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影视剧现象的市场化追求

合集下载

论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论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

论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摘要]作为官方主流媒体,央视在影视剧的制作上,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作为国家形象的宣传机器,毕竟会受到多方的制肘,在拍摄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诸多的因素,局限性大,就是它的硬伤,娱乐性不能太强,强调文化的厚度和广度,则是这个超级媒体首要的任务。

而地方媒体的开放性和自主性,为其创造收视奇迹奠定了基础,湖南台在这方面更是做到了极致,收视率才是硬道理。

2013于正版的《笑傲江湖》本身就打着娱乐、创新的旗号,与金庸原著相去甚远,配合当下的网络造势,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不能用统一标准过分苛责。

[关键词]金庸小说,影视改编,《笑傲江湖》绪论科技的迅猛发展,数码产品的日新月异,使人们接受任何讯息都变得从未有过的便捷。

尤其是影视因其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被大众所喜爱,成为受众人群最为广泛的媒体。

在这些影视剧作品中,武侠剧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几千年来,人们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无限幻想,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金庸武侠电视剧在各地的热播即印证了这一点。

上世纪50年代,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首先在香港拉开帷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随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里,无论观众还是改编者们,对金庸武侠电视剧的热情有增无减,一轮又一轮的翻拍高潮便是最好的佐证。

大陆学者对金庸小说的研究起步虽然比较晚,但成果斐然,时至今日,研究金庸小说的各种论著琳琅满目,“金学”更成为一门完整的研究体系。

陈墨、冯其庸、严家炎、钱理群、章培恒、陈平原、刘再复等专家学者都有这方面的著述。

自上世纪中期对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开始以来,在近半个多世纪里,曾经创作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所差异,都不可避免的存在对原著不同程度的背离。

这种改变差异的产生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不同地区的影响,有时代潮流的追求,有标新立异的自我创作.....不一而足。

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时间跨度长,参与的创作团队多(内地、香港、台湾,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也都有涉及),由此产生了多个版本,为了读者和观众能够更贴切的了解金庸武侠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历程,客观地看待近年来影视剧创作的变化,本文主要以央视2000年张纪中版、湖南台2013年于正版的《笑傲江湖》为例,来分析这两部在不同时间拍摄的风格迥然不同的金庸作品,有针对性、多角度分析原著小说与改编剧本和不同版本间的差异,研究金庸武侠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方向。

关于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思考

关于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思考

关于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的思考作者:张沐来源:《参花(下)》2017年第11期摘要:影视剧和小说都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它们都具有叙事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改编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是中国银幕、荧屏不可替代的热点观赏节目。

本文以《笑傲江湖》为例,研究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历程与改编的艺术手法,目的在于促进我国更多的小说成功地被改编成影视剧。

关键词: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改编一、金庸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特点金庸是我国著名的武侠小说家,所创作的作品享誉海内外,金庸先生被评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金庸先生出生于1924年,家住浙江海宁县,家庭背景良好,父亲是饱学鸿儒,与徐志摩是表兄弟。

金庸先生早年时期求学于杭州,后来考入国立政治大学外语系,没有毕业就考入了《大公报》,被派往香港做翻译工作。

金庸先生的作品屡屡被翻拍成电视剧,可见其影响力,其中《笑傲江湖》就是被翻拍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

小说改编电视剧重在“改”字,它是结合原创小说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影视剧作品表现出来。

在改编过程中,要以全新的切入点,重新编排小说的情节内容,做到影视剧与小说的完美切合。

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二次创作,要结合觀众的需求进行改编,要把握尺度,充分把握改编与原著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符合观众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定位,既要做到标新立异,又不能出格,要达到改编作品与原著之间的一种平衡。

二、《笑傲江湖》改编版本与原著的关系《笑傲江湖》在7次改编中,不仅包括电影,还有电视剧,而在这七部作品之中,以1996年香港TVB版、2001年中央电视台张纪中版和2013年湖南卫视于正版最能反映当前对于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特点。

