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_徐承泰
汉代五铢钱的做法

汉代五铢钱的做法
汉代五铢钱的做法
汉代五铢钱是古代铸币技术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还是中华民族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
五铢钱的铸造工艺极为讲究,下
面从材料、工艺、质量等方面介绍汉代五铢钱的制作过程。
1. 材料的选择
汉代五铢钱的主要材料是青铜合金,通常由铜和锡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这种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可以保证五铢钱的
硬度和表面的光泽度。
2. 铸造工艺
五铢钱的铸造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要先制作一个雕刻师出具的模具,然后将模具按照五铢钱的形状进行修整和校验。
然后,将制作好的模
具放入炉中加热,使其温度逐渐升高。
当模具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将
铜锡混合物倒入模具中,然后等待铜锡混合物冷却凝固。
最后,将铸
好的五铢钱翻出来,清理表面和删除余料。
3. 质量的控制
汉代五铢钱的质量十分重要。
质量不好的五铢钱会严重影响其使用价
值和历史价值。
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熔炼材料的选择和铸造工艺的控制。
一段时间内,只能使用同一种铜锡比例的材料进行铸造。
而在铸造工艺方面,要注意炉火的大小和温度的控制,不得过渡或不足。
4. 意义和影响
汉代五铢钱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为中华民族货币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五铢钱的产生也极大地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总之,汉代五铢钱的制作技艺艰巨,需要经过多次的实践和探索,才形成了如今的技艺。
它的形成是中国货币文化发展史上不可忽视的一笔,值得我们永久铭记。
孙仲汇谈古钱收藏:两汉五铢

孙仲汇谈古钱收藏:两汉五铢升值缓慢的两汉五铢对于初学者来讲,却是一个福音,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上一大堆,除了研究学习,说不定还能淘到一些罕见版别。
作者孙仲汇五铢始铸于公元前118年的汉武帝时代,直至隋末才寿终正寝,中间时铸时停竟长达七百多年,堪称古钱中的第一寿星了。
八十年前,古泉学家郑家相先生写了《五铢之研究》,分期在泉币杂志上刊登。
郑先生平时去钱币市场,首选的就是各式五铢,收集网罗,不遗余力,还自号“赤仄老人”,赤仄是汉武帝初铸五铢时的一种式样,可见他已将研究五铢当作了终身事业。
进入新世纪后,各种古钱币的价格逐渐飚升,唯独五铢钱升值缓慢,如普通的两汉五铢仅从几毛钱升值到2元左右。
但对于初学者来讲,也是一个福音,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买上一大堆,回家清洗整理,再与书本资料核对一下,看看哪些是西汉的,哪些是东汉的,若能再找到几个稍少一些的版别,就是一种乐趣和享受了。
我自1992年开始收集钱币,并没有专题目标,只要觉得便宜就买一些,不知不觉间家里的两汉五铢已有了一大堆,今挑一些出来供泉友参考。
一。
宽字五铢,朱中竖上出头。
按宽字及出头朱都是汉武帝五铢的风格,但两个特征出现在同一钱上的情况不多。
(图1:宽字五铢)二。
五铢面穿上倒三角星连郭。
按西汉早期五铢面穿上或穿下连郭半星文者常见,这类半星文一般呈浅半球状,而三角星发现不多。
(图2:五铢面穿上倒三角星连郭)三。
东汉五铢背穿左阳文六。
按东汉五铢带有阴文数字者尚多,阳文则少。
(图3:东汉五铢背穿左阳文六)四。
东汉五铢背穿右阴文工,左阴文人(呈单人旁)。
按东汉五铢上单工、单人者都见过,有工人二字者不多。
(图4:东汉五铢背穿右阴文工,左阴文人)五。
东汉五铢面下星四枚。
此星均不连郭,和西汉不同,有的在正下方,有的偏左,有的偏右,有的穿上有阴文一。
(图5:东汉五铢面下星四枚)六。
