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323-1999汽 车 门 锁.doc

合集下载

汽车门锁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

汽车门锁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

推 介Design 152汽车门锁是驾驶室的保护安全部件,当门锁打不开或打开后无法正常关闭时,会给司乘人员带来极大的不便。

停车时,门锁无法正常锁闭,会造成驾驶室内财物的不安全。

行车过程中门锁无法正常锁闭,驾乘人员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在行车急转弯时,由于惯性因素,造成车门突然打开,危及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研究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有助于更好的设计与开发汽车门锁。

目前汽车门锁的部分厂家均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企业标准。

本论文广泛借鉴和吸收了各厂家的技术标准。

这些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适用于绕汽车车门立柱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汽车侧门锁。

汽车滑动门锁可参照执行。

一、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2423.17—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

Ka,盐雾试验方法。

QC/T625—1999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二、有关定义门锁,即锁止车门的机构。

包括锁体、挡块(或锁扣)、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锁体,装在车门上,与门柱上的挡块(或锁扣)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挡块(或锁扣),装在车门立柱上,与锁体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操纵机构,将操纵动作传递到锁体上的全部零件的总称。

锁止机构,在车内外将车门锁止的部件。

全锁紧位置,车门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半锁紧位置,车门不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车门反作用力,当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时,由车门的密封条和缓冲部件等产生的沿车门打开方向并作用于门锁上的力。

纵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与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汽车行业标准-QCT

汽车行业标准-QCT

32 QC/T 281-1999 33 QC/T 282-1999 34 QC/T 283-1999 35 QC/T 288.1-2001 36 QC/T 288.2-2001 37 QC/T 289-2001 38 QC/T 29009-1991 39 QC/T 29010-1991 40 QC/T 29011-1991 41 QC/T 29013-1991 42 QC/T 29017-1991 43 QC/T 29025-1991 44 QC/T 29031-1991 45 QC/T 29058-1992 46 QC/T 29087-1992 47 QC/T 29092-1992 48 QC/T 29099-2004 49 QC/T 29100-1992 50 QC/T 29101-1992 51 QC/T 29105.1-1992 52 QC/T 29105.2-1992 53 QC/T 298-1999 54 QC/T 310-1999 55 QC/T 316-1999 56 QC/T 3-1992 57 QC/T 327-1999 58 QC/T 328-1999 59 QC/T 329-1999 60 QC/T 330-1999 61 QC/T 333-1999 62 QC/T 336-1999 63 QC/T 337-1999 64 QC/T 338-1999
65 QC/T 340-1999 66 QC/T 343-1999 67 QC/T 344-1999 68 QC/T 345-1999 69 QC/T 346-1999 70 QC/T 350-1999 71 QC/T 354-1999 72 QC/T 355-1999 73 QC/T 356-1999 74 QC/T 357-1999 75 QC/T 362-1999 76 QC/T 363-1999 77 QC/T 364-1999 78 QC/T 368-1999 79 QC/T 371-1999 80 QC/T 372-1999 81 QC/T 373-1999 82 QC/T 374-1999 83 QC/T 375-1999 84 QC/T 376-1999 85 QC/T 377-1999 86 QC/T 382-1999 87 QC/T 385-1999 88 QC/T 386-1999 89 QC/T 387-1999 90 QC/T 388-1999 91 QC/T 39-1992 92 QC/T 40-1992 93 QC/T 407-1999 94 QC/T 408-1999 95 QC/T 410-1999 96 QC/T 411-1999 97 QC/T 41-1992

汽车用电动中央控制门锁企业标准(修改后)5.22(1)

汽车用电动中央控制门锁企业标准(修改后)5.22(1)

