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赛罕塔拉煤田地质特征及其聚煤规律研究

合集下载

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沉积特征与超厚煤层异地成因分析

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沉积特征与超厚煤层异地成因分析

P 6 1 8 . 1 1 文献标识码
吉尔嘎郎图凹陷( 或称为胜利盆地) 位于二连盆
地 的东南 边缘 , 地处 内蒙古锡 林浩 特市 境 内。该 凹陷 东 西两侧 均 以断裂 为界 , 分别 与大 兴安 岭隆起 和 苏尼
向N E, 长4 5 k m, 宽 1 5~ 2 0 k m, 面积约 5 0 0 k m ( 图
F i g . 1 Th e g e o l o g i c a l s k e t c h ma p o f S h e n g l i B a s i n a n d s u r r o u n d i n g a r e a s ,X i l i n h a o t e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1 1 5 6
1 ) 。其沉积盖层为下 白垩统 巴彦 花群, 最大厚度 约
3 5 0 0 m 充 填序 列和沉 积特 征在 二连 盆地 各 凹 陷有相
特隆起邻接 , 具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地堑形态。总体走
P 啦
似 性 。 上部 的赛汉塔 拉组 ( K b s ) 赋存有超厚 优


T 5 。
超厚煤层

异地煤
听 女
煤层成 因 二次堆积
1 9 7 4年出生 A
煤沉积模式
讲师
吉尔嘎郎图 凹陷
资源环境 分析评价 E — m a i l : n i x w u @ ̄ x ma i l . c o m
第一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
博 士研 究生
吴 冲龙

教授
E — ma i l : w u c l @c u g . e d u . c n

图1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胜利盆地及周缘地区地质简图

赛汉塔拉凹陷中原区块烃源岩资源潜力分析

赛汉塔拉凹陷中原区块烃源岩资源潜力分析
, 中国石油勘探 21 年第2 1 r 01 期 2
表 2都北洼槽低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与 白音查干 凹陷达 9 断块 松辽盆地对 比
T be 2 C nrs f lw— tr y h do ab n og nc matra u d n e a n h b iS g, te D 9 fut bo k a l o ta to o maui y r c ro ra i t t b n a c mo g te Due a e h a a l lc
O I 0 3 6 / . s .6 2 7 0 .0 1 0 . 0 O :1 .9 9 ji n 17 - 7 3 中原区块烃源岩资源潜力分析
陈发亮 韩福民 刘光蕊 陈 君
( 中国石化 中原油 田分公 司物探研究院 ,河南省濮 阳市 4 7 0 ) 50 1
关键词 : 有机质丰度 ; 低成熟 ;埋深 ;资源量 ;排烃 ;赛汉塔拉 凹陷
中图分类号 :T 1 El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 主要 含油 气盆 地的勘 探程 度 日益提 高 ,勘探
难度 日趋加大, 勘探重点转向新区, 以期找到新的油气
1 研究 区概 况
资源接替。新区勘探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发现和成 赛汉塔拉 凹陷是二连盆地腾格尔坳陷的一个次级 果, 但面临比成熟老区更大的挑战。 赛汉塔拉凹陷中原 负向单元,凹陷面积为 2 0 k 3 0 m ,南邻温都尔庙隆起 区块 地下 条件 苛刻 ,生烃洼 槽 面积小 ,烃源 岩成 熟度 区, 北面和西面是苏尼特隆起, 东面是查干诺尔凸起 , 低, 使该区寻求突破更加艰难。 在传统的干酪根生油理 东 西宽 约 2k 、南北 长 10 m。 面上 , 3i n 0k 平 南北 两端 呈 论指导下 ,没有人相信在干酪根进入生烃门限之前会 北东向、 中部为北北东向展布 , 总体呈舒缓的 “ ” S 形,

煤田层序地层与聚煤特征探究

煤田层序地层与聚煤特征探究

煤田层序地层与聚煤特征探究【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田作为重要的能源化工地,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多数地区对煤田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小范围的井田或某一地层中,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开展全面的煤田资源赋存规律的研究。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广泛投入应用为研究成煤机理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这些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推动着煤岩系沉积学的飞速向前发展。

【关键词】层序地层;聚煤特征;应用探究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以侵蚀面、无沉积面或是与它相对应的整合面为界,探索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以确定年代地层格架方法的学科。

