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机械波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九)机械波

2019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九)机械波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九)机械波1.[多选]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相遇之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B.相遇之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这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E.相遇之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位移始终最大解析:选BCD 两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引起的振动情况都保持不变,而质点的振动情况由两列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故A错误,B、C正确;几个人在同一房间内说话,发出的声波在空间中相互叠加后,每列波的振幅和频率并不改变,所以声波传到人的耳朵后,仍能分辨出不同的人所说的话,故选项D正确;两列波相遇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振幅最大,振动的位移仍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故E错误。

2.[多选](2018·开封五校联考)如图所示,空间同一平面内有A、B、C三点,AB=5 m,BC=4 m,AC=3 m。

A、C两点处有完全相同的波源做简谐振动,振动频率为1 360 Hz,波速为340 m/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点的位移总是最大B.A、B间有7个振动加强的点=3401 360m=0.25 m,B点到两波源的路程差Δx=1 mA错误,C正确;AC的垂直平分线交ABOB上到A、C的距离之差为0.25 m、上到C、A的距离之差为0.25 m、0.5 m、0.75 m、、2.5 m、2.75 m的点为加强点,共16个加强点,故B错误;BC上到A、C的距离之差为1.125 m、1.375 m、1.625 m、1.875 m、2.125 m、2.375 m、2.625 m、2.875 m的点为振动减弱点,共8个减弱点,故D正确;由于两波源的振幅相同,故振动减弱点的位移总是为零,故E正确。

