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蘑菇锈斑病防治方法

蘑菇锈斑病防治方法

蘑菇锈斑病防治方法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害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蘑菇锈斑病。

这种病害会使蘑菇出现斑点、变形、变色等现象,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因此,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于保障蘑菇的生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识蘑菇锈斑病1. 病原体:蘑菇锈斑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主要是由黄色链格孢(Pseudocercosporella vexans)和灰色链格孢(Pseudocercosporella herpotrichoides)引起的。

2. 病害特征:蘑菇锈斑病主要表现为叶面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棕色或黑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合并成大片,并在其上产生黑色粉尘。

严重感染时会导致叶片变形、甚至死亡。

3. 发病条件:蘑菇锈斑病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一般在气温20-25℃、相对湿度80%以上的条件下易发生。

同时,蘑菇种植的环境卫生状况也会影响病害的发生。

二、防治措施1. 环境管理(1)保持通风:蘑菇种植房间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及时排出室内湿气,减少空气污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控制温度:蘑菇种植房间的温度要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一般为18-25℃。

(3)保持卫生:定期清洁种植设备和材料,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 种植管理(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蘑菇锈斑病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有效降低感染率。

(2)合理密度:合理调整蘑菇栽培密度,增加通风透气性能,减少湿气聚集。

(3)定期更换基质:定期更换基质,在更换前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基质中残留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

3. 化学防治(1)药剂选择:可选用氧化锌、硫酸铜、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但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和用量进行。

(2)药剂喷雾:在蘑菇发病初期,可采用药剂喷雾的方式进行防治。

喷雾时要均匀覆盖叶面,并注意保护好蘑菇的根部和子实体。

4. 生物防治(1)利用生物制剂:可利用生物制剂如拮抗细菌、真菌等进行防治,具有环保、安全等优点。

(2)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能够提高蘑菇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三)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三)
碱性条件 , 有效抑制毛霉菌发生。 可
症 状 : 丝 体 无 色 、 色 或灰 色 , 分 枝 和 隔 膜 , 产 生 分 菌 白 有 可
生 孢 子 。 P A 培 养 基 上 链 孢 霉 菌 落 初 为 白色 , 长 迅 速 ,4 在 D 生 2
小 时 长 满 斜 面 或 平 板 。 丝体 很快 向外 蔓 延 , 棉 塞外 或皿 底 菌 在
所 有 食 用 菌 的母 种 、 种 、 培 种 , 及 香 菇 、 耳 等 熟 料 菌 原 栽 以 木 简 , 在平菇 、 但 双孢 菇生 料 栽 培 中 少 有 发 生 。 污 染 食 用 菌 的 主
要 是 粗 糙 脉 纹 孢 霉 和 面 包 脉 纹孢 霉 。
都 有 毛 霉 菌 丝 发 生 ,只是 有 轻 有 重 。毛 霉菌 丝体 生 长 极 为 迅 速 , ̄ 2 3天 即可 长 满 培 养 料 。毛 霉 菌 丝 体 淡 白色 、 疏 , 快 产 稀 很
被 曲霉 污 染 。
灭 过 菌 的 菌 种 瓶 、 种袋 要 减 少 与 带 杂 菌 运 输 工 具 的 接 触 , 菌 直 接进入晾菌室。 培养 室 与 接 种 室不 要 连 在一 起 , 免 在 培养 过 避
程 中产 生 链 孢 霉 孢 子 扩 散 到 接 种 室 。
晾 菌 室 、 种 室 和培 养 室 内外 搞好 常 规 消 毒 , 孢 霉 污 染 接 链
平 板 或 斜 面 上 , 霉 菌 丝 体 白色 , 长 迅 速 。 2 ℃培 养 3天 菌 毛 生 4 落 扩 展 为 5 - . 米 , 扩 展 为 73 80厘 米 。可 产 生 孢 子 . 60厘 2 4天 . . - 囊 , 现 出 肉眼 可 见 的 散 生 小 黑 点 。 在 母 种 的 棉 塞 受 潮 后 , 呈 也 ③链孢霉病 链 孢 霉 又称 红 色 面 包 霉 、 孢 霉 , 重 危 害 脉 严

