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必修三《琵琶行》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完美版

《琵琶行》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音乐高超的描写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凄惋哀怨的琵琶曲,营造课堂悲伤悠远的氛围,投影琵琶行的画面,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沉浸在预先设置的课堂情境之中)师:听了刚刚的乐曲,同学们有着怎样的感受,产生了什么联想和想象?生:恍惚置身于一种优美的意境之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一切如在梦中一般。

生:听了音乐,总觉得心里悲戚戚的,想高兴也高兴不起来。

生:感觉乐声很美,很动听,让人如痴如醉。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确实,这种优美的音乐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却能把这抽象的音乐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位诗人是谁?生:(齐答)白居易。

师:这首诗叫做什么?生:《琵琶行》师:不错。

《琵琶行》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早在1000多年前,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在清冷的月光下,悠悠的江水边,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与一个才艺高超的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萍水相逢,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留下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动人故事。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来学习千古绝唱《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提到白居易,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哪位同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白居易?生:白居易的字叫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很多“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生: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9-人教课标版

《琵琶行》课堂实录教学设想: 本课除了课前播《春江花月夜》, 几乎没有使用其他信息化手段, 吟诵也是教师和学生自己演绎, 纯粹以品读来深入文本, 回归读书的本质, 重点训练学生们用契合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读文情绪、传达作者的委婉情绪, 达到心灵的共鸣。

本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 有着时空和阅历的不可逾越的隔阂, 所以从细节入手, 抓住“秋月”的几次亮相, 来捕捉作者微妙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琵琶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弦乐。

昭君出塞手里抱的就是琵琶, 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也有飞天反琵琶的图案。

刚才我们听的一段乐曲就是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 而今天我们要听听白居易老先生是怎么说琵琶曲的。

评书大家刘兰芳说《岳家将》, 单田芳说《七侠五义》, 那都是酣畅淋漓, 痛快之至, 白居易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来读他的长诗《琵琶行》(并序)二、讲序序一般交代写作原由。

白居易写《琵琶行》是因为听了琵琶曲。

问: 琵琶曲是谁弹奏的?——琵琶女。

琵琶女身世凄凉, 可以想见她弹的曲子也会凄凉。

再问: 白居易怎么会遇上琵琶女, 听到琵琶曲的呢?——“送客湓浦口”(九江)三问:白居易跑九江干吗?——“左迁”贬官降职。

他在任谏官时, 由于文人的耿直, 屡次上书批评朝政, 触怒了皇帝, 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是白居易仕途的不幸, 却是中国文学史的大幸。

从古至今, 文人失意, 却因此写下不朽的诗篇。

屈原为小人所害, 留下了《离骚》;陶渊明向往自由不可得, 幻造了《桃花源记》;李白辞别宫门, 慨叹《行路难》;杜甫一生飘泊, 痛吟“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辛弃疾报国无门, “把栏杆拍遍, 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这些千古流传的佳作均饱含着作者的郁闷之气, 而白居易也正是抱着失意的郁闷, 写出了《琵琶行》。

古语云:言为心声。

看来本文难逃一个“悲”字。

三、讲文板书: 地点——浔阳江头时间——秋、夜景物——枫叶、荻花、明月、江水心境——凄清点拨: 秋天在很多文人笔下都显得萧索、冷清。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教学设想】《琵琶行》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就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这种存在方式势必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方式、艺术方式、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蕴藏着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一也明确提出“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以《琵琶行》为例,这首诗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转化成了语言艺术,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呈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故而,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便是与学生一起走进琵琶声,通过想象与联想,借助诗歌语言还原场景,从而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汇。

第二课时则通过相应的背景材料,借助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意逆志,揣度、还原、理解诗人的心境,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回溯课前提问,提出主问题师:同学们好!预习作业里请同学们通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诗歌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时巧遇琵琶女的故事。

师:概括清晰明确。

课前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对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起来比较困难,实际上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契合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这一堂课聚焦的问题是: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二、共同交流讨论,解决主问题师:《琵琶行》里关于音乐的描写集中在第一、二段,请诸位读一读,找一找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尤其要关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以及特殊的韵脚字。

