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4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美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专科《美学原理》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第一次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美学思想:是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2.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二、请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5.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答:不对。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类型除了原始歌舞、原始神话之外,还有原始器物与装饰品、原始造型艺术等类型。
6.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答:对。
来在美学史上形成共识的看法是鲍姆嘉通第一个采用“Aesthetica”的术语,提出并建立了美学这一特殊的哲学学科。
他认为以往的以往的人类知识体系有个重大的缺陷:即缺乏对于感性认识,主要是审美意识和艺术问题的严肃的哲学沉思。
理性认识有逻辑学在研究,意志有伦理学在研究,感性认识还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去研究。
因此,他提出应当有一门新学科来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和理性认识一样,也能够通向真理,提供知识。
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中就首次提出建立美学的建议,至1750年他特地从希腊文中找出了“埃斯特惕卡”来命名他的研究感性认识的一部专著。
至此,美学作为一门西方近代人文科学诞生。
范鲍姆嘉通的意义不仅在于命名和提出建议,而且为美学学科的建立付出毕生精力[2]。
1742年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这门新课,在1750年和1758年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和第二卷。
在《美学》中他实现了学位论文中的建议,驳斥了十种反对设立美学的意见,初步规定了这门科学的对象、内容和任务,确定了它在哲学科学中的地位,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4章 自然美——第6章 艺术美)【圣

第4章自然美一、名词解释1.自然美答: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的人化答: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从本质上讲,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
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
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2.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是人类生活、劳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改造的对象。
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①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论述自然美与生活的客观联系。
美学原理——社会美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二)人的内在美 3、情感美
情感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表现为积极、肯定 的愉快、喜爱、满意,或消极、否定的憎恨、愤怒、嫌恶等, 也就是喜、怒、哀、乐的表现。美的情感不是纯粹由个人随 意宣泄的,而是从个别性中抽出来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种普遍 的情感。
美学原理 社会美
三、社会实践对象----劳动产品的美和环境美
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可见这美就是根 源于社会实践,美是本质上社会实践的生活。
美学原理 社会美
自然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就比较间接,自然物的美,只 是由于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与人原先对立或无关 的关系,产生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审美关系之后,才显 示出来。
而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都是非常直接、非常明显的, 生产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美直接来源于生产劳动,“按照美的 规律来建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美,也直接来源于 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在交往活动中体现出哪一些语言、 行为、思想是善的,是美的,哪一些是恶的、丑的。
美学原理 社会美
C、自然美有不确定性 自然物自身的运动规律使然:四季、阴晴、朝 暮、云雨人为因素:审美主体的情、意及视角 有关:同是“月”,有关山之月:“秦时明月, 汉时关”;慷慨之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 里路云和月”;浩淼之月:“海上明月共潮 生”;朦胧之月:“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 头”;抒怀之月:“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 人”;萧杀之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 月”;静谧之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宜人之月:“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
1、劳动产品的美 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
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 劳动产品的美一般是实用和美的结合。人的创造、智慧
美学原理4审美情感

嵇康原文
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 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 哀言。……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 和声无象,而哀心有主。夫以有主之哀心, 因乎无象之和声,其所觉悟,唯哀而已。
一般情感反应与审美情感反应的区别
一般情感反应就是所谓的哀乐反应,这种哀乐实际 上是欣赏者自己心中的哀乐,不是音乐本身哀乐, 音乐本身无所谓哀乐。 审美情感反应是对声音本身的反应,比如节奏快的 音乐引起“躁”的反应,节奏慢的声音引起“静”的反 应。静躁反应没有固定的情感内容,既可以适合于 哀也可以适合于乐。审美情感反应就是这种不含情 感内容只有情感运动形式的反应。 这种审美情感反应就是无利害的静观。
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利害的快感
康德:审美经验是一种不带任 何利害的愉悦,它不同于感官 刺激而来的快感,也不同于因 为善而产生的愉快。
无利害性
无利害性(disinterestedness) 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核心 概念,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 美学家开始使用这个概念, 它不仅排除对事物的占有或 利用兴趣,而且排除对事物 的求知兴趣,强调对事物的 审美反应不受知识概念和功 利目的的约束。
