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体诗 第十三节 近体诗的对仗
【初中语文】近体诗的对仗

【初中语文】近体诗的对仗中时有这种形式,后人模仿者较少。
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冷风绵延数千英里,盗贼们仍然是垂直和水平的。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担心偷看高高的鸟,总是追赶每个人。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杜甫悲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泗满衣裳。
但是他的妻子担心什么呢?诗集充满了狂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就是从巴夏到武夏,他下到襄阳到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押韵诗中也有四副对联,它们都用于对仗。
这种形式出现得更早,比如唐初的苏维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黑色的尘土随马而去,明亮的月亮一个接一个地来。
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
晚上我情不自禁,玉漏也没有催我。
盛唐时,王维、杜甫作品中有不少四联全对仗的律诗,其后也有诗人仿效的,故这种形式虽比较罕见,但较后三联对仗的稍多些。
下面五律、七律各举一首:西征的天空,北平被云层保护着。
生擒白马将,连破黑雕城。
突然反刍动物的灵魂变得苦涩,竹子让我感到骄傲。
空留左氏传,谁继卜商名。
(王维《古溪河县杜太寿三挽歌》之一)玉楼银榜枕严城,翠盖红旗列紫营。
向日葵岩石的画面颜色,风摇曳的混合树管弦乐声。
水边重阁含飞动,云里孤峰类削成。
我很幸运地看到八条龙来到了郎原,我也不想去看彭英。
(宗楚客《奉和幸安乐公主山庄应制》)柏拉图节奏的对立面与格律诗的对立面相同。
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对联可以使用或不使用,但是无论中间有多少个对联,它们都必须是对立的。
例如: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长期以来,于英雄的事业一直在衰落。
喝得酩酊大醉,见见其他国家的人。
兵戈犹拥蜀,贼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杜甫《上白帝城》两首歌之一)山容水态使君知,楼上从容万状移。
太阳反射着这篇文章的美丽,风驱动着鳞片和波浪。
鼓催潮户凌晨击,笛赛婆官彻夜吹。
召集顾客潜水,挥手喝完红茶,卖掉炉子,把绿色的小旗挂得高高的。
剩铺床席春眠处,乍卷帘帷月上时。
风景将无缘无故消失。
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近体诗的句式及其语法特点
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其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言或五言,共四联。
一、二句为首联,
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
2.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言或五言。
近体诗的语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仗:近体诗的句子通常是成对出现的,称为对仗。
对仗可以是两句相对,也可以是一句中相对的词语。
2. 押韵:近体诗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3. 粘对:指的是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同,称为“粘”;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称为“对”。
4. 节奏:近体诗的句子有一定的节奏,通常是两个音节一个节奏单位,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近体诗的句式和语法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奇诗院六期明月轩整理第4讲 近体诗的对仗

中华传奇诗词六期班第四课:近体诗的对仗------------明月轩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近体诗的押韵的问题,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学习了押韵的一些知识,如:和韵等,又学习了押韵八戒。
我们今天的学习还是以律诗为主要内容,律诗形式的三要素为“声律、韵律、联律。
其中,声律(以平仄为生命)固然是诗律的核心,而联律(以对仗为生命)则是律诗的突出标志。
今天我们学习近体诗的对仗,以律诗为主。
3个内容:第一、近体诗的对仗第二、对仗的要点和种类第三、对仗的避忌第一节:近体诗的对仗安排汉语的单字具有独立意义,这就使得对偶的修辞方法成为可能。
《诗经》里面大量使用对偶修辞,但主要是反复,应该与歌唱有关。
也有比较严格的对偶,比如《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再比如沈德潜编纂的《古诗源》里面辑录的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与我何有哉。
”前面四句连续使用对偶。
近体诗延续古诗与古文对偶修辞的传统,但是规定更严格,仿佛古代仪仗队两两相对,除修辞的要求,还要符合平仄格式的要求,故曰“对仗”。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一、对仗的正格对仗是律诗的主要条件之一。
绝句只有四句,不要求对仗。
