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伤寒论 读书笔记-精选word文档 (12页)
伤寒论 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
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
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
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
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
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
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
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
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
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
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
“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
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

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篇一:读《伤寒论》有感】我学《伤寒论》有感班别:姓名:学号:成绩:本学期跟着伤寒教研室的老师学习伤寒论,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学习《伤寒论》,注意其方证很重要。
《伤寒论》的主要方证源自《汤液经法》,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论述了这些方剂的组成和其适应证。
分析《伤寒杂病论》,其主要内容是六经辨证和辨方证,尤其注重辨方证,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曾提出: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是在强调经方理论的特点。
《伤寒杂病论》对每一个方证,论述非常精详,既说明其主要适应证,也详述其禁忌证及类似证、鉴别证。
例如《伤寒论》就有20多条提到桂枝汤。
对一个方证论述如此精细,是在告诫后人辨方证的重要性,同时也告诉人们,在辨方证时,要注意到证的病位在表、在里,还是在半表半里,证候的病性属阳还是属阴。
如《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
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等。
根据证的情况、特点,在表属阳热实者为表阳证(太阳病),在表属阴寒虚者为表阴证(少阴病),在里属阳热实者为里阳证(阳明病),在里属阴寒虚者为里阴证(太阴病),在半表半里属阳热实者为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属阴寒虚者为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
这就是张仲景在辨方证过程中,总结出的六类证候,也即后世所称的三阴三阳、六经,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理论,这一理论又反过来指导辨方证,使《伤寒论》成为六经辨证、辨方证的完整的经方理论体系。
仲景从反复临床实践中认识到,某方剂的适应证是辨证的关键,药与证相应是治病的关键。
伤寒论重点笔记

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读书笔记[1]
![伤寒论读书笔记[1]](https://img.taocdn.com/s3/m/f4c978b1dd3383c4bb4cd2ce.png)
伤寒论读书笔记[1]伤寒论读书笔记欲发表:拙作《村医应诊随笔》已在本网站发表完毕。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缪误之处在所难免,望各位看到本书的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修改和提高。
至于部分网友催促早日出书,我十分感谢网友们对我的信任和鼓励,因本人还有部分医案尚未整理,已发表过的文章,也需要一点时间得到信息的反馈。
本人已过花甲之年,功名和利禄早已抛至脑后,平时写点东西,发表点粗浅的看法,完全是为了对中医事业的喜爱和兴趣。
发不发表,我要看看读者的反应,若大家认可,可考虑出版。
若大家不认可,说明本人确实水平不行,书发表出来会误人子第,对中医事业也会造成损失,这样就违反了我写书的初衷,故暂时还不打算出版,望广大支持本人出书的网友谅解。
余自1968年加入基层卫生队伍以来,临床已四十余年,一生读书不下二百余种,一路走来,唯独对仲景学说情有独衷,自认为对仲景之学所下功夫最多,在读书、学习、临症过程中,写下很多读书笔记。
在今天发表完毕的《村医应诊随笔》一书中的第二章“经方应用”就是从本人整理的《伤寒论读书笔记》中逐渐积累的经方医案。
从明天开始,我将要将本笔记在网上发表,广大网友若有兴趣,可一起参加讨论,并多提宝贵意见。
余泽运,2013年7月6日。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伤寒论》的一般介绍一、成书年代:东汉末年(公元150——219年)。
作者:张仲景。
仲景于公元2世纪前后写成《伤寒杂病论》16卷,后人在整理过程中将其论外感热病部分命名为《伤寒论》,杂病部分名《金匮要略方论》。
