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2-梅岭三章 (1)

合集下载

2梅岭三章-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

2梅岭三章-2024-2025学年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

借助注释、阅读提示等自主阅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
第一首:身陷绝境,死而后已 第二首: 誓死卫国,激励战友 第三首: 展望未来,革命必胜
思考三首诗之间的关联
这三首诗共用同一诗题,形式上相对完整独立;内 容上相互关联,围绕“断头”构想,扣住“意如何”展 开,从眼前写到 过去、未来,从自己写到战友,诗意层 层深化、拓展。三首诗共同 组成了相对独立又互为一体 的组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2)新中有旧。 诗人创作时,或模仿前人诗句,或化用前人诗意。 本诗首章三、四句与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相似;次章后两句与陆游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异曲同工。

(3)用典。
四、拓展阅读
【注释】①此诗作于1917 年,作者赴日留学前夕,
时年19岁。诗题化用了苏轼词《念奴 娇 ·赤壁怀古》
大江歌罢掉头东①
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 ②连密: 深入、细致,这里是精研 的意思。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
③群科: 辛亥革命前后曾称社会科学为群学。群科, 即社会科学。一说是各种科 学。④济世穷:挽救国家 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
(2)“正”能否换为“已"?
“正”字表现出了革命时间之长,过程之艰,也 流露出诗人回忆征程的自豪之情。如 改“已”字, 读来有一种疲倦之感,缺失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3)“多”能否换为“要”?
(3)“多”字表达了诗人对战友的无限期待,如改 “要”字,则有一种命令的语气,难表期盼 之情。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熟练背诵 。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 第2课 梅岭三章(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下语文 第2课  梅岭三章(课件)

指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表现出反动统治的 血雨腥风
无比残酷,亦指战争的残酷。
战争是残酷的, 牺牲是巨大的, 革命的征程是艰辛的。
2. 作者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 出来?可从“用典” “意象” “动词” 等角度分析。
①面对死亡威胁时,为何不说“牺牲”而说“断头”呢? “断头”比“牺牲”更加形象,更具有严酷的特点,写出了诗
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知识必备 文体知识
组诗
组诗,是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
。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又有内在的联系 , 每 首 诗
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组诗从不同
今天,我们来学 习其中著名的《梅岭 三章》。
1 检查预习
7 思考探究2 学习目标8 Nhomakorabea课堂小结
3 知识必备
9 积累拓展
4 初读:理解诗歌内容
5 精读:赏析重点词句
6 悟读:领会革命精神
检查预习 字音字形
旌旗(jīnɡ)
阎罗( yán )
烽烟(fēnɡ)
捷报( jié )
血雨腥风(xīnɡ) 取义成仁( rén )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精读:赏析重点词句
1. 结合诗句内容,理解意象内涵。
泉台 旌旗十万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喻指人间的反 动统治者。
“旌旗”借指军队,旌旗十万,指战争中牺牲的 人员之多,也显示出正义力量之大。
烽烟 十年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时间之久。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梅岭为背景,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的激情和豪情。

本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同时,通过学习本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和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重点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象,了解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中的词语和意象,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体会诗人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阅读理解、讨论、朗读和背诵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使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梅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然后讨论诗中的词语和意象,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3.背景介绍: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和意境。

4.诗歌鉴赏:让学生讨论诗的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5.朗读和背诵: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理解诗中所蕴含的精神。

最新人教版2-梅岭三章 (1)

最新人教版2-梅岭三章 (1)

学习第二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国烽烟正借十代年战,争 这首诗着重勉励幸存者努力作
此头须向国门悬。 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
3.试简要分析“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诗歌化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眼悬国门 ”的典故,表明诗人不亲眼看到敌人的灭亡就 死不瞑目,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盼望祖 国解放的精神。
展 望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取间义遍成种仁自今由日花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思考: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 好理想必将实现的重,试指出它们的联系和 侧重点。
联系: 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然
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 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 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就塑造了 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写作借鉴
1. 虚实结合。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 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 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 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 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作者强烈 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 多用修辞。语言上,诗歌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 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坚定的革命信念,甘愿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献身。
3.如何理解“人间遍种自由花”?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ppt教学课件