生:“醉不成欢惨将别”里的“惨”。

师:结合诗歌内容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生出了这般情绪?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处境凄凉,谪居浔阳;二是环境带来的萧瑟感,暗红的枫叶和灰白的荻花在秋风中飘零,容易让人伤感;三是离别的场景,离别的酒宴还没有歌女侍应,就更加让人情绪低落。

《琵琶行》课堂实录(4)

《琵琶行》课堂实录(4)

《琵琶行》课堂实录(4)师:哦,用了一句名言,笛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非常好啊,请坐。

她(中间)的观点主要是说:他处于生命的一种沉寂状态,“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琵琶女对于人生的一种思考。

那么大家现在看一下,上述说的这些关于音乐的描写的句子,是直接描写音乐的,是不是?生:是。

师: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诗文还有哪些诗句其实也跟音乐有关?赵志娟生1:我觉得“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这一句比较好,可能想到那婉转流利的琵琶声从琵琶女纤细而微微抖的指间滑过,像花朵的露珠,光滑透明,一颗颗从叶面滑过,从叶间滴下,滴入听者的心中,激起阵阵的涟漪,又像黄莺(在)花下的啼鸣,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精致而优美。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不再快乐,它被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

舒婷说过“音乐把我卷走,在它明亮的激流中”,我觉得是音乐把白居易和我们卷走,在他善感而优美的韵律之中。

师:琴声把我们和白居易都卷走了,卷到了一种伤感的韵律之中,好,请坐下。

现在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你认为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描写音乐有哪些方法?上边同学鉴赏的非常好。

(你觉得描写音乐)把无形的东西(音乐)写出来,可以运用哪能些方法?生1:就是诗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第二个就是其中用“嘈嘈切切”叠字,还有“幽咽”,有双关的意思的词就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师:她说了两点,一点就是运用什么修辞?(生答:比喻)另一点就是在用字方面有什么讲究?(生齐:叠词),双关的意思把诗中音乐的韵律表现出来。

好,接着说。

生2:我觉得《琵琶行》里边,我们主要应该借鉴的就是它的有声和无声的对比。

我们在小学就的时候就运用过这一种,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课堂实录山东省平邑一中毛衍军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我们刚学过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在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1.简介白居易的有关情况同学们学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创造出了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意境。

《琵琶行》是诗人任杭州刺史时的作品。

当时诗人主动要求外放,得任地方官吏,心情平静。

《琵琶行》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的作品。

白居易在这以前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刺痛了权贵人物。

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捕刺客,权贵们就说他越职奏事,贬为江州刺史。

继而又诬陷他,说他母亲看花坠井而死,他竟作《赏花》诗、《新井》诗,甚伤名教,再贬为江州司马。

他在受到严重打击、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遇到琵琶女,同病相怜,勾起了一腔郁愤,创作出这首与《长恨歌》并称的著名诗篇。

同学们都作了预习,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这首诗。

2.指定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读得比较流畅。

纠正“嘲哳”的读音不够正确。

3.引导学生学习小序⑴指定学生口译小序学生口译基本通顺。

纠正口译“因为”的不够准确。

⑵引导学生分析小序师:小序写出了什么内容?对诗篇起着什么作用?生:写出了两人的相遇。

生:还写出了诗人和琵琶女同病相怜,这是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师:对。

小序写出两人相遇,诗人和琵琶女同病相怜,根据出诗篇的内容,表明了诗篇的创作缘由。

4.引导学生学习、欣赏第一段⑴指定学生口译第一段学生口译通顺。

⑵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段师:这一段写出了什么内容,创造了什么样的气氛?生:写出诗人秋天江边送客,将要凄惨分别,创造出悲凉的气氛。

生:写出诗人在秋风瑟瑟、枫叶荻花不住颤抖的环境中送客,创造出悲凉的气氛。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琵琶行》课堂实录篇1授课人山西临汾一中秦梦师:上课生同: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就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唯恐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或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忘却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师:这位诗人是谁?生同: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琵琶行》?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宏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久的记载了这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漂亮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扫瞄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学扫瞄课文)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其次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叙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阅读。

(同学阅读)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生同:三个。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

《琵琶行》公开课课堂实录《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悲剧美,感受人物命运的悲剧情感。