二、整理过程:最初由晋.王叔和整理编排,凡10卷22篇。
现通行本有:宋刻本:经宋.林亿校正(由宋代校正医书局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校订),并在宋治平2年(公元1065年)刊行,称治平本《伤寒论》。
至明.万历27年(公元1599年)赵开美将宋版《伤寒论》进行翻刻刊行,今称此本为赵刻本。
成注本:金.成无已在宋版《伤寒论》的基础上全面作注,著成《注解伤寒论》,于金.皇统4年(公元1144年)刊行,称为成注本。
伤寒论读书笔记

《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
该书以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前人治疗伤寒的经验,成为后世医学家治疗此病的重要参考。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选取几个重要的章节进行阐述与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一、病机篇《伤寒论》中的第一篇是病机篇,它详细阐述了伤寒病的起因与发展过程,为后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病机篇中的核心观点是:伤寒病的发生是由于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入侵人体而导致的,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致病因素就会侵入体内。
被风寒侵袭的人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咳嗽等症状,而被湿热侵袭的人则会出现口渴、尿短黄、便溏等症状。
掌握了这些基本的病机原理,医生可以据此对症下药,提高治疗效果。
二、病证篇在《伤寒论》的病证篇中,张仲景通过对伤寒病的不同症状进行分类与论述,为后世医生诊断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病证篇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发表热病、汗证、津液内结等多个方面。
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张仲景对“桂枝汤”、“大青龙汤”等经典方剂的论述。
这些方剂通过调和人体阴阳气血,达到平衡病机的作用,对于治疗伤寒病具有显著疗效。
三、骨著篇《伤寒论》的骨著篇主要讲述了伤寒病的发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规范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骨著篇中列举了多种并发症,如谵言、反胃、溺色等,这些并发症往往出现在病情严重、治疗不及时的情况下。
在面对这些并发症时,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综合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收到良好疗效的目的。
四、营卫篇《伤寒论》的营卫篇详细介绍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伤寒病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为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营卫篇中,张仲景强调了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的对抗关系。
正气是指人体的免疫系统,而邪气则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外来因素。
当正气充足时,人体的抵抗力较强,疾病也较难入侵;而当正气不足时,人体容易受到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病症。
伤寒论读书

读书笔记——《伤寒论》概论《伤寒论》是中医学史上最早(现存)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是公元二世纪前中国医药学成就的总结,它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形式,记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并涉及药剂技术及护理技术。
它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诊疗体系,使辨证论治的诊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医学上确立下来,并作为中医的特色之一,沿用到今天。
它所收入的大量复方,配伍严谨,选药精当,为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奉为“方书之祖”。
《伤寒论》不仅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也是中医多学科发展的基础。
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如《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狭义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如《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是广义之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是狭义之伤寒。
还有更狭义之伤寒,即太阳伤寒表实证。
