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语文课堂之美

合集下载

让学生领悟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让学生领悟语文课堂教学之美

习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因此 ,教师要坚持教学 民主 ,以学 生 为 主 体 的 教 学 观 ,保 持 教 师 的 人 情 昧 ,缩 短 师 生 之 间 的情 感
距 离 ,通 过 课 堂 这 个 窗 口 与 学 生 建 立 伙 伴 式 的 平 等 关 系 。课 堂 教 学 中师 生 之 间必 须 营造 出 一 种 融 洽 、和 谐 的 气 氛 ,由此 刺 激 、调 动 学 生 的 无 意 注 意 的心 理 活 动 潜 能 ,使 他 们 在 思 想 高度 集 中 、 精 神 完 全 放 松 的 情 况 下 进 行 学 习。 2因 材 施 教 , 因 势 利 导 ,创 设 教 学 内 容 的 新 奇 美 。 在 . 教 学 过 程 中 ,教 师 的 “ ” 和 “ ”是 创 设 良好 的 心 理 氛 教 导

!: 里 ! ! !
耋塑 堕
垒! /团 旦鱼 垒/ ! / _
让学生领悟语文课堂教学之 美
◎王 俊 丽
( 康 县 第一 职业 中专 ,河 南 太 周口 4 1 0 6 0) 4 摘 要 :语 文 教 师应 该把 语文 看 作美 的 载体 , 把语 文 看作 一 个美 的 系统 的 存在 ,引导 学 生去 感 受美 、理 解 美 、 发现 美 ,从 审 美感 知 中获 得美 感 ,获 取 知识 , 在美 的 熏 陶中 发展 语 文能 力 。 关 键 词 :人物 美 ;情 感 美 ;神 韵美 ;语 言 美 :和 谐 美 ;新奇 美 中图 分类 号 :G 2 . 6 3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 7 — 9 2( O 。】 4 2 l 1 3 0 9 2 1 0 — 0 —O 6
派 充 满 诗 ’ 画意 的 美 好 景 象 。 隋
二 、 让 学 生领 略 语 文 课 堂 教 学 之 美

碧波深处有珍奇——浅谈语文课堂的静谧之美

碧波深处有珍奇——浅谈语文课堂的静谧之美

课壹教学碧波!Y Z[奇L谈语文课堂的P Q之美束振文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许多教师都认为,一 节不“热闹”的课是难以出彩的。

的确,课堂气 氛活跃,师生积极配合,这是营造一 好的文课堂所必要的。

但是,笔者认为,当下的 文课堂过多的偏重了课堂的“动”,而对课堂 的“静”有所忽视。

在他的著作《让语文安静》写道:让语文课堂安静。

让学生真正自主 并成为,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 同学、与 静静 ,悄悄 ,正是在一 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 的春风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

” 的这份期盼,在今天看来,仍是晨 ,发人深思。

一、:,让语文课堂静一静,笔者并不 文课堂的热闹活跃。

但我们教师在 教学活 ,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使教学活 为空虚的花架子。

那么,我们语文教 :否该追本溯源,静下心来想一下,语文课的本 源 呢?翻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文 用的 性、实践性课程。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 文 行 沟通,吸收古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

”《课标》丨」,语文课的目标是提高学 理解和运用祖国 文字的能力。

朱自清先生也曾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有很深刻的认识:“第一,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 惯或能力;第二,发展思想,涵育情感。

后者是 与 相通的,前者才是国文科所特有的;而在 的原则上说,前者 要的。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认 文的这个本源。

只有 养学生的 文字能力 目的,们的语文课才不至于上 课、思品课、哲学课……语文课堂中的情感 、人文熏陶自然也 要的,但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忘却语文课的根本——紧紧围绕 文字,通过文字的学习、品味、鉴赏从而深 会到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肖特 :于抓住一些细微的 ,乃至是标点符号。

从细小的 ,学 读出了 ,了状态。

在他的课堂上,没有见到.设的、没有看到教师在用心地“表演”,者感受到的是肖 举重若轻,从容自适地和孩子们一点一点共同开 文带 们的。

关于语文课听课心得

关于语文课听课心得

关于语文课听课心得语文课是我每天上学所不能错过的一节课,这门课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说、写和读中文,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语言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认真听课和积极参与学习,对语文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