1996年,香港TVB版奠定了《笑傲江湖》在广大影视剧观众心中的地位,因为其在改编的时候充分参照了原著的创作精神,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照搬原著,仅仅是在拍摄上加入了一定的特技效果,满足了当时观众的收视心理。

1996版本的《笑傲江湖》也成为影视剧小说改编历史中的一个经典。

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几个关键

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几个关键

把金庸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几个关键金庸武侠小说影响深远,读者遍及世界各地,这自然就引发了影视剧改编的热潮。

但是可以说,爱读金庸的人多,懂得怎么改金庸的人少。

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就因为改得太多而招致众怒,连金庸也颇有怨声。

具体应该怎样改,见仁见智,我只说说我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尊重原著为什么要改编小说拍成影视?重要的原因是小说受人欢迎。

人们钟情于原著,就决定了编导在改编时候必须严肃谨慎,不可随心所欲大刀阔斧。

虽然说小说和影视艺术形式不同,不改编不好表现内容,但一定要把握好“改与不改”之间的矛盾。

尽量忠实原著,才会获得读者认可,影视作品的市场成绩才有保障。

何况,改编非但未必比原著高明,还可能弄巧成拙。

对于一部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小说来说,最好的改编办法是“尽量忠实于原著,又要有神来之笔”。

比如梁朝伟版《侠客行》,给小说又加了一个结尾,描写贝海石依仗超绝武功作恶,后终为石氏兄弟联手所灭,就非常引人入胜,也不违反观众心理。

二、剧情紧凑电影往往比电视好看,原因之一在于它情节紧凑节奏快速,叫人不看不行。

有些电视剧制作得情节拖沓,节奏缓慢,甚至夸张到少看一集也影响不大的地步。

这样的电视剧无疑是失败的,因为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价值。

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有一怕,怕受众“等着放完”。

受众一等,就说明对节目不投入了,心思已经收回来了。

有些没有必要的细节和过于冗长的对白,都应该果断舍弃,以求剧情紧张刺激。

《情深深,雨濛濛》里那个“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情节,早已成了网络段子供人们取乐,连《武林外传》都要拿来调侃一回。

汤姆.汉克斯和史蒂夫.斯皮尔伯格的团队主张把电视剧当作电影来拍,是很有道理的。

他们拍出的《越狱》、《血战太平洋》就具有电影风格,也获得了市场好评。

三、线索清晰一部剧,如果只有一条线索显得枯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地相互促进就有意思的多。

但是线索最多不应该超过3条,再多就成乱麻一团了。

而且线索必须清晰,才能把情节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武侠电视剧的当下处境与未来走向

我国武侠电视剧的当下处境与未来走向

我国武侠电视剧的当下处境与未来走向陈瑾刘传播摘要:中国武侠电视剧作为电视剧中一个重要类型,在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本文通过对中国武侠电视剧发展的当前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剖析当代武侠电视剧的特点与不足、新环境下的电视剧市场对武侠电视剧提出的新要求,以明确武侠电视剧发展的新走向,积极推进新一代武侠剧天空的到来。

关键词:武侠电视剧;发展;金庸;当下处境;未来走向1前言武侠电视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电视剧种,在电视荧屏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武侠电视剧曾经走过相当长辉煌的历史岁月,激荡过无数人的侠肝义胆,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在这一过程中,武侠电视剧的拍摄技巧和内容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而日新月异。

当历史跨进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电视剧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和发展前景,电视剧在样式上呈现出空前的多元景象,这也意味着武侠电视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武侠电视剧当今处在什么样的生存境地,徘徊在怎样的十字路口,应当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2何谓武侠电视剧老武侠、新武侠多种多样,人们对武侠片的理解见仁见智,武侠片的观念是十分复杂的,而武侠电视剧则是武侠片一个更好的延伸,其不仅仅以动作来伸张正义,并且赋予了大量的情节和语言来表现剧中的人物和主题思想。