鸡腿菇常见病防治

鸡腿菇常见病防治

鸡腿菇常见病防治引言鸡腿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因其形状酷似鸡腿而得名。

它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然而,鸡腿菇在种植过程中也容易受到一些病害的侵害,影响菌丝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鸡腿菇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帮助种植户养护鸡腿菇健康生长。

病害分类1. 真菌病真菌病是鸡腿菇种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主要通过真菌的侵入破坏了鸡腿菇的菌丝和子实体。

(1) 炭疽病炭疽病是鸡腿菇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空气传播。

它会在鸡腿菇的菌丝和子实体上形成黑色的病斑,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清除病死体:及时发现并清除病死体,减少病菌传播。

•换土消毒:每批次种植前,对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菌。

•控制温度湿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避免病菌滋生。

(2) 粉状黑斑病粉状黑斑病是鸡腿菇菌丝及子实体上常见的病害,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它会在鸡腿菇的表面形成黑色的斑点,严重时可导致产量减少。

防治方法:•保持通风:及时调整生长环境,增加通风量,减少病菌滋生。

•清洁管理:保持种植环境的清洁,定期清理病菌聚集的地方。

•使用抗病菌培养基: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培养基,减少病菌感染。

2. 病毒病病毒病是由病毒侵入鸡腿菇体内引起的疾病,它会对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

(1) 黄绿曲叶病黄绿曲叶病是鸡腿菇栽培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它会导致鸡腿菇的叶片畸形、变黄、产量减少。

防治方法:•种子消毒:采用热水处理等方法,杀灭病毒。

•保持温度适宜:控制鸡腿菇的生长温度,减少病毒滋生。

•隔离感染源:及时发现病毒感染的鸡腿菇,与正常菌丝隔离,避免病毒传播。

(2) 花叶病花叶病是鸡腿菇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通过真菌传播。

它会导致鸡腿菇的叶片出现白色斑点,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温湿控制:保持适宜的生长温度和湿度,减少病菌滋生。

•病叶处理:及时发现并清除病叶,减少病菌扩散。

•使用抗病菌培养基:使用经过消毒处理的培养基,减少病菌感染。

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病害及其防治[摘要]在食用菌生产中虫害,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的方针。

[关键词]防治;化学防治;综合措施在食用菌生产中,病虫害是食用菌生产者的最头疼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食用菌产业的生存和发展。

食用菌病虫害是指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空间,危害食用菌生长发育,引起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微生物及害虫。

食用菌病虫害包括病害和虫害,其中病害主要指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对食用菌的危害,虫害主要指昆虫、线虫、螨类及软体动物等对食用菌的危害。

防治食用菌的病虫害,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的方针。

食用菌生产中要选用优良的高抗性菌种,进行科学管理,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危害,要及时采取妥当方法。

一般采用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综合措施。

在确实需要化学药剂防治时,也应在未播种、未出菇或每批菇采收结束时进行,并注意少量、局部使用,防止污染扩大而影响食用菌的菌丝和子实体生长,从而影响食用菌的品质。

1青霉1.1发病特征及原因青霉菌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杂菌之一,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黑木耳、金针菇、平菇、香菇、猴头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

培养基在28-320C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极易发生青霉菌。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又名绿霉,青霉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

该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多存在于有机物上,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等进行再浸染。

高温容易发病,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

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

如果青霉菌丝覆盖料面后隔绝了空气,它分泌的毒素能杀死食用菌菌丝。

青霉栽培和制种中出现的青霉多为塑料袋透气,棉塞湿,接种时消毒不彻底和接种时环境不卫生或接种室封闭不严密所致。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南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南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食用菌属真菌类,他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也同样适合真菌病虫害的发生,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控制、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杂菌和各种虫害便会随之发生。

因此,在食用菌的生产与栽培过程中,防治食用菌病虫害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利用农、化、理、生等进行综合技术防治,以促进食用菌健壮生长,高产优质,基本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Edible fungi, he needed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lso suitable for fungal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ccur, if do not take the contro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ot take the necessary precautions, mixed bacteria and a variety of pests will ensue. ,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edible fungi,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edible fungi should follow the "prevention firs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lant protection working policy, agriculture, to make use of born, science, etc.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edible fungi robust,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the basic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s follows.1治理环境1 the governance environment在良好的卫生环境条件下,可减少病虫杂菌滋生蔓延,提高食用菌的病虫防治效果,这是实际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