五律、七律有八句,每两句称作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颔联和颈联要求对仗。
至于排律,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不管铺排多少联,都需要对仗。
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这是正格。
例子:《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词知识丨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4)对仗

诗词知识丨王力《诗词格律》:第一章(4)对仗第一章关於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第四节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
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
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
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
'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
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
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
近体诗句法是近体诗的一种特殊形式,又称古体诗。
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格律和韵律,常使用五言、七言等等古体诗的格式。
以下是近体诗的一些常见句法:
1. 对仗句法:近体诗常使用对仗句法,即前后两句的字、词、句型相呼应、对称或相反,形成一种韵律感和音韵美。
如“山
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2. 重复句法:近体诗中常使用重复句法,通过重复相同的字、词或短语,加强表达的力度和感染力。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3. 赋比句法:近体诗常使用赋比句法来进行形象化的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
4. 倒装句法:近体诗中常使用倒装句法,即动词和主语的位置调换,增加语言的感染力和音韵美。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
上流。
”
5. 平行句法:近体诗常使用平行句法,即通过相同或类似的句式和结构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增强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感。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近体诗句法的运用可以增加诗歌的艺术美感和诗意,使诗歌更
加优美、动人。
不同的句法手法可以根据诗人的个人风格和主题要求进行灵活运用。
★补充阅读材料2:近体诗常用的八种对仗

★补充阅读材料2:近体诗常用的八种对仗 ★ 补充阅读材料2: 近体诗常用的八种对仗 近体诗对仗的种类有很多,历来也众说纷纭,无一定之标准。只《文镜秘府论》就列出了二十九种之多。但归结起来,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工对: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相对算工对。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也是工对。一联之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应该看作是工对。邻对虽然比纯工对略逊一筹,但也可以看作是比较工整的对仗了。工对与邻对又包含很多的门类,如天文门、时令门、器物门、人事门、方位对、数目对、连绵对、天文与时令、文具与文学等。 2)宽对:宽对是相对于工对而言,是一种不完全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3)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或多个意义,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就是借古代“寻常”为尺度单位与数目字“七十”相对。借对,不仅可以借义,也可以借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皇”为“黄”、“沧”为“苍”、“清”为“青”、“珠”为“朱”等。 4)流水对: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上下两句是一个整体,单独拿出出句没什幺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叫流水对。如杜甫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是。 5)当句对:也称句中自对,即句中有字或词形成本句内对。如白居易“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中的“东涧水”与“西涧水”、“南山云”与“北山云”分别形成句中自对。句中自对是允许重字的。 6)扇面对:又叫隔句对,即上下两联互为对仗,联内不再自对。如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7)错综对:又称蹉对、交股对,即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李群玉“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8)交互对:即将一组重字于两句中交互使用,互易其位形成对仗。如“青衫憔悴卿怜我,红粉飘零我忆卿。” 其它还有很多,若“双声对”、“叠韵对”、“虚实对”、“逆挽对”、“连珠对”、“联绵对”、“截句对”等不复赘述。