武侠电视剧在不断发展,这几年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内容和精神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武侠片侧重于正面武打动作,从而取得娱乐效果。

打斗场面惊心动魄,牢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但有些打斗场面血腥味太浓,如《路客和刀客》等。

第二类是把武侠与情爱相结合,突出一种美好的理想,侠客重义也重情。

如《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

第三类武侠片有武打动作,但更强调内力和武德,突出侠义精神和民族感情。

报恩观念、复仇观念比较强,提倡光明正大,如《少林寺》等。

像《霍元甲》、《陈真》这些武打片主演以爱国者的形象存在,对外国拳师充满仇恨与愤怒,赋予武侠片以新的内涵,让人感到新鲜振奋、扬眉吐气。

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

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

第36卷 第5期Vol.36 No.5 2019年10月Oct., 2019DOI:10.16217/ki.szxbsk.2019.05.004金庸武侠小说的市场拓展杨雷力(香港中文大学 专业进修学院,香港 999077)摘 要:金庸的武侠小说共计15部,从报章到新修版,吸引着不同年代的读者。

此外,金庸武侠小说还通过漫画、影视、游戏等多方面的拓展,从单纯的通俗文学、武侠小说,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品牌。

金庸武侠小说的各持份者,共同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金庸”市场,使金庸武侠小说以异于一般通俗小说作品的方式存在,并流行逾半个世纪。

关键词:金庸;武侠小说;市场;拓展;运作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9)05-0026-102016年7月,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

这一年的书展以“武侠文学”为年度主题,并设有“笔生武艺—香港的武侠文学”展览,介绍香港不同时期的武侠文学作家、作品,以及其他相关的珍贵藏品。

以“武侠文学”为题,则不得不提及金庸先生,以及其一系列的作品。

展场内特设专区,以“文坛侠圣—金庸与查良镛”为题,介绍金庸先生的生平、事业、作品,以及其作品对武侠小说、香港流行文化乃至世界文坛的影响。

金庸的武侠小说共计15部。

从报章、单行本、合订本,到修订版、新修版①,15部小说内容去芜存菁、精益求精,历时逾半个世纪,吸引着不同年代的读者。

除了小说文本,金庸武侠小说还化身影视娱乐、漫画、音乐、动漫、电玩、桌游、纪念品等,以不同姿态,广泛涉足不同范畴,更走入学术的殿堂,成为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对象。

“金庸武侠小说”早已不是单纯的通俗文学、武侠小说,而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品牌。

通过修改作品、授权改编等途径,金庸先生扩大了其武侠小说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将作品及其产品拓展成为武侠企业王国,在众多武侠小说作品中独占鳌头。

金庸小说影视剧现象的市场化追求

金庸小说影视剧现象的市场化追求

这种既具 广度又具 深度的奇异 阅读 的情感 表现 以及 深刻 的思 想 内涵 有机融
如电视台 . 电影院等来 说 收视率或票房 现象的存在 意味颇多 从影视 制作的 角 合 , 则只能是 徒具形式感 。这样 的武侠剧 收入 . 同样是 第一位的 。 而要提 高发行量 度来看 ,它无疑 意味 着 巨大而深 厚 的商 也 许 能 给观 众带 来 暂 时 的视 觉 冲 击 力 。
庸小说的影视剧化现 象。所以如此 ,主要是 因为金庸小说的读者众 多,同名 影视剧作 的 在 .以及 因为这 种奇 异现 象 的存 在对影
市场潜力很 大;高质量的武侠影视剧本缺乏 ,通过 改编金庸小说 ,使影视剧作 在艺术水 视 制作 所能 产生 的商 业价 值 影视 创作 准上有一 定的保障 ;中国人 牢固的关于 “ 侠”的文化心理 。 [ 关键词】 金庸 小说 影视剧化市 场剧 本 “ 侠”情结 者 是 非常清 楚 的。 尤其是 当影视创 作者 本 人也 同样具 有 比较 强烈 的 “ 金庸小 说