东汉五铢,五字下矩竖。
此钱与上述面下星点的五铢同出(此外还有背星点的)。
七。
细笔五铢,直径2.41厘米,明显小于两汉五铢。
五铢钱始于哪个朝代

五铢钱
五铢:始于西汉的中国古代货币。
汉武帝在位期间,鉴于原流通货币四铢半两与“三铢”钱引发严重币值混乱,铸行重如钱文的“五铢”钱。
其经历郡国自铸、官行赤仄、三官分铸三个阶段,成为汉王朝统一的基础流通货币,并影响到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初等朝代和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流通时间较长、流通区域较广的金属货币,在世界货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铢钱的优点
一是大小轻重适度。
五铢钱轻于秦半两钱而重于汉半两荚钱,这种适中的重量便于携带和计数。
二是形制铸造先进。
五铢钱继承了半两钱圆形方孔的基本形态,并且内外有郭,这样既可以保护币面文字不受磨损,又增加钱币的牢度。
三是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朝廷。
汉武帝元鼎四年命令上林三官铸造标准五铢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自西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铸币权都集中于中央。
由于五铢钱的制作是由朝廷的专门机构负责的,所以,钱币的质量有保证。
内史郡国五铢的特征

内史郡国五铢的特征内史郡国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征。
下面将从材质、形状、重量、文字和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
内史郡国五铢的材质主要以青铜为主。
青铜是一种由铜和锡合金化合而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韧性和耐磨性。
内史郡国五铢的青铜材质使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久性,可以长时间流通使用。
内史郡国五铢的形状为圆形,直径约为 2.5厘米左右。
圆形的设计使其易于携带和储存,也方便进行计数和交易。
同时,圆形的形状也象征着和谐与完整,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
第三,内史郡国五铢的重量一般在3至4克之间。
重量的控制使得每个内史郡国五铢具有相对统一的价值,便于流通和交易。
同时,适中的重量也使得内史郡国五铢在携带和使用时更加方便。
第四,内史郡国五铢上刻有文字和图案。
文字一般刻有“内史郡国”四个字样,表明了该钱币的产地和使用范围。
图案方面,内史郡国五铢常常刻有一些寓意深远的图案,如龙、凤、麒麟等,这些图案象征着吉祥和权威,也展示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
内史郡国五铢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材质、形状、重量、文字和图案等方面,还体现在它的使用范围和历史背景上。
内史郡国五铢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内史郡国一带,这些地方往往是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内史郡国五铢的流通使得这些地方的交易更加便捷,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内史郡国五铢的历史背景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在古代,中国的政权经常更迭,不同的朝代会发行自己的货币。
而内史郡国五铢的产生和流通往往与当时的政治权力和地方经济紧密相连。
总的来说,内史郡国五铢作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征。
它的材质、形状、重量、文字和图案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