近体诗常用的十七种对偶方法

近体诗常用的十七种对偶方法近体诗中会用到的十七种偶句方法:一、实字对比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杜甫:和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中对仗以实字居多,故称为'实字对'。
二、虚字对比如: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诗中对仗以虚字居多,故称为'虚字对'。
三、错综对比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柳絮打残连夜雨,桃花吹散五更风;此种对法,即前章所谓之'倒装句'法。
倒装是种修辞,就是把原有句序打错。
常见的有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等举个例子:'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个就是状语后置,这句主语为李白,谓语为乘,宾语为舟,将欲,本来是状语,在乘舟前面,这里后置为补语,行也是补语。
一个完整的句子有六个部分主、谓、宾、定、壮、补,其中主谓宾三样如果少一样就不是句子,是短语。
短语结构很多,这里不讲,诗词中的倒装可以在一个句中把某些语序移动,也可以在两句间,比如'燕子回时,月满西楼'这就是倒装,本来后句应在前面,诗词为了合律,为了合韵,很多时候都会用到倒装,甚至在整首诗的构思上都可以用倒装。
比如,倒叙法就是用的倒装。
四、连珠对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杜甫:滟滪)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此即'迭字'对法。
迭字也是修辞,诗词中迭字不算重字病上次我在我群里具体讲过重字问题今天不重复五、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对中以'人物'之典故为主轴。
六、鸟兽对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诗中对仗以'鸟兽'为主轴。
近体诗押韵平仄对仗

平仄有什么格式呢?(只了解就可以了)
五言诗仄起 杜甫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声字.用韵的字不能重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中华新韵(十四韵)韵部表
一、麻 a,ia,ua 二、波 o,e,uo 三、皆 ie,üe 四、开 ai,uai 五、微 ei,ui 六、豪 ao,iao 七、尤 ou,iu
另外,近体诗的首句可以押韵。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最后一 字也要使用“平”声字。这时,第二句的最后一字还是用平声,并不 遵循平仄相对的规则。
2. 上下两句之间平仄相对
若出句为 “仄仄平平仄”, 则对句为 “平平仄仄平”, 若出句为“平平平仄仄”, 则对句为“仄仄仄平平”,
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 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 在单数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近体诗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第十三节近体诗的对仗
13·1关于对仗的规矩,下节将有详细的讨论,现在先来一个很粗的说法,只须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副词和副词相对,就行了,其实,在诗句里,只有名动两种词为主要的成分,尤其是名词必须和名词相对,形容词有时可认为与动词同类(尤其是不及物动词),相为对仗,至于对仗的工整与否,就要看它们二者是否属于同一最小的范畴。
这也等到下节再谈了。
13·3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就一般情形而论,律诗的对仗是用于颔联和颈联;换句话说,就是第三句和第四句对仗,第五句和第六句对仗。
例如:
1、首句入韵者。
观猎王维
将军猎谓城。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颔联草与雪,名词;枯与尽,不及物动词;鹰眼与马蹄,名词仂语;疾与轻,形容词;颈联忽与还,副词;过与归,动词;新丰与细柳,专名,市与营,名词。
)
刘长卿
却到番禺日,应伤昔所依。
路识梅花在,家存棣萼稀。
(颔联炎与故,形容词,洲与国,名词,百与几,数目字,口与人,名词,住与归,动词。
颈联路与家,名词,识与存,动词,梅花与棣萼,名词仂语,在,不及物动词,稀,形容词。
)
1、首句入韵者。
皇甫冉登重玄阁
孤云独鸟川光暮,万井千山海色秋。
清梵林中人转静,夕阳城上角偏愁。
谁怜远作秦吴别,离恨归心双泪流。
(颔联,孤独万里,数目;云鸟井山,名词,川光与海色,名词仂语;暮与秋,名词当形容词用。
劲联清梵与夕阳,名词仂语,林中与城上,名词仂语;人与角,名词,转与偏,副词。
静与愁,不及物动词。
)
2、首句不入韵者。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餮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颔联,花径与蓬门,名词仂语;不曾与今始,副词仂语;缘与为,介词,客,名词,君,代名词,扫与开,动词。
颈联,盘餐与樽酒,名词仂语,市与家,名词,远与贫,形容词,无,动词,只,此处作只有解,兼与旧,形容词,味与醅,名词。
)
13·5主可以说是正例,此外还有许多变例,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一联,多到四联都用。