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语文课上的听课心得。

首先,我觉得语文课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课程。

老师总是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使得课堂充满了乐趣和活力。

例如,老师会通过讲故事、引用诗词、播放视频等方式来引发我们的兴趣,让我们更主动地去思考和参与。

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仅能够吸引我们的眼球,更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我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我们学习了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和短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写好作文,通过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范例,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诗词、古文等,这些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再者,语文课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地思考和思维。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内容,更是要主动地思考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老师会经常提问,鼓励我们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我们会经常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通过交流和分享,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理解。

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语文课上,我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表达和沟通。

语文课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练习,通过练习和改进,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交流技巧。

同时,老师也会经常给我们一些写作任务和表达题目,通过这些练习,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语文课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语文,我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和学术水平,还可以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体验新型课堂感受语文之美

体验新型课堂感受语文之美

体验新型课堂感受语文之美摘要:新课改乘着和煦的暖风,伴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进了我们小城——新县,一时之间曾在苦海中挣扎的孩子在新兴课堂的体验中,吮吸到了知识的琼浆,品尝到了学习的甘甜,体验到了语文学习之美。

关键词:新型课堂;平等对话;合作学习一、体验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的语文课堂犹记得曾经的语文课堂,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下面是或虔诚、或疑惑、或茫然的双眼,没有对话,没有讨论,没有体验,有的只是一片寂然,这种传授让老师越教越累,学生也越学越苦,课堂了无生趣,缺乏生机与活力。

现如今语文课堂因袭一代圣贤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师生对话、参与体验,使课堂上充满欢声笑语。

学生会为《归去来兮辞》中陶潜的“归去”是否有价值而争论不休,会对现实生活中像别里科夫那样“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辛辣抨击;会为那被逼上梁山的英雄——林冲扼腕叹息,会为那生活在《边城》中善良、纯情的翠翠的爱情悲剧而感叹惋惜,会因对一个句子、一个词语的不同理解而纷纷举手,会为一篇文章主旨的多义而讨论得热火朝天。

在这样的对话、解读、研讨中,学生掌握了解读文本的方法,锻炼了思维方式,提升了学习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学识。

二、引发视觉冲击、心灵激荡的语文课堂因为生活的平淡、单一,学生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往往表现得无动于衷,再美好的景物,体现在字、词、句中,他们也无法走进,无法欣赏。

于是我运用音乐、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讲故事、新闻报道等多种方式,创设审美情境,使学生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如在讲解《赤壁赋》时,先运用多媒体为大家展示一幅图景,再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空阔、瑰奇、壮美的秋江景图,他们欣赏这些景象之后,就能体会作者“于是饮酒乐甚”的心境。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总之,一个别开生面的情境导入,一幅惟妙惟肖的图画欣赏,一段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或表演,都会给学生的视角和心灵带来强烈冲击,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活动。

寻找语文课堂之美

寻找语文课堂之美

寻找语文课堂之美作者:桑华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3年第08期法国作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相对于别的学科而言,是充满乐趣的,有对学生好奇心的刺激,也有对学生智慧的挑战,一堂好的语文课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美的享受。

那么,语文课堂中的美在哪里呢?一、营造情景,巧妙导入美每堂语文教学课伊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述,直观形象的表演,运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朗诵诗文、欣赏画面等,创设一种美的情境,美的氛围,投石激浪,以美好的情感抓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愉快地进入本节课内容的学习。

例如学习《琵琶行》可采用音乐导入法。

课前播放一段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乐曲之美,体味琵琶节韵激越,富含弹性的艺术韵律,既而引导学生对“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美的理解。

学习《苏州园林》时,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精彩纷呈的苏州园林画面,让学生流连忘返,产生一种对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感觉,激发起学习课文的愿望。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采用扣人心弦的精彩导入以激发学生情感,效果良好。

二、整体感悟,体察文思美“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的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理解文章的内涵及艺术。