食用菌种植的虫害防治分析

食用菌种植的虫害防治分析

食用菌种植的虫害防治分析食用菌是一种富含营养且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的食物,因此备受人们青睐。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食用菌的种植也愈发盛行。

食用菌的种植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虫害的困扰,虫害会造成食用菌的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种植者的经济利益。

虫害防治成为了食用菌种植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一、食用菌种植中的常见虫害及其危害1. 蚂蚁:蚂蚁主要通过通过挖坑、卫士迁移来危害食用菌。

它们会在食用菌堆中筑巢,干扰食用菌的正常生长,破坏其菌丝,严重时会导致堆肥结块。

2. 蚜虫:蚜虫主要危害食用菌的菌床,它们以蚜虫吸食菌丝的汁液为生,导致食用菌生长缓慢、产量减少,严重时还会传播病毒。

3. 糠虫:糠虫主要危害食用菌的菌丝和菌盖,它们会以食用菌为食,导致食用菌菌丝腐烂,菌盖形成不良。

通过以上简要介绍,我们不难看出虫害对于食用菌种植的危害之大。

接下来,我们将以常见的食用菌种植方式为例进行虫害防治分析。

二、食用菌种植方式及虫害防治分析1. 地棚种植方式地棚种植方式是指将食用菌种植在地下的棚室中,这种种植方式主要适用于北方地区。

在地棚种植中,虫害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喷洒农药:地棚中的昆虫种类相对较少,因此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来进行虫害防治。

但需要注意的是,喷洒农药要选择对食用菌无害的品种,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来进行使用,以免对食用菌产生不良影响。

(2)清洁消毒:定期对地棚进行清洁消毒,清除棚室中的蚂蚁、蚜虫等虫害。

(1)选择高质量菌种:在采购食用菌种子时,应选择经过严格检测、无虫害的高质量菌种,以避免引入虫害。

(2)定期换袋:定期更换种植袋,将已使用的袋子进行充分晒晒太阳,以杀灭其中的虫害。

(3)多样化种植:在袋栽种植中,可以适当多样化种植,种植一些对某些虫害有抗性的食用菌品种,以减少虫害的侵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食用菌种植方式都有各自的虫害防治方法。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种植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以防止食用菌产生虫害,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11章 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11章 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对于病虫害及杂菌的控制,应以防为主,采取有 效的防治措施,是搞好食用菌栽培的关键。
第一节 食用菌的主要病害 食用菌的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竞争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等。 一、真菌性病害 1.褐腐病 褐腐病又叫白腐病、湿泡病,由疣孢霉菌引起。 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疣孢霉属。 菌丝白色分枝,形成的分生孢子梗短,其上产生 薄壁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 (1) 病害特征 在子实体分化前侵染,形成硬皮马勃状的不规则
第十一章 食用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经常受到病虫害及竞争性杂菌 的危害,其中大部分病虫害和杂菌又多为真菌类型,而 它们在营养和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方面与食用菌有许多相 似之处。
食用菌的栽培场地通常温暖多湿,营养丰富,阳 光少,为病虫害、杂菌孽生创造有利条件。病虫害的发 生,轻者造成食用菌减产,重者绝收。
根据杂菌和食用菌生长对温度要求不同加以控制。青霉、 木霉、根霉等杂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左右,
而平菇等食用菌仅为25℃左右,而食用菌的最低 生长温度又比杂菌低,可以在10℃左右生长,而杂菌却 难生长。
所以,利用低温播种,在低温下待食用菌长满培 养料后,到温度升高时,食用菌菌丝已占优势,利用此 法可以抑制某些杂菌污染。
5. 曲霉菌
曲霉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科,曲霉属。菌 丝初期白色,之后产生黑色分生孢子的为黑曲霉,产生 黄绿色分生孢子的为黄曲霉。
分生孢子梗下端产生足细胞,顶端产生圆形或椭圆 形顶囊,上部辐射状排列小梗,产生分生孢子,危害各 种食用菌。
6.链孢霉
链孢霉属于子囊菌亚门,丝孢目,从梗孢科。菌 丝白色、绒毛状,后期呈金黄色或桔红色,分生孢子卵 圆形或柠檬形。
组织块,上面覆盖白色绒毛状菌丝,之后该菌丝逐渐 变成暗褐色,常从侵染处渗出褐色液滴。