影视 剧 作市 场 的好 坏 与否 ,与影 视
么原 因使港 台的影 视创 作者 在几十 年问 阅读的广度 。 其实 , 金庸小说 不仅具有广 剧 作本 身 质 量 的高 低 关 系亦 非常 密切 。 再 把金庸小说搬上 银 ( ) 7尤其是 度 而且具有 深度 在 近 6 的绵 延中 屏 幕 0年
维普资讯
市 场 调 研
是 电影还 是 电视剧 只要是 根据 金庸 小
金庸小说影视剧现象的市场化追求

【 摘
说 改编的 同名影视剧 作 就不乏观众 甚
至 于 .即使 观众 不赞 同影 视剧 作 中的表
现 .对许 多 影视剧 作 中的 处理 充满 了非

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与当下改编策略

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与当下改编策略

2020年10月第38卷第5期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Oct.2020VoO.38No.5论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存在的问题与当下改编策略徐渊(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金庸小说15部作1在60年影视剧改编中已有近130个版本。

如此密集改编必然产生重复、过度改动和粗制等问题,因此版本虽多但佳作甚少。

从改编高质量金庸影视剧目标出发,影视创作者需要抑制冲动,暂时停止改编金庸小说。

如要继续改编金庸小说,鉴于电影改编早已终止且只有香港版本而电视剧改编近乎泛滥的现状,可以考虑进行电影改编。

无论“暂停”之后再改编还是继续改编,都必须注意在再创造与忠实于原著之间寻求最佳契合&%:关键词]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暂停”改编;电影改编;忠实原著: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005(2020)05-0018-07从1958年香港峨眉影片公司出品电影版《射雕英雄传》到2018年电视剧《新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已达60年之久。

60年改编中,虽然每一部小说改编次数不尽相同,少则1到2个版本,多则10余个版本,但金庸15部小说均已影视化,累计版本近130个。

地域上,先香港,再台湾,然后大陆,并最终走向联合拍摄之路。

改编历时之久、涉及地域之广、参与人员之众、作品数量之多都可谓奇迹&然而,在众多版本中,除少数如83版《射雕英雄传》、95版《神雕侠侣》、97版《天龙八部》等获得较高评价外,多数都为观众以及金庸本人诟病,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版本,包括曾被金庸寄予厚望的央视版。

学界评说也多为负面声音&金庸小说影视剧作究竟能不能出现高质量作品?更重要的是,金庸小说影视剧改编是否还要进行下去?基本判断是,只要侠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武侠剧(片)这一影视类型还在,只要金庸家人愿意继续出售版权,金庸小说凭借其武侠小说巅峰之作的至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力,还将不断被改编&不过,着眼于改编拍摄出高质量的、能够与金庸小说相辉映的金庸影视剧这一目标,影视创作者需要注意改编策略。

中国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的合理走向

中国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的合理走向

中国电视剧产业名著翻拍的合理走向摘要:纵观近期的电视剧市场,可谓一场名著翻拍的饕餮盛宴。

各大名著翻拍剧纷纷登场亮相,掀起阵阵收视热潮。

之所以会出现今天的翻拍热,原因有很多:首先,主要是利益的问题;其次,缺乏中国近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

当经典名著的翻拍过于泛滥从而导致整个市场的混乱和名著吸引力的大幅度下降时,观众的反应自然会从集体声讨和强烈反感进而升级到漠不关心,投资人和创作者自然就会放弃对名著的翻拍进而投入对电视剧市场新的价值的挖掘中,由红海战略转向蓝海战略。

关键词:电视剧市场名著翻拍红海战略中国电视剧市场概述中国是当今世界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经过1980年的市场导入阶段,到1990年进入高速成长期一直延续至今,已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9年对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319家电视台进行的调查,电视剧平均播放时长占总节目播出时长的比例为37.6%,而且,近几年电视剧播出占比呈现不断小幅提升的态势。