同时,它的使用范围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状况。
这些特点使得内史郡国五铢成为研究古代货币和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物。
汉龟二体五铢钱问题探究

第10卷第1期Vol. 10,N〇. 1长安学刊Changan Xue Kan 2019年5月Mar. ,2019汉龟二体五铢钱问题探究宁辛(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7)摘要:汉龟二体钱是汉朝时期西域龟兹国铸造使用的货币。
受中原文化影响,这种钱币一面为汉文,一面为龟兹文。
龟兹五铢自三、四世纪就流通于龟兹本土,终于七世纪中叶,是龟兹地区一种重要的法定货币。
关键词:龟兹;库车;汉朝;五铢钱文章编号:978 -7 -80736 -771 -0(2019)01 -011 -04龟兹国经济面貌龟兹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一个绿洲国 家东起今库尔勒以接焉普,西抵巴楚北依天山,南临塔 克拉玛干沙漠。
“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其中心 地在今库车县一带。
早自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1 ~公元前87)起,龟兹 就与内地政权有了正式交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种 交往始终未曾中断。
汉武帝时联姻乌孙,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 给乌孙王岑瞰和翁归靡。
解忧公主与翁归靡生有一女,后嫁与龟兹王绛宾,龟兹国与汉王朝即为甥舅关系,联 系更为紧密。
《汉书•西域传》记载:“宣帝时……乌孙 公主遗女来至京师学鼓琴,汉遣侍郎乐奉送主女,过龟 兹。
龟兹前遣人至乌孙求公主女,未还。
会女过龟兹,龟兹王留不遣,复使使报公主,主许之。
后公主上书,愿 令女比宗室人朝,而龟兹王绛宾亦爱其夫人,上书言得 尚汉外孙为昆弟,愿与公主女俱人朝。
元康元年,遂来 朝贺,王及夫人皆赐印缓。
绛宾死,其子皿德自谓汉外 孙,成、哀帝时往来尤数,汉遇之亦甚亲密。
”龟兹不仅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而且物产丰富人口 众多位居要冲,汉唐两代的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的 治所曾设在龟兹。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不仅促使了龟兹 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且也促使了龟兹在吸收和融汇外 来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产生出灿烂的龟兹物质文明,丰 富了我国多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西域民族史和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中占有显著的地位。
郡国五铢

郡国五铢,始铸于汉武帝元狩5年(前118),型制不一,大多薄小.当时各地诸侯有铸钱权,都在自己的封地开矿铸钱,聚敛财富.赤仄五铢,始铸于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将铸钱权收归中央,铸赤仄五铢,以一当郡国五铢五,赤仄五铢型制工整厚重,重量达到4.5-5.3克,折合当时的6,7铢.史记记载:"武帝铸五铢钱,郡国多奸铸,多轻,而公卿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仄一种,一当五,赋官用,非赤仄不得行.'很多人对于赤仄二字感到费解,仄即侧(也指内外郭),赤仄就是指外沿打磨工整,细郭厚重的五铢钱.三官五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废赤仄五铢(赤仄实际上是一当五,而又重略于五铢的虚值币),将铸币权集归中央,令上林三官(即钟官、办铜、均输)所铸之钱.在风格上看武帝三官五铢是五铢钱从初始到成熟.