文化。
5. 文化融合:汉代墓室壁画中常出现一些外来的文化元素,如西域、匈奴等,显示了汉代北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成就:1. 艺术表现力:汉代墓室壁画在前人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通过图案、色彩和构图等手法,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2. 文化传承:汉代墓室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细腻的工艺,成功地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使后人了解到汉代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
3. 艺术影响力:汉代墓室壁画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注重形象的精确描绘和生动表现,成为后世绘画家的重要参考对象。
4. 艺术技法创新:汉代墓室壁画在技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采用略写法、平行透视法、轮廓线法等,为后世绘画技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汉代墓室壁画以其鲜明的色彩、恢宏的构图、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广泛的内容,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题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其鲜明的特点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将从题材、技法和艺术成就三个方面,对汉代墓室壁画进行探讨。
一、题材方面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主要有神仙、神话、佛教等宗教题材,以及人物、动物、花鸟等日常生活题材。
神仙和神话题材的壁画常以神秘、神奇的形象表现,如神仙骑龙、乘凤等场景,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佛教题材则以佛陀、菩萨、阿罗汉等人物形象为主,表现佛教的信仰和教义。
而人物、动物、花鸟等日常生活题材则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形象生动、细腻,给人以亲切感。
二、技法方面汉代墓室壁画的技法主要有湿壁法、干壁法和彩绘法三种。
湿壁法是在墓室内墙上涂抹一层湿石灰浆,然后在湿润的灰浆上作画,这样画出的图案色彩鲜艳,但不能长久保持;干壁法是在新泥浆石灰面上用干软的石膏粉涂抹成一层壁灰,然后上色;而彩绘法则是在墓室内墙表面贴一层细土,然后用矿物颜料直接绘画。
这些技法都对颜色的使用和画面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使墓室壁画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三、艺术成就方面汉代墓室壁画在艺术成就方面取得了较为独特的成就。
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注重对人物的体态、面容、着装等细节的表现,形象具体,栩栩如生;在画面构图上注重对称、平衡的原则,使画面的结构合理、安排得当;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透视、立体等技法,使画面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
这些特点使得汉代墓室壁画在审美效果上更加卓越。
汉代墓室壁画还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
陕西、山东等地的汉代墓室壁画大量使用了局部装饰性花纹,如小水波纹、黄河水纹等,表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汉代墓室壁画的元素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出现了从西域传入的佛教题材,体现了汉代时期不同文化交流的特点。
汉代墓室壁画以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技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也为后世的绘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阶段,它的画风独具特色,成
就卓著。
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现形式丰富
汉代墓室壁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呈现出了壮美、雅致、悲壮、神秘等多种情感色彩。
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或单人或群体,或生动或严肃或悲泣或微笑,或游曳或跳跃或较量
或劳动,或坐或立或卧或行,展现的动态变化和情感表现之深刻和细腻很是引人注目。
二、线条和色彩
汉代的绘画以“韵味”为核心,它的线条较为优美简洁,色彩清新淡雅。
线条轻巧
纤细,具有一定的表现力,颜色极其纯净淡雅,但并不失明亮跳跃的特色。
线条的多样化
和色彩的深浅变化,使得墓室壁画更具有真实的感觉和效果。
三、题材丰富
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涉及宗教、神话传说、历史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
它不仅表达了古人对于神灵、祖先以及生命等方面的信仰和崇敬,也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
的本真情感和人生哲思。
四、传承与创新
汉代墓室壁画社会化程度高,它即承袭了秦汉绘画的传统精髓,又创新了光影对比,
装饰格调及创新的造型,以达到更完美的形式美与意蕴美的完美结合。
总之,汉代墓室壁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大亮点,在墓室壁画史上占有着不可
忽略的地位,其画风别具一格,充满了韵味和内涵,可谓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遗产
之一。