它作为一种分析煤田的新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的重视,现已发展成为一种预测勘探油气以及科学研究的分析手段,且已融入到含煤岩系的研究中,并推动着含煤岩系沉积学不断向前发展。

1 地质背景甘肃南部晚二叠世聚煤盆地在扬子板块的西部,在扬子聚煤盆地的北半部分。

茅口晚期的东吴运动把扬子盆地整体抬升,产生了由西向东的海退,致使甘肃大部分地区上升成陆并不断地遭受到剥蚀,导致茅口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由于剥夷作用,形成了广阔的残积平原,这种平坦的地形条件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奠基了良好的条件。

伴随着峨眉山玄武岩的喷溢堆积,使康滇古陆的地势连续升高,造就了上扬子盆地的地形西缘正向,从而成为龙潭组聚煤盆地的物资补给地。

在拉张坳陷和重力均衡的两大机制的共同作用之下,康滇古陆东侧形成了沉降机制。

在中后期里,因为发生了由北东向南西的海侵,致使海平面整个的向西不断推进,最终就形成了古叙矿区的海陆过渡相沉积体系了。

2 层序地层分析图1 蹬槽剖面石炭一二叠系层序地层柱状简图在这次的层序分析中我们选取的是对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层序地层的研究。

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是一个巨型克拉通盆地,它的煤炭资源丰富,盆地的形成和保存相对来说较完整。

我们把研究区域晚古生代地层划分为了七个三级层序,如上图1所示:2.1 层序S1在这一层序中明显发育的是海侵体系域,而低位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迹象。

塔拉营子盆地的煤聚积规律

塔拉营子盆地的煤聚积规律

塔拉营子盆地的煤聚积规律
李殿安
【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塔拉营子盆地位于内蒙东部,属早侏罗世煤田。

盆地内发育一套三角洲相、湖泊相内陆含煤沉积。

受同沉积构造控制,煤体形态沿倾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沿走向具有分区性。

【总页数】1页(P10)
【作者】李殿安
【作者单位】东煤公司地质局472勘探队,通辽028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0.1
【相关文献】
1.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划分与煤聚积规律分析 [J], 李增学;韩美莲;魏久传;余继峰;李江涛;吕大炜
2.舒兰煤田水曲柳-平安普查勘探区含煤沉积特征与煤聚积规律 [J], 于树旺;刘福胜;于超
3.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聚积环境背景及聚煤特征 [J], 王宇林;杨福珍
4.塔拉纳基盆地和库珀盆地富脂肪煤的地球化学:存在可能生油煤的意义 [J], Curr.,DJ;曾国寿
5.黄县断陷盆地充填演化与煤聚积规律 [J], 魏久传;李增学;李守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地层特征

内蒙地层特征

白音查干凹陷地层特征简表白音查干凹陷是二连盆地西缘的一个中生界残留凹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东西长约150Km,南北宽约15~28Km,面积约3200Km2,凹陷由差异明显的两部分组成,西部受塔拉边界断层控制形成北断南超的箕状洼陷,是凹陷沉积、生烃主体。

凹陷的基本构造格局可分为塔拉断裂构造带(北部斜坡带)、西部洼陷带、白音断裂构造带(南部斜坡带)、东部洼陷带和白音查干超覆带五个斜列展布的二级构造带。

西部洼陷的塔拉断裂带(北部斜坡带)受边界塔拉断层控制,形成具有同生性质的逆牵引背斜构造以及断鼻构造,具有圈闭发育早,面积较大,距油源近等特点。

白音断裂带(南部斜坡带)受白音断层及其规模较小的三、四级断层作用形成了以断块、断鼻为主的储油构造。

圈闭特点是断层多、断块破碎,虽然具有大的鼻状构造背景,但被断层切割成许多断块圈闭。

每一断块都是一个独立的聚油单元。

由于沉积特征的差异,且断层多、断块破碎,各个构造带形成的了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岩性特征,也形成了不同的岩电关系。

白音查干凹陷生油岩在纵向上有三套,即阿尔善组二段、腾格尔组下部和都红木组的二三段。

从有机质丰度指标来看,这三套烃源岩质量均较好,为好~较好烃源岩,从烃源成熟度来看,都二三段烃源岩属于未成熟烃源岩,未进入生烃状态,而阿尔善二段、腾格组下部的烃源岩在都红木组~赛汉塔拉组沉积时期,进入成熟阶段,逐渐开始了生烃高峰时期,成为了白音查干凹陷的主力烃源岩。