武帝三官五铢昭帝,宣帝五铢:汉武帝死后,由年仅8岁的儿子刘弗陵继位,即昭帝,在位13年(前86年-前74年).昭帝死时年仅21岁.由刘病已(刘询)继位[刘病已的祖父是卫后之子,曾被立为太子(淚太子),被诬害而死,子孙都在民间].在此其间的五铢钱均沿袭武帝的三官制,风格上有所改变.昭帝三官五铢宣帝三官五铢昭,宣帝其间,铸钱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进,就是用母范翻造泥子范.在此之前,官铸钱都是用石范,铜范等直接浇铸,对钱范的损耗较大.而用母范翻制泥子范的方法对母范几乎没损耗,而且提高了铸钱的效率,出现严重移范的机率就更少了.双胎五铢就是采用母范翻子范法的典型物证.西汉过了宣帝统治的顶峰,开始逐渐衰落.皇亲国戚和豪强地主,采用各种手段霸占大量的土地,使无数的自耕农民失去产业,成为流民,也使经济变得萧条.并在民间有盗磨五铢钱外郭,取铜屑盗铸的现象.磨郭五铢也始于此.磨郭五铢西汉末的私铸五铢毛边五铢:出土于西安市郊的三官铸钱遗址.是当时的废品,废弃的原因大多是移范,钱体或钱文有严重的流铜,钱体畸形残缺等.此类钱未经加工打磨,边沿和穿口多有余铜.并不在民间流通,只能在铸钱等遗址出土发现.武帝时期的五铢特征:因为铸范为石质或铜质钱,所以钱文明显略带隐起,五字相交的两笔比较直.赤仄五铢昭帝时期五铢:沿袭了五帝五铢的三官制,风格有所改变:钱文不再隐起,五字相交的两笔较弯曲.宣帝时期五铢:边缘较阔,厚重制美,五字相交的两笔更弯曲,与上下两横几乎垂直交接.有什么其他关于五铢钱的疑问请回帖提出,谢谢!让大家久侯了,续:鸡目五铢:工整精美,堪称小巧玲珑.也是颇有争议的品种,对于其铸造时期主要有3种观点:<1>南北朝陈五铢说:被认为是,但明显不是,可以否定了.天嘉五铢:<2><华谱>:"俗称'鸡目五铢',旧说系之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铸币.新说认为系西汉时期由东园匠专铸皇室陵内用冥币也.按,据出土实物鉴析,均未见流通之磨损痕迹;又,是物尽出自墓葬(或陪脏坑),从而"冥币'之说,更有根据矣.<3>我比较赞同民国时期的说法:王莽铸的,与大泉五十,契刀,金错刀子母相权相权,铸于王莽篹汉前.看行制字文,如同缩小了的宣帝五铢.愚曾买一些小泉直一的窖藏筒子,打开发现常有鸡目五铢,足以推翻<2>的观点.鸡目五铢:东汉建武五铢:始铸于汉光武帝(刘秀)建武16年(40年),其钱与淮阳王五铢几乎一样,至今难辩.中山国铸的郡国五铢面的五铢,我为什么能肯定是中山国铸造的呢? 请再看以下的图这些破烂是什么?是我认为我去年的一大艳遇与收获,满城出土的毛边五铢,而且很多是铸造残缺的,是当时铸成后被废弃的,也不可能参与流通的,与西安铸钱遗址出的风格,坑口截然有异以上均是满城出土的中山国郡国五铢,下图是同出的钱树树枝`。
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

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摘要】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形式,对五铢钱的认识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在西汉至隋朝这段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历程,并对中国古代的经济、金融体制有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五铢钱、货币文化、汉武帝【正文】谈到中国古代货币,人们会自然地想到圆形方孔钱。
的确,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到清朝末年,圆形方孔钱大约流通了两千一百多年,这在世界货币史上也是罕见的。
而五铢钱作为圆形方孔钱的一种,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 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 年),共通行了七百三十九年,在我国古代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我国古代货币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我们如何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呢?要从五铢钱看中国古代货币文化,首先要了解五铢钱的发展历程。