金针菇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金针菇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金针菇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前言金针菇是一种颇受欢迎的食用菌,但在种植过程中,金针菇也会遭受一些病害的困扰。

本文将介绍金针菇的主要病害,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方法。

1. 金针菇炭疽病病因金针菇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炭疽菌主要侵染金针菇的嫩茎、嫩叶和果实。

症状金针菇炭疽病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嫩茎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黑色病斑。

•嫩叶表面出现黑色小点,逐渐扩展成大型黑斑。

•果实表面出现黑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病斑。

防治方法金针菇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种植时选择抗病种苗,提高抵抗力。

•定期清理金针菇床面上的秸秆和残留物,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保持合适的湿度和通风条件,通过调整温度和湿度控制病害发生。

•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病害的同时注意合理使用农药剂量。

2. 金针菇霉病病因金针菇霉病是由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如白色链霉菌、青霉菌和褐色链霉菌等。

症状金针菇霉病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针菇嫩茎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霉斑。

•霉斑逐渐扩大,覆盖整个嫩茎。

•受感染的金针菇嫩茎质地变软,出现腐烂现象。

防治方法金针菇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定期清理金针菇床面上的秸秆和残留物,避免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控制适宜的湿度和通风条件,保持环境干燥,减少霉菌的生长。

•提高金针菇的养分和抗病能力,加强管理,增强抵抗力。

•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防治病害的同时注意遵循使用规则,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3. 金针菇根腐病病因金针菇根腐病是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是由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侵染根部而引发。

症状金针菇根腐病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金针菇根部出现腐烂、软化和褐色变化。

•受感染的金针菇根部逐渐干瘪,丧失生长能力。

•受感染的株苗上部萎蔫,生长不良。

防治方法金针菇根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健康的种苗,减少病原菌源的侵染。

•严格控制水肥管理,避免过度浇水和过度施肥导致土壤湿度过高,为病原菌生长创造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菌常见病害及预防
摘要
从制种、代料栽培、段木栽培和子实体培养几个方面阐述了危害食用菌的常见病害。

食用菌病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用菌;病害;预防
食用菌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

食用菌生产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

近年来代料栽培食用菌发展尤为迅速,但在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危害日益严重,制约着食用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详述了食用菌栽培的主要病害,为食用菌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食用菌病害主要发生情况
1.1制种和发菌期主要病害
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见表1,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
青霉、曲霉,有时链孢霉也产生较大的危害。

表1食用菌制种和发菌期常见病害
1.2代料栽培病害
平菇、金针菇、香菇大多用袋栽,常见病害见表2,危害严重的主要有根霉、木霉和曲霉;草菇、蘑菇虽用床栽,但栽培面积不大,发生在菇床上的病害以小球菌核菌、葡萄枝孢霉和木霉危害最严重(表3)
1.3段木栽培病害
我国栎木资源比较丰富,适于银耳、木耳、香菇的栽培,以木耳栽培居多,香菇次之,银耳也有一定数量的栽培。

发生在木耳、香菇、银耳上的木腐菌同食用菌竞争空间和养料,抑制或寄生在食用菌菌丝体上形成复杂的生态关系。

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主要是栓菌、裂褶菌、炭团菌、革盖菌和肉座菌等(表4)。

1.4子实体病害
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食用菌子实体上易形成定型症状的病害(表5)。

.冬季食用菌病害的主要表现
1.1 双孢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死亡,发育迟缓,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菇蕾发生量小甚至不出菇,有的发生僵菇,菌盖部分有褐色斑点等。

1.2 平菇:主要表现为幼菇萎蔫、发黄或者死亡,菌柄色暗、变长并呈弯曲状,有的子实体整朵“攥拳”,菌褶全部外翻、呈恐怖状,有的菌盖上布满菌刺、如同人类的粉刺状,有如同花菜状或蜂窝状、子实体没有分化,有的料面发粘,有的甚至发出腐臭味,菇棚内霉味偏重。