平面上,都红木组、腾格尔组烃源岩在桑合地区厚度较大,在翁特、达尔其地区较薄。

阿尔善二段烃源岩在翁特地区最厚、桑合地区次之、达尔其地区最薄。

在西部次凹的南北斜坡带上,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致使储集层的特征也有所不同,在北部斜坡带(即塔拉断裂带)受塔拉断层影响,地势高差大,陡斜坡,近物源,形成了多期扇三角洲沉积。

由于颗粒粗细混杂,搬运距离短,且快速堆积,使得碎屑颗粒分选差,储集层的物性变化大,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阿尔善组一段,腾格尔组上部和都红木组一段,从阿尔善组到都红木组砂体类型有辫状河道砂、水下河道砂、前缘席状砂等。

东胜煤田某矿2(-2)煤层厚度变化与聚煤规律

东胜煤田某矿2(-2)煤层厚度变化与聚煤规律

[ 摘
要 ] 通过 对 东胜 煤 田 某矿 2 煤 层厚 度 变化 的 分析研 究 , 讨 了 2 探 煤厚 变化 规律 , 并初 步分析 了聚煤规 律 。研 究表 明 : 井 田 内 2 该 煤 层厚 度 变化较 大 , 其沉 积环 境属 于 河 流沉积 体 系。而地 壳的 不均衡 振 荡运 动和 古地 理环 境 的不 断 变迁 , 煤层 出现 了不 使 同部 位 的 变薄 和缺 失 。 [ 关键 词 ] 煤 层厚 度 ; 聚煤 规 律 ; 东胜 煤 田 ; 沉积 环 境 [ 中图分类号 ]P2 . [ 6 4 文献标识码 ]B [ 6 文章编号 ] 台 向斜 东胜 隆起 区 中东部 , 图 1 示 。 北地 台 如 所 华

煤 田北部 , 距离东胜 区政府所在地( 东胜区 ) 西北
方 向约 1 m。 田面 积 约 3.2k 拟定 建设 为 3k 井 66 m , 5 0万 的 大型矿 井 。 井 田含煤 地 层为侏 罗 系 0 该 中下统 延 安组 ,而 延安 组作 为鄂 尔 多斯 盆地 中生 代 重 要 的 含 煤 地 层 …, 组 内含 2 34 56号 共 其 、、 、 、
及煤 层 的组 合 。2 层 位 于延 安组 顶 部 , 层 顶 煤 煤
板岩性 主要 为粉砂 岩 和细砂 岩 ,底板 岩 性 主要 为 砂质 泥岩 及粉 砂岩 。 12 区域 构造 .
研 究 区井 田大 地构 造属 于华 北地 台鄂 尔多 斯
2 1 年第 3 01 期
刘小亮
东胜煤 田某矿 2 煤层厚度变化与聚煤规律

2 煤位于延安组顶部 , 大部分可采煤层较稳 定。 该煤层呈黑色 , 条痕 为褐黑色 , 沥青光泽 , 参差 状 、 角状断 口, 棱 内生 裂 隙较 发 育 , 为黄 铁 矿 及 常 方解石薄膜充填 , 煤层中见黄铁矿结核。 宏观煤岩

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沉积特征与超厚煤层异地成因分析

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沉积特征与超厚煤层异地成因分析

吉尔嘎郎图凹陷赛汉塔拉组沉积特征与超厚煤层异地成因分析吴昕;吴冲龙;毛小平;张继吟【摘要】吉尔嘎郎图凹陷的赛汉塔拉组沉积于基底减速沉降—充填演化阶段,是凹陷进入湖泊萎缩阶段早—中期的产物,其层序地层单元属于水退体系域.自下而上由浅湖相、三角洲相和曲流河相组成.其中的超厚煤层与大量薄层浊积砂岩共生,形成于该凹陷的次级深断槽中,沉积环境应为浅湖和局部较深湖.传统的煤沉积模式难以解释其超厚煤层的成因.通过对煤层和夹矸的沉积学研究,以及凹陷充填序列分析,建立了一种陆相超厚煤层异地成因新模式——“弱风暴及水下泥质、砂质重力流亚模式”,简称为胜利盆地亚模式.推测成煤物质是由远源河流搬运而来的巨量异地高灰泥炭,可能先沉积于滨湖三角洲,后经滑塌和浊流作用转移至浅湖中,并经再次分异、沉积成为超厚的低灰煤层.【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10页(P1155-1164)【关键词】超厚煤层;异地煤;煤层成因;二次堆积;煤沉积模式;吉尔嘎郎图凹陷【作者】吴昕;吴冲龙;毛小平;张继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430074;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吉尔嘎郎图凹陷(或称为胜利盆地)位于二连盆地的东南边缘,地处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境内。