3.如图甲所示,某均匀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为d。

【方向】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41机械波

【方向】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41机械波

【关键字】方向【与名师对话】(新课标)高考物理一轮复习课时跟踪训练41 机械波一、选择题1.下述关于机械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频率发生了变化B.发生干涉现象时,介质中振动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振幅最大,减弱点振幅可能为零C.在一个周期内,介质的质点所走过的路程等于波长D.某一频率的声波,从空气加入水中时,波长和频率均增大解析:产生多普勒效应的原因是波源相对于观察者发生了变化,A错误;发生干涉现象时,介质中振动加强的质点振幅相加,振动的振幅最大,减弱点振幅相减可能为零,B正确;在一个周期内,介质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往复运动,所走过的路程等于4个振幅,C错误;某一频率的声波,从空气加入水中时,频率不变,由v=λf,声速增加,波长变大,D错误.答案:B2.如图所示是利用水波槽观察到的水波衍射图象,从图象可知( )A.B侧波是衍射波B.A侧波速与B侧波速相等C.减小挡板间距离,衍射波的波长将减小D.增大挡板间距离,衍射现象将更明显解析:B侧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带有窄缝的挡板后发生衍射,A侧水波是衍射波,选项A错误;同种机械波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选项B正确;减小挡板间距离,衍射现象会更明显,但是衍射波的波速不变,频率不变,故波长不变,选项C错误;因为只有当挡板间距跟波长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衍射现象才明显,所以当增大挡板间距离时,衍射现象将变得不明显,选项D错误.本题答案为B.答案:B3.(2014·福建卷)在均匀介质中,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横波,其波源O在第一个周期内的振动图象如右图所示,则该波在第一个周期末的波形图是( )解析:由y-t图象可知,波源的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A、C错误.根据质点振动时,沿y轴正方向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大于沿y轴负方向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可知D正确.答案:D4.(多选)(2014·山东卷)一列简谐横波沿直线传播.以波源O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为计时零点,质点A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已知O、A的平衡位置相距.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波长为B.波源起振方向沿y轴正方向C.波速大小为/sD.质点A的动能在t=4 s时最大解析:由质点A在y-t图象可知,质点A经Δt=3 s才开始振动,所以波速v== m/s =/s,C错误.由y-t图象可知,波的周期T=4 s,由v=得,波长λ=vt=,A正确.振源的起振方向与t=3 s时质点A的振动方向相同,沿y轴正方向,B正确.质点A在t=4 s 时位移最大,动能为零,D错误.答案:AB5.(2014·天津卷)平衡位置处于坐标原点的波源S在y轴上振动,产生频率为50 Hz 的简谐横波向x轴正、负两个方向传播,波速均为/s.平衡位置在x轴上的P、Q两个质点随波源振动着,P、Q的x轴坐标分别为xP=、xQ=-.当S位移为负且向-y方向运动时,R、Q两质点的( )A.位移方向相同、速度方向相反B.位移方向相同、速度方向相同C.位移方向相反、速度方向相反D.位移方向相反、速度方向相同解析:根据题目可知T==0.02 s,λ=vT=,S位移为负向-y方向运动时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xQ>0,xQ向上.xP<0,vp向上,故D正确.答案:D6.(多选)(2014·江西省九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如图所示,实线与虚线分别表示振幅(A)、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时刻质点O正处于平衡位置B.P、N两质点始终处在平衡位置C.随着时间的推移,质点M将向O点处移动D.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质点M到达平衡位置,此时位移为零E.OM连线中点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解析:由图知O点是波谷和波谷叠加,是振动加强点,不是平衡位置,A错误;P、N 两点是波谷和波峰叠加,由于振幅相同,位移始终为零,即处于平衡位置,故B正确;振动的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逐流”,所以C错误;此时M点在波峰位置,从该时刻起,经过四分之一周期,质点M 到达平衡位置,D 正确;因为OM 是振动加强点,所以OM 连线中点也是振动加强的点,其振幅为 ,选项E 正确.答案:BDE7.(多选)(2014·陕西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秒与(t +0.2)秒两个时刻,x 轴上(-,)区间的波形完全相同,如图所示.并且图中M 、N 两质点在t 秒时位移均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波的最大波速为/sB .(t +0.1)秒时刻,x =-处的质点位移一定是aC .从t 秒时刻起,x =处的质点比x =m 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D .从t 秒时刻起,在质点M 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时,质点N 恰好到达波峰E .该列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宽度为d =的狭缝时会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解析:由题意知,0.2 s =nT ,传播速度v ===20n m/s ,所以该波的最小波速为/s ,故A 错误;由0.2 s =nT ,当n =2时,T =0.1 s ,所以(t +0.1)秒时刻,x =-处的质点位移是-a ,故B 错误;由t 时刻波形图知,x =处的质点在波谷向上振动,x =的质点向下运动,所以x =处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故C 正确;由于质点的振动是非匀变速运动,所以当质点M 第一次到达平衡位置时,质点N 还没有到达波峰,故D 错误;该波的波长等于大于狭缝的尺寸,故能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所以E 正确,所以本题错误的选择ABD.