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整体阅读(一)

合集下载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增强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学习。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3. 文言文文学作品的选择与解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阅读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巩固所学知识和技巧。

3. 鉴赏法:分析文言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分析文言文阅读技巧。

3. 实践:让学生阅读一篇简单的文言文,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解读。

4. 解析:分析文言文文学作品,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文学鉴赏能力。

4.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选用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教材,如《古代汉语》、《文言文阅读教程》等。

2.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文言文阅读的参考资料,如《古汉语字典》、《成语典故词典》等。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信息。

4. 文学作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的传授,文言文文学作品的分析。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语法和词汇的理解与应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解读。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

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

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

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

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

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

将中国古代逻辑规则与西方的形式逻辑进行比较时,忽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应用和发展的具体实际境况,诸子的政治伦理主张,中华民族的思维偏向等问题,难以窥见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样貌。

③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底层思维逻辑,不仅有言说论证需要遵循的逻辑规则,还包括明辨是非的标准以及政治伦理的应用逻辑等,这其中具有与西方逻辑学相通之处,更深层地揭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广泛存在的政治伦理主张和道德价值标准。

《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文言文整体阅读》课件
详细描述
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 需要了解和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判断句 、省略句等。同时,也需要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对偶、排比等。
总结词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加深对文言文句式与表达的理解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典型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式和表达 方式,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和练习 ,逐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文言文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繁荣,出现了《左传》 、《尚书》等经典文献。汉唐时期,文言文逐渐成熟,成为官方文书和文学创作的标准语言。宋元明 清时期,文言文继续发展,出现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
文言文的重要性
要点一
总结词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 要载体,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文言文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对于理 解现代汉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文言文整体阅读》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言文概述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文言文阅读技巧 • 文言文作品鉴赏 • 文言文实践应用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1
文言文概述
定义与特点
《史记》选读
总结词
史家之绝唱,无韵献中的一部巨著,通过对历 史人物的记述和评价,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画卷。选 读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故事,语言 生动有力,刻画细致入微,是学习历史和了解古代文化 的重要资料。同时,《史记》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黄鹤楼 》

文言文整体阅读之《黄鹤楼 》

文言文整体阅读
探微索义,把握精要
文言文整体阅读,要求能理清课内文言文(语段)和课外浅显文言文(语段)的行文思路,能分析整文或段落层次,概括大致意思;理解一些词语、句子和文章(语段)主旨的关系,理解关键的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把握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线索,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能用简要的语句概括;能正确感受文章、语段的启示意义,并能对文章所说的现象、文章表达的观点作简单的评述;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用以联系、分析所读语段。

题型可能有:①实词(结合文义),虚词不考。

②关键句子的把握,文体大意的理解。

③翻译句子,这已降低难度,不强调词法句法,题目瞩目为“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的意思。

”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考查。

黄鹤楼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
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1、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2、古代诗词中写黄鹤楼的名句很多,你能默写出两相连的句来吗?
[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事列《神仙》之传,迹有《述异》之志”一组对偶。

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耸构巍峨,高标”一组对偶。

4、阎伯理的《黄鹤楼》用“坐窥井邑,俯拍云烟”写登楼远眺城乡景色,崔颢的《黄鹤楼》也写了登楼远眺的美景,这两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明史·左光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

《明史·左光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全国新高考I卷高考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

万历三十五年进士。

除中书舍人。

选授御史,巡视中城。

捕治吏部豪恶吏,获假印七十余,假官一百余人,辇下震悚,出理屯田,因条上三因十四议,诏悉允行,水利大兴,北人始知艺稻,邹元标尝曰:“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稻,种水田利也,”阉人刘朝称东宫令旨,索戚畹废庄,光斗不启封还之,曰:“尺土皆殿下有,今日安敢私受。

”阉人愤而去,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

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

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

至则下诏狱酷讯。

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

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

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

光斗既死,赃犹未竟。

忠贤令抚按严追,系其群从十四人。

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

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忠贤既诛,赠光斗右都御史,录其一子。

已,再赠太子少保。

福王时,追谥忠毅。

(节选自《明史·左光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 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 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恩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