该凹陷东西两侧均以断裂为界,分别与大兴安岭隆起和苏尼特隆起邻接,具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地堑形态。

总体走向NE,长45 km,宽15~20 km,面积约500 km2(图1)。

其沉积盖层为下白垩统巴彦花群,最大厚度约3 500 m充填序列和沉积特征在二连盆地各凹陷有相似性[1-3]。

上部的赛汉塔拉组(K1bs)赋存有超厚优质煤层和丰富的煤层气资源[4]。

其中,富煤带位于凹陷中部,长45 km,宽7.6 km,面积342 km2,煤层累计厚度多在200 m以上,最厚处达400 m,单层最大厚度为244.7 m,地质储量224×108 t。

五一牧场煤田地质背景与聚煤规律分析

五一牧场煤田地质背景与聚煤规律分析
育 到 了鼎 盛 时 期 , 水域 辽 阔 , 开 成 了大 湖 的地 理 景 观 , 只在 盆地 内 局 部 存 在
东北侧为呼和诺尔坳陷的边界断层, 向南进 入蒙古国镜 。为一 由断裂和凸
起 所控 制 的含 煤 盆 地 。 1 . 2地 层 条件
短道河流, 由于沉积环境稳 定, 形成 了巨厚黑灰色泥岩 , 这层黑 灰色泥岩成 为了区分大磨拐河 组和伊敏组 的重要标志层。 没有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 层, 厚度小 , 煤类大 多为长焰煤 。属 于盆地演化 中期“ 超 覆扩 张 ” 阶段 的产
2 . 1沉 积 环 境
海拉尔坳陷东缘受哈克一 巴 日图断裂控制 ,西缘受额尔古纳大断裂控 制, 它是在华 力西褶皱构造基底 上发育起来的 , 于 早白垩世大幅度坳 陷而 形成 的。构造盆地的发生、 发展上受 NE、 N I NE向断裂 活动控 制, 因而铸成 NE 、 NNE向凹陷和 凸起平行相 间排 列的构造结局 。凹陷盆地一般沉积了 上侏 罗统 白音高老组火 山岩和下白垩统 大磨拐河组 、伊敏 组含煤建造, 最 大 厚度可达 3 5 0 0 m。凸起区一般 出露有 上古 生界地层 , 华 力西 期花岗岩和 中生代陆相火 山岩。 在 同一凹陷或凸起中, 有北浅 南深 的趋势 , 故而北部为 沼泽相, 对成煤有利 。 五一牧场盆地位于兴安地槽褶皱系呼和诺尔 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 其
物。
五一牧场煤 田属第四系全掩盖式, 通 过钻探揭露的地层有上侏罗统 白 音高老组 ( I 如 ) 、 白垩 系大磨拐河组 ( K 1 d ) 和伊敏组 ( K 。 y ) 、 第 四系 ( Q) 。含煤 地层为 下白垩系伊敏 组 , 以灰色的泥 岩, 粉砂岩 为主 , 夹薄 层灰 白色 细砂 岩、 粗砂岩 , 全 区发育 , 钻孔揭露 最小厚度 2 4 . 7 0 m, 最大 厚度 4 5 6 . 4 4 m, 平均 厚度 1 9 9 . 4 9 m。同下伏大磨拐河 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大磨拐河组地层在 本 区全 区发育 , 以灰色 、 深灰色泥岩 、 粉 砂质泥岩为主 , 钻 孔揭露最小 厚度 8 . 8 2 m, 最大厚度 4 3 2 . 2 1 m, 平均厚度 6 2 , 4 2 m。 经钻孔证实, 本区大磨拐河组 不含煤。与下伏 白音 高老组为不整合接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订日期 : 编辑 : 陶卫卫 2 0 1 1 0 9 2 3; 2 0 1 1 1 1 3 0;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刘敬杰 ( , 男, 山东泰安人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煤田地质 、 矿产勘探等工作 ; : h 1 9 1 9@1 1 9 6 5—) E m a i l 6 3. c o m。 y y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又旗赛罕塔拉找煤总结 , 1 5 地质队 , 1 9 9 1年。 ① 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 1
