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书契补释》补正

合集下载

甲骨文的基本必读书目

甲骨文的基本必读书目

甲骨文的基本必读书目2006-10-1711:15:31大中小以下是甲骨文必读的基本书。

叶剑辉。

《甲骨文合集》郭沫若主编,此书集80年来甲文研究之大成,资料全面,引用极为方便,首先推荐之。

其将800余种著述甲骨的书刊汇集齐全,且版本较佳,于国内外公私所藏甲骨实物拓本、照片和摹本,尽行墨拓、摹写和翻照。

全书计5224版,41,956片,分订13册。

1至7册为武丁时期,8册为祖庚、祖甲时期,9至11册为廪辛、康丁时期及武乙、文丁时期,12册为帝乙、帝辛时期。

13册为摹本,分期同前。

《甲骨学通论》王宇信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6月初版。

本书论述了甲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评价了重要的甲骨学论著,对90年来甲骨学研究的成果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可以一看。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王宇信著。

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初版。

书末附《建国以来甲骨文编年论著简目》(1949一1979.9)、《建国以来甲骨文作者论著简目》。

《契文举例二卷》孙诒让著,本书于甲骨学有开山之功,必读。

1917年吉金庵丛书本一册。

1927年8月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1993年12月,齐鲁书社出版楼学礼校点本,有校刊记。

《殷商文字贞卜考》罗振玉著。

1910年玉简斋石印本一册。

《殷虚书契》罗振玉编。

1911年国学丛刊石印本三期三卷,不全。

1913年影印本9册,1932年重印本9册,中国书店影印精装本一册。

原分20卷,后改编为8卷著录了2106片。

《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著。

1914年王国维手写石印本一册,1927年2月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二册。

《殷虚书契后编二卷》罗振玉编。

1916年3月影印本一册,又艺术丛编第一集本,又重印本。

《殷虚书契续编六卷》罗振玉编。

1933年9月影印本六册。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王国维著。

1917年自写石印本,编入《学术丛书》。

又收入《观堂集林》卷九。

1929年《王忠悫公遗书》本,又1940年《王静安先生遗书》本。

甲骨四堂及其他

甲骨四堂及其他

甲骨四堂及其他1899 年的一天,时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从药店取来几服中药,将要煎熬时,有一味名叫“龙骨”的药材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稀奇古怪的花纹是不是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他寻思良久,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是一种古代的文字。

他运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判断出这些有字的甲骨可能是司马迁《史记》中所记载的“闻古五帝三王发动起事必先决耆龟”的占卜活动的记录。

所谓占,就是询问天意。

国家的重要行动,例如战争的胜负,族群的兴衰,农事的丰歉,狩猎的多寡等,都要通过占卜来询问天意。

还有一项功能,就是问国家吉凶。

这是王懿荣特别关心的。

因为当时清帝国正处于凶险之中。

仅半年之后,也即是1900年8月15日早晨,作为清帝国的大员,王懿荣被告知,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匆匆逃离了。

王懿荣这个发现甲骨文的大学者、大官员,决心以身殉国。

他死得相当惨烈:先是吞金以坏肠胃,后是饮鸩以毒肌体,最后是投井以结束性命。

随他投井的还有他的妻子及儿媳。

在王懿荣以身殉国后,这位清廉的官员家庭渐入困境,先是生活无以为继,接踵而来的是债主登门讨账,他的儿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把他搜集起来的甲骨卖给了他生前的好友刘鹗(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

刘鹗把零碎的甲骨文字残片整理成系统的文物资料,并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初步确定了甲骨文是“殷人的刀笔文字”,也就是盘庚从商丘一带迁都到安阳小屯这一阶段的历史。

在《铁云藏龟》出版后五年(1908 年),两江总督端方要夺他的孤本《刘熊碑》,他坚决不予,端方便弹劾他私售仓粟,将其流放到新疆。

1909 年,刘鹗在新疆患脑溢血身亡。

王懿荣、刘鹗等人在搜集整理甲骨文方面的贡献大于他们的研究贡献,真正把甲骨文作为一种科学进行研究的是“甲骨四堂”,即王观堂(王国维)、罗雪堂(罗振玉)、郭鼎堂(郭沫若)、董彦堂(董作宾)。

罗振玉是刘鹗的儿女亲家,当他看到甲骨文时,认为这是前人没有见过的无价之宝,表现了他敏锐的学术眼光,这是今人的大幸。

甲骨文工具书

甲骨文工具书

第十一章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一、甲骨文字考释的专书1.《契文举例》孙诒让,撰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此书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发现,后方得到出版。

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

该书所据材料,仅《铁云藏龟》一书。

1917年《吉金盦丛书》本一册,1927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契文举例》共分十章。