6.4.3 用电流表及示波器或专用仪器测量控制器的负载电流维持时间。
6.4.4 用游标卡尺、测力计、计时器、电流表或专用试验台测量中控锁的工作行程、输出力、行程时间、
根据《标准化法》和《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公司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和销售的 依据。
本标准是 Q/(GZ)JH 1——2005 修改本,本次修改主要改动如下: —— 更新规范性引用文件; —— 按 GB/T 1。1—2005 的规定对原标准文件格式进行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 Q/(GZ) JH 1——2005。 本标准由广州市白云区津晖电子厂提出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光明。 本标准于 2009 年 1 月 12 日首次发布,于 2009 年 04 月 1 日第二次修定。
5.4 性能要求 5.4.1 基本性能
a)中控锁的标称电压规定为二种,12V 和 24V 在电压范围内分别为 11V—15V,22V—30V 时,两种中 控锁装置应能可靠地开锁、关锁、无异常现象;
b)控制器的负载电流及维持时间按产品设计文件的规定要求,应在控制器输入信号后能使闭锁器正 常工作;
c)闭锁器标称电压下的工作行程、输出力、行程时间、限制电流等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Q/(GZ) JH 1——2009
5.2 结构
中控锁装置一般由控制器、电动门锁或其它门锁机构组成,但也可以是组合集成化结构。
5.3 外观
5.3.1 中控锁装置金属件必须经防腐蚀处理,或使用具有耐腐蚀性的材料制造。
5.3.2 中控锁装置塑料件表面应平整、无气泡、无影响使用的变形。
5.3.3 金属零件的涂镀层表面应均匀,不得有明显缺陷。
备案号:QB/440100



qc t 323-1999汽 车 门 锁.doc

qc t 323-1999汽  车  门  锁.doc
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于1987年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323—1999
代替ZBT26003—87
ZBT26004—87
汽 车 门 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绕汽车车门立柱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汽车侧门锁。汽车滑动门锁可参照执行。
b)拉力试验机以不超过5mm/min的速度增加负荷,直至满足4.10所规定的要求。
5.2.3耐久性试验
5.2.3.1试验设备
可采用以下试验设备中的任何一种:
a)实车;
b)模拟实车
利用实车的车门,并用实车车身的一部件及相当构件,以代替实车的试验装置;
c)开闭耐久性试验机
采用车门或与车门相应的构件作为试验机,可模拟实车的工作条件,使开闭速度、冲击力、车门反作用力、车门重量、车门重心位置、门锁的安装位置的调整都能实现。
5.2.2静态横向负荷试验
5.2.2.1试验设备
a)拉力试验机;
b)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见图2)。
5.2.2.2试验程序
a)将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安装在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上,使其相互啮合,并分别处于半锁紧位置和全锁紧位置,然后将夹具安装到拉力试验机上,使拉力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面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附 录A
耐惯性力分析
A1原理
利用静力学分析法,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以评定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的能力。
A2计算方法
根据下列条件评定门锁承受惯性力的能力:
a)对门锁的各构件连续地施加冲击加、减速度:

客车侧舱门设计

客车侧舱门设计

客车侧舱门设计1 侧舱门设计有关标准(1) 车门锁。

M1 类汽车的车门锁应符合GB15086 —1994《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要求;不适用于折叠门、上卷门、滑动门、上开门和对开门;还应符合QC/ T 323 —1999《汽车门锁》及QC/ T 627 —1999《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要求。

(2) 车门铰链。

M1 类汽车的车门铰链应符合GB 15086 —1994《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要求;QC/ T 586 —1999《汽车门铰链》适用于车门上下绕同一轴线旋转的侧门门铰链。

(3) 客车结构。

乘员数大于22 的单层M2 、M3客车结构应符合GB 13094 —199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其他M2 、M3 单层客车结构应符合GB18986 —2003《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4) 气弹簧。

气弹簧应符合QC/ T 207 —1996《汽车用普通气弹簧》的要求。

2 侧舱门分类(1) 侧舱门按材质可大致分为三类:铁舱门、玻璃钢舱门和铝合金舱门。

铁门造价不高,制作工艺采用点焊或包边的连接方式;玻璃钢舱门价格介于铁舱门与铝合金舱门之间,适宜于大批量生产,因用量越大,价格越低,制作工艺采用粘接方式,生产周期长;铝合金舱门具有良好的塑性和抗蚀性,密度小,易加工,而且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制作工艺采用粘接或氩弧焊焊接方式,价格较贵,生产周期较短。

