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实录)
《琵琶行》课堂实录(2)

《琵琶行》课堂实录(2)(学生流露出赞叹的神色)那么,我们现在就说一下本诗集中描写音乐的是哪一段?生同:第二段。
师:好,现在大家就大声朗诵一下第二段,注入你自己的(感情)理解。
师领读:“寻声暗问弹者谁……一二”生齐读。
“寻声暗问弹者谁……”师:好!(正音)轻拢慢抹复挑,挑tiao,不念tiao ,还有一个,曲终收拨当心画,画hua ,不念hua ,四弦一声如裂帛,弦念xian )大家说,我们刚才的朗诵能不能再现诗人的情感?生:不能。
师:不能吧,好象还有一点距离。
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怎么读,才能准确的传达诗人的情感?(学生思考,有人准备发言)师:好(请)生1:我觉得,“银瓶乍破水浆迸”应该读的重一点,快一点,然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应该读的舒缓一些。
师: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评:情感把握的很好。
生2:“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从这块可以投入自己的感情。
师:该怎么读,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示范。
师:很好,请坐!生3:“寻声暗问弹者谁”,说明了诗人迫切的想知道答案,却又怕惊扰了琵琶女的雅兴,断了琴弦,他想一听为快。
师: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琵琶行》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出示荻花瑟瑟的画面投影)故事就发生在荻花瑟瑟的秋季,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出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画面投影)现在我们就伴着琵琶曲,欣赏杨娜同学的朗诵。
杨娜配乐朗诵(同学鼓掌)师评:杨娜同学精彩的朗诵再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艺术魅力!现在请大家想一个问题,假如说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不能激起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情感?(学生思考)师:如果说她演奏的是家乡的音乐,能否引发白居易的一声哀叹?生1:我觉得江南小调所表达的是一种欢快的、流畅的感情。
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
因此对这首曲子很有感情。
师:她的理由是江南小调是欢快的,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音乐高超的描写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凄惋哀怨的琵琶曲,营造课堂悲伤悠远的氛围,投影琵琶行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沉浸在预先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师:听了刚刚的乐曲,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产生了什么联想和想象?生:恍惚置身于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切如在梦中一般。
生:听了音乐,总觉得心里悲戚戚的,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
生:感觉乐声很美,很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确实,这种优美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却能把这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位诗人是谁?生:(齐答)白居易。
师:这首诗叫做什么?生:《琵琶行》师:不错。
《琵琶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早在1000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清冷的月光下,悠悠的江水边,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与一个才艺高超的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萍水相逢,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留下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动人故事。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来学习千古绝唱《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哪位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白居易?生:白居易的字叫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生: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教学设想: 本课除了课前播《春江花月夜》, 几乎没有使用其他信息化手段, 吟诵也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演绎, 纯粹以品读来深入文本, 回归读书的本质, 重点训练学生们用契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读文情绪、传达作者的委婉情绪, 达到心灵的共鸣。
本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有着时空和阅历的不可逾越的隔阂, 所以从细节入手, 抓住“秋月”的几次亮相, 来捕捉作者微妙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琵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弦乐。
昭君出塞手里抱的就是琵琶,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也有飞天反琵琶的图案。
刚才我们听的一段乐曲就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 而今天我们要听听白居易老先生是怎么说琵琶曲的。
评书大家刘兰芳说《岳家将》, 单田芳说《七侠五义》, 那都是酣畅淋漓, 痛快之至, 白居易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来读他的长诗《琵琶行》(并序)二、讲序序一般交代写作原由。
白居易写《琵琶行》是因为听了琵琶曲。
问: 琵琶曲是谁弹奏的?——琵琶女。
琵琶女身世凄凉, 可以想见她弹的曲子也会凄凉。
再问: 白居易怎么会遇上琵琶女, 听到琵琶曲的呢?——“送客湓浦口”(九江)三问:白居易跑九江干吗?——“左迁”贬官降职。
他在任谏官时, 由于文人的耿直, 屡次上书批评朝政, 触怒了皇帝, 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是白居易仕途的不幸, 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
从古至今, 文人失意, 却因此写下不朽的诗篇。
屈原为小人所害, 留下了《离骚》;陶渊明向往自由不可得, 幻造了《桃花源记》;李白辞别宫门, 慨叹《行路难》;杜甫一生飘泊, 痛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辛弃疾报国无门, “把栏杆拍遍,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些千古流传的佳作均饱含着作者的郁闷之气, 而白居易也正是抱着失意的郁闷, 写出了《琵琶行》。
古语云:言为心声。
看来本文难逃一个“悲”字。
三、讲文板书: 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景物——枫叶、荻花、明月、江水心境——凄清点拨: 秋天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显得萧索、冷清。