好的文章布局谋篇独具匠心,仅情节就能吸引人,令人赞叹。

如《麦琪的礼物》情节构思在于巧,开头先设悬念,写家境的贫穷,德拉在圣诞前夜想为丈夫买礼物,可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从而构成悬念,她有什么办法为丈夫买礼物呢?接着巧设巧合。

本文用两条线索推进发展,明写德拉卖掉头发为丈夫买来表链,暗写杰姆卖掉手表为妻子买来发饰。

使单一的情节变得曲折有致,造成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悔的边缘》通过一老一少的对比,他们都在悔的边缘徘徊。

但最终都没有后悔,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人性美的呼唤。

像这类文章构思巧妙,处处设悬,扣人心弦,结尾出人意料,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三、美读品味,感受意境美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

让课堂尽显语文之美

让课堂尽显语文之美
的迷 I } 罔… … ”
表现 美 、 创造美 的过程 。
们 来 说 怎 一 个 如 沐 春 风 !苏 州 十
然 而 现 实 中有 多 少 学 生 能 如
语 文 世 界 是 一 个 美 的世 界 , 中 的 老 师 们 将 这 样 的 教 育 称 之 为

此 为文 传 达心 声 ?又 有多 少教 师
语 文美 吗 ? 语 文 当然美 。

位学 生 说 : “ 语 文是 从远 古
走 来 的 那 位 美 人 ,一 招 - T- 便 为我
们 舞 出 五 千 年 文 明 的 璀 璨 ;语 文
又 是 从 远 方 泼 洒 而 来 的 海 天 风 雨 ,是 人 类 用 心 灵 对 宇 宙 进 行 的 呐喊 ; 语 文 有 水 的柔 情 , 是 用妩 媚 柔 情 过 滤 的 情 色 ,浪 漫 若 夏 日晨 风 美丽 飞扬 。”
吟诵 了无 数 次 的《 子路 、 皙 、 冉
学 生 完 全 可 以 通 过 师 生 的 实 时 互 潜 移 默 化 的 ,它 的 效 果 或 许 不 会 人 , 大多 数人 最 多混 个 秀才 , 教 教 动, 获得 阅读 的幸福 感 。 立 竿见 影 , 但 却能 让人 受益 一生 。 私 塾 ,这 样 的 读 书 结 局 总 体 就 很 而且 , 封 建 社 会 的读 书 内 容 课 堂 之 外 的 阅 读 更 需 恒 心 和 学 习 庄 子 的 《 逍遥游》 , 它 让 学 生 悲 酸 。 脱 离 社 会 生 活 ,除 了 求 取 功 名 没 专 心 。在 外人 看来 , 兀兀 穷年 , 挑 体 会 到 担 当是 应 有 的社 会 责 任 , 灯 夜读 , 是 皓 首穷 经 、 累 神 费 力 的 是 生 命 的 境 界 ,但 人 生 的 至 高 境 有 太 大 的 作 用 。读 书 的过 程 中 只 事 。但 爱 读 书 的人 , 能不 惧路 遥 、 界 则 是 完 成 天 地 问 一 番 精 神 的 追 有 求 取 功 名 的 利 益 目标 ,谈 何 幸 不 畏 冷 眼去借 好 书 , 故 袁 枚感 慨 : 求 , 看 破 内心重 重 藩篱 障碍 , 获 得 福 的 人 生 享 受 ? 书非借 不 能读也 ! 此外 , 像 陶 渊 明 最 佳 的 人 生 定 位 ,在 浩 瀚 的 宇 宙 读 书 内容 的选 择 除 了 满 足 兴 还要 考 虑 阅读结 局 的幸 福 。 “ 好读书 , 不 求 甚解 , 每 有会 意 , 便 坐 标 系 上 ,让 人 真 正 成 为 自我 的 趣 外 , 欣 然忘食 ” 的情况 也 比比皆是 。 伟 主 宰 — — 使 内心 无 所 拘 囿 、 风 发 如 果 明 知 游 戏 是 精 神 鸦 片 ,再 研 成 为 理 想 中 的 自己 , 让 现 实 究 游 戏 的 书 籍 ,无 论 游 戏 到 怎 样 大 的革 命 先 行 者 孙 中 山先 生 说 : 扬厉 , 都 没 有多 好 的结局 , 那 就 “ 我 一 生 的 嗜 好 ,除 了 革 命 之 外 , 的种种 窘 困 , 在 当下看 破 。 也 许 你 的 境 界 , 就 是爱 读 书 。 我一 天不读 书 , 便 不 没 有 高 学 历 ,也 许 前 半 生 都 默 默 要 杜 绝 这 方 面 的兴 趣 发 展 ;如 果 能 生 活 。” 喜 欢 阅读 的人 , 读 书 成 无 闻 ,但 只 要 热 爱 阅读 、 享 受 阅 明 知 道 搞 笑 类 漫 画 只 是 浪 费 人 的 了 生 活 的 一 部 分 ,读 书 的 过 程 就 读 ,就 会 拥 有 一 个 富 足 多 彩 的 精 时 间 ,花 再 多 的 时 间 都 没 有 美 好

