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科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合集下载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2.鼻窒病(鼻中隔偏曲)3.慢乳蛾病(慢性扁桃体炎)/、鼻渊病(慢性鼻-鼻窦炎)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慢性鼻-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症状为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多为急性鼻窦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迁延而成。

属于中医鼻渊病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第二版(王士贞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病史:多有反复伤风鼻塞病史或治疗鼻炎不规范病史。

-2.临床症状:本病以脓涕量多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塞或嗅觉减退,症状可局限于一侧,或双侧同时出现,部分病人可伴有明显头痛,头痛的部位常局限于前额、鼻根部、头顶部等,多有一定的规律性。

3.检查: 鼻粘膜充血肿胀,尤以中鼻甲及中鼻道为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嗅沟、下鼻道或鼻后孔可见脓涕,前额部、鼻根部等可有压痛。

鼻窦X线片或CT检查常显示窦腔模糊、密度增高,或可见液平面。

上颌窦穿刺冲洗可了解窦内有无脓液及其性质、量、气味等。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肺经风热证症状: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头痛,可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痰多,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荆芥、牛蒡子、薄荷、芦根、桔梗等。

:2.胆腑郁热证症状:鼻涕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头痛剧烈,可兼有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耳鸣耳聋,寐少梦多,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治法:清泻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组成:龙胆草、黄芩、柴胡、栀子、泽泻、车前子、木通、当归、生地等。

3.脾胃湿热证症状: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慢性鼻_鼻窦炎的中医分阶段治疗

慢性鼻_鼻窦炎的中医分阶段治疗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9 / 04
专题论坛 ························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杂志 2009 年第 8 卷 4 期 10 月号
而言,是黏膜在刺激因子作用下,产生的以上皮细 胞激活为开端,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多细胞、细胞 因子参与的黏膜持续性炎症。 这一特点决定了治疗 主要是内科性的,外科手术只是治疗的一部分。 基 础研究的结果还提示我们,及时和系统的内科治疗 是控制炎症、延缓重塑、提高手术效果的前提。 [1]
邪为主。 辨证常见有三种情况,风寒、风热、里热炽 盛;表证分清寒热用苍耳子散加减;里热盛用五味 消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如遇风寒而发,治以疏 风通窍止流, 常用苍耳子散加辛温解表药如荆芥、 防风、前胡、柴胡、白芷、辛夷等。 遇风热而发,治则 清热宣肺通窍,常用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常用药如 银花、连翘、薄荷、菊花、黄芩、鱼腥草、白芷、桔梗、 辛夷等。 若邪热炽盛:治则泄热解毒排脓,用五味消 毒饮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3.2 以扶正为主的基本方: ⊙ 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用于气虚+卫表 不固) ⊙ 补中益气汤和四君子汤:黄芪、党参、炙甘 草、白术、当归、桔皮、升麻、柴胡 (用于气虚+湿滞) ⊙ 肾气丸加味: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 泻、茯苓、补骨脂、枸杞子、兔丝子、杜仲等。 (用于肾 阳虚衰) 3.3 兼顾扶正祛邪的基本方: ⊙鼻窦炎协定方:苍耳子、丝瓜络、藿香、炒扁 豆、淮山药、地龙、石菖蒲、炒党参、白术、茯苓、鱼脑 石等。 ⊙健脾渗湿通窍方:黄芪、茯苓、白术、茜草、薏 苡仁、忍冬藤、黄芩、苍耳子、辛夷、鱼腥草、白芷、丹 皮、广藿香、丝瓜络等。 ⊙ 温 肺 止 流 丹 ---- 益 气 温 阳 除 涕 : 党 参 、 荆 芥、细辛、诃子肉、鱼脑石、甘草、桔梗。 ⊙ 辛 夷 清 肺 饮----清 热 养 阴 润 肺 : 辛 夷 、黄 芩、栀子、石膏、知母、枇杷叶、升麻、百合、麦冬,可 加鱼腥草、皂角刺清肺排脓。 ⊙ 参 苓 白 术 散----健 脾 升 清 降 浊 : 党 参 、茯 苓、白术、陈皮、砂仁、薏苡仁、山药、白扁豆、莲肉、 甘草、桔梗。 ⊙ 通 窍 活 血 汤----活 血 通 络 开 窍 : 桃 仁 、红 花、川芎、赤芍、老葱、麝香,加黄芩、车前草、丝瓜 络、藿香清热化湿,茯苓、泽泻、薏苡仁渗湿除涕。 3.4 拆方组合: 清 肺 通 窍 类— ——苍 耳 子 、辛 夷 、黄 芩 、鱼 腥 草 、 藿香、石菖蒲、白芷、麻黄等 健 脾 益 气 类 — — — 黄 芪 、 白 术 、 党 参 、 茯 苓 、 白 术 、 薏苡仁、淮山药、白扁豆等 化 浊 排 脓 类 — — — 皂 角 刺 、 丝 瓜 络 、 鹅 不 食 草 、 鱼 脑石、蒲公英、桔梗、生薏仁、泽泻、车前草、玉米须 等 温 阳 纳 气 类— ——附 子 、肉 桂 、萸 肉 、诃 子 肉 、五

