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之炼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ppt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ppt精品课件

1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2 或增强了感染力 3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动词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 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 鲜明。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哪个字用得好,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 一语双关,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 心
给你的幻觉,城垣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 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 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 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 分) 好象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 化静为动,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把秋月下 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多么逼真传神!
“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咬文嚼字示例
眼 (忍)看朋辈成新鬼, ( 丛 ) 怒 向刀边 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 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 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 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 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 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 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 。(A大 B快 C紧 D密) 紧 ——施耐庵<<水浒>&画了雪下得大而 急,风雪弥天漫地的情 景。 • 二、暗含了林冲处境危 险,添一分为人物命运 担忧的心情。
• 5.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张先《天仙子》)
•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 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 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 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 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 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 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 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 柔美的倩影。 • “破”、“弄”两词,将云、 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 富有生命感。 • 以动写静 •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 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 写得动起来了。“破”字,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

咬文嚼字运用——古代诗歌鉴赏点拨之炼字
——古代诗歌鉴赏点拨
请分析《菊花台》歌词,说出 你认为好的句子并分析好在哪 里。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的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 分) 1、“背”是背着,即方向相反。2、诗 【答案】
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3、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 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答题。 襄邑道中
陈与义(宋)
飞花两岸照船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课内链接:
二、 点绛唇 李清 照 蹴罢秋千,起来 慵整纤纤手。露浓 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 (chân)金钗溜,和 羞走。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它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 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 害羞地朝屋里就跑,已跑 到了门口,却又不舍离去,靠着门再回眸偷觑来人 (应该是位少年)的丰姿,怕人笑话却假装嗅着青 梅。
意和迟暮之感。(点手法,明情境)
参考答案: “压”有“压在”之义,说明梦的浓郁。(释含义) 梦本无形,却说“满船”,被“压”在星河上,具 体可感,十分传神真切。(描景象) 作者在此以梦境中淡淡的喜悦来衬托现实中的失意 与失望。(点手法,明情境)
课堂小结
答题步骤: (1)释义,原句中描述景象 (2)点手法 (3)析效果,明感情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高中语文必修模块收录了《咬文嚼字》这篇随笔,这篇课文总结了咬文嚼字精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并思考了如何在写作文时运用咬文嚼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文解读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①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①《屈原》:著名的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1月。

作品借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揭露和讽刺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

)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

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 文章开头叙逑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修改台词,以便够味。

郭沫若是当今人人皆知的语言大师,他尚且要反复推敲语言文字,这便有力地说明了炼字的重要性。

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这是炼字①的好例。

(①炼字:指写作时在遣词造句方面下苦功,力求其精的作法。

)[这个句子归结上文,引出炼字二字,逐步过渡到本文议论的中心。

]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由这个句子自然引出下文对郭沫若炼字的评论。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

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古诗中的炼字

古诗中的炼字

古诗中的炼字古人写诗,甚为看重炼字。

关于炼字,许多诗人都有切身的体会。

比如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这是为求一个字的稳妥而付出的苦思。

再如方干的《赠路明府》:“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相比之下,这是用尽一生的心力了。

大诗人杜甫也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由此可见对于字句的锤炼。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杏花开了,“闹”字原本形容花开之繁,但却渲染出春意的热闹。

从而为下文张本,表明要尽享欢娱,而不必吝惜金钱。

月光从云层中穿出来,照在花枝上。

一个“弄”字,很能写出花影随着月光而变幻,也表明心神的恍惚。

贾岛那个推敲的典故是为人熟知的,也与炼字有关。

其《题李凝幽居》中说:“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原本拿不定用“推”还是用“敲”,后经韩愈改定为“敲”。

从表现上说,是以动衬静。

不过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虽是从创作的角度来说的,但也相通于鉴赏。

古诗鉴赏中,所炼之字的表现如何,要着眼于全篇的意境,离不开诗人的思想感情。

炼字,就是要着眼于字词的表现力。

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其中“咽”字,写山中泉水为岩石所阻,因而发出呜咽之声。

再就是“冷”字,由于山林幽暗,照在青松上的日色又显得阴冷。

这里“咽”与“冷”都是动词,分别写泉水流过岩石之难与日光使得松色变冷。

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咬文嚼字关于推敲炼字成功的例子

咬文嚼字关于推敲炼字成功的例子

咬文嚼字关于推敲炼字成功的例子1、在唐朝,有一个诗人叫贾岛。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

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两个差人将贾岛带到韩愈面前。

韩愈问:“你为何冲撞我的仪仗队?”贾岛回答道:“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听了,连连点头。

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2、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

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

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

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

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

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

11.咬文嚼字

11.咬文嚼字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之“炼字”》参考资料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注释(1)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2)别:分别,别离。