琵琶行教学实录(2)

琵琶行教学实录(2)琵琶行教学实录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
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
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
好,还有没有?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
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琵琶行》课堂实录篇1授课人山西临汾一中秦梦师:上课生同: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就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唯恐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或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忘却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师:这位诗人是谁?生同: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琵琶行》?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宏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久的记载了这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漂亮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扫瞄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学扫瞄课文)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其次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叙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阅读。
(同学阅读)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生同:三个。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XXX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
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XXX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这个小伙子就是XXX。
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
童子解吟长恨曲,XXX能唱琵琶。
今天我们就研究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初步感知:《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首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
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
XXX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琵琶行》的行文之纲,何为沦落人,何为天涯。
如何相逢?为何说“同是”,为何说何必曾相识,这一切值得思考。
师:我们中国的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叙事诗相对比较少见,物以稀为贵嘛,比如初中学过的一首关于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叙事诗生:木兰诗。
师:对。
这首南北朝时的民歌,骑马弯弓赴沙场。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出自草根的平民女英雄的美丽形象。
琵琶,一种唐代飞天壁画中常见的乐器,一位无姓名的奇女子演奏了这样一曲穿越时空的琵琶曲,感动得伟大的诗人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神曲一首啊。
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女子呢?让我们的大诗人情不自禁的喊出憋在心中的声音,我们来喊一下这句诗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我们再大声的喊一遍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琵琶行》中其他的诗句可能会淡忘,但这一句的确是中国好诗词。
能说一说你喊出这句诗的心情吗?生:很舒服,很有同感。
师:你也是天涯沦落人。
生:很精辟,有很深的生活感伤。
师:好,什么叫沦落人。
为何同是,什么是天涯。
如何相逢?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发我们的思索。
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既然是叙事诗,这首诗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目的是介绍诗前的小序)(学生自己回答)这节小序可以去掉吗?你从小序中看出了什么?生:小序就是这首诗歌的内容简介,介绍了诗歌写作的原因。
师:什么原因,能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生: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师:这里的感是生:感动,有感触。
师:说得很好,还有吗?生:这文字写得很哀伤,为这首诗定下了凄美的感情基调。
师:凄美这个词用的很精到。
看来小序不小,作用很大。
我们再回到天涯沦落人。
谁是沦落人?生:琵琶女。
生:白居易师:应该有两个,否则怎么叫同是呢?我们先说两个沦落人琵琶女和白居易是如何相逢。
自由朗读前三节,然后我们来讨论(学生自由朗读,同桌谈论)师:相逢应该是缘分吧。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步骤及内容:一、对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1.对比欣赏《琵琶行》、《明湖居听书》、朱自清〈〈歌声〉〉中的音乐描写。
2.讨论: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鸣的原因。
二、学生聆听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三、重点欣赏课文第二段“音乐描写”1.学生朗读,体味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过程和情感的变化。
2.讨论:本段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
a. 完整的音乐情节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3.对比欣赏。
(1)各文段的内容从略。
(2)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音乐描写的发展越来越高超。
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四、讨论: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琵琶女诗人————————————↓↓↓↓年少时:欢乐、风光弹琵琶听琵琶年少时:欢乐、得意↓↓↓↓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年老:被贬、漂沦憔悴↓诉身世伤迁谪↓↘↙商人妇:轻别离,啼泪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孤苦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教师小结: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于是共同成就了千古名篇。