答案:ABD8.(2014·浙江省“六市六校”联盟高考模拟)一质点以坐标原点O 为中心位置在y 轴上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右图所示,振动在介质中产生的简谐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1.0 m/s,0.3 s 后,此质点立即停止振动,再经过0.1 s 后波形是下列图中的( )解析:由振动图象知,该波的周期等于0.4 s ,由于波速为1.0 m/s ,故0.3 s 后,振动形式传播到x =0.3 m 处,此时振源停止振动,但振动的形式会继续向前传播,再经过0.1 s ,根据x =vt =0.1 m ,知传播到x =0.4 m 处,由振动图象知,振动开始向上振动,故所有质点开始都是向上运动,所以x =0.4 m 处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再根据上下坡法可知,D 正确;A 、B 、C 错误.答案:D9.(多选)(2014·天津市七校高三联考)一列简谐横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a)是t =0时刻的波形图,图(b)和图(c)分别是x 轴上某两处质点的振动图象.由此可知,这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A.13 mB.23 m C .1 m D.43m 解析:t =0时刻图(b)中的质点正处于正向最大位移处,与之相对应的波形图中x =12+nλ的质点,图(c)中的质点正在负向A 2处向负方向振动,根据振动方程-A 2=A sin ⎝ ⎛⎭⎪⎫2π2×x 可得x 2=76+nλ(n =0,1,2……)或x 2=116+nλ(n =0,1,2……),所以这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可能是Δx =76-12+nλ,当n =0时,Δx =23,选项B 对.也有可能是Δx =116-12+nλ,当n =0时,Δx =43,选项D 对.当n ≠0,选项中没有符合的选项.答案:BD10.(多选)(2014·锦州市高三模拟)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 =-0.2 m 和x =1.2 m 处,两列波的速度均为v =0.4 m/s ,两波源的振幅均为A =2 cm.图示为 t =0时刻两列波的图象(传播方向如图所示),此刻平衡位置处于x =0.2 m 和x =0.8 m 的P 、Q 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点M 的平衡位置处于x =0.5 m 处,关于各质点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两列波相遇后振幅仍然为2 cmB .t =1 s 时刻,质点M 的位移为-4 cmC .t =1 s 时刻,质点M 的位移为+4 cmD .t =0.75 s 时刻,质点P 、Q 都运动到M 点E .质点P 、Q 的起振方向都沿y 轴负方向解析:两列波相遇后各个质点同时参加两列波的振动,位移为两列波振动位移的矢量和,但对两列波没有影响,各自振幅不变,选项A 对.t =1 s 时刻,两列波的传播距离均等于Δx =vt =0.4 m ,左边的波向右平移0.4 m ,x =0.1 m 处的波谷刚好平移到M 点,同理,右边波向左平移0.4 m ,x =0.9 m 处的波谷刚好平移到M 点,M 点为两列波位移的矢量和即-2 cm +(-2 cm)=-4 cm ,选项B 对C 错.t =0.75 s ,PQ 都在自己平衡位置振动,不会随波迁移,沿传播方向传递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选项D 错.根据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都在波形图同一侧,可判断t =0时PQ 都在向y 轴负方向振动,选项E 对.答案:ABE二、非选择题11.(2014·衡水中学高三模拟)有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的两个声源S 1和S 2,如图所示.一人站在声源北方的A 点,此人此时听到的声音很响,这个人向东慢慢移动,声音逐渐减弱,到B 点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测得A 、B 间距离为1.5 m .则:(1)S 1、S 2声波的波长λ为多少?(2)若此人由B 点再向正南方向移动,声音逐渐变响,那么,此人沿正南方向至少走多远,声音又变得很响?解析:(1)依题意,A 在S 1S 2的中垂线上,S 1A =S 2A ,此点为声波叠加振动加强处,走到B 点几乎听不到声音,B 点是声波叠加振动减弱处,则S 1B -S 2B =λ2由几何关系知S 1B =5 m ,λ=2 m.(2)设人沿BS 2走到C 点,振动又一次加强.S 1C -S 2C =2 m ,S 2C 2=(S 2C +2)2-S 1S 22得S 2C =1.25 m ,BC =BS 2-S 2C =(4-1.25) m=2.75 m.答案:(1)2 m (2)2.75 m12.(2014·吉林省九校联合摸底)如图甲所示,在某介质中波源A 、B 相距d =20 m ,t =0时两者开始上下振动,A 只振动了半个周期,B 连续振动,所形成的波的传播速度都为v =1.0 m/s ,开始阶段两波源的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1)求距A 点1米处的质点,在t =0到t =22 s 内所经过的路程?(2)求在t =0到t =16 s 内从A 发出的半个波前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波峰个数? 解析:(1)距A 点1米处的质点在先经过左边的A 波路程为s 1=2×4 cm=8 cmB 波22秒传播的距离为:x =vt =22 m ;B 波的波长λ=vT B =2 mB 波已经传播过距A 点1米处的质点Δx =3 m ;经过此点1.5个波长,故此点又振动的路程为s 2=6×20 cm=120 cm ;距A 点1米处的质点,在t =0到t =22 s 内所经过的路程:s =s 1+s 2=128 cm(2)16 s 内两列波相对运动的长度为:Δl =l A +l B -d =2vt -d =12 m ,A 波宽度为a =λA 2=v T A 2=0.2 m ;B 波波长为λB =vT B =2 m n =Δl λB=6;可知A 波经过了6个波峰. 答案:(1)128 cm (2)6个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 可编辑版本!。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试卷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机械波的传播现象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试卷练习: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机械波的传播现象

