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试讲稿
中公教师高中历史面试试讲

中公教师高中历史面试试讲尊敬的考官,各位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试讲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一个主题——“辛亥革命”。
开头:引入主题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而且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这场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背景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更是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认为只有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体制,中国才能摆脱困境,走向复兴。
革命过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纷纷响应。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
同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宣告结束。
革命影响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中国并未立即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富强。
革命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动荡不安。
然而,辛亥革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革命精神,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尾:总结与展望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它虽然未能立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但其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觉醒,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后人,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今天的试讲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中公教师面试试讲生物

中公教师面试试讲生物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在座的同行,大家好。
今天,我有幸在这里进行生物学科的试讲。
我试讲的课题是“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首先,让我们从细胞的基本结构开始。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相似的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屏障,负责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了许多细胞器,例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它包含了遗传物质DNA,负责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DNA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细胞合成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
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
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或无丝分裂,将遗传物质平均分配给两个新的细胞。
这个过程对于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加深理解。
以植物细胞为例,植物细胞除了具有一般细胞的结构外,还有细胞壁和大液泡。
细胞壁为植物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和保护,而大液泡则负责储存水分和营养物质。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细胞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共同协作以维持细胞的正常运作。
了解这些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对于我们理解更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和过程至关重要。
在结束我的试讲之前,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细胞的哪些结构对于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最为关键?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
感谢大家的聆听,如果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我非常乐意在课后与大家进行交流。
谢谢大家。
中公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中公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公初中语文》。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中公初中语文》是一套专为初中生编写的语文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本套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既有经典的诗词歌赋,也有现代的散文小说。
教材的结构合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编排,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语文水平。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句型和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写作,提高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讲述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学习新知:教师讲解新词汇、新句型,学生跟读并进行模仿练习。
3. 文本解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4.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板书内容通常包括课题、教学重点、关键词汇和句型、课堂小结等。
中公英语面试教案范文模板

课题:《My Hometown》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有关家乡的词汇,如:city, mountain, river, beach, park等。
(2)学会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家乡的兴趣。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有关家乡的词汇和句型。
(2)能够用英语描述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2. 教学难点:(1)正确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2)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展示家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2)教师提问:Do you like your hometown? Why or why not?2. 新课导入(1)教师呈现与家乡相关的词汇,如:city, mountain, river, beach, park等,让学生猜词义。
(2)教师引导学生用这些词汇描述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3. 小组讨论(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讨论并描述自己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4. 角色扮演(1)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扮演导游,另一组扮演游客。
(2)导游用英语介绍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游客用英语提问。
5.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型。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家乡的发展。
四、板书设计My Hometown1. city2. mountain3. river4. beach5. park6. I like my hometown because……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家乡的风景和名胜古迹。
中公教资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一、课题名称《(课程名称)》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程知识点)。
2. 难点:运用(课程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新课讲授(1)教师讲解(课程知识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针对重难点,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知识点。
(2)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5. 布置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作业形式:练习题、思考题、实践操作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 教学不足:在教学中,发现(教学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4.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不足,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具体措施)。
六、板书设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重点和难点)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视频: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丰富教学内容。
3. 教学案例: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4. 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公面试小学语文面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词语含义;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生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课文内容的理解;朗读技巧的掌握。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主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生字卡片等。
2. 教学资料:教材、教辅资料、相关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环节二:生字、生词教学1. 教师板书生字、生词,讲解笔画顺序、结构、读音和书写方法。
2. 学生跟读、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三:课文朗读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和语气。
2.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环节四:课文内容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主题。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分享自己的理解。
环节五:课堂练习1. 教师出题,学生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讲解练习答案,纠正错误。
环节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六、课后作业1. 学生课后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 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拓展作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以上教案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公幼教面试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 使幼儿能够正确识别1-10的数字,并掌握数字的书写方法。
3. 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幼儿能够正确识别1-10的数字,并掌握数字的书写方法。
2. 教学难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数字的特点。
2. 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二、新授1. 教师讲解1-10的数字,并引导幼儿模仿。
2. 教师示范数字的书写方法,幼儿跟写。
3. 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字。
三、巩固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数字接龙游戏,巩固数字知识。
2.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快速找出对应的数字。
四、小结1.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表扬优秀幼儿。
2. 教师强调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鼓励幼儿继续努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游戏的方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字,提高了学习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力,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锻炼。
3.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2. 数字书写模板3. 数字接龙游戏道具板书设计:一、数字的认识1. 数字1-10的形状2. 数字1-10的书写方法二、数字游戏1. 数字接龙游戏2. 数字找朋友游戏备注: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中公教育试讲科学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小学科学年级:三年级课题:《植物的呼吸作用》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知道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
2. 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1. 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植物样本(如:新鲜的叶子、土豆等)3. 实验器材(如:剪刀、烧杯、水、石灰水等)4. 透明塑料袋5. 白纸、记号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进行呼吸的吗?”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呼吸作用是植物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植物呼吸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三、实验演示1.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作用。
四、实验观察与记录1.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植物的呼吸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家中植物的生长状况,思考植物的呼吸作用与生长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观察记录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概念和基本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 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数量关系:行程问题
•面试者:xxx
2015-03-27
行程问题
一、相遇问题 二、追及问题
三、平均速度 四、流水问题
五、过桥问题
一、相遇问题
核心公式: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1、简单相遇问题
例1、A、B两架飞机同时从相距1755公里的 两个机场起飞相向飞行,经过45分钟后相遇 ,如果A机的速度是B机的速度的1.25倍,那 么两飞机的速度差是每小时: A. 250公里 B. 260公里
一、相遇问题
例5、如图所示,A、B两点是圆形体育场直 径的两端,两人从A、B点同时出发,沿环形 跑道相向匀速而行。他们在距A点弧形距离 80米处德尔C点第一次相遇,接着又在距B点 弧形距离60米处的D点第二次相遇。问这个 环形体育场的周长是多少米? A. 100米 B. 150米
C. 200米
D. 300米
C. 620公里
D. 630公里
一、相遇问题
3、环形多次相遇问题
例4、一个正六边形跑道,每边长为100米, 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相对的顶点同时出发 ,沿跑道相向匀速前进。第一次相遇时甲比 乙多跑了60米,问甲跑完3圈时,两人之间的 直线距离是多少? A. 100米 B. 150米
C. 200米
D. 300米
C. 270公里
D. 280公里
一、相遇问题
例2、A、B两站之间有一条铁路,甲、乙两列火 车分别停在A站和B站,甲火车4分钟走的路程等 于乙火车5分钟走的路程。乙火车上午8时整从B 站开往A站。开出一段时间后,甲火车从A站出发 开往B站,上午9时整两列火车相遇,相遇地点A 、B两站的距离比是15:16。那么,甲火车在什么 时间从A站出发开往B站? A. 8时12分 C. 8时24分
B. 8时1多次相遇问题
例3、甲、乙两地相距210公里,a、b两辆汽 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出发并连续往 返于两地,从甲地出发的a汽车的速度是90公 里/小时,从乙地出发的b汽车的速度为120 公里/小时。问a汽车第二次从甲地出发后与b 汽车相遇时,b汽车共行驶了多少公里? A. 560公里 B. 6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