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2-11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

13秋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一、单选题(共50 道试题,共50 分。
)1.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C. 科学的世界观D. 无产阶级世界观满分:1 分2. 事物发展的源泉是()A. 事物的相对性B. 事物的内在矛盾性C. 事物的变化D. 人的自觉能动性满分:1 分3. 根据社会意识的层次和特点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进步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4.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A. 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B. 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C.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D.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满分:1 分5. 从本质上看,国家是()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 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C. 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 调和社会矛盾的机关满分:1 分6.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 生产方式B. 人口因素C. 地理环境D. 社会风气满分:1 分7. 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创造物质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反作用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人脑满分:1 分8. 人们为了获得知识()A. 只要刻苦读书就行B. 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行C. 既要认真读书又要参加社会实践D. 只要抓住“灵感”和机遇就行满分:1 分9.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 人和世界的问题C. 人和自然的问题D.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满分:1 分10.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A. 人和世界的问题B.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 时间和空间的问题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A.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C.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D. 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满分:1 分12. 揭示物质世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A. 质量互变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本质决定现象规律满分:1 分13. 根据社会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A.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B.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C.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D.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满分:1 分14.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根本动力B. 直接动力C. 最终动力D. 唯一动力满分:1 分1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满分:1 分16. 辩正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指()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 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满分:1 分17. 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B. 先进阶级和落后阶级的矛盾C. 资源贫乏和人口增长的矛盾D. 进步思想和反动思想的矛盾满分:1 分18. “任何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

