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梅岭三章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本知识陈毅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译: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译: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

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译: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译: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一.学习目标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凝练、含蓄的诗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

四川乐至人。

他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之一。

1972年于北京逝世。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三、写作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苦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2 梅岭三章 教案

2 梅岭三章 教案

2梅岭三章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一、导入新课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自读感知1.提问:调动学习经验,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来读懂一首诗歌?2.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初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同志,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反动派!(二)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3.阅读小序。

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

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4.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三、合作探究1.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第一首:写自己。

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2 梅岭三章 教案

2 梅岭三章 教案

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3.理解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情感品析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有这样一个人,郭沫若为他写诗:“一柱天南百战死,将军本色是诗人。

”他就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被誉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元帅。

新课讲授(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和小序内容1.作者档案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2.背景链接一九三四年十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

一九三六年四月,他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

十月,由于被叛徒出卖,陈毅同志在大庾岭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

回到梅山时遇上敌人搜山,他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山火被雨淋灭。

他们围山搜捕一直到天黑才伪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开出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

后来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再次搜山,一直围搜“二十余日”才“解围”。

3.小序内容这三首诗就是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得诗”,说明陈毅同志当时从容、镇定;诗“留衣底”,又说明陈毅同志当时是准备把它作为遗言留给党和人民的。

“得诗”说明作者从容、淡定,诗“留衣底”以明志,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小序有助于我们领略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和高理想以及大无畏精神、乐观精神。

(二)整体感知,朗诵诗歌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习题课件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习题课件
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1.下列各句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D ) A.早春公园一改往年乌烟瘴.(zhànɡ)气的环境,变得整洁优美,园中的鲜 花盛开,如美丽的锦嶂。
B.小船刚一靠岸,撑船的老人将竹蒿放在岸边的蓬蒿丛中。 C.此去泉台招旧部,旌.(jīn)旗十万斩阎罗。 D.大病初愈的他,弱不禁风,显得格外憔悴。
导析:D A项,“嶂”应为“幛”;B项,第一个“蒿”应为“篙”;C 项,“旌”应读“jīnɡ”。
2.填入下面语段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青团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踔厉奋发,全面深化
自身改革,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团员在乡村振兴战场摸爬滚打,在科技攻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B ) A.国家话剧院推出的话剧《铁流东进》,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行了新探索, 取得了新突破。该剧用小场面、小切口的方式讲述故事,让观众倍感亲切。 B.落实劳动教育需家校共同努力:学校要设计多样化课程,采取沉浸式教育方 式;家长要制定劳动清单,采取体验式教育方式,协同育人才能形成合力。 C.生态环境局向全市人民发出“无痕露营”倡议,该倡议与“无痕山林”的 理念相通,都强调在亲近自然时,要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D.门类丰富、体系完备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家园。人们只要走进博物 馆,就能欣赏自然和人文精华,从中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获得精神享受。
导析:B 最后一个逗号应改为句号。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 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 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 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 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 D.⑤②①③④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2课《梅岭三章》知识梳理

梅岭三章【原文】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

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字音】旌(jīng)旗【注释】旋:不久。

泉台:传说中的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

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

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

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

诸,许多、各位。

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

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

取,求取。

义,正义。

成,成全,达到。

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译文】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

可是不久,我们又有幸的逃脱了敌人的包围。

〔一〕今即将兵败身死我该写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革命事业,多么的不易啊!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过的同志。

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二〕南方已经打了十年的仗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三〕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作家、作品简介】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

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红军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第六军政委、第二十二军军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副书记、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代军长、军长,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课件

精读细研
2* 梅岭三章
说一说:你还觉得前两句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一个“须”字使诗 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和为革命牺牲的光荣感 跃然纸上。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精读细研
2* 梅岭三章
5.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后两句中哪些字词用得好,有什么表
达效果。
表达了对同志、对 战友的无限期望。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源自整体感知2* 梅岭三章
3.根据你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概括每一首诗的大意。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精读细研
2* 梅岭三章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章,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心里想些什么呢?
很多次战斗。百,概数,多的意思。
情,乐观、轻松、豁达的精神和革命军事家的气魄是陆游诗中没有的。 其次,陆诗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悲愤、悠长的遗恨和满腔希望的
交织,陈毅诗中则没有如此浓重的悲、忧、恨。陈毅的诗表达的是激 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取得胜利和期盼得到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精读细研
2* 梅岭三章
6.第二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今日,勉励来者,盼捷 报飞。洋溢着献身革命的乐观精 神。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必胜的坚 定信念。
课堂检测
2* 梅岭三章
5.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不仅仅是为了回顾那段血雨腥风、跌宕起 伏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弘扬长征精神,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B.小明随父母到海南度假,游览了“天涯海角”等多处景点,那一片 片沧海桑田让他充分感受到海南特有的魅力。 C.岁月的长河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 强而英勇献身。 D.这些先烈们牺牲已经90余年了,但他们取义成仁的精神永远激励着 中华儿女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