课时跟踪检测(十六)机械波的传播现象A组—重基础·体现综合1.(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入射波的波长和反射波的波长相等B.入射波的波长大于折射波的波长C.入射波的波长小于折射波的波长D.入射波和折射波频率相同解析:选AD不论波反射还是折射,波的频率均不变,在反射现象中,由于介质相同,反射波与入射波波速相同,由λ=vf知,波长相同,故A、D正确;在折射现象中,介质不同,则波长改变,由于未知两介质的情况,入射波与折射波的波长大小关系无法判断,故B、C 错误。

2.两列沿相反方向传播的、振幅和波长都相同的半波(如图甲),在相遇的某一时刻(如图乙)两列波“消失”,此时图中a、b质点的振动方向是()A.a向上,b向下B.a向下,b向上C.a、b都静止D.a、b都向上解析:选B根据振动与传播方向关系知,两列波在a点引起的振动方向均向下,在b 点引起的振动方向均向上,故B正确。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发生反射时,波的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波长变短B.波发生反射时,频率、波长、波速均不变C.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不变,但波长、波速发生变化D.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解析:选BC波发生反射时是在同一介质中,频率、波长、波速均不变,选项A错误,B正确;波发生折射时,介质改变,故波速发生变化,但频率由波源决定,波的频率不变,由v=λf可知波长也发生变化,选项C正确,D错误。

4.如图,P为桥墩,A为靠近桥墩浮在水面的叶片,波源S连续振动,形成水波,此时叶片A静止不动。

为使水波能带动叶片振动,可用的方法是()A .提高波源频率B .降低波源频率C .增加波源距桥墩的距离D .减小波源距桥墩的距离解析:选B 叶片A 静止不动,是因为水波不能绕过桥墩传过来,即水波衍射现象不明显,而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所以要让叶片A 动起来只能减小桥墩的尺寸或增大水波的波长,水波的速度一定,降低波源频率会增大波长,提高波源频率会减小波长,故A 错误,B 正确;改变波源与桥墩的距离不会让衍射现象更明显,故C 、D 错误。

高三物理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 机械波

高三物理一轮 课时跟踪检测 机械波

峙对市爱惜阳光实验学校课时跟踪检测(二)机械波高考常考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1.(2021·)以下物理现象中:(1)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2)“闻其声而不见其人〞;(3)学生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4)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

这些物理现象分别属于波的( )A.反射、衍射、干预、多普勒效B.折射、衍射、多普勒效、干预C.反射、折射、干预、多普勒效D.衍射、折射、干预、多普勒效2.(2021·期末)小有一个实心桥墩P,A为靠近桥墩浮在水面上的一片树叶,俯视如图1所示,小河水面平静。

现在S处以某一频率拍打水面,使形成的水波能带动树叶A振动起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图1A.提高拍打水面的频率B.降低拍打水面的频率C.无论怎样拍打,A都不会振动起来D.无需拍打,A也会振动起来3.如图2所示为一列横波的图象,在此时刻,质点P的振动速度为v,经过0.2 s,P的振动速度仍为v,再经过0.2 s,P点的振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还是v,从而可以断( )A.假设波向左传播,波速最小为10 m/sB.假设波向左传播,波速最小为5 m/s 图2C.假设波向右传播,波速最小为10 m/sD.假设波向右传播,波速最小为15 m/s4.(2021·模拟)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当波传到O点时开始计时,7.0 s时刚好传到x=3.5 m处,如图3所示。

由此可以判( )图3A.该波的振动周期为7.0 sB.波源的起振方向向上C.该波的波速为0.5 m/sD.再经过1.0 s,x=2 m处质点刚好处在波谷的位置5.(2021·一模)如图4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此时P点沿y轴的负方向运动,波的传播速度为2 m/s。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图4A.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B.P、Q两点的振幅均为5 cmC.再过0.1 s的时间P 点将运动到波峰位置D.平衡位置在x=-0.4 m处的质点振动后,其振动步调与P点始终相反6.如图5所示是水平面上两列频率相同的波在某时刻的叠加情况,图中实线为波峰,虚线为波谷。