如果只用于一联,就是用于颈联[注二十四],这时领联不用对仗,本来,唐以前的古诗是不一定要对伏的(参看上文导言),律诗虽规定用对仗,还有些人稍存古法,偶然在颔联里免用这种情形,在盛唐的五律中颇为常见,例如:
送贺遂员外外甥王维
荆门诉上流。
樯带城鸟去,江连暮雨愁。
同崔兴宗送衡岳瑗公南归
独向池阳去,白云留故山。
一施传心法,唯将戒定还。
王维
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
故驿通槐里,长亭下槿原。
挂席江山待月有怀李白
倏忽城西郭,青天悬玉钩。
耿耿金波里,空瞻支鹊楼。
邑湖坐可窥。
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
长门怨,君王去不归。
欲令遥见悔,深宫羡鸟飞。
翻悲因买赋
露井桃花发,双双燕并飞。
自爱频开镜,时羞欲掩扉。
狷氏子梁锽
忆事临妆笑,春娇满镜台。
别有佳期处,青楼客夜来。
高适
精庐不住子,自有无生乡。
浮云归故岭,落月还西方。
储光羲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储光羲
泊舟伊川右,正见野人归。
岩声风雨度,水气云霞飞。
送李棹游江东王昌龄
离肠便千里,远梦生江楼。
东南具今古,归望山云秋。
13·6以上所举,象王昌龄储光羲和高适的诗在平仄上可认为古风式的律诗,在对仗的自由上,自然也容易采取古式的形式,至于王维,李白和梁皇的诗,在平仄上已经是近体(偶然有丑类特拗及孤平拗
救),但在对仗上也还喜欢仿古,这种单联对仗的五律,直到中唐还没有绝迹。
例如:
归田
元稹
陶君三十七,挂绶出都门。
我亦今年去,商山淅岸村。
千万人间事,从兹不复言。
陶君喜不遇,予每为君言。
今日东台去,澄心在陆浑。
千万崔兼白,殷勤承主恩。
13·7七律颔联不用对仗的极少,因为五古可以仿古,七言无古可仿的缘故。
但是,杜甫有时候还喜欢在颔联用一种似对非对的句子:
咏怀古迹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诸将杜甫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这种颔联,至多只能说是极宽极勉强的对偶,和颈联相比,其工整的程度就差得多了。
13。
8如果我们把这种对仗叫做贫的对仗,那么三个联以上的对仗就该叫富的对仗,有一种富的对仗是最常见的,差不多和普通的对仗一样常见,这就是前三联都用对仗。
就五律而论,前三联用对仗的办法,比中两联用对仗的办法少不了许多,因为它的首句多不入韵,所以首联容易造成对偶。
例如:,明年明日来。
寒随一夜去,容颜暗裏催。
风光人不觉
忠义三朝许,威名四海闻。
别路逢霜雨,行营对雪云。
晚夏归别业张祜,荒园一径微。
鸟啼新果熟,斜阳照竹扉。
相逢尽乡老
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
城闭三秋雨,帆飞一夜风。
咏怀古迹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和令狐员外直夜寄上相公13·10但是,首句入韵的律诗并不一定妨碍首联的对仗,遇方便时仍有属对的可能,例如: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金樽对绮筵。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王维
涂刍去国门,秘器出东园。
旌旗转衰木,箫鼓上寒原。
姑熟官舍
许浑
草生宫舍似闲居,
贫后始知为吏拙,病来还喜识人疏。
青云岂有窥梁燕,浊水应无避钓鱼。
不待秋风便归去,紫阳山下是吾庐。
杭州春望白居易
护江堤白踏晴沙。
13·11另一种富的对仗和上面的一种恰恰相反,律诗的首联不用对仗,却在尾联用对仗。
这样,对仗也共有三联,但对仗的位置不尽相同。
这种富的对仗非常罕见,现在只举两个例子如下: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13·12律诗本借散行的句子来表示结束,所以末联对仗的律诗不为诗人们所喜用。
但是,王维却有几首全用对仗的律诗:
送李判官赴东江
封章通左语,冠冕化文身。
遥知辨璧吏,恩到泣珠人。
天上去西征
生擒白马将,徒闻竹使荣。
空留左氏传
忽蒙汉诏还冠冕,始觉殷王解网罗。
日比皇明犹自暗,天齐圣寿未云多。
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
闻道百城新佩印,还来双阙共鸣珂。
杜甫也有一首: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寂寞番君后,光华帝子来;
日月东西见,湖山表里开。
13·14明白了律诗的对仗之后,排律的对仗就非常容易了解。
排律也像律诗一般地,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是间无论有多少联语,一律须用对仗,排律因为多系五言,首句多不入韵,所以首联也象五律一般地容易用对仗,甚至比五律更为常见,所以应该认为正例。
尾联因为要结束,所以用对仗者非常罕见,现在分别举例如下:
高适
岭外资雄镇,朝端宠节旄。
月卿临幕府,星使出词曹。
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
风霜驱瘴疠,忠信涉波涛。
别恨随流水,交情脱宝刀。
有才无不适,行矣莫徒劳。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馀事业,衰迈久风尘。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彩仗连宵合,琼楼拂曙通。
年光三月里,宫殿百花中。
不数秦王日,谁将洛水同。
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风。
天保无为德,人欢不战功。
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聪。
13·15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两联,如果截取首尾两联,则完全不用对仗,如果截取后两联,则前者对仗而后者不对仗,
如果截取前两联,则前者不对仗而后者对仗,如果截取中二联,则全首用对仗[注二十六]。
上文第三节里已有详细的讨论和举例,兹不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