即:月日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事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是将甲骨文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最早尝试。

《契文举例》一书所考释的文字,在今天看来,基本已无可取,但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此书“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它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2.《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1914年石印本一册,1927年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三册。

他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史籍,再考求商代典制,“所得则有六端”:“一曰帝系”,“二曰京邑”,“三曰祀礼”,“四曰卜法”,“五曰官制”,“六曰文字”。

共考释并加以解说四八五字。

至1927年有将其增订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增至五七一字。

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国维1917年发表,收入《学术丛书》及《观堂集林》卷九。

此二文不仅考证了甲骨文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而且是“把甲骨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的重要论文。

4.《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1931年大东书局石印本二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合《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等为一编,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书名,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

郭沫若此书,不仅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缺刻横划、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发现,而且在文字考释方面也颇有创获。

此书开辟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甲骨文字的新途径,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11自动化2班宋宇光111102101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出土有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文。

1899年,开始认识到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

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

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

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

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

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

)乃与《大荒经》称正同。

今年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

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

”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

“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

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

”从王国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

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是王国维依据甲骨卜辞所见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而撰写的。

共考定龚、孟、雍、亳、曹、祀、雇等处地名,并指出“此八地皆在大河南北千里之内,又周时亦有其地,殆可信为殷天子行幸之地矣。

”这篇文章与王国维主要用文献和金文资料所写的《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考》以及《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等文,对包括都邑在内的方国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指的是甲骨文献。

甲骨文献的内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记录以及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故又称“卜辞”。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今河南安阳县西北小屯村),故又称“殷墟卜辞”“殷墟书契”。

2.汲冢竹书晋太康二年(281年),河南汲郡人不准盗发战国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篇,10万余言,史称“汲冢竹书”。

经过整理后得《竹书纪年》等史书10余种。

3.总集“总集”的名称起源于南朝梁代阮孝绪的《七录·序目》,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

4.别集别集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如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分为编年诗、未编年诗、编年文、未编年文四大类型。

5.丛书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合刻”等。

最早用“丛书”二字作为书名的是唐人陆龟蒙的《笠泽丛书》。

6.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用、征引。

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

7.政书是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

它搜集历代或某一朝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学术史的性质。

整数又称典志体史书,《四库全书总目》根据政书的内容将其分为通志、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六小类。

8.汗青竹简成为文献的载体,要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

“甲骨第五堂”饶宗颐

“甲骨第五堂”饶宗颐

潮籍贤哲“甲骨第五堂"饶宗颐林炜璇提要:甲骨学是一门在清末刚刚掀起的学科,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四大研究名家: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因每人字号中都有“堂”字,被称为“甲骨四堂”。

后者居上,饶宗颐教授研究甲骨学晚于“四堂”,其成就与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堂”,又因其号“选堂”,因而学者将之并列,称“甲骨五堂”。

本文通过梳理甲骨文的出现与“四堂”研究脉络,凸现“第五堂”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成就,展示“甲骨五堂”的各自风采。

关键词:甲骨学;甲骨四堂;饶宗颐;“甲骨第五堂”饶宗颐教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国际汉学界的巨擘。

他出生于潮州一儒商家庭,父亲饶铐为潮州著名学者。

在家学浸润中,早慧喜读,自学成才,通晓英、法、德、日、梵等多门语言。

饶宗颐教授学问遍及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敦煌学、目录学、古典文学及中国艺术史等多个方面,其中甲骨学是一门在清末始兴的学科,民国时期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四大研究名家,因每人字号中都有“堂”字,被称为“甲骨四堂”。

然后者居上,饶宗颐教授研究甲骨学晚于“四堂”,其成就与贡献并不逊色于“四堂”,又因其号“选堂”,因而学者将之并列称“甲骨五 堂”。

本文通过梳理甲骨文的出现与“四堂”研究脉络,凸现“第五堂”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上的贡献和成就,展示“甲骨五堂”各自的风采。

一、甲骨文发现与学说之确立1899年,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一次在鹤年堂买药时,无意中买到一种药材,名为“龙骨”,这种药材上面有些奇怪的刻痕。

在自家大宅中,王懿荣左手捧着若干块大小不一的“龙骨”,右手拿着放大镜,正在努力观察上面的符号。

忽然,他混浊的双目发出两道精光,这些中药材上面的符号居然很像是一种古文字!这是首次“甲骨文”的灵光乍现。

作为一个从青年时代开始,便对金石刻印、文物古籍有着浓厚兴趣和广博研究的专家级人物,王懿荣对“龙骨”上面的图形文字进行研究,并将其断为商代。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