第十四章第二讲课时跟踪练

第十四章第二讲课时跟踪练

第十四章第二讲课时跟踪练第十四章波与相对论第二讲机械波课时跟踪练A组基础巩固1.(2019·恩施模拟)利用发波水槽得到的水面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A.图甲、乙均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B.图甲、乙均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C.图甲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图乙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D.图甲显示了波的衍射现象,图乙显示了波的干涉现象解析:由题图容易看出甲是小孔衍射,图乙是波的干涉,选项D正确.答案:D2.(2019·长沙模拟)下列物理现象:①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②“闻其声而不见其人”;③学生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④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疾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分别属于波的()A.反射、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B.折射、衍射、多普勒效应、干涉C.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D.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解析: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属于声波的反射;由图知质点a 向下振动,经T 4第一次到达波谷,用时t 2=14T =s 4v,C 图对应波长λ=s ,周期T =s v ,由图知质点a 向上振动,经3T 4第一次到达波谷,用时t 3=34T =3s 4v ,D 图对应波长λ=2s 3,周期T =2s 3v,由图知质点a 向下振动,经T 4第一次到达波谷,用时t 4=14T =s 6v ,所以D 正确. 答案:D5.(2019·北京卷)周期为 2.0 s 的简谐横波沿x 轴传播,该波在某时刻的图象如图所示,此时质点P 沿y 轴负方向运动,则该波( )A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20 m/sB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v =10 m/sC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20 m/sD .沿x 轴负方向传播,波速v =10 m/s解析:根据机械波的速度公式v =λT,由图可知波长为 20 m ,再结合周期为2 s ,可以得出波速为10 m/s.应用“同侧法”等方法判断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因此答案为B.答案:B6.(多选)(2019·衡水模拟)为了研究乐音的物理规律,某同学用计算机录制下优美的笛音do 和sol ,然后在电脑上用软件播放,分别得到如图中a 和b 的两个振动图线,由此可以判断( )A .do 和sol 的频率之比约为2∶3B .do 和sol 的周期之比约为2∶3C.do和sol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速之比约为3∶2D.do和sol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之比约为3∶2解析:由题图可知,相同长度的do的4个波长对应sol的6个波长,故do和sol在空气中传播的波长之比约为3∶2,选项D正确;由于二者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相等,由v=λf可知,do和sol的频率之比约为2∶3,do 和sol的周期之比约为3∶2,选项A正确,选项B、C错误.答案:AD7.(多选)(2019·唐山模拟)如图所示,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振幅、频率均相同的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此刻,M是波峰与波峰相遇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时刻质点O正处在平衡位置B.P、N两点始终处于平衡位置C.点M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一定是波长的整数倍D.从该时刻起,经过14周期,质点M到达平衡位置解析:由题图可知,O、M为振动加强的点,此时点O处于波谷,点M处于波峰,点M是峰、峰相遇,只有当两波源振动相位相同时,点M到两波源的距离差才是波长的整数倍,若两波源振动相位相反,则点M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故A、C均错误;P、N两点为减弱点,又因为两列波的振幅相同,因此P、N两点的振幅为零,即两点始终处于平衡位置,B正确;从该时刻经14周期,两列波分别引起的振动都使点M位于平衡位置,故点M位于平衡位置,D正确.答案:BD8.(2019·全国卷Ⅱ)平衡位置位于原点O 的波源发出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水平x 轴传播,P 、Q 为x 轴上的两个点(均位于x 轴正向),P 与O 的距离为 35 cm ,此距离介于一倍波长与二倍波长之间,已知波源自t =0时由平衡位置开始向上振动,周期T =1 s ,振幅A =5 cm.当波传到P 点时,波源恰好处于波峰位置;此后再经过5 s ,平衡位置在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求:(1)P 、Q 之间的距离;(2)从t =0开始到平衡位置在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在振动过程中通过路程.解析:(1)由题意,O 、P 两点的距离与波长满足OP =54λ, 波速与波长的关系为v =λT. 在t =5 s 时间间隔内波传播的路程为v t ,由题意有v t =PQ +λ4, 综上解得PQ =133 cm.(2)Q 处的质点第一次处于波峰位置时,波源运动时间为t 1=t +54T . 波源由平衡位置开始运动,每经过T 4,波源运动的路程为A ,由题意可知t 1=25×14T , 故t 1时间内,波源运动的路程为s =25A =125 cm.答案:(1)133 cm (2)125 cmB 组 能力提升9.(2019·烟台模拟)如图甲所示,S 点为振源,P 点距S 的距离为r ,t =0时刻S 点由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产生沿直线向右传播的简谐横波,图乙为P 点从t 1时刻开始振动的振动图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t =0时刻振源S 的振动方向沿y 轴负方向B .t 2时刻P 点振动速度最大,方向沿y 轴负方向C .该简谐波的波长为r (t 2-t 1)t 1D .若波源停止振动,则P 点也马上停止振动解析:据题意,当机械波在t 1时刻刚传到P 点时,P 点的起振方向向上,说明这列波的起振方向向上,则t =0时,振源的振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A 选项错误;据图可知,t 2时刻质点P 处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即此时质点P 具有正向的最大速度,B 选项错误;这列波从波源S 传到距离r 的P点时所用的时间为t 1,则这列波的传播速度为v =r t 1,那么由图可得这列波的波长为λ=v T =r (t 2-t 1)t 1,则C 选项正确;如果波源停止振动,则P 点需要经过t 1时间才会停止振动,所以D 选项错误.答案:C10.(多选)(2019·海南卷)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质点P 的x 坐标为3 m .已知任意振动质点连续2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速为4 m/sB .波的频率为1.25 HzC .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谷D .x 坐标为22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峰E .当质点P 位于波峰时,x 坐标为17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解析:任意振动质点连续2次经过平衡位置的时间间隔为0.4 s ,则12T =0.4 s ,解得T =0.8 s ,从图象中可知λ=4 m ,所以根据公式v =λT =40.8m/s =5 m/s ,故选项A 错误;根据公式f =1T可得波的频率为1.25 Hz ,选项B 正确;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和x 坐标为3 m 的质点相隔12 m ,为波长的整数倍,即两质点为同相点,而x 坐标为3 m 的质点经过t =0.2 s ,即四分之一周期振动到平衡位置,所以x 坐标为15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振动到平衡位置,选项C 错误;x 的坐标为22 m 的质点和x 的坐标为2 m 的质点为同相点,x 的坐标为2 m 的质点经过t =0.2 s ,即四分之一周期恰好位于波峰,故x 的坐标为22 m 的质点在t =0.2 s 时恰好位于波峰,选项D 正确;当质点P 位于波峰时,经过了半个周期,而x 坐标为17 m 的质点和x 坐标为1 m 的质点为同相点,经过半个周期x 坐标为1 m 的质点恰好位于波谷,选项E 正确.答案:BDE11.(2019·南京模拟)如图所示,在坐标原点O 处有一波源S ,它沿y 轴做频率为50 Hz ,振幅为2 cm 的简谐振动,形成的波可沿x 轴正、负方向传播,波速为20 cm/s ,开始振动时,S 恰好通过O 点沿y 轴正方向运动.(1)当S 完成第一次全振动时,画出此时的波形图.(2)如图,波传到坐标为x 1=2.7 cm 的M 点时,还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传到N 点?波传到N 点时,M 点在什么位置?解析:(1)波形图象如图.(2)当波到达M 点时,波也已经传到x =-2.7 cm 的位置.还要再经过t =Δx v =0.01 s 才能传到N 点.当波传播到N 点时,M 点已经振动了半个周期,故M 点正在平衡位置且正在向y 轴负向运动.答案:(1)见解析 (2)0.01 s M 点正在平衡位置12.(2019·全国卷Ⅱ)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不小于10 cm.O 和A 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 =0和x =5 cm 处的两个质点.t =0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O 的位移为y =4 cm ,质点A 处于波峰位置;t =13s 时,质点O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t =1 s 时,质点A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求:(1)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2)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解析:(1)设振动周期为T ,由于质点A 在0到1 s 内由最大位移处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经历的是14个周期,由此可知T =4 s ,①由于质点O 与A 的距离5 cm 小于半个波长,且波沿x 轴正向传播,O 在t =13 s 时回到平衡位置,而A 在t =1 s 时回到平衡位置,时间相差23 s .两质点平衡位置的距离除以传播时间,可得波的速度v =7.5 cm/s.②利用波长、波速和周期的关系得,简谐波的波长λ=30 cm.③(2)设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y =A cos ⎝ ⎛⎭⎪⎪⎫2πt T +φ0,④将①式及题给条件代入上式得⎩⎪⎨⎪⎧4=A cos φ00=A cos (π6+φ0)⑤ 解得φ0=π3,A =8 cm ,⑥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为y =0.08cos ⎝ ⎛⎭⎪⎪⎫πt 2+π3(国际单位制)或y =0.08sin ⎝ ⎛⎭⎪⎪⎫πt 2+5π6(国际单位制).答案:(1)4 s 7.5 cm/s 30 cm(2)y =0.08cos ⎝ ⎛⎭⎪⎫πt 2+π3(国际单位制)或y =0.08sin ⎝ ⎛πt 2+第 11 页 ⎭⎪⎫5π6(国际单位制)。