五铢钱之所以能长久地被人们使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重量适中,能方便地被携带和使用。
秦朝使用的货币半两钱过于厚重,而汉初的半两钱又太轻小,都不适合于实用,因而后来在人们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中出现了重量适中的五铢钱。
五铢钱比较适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
汉以后的历代都沿袭对五铢钱的使用,直至被开元通宝取代。
刘邦起兵时,为筹集经费,开始自行铸钱,但实重不足,为了笼络人心,还允许民间私铸钱币,这种方法虽收效一时,却带来无穷后患。
当时铸造出来的钱币在材质、大小及重量上都有很大差别,小钱泛滥,货币流通非常混乱,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发展受阻。
到了汉武帝执政前期,又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对外战争,耗用了巨额的费用,动用了大量人力,而大量人力的投入又导致生产受损、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这样,在基本结束对外战争后,改变财政上的被动局面成了当务之急。
然而在当时的税收制度下,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
于是汉武帝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改革,力求增加财政收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五铢钱的铸造和将其作为法定货币投入市场使用。
东汉货币制度

东汉货币制度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货币制度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以下是关于东汉货币制度的一些简要介绍:钱币种类:东汉时期的钱币种类主要有五铢、刀币、布币等。
五铢:五铢是东汉常见的货币,由五条铜制小片组成,中间有一个方孔。
五铢的重量和尺寸都有统一的规定,显现了统一的货币标准。
刀币:刀币是一种刀形的铜质货币,因其形状而得名。
刀币的使用相对较少,仅在后期发行过程中出现。
布币:布币是一种以布质为基体的货币形式,主要用于贸易交易。
布币的收受者可以通过切割布币的一部分并加盖公章来验证其真实性。
钱银并行:在东汉时期,除了铜币,还出现了银质货币的流通,追求更加方便和高效的交易形式。
辅币制度:东汉时期也兴起了辅币制度,即以实物作为交易媒介,如粮食、布匹等。
货币骈次制度:东汉时期继承了西汉的货币骈次制度,即不同面值的货币在市场上的价值关系。
总体而言,东汉时期的货币制度相对稳定,货币种类相对简化。
此时期的货币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贸易需求,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Ⅵ 式 钱文特 征包括 A 型的前 五式 , 但 钱 背有四出文 。标本陕西兴 平 [21](图五 ∶1)、甘 肃庆阳 [22](图五 ∶2)所出 。
B 型 “五” 字交笔 略敛形 。“ 五” 字较 A 型 略 窄 , 中间 交叉 两笔 弯曲 程度 大 , 与上 下两 横 相 交 处 外 放 程 度 不 如 A 型 ;上 下 两 横 出 头 。 “ 铢”字“ 朱”旁 上部圆折 。据“ 铢” 字特征 分为 3 式。
C Ⅱ b 式 “ 铢” 字“朱”旁上部左 右两竖外 张 , 整个 上部 呈倒 抛物 线状 。 标 本河 南偃 师 姚孝经墓 [41](图三 ∶11)所 出 。此外 可举重 庆奉 节 [ 42](图三 ∶12 、13)、四川 成都 [ 43](图 三 ∶14)、
63
2 0 1 0 年 · 第 10 期
B Ⅲ式 钱文特征同 Ⅰ 、Ⅱ式 , 但钱背有 四 出文 。标本河南洛阳烧沟 M147[ 31](图五 ∶3)、河 南宜阳 [32](图五 ∶4)所出 。
