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墓室壁画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和中国唐朝墓室壁画艺术比较研究

国
唐 第一次建立了庞大的古埃及帝国。在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政治 两大类:一是对上流社会享乐生活的写照。如,底比
生活中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古埃及人是一贯重视传统的,祭司 斯贵族梅尼拉墓室中的壁画《捕禽图》,表现的是墓 和军士阶层成为两股强大的相互牵制的力量,祭司集团最终因 主一家人捕鱼猎鸟的娱乐生活。二是描绘人们心目
1.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 形式上,继承了古王国、中王国的传统,处理方法更成熟、自 由多样,减少了用线刻画轮廓,而更多的是用笔直接蘸颜料在墙 上或者草纸上作画。色彩运用上,依旧遵循固定的色彩程式:男 子皮肤为褐色,女子皮肤为浅褐或淡黄,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 色。但也出现了丰富的中间色调,早已突破了法则中设色的限 制。 2.中国唐朝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 一是人物造型的形象性。中国唐朝墓室壁画对不同身份的 人的个性进行独具匠心的刻画,使刻画对象恰如在现实生活中 所体现出来的美丑、善恶。如,永泰公主墓前室东西壁的《宫女 图》,其人物形象的刻画惟妙惟肖,人物表情生动。二是构图的 统一性和意境的深远性。中国唐朝墓室壁画中所出现的人物、 道具、主要场景与现实社会生活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由此可知, 绘画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具 有社会档案的功能,然而又绝不仅仅如此,壁画是一种艺术品, 是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家加工之后的产物,它不仅是唐朝社会和 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更是唐代社会和人民生活的浓缩。 3.二者艺术特点的比较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墓室壁画的人物描绘依然采用古埃及前 两个王朝的正面律的表现手法,相较于中国唐朝墓室壁画,古埃
朝
பைடு நூலகம்
拥有军政实权而攫取王位,军队面对外敌无能为力,新王国因而 中的彼岸世界。如果说十八王朝的壁画更多的是表 衰败。而中国唐朝则相对稳定,唐朝最终结束了家国一体和贵 现对现世和来世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那么进入第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作者:赵鲁宁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长安佛寺壁画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唐代佛寺壁画与其影响。
唐代佛教之盛衰深受政治影响,长安城及其近郊佛寺密布,受佛教思想融入绘画,画师文人图壁挥毫,展现出唐代文化最美、最灿烂的一页。
可惜因时代变迁、战火蔓延、政策更改等缘由,今日已无缘窥见,本文仅能就画史及相关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
关键词:唐代;佛寺;壁画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7-0038-01一、绪论1.研究动机。
西安,是浩浩千年古都,先后在这里建都的有十三个王朝,历时长达一千一百多年之久。
西安诠释中国的繁荣、印证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用它的沧桑向世人讲述着它的历史。
正因长安有如斯特殊之历史地位,再加以其独特优越之地里位置也因此,在佛教初传中国经北印度、中国西域地区、河西走廊等地,首先到达重要之地便是长安。
而外来之佛教传至长安后被消化吸收后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影响中国至今达二千多年。
2.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内容以长安佛寺壁画作为研究取向,旨在探究长安城佛寺壁画与其影响。
长安城坊棋盘式的规划,佛寺错综其间,画师文人图壁挥毫,展现出唐代文化最美、最灿烂的一页。
3.唐代佛寺壁画概况。
中国传统绘画,自受佛教思想的融洽后,佛教绘画发展于先,山水画风继之而起,这一点从六朝之画坛可见一斑。
及至唐朝,如从绘画题材来看,开始做为宣传政教礼制,道释与描摹风俗故实之人物画,继而为山水、花鸟、松石、杂画,且多制为壁画。
人物画盛于初唐,山水、花鸟等突起于盛唐,中、晚唐虽不及于前期之盛况,但仍能沿其余绪一脉相传,影响余后代艺术之发展既深且巨。
4.以《历代名画记》看佛寺壁画。
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的时代,绘画也随之发展到高峰期,对画史、绘画名家和名画进行梳理的文献应运而生。