高中物理2020版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四) 机 械 波

高中物理2020版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四)  机 械 波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四)机械波1.(多选)下列关于两列波相遇时叠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遇之后,振幅小的一列波将减弱,振幅大的一列波将加强B.相遇之后,两列波的振动情况与相遇前完全相同C.在相遇区域,任一点的总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在该点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D.几个人在同一房间说话,相互间听得清楚,这说明声波在相遇时互不干扰E.相遇之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位移始终最大解析:选BCD两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引起的振动情况都保持不变,而质点的振动情况由两列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故A错误,B、C正确;几个人在同一房间内说话,发出的声波在空间中相互叠加后,每列波的振幅和频率并不改变,所以声波传到人的耳朵后,仍能分辨出不同的人所说的话,故D正确;两列波相遇后,振动加强区域内质点的振幅最大,振动的位移仍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故E错误。

2.(多选)(2016·全国卷Ⅰ)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

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B.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C.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E.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解析:选ACE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说法A正确。

根据题意得周期T=159s=53s,频率f=1T=0.6 Hz,说法B错误。

波长λ=vf=1.80.6m=3 m,说法C正确。

波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可以传递出去,但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说法D错误,说法E正确。

3.(多选)一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

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且传播速度为20 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列波的周期是0.2 sB.图中质点A沿y轴正方向运动C.图中质点A经0.1 s沿x轴正方向移动2 mD.图中质点A经0.1 s通过的路程为0.2 mE.t=0.5 s时刻,质点A沿y轴正方向运动解析:选ADE由题图可知,λ=4 m,根据v=λT,代入数据解得T=0.2 s,故A正确;根据“上下坡”法和波的传播方向可知,A质点处于上坡,所以振动方向向下,故B错误;质点不会随波迁移,故C 错误;经0.1 s 即半个周期,质点通过的路程为2A ,即为0.2 m,故D 正确;从题给图示位置经0.5 s =52T ,质点A 的运动方向与t =0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反,故E 正确。

高中物理 第12章 机械波章末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3-4.doc

高中物理 第12章 机械波章末过关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3-4.doc

第12章 机械波章末过关检测(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上课时老师将一蜂鸣器固定在教鞭一端,然后使蜂鸣器迅速水平旋转,蜂鸣器音调竟然忽高忽低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旋转时蜂鸣器发出的频率变化了B .由于旋转,改变了同学们听到的声音频率C .蜂鸣器音调变高时,一定是向远离同学们的方向运动D .音调的忽高忽低是由波的干涉造成的解析:选B 蜂鸣器水平旋转时,蜂鸣器与同学们间距忽远忽近,故同学们接收到的频率忽高忽低,A 错误,B 正确;音调变高时,蜂鸣器一定向着同学们运动,C 错误;音调的变化,是因为同学们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化引起的,属于多普勒效应而不是波的干涉,D 错误。

2.一列简谐横波沿某一直线传播,A 、B 是该直线上相距1.2 m 的两点,从波到达其中一点开始计时,4 s 内A 完成8次全振动,B 完成10次全振动,则该波的传播方向及波速分别为( )A .方向由A 向B ,v =0.3 m/sB .方向由B 向A ,v =0.3 m/sC .方向由B 向A ,v =1.5 m/sD .方向由A 向B ,v =1.5 m/s解析:选C 由于4 s 内B 完成的全振动次数大于A 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所以波由B向A 传播;周期T =410s =0.4 s ,A 、B 在4 s 内完成的全振动相差2次,即A 、B 间相距两个波长;2λ=1.2 m ,λ=0.6 m ,即v =λT=1.5 m/s 。

C 项正确。

3. (北京高考)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机械横波,波速为4 m/s 。

某时刻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列波的振幅为4 cmB .这列波的周期为1 sC .此时x =4 m 处质点沿y 轴负方向运动D .此时x =4 m 处质点的加速度为0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这列波的振幅为2 cm ,波长λ=8 m ,而波速v =4 m/s ,知周期T =λv =84s =2 s ,则A 、B 项错误;根据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可知此时x =4 m 处的质点沿y 轴正方向运动,其加速度为0,则C 项错误,D 项正确。

2019Word版 江苏物理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一) 机械波

2019Word版 江苏物理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一)  机械波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一) 机械波对点训练:机械波的传播与图像1.平静湖面传播着一列水面波(横波),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相距3 m 的甲、乙两小木块随波上下运动。

测得两小木块每分钟都上下30次。

甲在波谷时,乙在波峰,且两木块之间有一个波峰,这列水面波( )A .频率是30 HzB .波长是3 mC .波速是1 m/sD .周期是0.1 s解析:选C 由题意知甲、乙两小木块间的距离x =3 m =32λ,故波长λ=2 m ,B 错误;又知两小木块都是每分钟上下振动30次,故周期T =2 s ,频率f =0.5 Hz ,则波速v =λT= 1 m/s ,A 、D 错误,C 正确。

2.(多选)(2017·苏南联考)一列简谐横波从左向右以v =2 m/s 的速度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质点再经过一个周期T 将迁移到D 点B .B 点再经过18T 回到平衡位置 C .该波的周期T =0.05 sD .C 点再经过34T 将到达波峰的位置 解析:选CD 质点不随波迁移,A 错;B 点向上振动靠近平衡位置的平均速度大,所用时间小于18T ,B 错;由T =λv 可知周期为0.05 s ,C 对;C 点此时正经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所以经过34T 到波峰,D 对。

3.(多选)(2016·上海高考)甲、乙两列横波在同一介质中分别从波源M 、N 两点沿x 轴相向传播,波速为2 m/s ,振幅相同;某时刻的图像如图所示。

则( )A .甲乙两波的起振方向相反B .甲乙两波的频率之比为3∶2C .再经过3 s ,平衡位置在x =7 m 处的质点振动方向向下D .再经过3 s ,两波源间(不含波源)有5个质点位移为零解析:选ABD 根据题意,甲波向右传播,起振方向向下,乙波向左传播,起振方向向上,故选项A 正确;据题图可知甲波波长为4 m ,甲波周期为:T =λv =2 s ,频率f =12Hz ,乙波波长为6 m ,周期为:T =λv =3 s ,频率为:f =13Hz ,故选项B 正确;再经过3 s ,甲波波谷到达x =7 m 处,乙波是平衡位置与波峰之间某一振动到达x =7 m 处,所以该质点应该向上振动,选项C 错误;此时除了波源还有x =9 m 处、x =7~8 m 处、x =6 m 处、x =4~5 m 处、x =2~3 m 处共5个质点位移为零,故选项D 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四十) 机械波对点训练:波的形成与传播1.(多选)(2011·全国卷)一振动周期为T 、振幅为A 、位于x =0点的波源从平衡位置沿y 轴正向开始做简谐振动。