我国的电视剧市场目前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态势:一方面,产量过剩。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最新数据,电视剧备案公示申报数量每月超过百部,较去年同期增长30%左右。

目前国内每年电视剧的产量超过15000集,年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

其中能在电视台播出的却只有七八千集左右,剩下的根本无法和观众见面。

我国的电视剧市场整体上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

但是另一方面,现在各大电视台对于精品电视剧都是抢着要。

制作精良、有良好收视期待的电视剧肯定不愁卖不出去。

以中国电视剧消费的龙头企业央视为例,央视在最新改革之后,将成立一个全新部门电视剧节目采购中心,负责购买国产电视剧、引进境外优秀影视剧和节目,而整体投入将达到16亿元,并实现对好剧购剧价格上不封顶的政策。

以央视每年购买2000集左右的电视剧计算,平均每集价格在80万元左右。

此前,央视购买热门独播剧最高也不过如此,这些情况都表明,电视剧市场将进一步被激活,电视台对电视剧的投入是越来越舍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8《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中旬刊)总第461期金庸小说的影视剧化,自20世纪60年代始,在港台就非常盛行,形成了金庸小说的影视剧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陆影视剧制作中所兴起的“金庸热”,更加强化了这种现象。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港台的影视创作者在几十年间一再把金庸小说搬上银(屏)幕?尤其是大陆的影视创作者何以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如此热衷于对金庸小说的改编?究其原因,这不仅与影视剧市场化运作有关,而且也与武侠剧本的创作以及文化有关。

无论是港台,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陆,影视制作的机制都是市场化运作机制,制作影视剧作的目的,不仅在于发展、繁荣影视业本身,丰富社会的文化生活,而且更在于赚取商业利润。

所以,对于投资人、导演、音像发行公司来说,拷贝的发行量或版权的被购买,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媒体如电视台、电影院等来说,收视率或票房收入,同样是第一位的。

而要提高发行量或票房收入,观众对影视剧作的的接受度或认可度是最终也是唯一的尺度。

金庸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出现之后,就立刻在香港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强烈的影响,继而迅速流布至东南亚,波及海外华人圈,以至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之说,而且至今不衰,金庸也因此成为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金庸本人始料不及,其他新派武侠小说作家也不会想到,当然更大出于专事纯文学创作作家的意料。

严家炎先生认为这是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其奇异之处不仅在于它的读者之众,而且更在于它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二是覆盖地域广,三是读者文化跨度大,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

而无论什么特点,所体现的都是金庸小说被阅读的广度。

其实,金庸小说不仅具有广度,而且具有深度,在近60年的绵延中,金庸小说已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个著名品牌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心中,有许多读者甚至形成了非常强烈而牢固的“金庸小说情结”,他们自己经常阅读金庸小说,也经常向他人推荐金庸小说,同时,更不满某些人诋毁金庸小说;同时,由于极度喜爱金庸小说,与金庸小说乃至金庸本人相关的活动、事件,他们也给予密切的关注,充满浓厚的兴趣,愿意为此消耗时间,投入精力。

所以,对他们而言,“金庸小说”或“金庸”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号召力。

 这种既具广度又具深度的奇异阅读现象的存在,意味颇多,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意味着巨大而深厚的商业资源。

因为,在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的转换中金庸小说会是什么样子,银屏上的人物、场面、武功等的展示与自己在阅读小说时的感受是否相同,不同的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有怎样不同的把握和处理等,是喜爱金庸小说的读者所必然关注的,这就天然地使根据金庸小说改编而拍摄的影视剧作具有了极为广大的市场前景。

也就是说,“金庸小说”使根据金庸小说改编而拍摄的影视剧作具有了肯定性的市场预期。

事实也是如此。

从目前情况看,似乎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改编方式,无论是港台版还是央视版,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只要是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同名影视剧作,就不乏观众,甚至于,即使观众不赞同影视剧作中的表现,对许多影视剧作中的处理充满了非议之声,但丝毫不影响对影视剧作的收视与观看。