《历代名画记》是唐代书画家兼鉴赏家张彦远所编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因其容丰富、体制完备而深受后代所重视。
【doc】浅谈唐代乾陵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太公主墓室壁画中仕女服饰特点和审美文化

浅谈唐代乾陵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太公主墓室壁画中仕女服饰特点和审美文化艺术与人文浅谈唐代乾陵章怀太子,懿德太子,永太公主墓室壁画中仕女服饰特点和审美文化曲婷(江苏省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24000)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为辉煌的时代,它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兼收并蓄,艺术也是百花齐放,其中墓室壁画是壁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以三墓室壁画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唐代侍女服饰特点和审美文化,为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把握唐代的艺术特点.关键词:乾陵章怀太子;懿得太子;永泰公主暮室壁画;仕女服饰特点;审美文化一,人物服饰特点(一)具有创新性体现出一种新风貌表现在衣着上在永泰公主墓室壁画西壁绘的《步行仪仗图》中的侍女服装己由晋末到齐,梁时的肥肠大袖转换为以小袖翻领长衣,配合条纹小口绔,软锦靴,加上个高高上耸的回鹘髻,做成一份新装,并且妇女出行骑马,以不用帏帽垂网遮蔽,转换为使用一片纱网于额间作为装饰,名"透额罗",也算是新装的一部分,在永泰公主幕中壁画人物在腰部以下还用一些垂带和金属小铃来装饰,据考究:这种装饰风格来源于两域的胡旋舞,跳舞时可随舞步发出有节奏而清越的音响.它以闪光的色彩,悬垂的动感,精致的形态和悦耳的音响进入服饰,使其平填一份鲜亮,一份活泼,一份童趣.可见唐代女性创新的思维方式,全新的着装风气.表现在面饰上唐代不只是着装的新异与变幻,更是种种面妆等将美感的色彩与纹饰展示在能够显现的所有部位,如唐懿德太子墓石椁线的官女眉饰和眉宇中间装饰的花子及其图样,画眉,唐妆大量是宽阔的蛾眉(又名贵叶眉)和细长的柳眉;花子,即花钿,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面靥,是用丹或墨在顶上点点儿的一种妆饰,可以看出唐朝的人们在美饰方面的追求,并非为了垂衣而治天下,并非为了彰示地位和财富之类身外之物,而是为了邀宠,为了增强自身的魅力,为了美感本身.这对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整体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疏离与拓展.表现在发式上唐代永泰公主墓室壁画中侍女的发髻一改隋代的平云式的单纯,而是向上的高耸,做成种种不同造型,《妆台记》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并且仅以马缟《中华古今注》和宇文化《妆台论》记述可以看出,唐人创立名目的发髻就有几十种之多,层出不穷的样式,意味深长的名称,每一款都是一幅画每一款都是一首诗,令人颔首拊掌,一唱三叹,仅发髻,可以看出唐代女性的创造力是多么的丰富,令以往朝代自叹不如,相形失色.(二)开放之美,袒裸之风——人体美的展示永泰公主壁画和懿德太子石墩中仕女身穿仅至胸前的长裙,而双肩,双臂和大片的胸背均裸露在外,只是披上了~件轻薄透明的宽大衫衣,支自的肌肤清晰可见,如此大胆率真,使我们看到了有人体美展示的袒裸之风的普遍出现,中国古代男子裸身往往被视为无礼,女子更不用说了,服饰绝少透露与随意敞开,唐代却别开生面.唐诗中不少句子写道:"粉胸半掩凝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胸前如雪脸如云等等,这些现实的描述并非浪漫的想象,这种以宽衣裸胸,以展示人体美为荣为乐的习惯并非华夏之风,而是跨文化传通而来的.首先它受佛教影响,特别是唐代妇女服饰出现露装现象,与佛教风尚有关,在唐人尊崇的儒道释三教中,唯有佛教对人体较为崇尚.在着装上没有特殊的禁忌,露体状随处可见.佛教弟子视露体为寻常事情,和尚披袈裟,多露一肩一背.在信奉佛教的国家中,露体装束并不少见,寺院和尚身披袈裟露肩露背,女性们则是从短上衣露脐露腰,以紧身简裙勾勒人体线条来展示人体的魅力.(三)女着男装的历史新面貌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中,有一头带幞头,着胡装,身穿乌皮靴的男装形象.这类形象也在章怀太子墓室壁画中出现过,说明唐代女性已开始了中国男装的壮丽景观,唐代女子爱着的男装,主要是男子常服戎装与半臂.戎装即头戴软脚幞头,身穿翻领或圆领胯袍,腰间系蹀躞带,下穿小口裤,脚穿黑红靴或锦履;半壁,即半袖短身衣,这两者都是唐朝比较盛行的衣饰,它所展示的不只是服饰审美中性化的另一番境界,更有开放,完整与平等的服饰文化氛围形成中国古代女着男装的一代新风.女着男装,就其直接原因来说,自然是外来的胡服带来了可资参照的行为模式,胡人原本男女同装,更何况两域诸国着装习俗不断地强化这一趋势.《洛阳枷蓝记》中记载:"其俗妇人绔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髻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但就其更为深刻的社会氛围与时代原因来说,可能是女主执政唤起唐代女性如男子那样有所作为的特殊感受,而着装扮饰如男子则是这一思路的初步实践与直接现实.