马原期末考试题目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哲学思想。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依存、矛盾斗争的统一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历史。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完全发展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最高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劳动创造和社会实践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主张人类应当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体人的自由和平等。
4.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的规律,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论述题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
主题: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首先强调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认识到历史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也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的变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改变和发展生产力,人类可以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意义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
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试卷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部分试卷(五)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2、哲学提供的知识是()A.对世界各部分看法的知识总汇B.科学的科学C.整个世界的本质D.整个世界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3、“存在就是被感知”是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4、哲学史上,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A.费尔巴哈B.黑格尔C.笛卡尔D.德谟克利特5、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并作出科学概括和论证的哲学家是()A.马克思B.费尔巴哈C.恩格斯D.黑格尔6、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可知性B.存在性C.物质性D.矛盾性7、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属于()A.唯心论B.朴素唯物论C.相对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A.相对主义和诡辨论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9、物质的唯一特征()A.可知性B.无限性C.客观实在性D.永恒性10、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空间和时间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运动11、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A.语言B.劳动C.人脑D.思维12、认为意识是人脑中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这种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13、意识“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B.主观唯心论观点C.辩证唯物论观点D.二元论观点14、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A.意识可以反映客观世界B.意识活动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改造世界15、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应该是()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原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16、辩证法回答的是()A.世界的本质问题B.世界的存在问题C.世界的状况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17、唯物辩证法把发展理解为()A.事物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化B.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C.物质世界的一般变化D.事物的永恒运动18、在原因和结果这对范畴中,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之前出现的现象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19、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是非本质的规定B.假象是事物本质的全面规定和表现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和表现D.假象不表现事物的本质20、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调和2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B.内因与外因的原理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D.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道理22、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是指()A.事物内部属于主要地位的方面B.事物内部好的方面C.事物内部代表事物发展方向的方面D.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23、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呈现出()A.显著变动状态B.绝对静止状态C.相对静止状态D.飞跃状态2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个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C.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D.不包含错误与包含错误的统一25、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主要依据是()A.它具有客观实在性B.它具有形式多样性C.它具有社会历史性D.它具有直接现实性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一切哲学都是()A.世界观的理论体系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E.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黑格尔的辩证法B.培根的经验论C.康德的认识论D.笛卡尔的唯理论E.费尔巴哈的唯物论3、下列哪些思想是哲学党性原则的正确含义()A.哲学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B.哲学斗争就是阶级斗争C.哲学不存在超党派的“中派”哲学D.哲学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阵营E.哲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阶级斗争4、一切唯心主义都()A.把精神看作是世界的本质B.在实质上是不可知论C.认为绝对精神产生万物D.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E.由物质到精神的认识论路线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B.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C.人们感觉的复合D.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E.依赖于感觉而存在的东西6、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A.客观存在B.绝对精神C.“理”D.“气”E.感觉的复合7、下列哪些理论进一步证明了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A.宇宙热寂说B.非欧几里德几何学C.牛顿力学D.相对论E.唯能论8、下列哪些判断正确地指出了意识的能动作用()A.凡是意识都有能动作用B.错误思想没有能动作用C.符合目的的思想才有能动作用D.主观越努力,意识推动事物发展的能动作用越大E.意识反映世界是能动作用的表现9、描神画鬼()A.完全是主观杜撰的B.没有其客观基础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否定D.对现实的歪曲而颠倒的反映E.人间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10、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有()A、辩证唯物主义B.一切唯物主义C.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D.一切唯心主义E.机械论11、事物的了解具有()A.连续性B.客观性C.普遍性D.周期性E.间断性12、了解和运动的关系是()A.事物的相互了解、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离开了事物的运动就不可能发生了解和作用C.先有事物的了解,后有事物的运动D.运动之后才能发生各种了解E.了解和运动可以分割开来13、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了解的是()A.电闪雷鸣B.水涨船高C.月晕而风D.白天过后是黑夜E.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4、农民播种时要估计种子的发芽率,从可能性范畴来看,这是()A.区分可能性的程度B.区分可能与不可能C.从质的方面把握可能性D.从数量方面把握可能性E.区分现实可能与非现实可能15、肯定中包含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这种观点是()A.折衷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相对主义观点E.一分为二观点16、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渐变论B.直线论C.庸俗进化论D.均衡论E.循环论17、与感性认识相比,理性认识的特点是()A.主观性B.现实性C.间接性D.抽象性E.直接性18、实践的客观性特征表明实践()A.是人的各种活动B.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活动C.是一种感性物质活动D.是同主观认识活动相区别的活动E.是一种抽象思维活动19、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方法的原型。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1.哲学基本问题是(B)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2."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B)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6.科学证明,人脑是(C)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A)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D.激变论的错误11."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专升本马哲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测试卷》(本试卷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前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属于: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A.实践性B.科学性C.阶级性D.革命性()3.物质的存在方式是:A.速度B.运动C.空间D.时间()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按设计图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A.意识在先,物质在后B.意识对物质有决定作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5.“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6.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于它遵循了: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7.“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体现的是: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C.事物发展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D.事物发展是多样性与单一性的统一()8.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A.从知觉到表象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9.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的优劣B.人口素质的高低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综合国力的强弱()10.真理的根本属性是A.有用性B.相对性C.绝对性D.客观性()11.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者B.劳动资料C.劳动对象D.劳动手段()1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现的是:A.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B.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C.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动态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顺序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4.有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在哲学或政治思想等方面却超过了先进国家,这说明:A.社会意识可以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影响()15.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7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7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每小题1分,共40分)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4.原因是指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 D.机械论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16.真理的内容是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17.质和量的关系是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19.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A.矛盾 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26.事物的度是指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A.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B.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C.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30.从产生上说,意识是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36.国家是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37意识是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40.辩证的否定是指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
北交14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二答案

北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
1.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正确答案:C
2.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C.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B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日益增长
B.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
C.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D.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正确答案:D
4.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
A. 物质利益关系
B. 血缘亲情关系
C. 道德关系
D. 友情关序
正确答案:A
5.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的运动的
B. 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 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 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正确答案:D
6. 一切哲学都是
A. 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
B. 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2-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50 分)
1.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正确答案:C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B.事物在联系中运动变化
C.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D.事物的客观实在性
正确答案:C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普遍联系的规律
正确答案:A
4.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 )。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正确答案:D
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B.它是正确区分事物的基础
C.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D.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正确答案:A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或然率就是对( )。
A.可能性在质上的科学说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科学说明
C.可能性在质量结合上的科学说明
D.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科学说明
正确答案:B
7.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正确答案:D
8.现象和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
正确答案:B
9.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C
10.一切现象都是必然的,客观世界不存在偶然性,这种观点是( )。
A.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
B.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
D.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正确答案:D
11.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正确答案:D
12.“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折衷主义的观点
正确答案:B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正确答案:D
14.中国战国时期的庄子曾说过:“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句话是一种(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正确答案:C
15.否认相对静止是( )。
A.绝对主义
B.相对主义
C.唯心主义
D.二元论
正确答案:B
1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