它激发了无数创作者对绘画的热情和创造力,促进了中国绘画史进一步的发展和进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汉代墓室壁画中现实与传说的交叠延展作者:王弥笑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10期【摘 ;要】墓室壁画作为两汉绘画艺术的代表之一,真实生动地向今人呈现出一个充满浪漫激情和奇异想象的神话国度。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时空中,生与死、天上与人间、现实与传说一并交叠延展,随着那活跃飞动的墨线和鲜艳诡丽的色彩徜徉在历史的画壁中。
本文通过例述其“仕宦生活”“日常享乐”“经史故事”“天象图”和“神异升仙”等主要内容,浅要论述潜藏在汉墓壁画塑造的怪力乱神和仙神世界中的纲纪秩序。
【关键词】尊神重鬼 ;仕宦享乐 ;经史故事 ;天象神异 ;秩序 ;天人合一汉墓室壁画·神鬼·秩序;纵观两汉时期的文化艺术,无不围绕着儒学与仙神思想铺展出一条践行理性而又激荡淋漓的奇诡之途。
就政统而言,汉承秦制,严肃方正的理性精神得以延续,并形成杂糅先秦各家观点,以阴阳五行体系为主的儒学。
然而,就其深层的文化意识而言,炽热浪漫的楚文化成为西汉文化艺术领域中得以保存乡土本色的前提,同时,与粗放豪迈的秦声互相交融,逐渐将两汉艺术推向深沉雄大的巅峰,其间充满着狂放的意绪和无羁的想象。
昔日,屈原在《天问》中曾问道于天:“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①文中的仙神鬼怪不仅代表着那些迷失在史前文明中的图腾崇拜和巫礼残影,同时,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提问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生的执著。
正是对于生的渴望,世间才可能真正需要秩序。
或者说,作为两汉社会纲纪和秩序的代表——儒学,与虬龙、雄虺之类共同制衡着那个生动鲜艳的缤纷世界。
汉墓室壁画·仕宦享乐;以表现仕宦生活为主的题材,在汉代墓室壁画中屡见不鲜,多用以宣扬墓主生前之权势、威仪。
《使持节护乌桓校尉》描绘了墓主就任乌桓校尉时途经居庸关的场景。
画中的居庸关被处理成“平顶八字的桥梁形式”,冗长的车骑队伍浩浩荡荡地穿行而过,一直延展至墓室南壁。
主车前的导车、功曹、别驾等随行从侍和兵卒分立两列,作翼状徐徐前行并为其开路。
画面构图采取有如连环画长卷的形式,环绕墙面四壁,声势壮观辽阔。
车骑队伍主从有序,聚散规整。
东汉后期,画面中侍从属吏的形象变得愈发重要,尤其是旁侧的墨书榜题,清晰地标注有其人官职的名称,无论大小,如“门下小吏”“辟车伍佰八人”“尉曹”“雁门长吏”等。
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令整个庞大的画面显得真实而详确。
较之写实、工谨的仕宦类题材,表现幕主日常享乐的壁画则显得随意轻松,颇具生活意趣。
《庖厨图》中描绘了男女家奴奔忙于汲水、洗涤、酿造、宰羊、击牛、烹饪等杂务之间。
厨房墙壁上钩挂着鸡、鸭、鱼、兔、肝、肺等各色待烹之物,角落里摆满了釜、镬、食案、列鼎、奁、盒、盘、钵等盛器。
画面可谓琳琅满目,洋溢着热烈的生机和活力,丝毫没有流露出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恐惧。
此即“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②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和构建正是因为其超越自己动物性存在的那一瞬间对世界和生命的观照,将生命看作一个连续的、超越个人生命的整体③。
而在这一整体的观照之中,既有威风凛凛、闲逸自得的现实生活,也有浪漫奇诡、变幻莫测的黄泉世界。
汉墓室壁画·经史故事;壁画取材于经史故事,大约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在儒学大兴的汉代,此类作品被赋予浓厚的礼教色彩,内容多以宣扬仁义、忠勇等儒家思想为主。
《二桃杀三士》典出《晏子春秋》,画面右侧一组为三勇士,姿态各异而孔武有力。
中立一威严肃穆的王者系齐景公,两侧侍从执戟,侧目斜视,案几上置二桃,暗示即将步入“计功而食桃”的情节。
而位于景公身侧的晏婴沉着平静,俨然置身事外,与众人的紧张迫切形成鲜明对比。
画面虽然用笔简淡,但注重表现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的“悟对”精神,通过人物的眼神来推进画面情节。
《赵氏孤儿》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经典题材,出自《左传》,即春秋时期晋人程婴、公孙杵臼等人为救晋卿赵朔之子舍生取义之事。
画面右侧为晋臣韩厥,因见到孤儿赵武而拊掌称善,口中似念念有词。
较之《二桃杀三士》,两者均不同于周秦时期以墨线勾勒轮廓而后平涂的手法,用笔娴熟生动而略带写意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韩厥在赵孤中的形象多被塑造为骁勇善战的大将或稳健持重的贤臣。
但在这件作品中,韩厥被描绘成一个身着布衫、佝偻龙钟而饱经沧桑的老翁,且满眼和蔼慈爱,毫无同类作品中的凛然大义,显得更具人性化和生活气息。
这与两汉艺术注重表现人物神姿尤其是心理内涵和个性特点密切相关。
壁画中的经史故事多被认为与其他绘画作品一样,应是“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
同时,还有扬名显身之用,“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宝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④。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季札、子产、晏婴、叔向作为史之贤人名士,对于两汉后人不亚于上古传说中的仙神。
《山海经》《太平御览》《风俗通义》等书典中记述的神人异士即多为古史名流。
因而,这些上古先贤们在某种程度上也充当着辟邪镇墓、引导升仙之用。
汉墓室壁画·天象·神异;天象,不完全等同于今之天文气象,其本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天”的图像。
秦汉之间虽然已有天象学,但仍与祭祀占卜有着密切关联。
殷商时期的卜骨刻辞多有日食、月食、彗星等天文现象的记载,且用以祈祷天神、地示、人鬼。
《易·系辞上》:“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直至两汉时期,通过《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对天文现象作出较为详细的总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天象学”。
《二十八宿天象图》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完整的大型彩绘天象图壁画。
画面上部代表天空,下部代表大地。
天空以日月星辰、祥云和仙鹤为主,辅绘二十八星宿、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星宿和四神之说代表着两汉儒学中盛行的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灵宪》载:“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峙,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于是备矣。