二,影响因素'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国力富强的经济条件,唐初推行的"均田制"的土地分配政策和"租庸调"的赋税劳役制使得出现了经济空前繁荣的景象,物质生活的富裕使得人们有经济条件去装扮自己, 社会环境和谐统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唐代先后曾和三百多个国家有交往,当时在长安城中就有三十多个国家的使臣,商人和留学生,说明长安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各国人民聚居交往的大都市,在民间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服饰款型,不同的服饰观念与习俗,不同的服饰传统与心态,就会渐渐发生变化,从可能的冲突变得彼此理解,从可能的轻视变为彼此尊重,从可能的疏远变为彼此亲近,彼此逐渐的在渗透中互补与融合起来.三,审美文化(一)儒,道,释三教鼎立并相互融合相互抵牾的儒道释学说鼎足而立,成为唐代建国立业的理论基础,使得唐人有着前所未有的宽容,宽松,宽厚的思想格局与眼界,唐代对各种宗教,各家学说都加以扶持,于是在意识领域不再是狭隘地将天下的思维拘束于一个模式,不是僵硬地强制天下只发出一种声音,而是以制度的形式让世界平起平坐,让纷杂的学说传布于人间,给思想以尊严,还心灵以自由,新兴的科举制使各个学说空前发展,儒家华衣美服,等级礼节文质彬彬.道家被褐怀玉,知白守黑,清净无为.佛境无父母,蔑弃常礼,右袒裸臂……这三者文不同源,形不同质,从服饰感受\理论主张到服饰款式都有很大距离.儒道的冲突在先秦早就展开了,而儒释的理论冲突在六朝就开始了,但进入唐朝,这三者的显性的冲突淡化了,消隐了.儒道释三国鼎立的局面,熏陶拓展了唐人特有的眼界与胸襟.(二)胡人文化的影响唐朝时异族相融的范围相当宽广,异族相融的氛围相当浓厚,不少士兵,将军,朝廷官员甚至对外使节都有外国人担任,更大范围来说,西域各族君长尊崇拥戴唐太宗为天下可汗,因此,两地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广泛,上层文化的交融还有一个先天的基础,即唐族人本身就有着民族融合的血统.?'据史载,李世民就有八分之一的胡人血统.高宗未立之前,李世民的另一太子李承乾就喜作突厥服.可见,民族融合,服饰互相渗透等方面的跨文化传通,对于唐朝来说,不只是统御天下的政治谋略,而且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渗透和文化传承.四,小结由唐朝乾陵章怀太子,懿得太子,永泰公主壁画中的仕女服饰可以综观唐代是一个热衷于服饰实践的探索与创新的朝代,如果说先秦诸子是服饰理论的百家争鸣,那么有唐一代则是服饰行为的百花齐放.在经济强盛,政治稳定,社会环境融洽,协调的大背景下,唐代服饰在开阔的视野中不断结构与重构,不断剥离其渐渐老化的躯壳而接受来自八方的新鲜的血液,不是偏执于主流意识的裁判,而是兼顾世俗的审美情趣.唐代不仅展示了厚重的文化背景,而且也显示了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参考文献1.《中国壁画史》楚启恩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2.《中国服饰文化》张志春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3.《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4.《隋唐绘画史》陈绶祥着中国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作者简介曲婷(1982.9一),女,硕士研究生——染织艺术设计.。
《中国美术鉴赏——第四课天上人间——壁画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美术鉴赏4320

钟离权度吕洞宾
·试一试:浏览教材P29-31页,归纳宗教
壁画的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题材: 表现形式(手法):
分布地区:
功能用途:
宗教壁画
内容题材:佛传及“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
游戏人间”的神话故事;
表现形式(手法):多绘画,主次分明、疏密
有致,线条流畅、动静结合,人物等级化、色彩由 单一走向丰富,刻画细腻、场面宏大;
分布地区: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等地区;
功能用途:成教化、助人轮的社会教育作用。
·探究、交流(分组讨论)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2、欣赏宗教壁画代表作,阅读教材有关 内容,理解西方宗教题材在中国古代壁画 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
1、古人为何要装饰墓室?
①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兴起的厚葬风气; ②记述主人生平; ③宗教观念; ④ P26页:朝廷儒家忠孝治国之道。
第 112 窟 反 弹 琵 琶 画 像 中 唐
你认为画面色彩安排怎样?人物表情怎样?
三清殿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 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 始天尊)