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_1

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_1

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九年级下册语文2课《梅岭三章》预习知识点2 梅岭三章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这是诗人写作的地点;“三章”就是三首的意思。

“梅岭三章”是诗人被敌人围困时写下的三首绝命诗。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主要著作有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旌jīng旗:旗帜的总称,文中借指军士。

阎yán罗: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

捷jié报: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xīng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取义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性命。

文中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

二、主题概述《梅岭三章》以生动的画面再现了诗人的革命斗争经历,充分表现了诗人为革命不惜献身的坚定决心、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同时诗人又充满激情地鼓励革命战友继续奋斗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态度表现了自己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

三、文章结构第一章:诗人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现了至死不渝。

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第二章: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从而激励同志们坚持斗争,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四海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他乐观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梅岭三章
知能演练活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丛莽.(mǎng)旌.旗(jīng)
B.阎.罗(yán) 国门悬.(xuán)
C.有涯.(yá) 当.纸钱(dāng)
D.遍种.(zhòng) 血雨腥.风(xīng)
2.对下列诗句中的词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旌旗十万斩阎罗”中的“斩”字寓指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强烈抒发了作者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

B.“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的“须”是“必须”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的无奈、伤悲之情。

C.“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字暗含轻快、欢欣、联翩而至之意,富有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取义成仁今日事”中的“取义成仁”可理解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作者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诗前小序说明作者在身临险境时用诗的形式留下了自己的遗言。

B.小序和三首诗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艰难环境中一气写成的。

C.三首诗可看成一个整体,又各自表达不同的意思。

D.作者虽处于危难之中,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很坚定。

4.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5~7题。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5.“断头今日意如何”从全诗看起什么作用?
6.分析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7.“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两句紧扣“”(填写诗句),表
明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

课外拓展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10题。

无题①
陈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8.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9.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10.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1~12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1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交流
13.回望历史,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少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浴血坚持,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事迹、传唱不衰的壮丽诗篇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某中学拟开展有关“革命文化”的系列活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本次活动,学生会决定向全校师生征集有关“革命文化”的标语,请你拟写一条标语。

(要求:内容明确,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5字)
体验中考
14.(2019·广西北部湾)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隆重庆祝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广泛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学
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系列学习活动,请你按照要求逐项完成以下任务。

(1)【观点论述】以“爱国”为主题,从“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写明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

(2)【故事链接】右图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请概述他“弃医从文”的故事。

60字以内。

(3)【对联续写】根据上联,结合(2)的故事材料,续写下联。

上联:朝花夕拾书写和蔼师长
下联:
答案:
知能演练·活用
1.C“当”应读“dàng”。

2.B“此头须向国门悬”中的“须”是“必须”的意思,说明诗人即使死了也要一心关注革命,想亲眼看到同志们怎样取得战斗的胜利,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和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

3.B小序中的“旋围解”表明小序不是当时写的。

4.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5.起总领全篇的作用。

6.“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字表现出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

7.断头今日意如何
8.“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9.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10.解析“魂兮归来大地红”与“人间遍种自由花”都表达了革命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参考答案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1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1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13.示例(1)走近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2)铭记革命历史,重温红色经典,争当时代先锋
14.(1)解析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齐全,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围绕“爱国”这一话题,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的角度,摆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答案示例①个人与国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个人努力,可以推动国家稳定发展;国家稳定发展,
则会给个人带来幸福感、安全感。

因此,自觉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民族危难需要千千万万人力挽狂澜,国家发展需要一代代人接力奋斗。

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一个人最大的爱国表现。

(2)解析从图片可以看出,这个人物是鲁迅,要概述的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根据平时的积累
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仙台,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他看到了比体魄更需治疗的是国人的灵魂,于是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意思对即可)
(3)解析围绕“故事材料”的中心“弃医从文”和上联的提示拟写下联即可。

拟写时注意对联要求。

答案示例弃医从文唤醒麻木国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