与西医之“伤寒”含义完全不同,《伤寒论》创造性地提出六经辨证体系,所谓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辨证是综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它以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并结合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因素,对外感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总结、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势、寒热趋向、邪正消长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六经辨证,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伤寒论》六经辨证除了本经自病外,还有一些特殊形式,如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同时发病)、并病(一经症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症候,传而未尽者)、直中(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而发病。
(主要是素体阳虚,使外寒得以长驱直入)、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
要想学好《伤寒论》,首先要弄通每个条文的本义,并熟读默记,娴熟于心。
其次要深入理解,弄懂病机,并能够参照《内经》、《金匮要略》等其他医典,融会贯通。
《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

《伤寒论》知识学习文本笔记《伤寒论》是中医古籍中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中的重要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书籍之一。
《伤寒论》由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成书时间约在公元220年.。
一、《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150年-219年),字景岳,汉族,祖籍河南琼台(今禹州),生于今陕西渭南市富平县。
曾任东汉太学博士,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军事医学家。
主要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是中医古籍中对伤寒及杂病的专著。
全书共分6篇,包括上下部和别录,记述病因、病机、证候、治法及预防,还有各种死亡证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该书内容繁多,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汤剂、丸药、散剂等多种中医方剂。
治疗方法严格按照《四诊法》进行诊断,切合实际,十分珍贵。
《伤寒论》在古代中国医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古代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结合的典范,是目前中医临床治疗和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1.病因学说:《伤寒论》探讨了伤寒的病因,认为是由于卫气不固、燥热不清所致。
此外,还提出了病因诸多,诊断治疗不得不因时宜变化的理论。
该书认为,伤寒病是因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在病理上,认为该病是初为汗家被寒邪外侵,致使汗出阻络影响气血运行,因而施行解表、清热的治疗方法来消除邪气、恢复气血通畅。
3.辨证论治:在治疗上,《伤寒论》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具体表现为辨证精准,方剂组合严谨。
辨证即是根据四诊(问、望、闻、切)法确定证属。
治法选用汤剂、散、丸等各种剂型,组合严谨,味量组合严谨,疗效确切,总的体现出自然疗法的特点。
4.药物学说:张仲景在临床研究中发挥了独到的创新思想。
他认为药物确定剂量时,要将某种药物所产生的药效计算出来,并根据具体情况给出剂量的标准,这一思想仍被医家传承至今。
张仲景不仅是中医史上的一位医学大家,而且是中药学的发展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成为了中药学的基础,对中医学乃至世界医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伤寒论》研究概述——读书笔记(一)

《伤寒论》研究概述——读书笔记(一)本文转自《伤寒论阐释》《伤寒论》研究概述东汉末年,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著名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体现了四诊八纲的具体内容,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尽管它历经沧桑,几经显晦,数为变易,但依然指导着医疗实践,不愧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三部六病学说的形成源于《伤寒论》,《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及六病分类方法,是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基础。