新统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ppt教学课件

写作特色
①构思新颖,结构严谨。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 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构成了 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作者 的壮烈情怀。
②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 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本都是封建迷信的传说和行为。而诗 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的蒋 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 狱,用纸钱来代替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 赋予它一种全新的含义。
拓展延伸 你知道新中国十大元帅吗?
拓展延伸
就义诗 吉鸿昌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课堂检测
1、理解性默写 (1)《梅岭三章》中 统领三章的句子:
诗歌赏析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
现实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关心革命
想象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激励战斗
期盼胜利
“须”表达诗人视死如归的精神。 “多”,表达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表达 了诗人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 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飞来”一词含有轻快、欢欣的意思,诗人盼望 捷报当纸钱,表现诗人豪爽的性格和乐观的革命 主义情怀.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 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 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 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 的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 的艺术感染力。
③引经据典,创造性转化。 诗中提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
梅岭三章
陈毅
梅岭就是大庾岭,位于江西、广东两 省交界处是秦岭余脉。

最新人教版九年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

最新人教版九年下册语文2梅岭三章

初读课文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初读课文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初读课文
划分层次
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初读课文
第一首 第二首 第三首
回首征程—过去 勉励战友—现在 展望未来—将来
返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陈毅(1901.8.26—1972.1.6),名世俊 ,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 大元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 人,军事家,素有“一代儒将”“元帅诗人” 的美誉。主要著作编为《陈毅军事文选》 《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 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6年冬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同 志在大庾岭遇险受伤,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 一个山坳里。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 物”,又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陈毅因担心不能脱 险,在危急情况下写下了《梅岭三章》。
精读课文
第二首诗中哪些字词用得妙?说说你的看法。
借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的“悬昭东门”的典故,表 头、悬、国门 达了诗人不畏牺牲、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
的坚定信念。
飞来
有轻快、翩然而至之意, 拿 纸钱祭死者,带有 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 用 捷报当纸 钱,凸显出豪迈爽朗的气概,妙语天成,壮而 不悲。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借指军士。
借代凶残的敌人。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设问、借代、比喻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是伟大革命家、军事家陈毅的作品,全篇由三首短诗组成,又被称为组诗。

写这三首诗的时候,恰逢作者被围困在梅岭山上二十多日,虑及自己可能无法脱身,于是留下这“绝笔”,没想到随后即解围。

全文共三章:第一章,作者在生死绝境之中,追怀往昔,即使面对死亡,作者也毫无惧意,甚至要召回已经牺牲的部下,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

第二章,作者告诫幸存的同志们,奋勇杀敌,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自己,表达了诗人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第三章,作者对于投身革命无怨无悔,并相信战争终有结束的那一天,革命必将走向胜利,末章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积极的革命态度,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瞬间跃然纸上。

诗作内容短小精悍,读来铿锵有力,全诗既带有为革命献身的义无反顾,又有即将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虽相隔几十载春秋,却依然让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被感动、被激励。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们已经读过不少诗歌,初步具备了对于诗歌的朗读、认知、感受、分析等能力,但对于诗歌中渗透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尤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带有历史时代特征的组诗,与学生现在的生活阅历,有很大的反差,在学习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扰和挑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以及贴近文本的有深度、有温度的解读。

教学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气势,读出感情,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这组诗篇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情的表现方式。

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及其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从对文中关键字词句的确切理解上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文意, 通过课堂教学,达到课前预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目的。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

