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梅岭三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小结:
内容: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
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表现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 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字:“应有涯”对反动统治的诅咒,同时又是
间”的“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 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服最里面。不久敌人的 包围解除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2)小序对这组诗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 “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 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 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 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 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 心。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分组自主学习:第二、第三章
品读温馨提示:
☺本章节的大意是什么?体现了诗人怎
样的精神?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的精妙?妙在哪里? ☺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 课件( 20页PP T)
赏析诗歌第一节: 断头今日意如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20页PPT)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 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 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 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 险恶处境(板书:英勇面对险境)。这个设问 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 抒写情怀,慷慨壮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7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共37张PPT)
小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和精神? 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 怀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 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赏析
第一章
实写 现实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回首征程 至死不渝 虚写 想象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战斗到底 请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诗句。
诗歌赏析
第三章
展望未来
实写 现实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必胜信念
献身精神 虚写 想象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必胜信念 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 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 “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 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 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 幸福的日子。
诗歌赏析
三首诗的内容和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 侧重,试分析比较。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 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 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 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坚定的革命 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首句设问,总领全篇。交代了写作背景。 慷慨悲壮,表现了诗人面临生死考验时的凛然 正气。后两章都由此句起。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指 军士。阎罗,借喻,指凶恶残暴的人。三四两句 表达诗人至死不渝、战斗到底、视死如归的精神。
诗歌赏析
第一章
实写 现实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回首征程 至死不渝 虚写 想象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战斗到底 请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句。 “去” 写出了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 “招” 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 者的浩大声势; “斩” 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 的气势,写出了诗人死而不已,誓与反动派斗 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优秀课件(共54张PPT)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优秀课件(共54张PPT)

表现了乐观坚 定的革命信念和甘 为信仰牺牲的革命 精神。
2、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三首诗表现 的精神内涵也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时间
内容
精神内涵
一、过去 回首征程(写自己)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二、现在 勉励战友(给同志)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三、未来 展望未来(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视死如归的 气概,誓与反动 派血战到底的革 命精神。
旌旗十万斩阎罗。 ——继续战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大业未成
此头须向国门悬。 ——死不瞑目 后死诸君多努力, ——勉励存者
——捷报告慰 捷报飞来当纸钱。
关心国家命运, 盼望祖国解放的情感。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投身革命
血雨腥风应有涯。 ——预言敌败 取义成仁今日事, ——为信仰牺牲 人间遍种自由花。 ——理想实现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 选集》出版。
创作背景
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 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 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 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 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 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 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 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 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 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 准备留做“遗诗”。
1.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旅程,此 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 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 精神。 2.“招”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 的部下英魂召集起来,有声势,有号召力。“斩” 写出了广大士兵和诗人一样,与反对派斗争到底, 有力量,有气势,沉着痛快。

2020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课 梅岭三章(共14张PPT)

2020版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第2课  梅岭三章(共14张PPT)

4.仿照下面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 排比。 一泓春水是清亮的,虽然没有花,但我们看到了美丽; __一__片__夏__叶__是__浓__绿__的___,__虽__然_没__有__果____, __但__我__们__看__到__了__生__命____;_一__枝__叶__穗__是__舞__动__的__, __虽__然__没__有__风_____,__但__我__们__看__到__了__收__获___。
7.结合这首诗的主旨,说说诗人为什么以煤做意 象。 _煤_具__有__深__藏__地__下__、_热__能__巨__大__、__一__旦_燃__烧__便__烈__火__熊__ _熊_的__特__点__,__这__和__被_压__迫__民__族__有__着__相_似__点__,__因__此__以__ _煤_作__为__这__首__诗_歌__的__意__象__十_分__妥__帖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体会诗中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梅岭三章》多次运用“借代”“比喻(借喻)”
的修辞手法。例如,“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 里借指军士;“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阎罗”即阎罗王,也称 “阎王”,这里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血雨腥风”借 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借代、比喻等 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解析பைடு நூலகம்血雨腥风: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不合语境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 的责任。(将“传统”和“文化”调换位置)
B.我们不赞成应试教育,决不是主张取消考试,而是不 赞成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唯一 做法。(将“唯一”移至“目的”前)

梅岭三章的注释译文

梅岭三章的注释译文

梅岭三章的注释译文【原文】梅岭三章①陈毅〔近现代〕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②,得诗三首留衣底③。

旋围解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⑤?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⑥招旧部⑦,旌旗⑧十万斩阎罗⑨。

二南国烽烟⑩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⑪。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⑫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注释】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梅岭,即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②〔虑不得脱〕估计不能脱险。

③〔衣底〕衣服最里面。

④〔旋围解〕不久围困解除了。

这段小序是作者后来补记的,所以写到解围的情况。

旋,不久、随即。

⑤〔意如何〕心里想些什么呢?⑥〔泉台〕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⑦〔旧部〕过去的部下。

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

⑧〔旌旗〕旗帜的总称。

这里借指军士。

⑨〔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⑩〔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

