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

合集下载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地几种定义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地几种定义

系统稳定性意义以及稳定性的几种定义一、引言:研究系统的稳定性之前,我们首先要对系统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在数字信号处理的理论中,人们把能加工、变换数字信号的实体称作系统。

由于处理数字信号的系统是在指定的时刻或时序对信号进行加工运算,所以这种系统被看作是离散时间的,也可以用基于时间的语言、表格、公式、波形等四种方法来描述。

从抽象的意义来说,系统和信号都可以看作是序列。

但是,系统是加工信号的机构,这点与信号是不同的。

人们研究系统还要设计系统,利用系统加工信号、服务人类,系统还需要其它方法进一步描述。

描述系统的方法还有符号、单位脉冲响应、差分方程和图形。

电路系统的稳定性是电路系统的一个重要问题,稳定是控制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也保证电路工作的基本条件;不稳定系统不具备调节能力,也不能正常工作,稳定性是系统自身性之一,系统是否稳定与激励信号的情况无关。

对于线性系统来说可以用几点分布来判断,也可以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分析。

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则比较复杂,劳斯稳定性判据和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受到一定的局限性。

二、稳定性定义:1、是指系统受到扰动作用偏离平衡状态后,当扰动消失,系统经过自身调节能否以一定的准确度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

若当扰动消失后,系统能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则称系统是稳定的,否则称系统为不稳定。

稳定性又分为绝对稳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绝对稳定性。

如果控制系统没有受到任何扰动,同时也没有输入信号的作用,系统的输出量保持在某一状态上,则控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1)如果线性系统在初始条件的作用下,其输出量最终返回它的平衡状态,那么这种系统是稳定的。

(2)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出量呈现持续不断的等幅振荡过程,则称其为临界稳定。

(临界稳定状态按李雅普洛夫的定义属于稳定的状态,但由于系统参数变化等原因,实际上等幅振荡不能维持,系统总会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不稳定。

因此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临界稳定属于不稳定系统,或称工程意义上的不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一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

实验一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ωn) 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2.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

3.熟悉Routh判据,用Routh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1.典型的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2)图1-2(3) 理论分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K1T0⁄s(T1s+1)开环增益:K= K1T0⁄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应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

在此实验中由图1-2,可以确地1-1中的参数。

T0= 1s , T1= 0.1s ,K1= 200R , K= 200R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W(s)=5Ks2+5s+5K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n ω= 10√10R;阻尼比:?ζ= √10R402.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如图1-3所示。

图1-3(2) 模拟电路图:如图1-4所示。

图1-4(3) 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G(s)H(s)=20K s 3+12s 2+20s系统的特征方程为:1()()0G s H s += : s 3+12s 2+20s+20K=0 (4) 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 判断得Routh 行列式为:S 3 1 20 S 2 12 20K S 1 20-5/3*K 0 S 0 20K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因此可以确定系统稳定 K 值的范围 : 0<K <12 R >41.7k系统临界稳定K: K=12 R =41.7k 系统不稳定K 值的范围: K >12 R <41.7k四、实验步骤1)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短接。

系统稳定的三种判定方法

系统稳定的三种判定方法

系统稳定的三种判定方法
系统稳定重要不?那可太重要啦!那咋判断系统稳定呢?第一种,看系统响应。

要是系统对输入的反应不过分激烈,不会一下子乱套,那这系统就可能挺稳定。

就好比一个人遇到事儿不慌不忙,那这人就比较靠谱。

要是系统一点小刺激就大起大落,那肯定不稳定呀!注意啥呢?得观察各种情况下的反应,可不能只看一两次。

第二种,分析系统特征方程。

这就像给系统做体检,看看方程的根是啥情况。

要是根都在复平面的左半平面,那系统就稳定。

这就跟医生看体检报告,指标都正常就放心啦!这里可得小心计算,别出错。

第三种,用劳斯判据。

这可是个厉害的工具呢!就像有个超级侦探,能找出系统稳定的线索。

按照规则一步步来,就能判断系统稳不稳定。

但得仔细,一个数算错都不行。

这三种方法在很多场景都有用呢!比如工程领域,设计电路啥的,得保证系统稳定,不然出问题可就麻烦啦!在控制领域,让机器人稳定运行,也得靠这些方法。

优势是啥?能让我们心里有底呀!知道系统稳不稳定,才能放心使用。

举个例子,设计一个自动控制系统,用这三种方法判断稳定性。

先看系统响应,发现对不同输入都比较平稳。

再分析特征方程,根都在合适的位置。

最后用劳斯判据确认,哇,系统稳定!这样就能放心用啦!
系统稳定判断方法很重要,得认真用,才能保证系统安全可靠。

你说是不是?。

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典型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是指在外部扰动下,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态特性。