解决之二:抽象的形式与实在的 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抽象的形式与实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关 联,而实在的事物又与情感之间存在具体的 关联。
两种表现:x的表现与x表现
当代分析美学家发现,艺术作品和审美经验 中的情感表现更多的是一种x表现,而不是x 的表现。从一种x表现中并不能推导出存在x 情感,从x的表现中可以推导出存在x情感。
审美情感与风格
作品的情感基调决定作品的风格。
谢长敏的《老人与 狗》
美学原理(4)

选择题、填空题1、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35年《诗的哲学默想录》1750年《美学》2、费希纳提出“自下而上”的心理学经验美学模式。
(第一个明确确立美学的人是费希纳)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4、形式美原则中最基本普遍的——对称与拼合5、充实之味美(优美)光辉之味大(崇高)这句话的美指的是——崇高、壮美6、什么东西包含自恋情绪、嘲讽、享乐——酷7、寓教于乐的第一个提出者——贺拉斯8、不属于美学学科性质的是——心理学学科9、审美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象、情感、领悟P58①感觉:清辉玉臂寒=通感②知觉:“春风又绿江南岸(感光)”的绿是色彩实感,知觉选择性p61③想象:接近想象、类比想象、对比想象。
接近想象:陆游《游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类比想象:“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④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的积极主动扩散、包容的运动性。
⑤领悟:顿悟10、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形、声、质、味11、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马克思提出来的。
12、古希腊的悲剧通常是——命运悲剧13、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根据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顺序确定了教育年龄的分期:出生到7岁为第一期:;7至14岁(青春发育期)为第二期;发育期到21岁为第三期。
这种分期对于教育的意义在于,实施美育必须考虑到儿童和青少年的年龄特征。
14、夸美纽斯重视以绘画、音乐训练感觉、想象力、记忆力及相关的器官,特别重视以美育来发展学生的感觉。
“共通的感觉”。
15、席勒的《美育书简》正式提出“美育”概念,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现的标志,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把人性划分为两个部分:不变的人格和变动的状态。
人格相当于理性或形式,状态相当于感性或内容,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由的根本途径。
16、梁启超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美学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结合起来的尝试者,也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开启者,首次在中国提出"趣味教育"。
电大汉语言《美学原理》形考任务四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以下哪项不是张世英认为的人与世界融合关系的特征?
A.非对象性
B.内在性
C.统一性
D.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答案:C
2.魏晋时期注重人的风姿风神,其中嵇康是魏晋人物风范的代表
答案:正确
3.“体验”这个概念,是由伽达默尔加以概念化的
答案:错误
4.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戏剧形式都起源于希腊
答案:正确
5.愉悦性是美感的重要特性
答案:正确
6.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美学的
答案:错误
7.人体美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的充满生命力的意象世界
答案:正确
8.“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语出自有“清奇雅正主”之誉的大历诗人李益答案:正确
9.中国传统美学认为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答案:正确
10.“美是生活”是黑格尔的观点
答案:错误
11.提升一个人的境界,不仅需要哲学修养,还要有文化修养
答案:正确
12.意象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
A.《诗经》
B.《易传》
C.《礼》
D.《易经》。
美学原理艺术美(四)作业

艺术美(四)作业单选题(60分)1、不属于绘画六法的是?(3.00分)A.气韵生动B.经营位置C.应物赋彩D.传移模写2、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3.00分)A.它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
B.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发起者。
C.它指的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D.它否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中这段古诗的意象类型是(3.00分) 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4、以下关于说法错误的是?(3.00分)A.艺术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B.关于艺术定义的看法有摹仿说和表现说。
C.意象是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感性世界。
D.艺术只具有审美层面。
5、《诗经》中的第一首是?(3.00分)A.《桃夭》B.《蒹葭》C.《关雎》D.《氓》6、以下对于意境的说法错误的是?(3.00分)A.意境是一种特殊的意象,它除了情景交融还有一般的规定性。
B.意境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C.意境的理论在魏晋时期形成。
D.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是对意境最简明的规定。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3.00分)A.艺术品除了具有审美层面,还具有知识层面、经济层面等。
B.杜尚的《泉》否认了艺术品与现成物的区分,否认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分。
C.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着情意的象。
D.以上说法都正确8、“绘画六法”的提出者是谁?(3.00分)A.谢朓B.谢灵运C.谢玄D.谢赫9、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3.00分)A.制作目的不同B.制作程序不同C.制作依据不同D.观赏感受不同10、以下对休闲与休闲文化的说法错误的是?(3.00分)A.休闲的本质和价值在于提升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
B.酒文化和茶文化是重要的休闲文化。
C.休闲文化的核心是“吃”。
D.休闲是在职业劳动和工作之余,人的一种以文化创造、文化享受为内容的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