发现语文课堂之美体验深度阅读快乐——《竹林深处人家》同课异构评析

发现语文课堂之美体验深度阅读快乐——《竹林深处人家》同课异构评析
b e a u t y , n a t u r a l b e a u t y a n d s t r u c t u r l a b e a u t y o f t h e t e x t , nd a l e t
s t u d e n t s d i s c o v e r p r o b l e ms i n t l l e p r o c e s s o f r e a d i n g .S O a s t o c u l t i v a t e t h e i r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b i l i t v , hi t n k i n g bi a l i t y , nd a r e l f e c t i v e
Ab s t r a c t I n山e p r o c e s s o f t e a c h i n g r e a d i n g . t h e t e a c h e r s h o u l d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a b i l i t y , t h e t r a i n i n g f o t h i n k i n g p r o c e s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 r e a d i n g ̄t i t u d e . I n t h e
发现语文课堂之 美
— —
体验 深度阅读 快乐
湖南・ 湘西 4 1 6 5 0 0 )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2 6 — 0 1 5 9 — 0 2 往的原 因。王老师通过精妙 的分析 , 让学 生体会到段与段之 间的紧密衔接 , 发现文章结 构的严谨之美 。

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发现语文课堂之美

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发现语文课堂之美

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发现语文课堂之美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发现语文课堂之美
——全市语文精品课程与教改项目交流活动在青岛财经学校举行5月24日上午,青岛市职业学校语文精品课程与教改实验项目交流活动暨市级公开课在青岛财经职业学校举行。

全市高二相关语文教师及精品课程、教改实验项目参与人员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首先由青岛财经学校的孙海萍老师出示了一节市级公开课《淡之美》,这节课是该校市语文教改实验项目研究成果的一个典型展示,课堂围绕“淡之美”的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去芜存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市中心组组长陈钊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他从教师的准备过程、课堂效果以及教师的态度和素质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恰当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接着,胡红霞老师介绍了财经学校语文组被评为青岛市首批精品课程的《职校生言语与修养》的建设情况;刘志佳老师就财经学校语文组获得市教改实验项目一等奖的《“支架式教学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和财经语文组近些年来的校本专题教研情况向大家作了简要介绍。

最后,市职教研室胡修江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充分肯定了财经语文组对市语文教研活动所做的贡献和在市精品课程建设、教改实验项目研究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对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财经孙海萍老师授课《淡之美》中心组陈钊老师评课
财经刘志佳老师进行教改实验项目交流财经胡红霞老师进行精品课程交流
市职教语文中心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语文课堂之美作者:孙莉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13年第21期摘要:语文课是教师、学生及文本之间的和谐沟通,是教、学者感悟自然之美、领悟社会真情的桥梁,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东西都会通过语文课的描述变得格外赏心悦目。

关键词:朗读;品味;激情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69-1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如一首醇美真挚的诗,一曲韵律优美的歌,一篇声情并茂的文,处处闪烁着美的光芒,学生在美的发现与感悟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提升智力,陶冶情操,教师的引导是美,教师的评价是美,教师的情感熏陶也是美。

一、课堂之美美在语言语文教学首先是一种语言的教学。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富有魅力的重要方面。

听了一些优秀的语文课,在优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是流畅的,简洁的,富有文采和韵味的。

