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教学设想:本课除了课前播《春江花月夜》,几乎没有使用其他信息化手段,吟诵也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演绎,纯粹以品读来深入文本,回归读书的本质,重点训练学生们用契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读文情绪、传达作者的委婉情绪,达到心灵的共鸣。
本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着时空和阅历的不可逾越的隔阂,所以从细节入手,抓住“秋月”的几次亮相,来捕捉作者微妙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琵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弦乐。
昭君出塞手里抱的就是琵琶,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也有飞天反琵琶的图案。
刚才我们听的一段乐曲就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而今天我们要听听白居易老先生是怎么说琵琶曲的。
评书大家刘兰芳说《岳家将》,单田芳说《七侠五义》,那都是酣畅淋漓,痛快之至,白居易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来读他的长诗《琵琶行》(并序)二、讲序序一般交代写作原由。
白居易写《琵琶行》是因为听了琵琶曲。
问:琵琶曲是谁弹奏的?——琵琶女。
琵琶女身世凄凉,可以想见她弹的曲子也会凄凉。
再问:白居易怎么会遇上琵琶女,听到琵琶曲的呢?——“送客湓浦口”(九江)三问:白居易跑九江干吗?——“左迁”贬官降职。
他在任谏官时,由于文人的耿直,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是白居易仕途的不幸,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
从古至今,文人失意,却因此写下不朽的诗篇。
屈原为小人所害,留下了《离骚》;陶渊明向往自由不可得,幻造了《桃花源记》;李白辞别宫门,慨叹《行路难》;杜甫一生飘泊,痛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辛弃疾报国无门,“把栏杆拍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些千古流传的佳作均饱含着作者的郁闷之气,而白居易也正是抱着失意的郁闷,写出了《琵琶行》。
古语云:言为心声。
看来本文难逃一个“悲”字。
三、讲文板书: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景物——枫叶、荻花、明月、江水心境——凄清点拨:秋天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显得萧索、冷清。
柳永在秋天听见的是寒蝉凄切,马致远在秋天看见的是枯藤、老树、昏鸦,但秋天在有些文人的眼里却也呈一派奋发之气,毛泽东眼里的秋色是“万山红遍”,漫江碧透“,刘禹锡也曾高唱:“我言秋日胜春朝”。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课堂实录(2)(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是哪一段?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生齐读。
“寻声暗问弹者谁……”师:好!(正音)轻拢慢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
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师:好(请)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学生思考)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音乐高超的描写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凄惋哀怨的琵琶曲,营造课堂悲伤悠远的氛围,投影琵琶行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沉浸在预先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师:听了刚刚的乐曲,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产生了什么联想和想象?生:恍惚置身于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切如在梦中一般。
生:听了音乐,总觉得心里悲戚戚的,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
生:感觉乐声很美,很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确实,这种优美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却能把这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位诗人是谁?生:(齐答)白居易。
师:这首诗叫做什么?生:《琵琶行》师:不错。
《琵琶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早在1000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清冷的月光下,悠悠的江水边,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与一个才艺高超的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萍水相逢,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留下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动人故事。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来学习千古绝唱《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哪位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白居易?生:白居易的字叫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生: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记录及反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是读小序。
我首先安排了一个自读环节,布置了三个任务:一是将注释抄写到原文去,二是标记自己在文意理解和文言翻译上有疑惑的地方;三是尝试概括小序的内容。
自读的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能够一边翻译,一边抄写注释,并标记疑惑,但概括者较少。
不过小序的内容简单,概括不是件难事,我并不担心。
自读结束后,齐读检查了一下读音,纠正并强调了“贾人”的发音。
这也说明学生的自读效果还不错。
接着是问疑环节。
我竭力地想要激发学生问疑的欲望,让他们明白问疑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我也慎重对待。
学生陆续问及“铮铮然”“感斯人言”“恬然自安”等词句的翻译,我有时会请学生来解答,因为这些文中缺少注释的词句,有不少学生主动查阅工具书已经解决好了,这时可以调动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时我也直接解答,一般是学生查阅工具书后存在翻译或理解不准确的地方,需要老师进一步说明,以及进行方法上的指导。
有个学生问及“转徙”一词的翻译,我在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原则的基础上,给学生总结出“组词”的翻译方法,“转徙”即可翻译成“辗转迁徙”。
此词所在的句子“转徙于江湖间”是一个状语后置句,于是我抓住学生问疑的机会,引导学生翻译整句,比较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学生很快发觉这是一个倒装句,这时我再顺势抛出了状语后置的语法概念。
但我没有继续纠缠于“状语后置”这个概念,而是引导学生找序中的另一个状语后置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这说明学生对状语后置句已经有基本的感觉,当这种感觉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引导学生概括“状语后置”的特点了,但这是以后的事。
这时我还不满足,又引导学生回忆单元测试中遇见的另一个倒装句,《陶渊明传》里的“置无弦琴一张”这个定语后置句,希求通过多向对比,加深学生对于倒装句的理解。