(3)袅袅(niǎo):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4)好去:放心前去。

(5)莫:不要。

译文在南浦凄凉愁苦的分别,秋风萧索黯淡。

回头看一次就肝肠寸断,好好离去吧,不要再回头了。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⑵。

世情已逐浮云散⑶,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释⑴巴陵:即岳州。

《全唐诗》校:“一作萧静诗,题云‘三湘有怀’。

”⑵三湘:一说潇湘、资湘、沅湘。

这里泛指湘江流域,洞庭湖南北一带。

《全唐诗》校:“到,一作‘在’。

”⑶逐:随,跟随。

译文在一个柳絮纷飞的时节,我告别了故乡洛阳,经过千里跋涉,在梅花开放的寒冬到了三湘。

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如同浮云一样,都是过眼云烟;可是,依依离情,却像那悠长的江水一样,绵绵不绝。

江宁夹口其三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⑹,系船应有去年痕。

注释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

夹口:在左右曰夹。

侧出:斜侧着从岸堤上长出。

译文黄昏时分,在江口停船落帆,月光朦胧。

(诗人最为关心的应该是今夜在何处投宿)然而,张望江边的小店却看不到灯光,小店将要关门了。

(顿生孤寂愁苦之情)只见半枯的一棵枫树倾斜生长在沙岸边,我去年停泊系船的痕迹应该还能找到吧。

闽中秋思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释⑴北畔是山:指闽中地势,北边是连绵的山脉。

南畔海:指闽中南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⑵只堪:只能的意思。

图画:指画画。

不堪行:指行走起来十分困难。

译文秋雨使丛丛紫菊颜色浓淡均匀,金风吹拂片片红蕉叶飒飒有声。

闽中北面是高山南临汹涌大海。

便于成图作画而道路崎岖难行。

早梅唐·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注释:(1)齐己:唐末著名诗僧。

咬文嚼字之炼字-36页PPT资料

咬文嚼字之炼字-36页PPT资料

2(08全国二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 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 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 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杜甫.唐)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贾岛.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陶渊明.晋)诗可数年不写,不可一字不真。 (曹雪芹.清)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 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 见色。
——清·沈德潜
轻风 扶 细柳, 淡月 失 梅花
你 的 象的,露第出幻但珠二来觉“是联,, 独 从两并城 上 月句说垣 高 亮中说摇 楼 上各这荡 ” 滴起,下有样来凝似一写。神的个的。月仰字好“亮望用处滴是秋得。”不月十(与会皎““洁分5分摇滴 如传)”” 洗神,露 ,,化珠 好请找
静为动,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把秋月下临
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多么逼真传神!
( )紧。(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 回
• 一、用语简洁明了,形 象的刻画了雪下得大而 急,风雪弥天漫地的情 景。
• 二、暗含了林冲处境危 险,添一分为人物命运 担忧的心情。
“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
• 5.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 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 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
学习目标
1.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语言。 2.找准炼字的角度。 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咬文嚼字 完整版课件

咬文嚼字  完整版课件


C.俗滥 自鸣得意 索然无味 淄铢必较

D.岑寂 粗枝大叶 落入下乘 付梓杀青
4.下列语句是谁说的 A.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我得一斗, 天下共分 一斗 B.惟陈言之务去 C.一川烟草,满城风雨,梅子黄时雨 D.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南朝谢灵运《释常谈》/ 唐韩愈《答李翊书》/ 宋 贺铸《青玉案》/ 唐王勃《滕王阁序》
苏东坡:“轻风摇细பைடு நூலகம்,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
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奠基
人之一。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30
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硕士学位。
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
朱光潜 (1897-1986)
3.“咬文嚼字”有什么好处?
人们多不重视语言文字的锤炼功夫,以为语言 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本文给我们这样的 启示:原来语言文字是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 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 有很大的讲究。由此明白: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 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 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炼字小卡片
谈做法:善用联想可以翻新文字意蕴
字的意义 直指 月轮 燃烧冒烟 意义精确
联想 月晕 苏东坡诗 意蕴丰富