我感到艺术地把握语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产生美感,向往并追求美感,使课堂成为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的熔炉。

教师的语言之美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

在《沁园春·雪》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的点评有“读得很投入”“读得节奏感很强”“读得真动情”“这位同学真细心”“很好,谢谢你”等等。

这些真挚的评语是教师用心聆听的结果,这些恰当的评价体现对学生的关注、关怀,体现了一种人性的美。

评价中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把“错误”也当成一种学习资源。

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幼稚单纯,甚至狂妄,正因为出错,才会有后续的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在“出错”“容错”“纠错”的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跃的,教学才是最美的。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缺少了朗读,语文课堂上就缺少了本应该有的生机,优秀的课堂教学中,有朗读训练,有泛读,有配音朗读,有分角色朗读,而最让我注意的还是随机的朗读,在分析语句时,教师往往可以说:“再读一读,你体会了什么?”“带着你的体会把这句话读一读”。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方法,有轻重缓急,有降调升调,有抑扬顿挫,在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意,更读出了美。

二、品味细节之美有一位老师教《月迹》一文,就“果然有了月亮,款款悄没声地溜出来”一句,教师问“溜”把月亮什么状态写了出来?”有学生说安静,有学生说优雅,有学生说像孩子,很调皮,可爱,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词牵动了学生的感情。

优秀的文章是值得出去斟酌品味的,有人说这样做太繁琐,是对文本的肢解,但正是这些蕴味无穷的字眼包含作者的情意,从这些字词中就能寻找到解读文本,解读作者的突破口,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细节,教会学生善于品味这些细节。

三、创设情境之美教师在课前可配上舒缓的、温馨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又问:“家是什么?”有学生回答:“家是避风港湾。

”有学生说:“家是供我们休息的地方。

”还有学生说:“家是心目中的明灯。

”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再来学习这篇课文中,其中的至爱亲情就不难理解了。

在观摩优秀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和思考,就是对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大多以书为主,以参考书为辅,书上有什么,参考书怎样说,我就怎样讲,课堂上往往不免单调枯燥,而对应该讲的问题并不能深入,学生的理解往往因此也只是肤浅的,片面的,考试自然不能应付。

而在好的课堂上,丰富的教学资源的运用拓展了文本的广度,加深了课的深度。

印象最深的是《天净沙·秋思》一文的教学。

开头教师由学生能够诵读的诗引入“秋思”。

有王建的《秋思》,苏轼的《水调歌头》,课中对“夕阳西下”“小桥流水”“西风”“古道”的理解上,也多处运用链接古诗词,进行比较分析。

对诗的主旨,教师也引导学生给出多种解读。

可能是马致远怀才不遇,以“断肠人”自比,可能是作者失望,虽然有才能,得官,得志,可能是惆怅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还可能是对自己半生漂泊的无奈之情,这些是我在教学中往往无法达到的深度,而若没有之前相关教学资源的运用铺垫,也无法达成的。

语文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停留于课本,教参,而要精心准备,让学生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教师应当拥有浩瀚的海洋。

四、课堂建构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与统一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建构学生和谐发展的课堂环境。

叶澜教授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但不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学习,而是要求教师有精心准备,全面的教师教学方案预设。

比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教师可以把课堂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诵读感悟;第二乐章,细读品味;第三乐章,描绘画面;第四乐章,自读探究。

再如,教学《一片树叶》一文时分为两部分“走进生命的四季”,“领悟生命之理”。

还有一些课堂可以就几个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构成。

这样的课堂建构使课堂形成一个完美的旋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在这当中走进文本,走近人物,更走近作者。

一节生动的语文课给师生以欢乐,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和谐沟通。

学生在课堂上感受语文的神韵,在快乐享受中理解,丰富并超越文本。

教师的精心设计,灵活的课堂教学,唤醒学生含苞待放的灵性,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才能焕发出生命的律动,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景。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练习册》中写作内容的启示何翔(海安县实验中学,江苏海安226400)摘要:本文对《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十《练习册》中关于写作方面的几篇短文作了浅析,旨在使学生明确应把课本内容作为写作的第一圆圈,从中获得益于写作的真谛。