(2) 侧舱门按开门形式可分为上移门和上翻门。

上移门一般采用平行四连杆机构,门上沿先于门下沿先打开,完全开启后门体在舱门的上方,存取行李更加方便,另外,也使整车看起来豪华大方;上翻门一般使用各生产厂家自行设计的铰链,样式多样,通常采用围绕一个轴心运动的简单铰链。

3 侧舱门的设计过程按整车及左右侧围图纸画出舱门外廓线,确定门与门之间的间隙,选取锁具及铰链形式,确定油箱口位置,布置门体加强筋。

舱门设计要满足功能和美观的双重要求,曲线和直线要协调好,不要出现尖锐拐点。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模板汽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设计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一般轿车门锁行程及开启力的设计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轿车,其它车型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QC 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QC T 627-1999 汽车电动门锁装置3术语和定义3.1门锁总成实现车门/盖相对于车身保持在关闭的位置,并可以按意愿开启(或操作)的装置。

3.2开启力通过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需要的最大力。

3.3开启角度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等)实现门锁开启时绕其旋转中心运动过的角度。

3.4锁止/解锁锁止:车门关闭后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操作,使门锁内/外开启机构均失效(解锁后恢复),保证车门处于保险状态。

解锁:锁止状态下,通过电动/机械执行机构的操作,解除门锁保险状态,恢复门锁开启机构功能。

3.5操纵机构行程操纵机构(内/外手柄,锁止按钮,锁芯等)的手柄开启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最大距离。

3.6门锁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或锁止动作时开启臂运动的距离,包括空行程,开启行程,最大行程和锁止行程。

3.7空行程门锁装置的内/外开启臂绕其旋转中心活动的自由尺寸。

空行程的作用主要为消除制造公差和防止路面颠簸对门锁开启产生影响。

3.8开启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门锁开启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9最大行程门锁装置执行开启动作时,开启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3.10锁止行程门锁装置执行锁止/解锁动作时,锁止摇臂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极限位置所运动的距离。

4技术要求4.1 行程配合要求操纵机构行程与门锁行程有一定的配合要求,以满足通过操纵内/外开启机构能完全打开门锁,通过钥匙或锁止按钮实现门锁锁止和解锁,开启机构的开启角度及钥匙旋转角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QCT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QCT汽车电动门锁装置

QC/T 627—1999前言本标准的技术内容是在综合分析国外先进汽车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试验验证,并结合我国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鉴于目前国内尚未制定汽车行业传导和耦合造成干扰的标准,本标准中有关抗干扰性要求直接引用ISO 7637—1:1990《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的第一部分和ISO 7637—2:1990《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的第二部分标准原文。

编写规则按GB/T —1993和GB/T —1997。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武汉汽车车身附件研究所和上海实业交通电器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再华、侯少俊、缪幼熙、顾? 闻、余 ? 红。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QC/T 627—1999汽? 车? 电? 动? 门? 锁? 装 ? 置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电动门锁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绕车门立柱上下两铰链轴作旋转运动的汽车车门电动门锁装置,其它型式的电动门锁装置也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99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交变湿热试验方法GB/T 2828—1987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适用于连续批的检查)GB/T —1985 低压电器外壳防护等级QC/T 323—1999 汽车门锁QC/T 413—1999 汽车电气设备基本技术条件ISO 7637—1: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一部分:标称电压力12V的客车和轻型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ISO 7637—2:1990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造成的电气干扰第二部分:标称电压为24V的商用车辆一电源线引入干扰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

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

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汽车门铰链设计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铰链的设计要点及其判定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开发的M1类和N1类汽车侧门铰链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99-1999 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709-2006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GB/T 710-1991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GB 11566-1995 轿车外部突出物GB 15086-2006 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QC/T 323-2007 汽车门锁和车门保持件3 术语和定义3.1侧前门从侧面看,当驾驶员座椅靠背调节到最垂直和最靠后位置时,车门50%或以上的开启面是位于该座椅靠背最后点的前方。