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ā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即为.家(wéi)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奠定 诗的基调——慷慨壮烈。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2.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设问 借代 比喻
借代 部队 比喻 凶恶残暴的人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死 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 底的革命精神。
课后作业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 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 都有所体现,请再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写作借鉴
1. 虚实结合。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 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 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 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 都是在写实基础上的浪漫主义写法,表达作者强烈 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 多用修辞。语言上,诗歌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 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结构梳理
招旧部(继续战斗) 回首征程 (个人) 斩阎罗(至死不渝)
梅岭
头悬国门(死不瞑目) 勉励战友
视乐 死观
三章
(战友) 诸君努力(激励战斗)
如坚 归定
展望未来 事业必胜(信念坚定) (事业) 未来可期(充满信心)
拓展延伸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 首 征 程
断头今日意如何? 实 写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虚 此旌去旗十泉万台斩招阎旧罗部。, 写 旌旗十万斩阎罗。
思考: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
品读提示:
1. 本章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2.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4.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坚定的革命信念,甘愿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献身。
3.如何理解“人间遍种自由花”?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 前景,指革命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反动派 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课文精讲
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 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说明小 序是补
交代了环境、背景。是“绝命诗”。 写的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学习第一章

1.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人间遍种自由花。
呼 应
“百战多” “南国烽烟正十年”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 本体,本体和喻词都 不出现,直接把甲 (本体)说成乙(喻 体)。借喻由于只有 喻体出现,所以能产 生更加深厚、含蓄的 表达效果,同时也使 语言更加简洁。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用典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招 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

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 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地流露出来了。
5.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成“大军十万打阎罗”, 行不行?
不行,用“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 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改为“大 军”,只有数量,无形象。一个“斩”字,力度 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如改为“打”, 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
各自的侧重点:
第一首起于现在时间,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 后还要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强烈感情;第二首起于 回首十年革命战争,再面对当时必死险境,抒发死不 瞑目,激励后死同志英勇战斗的强烈感情;第三首, 追溯参加革命之时即为推翻反动统治而战斗,再面对 当时必死险境,表达革命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革命信 念和乐观革命精神。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 系,气势酣畅,淋漓尽致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展 望
投身革命即为家,
间义遍成种仁自今由日花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思考: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 好理想必将实现的是哪一句?
深入探究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它们的联系和 侧重点。
联系: 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然
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 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 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寥寥八十四字,就塑造了 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
2 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 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重点)
2.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难点)
3. 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 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信念, 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重点)
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
阎罗(
yá n

烽烟( fēnɡ)
悬( xuán) 捷报( jié ) 有涯( yá )
整体感知
一 断头听今朗日读意,如练何习?有创感业情艰地难朗百读战这多三。首 诗,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典故:眼悬国门
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 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 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 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 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 “抉吾眼悬 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 被越国灭掉。
4.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关键词:飞来
形象地表现出捷报轻快传来,接连地传来, 富有感情色彩,表现作者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勉 励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后报死飞诸来君当多纸努钱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思考: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 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是哪一句?
学习第三章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借喻 血雨腥风应有涯。 战争 取义成仁今日事,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 命家、军事家。他兼资文武,博学多才,素有“一 代儒将”“元帅诗人”的美誉。主要著作编为《陈 毅军事文选》《陈毅诗词选集》和《陈毅诗稿》等。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社1977 年版)。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那时,陈毅同志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 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 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 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坚 持了将近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借典故表达对人民的赤胆忠 心,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 使人想起“捐躯赴国难”的无 畏与壮烈。
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 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 陈毅所带领的游击队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 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 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作为自己的 绝命诗。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游 击队解围。
字词学习
旌旗( jīnɡ )
学习第二章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南国烽烟正借十代年战,争 这首诗着重勉励幸存者努力作
此头须向国门悬。 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2.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
3.试简要分析“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的妙处。
这一句诗歌化用春秋时期伍子胥“眼悬国门 ”的典故,表明诗人不亲眼看到敌人的灭亡就 死不瞑目,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盼望祖 国解放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