这是评估系统质量和优化系统设计的重要指标。

在典型系统设计中,系统通常被建模为一个传递函数,可以用来描述系统的输出响应,其输入是系统输入和一些可能存在的扰动。

传递函数常常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方程,需要使用线性化技术进行分析。

系统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通过研究系统的极点和零点来评估。

极点是传递函数的根,它们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有很大的影响。

一个系统是稳定的,当且仅当其所有极点的实部都小于零。

如果系统有一个或多个极点实部为正,那么它是不稳定的,并且会发生震荡或失控的行为。

因此,一个良好的系统设计应确保其所有极点都在复平面的左半面。

另一方面,零点是传递函数的根,它们在系统的频率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零点是传递函数的一个参数,表示在某个频率下传递函数被抵消或消除。

零点分布的位置对于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都有重要的影响。

如果系统有零点,它们会抵消或消除特定频率下的输入信号。

因此,一个良好的系统设计应该尽可能使其零点靠近频率对应的极点,以达到良好的过渡特性和稳态精度。

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通过研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控制策略来优化。

传递函数中的极点和零点分布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或控制器参数来影响。

此外,使用优化方法,如PID控制器优化或系统识别方法,也可以改善系统性能。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人员分析和优化系统响应,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确保系统响应的快速性和稳定性,设计人员还可以使用高级控制技术,如预测控制、自适应控制和模糊控制。

这些技术可以更精细地控制系统,并通过自适应和智能控制来改善系统性能。

总之,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是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研究系统的传递函数和控制策略,以及应用高级控制技术来优化系统性能,从而实现快速响应和精确控制。

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

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实验报告引言:系统响应和系统稳定性是控制论中重要的概念。

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对系统的响应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以便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测量和数据分析,探讨系统响应和系统稳定性的相关概念。

一、实验背景控制系统是由输入、输出和系统本身组成的。

系统响应是指系统对输入信号的反应。

而系统稳定性则是指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是否趋于稳定状态。

了解系统的响应和稳定性对于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至关重要。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系统响应和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测量系统响应和稳定性的方法和技巧。

3. 分析实验数据,评估系统的响应和稳定性。

三、实验装置和方法本实验使用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系统作为示例。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信号发生器、一个电路板和一个示波器。

实验步骤如下:1. 将信号发生器连接到电路板的输入端,设置合适的频率和振幅。

2. 将示波器连接到电路板的输出端,用于测量输出信号。

3. 通过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入信号,观察并记录系统的响应。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信号发生器的输入信号频率和振幅,记录了系统的输出信号。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绘制出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和幅频特性曲线。

1. 频率响应曲线频率响应曲线是描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信号的响应的曲线。

通过绘制频率响应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对于不同频率信号的增益和相位变化。

从实验数据中绘制的频率响应曲线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在低频时具有较高的增益,而在高频时增益逐渐降低。

2. 幅频特性曲线幅频特性曲线是描述系统对不同幅度输入信号的响应的曲线。

通过绘制幅频特性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对于不同幅度信号的增益变化。

从实验数据中绘制的幅频特性曲线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系统在低幅度信号时具有较高的增益,而在高幅度信号时增益逐渐饱和。

五、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稳定性是指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是否趋于稳定状态。