2 煤层煤质特征
2. 1 煤层特征 白垩系下统巴彦花组自下而 上 赋 存 有 1, 2, 3, 4 四个煤组 , 以第 3 煤 组 最 好 , 被 格 吉 格 隆 起 隔 开, 形 成了 2 个 聚 煤 带 。 格 吉 格 隆 起 东 北 部 分 布 范 围 较 广, 煤层较 连 续 , 不能 1, 2, 4 煤 组 可 采 点 少 而 分 散,
·5·
第2 8 卷第 3 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0 1 2年3月
剥蚀殆尽 , 岩性由 灰 绿 色 、 灰 白 色 粗 砂 岩、 砂砾岩和 泥岩组成 。 底部为一层不稳定的砂砾岩和砾岩 。 岩 层厚度沿倾向及走向变化较大 。 在煤田东部边缘部 位, 该组中部湖湘 沉 积 层 位 直 接 超 覆 在 上 石 炭 统 阿 其上下的含煤沉积和粗碎屑岩均缺失 , 木山组之上 , 岩性为灰绿色 、 灰黄色及灰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 。 1. 2 构造 都呼木盆地内的 总 体 构 造 线 方 向 均 呈 EW 向 , 保留着阴山巨型 纬 向 构 造 体 系 的 基 本 骨 架 和 特 征 。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是华力西期以及早期构造运动在 该区反复作用 的 结 果 。 燕 山 期 和 喜 玛 拉 雅 期 运 动 , 该区 受 NWW—S 形 成 了 NN E E 向 的 挤 压 力, E向 一系列的 褶 皱 和 断 裂 , 复 合 在 纬 向 构 造 体 系 之 上。 赛罕塔拉煤田主要 褶 皱 和 断 裂 有 查 干 敖 包 包 尔 敖 亦称乌尔塔高勒庙隆起 ) 、 白乃庙 温都 尔庙 包隆起 ( 隆起 、 都呼木断陷盆地 、 格吉格隆起 、 好来 锡林 呼都 格弧形断裂等 。 ( ) 乌尔塔高 勒 庙 隆 起 : 位 于 都 呼 木 盆 地 西 北, 1 轴向近 EW, 由海西期花岗岩及古生 代 地层组 成 , 地 层倾角较大 , 断层较发育 。 ) 白乃庙 温 都 尔 庙 隆 起 : 位于都呼木盆地东 ( 2 南, 由上志留统白 乃 庙 组 、 寒 武 系 温 都 尔 庙 群、 石炭 系、 二叠系 、 上侏罗统大青山组及海西期花岗岩组 轴向 N 断层发育 。 成, E E, ( ) 都呼木盆 地 : 位于好来 锡林呼都格弧形断 3 乌尔塔高勒庙隆起以 S 呈椭圆形 , 三面 裂以 NW, E, 基岩出露或浅埋 , 轴向由 N 东西长 E 转 为 NN E 向, 约1 宽约 2 在北东一面开口与赛罕塔 1 0k m, 7k m, 拉盆地连成一 体 , 构 成 了 完 整 的 N 缓 S 倾、 西浅东 较大的隆起有 深的掀斜含煤 盆 地 。 基 底 凹 凸 不 平 , 格吉格隆起 , 深度 已 近 地 表 , 向 东 西 延 展 倾 没, 形成 互为联系的同一含煤盆地 。 岩层大致倾向 S 平均 E, 倾角 1 。由 于 燕 山 运 动 的 影 响, 使煤系地层发 ° ° ~3 生了宽缓的褶曲 , 并 伴 随 有 稀 少 的 NN E—N E 向高 落差2 沿 走 向 延 伸 长, 倾角 角度正 断 层 , 0~1 5 0m, , 呈阶梯状分 布 , 个别断层两侧常伴有小的 5 0 ° 0 ° ~7 发育宽 分支断层 。 另外煤 田 内 由 于 受 断 层 的 影 响 , 缓的褶曲 , 褶曲幅度较小 , 约6 跨度在15 0~7 0m, 0 0 。 0 0m ~20 ( ) 格吉格隆 起 : 都 呼 木 盆 地 的 中 西 部, 被新生 4 界地层掩盖 , 由于其存在使都呼木盆地形成了南西 、 北东 2 个独立的含煤亚盆 。 基底为古生代地层和海
第2 8 卷第 3 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0 1 2年3月
内蒙古赛罕塔拉煤田地质特征及其聚煤规律研究