研究《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病学方法对构建新的临床诊疗模式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一、《伤寒论》的时代背景《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先后有四百二十多位对《伤寒杂病论》加以注疏,这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古人注疏的准则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就《伤寒杂病论》而言,本书已成为历史文献,从尊重历史的角度看,既不能加,也不能减,随便加减就会失去文献的原貌。
历史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其书中正确与谬误、是与非,不能随意更动,改变了原文就等于改变了历史事实,这就是我们研究张仲景及《伤寒杂病论》历史背景前的态度。
从古代文献及《伤寒杂病论》序中可以看出,东汉末年,战争频繁,疫疠流行,张仲景生活在这个时代,当时的背景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备注一下:下画线部分,是我自已写的,不是原文。
(备注一下此段,学《伤寒》直接读《黄元御医学全书》就可以,关于注不破经,疏不破注,书中的正确与谬误,是与非,都被黄师在《伤寒金匮悬解》中,重新的编排整理好了,不存在任何错误,就今天的所有的《伤寒》类书籍,包括古代流传的各种版本,都有排序的错误。
此书由晋朝王叔和整理之后的版本,就大部分各种版本的原型,而《伤寒》唯一正确的排序,是以《伤寒悬解与金匮悬解》为标准的。
尤其是注解理论,更是《伤寒》注解理论的准绳。
黄师在《伤寒悬解》的卷末,数了王叔和数宗之罪,简短转载一点开头与结尾:叔和《伤寒序列》,悖谬之至,而传流千古,遂成伤寒祖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伤寒论读书笔记第一篇:伤寒论读书笔记伤寒论》读书笔记——请诸位斧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卫外不固,营卫不调,卫阳浮盛于外以抗邪,外邪袭表,正气向外抗邪,—脉浮;风寒外邪郁遏,束于肌表,卫气不能温煦分肉、司开阖—恶寒;风寒外束,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受阻,—项强。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此为表虚症。
人体感受风邪侵袭,荣卫失调,阳气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浅表则发热。
风邪伤卫,卫失固外,营不内守则汗出。
汗出肌疏不胜风袭故恶风。
更以汗液外出,脉象松弛而呈缓象。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 风寒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
伤寒为表实证,恶寒是必有之证。
卫阳被束,失去其正常之卫外功能,不能温煦分肉,故而恶寒。
正邪相争则发热;如初感外邪,卫阳被郁,末能及时申展而与邪抗争者可暂不发热。
寒邪郁表,汗不得出,身体必然疼痛,脉阴阳俱紧,此营阴郁滞,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所致。
寒邪犯表,邪犯太阳,影响胃气顺行, 胃气不降则可见呕逆。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若脉象并不躁疾搏指,而是比较和缓,则病势轻微,不会再有传变。
相反,如出现了口苦、咽干、目眩,颇欲吐等少阳证,或见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的阳明里热证,同时脉数急不静,可证明病已传人少阳及阳明了。
脉数急者:“数”为有传阳明之势;“急”即弦数,病有传少阳之势。
“躁烦”是将传阳明,“颇欲吐”即喜呕为病将传少阳。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亦可汗而解之,但总须辛凉透解,切忌辛温发汗。
温病—渴而不恶寒,伤寒—不渴而恶寒。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温病只能用辛凉解表之法,误用辛温发汗之剂,如麻黄、桂枝之类再发其汗,则津液更伤,病情势必恶化,即成风温之证。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误用辛温发汗而成风温,症见身灼热而脉象浮盛有力,热忧心神则神识昏迷,且多睡眠而语言难出。
邪热上壅于肺,呼吸不利则鼻息必鼾,热盛迫津而见自汗出,邪热伤及元气可见肢重。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风温之证若再误下,重伤其津液,化源必然枯竭,则见小便不利;津伤热炽,神昏加重,故直视而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 总之,若遇“风温”’一证,不明白清热以救阴之理,误用火攻,可因火毒剧烈,熏灼肝胆,肝风内动。
证见发黄、惊痫、瘈疭等危候,故言之:若已被火,而复以火熏之,谓逆而再逆,终促命期。
此为医家之大罪,实为风温之大戒!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发热与恶寒并见——阳气能与邪相争——称病发于阳;只恶寒而尚未发热—阳气尚未与邪相争—为病发于阴。
第二篇:读《冉注伤寒论》笔记读《冉注伤寒论》笔记作者:黄煌冉雪峰(1877—1963),四川省黛溪县人,六世医传。
自幼习文学医,十五入津,十九乡试,在父亲冉作楫的教导下不入仕途,遂常采药攀登瞿塘险峰之巅,治病问疾于田禾农舍之间。
早在三十年代便名扬全国,时有“南冉北张(锡纯)”之誉。
冉氏曾在湖北创办湖北中医专门学校,并任校长,建国初期,任**中医进修学校校长。