鉴赏音乐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写作特点。

品味意境美,了解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传达情感的作用。

XXX语言美,进一步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

有个小青年才十六岁,虚绿虚绿的小青年,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京城长安拜见大诗人顾况,顾况一看名帖上的名字,哈哈大笑,这个小青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在长安城想要白白的居住,还认为很容易。

长安的米价那么高,恐怕没有那么容易吧!当看到XXX的诗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XXX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捻着小胡子,小伙子,了不起,水平真高,高,高,高,实在是高,水平这么高,想在长安白白居住应该很容易!这个小伙子就是XXX。

长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他的代表作。

童子解吟长恨曲,XXX能唱琵琶。

今天我们就研究他的代表作《琵琶行》)初步感知:《琵琶行》题目“行”是一种文体,这是歌行体诗歌,一般来时歌行体诗歌一般是一叙事诗,叙事的目的在于什么?抒情。

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所谓间接抒情就是借助于人事物景来抒情。

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首要人物?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这两个人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当然不。

是什么让这两位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联系到一起呢?明确: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在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鸣,这共鸣化作了一句千古传唱的诗句,这句是?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重点赏析。

(一)同是天涯沦落人。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师:两个字都有三点水,漂泊流浪,遭遇坎坷,落魄失意。

XXX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说的是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琵琶女的不幸,这种落魄失意体现在那些诗句当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教学实录)《琵琶行》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琵琶行》教学实录

琵琶行教学实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选自白氏长庆集。

行,又叫“歌行〞,源于汉魏乐府,是其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机敏,平仄不拘,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内容,期望大家能够宠爱!琵琶行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培育同学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力量。

2.学习用比方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育同学联想和想象力量。

教学重点:1.把握用比方的手法描写声音的超群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简介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乐观提倡新乐府运动,主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美丽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顶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唱歌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旧感人肺腑。

二、老师引导同学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同学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白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表达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表达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表达别时的情景。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的离愁别绪,仿佛的心情溶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文对照相得益彰——《琵琵行并序》教学实录(一)回顾起来,《琵琶行并序》课堂教学一共进行过四次,第一次初登讲台,采用的形式是什么已经有点模糊;第二次采用的是窜讲;第三次采用的切入方法是,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话并阐述为什么,从而带动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学习。

本次教学我想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本单元前两篇分别是《蜀道难》与《杜甫诗三首》。

也就是说,在这《蜀道难》与《杜甫诗三首》当中,我努力的地向单元自读提示的要求靠拢,而本课的教学,由于白居易同样是一位伟大实现主义诗人,其创作方法与杜甫有许多相似之处。

所以本课教学想在现实单元教学提示的前提下,再寻求一个新切入点。

带着我种想法将《琵琶行》读了几遍,在读的过程当中我逐将视放在了诗的序文与正文上,经过几遍的比较全面的思考最终决定采取“通过读来比较序文与原文的不同,在比较中体味本诗的语言之美与作者复杂深沉的情感。

”之所以采取这种教学策略,其实和我所带学生有直接关系。

从这届学生升上高一来,在作文教学方面就存在一个让人十分头痛事情。

那就是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只会概述,不会其他。

读他们的文章真可谓味同嚼蜡。

希望通过本文的教学,使学生能从根本上意识到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文章,进而努力在实践当中去改变。

(二)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琵琶行并序》,计划用时两节课。

本诗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通过读来比较序文与原文的不同,在比较中体味本诗的语言之美与作者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熟读课文初浅的感受序文与正文的不同,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将这首诗朗读一篇,在读的时候大家注意勾画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并且初步感觉序文与正文的不同。

我和学生们一起朗读诗文,大约五分钟后,读课文结事束后。

我和同学们说:“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

‘委身为贾人妇’的‘贾’读‘古’而不读‘甲’;‘初为《霓裳》后《六幺》’中的‘裳’在这里读作‘常’,这是古音异读;‘家在虾蟆陵下住’的‘虾’课下有注释,请大家注意。