刘敬杰 , 赵磊 , 侯庆林 , 朱猛
( 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 山东 泰安 2 ) 7 1 0 0 0
摘要 : 二连盆地群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个晚中生代盆地群 , 都呼木盆地是其 中 之 一 富 煤 盆 地 , 含煤层位于白垩 煤层的煤质为中灰 、 中高硫 、 高 发 热 量、 低 磷—中 磷 低 氯 的 褐 煤, 受好来 锡林呼都格断裂控制形 纪彦花组第五段 , 自然分割成了若干个规模不等的聚煤盆地 。 盆地边缘地区 岩 浆 岩 发 育 , 以华力西中晚期、 燕山 成的赛罕塔拉煤田 , 岩性从超基性 — 酸性 , 一般呈岩基 产 出 。 煤 层 形 成 于 漫 流 为 主 的 沉 积 组 合 类 型 和 浅 水 重 力 流 和 早期侵入岩为主 , 泥炭沼泽沉积物为主的沉积相 。 沉积环境对富煤带 展 布 起 控 制 作 用 , 该 区 主 要 聚 煤 作 用 发 பைடு நூலகம் 在 盆 地 发 育 的 晚 期, 富煤带在控盆断裂的西北一侧 2~4k m 附近 。 关键词 : 地质特征 ; 聚煤规律 ; 都呼木盆地 ; 赛罕塔拉煤田 ; 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 : P 6 1 8. 1 1 文献标识码 : A
2] 连成片 ①[ 。
( ) 第 1 煤组位于巴彦花组第五岩段上部 , 煤组 1 平 均 厚 2. 煤组顶板岩性为泥 厚 0~4. 3 4 m, 1 4 m, 岩, 含夹矸石 1~2 层 , 沿走向和倾向变化很大 。 ) 第 2 煤组位于巴彦花组第五岩段中上部 , 距 ( 2 煤 组 厚 0~4. 平均 1 煤组平均 间 距 5 7. 8 1m, 5 5 m, 厚 1. 顶 底 板 岩 性 分 别 为 中 砂 岩 和 泥 岩, 含夹 9 5m, 属结构简单 、 极不稳定煤层 , 工业价值 矸石 1~4 层 , 不大 。 ) 第 3 煤组位于巴彦花组第 五 岩 段 下 部 , 距2 ( 3

苏尼特右旗建源矿 业 有 限 责 任 公 司 , 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 右旗赛汉塔拉煤田查干胡舒煤炭普查报告 , 2 0 0 8年。
·6·
第2 8 卷第 3 期 地 质 与 矿 产 2 0 1 2年3月
煤组平均间距 3 煤组厚 0~3 平均厚 4. 1 7m, 2. 4 9m, 含煤 1~7 层 , 煤层厚 0~1 平 均厚 1 0. 6 7m, 9. 8 7m, 向 边 缘 部 位 很 快 尖 灭, 沿倾向煤层厚度变 4. 0 3 m, 局部砂岩 , 属结构 化很大 。 顶底板岩性主要为泥岩 , 较复杂的不稳定 — 极不稳定煤层 。 ( ) 第 4 煤组位于巴彦花组第五岩段底部部 , 距 4 零星分布 , 属煤线 , 顶底板 3 煤组平均间距2 7. 8 1m, 岩性分别为中砂岩和泥岩 , 无工业价值 。 2. 2 煤质特征 各煤层 变 质 程 度 均 较 低 , 煤 岩 类 型 暗 淡 型, 呈 光泽暗淡 、 均一结构 , 有时片状结构 、 块 黑 — 黑褐色 、 状构造 , 断口平坦 、 易燃易碎 、 残灰白色 , 含黄铁矿结 核; 煤岩成分主要为丝炭 、 暗煤 , 亮煤 、 镜煤次之 。 各 项指标如下 : ( ) 水分 : 原煤一 般 在 1 浮煤 1 1. 9 7% ~1 5. 2 3% , 平均值在 1 水分一般高于原煤 , 3. 1 6% ~1 6. 0 8% 。 ( ) 灰分 : 原煤一 般 在 1 浮煤 2 9. 5 5% ~2 3. 8 3% , 在1 0. 7 6% ~1 0. 8 4% 之间 。 ( ) 挥 发 分: 浮煤挥发分均大于4 平均在 3 0% , 4 2. 6 8% ~ 4 4. 0 0% ,原 煤 挥 发 分 4 3. 0 2% ~ 。 4 3. 0 9% ( ) 硫分 : 在 1. 4 7 6% ~2. 1 2% 之间 。 ( ) 发热量 : 原煤一般在 1 / , 5 6. 8 9~2 3. 8 6M J k g 浮煤在 2 / 4. 0 5~2 5. 6 3M J k g 之间 。 该区各煤层的煤质为中灰 、 中高硫 、 高发热量的 老年褐煤 ; 低磷 — 中磷低氯 、 一级含砷煤 。