学生还问及“使快弹数曲”中的“使”,“因为长句”中的“因为”的翻译理解问题,我依势抛出了文言翻译中省略句、古今异义等知识点。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教学设想】《琵琶行》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就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这种存在方式势必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方式、艺术方式、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蕴藏着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一也明确提出“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以《琵琶行》为例,这首诗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转化成了语言艺术,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呈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故而,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便是与学生一起走进琵琶声,通过想象与联想,借助诗歌语言还原场景,从而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汇。
第二课时则通过相应的背景材料,借助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意逆志,揣度、还原、理解诗人的心境,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回溯课前提问,提出主问题师:同学们好!预习作业里请同学们通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诗歌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时巧遇琵琶女的故事。
师:概括清晰明确。
课前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对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起来比较困难,实际上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契合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这一堂课聚焦的问题是: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二、共同交流讨论,解决主问题师:《琵琶行》里关于音乐的描写集中在第一、二段,请诸位读一读,找一找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尤其要关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以及特殊的韵脚字。
生:“醉不成欢惨将别”里的“惨”。
师:结合诗歌内容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生出了这般情绪?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处境凄凉,谪居浔阳;二是环境带来的萧瑟感,暗红的枫叶和灰白的荻花在秋风中飘零,容易让人伤感;三是离别的场景,离别的酒宴还没有歌女侍应,就更加让人情绪低落。
琵琶行教学实录(2)

琵琶行教学实录(2)琵琶行教学实录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
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
好,还有没有?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
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琵琶行》课堂实录(4)

《琵琶行》课堂实录(4)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
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
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
(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
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琵琶行是白居易的经典名作,流传至今仍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琵琶行公开课教案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琵琶行并序》原设想主要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两条线索启发点拨学生,并让学生大胆质疑,深入鉴赏诗歌中所蕴涵的丰富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节课作为诗歌赏析课,力争成为书声琅琅的“生态课堂”,多元性的“对话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课堂”,进而成为一节使人感觉是享受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把握得较为成功:一是诵读教学落实较成功有齐读、单人朗读、自由读、分段读、全篇读、放声读,初步感知读、强化体验读从字词的读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指导具体,其中示范读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二是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有诵读技巧的指导,有对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方法的指导三是以生为本,平等对话,使学生参与课堂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落实,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更新角色定位,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四是使合作学习成为教学常态而非装样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依据活动时的情境,“动态生成,自由组合”生成学习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不足之处:一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存在问题一开始课件视频播不出来;另外,在最后让学生放声自由读时不应播放视频,以免影响学生进入文本体验二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琵琶行》的篇幅较长,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较多,赛课时我有意加快了教学速度,虽然在规定时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咀嚼诗歌语言不够深,不够细,有些值得反复玩味的细节未能充分表现出来创意设计,突出主体尊重体验指导鉴赏一、创意设计,脉络清晰面对《琵琶行并序》这样一篇经典课文,教师怎样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教学设计更精心、更优化、更具有课堂的实效性并更具有语文味呢?