1.3 金针菇:菇体长短不齐,整体呈水渍状,菌盖布有不规则褐色斑点,黄色菌株菌柄下部严重变色,或基部有菌丝状白毛物。

1.4 香菇:菌盖菌柄比例失调,菌盖色泽变为偏黄、偏浅、没有正常色泽,畸形菇比例增加,长速缓慢或极慢,有的菌肉松软,有的腐味很重、甚者腐烂。

1.5 杏鲍菇:大面积发生“白疙瘩”,出菇细长,菌柄几度弯曲,菇体表面粗糙不平,菇体发软,无生机感。

1.6 姬菇:菌柄呈水渍状,菌盖很薄、几无光泽,表面凸起物较多,菌盖有暗褐色斑点异味较重。

1.7 柳松菇:菌盖很薄、很脆、了无生气,鳞片过多,菌柄过细,色泽偏重,菌柄基部有菌丝状白色毛毛,甚者菇体偏软,有一种类似发霉的异味。

1.8 真姬菇:长短不齐,菌盖花纹显示杂乱无章、处于非正常状态,菌柄色泽呈水渍状灰暗,商品状态较差,有的发出较重异味,甚至有腐烂现象。

1.9 白玉菇:失去正常的原白色、呈暗白色、严重者呈水渍状,子实体长短不齐,菌盖上有密集的小疙瘩,有的发出浓重的腐臭味。

1.10 茶薪菇:菇体长度差别较大,菌盖色泽变浅、甚至呈暗白色,菌柄呈水渍状,部分菌盖集体上翻,菌柄基部变色严重。

1.11 白灵菇:子实体分化不好,色泽趋暗,或者呈水渍状,腐味或腐臭味严重,商品价值大打折扣。

1.12 鸡腿菇:菌盖菌柄比例严重失调、呈典型的“小帽现象”,菌盖顶端严重的水渍状、甚至出现黑头现象,菌柄没有应有的光泽,更是失去了金属光泽。

1.13 猴头菇:少刺甚至无刺,失去原白色,有的发出暗红色,食之苦味严重、甚至失去食用价值。

1.14 榆黄菇:长菌柄、小菌盖,二者比例严重失调,菌柄弯曲不直,菌盖并呈波浪状,应有的黄色变浅。

1.15 滑菇:菇蕾发生量少或极少,菌盖色泽发暗、发乌,菌柄失去应有的光泽,菌盖粘液减少。

1.16 香魏菇:没有正常的阿魏菇或香菇菌盖的褐色,表现为色浅,菌盖变小,菌柄变粗、二者的比例失调,没有了香菇的特有气味,并伴有腐味,菇棚的气味令人极不愉快。

综合防治方法
食用菌常见病害的防治食用菌病害的防治是食用菌栽培的一大难题,危害食用菌的病菌大多与食用菌同属于真菌类,它们的菌丝都是相互交织地生长在一起,很难用药物防治。

若用药浓度较稀,效果不明显;用药浓度较高,食用菌与病菌又会同被杀死,因此,药物防治是下策。

只有“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生产菌种和栽培过程中要做到少污染、少发生病虫害,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预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菌种生产房与作业室的设置要合理菌种生产厂房应远离仓库、饲养场,并设在干净、通风、凉爽的地点。

装料间、灭菌锅和接种室的设置要有利于操作和节省搬运菌袋的时间,以减少污染的机会。

接种室的结构要有利于保持无菌状态,分内外两间,内为接种间,外为缓冲间,间隔门应设计成错开的方向,并采用左右移动的拉门。

室内的地面。

墙壁、天花板要平整、光滑、无缝隙,门窗紧密,有利于保持清洁和消毒处理。

培养室要有较好的保温设施,门窗要关闭紧密,要有调节温度的设备,室内设置培养架。

2.严格把好配料、装料、制袋的技术关
2.1原辅材料制种用的原辅材料如木屑、棉籽壳、稻草、麦皮、米糠、石膏等,应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营养成分不掺假的材料。