朝元图 元
三清殿 朝元图 元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 ,(三清:元始天尊、太上道 君、太上老君;朝元:指360个值日神去朝拜道教的最高主宰元始天尊) 作品以八位主神为中心的天界诸神分做东西两列向北集中一起朝拜三清像的场 面。三清像是道观供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壁画中八位主 神形象最大。用体量大小、衣纹、神态的变化刻画了不同身份的人物;线条圆浑 有力豪放洒脱:色彩灿烂青绿为主、穿插小块白、朱、黄、金色等亮色,画面瑰 丽和谐、层次感强:借鉴佛教绘画把重要的形象加了圆光。 朝元图布局宏伟、气象庄严、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高度统一和谐。
古代壁画 文案

古代壁画文案从汉代到明代,五星必看的中国古代十大壁画#什么是壁画#区别于画在绢、帛、宣纸等材料上,壁画是绘制在墙壁、天花板上的绘画,往往出现在殿堂、墓室、寺观、石窟中,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
#我们为什么要看壁画#壁画融合了历史、宗教以及世俗题材,透过壁画穿凿时空,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可以逐一窥探两千年来社会、宗教、建筑、美术、民俗、服装等的发展。
01辽阳墓群壁画年代:汉魏时期坐标: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两岸汉魏代表性壁画,当属分布在辽阳北郊太子河两岸的棒台子、北园、三道壕、小青堆子、东台子、南台子等处的墓室群壁画。
这些墓原来都有高大的封土堆,墓室由淡青色石板构筑,壁画都是直接绘在墓室石壁上。
凤凰楼阁百戏图壁画以表现墓主人经历和生活题材为主,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表现墓主的经历和生活的题材为主,内容以有门卒门犬、百戏乐舞、车骑仪仗、宴饮庖厨、楼阁宅院、武库仓廪、杂技、斗鸡等,墓室顶部多绘有日月流云等等,应有尽有,形象地反映了汉晋时代豪门大族的奢侈生活场景。
门卒图这些一千六七百年前的壁画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是古典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是研究汉魏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多得的资料,也是中国美术史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中国绘画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和国画立论基础之一。
02河西走廊墓群壁画年代:魏晋时期坐标:甘肃省嘉峪关、酒泉、敦煌市河西走廊,是指黄河以西至新疆以东的大片区域。
素来以地上石窟闻名,很多人不知道地下还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在嘉峪关、酒泉、敦煌市的地下,散布着大量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便是著名的魏晋古墓群。
墓室场景壁画内容再现当时的现实生活,有反映农耕、养殖、采桑、宴居、出行、军事操练、狩猎等内容,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及气候等的实物资料,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全国人民熟悉的骑着马送信的中国邮政标志,就出土于此。
03敦煌石窟壁画年代:北魏至元坐标:甘肃省敦煌市、瓜州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玉门市敦煌石窟,一辈子一定要看一次。
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髻的分期研究

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髻的分期研究仕女的形象在昭陵唐墓壁画中出现得较多,从众多的仕女发型上来看,有椎髻、螺髻、双螺髻、双丫髻、双垂髻、双挂髻、双环髻、双环望仙髻、盘桓髻、百合髻、扇形髻等,形态多样。
本文重点对昭陵唐墓壁画中仕女发型的类型及特点做分期研究。
以下为昭陵墓葬简表一、发髻的发展脉络杨温墓(图1)位于陕西礼泉县烟霞乡山底村东侧,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
其墓内壁画中有这样一幅仕女图:左四人头梳高髻,发饰簪细。
右边三人头梳惊郜髻,发饰珠花。
左四人与右三人的发型虽然有所不同,但发髻整体都垂直于头顶,即耸立于头顶,且发髻束起于头顶中央处。
而长乐公主墓(图2)壁画中的仕女发型与杨温墓仕女发型基本一致,仕女仍束高髻,发髻的束起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但高髻顶端的头发开始微微向前倾斜,似乎有发顶重于发根之感,且看起来显得比较疏松。
段简墓壁画中的仕女的发型同前两个墓葬的仕女发型基本一致,只是发髻与前两者相比开始变短。
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头的颅长,如图3所示。