鼻渊的中医辨证疗法

鼻渊的中医辨证疗法

鼻渊的中医辨证疗法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鼻塞、嗅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又称脑漏。

为一种鼻科常见多发病。

西医称为急、慢性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也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中医对鼻窦炎的辩证施治共分为五型 :肺经风热型 :证见 :鼻塞、流黄涕或黏白鼻涕 ,量多 ,嗅觉减退 ,头痛 ,兼有发热 ,出汗 ,咳嗽 ,痰多等症状。

治疗原则 :疏风清热 ,宣肺通窍。

处方 :双花 10克 ,连翘 15克 ,薄荷 10克 ,桔梗 10克 ,甘草 5克 ,鱼腥草30克 ,苍耳子 10克 ,辛夷 15克 ,白芷 5克 ,菊花 15克 ,黄芩 15克 ,瓜蒌 10克。

服用方法 :每日一剂 ,水煎 ,取汁 200毫升 ,早晚分服。

胆腑郁热型 :证见 :鼻流黄脓涕 ,量多 ,有腥臭味 ,鼻塞 ,嗅觉减退 ,兼有头痛剧烈 ,心烦易怒 ,口苦咽干 ,小便黄等症状。

治疗原则 :清泻胆热 ,利湿通窍。

鼻咽舒通纯中药配方治疗鼻咽炎,可以试一下!处方 :黄芩 20克 ,胆草 15克 ,栀子 15克 ,柴胡 10克 ,当归 15克 ,甘草 15克 ,辛夷 15克 ,苍耳子 10克 ,菊花 15克 ,生地15克 ,车前子 15克 ,薄荷 10克。

服用方法 :每日一剂 ,水煎 ,取汁 200毫升 ,早晚分服。

脾胃湿热型 :证见 :鼻塞重而持续 ,流黄脓涕 ,量多 ,嗅觉减退 ,头昏 ,头胀重 ,兼有身体倦怠 ,胸部及上腹部胀满 ,食不知味 ,小便黄等症状。

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 ,化浊通窍。

处方 :黄芩 25克 ,连翘 15克 ,藿香 15克 ,石菖蒲 20克 ,薄荷 10克 ,滑石 20克 ,茵陈 15克 ,辛夷15克 ,白芷 15克 ,菊花 15克 ,鱼腥草 20克 ,甘草 10克 ,苍耳子 10克 ,川芎 15克。

服用方法 :每日一剂 ,水煎 ,取汁 200毫升 ,早晚分服。

肺气虚寒型 :证见 :鼻塞或轻或重 ,鼻涕黏白 ,稍遇风冷则鼻塞加重 ,鼻涕增多 ,时有喷嚏 ,嗅觉减退 ,头昏 ,头胀 ,兼有气短乏力 ,语声低微 ,面色苍白 ,自汗 ,畏风寒 ,咳嗽痰多等症状。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耳鼻喉科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一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 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1. 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 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 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 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 肺经风热证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通窍颗粒、香菊胶囊等。