3.2侧后门从侧面看,当驾驶员座椅靠背调节到最垂直和最靠后位置时,车门50%或以上的开启面是位于该座椅靠背最后点的后方。

3.3门铰链装置确定车门与车身的相对位置,并能控制车门运动轨迹的装置。

3.4门铰链与车门和车身相联接,能够绕上下方向的同一轴线回转且相互结合部件的总称。

3.5纵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门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3.6横向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垂直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

4 技术要求4.1 门铰链支架可靠性好,满足重复试验要求,且碰撞或受冲击后不脱落。

4.2 门铰链衬套转动灵活,不滞涩。

4.3两铰链轴的轴线必须在一条直线上,为了使车门有自动关闭的趋势,铰链轴线应有一定的内倾角度(一般为0°~3°)和前、后倾角度(一般为0°~2°),但不宜过大(图1为某一款车的倾角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将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安装在门锁静态纵向负荷试验夹具上,使其相互啮合,并分别处于半锁紧位置和全锁紧位置,然后将夹具安装到拉力试验机上,使拉力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面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b)在锁体和挡块(或锁扣)上施加890N的横向负荷,使锁体和挡块(或锁扣)有向着开门方向分离的趋势;
c)拉力试验机以不超过5mm/min的速度增加负荷,直至满足4.9所规定的要求。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QC/T323—1999
代替ZBT26003—87
ZBT26004—87
汽 车 门 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门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绕汽车车门立柱上下方向的轴转动的汽车侧门锁。汽车滑动门锁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b)拉力试验机以不超过5mm/min的速度增加负荷,直至满足4.10所规定的要求。
5.2.3耐久性试验
5.2.3.1试验设备
可采用以下试验设备中的任何一种:
a)实车;
b)模拟实车
利用实车的车门,并用实车车身的一部件及相当构件,以代替实车的试验装置;
c)开闭耐久性试验机
采用车门或与车门相应的构件作为试验机,可模拟实车的工作条件,使开闭速度、冲击力、车门反作用力、车门重量、车门重心位置、门锁的安装位置的调整都能实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4.9纵向负荷
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在半锁紧位置应能承受,4440N的纵向负荷;在全锁紧位置应能承受11110N的纵向负荷均不得脱开。
4.10横向负菏
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在半锁紧位置应能承受4440N的横向负菏;在全锁紧位置应能承受8890N的横向负荷均不得脱开。
4.11开闭耐久性
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啮合开闭次数(以门锁一个完全开闭循环为一次)应能保证105次正常工作。
4.2汽车门锁应符合图样规定的正确安装位置。
4.3门锁能将车门可靠锁紧并能安全打开。
4.4当门锁处于锁止位置时,操纵内外手柄不能打开车门。
4.5门锁必须具有全锁紧位置和半锁紧位置。
4.6门锁所有运动件应灵活,开关车门轻便,不应有异常噪声。
4.7汽车门锁用钥匙不同牙花组合数不得少于1000种。
4.8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利用静力学分析法),以评定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能力(计算实例见附录A)。
5.2.2静态横向负荷试验
5.2.2.1试验设备
a)拉力试验机;
b)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见图2)。
5.2.2.2试验程序
a)将锁体和挡块(或锁扣)安装在门锁静态横向负荷试验夹具上,使其相互啮合,并分别处于半锁紧位置和全锁紧位置,然后将夹具安装到拉力试验机上,使拉力与锁体和挡块(或锁扣)的啮合面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3.9纵向
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在锁体与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内,并与铰链旋转中心线垂直的方向。
3.10横向
当门锁处于锁紧位置时,垂直于锁体与挡块(或锁扣)的啮合点和门铰链旋转中心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
4技术要求
4,1门锁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与有关技术文件制造,并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3.4操纵机构