以上三个墓葬壁画中仕女的发型较为相似,从568―651年,时间跨度83年。
仕女发型以高髻为主,束发位置基本位于头顶中央部位,到后期,发髻顶部开始向前有所倾斜。
新城公主的墓葬,其内壁画中仕女的发型则一改前一阶段仕女发型的特点。
该时期的发型集前一阶段发型的特点于一体,并有了新的发展。
如图4所示,这时的仕女多梳扇形高髻,发髻的左右宽度基本等于颅长,而发髻的高度则明显大于前一阶段,发髻束起的位置仍位于头顶中央部位。
而此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髻种类,如百合髻、双环髻等。
李震墓中仕女发型则开始变得简单而朴素,束发的位置从头顶中央位置移至头顶后半部。
另一变化是此时的发髻以椎髻为主,同时有一部分头发呈半披状,与耳朵的耳垂相互平行,类似于现在的剪发头,如图5所示。
由于李震非宫廷成员,因此,可以说他的墓葬中的仕女发型从某种意义上讲,代表着地方妇女的发型特点。
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精编5篇中学美术教案范例

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精编5篇中学美术教案范例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适合中学的美术教案篇1一、设计思路为了更好的上好本课,我对本课的教材和学生的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
1、教材分析《唐代墓室壁画》属墓室壁画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唐代墓室壁画进入中学美术课堂对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唐代丰富多彩的壁画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品味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前已经学习过了《敦煌莫高窟》,学生已经对壁画艺术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掌握了壁画的制作方法,这些都为学生学习唐代墓室壁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墓室壁画,所以我在课件中展示了多幅作品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唐代墓室壁画,开拓学生的眼界,激发其探索墓室壁画的兴趣。
本课我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比较分析唐代墓室壁画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异同,使学生对唐代壁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3、教学目标作品结合教学内容,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途径、情感与评价、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4个方面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代墓室壁画的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特征;学会用对比分析法分析比较唐代墓室壁画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异同。
方法与途径:欣赏唐代墓室壁画,了解唐代墓室壁画的历史和意义;在讨论与交流过程中,了解唐代墓室壁画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不同艺术特征,能用线描的形式临摹壁画作品的局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评价:感悟唐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美,分析壁画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升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运用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用语,多激励,多引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唐代墓室壁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分析评价唐代墓室壁画的美。
唐代壁画——中国绘画全盛时期的见证

唐代壁画——中国绘画全盛时期的见证作者:刘晓红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期摘要:无与伦比的唐代壁画艺术,见证着中国绘画的全盛时期,也促使卷轴画之后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审视唐代壁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风格,有利于发现唐代壁画对中国绘画主流卷轴画的影响;有利于了解唐代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更有利于正确认识唐代壁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技价值。