2. 胆腑郁热证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

鼻渊、鼻鼽(鼻炎、鼻窦炎)名医验方柯韵伯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

”抗敏通窍方(朱瑞群):乌梅9克、防风9克、甘草5克、细辛3克、白芷6克、川芎6克、苍耳子9克、辛夷6克(包煎),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小儿过敏性鼻炎。

通窍方(何宗德):柴胡9克,香附9克,川芎9克,当归9克,赤芍9克,苍耳子9克,辛夷花9克(包煎),白术9克,黄芪18克,白芷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疏经活络、畅通气血,主治血管运动性鼻炎,咽鼓管闭塞。

本方是通气散、苍耳子散、玉屏风散化裁而来,方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香附、川芎、当归、赤芍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柴胡既清解余邪,又引药入肝上行鼻咽;苍耳子、辛夷、白芷疏风散邪,除湿通窍。

张氏鼻渊方(张学礼):关防风10克,辛夷花10克(包煎),信前胡10克,甜桔梗10克,天花粉10克,薏苡仁15克(捣碎),净蝉衣10克,白僵蚕10克,皂角刺10克,露蜂房10克(炒制),香白芷10克,川黄芩10克,绵黄芪10克,生白术10克,京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主治鼻渊、鼻鼽(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过敏性鼻炎)。

治过敏性鼻炎方(邓铁涛):五爪龙30克,木贼12克,菊花10克,玄参15克,白芍15克,白蒺藜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辛夷花10克,太子参1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益气固表、疏风通窍,主治过敏性鼻炎。

注:如无五爪龙,可用黄芪15克代。

鼻炎验方(王大鹏):黄芪30克,鹅不食草30克,防风9克,山茱萸9克,白术12克,山药2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5克,薄荷10克(后下),辛荑花10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功能补肺益气、扶正固本,主治过敏性鼻炎。

方用玉屏风散补肺气、固卫气,增强机体对外界适应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补肾药物有益元气扶正固本,改善过敏体质的作用,通过调节内分泌和新陈代谢,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

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验方

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验方

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验方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名医沈惠英,中药治疗慢性鼻窦炎的验方分享慢性鼻窦炎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粘脓涕或黄脓涕,并有持久性、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头痛、头昏,嗅觉减退或消失,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且伴口干苦,舌质红,苔黄腻。

一、临床检查:鼻腔粘膜充血、肥厚,中道嗅裂或鼻咽部积脓,亦有中甲肥大,息肉样变或鼻息肉。

上颌窦穿刺有脓液,或X线摄片窦腔为云雾状阴影。

二、方药组成:以清湿热,通鼻窍为治则,选用苍耳散为基本方,定名鼻窦炎ll号方。

由苍耳子,黄芩,葛根,桔梗,蒲公英,车前草,白芷,生甘草组成。

三、治疗方法:以上述为基本方,随症加减如下:鼻息肉或息肉样变加牡丹皮、羊蹄根;嗅觉减退加石菖蒲;便秘加玄参、麦冬、鲜生地;乏力、纳差加炒白术、神曲、生米仁;失眠多梦加夜交藤、合欢皮;咳嗽多痰加白毛夏枯草;咽痛加野菊花、射干;肝区不适加郁金、菊花;高血压加泽泻、钩藤、蔓荆子;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加荆芥、防风。

