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整体阅读(上)
《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总结词
理解表达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文言文内涵。
详细描述
文言文表达方式独特,如委婉含蓄、言简意赅等。通过体会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和意境 ,提高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04
文言文作品鉴赏
鉴赏文言文作品的风格
总结词
分析文言文作品的风格特点,包括语言特色、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
《文言文整体阅读》 ppt课件
目录
• 文言文概述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技巧 • 文言文作品鉴赏 • 文言文实践应用
01
文言文概述
文言文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和 词汇特点。
详细描述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表达形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 大差异。其语法结构独特,词汇意义深远,常常使用修 辞手法和典故,表达方式含蓄、凝练。
文言文修辞手法
对偶
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 达相关或相对的意思。对偶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 辞手法,可以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排比
通过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语气和表达效 果。在文言文中,排比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气 势,增强表达力。
03
文言文阅读技巧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结构
总结词
理解句子结构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
详细描述
文言文作品的风格多样,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华丽繁复。在鉴赏时,应注意分析作品的用词、句式和 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文学价值
总结词
评估文言文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分 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VSLeabharlann 详细描述在分析文言文作品的文学价值时,应关注 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如情节安排 、人物塑造、意境营造等。同时,应结合 时代背景和文学史地位,评估作品的文学 价值和影响,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意义。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鉴赏四法

3 挖 掘 意境
2 沿波讨 源
“ 波 讨源 ” 语见西 晋诗人陆 机 Ⅸ 沿 , 文 赋 》:“ 沿 波 而 讨 源 ” 南 朝 . . 勰 或 。 梁 刘 《 心 雕 龙 知 音 》 “ 缀 文 者 情 动 而 辞 文 : 夫 发 , 文 者披 文 以入 情 。沿 波 讨 源 , 幽必 观 虽 显。 在古典诗词鉴赏上, ” 会 “ 波 讨 沿 源” 。就是 指 会根 据 诗 中的 线 索去 探 究作 品 之 源乃 至作 者 的 师承 之 源等 。如 , 宋代 大 读 文 学家 王安 石 的词 《 枝 香 ・ 陵 怀 古》 对 桂 金 , 其中的 “ 今商女, 至 时时 犹 唱 , 庭遗 曲 4 比勘异 同 后 , 就不能不沿波 讨源 , 了解这 是化用唐 代人杜牧 俗 话 说 :“ 比 较 , 有 鉴 别 。 在 鉴 有 才 ”
一
的 诗 《春 望 》: 国破 山河在 , 春草 木 深。感 时花 溅 泪 , 城 恨别鸟惊 心。 烽 火连 三 月 , 书抵 万金 。 白头搔 更短 , 家 浑欲不胜 簪。 我们 了解杜 甫其人及 此诗的 写作背景 , 就 有助 于读 透 它 。杜 甫 , 有治 国的理 想 。 他 具 在 《 赠 韦左 丞丈 二 十二韵 》一 诗 中表 白: 奉 “ 致君 尧 舜 上 , 使 风 俗 淳 。 再 ”其 诗 , 往 与 往 反映 社会 现 实 紧密联 系在 一起 , 因而 有 “ 诗 史”之美誉。诗风沉郁顿挫 。《 望》 当 春 , 作于 “ 史 之乱 ” 中 , 人住 在安 禄 山叛军 安 诗 统治之 下的长 安城 。了解 了诗 人 及此诗 的 写 作 背 景后 , 们 也就 不 难理 解 :为 何 感时 伤 我 别 , 本 无情 感 的 花 也 会 “ 泪 ” 鸟 也 会 连 溅 , “ 心 ”;为 何 “ 书 ” 如 此 珍 贵 , 抵 万 惊 家 “ 金 ;为 何诗 人年 仅 4 O余 岁就 已成 “ 白头 ” 而且 “ 搔更 短 , 欲 不 胜簪 ” 浑 。这 一 切 都 是 “ 史 之乱 ”所 致 。 感 时伤 别 , 诗 人 其 他 安 与 同题 材 的 作 品如 “ 吏 ” 三 、三 别 ” 等 相 近 , 所 体现 的诗 风 也是 沉 郁 顿挫 。知 人论 世 , 这 要求鉴 赏者除 了多读 诗人的 作品之外 , 还要 尽 可 能 多读一 些 史传 、笔记 、诗 话 、词 话 等 。 唯 有如 此 , 能 由 “ 才 知人 论世 ”而读 懂 读 透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
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
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
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
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
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
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
专题03 文言文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新高考专用)(原卷版)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答案】1.CEG 2.B 3.C 4.(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5.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需要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判断句 、省略句等。同时,也需要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对偶、排比等。
总结词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言文句式与表达的理解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 方式,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和练习 ,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文言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出现了《左传》 、《尚书》等经典文献。汉唐时期,文言文逐渐成熟,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学创作的标准语言。宋元明 清时期,文言文继续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
文言文的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 要载体,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文言文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于理 解现代汉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文言文整体阅读》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言文概述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技巧 • 文言文作品鉴赏 • 文言文实践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文言文概述
定义与特点
《史记》选读
总结词
史家之绝唱,无韵献中的一部巨著,通过对历 史人物的记述和评价,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选 读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故事,语言 生动有力,刻画细致入微,是学习历史和了解古代文化 的重要资料。同时,《史记》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1

文言文整体阅读专题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常见实词的用法和含义,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2、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1、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2、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词多义和通假字。
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根。
“道”的本义就是指路途、道路。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1.战则请从2.后因伐木,始见此山3.范增数目项王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答案:1、[跟随] 2、 [砍伐] 3、[眼睛] 4、[换取]词的引申义:所谓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它意义。
如“道”本义为“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
“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
[小练习]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能举例则举例说明)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本义:“身体”,引申义:①“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碴臿以为民先)②“自己”“自身”(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③“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④“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2.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本义:“察看、仔细看”引申义:“辅助、辅佐”(无物以相之)“选择”(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辅佐帝王的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词的比喻义:所谓词的比喻义,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古诗文阅读专题6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课件

5.语言变形特点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 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 “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 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 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 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 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1)“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3)“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4)“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5)“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6)“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知”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 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 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 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 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 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 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 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一是显性词语。首先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 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 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 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然后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 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 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
3.章法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整体阅读(上)文言学习0114 1157古代文整体阅读(上)一、整体阅读要领1.依据选文特点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
事母至孝。
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
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问者惭而退。
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
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
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
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
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
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
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
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
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
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
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
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
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
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
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
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
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
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
”“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
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
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迁安化知县。
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
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
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
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迁潍州知州。
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
”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履遂乞骸骨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絷者从,而捕未已。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 急且有变,奈何?吾攻赵,旦暮且下。
C.每祀辄有蛇出户。
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
D.山乐兵常以牛羊代秋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
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
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
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这是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
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
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
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
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
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
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
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
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
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
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
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
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
(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三、练习与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
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
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
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
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
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
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岁饥,屑榆为粥,讲论不辍。
或哀其馁,与之食,不纳。
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会里人邹亻叔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
李泌为宰相,言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
既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