小龙团茶 小团月
用的流弊 倚靠书籍 柳腰桃面等 套板反应
(乞灵)
(创造的仇敌)
文章主要从两个角度谈“咬文嚼字”。一 是文字要取决于思想感情;二是文字要善用 联想的意义。文章告诉我们, “咬文嚼字” 就是要“达到艺术的完美”, “时时求思 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以谨严的精 神,留心玩索,进而推陈出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已向晚 飘落了灿烂 凋谢的世道上命运不堪 愁莫渡江 秋心拆两半 怕你上不了岸 一辈子摇晃 谁的江山 马蹄声狂乱 我一身的戎装 呼啸沧桑 天微微亮 你轻声的叹 一夜惆怅如此委婉
”·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淌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 在湖面成双
7、请选字组成一副五字对联
一片孤城万仞山。
人心之孤苦。
联系思想感情
③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 桃,绿了芭蕉。
表颜色的形容词 “红”、 “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 过樱桃、蕉叶转绿的动态, 既增加了画面的色彩感,又 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 易逝的情绪,抒写了对时光 流逝的惋惜之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 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 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意:联系
高考诗歌鉴赏题演练
1(2004)全国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 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 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① “诗眼”分别是“咽”、“冷”。②山中的岩泉由于岩 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 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③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 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答:①同意②看,在诗中指回望。 ③离人孤独地走 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④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 现了离别的酸楚。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或增强了感染力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以动写静 • 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 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 写得动起来了。“破”字, 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
6、 请分析《菊花台》歌词, 说出你认为好的句子并分析好 在哪里。
你的泪光 柔弱中带伤 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宋祁的“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 且向花间 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 留晚照 雨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被风吹乱 梦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你的模样
答: ①网,网子,网罗②丝丝的小雨被编成了网 子,想要网住春天,③用了想象、比喻拟人。④ 生动、新奇地表达了诗人想要留住春天的思想感 情。
例:
形容词:绘景摹状, ①热闹 ②红杏在枝头绽放,开得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 化抽象为具体,化 那么灿烂,那么热闹 ③用了通感 手法 ④ 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 无形为有形,使人 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 如闻其声,如见其 蓬勃的生机。 人,如触其物,如 ②黄河远上白云间, 孤,孤独。一片孤独的城池处于 历其境。 万仞高山之间。写尽环境之孤寂,
动词艺术效果: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 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特点更加 鲜明。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哪个字用得好,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同时又 一语双关,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 心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恍若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月光映照下,象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 1
答:①忽,忽然,不经意,漫不经心 ②前两句写少妇不知发愁,经过梳妆 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 春景。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杨柳, 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 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③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由的变 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 寻味之处。
全诗
作用: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风 雨 过 、来 、遇 、急 琴书 翰墨 香 润
炼字无处不在。
诗歌炼字的 解题方法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1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作用 2 或增强了感染力
3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点拨
摇 轻风扶 细柳, 舞 隐 映 淡月 失 梅花
学习目标
1.从炼字的角度鉴赏诗歌语言。 2.找准炼字的角度。 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何谓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 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 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 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 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 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湖南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 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①同意②一,一枝;数,几枝③昨天夜 里一枝梅花开放④ “一枝”方能照应“早 梅”。
2
同意就得对其作出解释! 南浦别 白居易 写出透露出抒情主人公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什么样的形象。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 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答: ①“拳” “退” ②拳,蜷缩;退,向后移动③( 白鹭蜷 缩栖息在沙滩上,使沙滩都显得一片明亮;天空如此高远 辽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飞,而是向后 退去.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安 ` 然恬静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辽 阔天空中飞行似乎后退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 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 间 作 四 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 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 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 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 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 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给你的幻觉,城垣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 第二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 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 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5分) 好象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 化静为动,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把秋月下 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多么逼真传神!
“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咬文嚼字示例
眼 (忍) 看朋辈成新鬼, (丛) 觅小诗。 怒 向刀边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林冲)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 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 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 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 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 投东,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 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 。(A大 B快 C紧 D密) 紧 ——施耐庵<<水浒>>第10 回
把“德”换成“风”
2、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 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 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 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 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处不可随便
3、云南解放前夕,国民党省主席卢汉准备起义, 而军统特务在昆明逮捕了近百名民主人士。卢汉为 这些人向蒋介石求情。蒋的回电是“情有可原,罪 无可逭(huàn,逃,避)”。 还是这八个字,卢汉命译码员将电文稍加调整, 再交给军统特务小组,从而救下了这近百名民主人 士的性命。到底卢汉命译码员如何调整呢?
答:李白诗中的“愁” 是怀人之愁;它是全 诗的“诗眼”,作者 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 是远谪之愁;作者以 “愁”衬托自己不以 远谪为念,寄情山水 的旷达之情。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第四句中的“落”字作“在” 字。你认为是用“落”字好,还是“在”字好?为什么? 2 答案:“落”字更好,用“落”字,不仅将抽象的 秋思之情具体化了,而且使诗句富于动态美和情感 美,使人感到秋思仿佛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 人间似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 “在”,只写出 一种无生气的状态,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 “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07天津) 答: ① “葱葱” ,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靡靡”写江芜在 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②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 律感,增强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对浓重春色的欣喜之情。
——清· 沈德潜
描 摹 情 景 能 让 人 身 临 其 境
描 摹 心 理 能 妙 传 人 物 心 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