五、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2,鉴赏这首诗歌。
3,理清全文脉络,[三次弹奏是贯穿全文的主线]4,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程要求:一导入课文问:大家是否喜欢中国的古音乐?音乐是中国的国粹,请同学们欣赏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们从这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了中国古典的音乐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实
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学实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学习诗歌,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惨遭遇,从中体会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
诵读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重点
分析诗人描写音乐的诗句,深切体会诗人描摹之精彩。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了解本诗以音乐叙事的特点,把握文章缜密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对联“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
”导入。
作者简况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2 诗歌主张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与元九书》)——诗歌的政治作用和社会意义。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反映人发疾苦。
3 诗作《白氏长庆集》71卷,存诗2806首。
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分类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心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题
诵读
1读
(1)初读,要求a、正确发音、断句、体会其于诗句中抒发的感情
b、着重体会诗人对音乐描写的段落
(2)再读“转轴拨弦三两声——四弦一声如裂帛”一段。
(3)三读理清诗歌的叙事思路。
2品读诗词
(1)概括诗词每部分的内容
(2)用现代语言描述白居易介绍的这段琵琶曲,并给予评述。
诗歌赏析
1诗歌首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句交待地点、时间、事件,次句以景物描写渲染人物心境(悲凉、凄楚、孤寂)以下几句皆承此而来,“醉不成欢惨将
别”,直接表述了友人相别的凄凉情景,“茫茫江浸月”更是一片迷茫、一片冰凉、一片愁绪,把别时之情伤托于眼前。
“忽闻水上琵琶声”,在沉寂之中飘来了渺渺之音,令人忘忧而喜。
“主人忘归客不发”,可见技高曲佳。
诗人由述别情,写凄景引出思管弦之情。
又由“无管弦”、“惨将别”衬托琵琶曲佳,琵琶女技高。
2诗人听到琵琶曲后的情绪如何?琵琶女的态度又如何?请用
具体诗句分析。
明确:“暗问”“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诗人为琵琶曲所吸引而热切邀请琵琶女(欣喜、迫切)。
“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诗人以动作刻画其作为女子的羞涩。
3诗人如何描摹琵琶曲的,请具体分析。
明确: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正面工描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精湛及乐曲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
“转轴拨弦三两声”调弦校音还没有正式弹,但是已“有情”,正式弹奏,“弦弦”“声声”都表现出低沉抑郁的情思,仿佛在讲述“平生不
得志”。
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琵琶女把感情完全溶入弹奏之中,“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中《霓裳》后《六幺》”。
指法灵活多变、乐曲内容的丰富和弹奏难度之大。
从“未成曲调先有情”到“似诉平生不得志”,再到“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琵琶女调试核音、正式弹奏任情驱使,随心所欲演奏的描写,也是诗人从视觉、听觉和感觉等角度作的层次分明的描写。
接着精细描述琵琶曲的旋律声音
诗人描述大弦声音粗壮,小弦声音细小,先以象声词状其音“嘈嘈”“切切”,再经比喻使之形象化“如急雨”“如私语”,大弦之声与小弦之声交递进行,有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起伏抑扬,声音清脆圆润,本是无形,却诉之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乐曲旋律不断变化着:时而宛转如花间莺语,时而压抑幽咽似冰下泉流,“冰泉冷涩”凝绝难通,不通而“声暂歇”。
旋律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直至低沉停顿,此时音断而意不断,馀音袅袅,意味无穷。
恰是“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可就是在人们仔细玩味,低徊无限之时,那乐曲又是像“银瓶乍破”“铁骑突出”,纷
繁多思的情感喷薄而出,乐曲由低谷推向高潮,激越雄壮。
然而谁料正是积势喷发,感情高亢激越之际,“四弦一声如破帛”,乐曲嘎然而止,令人思之不及,又思之切切。
音乐是难以捕捉的,白居易却借助语言把它变成了读者易于感觉的具体形象,他用生活中人人可以感觉到的声音比喻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和旋律,他着重写弹者和听者的感情交流,不但写有声,还写无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渲染乐曲的效果。
4请就琵琶女自述身世一节,具体分析其形象。
明确:
世人重色轻才:“曲罢曾教善才服”(强中之强),“妆成每被秋娘妒”(美中之美),“五陵年少争缠头”(色艺双全),“暮去朝来颜色故”(年老色衰),“门前冷落鞍马稀”。
商人重利轻情:“商人重利轻离别”——“梦啼幢泪红阑干”,嫁作商人妇孤苦空虚而梦“少年事”,而梦中之景更增今日生活之可悲,故张弦代语,排遣愁绪,这正是“忽闻水上琵琶声”一幕。
5诗人为何泣下最多?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与琵琶女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但是两人遭遇的感觉相似,同是盛极而哀的“天涯沦落人”,两人虽是偶遇却似知已。
诗人在这段细述浔阳城的环境特点,虽未指斥朝政,却语语不满,字字牢骚,如此来表达郁闷悲愤的心情,这恰好说明了为何诗人能够深悟琵琶女所谈之曲。
琵琶女感我“此言良久立”,她在思何?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同情她,她亦怜惜诗人,两人感情相通、相互了解,“更坐弹一曲”,“凄凄不似像前声”,溶进了他的遭遇不平的愤懑之情,而诗人听曲如听诉自身遭遇,在极富感染力的乐曲中,他泪湿青衫,任情奔溢。
6小结:
(1)秋夜送客闻琵琶声别情、凄景——无管弦
(2)江心对月赏琵琶曲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技艺精湛乐曲美妙
(3)悄然听诉身世苦世人重色轻才商人重利寡情
(4)同病相怜发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里的(2)之乐曲表现着(3)(4)所包含的内容,(3)(4)实是对(1)(2)的补充。
以曲事相合这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变体现出诗歌结构缜密,照应紧密,情事相溶。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