关键词:唐代壁画;卷轴画;模式;价值中图分类号:J2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111—02中国古代壁画可分为石窟寺壁画、宫室壁画、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四大类型。
唐代涌现的大批著名画家见于史册者就达200余人,为前所未有。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使得唐代人特别喜爱在建筑墙壁上绘制壁画,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
除去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敦煌和陕西唐代陵墓中的壁画外,当时的私宅、官府、皇宫和寺院道观的建筑墙壁上也都是壁画的荟萃之处。
从广义的概念出发去考察唐代壁画的演变、更替过程,就会发现壁画的形式是随着建筑的发展,随着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变化着。
由于人们多着眼于壁画本身,因此难以正确认识唐代壁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一、无与伦比的唐代壁画艺术唐朝作为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巅峰,国力强大,社会安定,宫室、寺观、陵墓等各种建筑都被重新规范。
唐代人不仅十分喜欢名家卷轴画、屏风,对壁画更是十分喜爱,视若珍宝,特别是与壁画艺术关系密切的宫室与陵墓建筑,更是极其完善。
每一次新兴建筑样式的出现,都促使了壁画艺术的兴盛。
另外唐代诗文名家关于私宅壁画的作品也甚多,如李白有《薛少府厅画鹤赞》文,杜甫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图戏题》诗等,反映出唐代私宅绘壁风气的盛行。
岑仲勉先生说:“古代画之应用,墙壁而外,亦施于青铜器、漆器、缯帛等”,仅就《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等不完全的记载,隋唐时期,有名可传的壁画家就有114人之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寿墓壁画
墓主人李寿(577年—630年),字神通,是
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墓志中称其为“唐淮安
靖王”。唐贞观元年(630年)12月卒于长
安延福里第,享年54岁,死后葬于三原县,
陪葬献陵。墓室建于初唐时期约630年,是
已发掘的唐墓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墓室东西
两壁,上层绘飞天、狩猎图,下层绘骑马出
行图。壁画基本用铁线描,旗帜着色用平涂
法,人物面部、服饰用晕染法。
长乐公主墓壁画
墓主人长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嫡出子女中第
一个被遗传病夺去生命的人,葬于昭陵。墓室建
于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昭陵玄宫内设置
五道石门,是公主最高规格的葬仪。长乐公主墓
室壁画都是以墨线勾勒,薄施淡彩晕染,其中仪
仗图基本不敷色,线条粗细变化多,用笔大气不
拘束,体现宫人们出身着素袍,脚蹬皂靴,列队
出发行进中的场景。仪仗图中人物形象亲切自
然,面部特征细节丰富,用笔简练率性,简洁的
勾勒出特征,衣着装饰上也简洁明快。
懿德太子墓壁画
墓主人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
子,墓室于神龙二年(706年)修建。墓内
壁画比较完整,有40幅,分别绘在墓道、
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墙壁上。
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
乐伎、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
地位和特殊身份。这些壁画色彩绚丽,画中
人物姿态各异,真实地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
常生活。
唐朝墓室壁画鉴赏
永泰公主墓壁画
墓主人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小女儿,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葬于乾陵
东南。墓室建于唐大足元年(706年),是建国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内壁画丰富多
彩,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前墓室象征客厅,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
王公淑墓壁画
唐朝末期约838年出现,墓主人为幽州节度判官兼殿中侍御史王公淑及夫人吴氏,
墓室中北壁留存的一幅通壁大画《牡丹芦雁图》是唐代花鸟画艺术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