2.2培养料配方由于大多数食用菌能较好利用有机态氮和铵态氮,而难以利用硝态氮,因此在配料中尽量选用铵态氮而不用硝态氮作氮源。

麦皮和米糠是较理想的有机态氮源,但这类原料含有一定淀粉和可溶性糖,易被病菌利用而造成污染,因此,要适当控制氮源添加量。

;2.3料水比香菇袋料水比以I:1.2为宜。

过干,菌丝生长不好;过湿,病菌易污染。

.2.4堵塞茵袋要扎好袋头用线将菌袋两端扎紧,不能留下孔隙。

要严查微孔,如发现有小孔,用胶布贴住。

装料松紧要适度,不能装太松使培养料与薄膜之间留有空隙,以免接种时吸进空气发生污染。

’.2.5仿止培养料发酸变质培养料配好后,应及时装袋,及时灭菌,如放置时间太长就会发酸变质,一般从拌料到高压灭菌不超过5~6小时。

3.培养料消毒灭菌要彻底
3.1高压锅灭茵当加热至压力o.5kg/aIIz时,要将锅内冷空气全部排除,使压力回到零,然后继续加热,使压力上升到1.51(:g/cm2,保持1.5—2小时。

3.2常压灭菌锅灭菌锅内蒸气的温度最高只能达到1050C,与高压锅相比,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延长灭菌时间,原种和栽培种的菌袋灭菌时,温度达100。

C后要保持10一12小时;加热时,要求温度尽快上升至1000C,要保证锅内蒸气畅通,循环均匀;菌袋在锅内
排放时,不能排得太紧,耍留有~定空隙,防止棉塞受潮,受潮的棉塞,极易感染杂菌;在停止加热后,应让其自然降温后才能出锅,利用余热吸干菌种瓶匕棉塞的
水分。

如果棉塞受潮,在接种时应更换消毒好的干棉塞。

4.选用优良的菌种
种性要好,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特性;纯度要高,无病虫感染;菌龄适宜,老化的菌种,不但生活力差,而且杂菌污染的机会多
5.严格按无菌操作进行接种
接种箱(室)在使用前要严格消毒,可按每m3用福尔马林20ral加热熏蒸。

也可将log硫磺用木炭或木屑引火点燃熏蒸,密闭24小时,保持无菌状态。

菌袋进入接种室后,连同接种工具,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一次。

然后用o.5%的煤酚皂液或新洁尔灭药液进行喷雾消毒,待雾滴沉降后进行接种。

接种工具和玻璃器皿要保持洁净,使用前可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接种针等金属用具也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灭菌。

接种速度要快,并且要加大接种量。

6.提供有利的生态条件
6.1搞好环境卫生,防止病菌入侵菌种生产厂房P1j周要认真清除垃圾、杂草受污染的废物,保持经常性的清洁卫生,减少污染源。

培养室在使用前要清理消毒,并用甲醛或硫磺密闭熏蒸24小时。

不能密闭的培养室或栽培场所可定期用2%甲醛、5%石碳酸、1%漂粉精、5%~20%石灰水等杀菌剂喷洒地面及空间,喷时雾滴宜细,喷布要均匀,喷后进行通风。

6.2调节好酸碱度在制作菌种时,可添加适量的过磷酸钙,使培养料pH值偏高~些,即可抑制病菌的发生,又可为食用菌提供一定的磷素。

6.3加强发茵期的管理接种后培养温度应控制在25。

(2以下。

降温培养,虽然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但粗壮有力,而病菌明显减少;降湿培养,在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左右,可以有效地抑制病菌的发生;及时翻堆检查,接种7天后进行一次翻堆检查,发现受病菌侵染时,程度轻的菌袋可用75%酒精或1:3甲醛溶液注射感染处。

感染严重的,应重新装袋灭菌,接种,切忌将污染的菌简脱出晒干再用,让病菌孢子四处飞扬,造成严重的重复感染。

6.4清除已发病的痛原物,防止再侵染没有再次利用价值的菌简要集中深埋或烧毁,不可随意乱扔,以防止再次侵染。

此外,昆虫也是病菌再侵染的媒介,所以防病与除虫工作要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锐捷. 食用菌栽培[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杨新美.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
3暴增海,张昌兆. 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