我想,这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紧紧围绕“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这两条线索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巧妙,教学脉络简洁清晰,并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很有创意,值得学习和借鉴二、突出主体,鼓励探究这节课教师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学,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不是教师填装知识的袋子,而是教师服务对象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重在调动并引导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本节课教师在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大胆质疑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启发、点拨学生,使得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点拨相得益彰这种对学生“学”的状态的关注,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及时引导、恰当评价和点拨,使学生学习始终兴趣盎然,参与度高,有效实现了对文本的意义建构三、书声琅琅,以读促悟在诗歌教学中,诵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节课王老师以叶圣陶先生的名言“国文本是读的学科”为诵读的引领,使“读”摒弃了盲目性,更具有目的性,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学习的本质在这节课中师生通过自由读、听读、跟读、教师范读等诵读方式,从初步感知、以读促悟到强化体验,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到朗读技巧的运用,教师指导具体,教学推进有序,课堂上书声琅琅,使作者、读者和听课者的情感融为了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尊重体验,指导鉴赏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其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琵琶行并序》情感丰富而充沛:诗中充满对黎民苍生的人文关怀,诉说了诗人贬谪浔阳时的精神诉求,展示了诗人与琵琶女人生遭际的暗合等如何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人的情怀,走进白居易真挚而痛苦的内心世界?从这节课的实录中可以看出,王老师没有以一个成人的理解去代替学生的理解,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来替代学生的思考,而是耐心地引导、启发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研读,去探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世事复杂多变,这是非常可贵的正因如此,在学习之后的“放飞心灵,交流感悟”环节里,师生都有诸多收获,令人欣喜作为一首千古传颂的经典诗篇,《琵琶行》的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及其音乐描写之精妙,都是教学的重点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能力,关注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在感知诗歌的基础上学习鉴赏,较好地体现了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熟练的背诵全诗,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通过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习诗人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来表达情感。
重点难点:
1.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是如何来描写音乐来表达情感的。
学法指导:
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
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导入:《琵琶行》(板书)
师:作者和文体介绍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
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师:检查预习,注意积累下列词语,并标注在书上。
钿(
..diàn)头银篦.(bì) 水浆迸.bâng 迁谪zhã沾.湿zhān
恬.然自安tián 呕哑ōu yā嘲哳
..zhāo zhā幽咽.yâ
铁骑. jì红绡.xiāo 贾.人gǔ捻niǎn 湓.浦pãn 渚.(zhŭ)清教坊(fāng) 间关(jiān)
师:我们前面学过有关“序”的知识,并思考小序都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细读小序,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小序的文言知识)
生读,
师:现在大家放声朗诵,看看诗中写了几个人物形象?分别是谁?
生读,回答两个,琵琶女和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诗人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学生再读全诗,结合上下文,小组合作讨论写在本子上,概括两人的遭遇。
(①、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②、結合注释、序、第一段与第四段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
生: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如果不完整,其他小组补充。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诗人自叹谪居苦
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
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因直言进柬而遭贬谪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年轻:(风光无限、春风得意)如今:(沦落天涯、境况凄凉)。
由“盛”到“衰”(悲伤、凄凉、忧郁)
师:小结:尽管诗人与琵琶女的社会地位、生活道路和生活态度不同,尽管他们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却是相通的。
第一,彼此都自京都沦落江州。
第二,彼此都怀才不遇。
(名艺
人—大诗人)第三,彼此都有着不幸的遭遇(年长色衰嫁商人—才华横溢遭贬谪),过着孤寂的生活(守空船—酒独倾)。
第四,诗人是琵琶女的知音(弹出幽愁暗恨—尽通曲中之情),失意者同病相怜。
正因为如此,诗人在最后重听了琵琶女的再次弹奏之后,洒下了同情之泪。
师:那请同学来朗诵一下描写两人遭遇的段落,注意情感的把握。
生:琵琶女,女生读。
生:诗人白居易,男生读。
师:点评,读诗应把握诗人的情感,所以在这两段都应该读出低沉,忧郁的叹息。
全体同学来读一下三、四段。
生:齐读。
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写出了诗人怎樣的感慨?賞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生: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
“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
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师: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美学价值,现实意义)
这首诗一经诞生,便被广为传唱,流播久远。
白居易死后,就连当时的皇帝唐宣宗李忱都写诗悼念他,其中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语。
元代剧作家马致远根据这首诗写了杂剧《青衫泪》,可见琵琶女和“江州司马”的故事感人之深,影响之远。
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
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
”
读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师:还有几分钟的时间,现在大家就背诵这首诗,下课前可以分段背诵,等会抽查!
生:A背诵
生:B背诵
师:课堂小结: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
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