好刚才我们第一次朗读课文,请大家感觉一下,序文与正文有哪能些不同?”生1:序文简单,正文比较细致。

生2:序文的字数比正文少,而且字体也比较大,序文是叙述而正文是描写。

师:刚才吴同学所讲三方面的不同,最有价值的是最后一个不同。

然这句话说的不太完整,更全面的表达应该是:序文是叙述而正文不刚刚是叙述。

其实刚才吴同学看到的是序文与正文在什么方面的不同。

全班学生没有回答的。

我又说道:“叙述其实就是记叙,那记叙是什么方面的内容。

”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表达方式!”师:表达方式包括哪些内容?生(齐答):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师:谁还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生3:正文中有修辞手法的使用,而序文中则没有。

生4:我感觉正文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葡萄,而序文就像葡萄干。

师:这个表达很优美,你能具体阐述一下吗?生4:总体感觉是这样,具体阐述我还没想好。

师:第一阶段的简略分析,我们先告一段落,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曹灿的诗朗诵〈琵琶行并序〉。

在欣赏时仍然注意体会序文与诗文有何不同。

大约七分钟后朗诵结束,我请同学们阐述自己的想法。

生5: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一样,序文当中没什么感觉,而正文当中的感情浓郁。

生6:正文和序文的详略不一样,序文略正文详。

生7:正文当中有衬托手法的使用,而序文当中没有。

生8:序文的开头在正文中没有,正文的结束在序文中也没有。

师:的确是这样,马同观察的十分细致。

刚才几位学说的都很好,有没有比他们说的更好的。

生9:语言方面,序文没什么讲究的,而正文讲究韵脚,字数整齐。

生10:序文的语言应该简单凝练,而正文的语言更饱满优美。

师:王同学的概括很到位。

其实诗歌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每种风格有一些表述的俗语。

如李白清新豪放,杜甫沉郁顿挫,曹操慷慨悲壮等。

希望大家注意积累体会。

师:下面我想找一名同学模仿刚才曹灿的诗朗诵,给大家将《琵琶行并序》朗诵一遍。

在该同学朗诵的时候,大家注意体会他把握的是否到位,同时继续思考刚才的问题。

朗诵者的朗诵刚刚结束,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掌声已经说明,朗诵者朗诵的的确很好。

于是我又问同学们有何感受。

生11:正文当中有很多名句,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12:关于琵琶声描写的很形象。

生13:人物形象写的也挺好。

师:其实关于两篇文章的比较,我们常常从这些角度来从手:第一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大家都特别熟悉,我想强调的有描写和抒情。

描写是所有表达方面中有复杂,最具表现力的,从不同的角度其有不同的方法,大家要注意。

第二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大家知道比喻、排比、对偶、夸张等。

第三就是表现手法的不同,想象、联系、对比、衬托,抑扬等。

第四方面就是谋篇布局,如详略、伏笔、照应、线索等。

第五,还有语言风格的不同。

这五方面既是鉴赏一首诗的方法,也是比较其他文体作品的方法。

还是不同文章之间比较的方法。

希望同学们通过《琵琶行》的学习,实实在在的将这种方法掌握。

下面进行本节课最后一项内容,那就是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将序文与正文分别对应的地方划出来,对号入座,看一看,正文当中的每一段分别与序文当中哪些内容相对应。

没等同学们进行完毕,下课铃声就响了起来。

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课下将此项工作完成,同时大家要注意划分好之后,再进行相对应部分之间的比较,进一步体会二者之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的转化呢?好,下课。

”(三)同学们上节课让同学们对号入座分别找出正文与序文相应的部分,然后进行比较,比较二者的表达效果,重点让大家体会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转化。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序文与正文是怎样对照的。

谁来说一说你的划分呢?生1:序文的第一句,与正文的最后一段分别没有对应的。

其余的都有对应,第一自然段对应“明年秋,送客湓浦口”;第二段对应“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第三段对应从“问其人”到“转徙于江湖间”;第四段对应余下部分。

师:大家的划分与生1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齐答:一样。

师:一看就是我的心腹,因为我也是这样划分的。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对应关系来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变化。

请同学们先将第一自然段朗读一下,体会二者之间的变化。

生2:正文有景物描写,序文没有。

师:正文有景物描写,那么这一段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序文又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生2:正文是描写,而序文是陈述。