水煎服,日服2次。

儿童根据年龄酌情减量。

每服7剂后复查一次,如无特殊反应,可连续服用。

最多服100剂,最少服7剂,平均服36剂.四、体会:1.慢性鼻窦炎多属湿热壅滞清窍所致。

大部分属湿热型,故选用苍耳子散加利湿、清热、通窍等药组成鼻窦炎Ⅱ号方。

本方主治湿热型病例。

2.临床上有些患者表现为口干,渴不欲饮,伴头晕,胸闷,舌质偏淡,苔白腻,鼻粘膜色淡红,分泌物色白、稠,属寒湿型。

我们以荆防风、白芷、藁本、净麻黄(包)、苍耳子、辛夷桂枝、半夏、陈皮、桔梗、牛蒡子、生草组成方剂煎服。

3.慢性鼻窦炎患者若伴有过敏性鼻炎、高血压者,在疾病发作时,往往因鼻粘膜水肿、毛细血管显著扩张,或因服用扩张血管药物,致使末梢血管扩张引起鼻塞,均可影响本方疗效。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瑞安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慢性鼻-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常见病,是鼻窦及鼻腔的慢性炎性疾病。

其发病与许多因素有关,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诊断和治疗对临床医师具有挑战性。

为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1995年,我国鼻科学者制订了“广州标准”u]。

尽管当时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远不及今天,但应该说,“广州标准”(1995)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制订的“海口标准”(1997)怛J,对起步不久的我国鼻内镜外科技术的规范化应用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随着对慢性鼻一鼻窦炎病理本质认识的加深,在过去10年里,国外已发表多种版本的诊疗指南(guideline)、共识文件(consensus document)或意见书(position paper)。

本刊编委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的专家根据国内临床实践的需要,并结合国外近年的发展趋势,于2008年制订了“慢性鼻.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南昌)”【3 J,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

在此期间,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入、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经本刊编委会组织专家多次进行讨论,并参考国外最新进展认为有必要对2008年版诊疗指南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临床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慢性鼻一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临床定义慢性鼻一鼻窦炎是指鼻窦与鼻腔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超过12周。

临床分类慢性鼻一鼻窦炎临床可以分为两型:(1)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2)慢性鼻一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

诊断一、症状1.主要症状:鼻塞,黏性或黏脓性鼻涕。

优化后耳鼻喉科鼻渊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后耳鼻喉科鼻渊中医护理方案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的症候要点(一)肺经风热: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口粘或黃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二)胆腑郁热: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黃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膩,脉弦数。

(三)脾胃湿热: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皖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黃腻,脉滑数。

(四)肺脾气虚: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澹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鼻塞1•观察患者鼻塞的程度。

2.病室宜清洁,空气新鲜,同时避免冷风外袭。

3.心理护理,转移注意:力,告知患者较长,使其有足够的信心配合治疗4.遵医嘱用芳香通窍中药滴鼻剂,清洁鼻腔,祛除积留鼻涕,保持鼻道通畅。

5.指导患者正确損鼻,预防并发症。

6.遵医嘱给予穴位贴敷。

可选择迎香、天突、大椎、风门、神堂、育肓、肺俞、脾俞及肾俞,儿童去肾俞加胃俞。

7.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

8.遵医嘱给予威伐光治疗。

9.遵医嘱给予热敬灸治疗。

主穴:迎香、印堂、通天、列缺、合谷,配穴:肺经风热配尺泽;脾胃湿热配曲池、阴陵泉。

(二)流脓涕:1.观察患者的鼻塞轻重、分泌物的量、性质、气味及嗅觉减退的时间,及时改善鼻窍通气, 清除鼻窍内分泌物。

2.观察患者有无张口呼吸、头痛、发热等伴随症状。

3.指导正确患者損鼻,以免邪毒窜入耳窍致病。

4.遵医嘱给予鼻腔冲洗。

5.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

6.遵医嘱给予威伐光治疗。

(三)头痛: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

2.病室安静,避免噪音。

3.头痛焦虑不安者,给予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4.遵医嘱耳穴压豆,可选择肺、内鼻、额、肾上腺、内分泌、神门、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鼻渊(慢性鼻-鼻窦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以大量粘性或脓性鼻涕,鼻塞,头痛或头昏为主要症状。

(2)鼻腔检查粘膜充血、肿胀,鼻腔或后鼻孔有较多的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3)X线鼻窦摄片有阳性表现。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1)病程持续超过12周。