第七章 (2)系统稳定性

第七章 (2)系统稳定性

an 1 an 3 cn 1 cn 3 d n 1 = cn 1
d n 3
an 1 an 5 cn 1 cn 5 = cn 1
罗斯准则: 罗斯准则:多项式 A(s) 是霍尔维兹多项 式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罗斯阵列中第一列元素均大 式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罗斯阵列中第一列元素均大 于零. 于零. **在排表过程中,任何一行的系数可以同乘以( **在排表过程中,任何一行的系数可以同乘以(或 在排表过程中 除以)某个正数而不会改变判别结果. 除以)某个正数而不会改变判别结果.
1 2 c2 d2
3 2 c0 d0
1 3 1 c2 = =2 2 2 2 1 d2 = =2 2 2 0 2 2
1 0 1 c0 = =0 2 2 0 1 d0 = =0 2 0 0 2 0
k = ∞
∑ h( k ) ≤ M
+∞
式中M为正常数. 式中M为正常数.
**系统函数的收敛域包含单位圆,该系统为稳定的. 系统函数的收敛域包含单位圆,该系统为稳定的. 系统函数的收敛域包含单位圆
7.2如图7.2 所示因果反馈系统, 7.2因果反馈系统 例7.2-1 如图7.2-3所示因果反馈系统,子系统的 系统函数 1
2 对于二阶系统 A(s) = a2s + a1s + a0
1 2 3
a2 a1 a0
a0 0 0
只需 a2 > 0, a1 > 0, a0 > 0 即可. 即可.
A(s) = s2 + 3s + 2 K 在例7.2 7.2在例7.2-1中
利用上式容易求得该系统为稳定系统的条件为
K<2
7.2例7.2-3 判别多项式 A(s) = s4 + s3 + 3s2 + s + 6 是否为霍尔维兹多项式. 是否为霍尔维兹多项式. 排成罗斯阵列如下: 解 排成罗斯阵列如下:

Z变换-反变换求系统响应及稳定性判断

Z变换-反变换求系统响应及稳定性判断

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Z变换-反变换求系统响应及稳定性判断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教师职称:燕山大学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基层教学单位:自动化仪表系说明:此表一式四份,学生、指导教师、基层教学单位、系部各一份。

年月日目录第1章摘要 (1)1引言 (1)第2章基本原理 (2)2.1 MATLAB及数字信号处理 (2)2.2 Z变换与Z反变换的概念与原理 (2)2.3系统的稳定性 (8)第3章程序实现及结果分析 (9)学习心得 (13)第1章摘要1.引言介绍了Z变换及其逆变换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利用极点判断方法判定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和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并用MATLAB具体实现了的程序。

任何系统在扰动作用下都会偏离原平衡状态,开始产生偏差.所谓稳定性,是指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原平衡状态的性能.系统的稳定性是系统设计与运行的首要条件,只有稳定的系统才值得分析与研究,才有必要分析研究该系统的其他自动控制问题.在经典控制理论中,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利用极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该方法最有效,其计算相对复杂,而matlab又能利用其工具箱快速计算出一个系统的零极点坐标并能绘制出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图,用户可以直观地判定一个系统是否稳定,简便快捷。

利用matlab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及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具有运算简单、操作方便、处理速度快、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

由此可见,MATLAB为工程技术人员分析、设计较优的控制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MATLAB;控制系统;Z变换及反变换;稳定性;极点;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第2章 基本原理2.1 MATLAB 及数字信号处理MATLAB 是矩阵实验室之意。

除具备卓越的数值计算能力外,它还提供了专业水平的符号计算,文字处理,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实时控制等功能。

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介绍:本实验以中南大学典型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和实际建模结果,分析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以及初步探讨系统的性能和优化方法。

实验步骤:1、对中南大学典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并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2、通过Matlab对系统的传递函数进行分析,得到系统的时域响应。

3、分析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4、探讨系统的性能指标,并初步探讨系统的优化方法。

实验结果:1、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根据中南大学典型系统的构成,我们可以得到其传递函数为:$$G(s) = \frac{Y(s)}{X(s)}=\frac{K}{s(T_1s+1)(T_2s+1)}$$2、时域响应分析: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可以看出,在系统输入为阶跃信号时,系统的响应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稳定;在系统输入为脉冲信号时,系统的响应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会有一个稳定的振荡。

3、稳定性分析:我们根据系统的特征方程$$1+G(s)=0$$得到特征方程为:$$s^3+T_1T_2s^2+(T_1+T_2)s+K=0$$我们通过Matlab计算特征方程的根,得到系统的特征根分别为:$-0.0327\pm0.6480j$和$-2.4341$。

根据根的位置,我们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由于系统的根都在左半平面,因此系统是稳定的。