杂色砂砾岩夹灰绿 、 棕红色 砾岩互层夹深灰色泥岩 、 泥岩 , 表现为一层较厚的砂砾岩或风化壳 。 第二岩性段 : 局部分布 , 上部深灰 — 灰色厚层泥 岩夹 薄 层 粉 砂 , 下 部 夹 油 页 岩、 泥 灰 岩、 钙 质 砂 岩。 在盆地边缘部位粒度变粗 , 厚度变薄至尖灭 。 第三 岩 性 段 : 该岩段在都呼木盆地内除格吉格 隆起外 , 普遍发育 。 岩性灰 — 灰白及灰绿色砂砾岩 、 粗砂岩 、 泥岩 , 含炭屑和黄铁矿 。 第四 岩 性 段 : 该段在都呼木盆地内除格吉格隆 起外 , 普遍发育 。 岩性灰绿 — 灰色泥岩 、 砂质粘土岩 砂砾岩 , 含炭屑 ; 顶部偶夹薄层煤线 , 局部有 夹砂岩 、 泥灰岩薄层 。 第五岩性段 : 在都呼木盆地内除格吉格隆起外 , 普遍发育 。 灰 — 灰白 — 灰黑色粗砂岩和砂质泥岩夹 砂砾岩和褐煤层 , 常为绿灰色泥岩夹炭质泥岩和褐 煤层 , 共含煤 4 层 , 其 中 以 第 三 煤 层 发 育 较 好, 可采 面积较大 , 煤层一般向盆缘及近隆起部位变薄尖灭 , 岩段厚度由西向东自北而南有增厚的趋势 。 该段顶 部岩层局部被剥蚀 , 直接与上覆古近系呈不整合接 触关系 。 第六岩性段 : 该岩段分布范围略同五段 , 局部已
西期花岗闪长岩组成 , 且两翼倾斜较陡等深线较密 , 轴向 N 向两端倾没 。 E, ) 好来 锡林呼都格弧形断裂 : 位于盆地南 缘 , ( 5 控制了新生代地层 的 形 成 , 为都呼木盆地的东边界 延展方向与 区 域 构 造 线 一 致 , 长约9 走 断裂 , 5k m, 向在南 部 N — 向 , 中 部 及 北 部 呈 弧 形 转 为 E E N E 倾角7 左 右, 属 正 断 层, NN E 向 。 总体倾向 NW, 0 ° 下( 北西 ) 盘 中 生 界 的 白 垩 系 和 新 生 代 地 层, 上( 南 盘寒武系温都尔庙群 。 断裂中部落差较大 , 大于 东) 向东 、 向西断距变小 , 断距小于 5 15 0 0m, 5m。 1. 3 岩浆岩 主要 出 露 于 都 呼 木 盆 地 边 缘 地 区 , 以华力西中 燕山早 期 侵 入 岩 为 主 , 岩 性 从 超 基 性—酸 性, 晚期 、 一般呈岩基产出 。 华 力 西 期 的 岩 脉 以 酸 性 为 主 , 产 于大型侵入岩体之中 。 喜玛拉雅期基性喷发玄武岩 分布零星 , 分布在都呼木盆地的南缘 , 盆地内尚未发 现 。 岩浆岩主要形 成 于 含 煤 盆 地 形 成 之 前 , 与古生 代地层一起构成了盆地的边缘和基底岩石 。 没有对 含煤地层造成影响 和 破 坏 , 喜玛拉雅期喷出岩虽然 但在含煤盆地的大量深钻中 形成于煤层沉积之 后 , 未发现其踪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