关键词:连贯与衔接;比较与对比;主题与细节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1-070-1一、连贯与衔接的功能要想写好英语文章首当其冲的是要注意文章的连贯与衔接,一篇文章除了遣词造句外,话语的连贯常常通过一些有效的衔接词语来完成。

因此在写作之前首先要考虑行文的步骤,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衔接词语。

作者在写作指导中一语道破地将如何巧用过渡性词语的方法作了详尽的论述。

如模块十Unit 1 Workbook一文(Education is very important...文略),该文详尽地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从全文的内容看作者使用了众多的过渡性词语,这些词语贯穿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从而使文章的内容得到有效的连贯。

作者首先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了概括性的阐述,在其后用First, Second, Third和Last等几个词汇进行了层层的剖析,阐明了教育的功能作用。

首先,教育能使人理解世界,教育也能使人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教育培养了人的个性,使人学会尊重他人,也使人为未来做好准备。

但作者意犹未尽,又用On top of this 进行补充说明,阐明教育在建立和谐的社会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作者并非点到为止,在随后的论述中又用Therefore和Consequently两个词汇进一步地阐明了教育的结果,使文章的论述犹如锦上添花,从小到个人到大到社会和国家方面一一俱到,这种鞭辟入里的论述让人深刻地领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作者并非戛然为止,在文章的最后又用In short作为概括性的总结,用prepares,create和benefits等动词把教育的内涵和盘托出,让人感悟到教育的深远意义。

纵观全文作者的阐述有理有节,也正是这些过渡性词语的妙用使全文内容浑然一起,使人感觉到衔接与连贯的的神奇之处。

二、比较与对比的阐述某些文章并非是平铺直叙,而是采用比较或对照的方式将所要论述的内容进行比对,而陈述的内容恰恰就在比较或对照的过程中让读者明确其差异性,在比较中作者将自己的观点和盘托出,使读者通过其叙述能辨别出是陈述的事实还是观点的流露。

利用比较可将不同事物的特征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之能鉴别出其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质。

而在平时的书面表达时也常常会碰到诸如此类的形式,如何才能写好此类型的文章,阅读模块十Unit 2 Workbook(I came to China from the USA as a teacher of English...文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

在文章的首段用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阐明了作者对生活在中国有着不同的观点。

其有利之处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而留给作者影响最深的是晨炼的情形,尽管锻炼在美国司空见惯,但如此众多的老年人使作者颇为惊讶。

in particular,especially,unusual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惊讶之情。

作者的所感受的另一advantage是在中国的旅游。

如此辽阔的国土,悠久的历史让人为此入迷,一个a fascinating country不禁产生总想领略一番的情怀。

作者仅仅以长城为例,一句truly an amazing sight浓缩了作者对众多景点的感慨。

然而作者笔锋一转,用However作为转折,诉说其生活在中国的不利之处,用not without challenges取代disadvantages取得了降格陈述的效果。

何以不便?“The food is often delicious,but I sometimes miss cooking.”食物美味可口,但有时缺乏烹饪的技巧,一个miss把作者的无奈之举隐含与其中。

在另一方面尽管交友甚多,然而对亲人的思念却挥之不去,时时萦绕于作者的脑际。

作者通过该文将个人在中国生活的体验揭示得如此的细腻,一句a rewarding and worthwhile experience.道出了其真实的感受,这种从不同侧面的揭示既写出了个人的观点也写出了个人的情思。

三、主题与细节的和谐写好书面表达常常需要用若干的段落对某一事物进行阐述,而每一段落中常常用一主题句加以引出其欲阐述的内容,并围绕该主题句用事实、例子或数据一一道明,给人摆事实讲道理的感觉。

如模块十Unit 3 Workbook的“Why do people choose organic food?”一文(文略)。

文章的第一小节先声夺人地给有机食品下了定义,是因为他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并且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因而得到许多人的青睐。

该段落的阐述也与文章的标题一脉相承,从段落中的几个关键词便可知晓,organic food,contain more nutrition,free of chemicals,这些关键词把有机食品的特征和盘托出,这样的论述可谓廖廖数语让人明确其益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