4、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本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等性能指标。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系统控制参数,如增益$K$和时间常数$T_1$和$T_2$等,来优化系统的性能。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中南大学典型系统进行数学建模和实际响应分析,得到了系统的传递函数、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等数学模型,并根据特征方程的根判断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探讨系统性能指标和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系统的优化方案,并为实际控制应用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电072-1班200790511115 张雪倩实验一:系统响应及系统稳定性
实验目的
(1)掌握求系统响应的方法。

(2)掌握时域离散系统的时域特性。

(3)分析、观察及检验系统的稳定性。

实验原理与方法
在时域中,描写系统特性的方法是差分方程和单位脉冲响应,在频域可以用系统函数描述系统特性。

已知输入型号,可以由差分方程、单位脉冲响应或系统函数求出系统对该输入信号的响应,本实验仅在时域求解。

在计算机上适合用递推法求差分方程的解,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MATLAB语言的工具箱函数filter函数。

也可以用MA TLAB语言的工具箱函数conv 函数计算输入信号和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的线性卷积,求出系统的响应。

系统的时域特性指的是系统的线性时不变特性、因果性和稳定性。

重点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包括观察系统的暂态响应和稳态响应。

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对任意有界的输入信号,系统都能得到有界的系统响应。

或者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应满足绝对可和的条件。

系统的稳定性要求由其差分方程的系数决定。

实际中检查系统是否稳定,不可能检查系统对所有有界的输入信号,输出都是有界输出,或者检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应满足绝对可和的条件。

可行的方法是在系统的输入端加入单位阶跃序列,如果系统的输出趋近一个常数(包括零),就可以断定系统是稳定的。

系统的稳态输出
是指当n时,系统的输出。

如果系统稳定,信号加人系统后,系统输出的开始一段称为
暂态效应,随n的加大,幅度趋于稳定,达到稳态输出。

注意在以下的试验中均假设系统的初始状态为零。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编制程序,包括产生输入信号、单位脉冲响应序列的子序列,用filter函数或conv 函数求解系统输出响应的主程序。

程序中要有绘制信号波形的功能。

(2)给定一个低通滤波器的差分方程为
输入信号
①分别求出的系统响应,并画出其波形。

②求出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画出其波形。

在MA TLAB的M文件中编写程序并得到图形:
a=[1,-0.9];
b=[0.05,0.05];
x1n=[ones(1,8),zeros(1,50)];
x2n=[ones(1,128)];
y1n=filter(b,a,x1n);
figure(1);
stem(y1n,'.');
y2n=filter(b,a,x2n);
figure(12);
stem(y2n,'.');
hn=impz(b,a,64);
figure(13);
stem(hn,'.');
hn=impz(b,a,64);
figure(1);
stem(hn,'.');
(3)给定系统的的单位脉冲响应为
用线性卷积法求分别对系统的输出响应,并画出波形。

在MA TLAB的M文件中编写程序并得到图形:
x21n=[ones(1,8),zeros(1,50)]; h21n=[ones(1,10)];
h22n=[1,2.5,2.5,1];
y21n=conv(x21n,h21n);
y22n=conv(x21n,h22n); figure(21); subplot(211); stem(y21n,'.'); subplot(212); stem(y22n,'.');
(4)给定一个谐振器的差分方程为
令谐振器的谐振频率为0.4rad。

①用试验方法检查系统是否稳定。

输入信号为时,画出系统输出波形。

②给定输入信号为
求出系统的输出响应,并画出其波形。

在MA TLAB的M文件中编写程序并得到图形:
A=[1,-1.8237,0.9801];
B=[1/100.49,0,-1/100.49];
un=ones(1,1024);
y31n=filter(B,A,un);
figure(1);
subplot(2,1,1);
stem(y31n,'.');
n=0:1023;
x32n=sin(0.014*n)+sin(0.4*n);
y32n=filter(B,A,x32n);
subplot(2,1,2);
stem(y32n,'.');
判断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是,只要用单位阶跃序列作为输入信号,如果稳态输出趋于常数(包括零),则系统一定稳定,否则系统不稳定。

由第三个实验的输出波形可知当输入信号是un 时,输出趋于零,所以该系统是稳定的。

思考题
②如果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把信号的高频分量滤掉,时域信号会有何变化?用前面第一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有第一个实验图可以看出,信号经过低通滤波器,把高频分量滤掉后,时域信号中低频段跳变沿顶端变的很平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