例如,对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就是如此。

关于金庸小说的奇异阅读现象的存在,以及因为这种奇异现象的存在对影视制作所能产生的商业价值,影视创作者是非常清楚的。

尤其是当影视创作者本人也同样具有比较强烈的“金庸小说情结”时,就更是如此。

他们知道,市场是有的,自己所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通过影视所特有的技巧和手段,把金庸小说搬上银(屏)幕。

所以,金庸小说一再被改编拍摄。

影视剧作市场的好坏与否,与影视剧作本身质量的高低关系亦非常密切。

而影视剧作质量的高低,剧本所起的作用又是非常关键的。

虽然剧本还只是文字的,还不是真正的影视剧,但它是影视剧的基础,是一剧之“本”,“可以这样说:影视剧本决定了未来影视剧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造诣的高下。

”没有高质量的剧本,要拍摄高质量的影视剧,几乎是不可能的。

武侠剧当然更需要好的剧本。

因为,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越来越来丰富的拍摄、剪辑技巧使武侠剧的画面(尤其是武打场面)极具视觉效果,但是,若不与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细腻的情感表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有机融合,则只能是徒具形式感。

这样的武侠剧也许能给观众带来暂时的视觉冲击力,但从艺术上说,只能是流于一般,而非上乘之作。

拍摄武侠剧的导演们大多应当是深谙此理的,但在过去几十年间,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写武侠小说的人虽然不少,但写武侠剧本的人却很少,而能写出高质量武侠剧本的人就更少;现在,港台武侠小说的创作已式微,而大陆武侠小说的创作才刚刚起步,尽管也涌现了一批专事武侠小说创作的作者以及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作品,但真正能进行武侠剧本创作的作者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创作高质量的武侠剧本了。

因此,金庸小说影视剧现象的市场化追求徐 渊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摘 要]金庸小说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再被改编拍摄成影视剧作,形成了金庸小说的影视剧化现象。

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金庸小说的读者众多,同名影视剧作的市场潜力很大;高质量的武侠影视剧本缺乏,通过改编金庸小说,使影视剧作在艺术水准上有一定的保障;中国人牢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

[关键词] 金庸小说 影视剧化市场剧本“侠”情结149《商场现代化》2006年3月(中旬刊)总第461期要拍摄武侠剧,解决剧本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改编,即把武侠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本,然后完成为影视作品。

就改编而言,则必然是选择武侠小说的优秀之作,尤其是名著,因为,名著本身就意味着思想深刻、艺术水准上乘、艺术个性独特、反映了时代特征、因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情感而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

与传统武侠小说相比,金庸小说由于全面提升了武侠小说的品格而成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与新派武侠小说其他作家相比,金庸又以其严肃的创作态度、饱满的文学自由精神、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以及高超的叙事技巧,成为新派武侠小说作家第一人。

具体来说,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及重要人物形象,无论侠魔,都有其鲜明而丰富的性格特征,有的甚至可以说就是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如郭靖、令狐冲、韦小宝等;在叙事上,金庸小说的结构不仅宏大严谨,而且构思巧妙,开创了如陈墨先生所认为的人生主线、历史视野、江湖传奇三位一体的立体结构模式。

在情节的安排上,金庸小说又不拘于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单一的故事模式,而常常是把诸如复仇故事、爱情故事、夺宝故事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巧妙地运用悬念、巧合等手法以及大量的细节描写,从而,不仅显示出情节的丰富性、多变性,而且显示出情节的生动性、曲折性。

另外,金庸小说中的情节又总是和人物的性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是有什么样的性格才产生什么样的情节,或者是性格在情节中得以形成、发展,更增添了情节的合理性;就思想内涵而言,金庸的每一部小说从来都不仅仅只是一个江湖传奇故事,对人性、人情的剖析与揭示,对历史本质的探索与审视,对文化精神的批判与弘扬,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抨击等,是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故事背后的深刻蕴藏;至于武功,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以其哲理化、性格化、艺术化和文化化的表现,显示了它的神妙与超绝。