该波源产生的一维简谐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v ,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

一段时间后,该振动传播至某质点P ,关于质点P 振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振幅一定为AB .周期一定为TC .速度的最大值一定为vD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向上或向下取决于它离波源的距离E .若P 点与波源距离s =v T ,则质点P 的位移与波源的相同2.(2011·北京高考)介质中有一列简谐机械波传播,对于其中某个振动质点( ) A .它的振动速度等于波的传播速度 B .它的振动方向一定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 C .它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等于一个波长 D .它的振动频率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 对点训练:波的图像与波速公式的应用3.如图1所示,是一列沿着x 轴正方向传播的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这列波的周期T =2.0 s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这列波的波速v =2.0 m/sB .在t =0时,x =0.5 m 处的质点速度为零C .经过2.0 s ,这列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0.8 mD .在t =0.3 s 时,x =0.5 m 处的质点的运动方向为y 轴正方向 4.如图2所示,在x 轴上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实线表示t =0时刻的波形图,虚线表示在t =0.2 s 时刻的波形图。

已知该波的波速是80 m/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长是10 mB .周期是0.1 sC .波可能沿x 轴正方向传播D .t =0时,x =4 m 处的质点速度沿y 轴负方向5.A 、B 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 轴正向传播,在某时刻的波形分别如图3甲、乙所示,经过时间t (t 小于A 波的周期T A ),这两列简谐横波的波形分别变为图丙、丁所示,则A 、B 两列波的波速v A 、v B 之比不可能的是( )图1图2图3A.1∶1B.1∶2C.1∶3 D.3∶1对点训练: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6.(多选)如图4(a)所示,一根水平张紧的弹性长绳上有等间距的Q′、P′、O、P、Q 质点,相邻两质点间距离为1 m。

t=0时刻O质点从平衡位置开始沿y轴正方向振动,并产生分别向左、向右传播的波,O质点振动图像如图(b)所示,当O点第一次达到正方向最大位移的时刻,P点刚开始振动,则()图4A.P′、P两点距离为半个波长,因此它们的振动步调始终相反B.当Q′点振动第一次达到负向最大位移时,O质点已经通过25 cm路程C.当波在绳中传播时,波速1 m/sD.若O质点振动加快,波的传播速度变大7.(多选)图5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0 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 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 m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像,则()图5A.t=0.10 s时,质点Q的速度方向向上B.该波沿x轴的负方向传播C.该波的传播速度为40 m/sD.从t=0.10 s到t=0.25 s,质点P通过的路程为30 cm8.(多选)如图6,甲为一列沿x轴传播的简谐波在t=0.1 s时刻的波形。

图乙表示该波传播的介质中x=2 m处的质点a从t=0时起的振动图像。

则()图6A .波传播的速度为20 m/sB .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C .t =0.25 s ,质点a 的位移沿y 轴负方向D .t =0.25 s ,x =4 m 处的质点b 的加速度沿y 轴负方向 对点训练:波的多解问题9.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7中的实践所示,t =0.02 s 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

若该波的周期T 大于0.02 s ,则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是()图7A .2 m /sB .3 m/sC .4 m /sD .5 m/s10.一列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在t 1=0和t 2=0.05 s 时刻,其波形图分别如图8中的实线和虚线所示,求:(1)该波的振幅和波长;(2)若这列波向右传播,波速是多少?若这列波向左传播,波速是多少?11.如图9所示是一列简谐横波上A 、B 两点的振动图像,A 、B 两点相距8 m 。

求:图9(1)这列波可能的波长; (2)这列波可能的波速。

图8考点综合训练12.(多选)如图10为甲、乙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绳上传播时某时刻的波形图,甲波向右传播,乙波向左传播。

质点M 位于x =0.2 m处,则( )A .这两列波不会发生干涉现象B .M 点的振动总是加强C .M 点将做振幅为30 cm 的简谐振动D .由图示时刻开始,再经过1/4甲波周期,M 点将位于波峰13.一列简谐横波正在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波速为0.5 m/s ,t =0时刻的波形如图11甲所示。

图11(1)求横波中质点振动的周期T ;(2)在图乙中画出t =1 s 时刻的波形图(至少画出一个波长);(3)在图丙中画出平衡位置为x =0.5 m 处质点的振动图像(t =0时刻开始计时,在图中标出横轴的标度,至少画出一个周期)。

答 案1.选ABE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把波源的信息传播出去了,即把波源的振动周期、振幅、开始振动的方向等信息都传播出去,各质点的振动周期、振幅、开始振动的方向均与波源相同,故D 错误,A 、B 正确。