C 型 “ 五” 字交笔内敛形 。“五”字较窄 , 中 间 交叉两笔弯 曲程度大 , 与 上下两横 相交处 呈 内 敛状 , 使 上下 两部 分略 呈子 弹头 形相 对 ;上 下 两横 一般出 头 。“ 铢” 字“ 朱” 旁上 部多 圆折 。
□ 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
图三 东汉甲 C 型五铢钱 1 ~ 5.C Ⅰ 式(1、2 建武钱范 , 3 陕西高陵张卜 IM4, 4 陕西商州东龙山 M 2, 5 重庆奉节赵家湾 M8) 6~ 10 .C Ⅱ a 式(6 重庆奉节赵家湾 M8, 7 四川成都勤俭村 M2, 8 陕西 185 地质队咸阳 基地汉墓 , 9 河南济源赵庄 M1, 10 重庆巫山瓦岗槽 M2) 11 ~ 15.C Ⅱ b 式(11 河南偃 师姚孝 经墓 , 12 重 庆奉节 赵家湾 M8, 13 重 庆奉节 周家 坪 M3 , 14 四川 成都 西郊 M19, 15 河北易县燕下都 M7) 16~ 18.C Ⅲ式(16 陕西咸阳教院汉 墓 , 17 陕西长安南 李王村 M6 , 18 陕西 勉县老道寺 M4) 19 、20.C Ⅳ式(陕西西安昆仑厂汉墓 , 山东梁山馍馍台 M 1) (均为原大)
近 20 余 年来 , 结 合大量 纪年钱范 资料 , 学 术界 对于 西汉 五铢钱 的研 究 , 较之《洛 阳烧 沟 汉墓》又有 了长足的进步 , 分期更为 细致准 确 , 各阶段五铢 钱特征的归 纳更加清晰 。但是对 于 东汉 五铢 钱的 分期 , 则基 本还 停留 在《洛阳 烧 沟汉墓》的 基础上 , 并且 有东汉五铢 钱“基本 上
C Ⅱ式 可分为 2亚式 。 C Ⅱ a 式 “ 铢” 字“朱” 旁 上部变 长 ;上 下 两部 分长 度有 的比较 接近 , 中 间间 距变 小 , 结
构比 较紧 凑 。 标本 重庆 奉节赵 家 湾 M8 [ 36](图 三 ∶6)、四川成 都高新区 勤俭村 M2[ 37](图 三 ∶ 7)所出 。其他可 举陕西咸 阳 [38](图三 ∶8)、河南 济源 [39](图 三 ∶9)、重庆 巫山 [40](图 三 ∶10)等 地所出数例 。
DO I :10.13619/j .cnki .cn11 -1532/k .2010.10.010
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
徐 承 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 副 教 授) 范江欧美(武 汉 市 考 古 研 究 所 助理馆员)
历史上对于 两汉五铢 钱的研究 , 大体可 以 分为 三 个 阶 段 。第 一 阶段 是 清 代前 期 及 其 以 前 。这一 阶段的 泉家 和钱 谱 , 只局 限于 史书 中 提到 的几 种五 铢钱 , 而且 多是 照抄 文献 , 对 于 具体 形制 、钱文 特征 少能 涉及 。第 二阶 段是 晚 清至民国时 期 。由于有一 批五铢钱 范尤其是 纪 年钱范被发 现 , 学术界对 五铢钱研 究的深度 及 广度都 有了 很大 提高 。第三 阶段 是 20 世 纪 50 年代以 后 。20 世纪 50 年 代在 河南 洛阳 烧沟 地 区 , 清理了 一批从西汉中 晚期至东 汉晚期的 墓 葬 , 其中 出土了 近万 枚五 铢钱 。由 于这 是一 批 经科学发掘 出土的考古 材料 , 同时 其年代跨 度 长 , 各个 阶段的 资料 相对 也比 较齐 全 , 因此 为 两汉 五 铢 钱 的断 代 研 究奠 定 了 坚实 的 基 础 。 《洛阳烧沟 汉墓》中有关 五铢钱研究 的部分 , 也 就成 为其 后数 十年两 汉五 铢钱 分期 断 代的 重 要标尺 [1] 。
图二 东汉甲 B 型五铢钱 1~ 5.B Ⅰ式(1~ 2 建武钱范, 3 陕西绥德 四十里铺画像石墓 , 4 陕西南郑龙岗 M3 , 5 河南济源 赵庄 M 1) 6~ 10.B Ⅱ 式(6 重庆奉节赵家 湾 M8, 7 四川成 都勤俭村 M1 , 8 陕西西安秦川 机械厂 M8, 9 河 南洛阳西工区 壁画墓 , 10 四川 涪陵 FHYM1) (均为原大) 62
20 世纪 60 年 代发 表的《洛 阳西 郊汉 墓发 掘报 告》 [12] 、《河 南陕县刘家 渠汉墓》[ 等 13] , 已能 将 A Ⅰ式与 A Ⅱ a 式五铢区别开 来 , 分别被列 为两式或两型 。
A Ⅱ b 式 “ 铢” 字“ 朱” 旁上部左右两竖外 张 , 整个上部呈倒抛物线状 。标本陕西 185 煤田 地 质队咸阳基地 东汉墓 [14](图一 ∶10)、湖南资 兴 M499[ 15](图一 ∶11)所出 。