11、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3.00分)A.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B.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C.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D.与生殖崇拜观念相关1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哪位诗人的诗(3.00分)A.李商隐B.李白C.王维D.陶渊明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3.00分)A.在节庆狂欢中一般人们超越了阶层地位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
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
班纳特
D.博克
3.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这里的“解放”是指人的()
A.社会关系的解放
B.生活方式的变革
C.思想观念的自由
D.创造性的发挥
4.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根本的缺陷在于()
A.脱离人的美感经验来谈美
B.脱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来谈美
C.脱离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
D.脱离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谈美
5.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学派
B.伊壁鸠鲁派
C.英国经验派
D.精神分析学派
6.意大利历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史》一书中认为,美学学科
的建立者应该是()
A.鲍姆嘉登
B.鲍桑葵
C.维柯
D.康德
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
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8.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
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
C.美感的一般特点
D.美感的感觉特征
9.“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
B.通感
C.想象
D.表象
10.美感的生理基础就是()
A.呼吸器官
B.感觉器官
C.运动器官
D.思维器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许多西方美学家都强调美感的主要感觉器官是()
A.眼睛
B.鼻子
C.耳朵
D.舌头
E.身体
12.艺术形式符号蕴含的意义包括()
A.字面意义
B.隐喻意义
C.个性意义
D.结构性意义
E.历史意义
13.艺术品结构中属于物质层面的有()
A.物质材料层
B.形式符号层
C.思想内容层
D.意象世界层
E.意境超验层
14.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把美看成是()
A.某种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
B.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
C.开放性的系统
D.某种单纯的因素所构成的某种单一的现象
E.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15.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A.它以直观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意识层
B.它能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
C.它是对人自身审美需要的把握
D.它是对客观事物审美属性的反映
E.它具有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14分)
16.有意味的形式说
17.审美个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8.简述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19.简谈艺术功能的多元性。
20.简述探讨审美欣赏活动心理特征困难的原因。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6分)
21.简评“移情说”。
美学答案44
一、单项选择题ADDCC CCBBB
二、多项选择题
11.AC 12.ABCD 13.AB 14.AD 15.BE
三、名词解释题
16.(1)有意味的形式说是由20世纪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来的。
(2)他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
(3)这种学说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4)这是一种从艺术本质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
17. 审美个性是美感欣赏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标志,是人类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是一个人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质的结晶;它应当是人的独立自主性与表现形式的自由性的结合。
四、筒答题
18.(1)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转化成美。
(2)生活中的丑在艺术的表现中所体现的创造性因素是美的。
(3)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
(4)有些生活中的丑经过表现,可以具有喜剧性效果。
19.(1)艺术的功能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宗教、思想、启迪、政治、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
(2)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其他功能是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的。
20.(1)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是隐而不湿的。
(2)它微妙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
(3)它的差异性特别大。
五、论述题
21(一)“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代表性美论之一。
这种美论的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
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因而令我们感到美。
(二)这一理论在抓住了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的同时存在较大片面性:
(1)过分强调感情。
人的审美活动决不仅仅限于感情,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现。
(2)移情论者只把移情看成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把人与现实在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
(3)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
(4)并不是所有感情都可以移到外物中去,化为美的形象。
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