波的传播速度和质点的振动速度是两回事,故C 错误。

当P 点与波源距离s =v T 时,即P 点与波源相差一个波长,两质点的振动情况完全一样,故E 正确。

2.选D 波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速度恒定,而质点的振动是变速运动,A 项错误;纵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平行,B 项错误;质点在一个周期内走过的路程为振幅的4倍,与波长无关,C 项错误;由于质点做的是受迫振动,因此它的振动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D 项正确。

3.选D 由于波的波长为1 m ,周期为2.0 s ,故这列波的波速v =1 m 2.0 s=0.5 m/s ,故A图10错误;由于x =0.5 m 处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故该质点的速度最大,B 错误;经过2.0 s ,这列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一个波长,即1 m ,故C 错误;在t =0.3 s 时,x =0.5 m 处的质点正在沿y 轴正方向运动,还没到达最高点,故D 正确。

4.选D 由图知,波长λ=12 m ,故A 错误;由v =λT 得:T =λv =1280 s =0.15 s ,故B 错误;t =0.2 s ,波传播的距离为x =v t =16 m =113λ,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可知,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故C 错误;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0时,根据波形的平移法得知,x =4 m 处的质点速度沿y 轴负方向,故D 正确。

5.选D 从图中可得A 波波长为λA =24 cm ,周期T A =2t ;B 波波长为λB =12 cm ,周期T B =t n ,波速v A =λA T A =12t ,v B =λB T B =12nt ,得到v A ∶v B =1∶n ,所以A 、B 两列波的波速v A 、v B 之比不可能的是D 。

6.选BC 依题,向左、向右传播的两列波关于y 轴左右对称,步调总是相同,A 错误;振动从O 点传到Q ′时,O 点已经振动了半个周期,Q ′起振方向向上,当Q ′点振动第一次达到负向最大位移时,质点O 第二次到达正向最大位移处,共运动了114周期,通过的路程为S =5A =25 cm ,B 正确;t =1 s 时刻,O 点第一次达到正方向最大位移,P 点刚开始振动,即波传播了1 m ,故波速v =λT =1 m/s ,C 正确;波速由介质决定,与频率无关,故O 质点振动加快,波的传播速度不变,D 错误。

7.选BC 据题意,甲图是一列简谐横波在t =0.10 s 时刻的波形图,从乙图可知质点Q 在t =0.10 s 时刻处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则甲图中的横波正在向左传播,故选项A 错误而选项B 正确;该波传播速度为:v =λT =80.2 m /s =40m/s ,故选项C 正确;从t =0.10 s 到t =0.25s ,质点P 经过了四分之三周期,此时质点P 正处于从-10 cm 向0运动的过程中,它所走过的路程小于30 cm ,故选项D 错误。

8.选ACD 由图像可知,波的波长为4 m ,周期0.2 s ,则波速v =λT =4 m0.2 s =20 m/s ,选项A 正确;由于t =0.1 s 时质点a 向上振动,故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选项B 错误;由a 的振动图像可知,t =0.25 s ,质点a 的位移沿y 轴负方向,选项C 正确;t =0.1 s 时刻,质点b 向下振动,则t =0.25 s ,即经过了0.15 s =34T ,质点b 到达波峰位置,其加速度沿y 轴负方向,选项D 正确。

9.选B 由于该波的周期大于0.02 s ,则波沿传播方向传播的距离小于一个波长, 即Δx <8 cm若波向右传播,则Δx =2 cm ,v =Δx Δt =0.02 m 0.02 s =1 m/s若波向左传播,则Δx =6 cmv =Δx Δt =0.06 m 0.02 s =3 m/s ,故B 正确,A 、C 、D 错误。

10.解析:(1)由图可知:A =2 cm ,λ=8 m (2)若波向右传播,则Δx 1=14λ+nλ=2+8n (n =0,1,2,…)v 1=Δx 1Δt =2+8n 0.05=40+160n (n =0,1,2,…)若波向左传播,则Δ x 2=34λ+n λ=6+8n (n =0,1,2,…)v 2=Δx 2Δt =6+8n 0.05=120+160n (n =0,1,2,…)答案: (1)2 cm 8 m (2)40+160n (n =0,1,2,…),120+160n (n =0,1,2,…) 11.解析:若波由A 传向B 时,由图有: x AB =nλ+34λ=8 m(n =0,1,2,3,…)解得:λ=324n +3 m(n =0,1,2,3,…)此时的波速v =λT =804n +3 m/s(n =0,1,2,3,…) 当波由B 向A 传播时有: 14λ+nλ=8 m(n =0,1,2,3,…) 得波长λ=324n +1 m(n =0,1,2,3,…)此时的波速v =λT =804n +1m/s(n =0,1,2,3,…) 答案:(1)λ=324n +3 m(n =0,1,2,3,…)或者λ=324n +1 m(n =0,1,2,3,…)(2)v =804n +3 m/s(n =0,1,2,3,…)或者波速v =804n +1m/s(n =0,1,2,3,…)12.选BC 两列简谐横波在同一均匀介质内传播,波速相等,由图可知两列波的波长相等,由v =λf 可知,频率相等,所以两列波能产生干涉,故A 错误;质点在M 处是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处,振动总是加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为A=20 cm+10 cm=30 cm,则M点将做振幅为30 cm的简谐振动,故B、C正确;从图示时刻开始,再经过1/4甲波周期,两波在M点都将向下运动,故M点会到达波谷,D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