关于金庸小说的成就,当然不止于这些,不过,以上简单的描述已足以说明,金庸小说的确是武侠小说有史以来之登峰造极之作。

既然武侠剧剧本的改编一般是改编于武侠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尤其是名著或经典,那么,金庸小说被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影视创作者所一再青睐,自在情理之中。

金庸当年在谈及武侠小说何以在香港、海外流行时曾说:“我觉得最主要的大概是武侠小说比较根据中国的传统来着手。

……武侠小说,一方面形式跟中国的古典章回小说类似,第二它写的是中国社会,更重要的,它的价值观念,在传统上能让中国人接受。

是非善恶的观念,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基本想法没有很大改变。

”对中国人的“侠”情结,陈平原先生主张“从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说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到底是哪些文化传统以及大众心理,推动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游侠想象”金庸之说,陈平原之论,以及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大量研究成果,包括武侠小说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风行的现象本身,足以说明产生于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侠”意识已积淀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积淀成深重的民族心理。

在以文字、书籍为主要媒介的时代,借由诗文、武侠小说的创作和阅读,中国人的“侠”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满足,以至于武侠小说这一文体类型本身成为中国人所独有的文学形式而历久不衰。

进入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电影、电视等视觉性媒体,并迅速普及、深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革命性地带来人类认知方式、娱乐方式、审美方式的转变。

于是,作为诗文、小说之“侠”的存在,很自然地进入影视艺术成为影视之“侠”的存在,从而,不仅产生了中国人所特有的影视类型——武侠剧,而且,也使中国人在更广的视界去表现“侠”,去满足对“侠”的精神需求。

即是说,无论是武侠小说,还是武侠剧,尽管其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兴盛的深层主要依据都是中国人关于“侠”的深重而牢固的文化心理。

在武侠小说、武侠剧的创作上,与港台相比,大陆明显滞后。

所以如此,是因为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在文化、艺术领域所显现出的严重意识形态化现象。

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作为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侠”情结的不能忘怀,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化对“侠”情结形成的禁锢和压制。

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尴尬:拥有庞大作家、影视创作者队伍的大陆文学界、影视界,居然于武侠小说、武侠片无所作为,而任港台同行独领风骚。

20世纪末,观念的解放带来意识形态的日趋弱化,文化、艺术日益回归其应有的多元、平衡状态,一直存在且时常涌动于心的“侠”情结得以重新进入大陆国人的视界,并堂而皇之地成为艺术所表现的对象。

于是,不仅专事武侠小说创作的作家队伍日趋形成,并有专门的刊物出现,而且武侠剧的制作也成为大陆影视创作者越来越热衷的一个选择。

也许是因为压抑得太久,一旦开禁,创作热情显得异常高涨,以致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继港台之后,大陆的武侠剧制作空前繁荣。

所以,没有国人牢固而强烈的“侠”情结这一根本性文化心理前提,就没有武侠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于香港的创作和流行,及其后的武侠剧的产生,也没有大陆在解除了意识形态的重压之后,武侠小说、武侠剧从创作到阅读、观看的繁荣。

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不仅继承了传统的侠义精神,如讲义气、重然诺、轻生死、锄强扶弱等,而且创新性地赋予了侠义精神以新的内涵,如郭靖所奉行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萧峰所追求的民族平等、百姓安康等,同时又由于高度重视写“人”,从而鲜明、生动地塑造了诸如郭靖、杨过、萧峰、令狐冲等一系列既深具侠肝义胆又充满个性色彩的典型侠客形象,极其充分而强烈地弘扬了侠义精神,非一般武侠小说所能比,因而,既受到一般读者的喜爱,也受到影视创作者的推崇,一再由小说而至影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