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⑪〔捷报飞来当纸钱〕意思是,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纸钱,也叫“冥币”,民间烧给死者的纸做的假钱。

⑫〔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

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取,选取。

成,成全、实现。

【赏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因“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失败,红军主力不得已被迫作战略转移。

2 《梅岭三章》笔记

2 《梅岭三章》笔记

2 《梅岭三章》笔记1、【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2、阅读小序,说说其在这首诗歌中的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第一首:时间:过去;内容:回首征程;精神: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时间:现在;内容:勉励战友;精神: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时间:未来;内容:展望未来;精神: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明确:“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5.捷报飞来当纸钱。

(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明确: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

“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7、写作特色1)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

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

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

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2.《梅岭三章》教案

2.《梅岭三章》教案

2、梅岭三章学习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体会比喻、借代、引用、设问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3、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乐观主义信念。

4、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押韵和节奏的特点。

学习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设计:1、课前,学生认真预习,扫清阅读障碍。

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明白词、句的大意,培养自读能力。

2、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强调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教学安排:2课时《梅岭三章》教案教学重点: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押韵和节奏的特点。

3、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5分钟)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

《梅岭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

(板书课题、作者)1、找同学简介作者作品2、学生到台前展示本课的时代背景二、整体感知内容(15分钟)1、听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每组选一代表读生字,学生齐读预习导学13、朗读交流(1)、请两到三名学生分小节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2)、选出四组进行小组朗读竞赛,同学做朗读点评。

(3)、全班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印象,熟读成诵,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找出所有押的韵)4、解题三章:三首5、设疑讨论节奏、韵脚,小组展示讨论结果这三首诗运用了绝句形式。

绝句属旧体诗中的格律诗,在压韵上很讲究。

三首诗的压韵分别是“uo ”、“ian ”、“a”;韵脚分别是“何”、“多”、“罗”(第一首);“年”、“悬”、“钱”(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探究旨意
探究旨意
合作探究
➢ 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说明。
➢解析: ➢(1)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①设问。如“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②借代。如诗中用“旌旗”借指军士,用“烽烟”借指战争。 ➢③借喻。用“血雨腥风”借喻战争,用“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引用“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中的内
达了作者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第三章:展望未来,宣言革命必将胜利,为自由献身死得其所。抒写了革
命者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整体感知
➢通读全诗,思考诗歌小序的作用。 ➢解析:小序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及时代背
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作者在梅山遇险,面临“断头” 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 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小序 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和高 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整体感知—第三章
➢ 投生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解析: ➢1、“血雨腥风”,原指血溅得像下雨,风里带着腥味,这里运用借
喻的修辞手法,借喻战争,表现出战争的残酷。 ➢2、“取义成仁”,表明诗人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3、“自由花”,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
整体感知—第一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解析:设问的修辞总领全篇,奠定 了诗的感情基调——慷憾悲壮,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装, 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面 对日前的险恶处境英勇无畏的精神。
疏通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岭三章 陈毅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学法指导
四步学习法
通读:识记字词,正确朗读。 解读:理解词义,分析句意。 品读:领悟感情,读出气势。 创读:纵横比较,拓展延伸。
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 容有什么作用?
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 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 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 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 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 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斩杀阎王。 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领。一个“斩”字, 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革命精神?
内容是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 征战途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 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
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 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 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嘱后 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 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 “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 屠杀和镇压。 “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 “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 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 好前景。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革命精神?
⑶深刻性
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 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 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 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பைடு நூலகம் 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 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 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 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写作特色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 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 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 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 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 练。
⒉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 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 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 狱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 现象。
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 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
⑴直观性
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 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⑵含蓄性
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 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 领,耐人寻味。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革命精神?
内容: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 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 慰死者。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切盼人 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
子胥眼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 ,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
“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 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 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 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 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 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 成,壮而不悲。
“旌旗十万斩阎罗”:
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 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 用“杀”,褒贬不分; 用“伐”,用力太过; 用“打”,与诗意不合。
“捷报飞来当纸钱”:
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 命勺和感情色彩。 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 用“传”,无形象感; 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 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 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 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 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 诗”。
1936年冬,梅山被围。 余伤病伏丛莽间20余日。 虑不得脱,得诗 三首留 衣底。旋围解。
结构层次
小序: 交代写作背景及缘由 首章:追忆往昔——创业未成,死而不已 次章:面对当今——死不瞑目,勉励战友 末章:驰向未来——甘愿献身,预言必胜
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①伤病 伏丛莽间二十余②日,虑不得脱, 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余①:我。 余②:表示整数后不定的零数。 伏丛莽间:隐蔽在树丛草莽中。 虑不得脱:考虑到不能脱险。 旋:不久,随即。
内容是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 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 牺牲的革命精神。
表现技巧
重想象和幻想,赋予新鲜含义。

革 命
去泉台 直观性

招旧部 含蓄性

到 底
斩阎罗 深刻性
语言特色
⒈用词准确、形象。
“此去泉台招旧部”:
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 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 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 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仄声,不含七 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 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 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 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 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 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