1955年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著作有《冉注伤寒论》《八法效方举隅》《国防中药学》《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大同生理学》等。
《冉注伤寒论》为冉氏八十岁时所作。
此书总结其六十年临床经验,惜未能最后完稿而长逝。
存稿为序论、释名、概要、太阳篇总论、阳明篇总论、少阳篇总论、太阴篇总论七大篇章,也可反映冉氏伤寒学的概貌。
释名,是全书的重点。
冉氏认为数千年来,伤寒学说争执不清的关键在于伤寒之名不正。
他说:“名不可假,名之不正,言何以顺,事何以成?”“余谓读《伤寒论》,当先求其所以命名伤寒之意,不审其论之何以名伤寒,无怪人之不善用伤寒方也”。
冉氏认为,《伤寒论》书名伤寒与书内证四伤寒的含义是不同的。
”书名伤寒,是伤太阳寒水的经气;证名伤寒,是伤阴淫寒疾的寒邪”。
他说:“盖太阳为寒水之经,主周身皮毛,为人身机体最外一层,……凡邪外犯,无论风寒燥暑湿从皮毛入,伤人最外一层,都是伤寒,所以谓之伤寒有五。
仲景《伤寒论》伤寒二字也是各种病邪从皮毛入,先犯最外一层的义旨“”太阳篇曰中风、曰伤寒、曰温病,均冠以太阳病三字。
痉湿谒篇曰中湿、曰中谒,亦均冠以太阳病三做字,这就是将五种伤寒赤裸裸写出的铁证”“五种都名伤寒,是指其病的来路,伤寒分为五种,是辨其病的性质“。
可见,冉氏所认识的伤寒,亦不外广义狭义之分,但广义伤寒不是指多种外感病的总称,而是指人体受病的部位。
冉氏自己这一认识在历来伤寒注家之上。
所谓:“从来注家,常多误会,近代虽渐次明了,只知向病的方面求,不知向病的方面求,仍似一间未达”。
冉氏强调六经的科学性。
他说:“伤寒六经分篇,具有六个次序,六项阶段,六种性质,六类疗法。
昔人谓伤寒以六经钤百病,为不易之法。
病是万变无定,经则不变有定。
以有定御无定,即以不变应万变。
或以六经带哲学彩色甚浓,不过科学上的一个假定。
改进中医,须将此种障碍物铲去。
不知人在宇宙中,受宇宙大自然支配,天地变化,人体亦起变化,古人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彼时科学尚未萌芽,而能吸收当时深邃学说,总结前代经验,理论事实交融,与民众结合,为民众捍御疾苦,与病魔作斗争武器,永久有效,安容忽视?丁氏医学丛书,有日刻删定伤寒本,将书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字样删去,名曰《删定伤寒论》,披读一通,味同咀蜡,书中原具精华微妙全失,可为殷鉴。
似此,先代文化遗产,就承接吸收不了。
或曰六经不过科学的代名词,其实不然,代名词何有此项精义?乃是中医学术本身,构成一个人身机体完整性,机体和大自然环境统一性的优异体系”。
冉氏研究《伤寒论》重视气化学说,但又回归脉证事实。
他认为此正是《伤寒论》的基本精神也是改进中医的良法。
他说:“全书只在病证出入上研究,不在气化演绎上斡旋,骤观外貌,恍似脱胎气化,细查内容,确是归结事实。
此为仲景为学超迈优越处,此书为中医最古的典籍,亦即为震古烁今最有经验的典籍。
”“《内经》的加临标本,是气化空虚的;《伤寒》的加临标本,是脉证事实的。
于此可看出两个道理,一气化原理,可以运用脉证,脉证经验又可证实气化,科学深即哲学,哲学实即归科学,医事讵能例外?仲景利用此项气化理解,以作辨证,又阐扬此项脉证事实,以归结唯物,这种精神,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模范,这个路线,是我们改进中医的良法。
”关于《伤寒论》的读法。
冉氏与陈修园的看法相似。
谓:“伤寒六篇系一系列,显曰六篇,只是一篇,其为仲景一人所撰,原无疑义,书中章法、节法、句法、字法,古朴奥雅,不失炎汉东京风度,蕴理深,含味浓,每在一二虚字传神,或无字处寓义,非分读、含读、整个读、一气读,细心体认,领略其微妙。
”五十年代中期,全国已出现中西医团结并探索相互结合的势头,冉氏站在发展中医学术,中西医结合的高度,强调了整理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意义。
他说:“《伤寒》为中医治疗正面第一部有价值的书,此项整理,又为千载一时,有历史行,发扬光大的起点,倘旧的紧要方面有疏漏,即学术精华方面有损失;倘新的征引方面有差讹,即学术改进方面有障碍,况进一步融合化合,实非毫无心得,徒袭皮毛,所可侥幸。
”又说:“就《伤寒论》而言,将经军之精华,各注之菁华,其中精透奥妙入微之处整理好、诠释好,贡献出来,为中西医学术交流,为西医改进中医,复以中医丰富西医,再以中西医结合形式丰富世界医学,此乃编者目的,也是编者之希望。
”《冉注伤寒论》共51万字,书中采集前贤各家注释,日人山田正珍、丹波元简诸家之说亦采入,冉氏注释简洁明快,对虚字及无字处开掘较第三篇:伤寒论论文试述太阳蓄血证之病位陈佳静(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039009230)摘要: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
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种脏腑与否。
那么,在此我想提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于足太阳膀胱,但不仅仅局限于足太阳膀胱。
关键字:太阳蓄血证足太阳膀胱太阳蓄血证作为太阳病的杂症,在伤寒论中有如下记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抵挡汤主之。
(125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6条)”关于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后世医家众说纷纭。
其争论点无外乎病位在于膀胱与否,或是病在下焦,明确影响何种脏腑与否。
那么,在此我想提出,太阳蓄血证的病位在于足太阳膀胱,但不仅仅局限于足太阳膀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