B Ⅱ式 “ 铢” 字“ 金 ”旁 头 呈 大 三 角 形 ; “ 朱”旁上 部变 长 , 左右 两竖 竖直 或有 弯曲 ; 上 下两 部分 长度 接近 , 中 间间 距变 小 。 字 形 略 宽短 , 结 构比 较紧 凑 。标本 重庆 奉节 赵家 湾 M8 [ 26](图 二 ∶6)、四 川 成都 勤 俭 村 M1 [27] 所 出 (图二 ∶7)。其他可举陕西西安 [28](图二 ∶8)、河 南 洛阳 [29](图 二 ∶9)、四川 涪陵 [ 30](图二 ∶10) 等所出数例 。
60
□ 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
讨东汉五铢钱演变的一些规律 。
一 东汉五铢钱的类型分析
依 据纪年钱范和 纪年墓 出土的五 铢钱 , 结 合 非纪年墓的资 料 , 我们把 东汉五铢 钱大致分 为两类共 8 型 。
甲 类 钱形 完整 。以 钱文 特 征的 不同 , 可 分为 5 型 。
A 型 “五”字交笔外放形 。“五”字宽大 , 中 间 交 叉 两笔 缓 曲 , 与 上 下 两 横相 交 处 呈 外放 状 ;上下 两横 多不出 头 。“ 铢” 字“ 朱” 旁 上部多 圆折 。据“铢”字特征分为 6 式 。
61
2 0 1 0 年 · 第 10 期
图一 东汉甲 A 型五铢钱 1 ~ 4 .A Ⅰ 式(1、2 建武钱范 , 3 陕西咸阳 , 4 河南洛阳烧沟 M21) 5~ 9 .A Ⅱ a 式(5 四川绵阳 朱家梁子 M3 , 6 陕西 咸阳教院汉墓 , 7 河南洛阳东北郊 C5M860 , 8 重庆奉 节赵家湾 M8, 9 四川成都凉 水村 M2) 10 、11.A Ⅱ b 式(10 陕 西 185 煤田地质队咸阳基地东汉墓 , 11 湖南资兴 M 499) 12 .A Ⅲ式(河北定县北庄汉墓) 13 、14.A Ⅳ式(13 河北 易县燕下都 M7, 14 河南郏县) 15 .A Ⅴ式(河北定县北陵头 M 43) (均为原大)
A Ⅲ式 总 体 特征 与 A Ⅱ a 式相 近 , 但 “铢”字“朱”旁中间竖画较长 , 其下端超出
“ 铢” 字 本 身长 度 。标 本 河 北定 县 北 庄 汉墓 [ 16] (图一 ∶12)所出 。
A Ⅳ式 “ 铢” 字“ 朱” 旁上 部方折 。标本 河 北 易县 [ 17](图一 ∶13)、河 南郏县 [18](图 一 ∶14) 所出 。此外河南邓县 [ 19]亦有出土 。
B Ⅰ式 “ 铢” 字“ 朱” 上部较短 , 下部略 长 , 中 间间 距较 大 , 字形 较长 , 结 构略 显松 散 。 标本建武钱范钱模(图二 ∶1 、2)。其他可举陕 西 绥 德 [ 23](图二 ∶3)、南 郑 [ 24](图二 ∶4), 河 南 济 源 [25](图二 ∶5)等所出数例 。
都属于建武 型五铢 … …构 不成时代 特点 , 不能 作为断代依据” [2]的观点 。造成这种局 面的主要 原因 , 首 先 , 东汉时 期的 货币 铸造 由地 方郡 县 执行 , 中央只是 作宏观 管理与控 制 [ 3] 。因此 , 东 汉五铢钱的 形制不如西 汉整齐划一 , 钱文 特征 也较西汉复 杂多变 , 演 变轨迹不似 西汉线 索分 明 。这些无 疑增加了对 东汉五铢钱 进行分 期研 究的难 度 。其次 , 自《洛 阳烧 沟汉墓 》构 筑了 东 汉五铢钱演 变的基本框 架以后 , 几 无能够 与之 媲美的出土 材料及相应 研究成果问 世 , 又 不能 如西 汉时 期有 大量 纪年 钱范可 资对 照 。因此 , 研究者多以 纪年墓材料 为依据进行 相关探 讨 。 但是 , 东 汉时 期纪 年墓数 量不 多 , 不同 时期 的 纪年墓又散 布于不同的 地区 , 各纪 年墓中 出土 的特征上有 所差别的五 铢钱类型 , 究竟是 时代 的变化 , 还 是地 域的 差别 , 便 难以 遽论 。其三 , 钱币 是耐 用品 , 墓 葬内出 土的 钱币 , 往 往混 杂 了不 同时 期的 产品 。纪年 墓的 数量 既少 , 对 出 土钱币的报 道又往往只 是其中的一 部分 , 这样 难免 会影 响我 们对 东汉 五铢钱 整 体发 展轨 迹 的判 断 。有鉴 于此 , 本文 希望 以纪 年墓 材料 为 纲 , 结合 非纪 年墓 材料 , 借助 于考 古类 型学 的 方法 , 在《洛阳 烧沟 汉墓》的 基础上 , 进 一步 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