2.中国考古学发展史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它是在尚未进行科学发掘的情况下,以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

萌芽于春秋至隋唐五代,形成发展于北宋,兴盛于清代。

北宋曾巩最早在“金石录”中提出“金石”一词。

历代金石学研究中,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古代铭刻资料,但未能发展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近代考古学由西方传入中国后,金石学便逐渐演化为考古学的组成部分。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历程金石学是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

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明器等一般文物。

中国金石学的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即: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和近代考古学期。

(1)萌芽期金石学的萌芽期是从春秋到隋唐五代。

春酒战国时期就有学者为了阐明古代文献或者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二注重实物资料的研究。

但这一时期研究者甚少,无专著问世,没有形成一门学科;(2)发展期北宋统治者奖励经学,提倡恢复礼制,对古物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出现热潮;墨拓术及印刷术的发展,为金石文字流传提供了条件,金石学逐渐产生。

宋仁宗时的刘敞,刻《先秦古器图碑》,对研究金石有开创之功。

吕大临撰《考古图》,在编古器物书的体例方面多有建树,该书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古器物图录。

(3)兴盛期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进入鼎盛。

乾隆年间曾据清宫所藏古物,御纂《西清古鉴》等书,推动了金石研究的复兴。

其后又出现了许多金石学著作。

这一时期研究范围扩大,对铜镜、兵符、砖瓦、封泥等开始有专门研究,鉴别和考释水平也显著提高。

清末民初,金石学研究范围又包括新发现的甲骨和简牍,并扩及明器和各种杂器。

罗振玉和王国维是此时的集大成的学者。

马衡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对金石学作了较全面的总结。

(4)近代考古学期金石学保存下许多有价值的铭刻资料,考证出不少古器物的名称和用途。

敦煌文献字词补正四则

敦煌文献字词补正四则

敦煌文献字词补正四则
李博
【期刊名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
【摘要】本文对敦煌文献中出现的四组疑难字词进行考释补正,认为《太子成道变文(五)》中“头山”当读作“投山”,意为投奔山林.《维摩诘经讲经文(三)》中“消昏攸睹”当为“消昏改曙”,“改”作改为讲;“人物段无”的“段”是“叚”(假)字误识;“不(利)之才”可释作“不利之才”,“利”意为灵便.《金刚丑女因缘》中“(石九)”字及《丑妇赋》中“焠”字并读为“摧折”之“摧”.
【总页数】4页(P185-188)
【作者】李博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21
【相关文献】
1.敦煌文献字词考释七则 [J], 赵静莲
2.敦煌文献字词零释 [J], 曾良
3.俄藏敦煌文献Дx.10787《解梦书》字词校释八则 [J], 周晟
4.敦煌文献字词考释与语法研究 [J], 赵家栋
5.敦煌文献疑难字词的判定 [J], 赵家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2月
De . 00 e2 6


重庆 工 商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J ur lo o g i g Te hn l g a dBu ie sUnv riy So ilS in e iin o na fCh n q n c o o y n sn s ie st ( ca ce c sEdto )
释日 蕊伯彝 0.32 63 65. 上 7
书契 补释 》 采用 了罗振 玉提 出的考 释 文字“ , 由许 书 = 是对其 考释 的字 做全 面 的校 正 。共 校读 考察 4 4
以上 溯古 金文 , 由古 金 文 以上窥 卜 的科学 方法 , 器 、O字 。6 中 , 考 释对 的有 1 字 , 2 . 辞” 6 O字 柯 4个 占 3 对 《 墟 书契考 释 》 行 补充 说 明 。书 中对 一 些字 3 , 释错 的有 4 字 , 7. % 。这说 明早 期 殷 进 考 6个 占 67 的考 释颇 有见 地 , 释 首 、 微 、 取等 , 镇 豪先 的甲骨学 者考 释 文 字 经 历 了 很 艰难 的 历 程 。本 文 如 释 释 宋 生评 价此 书“ 内容亦 有精 处 ”见《 ( 甲骨 文献集 成 》 第 在 引器 方面对 容易 查证 的器 物 不再 进行 说 明 , 释文 七册《 殷墟 书 契补 释 》 记) 后 。但 书 中也存在 一些错 方 面对 于柯 先生考 释对 的也 不 再进 行 列举 。
ir鼎集成4923440上211释圈041839父丁彝06142上5954284上269上6734981上3l5中7524756上296释团蕊敦07165中7184595上287中8844959上3l3上17975429上352释图父癸敦集成6924288上270幽子钟10231中10456695下67上3526457一f46释翻公伐徐集成51283959上244鼎052731释豳辛子敦06485上6644871上305父乙尊11094中11231860上102上4253998上248释囤癸卣l2424中12812453上136燕豳鼎02531上2536437下262释天子骢l4313下15011394上76天子咖乍父彝应是天子啁觚下14491354上76古父乙应是父己盍上3313827上234瞄白每敏亡乍应是尊而不是释圈增鼎02513上2493504上249释强杞伯嘲l8183下18646728下69注
误 和缺 陷。校读 此 书 , 两方面 的工作要 做 , 有 一是尽 可 能考察 注 明其 引 器 的 出处 , 是 对 其 考 二
释 的 字做 全 面的校 正 。
[ 关键 词 ] 殷墟 书契补释 》 引器 ; 文 ; 正 《 ; 释 补
[ 中图分类 ̄] 2 [ -H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
即 伯篱盖 佣
器名: 嘲尊
释 圈 删伯 0.1 中7 32 上28 佣白 乍 敦 7 . 31 4 7 7 5 2 圜自
释基 尊文丽 1.63 13. 由17 21 上 l5 中 1 13 8 l 国父易赤金
父。 《 成》 4 2 3 0 上21 亚 ( 丁) I r 鼎 集 . 4 9 4 1 囝父 释圈 0.89 413 父丁彝 0. . 61 2 4 上55 48 上29 圈父J 9 24 6 .
— —
第2 3卷 第 6期
Vo. 3 N0. 12 6
殷墟 书契 补 释 正 补
贺 琼
( 南 大学 汉 语 盲 文 献 研 究 所 。 西 重庆 4 0 1 0 7 5 J
[ 要] 昌济 先生《 摘 柯 殷墟 书 契补释 》 书对一 些 字 的考释 颇有 见地 , 书 中也 存 在 一 些 错 一 但