” ⑤《史记·天官书》:“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
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三光者,阴阳之精,而圣人统理之。
”⑥可见,汉代的天象图虽关乎农耕生产,用以测算农时,但更注重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互相映射。
如汉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即人的形体、气血、德行、好恶、命运甚或喜怒与天数、天志、天理、天之冷暖寒暑相符,两者相互感应交融,继而死后世界的大门也必然通往“虎豹九关”的天阙。
; “……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
豺狼从目,往来侁侁些。
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土伯九约,其角觜觜些。
敦脓血拇,逐人怖骄骄些。
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
”⑦较之仕宦享乐、经史天象,神异升仙类壁画所描绘的是一个人神杂处、狮奔虎啸、凤舞龙潜的斑斓世界。
汉墓壁画中的仙神形象可追溯至先秦甚或更为久远的史前时代。
豹尾虎齿的“西王母”和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两汉艺术中最为常见的神异主题。
《风俗通义·卷一》:“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
皇者,天,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三皇垂拱无为,设言而民不违,道德玄泊,有似皇天,故称曰皇。
皇者,中也,光也,弘也。
含弘履中,开阴布纲,上含皇极,其施光明,指天画地,神化潜通,煌煌盛美,不可胜量。
”⑧自“黄土作人”“正婚姻”“以佃以渔”“作八卦”至“指天画地”,伏羲、女娲所代表的不仅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神人”“英雄”,也是“礼乐”雏形的创造者和践行者。
;《升仙图》色彩鲜艳诡丽,用笔工细委婉。
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充满活跃动荡之势,充分表现出中国绘画中的“流观”意识。
画面中描绘了墓主夫妇乘龙驾凤,在各类仙神灵兽的环护下升仙的场景。
其中的神异形象包括女娲、日月、持节方士、青龙、朱雀、白虎、仙女、奔兔、伏羲等。
这个仙神世界看似荒诞不经,毫无秩序可言,实则生机盎然,俨然人间生活的延续。
这些杂糅着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的画壁“不是神对人的征服,毋宁是人对神的征服。
”⑨但是,它们并没有构造出一个永恒不变的理想世界。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政教伦常、调协人际关系和建构社会秩序是先秦儒家自原始巫术和宗教中脱胎而出的理性目标。
因此,即便此身已逝,尚且顾念着彼身之仕宦荣耀、日常享乐、道德信奉、天象神异,一如生前般津津玩味、品酌思悟着这个琳琅满目、各司其职的“天国”。
而这个满是幻化遐思、生死交叠、怪力乱神的仙神世界却也贯穿着现实生活的井然有序甚或繁杂琐碎。
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此期绘画艺术的代表,承载着自夏商之际就已成为时人社会思想的核心——尊神重鬼,生动明晰地将天国、人间、地下世界中光怪陆离的神祇和真切现实的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造就了一个天人合一、秩序与神鬼共存的瑰丽空间。
注释:;①《楚辞选译·离骚》,陆侃如、龚克昌(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881,2月第一版。
②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沈啸寰、王星贤(注),中华书局,2013,第二版。
;③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一版。
;④班固(撰):《汉书·郊祀志》,中华书局,2007,8月第一版。
;⑤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秦汉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12月第一版。
;⑥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华书局,2013,9月第一版。
;⑦《楚辞选译·招魂》,陆侃如、龚克昌(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881,2月第一版。
;⑧应劭(撰):《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2010,第一版。
;⑨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1]《楚辞选译》,陆侃如、龚克昌(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881,2月第一版。
[2]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沈啸寰、王星贤(注),中华书局,2013,第二版。
;[3]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一版。
[4]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2007,8月第一版。
[5]王朝闻主编《中国美术史·秦汉卷》,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12月第一版。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9月第一版。
[7]应劭(撰):《风俗通义校注》,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2010,第一版。
[8]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3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美术系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