师:你总结的很到位,第一种变化我们已经找到了那就是从序文到正文,作者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记叙变成了描写。

生3:我感觉正文的情感比较明鲜,而序文没有情感可言。

师:你感觉到了什么样的情感?生3:悲伤。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种悲伤的?生3:“枫叶荻花秋瑟瑟”与“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叠词“瑟瑟”与一个“惨”字,都能让人感受到悲伤之情。

师:概括的不错,也就是说,作者在正文当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生3:对就是这个意思。

师:作者从客观的陈述变为寓情于景,移情于物。

正如白居易自己阐述的那样“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

”生4:用景物说明时间,有一种含蓄的美感。

序文中写的是“明年秋”而在正文中却是“枫叶荻花秋瑟瑟”。

师:好,还有谁来谈一谈呢?没有,我们试着来背诵一下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总结一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5:第一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由记叙变成了描写;第二、寓情于景。

生6:还应该有一项就是用特征性的景物说明时间。

师:这两位同学的总结很精炼,这三方面就是本段最大的变化。

总结完第一段的变化,同学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思考第二段与序文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先自已思考,3分钟后小组讨论,讨论后每人写一段发言稿,回答时只读你写的文字。

十多分钟后,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了发言稿,或多或少,总之每个人都写了一些。

然后我说:“一三五七组,分别派一名同学读你写的发言稿,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发言同学与你所写内容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第一小组:我认为发生了二种变化:一种是表达方式的变化,同样是由记叙变为描写。

当然记叙的这种表达方式也有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修辞手法的应用,使用了很多比喻句,使琵琶声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将变化的重点落在了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的确这段的修辞手法的确应该好好研究一下。

关于这段的修辞手法我们一会再作补充。

第三小组:我们认为有修辞、描写、想象等三方面的变化。

我感觉正文当中不仅有比喻,还有叠音词的使用,如“切切”。

师:第三小组的同学观察的更细仔,他的阐述也很好。

关于想象我想说几句,想象在文艺鉴赏中十分重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想象,一切的文艺鉴赏活动是无法进行的。

我们经常为维纳斯的美而震撼,其原因就是因为她那断臂激发了我们无穷的想象。

那只手也许像邰丽华的手变化出美妙的舞姿,也许正拉着她恋人的手…总之,那只手可以在每一个观赏者的心中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姿态。

如果那只手落在了咱们班崔的身上,就不会让人产生这么多了象想了。

第五小组:我和第三组同学说的差不多,除此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种变化,那就是好像有了细节描写。

“转轴拔弦三两声”这是细节描写,写琵琶女调试琵琶的动作。

隐约能感觉到琵琶女琴艺高超。

师:看来同学们的比较真是细致入微。

学习就要有这种精神,要善于从无疑处质疑。

说到细节描写,我想起了《孔乙己》当中的一处细节描写。

大家还记得吗?生:忘了。

师:排出九文大钱的“排”。

一个“排”字,大约有三种含义: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

”这叫细节里见精神,大家在作文中要注意使用这种方法。

第七小组:老师我写的都被他们说完了,我找的变化一个是表达方式的变化,一个是修词手法的变化,都被他说了。

师:你能不能顺着第五组同学的思路再想一想,看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

也请其他同学试着找一找。

大约有一分钟后。

第七小组代表:老师好像还有神态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表现琵琶女的羞涩。

生:老师我感觉这句应该是心理描写。

师:噢,为什么?生:我感觉这是琵琶女怕见生人的一种心理状态。

师:我想同学们应该鼓励王了,学习就要善于思辩,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掌声随起)其实你们二人的想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二人的思考角度有所不同。

神态是源于心理,心理外现于神态。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吗?没人回答。

师: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什么用意呢?生:这是环境描写,写琵琶女弹完曲后江面上的情境。

师:对,是环境描写,但你的话题还可以深入,你能说的再深入一点吗?他摇了摇头,说不能。

师:那谁能就这个问题,发表点看法呢?生:老师,我感觉这句话是在衬托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师:为什么呢?生:你想啊,江面上为什么如此安静呢?不是没有人,而是所有的人都被琵琶女的琴声怔住了,忘了发出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