古代诗歌整体阅读指导一、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2019-2020课标卷考查情况如下:从高考卷命题情况来看,古代诗歌阅读呈现如下特点: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等;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2020三套课标卷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

这种题型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应该会保持不变。

二、阅读指导·提知识之纲领(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1.语言跳跃特点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

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

2.情景结合特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

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

3.章法结构特点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二)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1.“读”题目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

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

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

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整体阅读

2020版高职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五、文言文整体阅读
8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②不入军,军容③不入国’。何文吏 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 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 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藏 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 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 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 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 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汉书·胡建传》)
6
刘仁之后来治理兖州,临别对吏部长官崔暹说:“您这个州的人,只有孟业 ,应该选拔推荐他,别的人不可信任,可不要忘了啊!”崔暹向孟业说:“您先 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使刘西兖(用为官之地尊称刘仁之)如此钦敬赞叹?” 孟业回答说:“只是懂得自我修养罢了。” 齐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高岳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便征 召他担任法曹之职。孟业形貌矮小,等到他谒见高岳时,高岳从内心里看不起 孟业,只是看着他笑而不说话。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查处的案件,大为感 叹,才对他说:“您判决案件很英明,可以说超过了您的身材和容貌。” 孟业 后来补任河间王郎中令,清贫自守,未曾有失。武成帝河清三年,武成帝高湛 命令民间大量养驴,催购相当急迫。他慨然道:“我既然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怎么能坐看老百姓的这种急难?应该拿出国库中的钱财,贷给老百姓来买驴。 今后如有什么差错,由我自己承担下来。”后来为这事他遭到宪司的弹劾。 被押送上解那天,东郡的老百姓都哭着跟随在他的身边,不停地安慰他。送孟 业出关的,有好几百人。他们直送到黎阳郡的西边,才得以辞别。这时候,大 家拉手痛哭,悲戚之景连行路的人都被感动了。随即,不少人又赶到都城,向 朝廷诉说孟业的冤情,皇上于是下令,将孟业放回。幼主高恒承光元年,也就 是北宋末年,孟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加卫将军。可惜在任时间不长,他就去 世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文言学习0121 1003古代文整体阅读(一)上一讲主要阐述了高考古文阅读的命题趋势和应试策略,本讲侧重说明如何整体阅读古代文语段。

一、整体阅读要领1.依据选文特点前面说过,高考选择“浅易”古代文作为阅读材料。

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

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这其实就是分析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理”有的是明说的,即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

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

事母至孝。

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

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

”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

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

”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

”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

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

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

”问者惭而退。

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注]①白粲:白米。

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

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选自《宋书·孝义传》的文字,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

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在乡里被人称道。

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

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

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

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

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亲故所知”,何子平奉公守法,“便去职归家”。

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不肯接受。

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他也不愿意。

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

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

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

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

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

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表达了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

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

2.依据试题的特点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

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B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竭身运力,以给供养’,认为‘希禄本在养亲’,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

当年试题的C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又不肯‘以母老求县’,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

”“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

至于因文句含意搞不清而答错题的情况,这里不再多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近年来的选文内容还要复杂一些,分析、评述性试题还要难一点,因此阅读时就更要注意文意的分析、内容要点归纳和对观点态度的把握。

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

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

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

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迁安化知县。

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

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招之当来。

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

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迁潍州知州。

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

”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履遂乞骸骨归。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C.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诋毁。

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

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

受业:传授学业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

敛迹,收敛形迹。

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

淫祠:无节制地祭祀。

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

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今絷者从,而捕未已。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B、急且有变,奈何?吾攻赵,旦暮且下。

C、每祀辄有蛇出户。

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

D、山乐兵常以牛羊代秋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

④履曰:“……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

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

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

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

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

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

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译文:(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

译文:这是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安徽、内蒙古卷的古文阅读试题。

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

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

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

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安民于农”;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

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

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

下面简述各题。

第11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C,“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

第12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A。

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受业”应是接受学业。

第13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D。

A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之意;C项中两个“辄”,都是“就”,用法也相同。

D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第14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B。

句①中的“立释之”,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都表现出“崇宽大”。

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15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

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

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第16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

(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附:译文注:①擿:揭发。

②淫:不合礼制的。

《吴履传》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兰溪人。

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

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

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

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

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

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

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