(2)症状:①主要症状:鼻塞,黏性、脓性鼻涕。

②次要症状:头面部胀痛,嗅觉减退或丧失。

诊断时以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关症状为依据,其主要症状中的鼻塞,黏性脓性鼻涕必具其一。

(3)检查
①鼻腔检查:来源于中鼻道、嗅裂的黏脓性分泌物,中鼻道黏膜充血、水肿或有鼻息肉。

②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或鼻窦黏膜病变。

(二)证候诊断
1.肺经风热证: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鼻涕量多而白粘或黄稠,嗅觉减退。

可伴头痛,兼有发热恶风,汗出,或咳嗽。

舌质红,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胆腑郁热证:鼻涕脓浊,量多,色黄或黄绿,或有腥臭味,鼻塞,嗅觉减退。

可兼有头痛剧烈,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数。

3.脾胃湿热证: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

兼头昏闷,或头重胀,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气虚证:鼻塞,头昏,记忆力减退,鼻涕混浊,时多时少。

面色萎黄或白,少气乏力,大便溏薄。

鼻腔粘膜不充血,但肿胀,并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

舌淡,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肺经风热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推荐方药: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薄荷、淡豆豉、荆芥穗、牛蒡子、桔梗、甘草、淡竹叶、芦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苍耳子鼻炎胶囊、辛夷鼻炎丸等。

2.胆腑郁热证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苍耳子散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鼻渊舒口服液、鼻窦炎口服液等。

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

推荐方药:甘露消毒丹合苍耳子散加减。

白豆蔻、藿香、茵陈、滑石、川木通、石菖蒲、黄芩、川贝母、射干、薄荷、连翘、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等。

4.肺脾气虚证
治法:健脾补肺,祛寒开窍。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等。

(二)外治法
1.鼻窦置换疗法:使用中药灌洗液灌入鼻腔,以正负压交替吸引分泌物。

2.理疗:TDP照射或红外线照射等。

3.熏蒸法:选取芳香通窜的中药进行熏蒸。

4.鼻腔(盥洗)冲洗法:辨证选方用药或用高渗盐水冲洗鼻腔。

(三)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主穴:迎香、攒竹、上星、印堂。

配穴:合谷、列缺、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2个。

2.艾灸法:囟会、前顶、迎香、四白、上星。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肺俞、脾俞、命门。

每次选主穴及配穴各1~2个。

(四)健康指导
1.预防感冒,指导病人正确擤鼻,正确使用滴鼻药。

2.保持空气流通,在污染环境中应佩戴口罩。

3.戒除烟酒,忌食辛辣。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评价指标:参照2008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所推荐的鼻腔鼻窦结局测试(SNOT-20)中文版。

症状无轻中重
需要擤鼻涕 0 1 2 3
打喷嚏 0 1 2 3
流清鼻涕 0 1 2 3
咳嗽 0 1 2 3
鼻涕倒流(咽喉) 0 1 2 3
流脓鼻涕 0 1 2 3
耳闷胀 0 1 2 3
头昏 0 1 2 3
耳痛 0 1 2 3
头面部疼痛或压迫感 0 1 2 3
难以入睡 0 1 2 3
半夜容易苏醒 0 1 2 3
夜间睡眠质量不好 0 1 2 3
睡醒后觉得累 0 1 2 3
疲倦 0 1 2 3
工作效率下降 0 1 2 3
注意力不集中 0 1 2 3
沮丧、焦躁、易怒 0 1 2 3
忧虑 0 1 2 3
感觉不安或难堪 0 1 2 3
2.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治愈:鼻部症状消失,鼻腔检查正常,疗效指数≥90%。

显效:鼻部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疗效指数≥66%。

有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改善,疗效指数≥26%。

无效:鼻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变化,疗效指数<26%。

(二)评价方法
1.记分方法:根据量表内容,由医生询问及检查患者的情况后填写门诊评分记录,对患者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2.疗效评估方法:在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3月对患者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根据总分值改变判断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