将操纵动作传递到锁体上的全部零件的总称。
3.5锁止机构
在车内外将车门锁止的部件。
3.6全锁紧位置
车门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3.7半锁紧位置
车门不完全关闭时,锁体与挡块(或锁扣)所处的啮合位置。
3.8车门反作用力
当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时,由车门的密封条和缓冲部件等产生的沿车门打开方向并作用于门锁上的力。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2828—1987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
GB/T2423.17—1993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盐雾试验方法
QC/T 323—1999
前 言
本标准是ZBT26003—1987《汽车门锁技术条件》和ZBT26004—1987《汽车门锁性能试验方法》的修订版。本标准主要参照EEC 70/387,ECENo.11—02和JISD1620—1993《汽车侧门锁试验方法》。
本标准与ZBT26003和ZBT26004在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ΣM0=Fld1+F2d2-F3d3
=0.3×31.5+6.68×10.67-1.80×4.83=72.04N·m
F5=ΣM0/d4=72.04/31.05=2.29N
F6=m4a=0.0422×294.2=12.42N
ΣMp=T-(F5d5+F6d6)/1000
=0.45-(2.30×37.6+12.40×1.91)/1000=0.34N·m
c)弹簧力采用门锁处于全锁紧位置的最小值和打开位置的最大值的平均值;
d)门锁的锁止机构在计算时视为不起作用。
已知:如图A1所示,门锁装置受294.2m/s2的惯性负荷的作用。
按钮弹簧的平均弹力:P=4.5N
棘爪弹簧的扭矩:T=0.45N·m
减速度:a=294.2m/s2
质量(kg):m1=0.0163m2=0.0227
结论:计算结果表明,弹簧扭转力矩ΣMp大于0,说明该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具有保持全锁紧位置的能力。
4.12耐腐蚀性
门锁金属零件的电镀层、化学处理层和镀铬层应符合QC/T625的规定。
5检验和试验方法
5.1检验规则
5.1.1每套产品需经制造商检验合格后才能出厂,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文件。
5.1.2用户单位有权抽验产品,抽样方法按GB/T2828中一般检验水平Ⅱ,合格质量水平数(AQL)由供需双方协商决定。
QC/T625—1999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门锁(或门锁装置)
锁止车门的机构。包括锁体、挡块(或锁扣)、内外操纵机构和内外锁止机构。
3.2锁体
装在车门上,与门柱上的挡块(或锁扣)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3.3挡块(或锁扣)
装在车门立柱上,与锁体啮合,以保持车门处于锁紧位置的部件。
m3=0.0122m4=0.0422
距离(mm):d1=31.50d2=10.67d3=4.83
d4=31.50d5=37.60d6=1.91
计算:
F1=m1a-P=(0.0163×294.2)-4.5=0.30N
F2=m2a=0.0227×294.2=6.68N
F3=m3a/2=(0.0122×294.2)/2=1.80N
——增加“耐腐蚀性试验”。
附录A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武汉汽车车身附件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李再华、车勇。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ZB T26003和ZBT26004。
本标准于1981年首次发布,于1987年第一次修订。
附 录A
耐惯性力分析
A1原理
利用静力学分析法,对门锁的有关构件进行受力分析,以评定门锁在294.2m/s2惯性负荷的作用下,保持全锁紧位置不变的耐惯性的能力。
A2计算方法
根据下列条件评定门锁承受惯性力的能力:
a)对门锁的各构件连续地施加冲击加、减速度:
b)摩擦阻力以及使门锁保持锁止位置的门锁各构件的自重分力和惯性分力均忽略不计;
5.2.3.2试验程序
利用实车、模拟车、开闭耐久性试验机中任何一种形式,用内开和外开方式各做5×104次往复开闭试验,其车门开闭速度和车门密封条反作用力均应符合门锁所配车型的相应要求。。
5.2.4耐腐蚀性试验
门锁金属件的电镀层和化学处理层的耐腐蚀性试验方法按GB/T 2423.17的规定进行,试验时间为96h,镀铬金属件的耐腐蚀性试验按QC/T 625的有关规定进行。
5.1.3型式检验的产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同一批产品(至少100件)中抽取,数量不少于10件。其中纵向负荷试验3件,横向负荷试验3件,耐久性试验2件,耐腐蚀性试验2件。
5.2试验方法
5.2.1静态纵向负菏试验
5.2.1.1试验设备
a)拉力试验机;
b)门锁静态纵向负荷试验夹具(见图1)。
5.2.1.2试验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