]62 0 9 (06 0 - 13 4 17 - 5 8 20 )6 1 一o
学习 和研究 甲骨学史 , 甲骨 学 文献进行 校勘 字 的考 释也颇 多失 误 。我们 在 校读 此 书时 , 了两 对 做
和补 正是 一项 十分重 要 的工 作 。柯 昌济先生 《 殷墟 方 面的工 作 , 一是 尽 可 能 考察 注 明 其 引 器 的 出处 ,

释嘲 太保敦 0.01 由89 84. 6 释圈 戊辰彝 0.22 65. 上61 7


() 媵监
44 上 31 王嘣( 人保易 92 l 俾) 休 44 上31 住王廿祀窈日 93 1 遘于
周 邦

应是陶子盘
敦又称簋 ( 圜) 即 口 髓 父乙簋
误和 缺陷 , 引用 资料 未注 出处 , 如 不便 于读者 复按 。


引器补 正
器 名 或 器文 图片 编 号 页 码 编号 页码 文 释文 说 明
字条

释 瞄候尊 1.32 下 16 24 上 11 岛 ( 赠乍 妊襄朕 应 是 盘 而 不 是 71. 79 06 1 薛)
( 无量 束) 作父丁 器名: 爱作 无 父
卣 丁 卣
释四 卣 目 1 2. 文 3 36 . 中1 0 2 7 上1 3 7 7 4 5 1

[ 收稿 日期- 0 6 5 2 ] 0 一O 一l 2 [ 作者 简介] 贺琼( 9 1 , , 1 8 一) 女 湖南衡 阳人 . 南大学汉语吉文献研 究所研 究生 , 西 主攻 古文字研究。
秘即敦
即啮鞠 卣
释 圈 营 髓
‘师 卣 r 《 集成》 l.9 O2 5
1.33 0 5 7
释 公史 0. . 圈 敦 64 1 6 4 7 上2 公 黼 图 7 上61 7 9 8 9 史 事又

即 父乙 黼 簋
丁鼎而 非 彝
臼 丁 34 上9 35 2 咸 子 且 衄 是 圈 作 祖 彝 01 2 7 上2 圈 乍 彝 成 子 祖 .. 2 1 2 8
1 13
维普资讯
重庆 工商 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贺琼 :殷墟 书契补释 》 正 《 补
20 0 6第 6期
陈侯因 91. 0.71 中93 3
66 _ 7 73 2 者隧 卜 囵蔚吉金
28 上 13 子易啦 嚣 76 5 圩一
释囵 陵子盘 1.71 15 58 上38 陶子口易口口口 70. 下 77 34 4 圃
释豳 景伯圈 9 72 5 5 9 上33 自 0 2. . 中94 0 2 3 乃且考 有爵( 于 泉伯 恪) 即 圜簋盖
囡 候许 051 6 4 3 用 (宝 即簋 王彝 60 上6 8 上0 乍作 彝 伐 .. 7 9 7 2 禽 ) 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