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诗歌的内容与风格

合集下载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

比较“三曹”诗歌异同“三曹”同为建安时期的诗人,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点,但由于三人的社会地位、经历不同,其风格表现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正因如此,“三曹”的文学形象才更加鲜明,更具魅力。

一、“三曹”诗风比较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

他笔下的题材常与军事活动相联系,这与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又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

这些构成了曹操诗慷慨悲壮,刚健雄放的总体风格。

曹丕诗多写游子思妇,男女风情,风格婉约阴柔,悱恻缠绵,细腻委婉,情感凄凉哀怨。

如《燕歌行》、《杂诗》等篇,表现的场面都不大,但笔势回环曲折,情景交融,思绪绵绵。

《燕歌行》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其内容是写女子在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

把少妇独居的孤寂,痛苦的期待,表现得惟妙惟肖。

同时作者也对这类妇女表示深切的同情。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其诗歌风格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称帝为界,可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时期。

曹植前期的诗歌乐观开朗,昂扬豪迈,清刚健美。

后期诗歌由于他的生活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诗歌风格也变得隐曲深沉,情绪低落。

《杂诗》、《赠白马王彪》等篇都很好地表现了曹植后期作品的风格,曹植在这些诗中发出慷慨激昂的呼声,由于受到排挤和压迫,抑郁不得志,悲怨之情,溢于言表。

但终究不能直接表达,曹植只好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诉说自己怀才不遇,遭谗受害之情,内容深沉。

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_古代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_古代文学论文从曹丕的诗歌看“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摘要:曹丕《典论•论文》中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文体特点。

其中,他把诗、赋作为一种纯文学的文体形式与奏、议、书、论、铭、诔等具有政治功效、道德规范的文体区分开来,提出了“欲丽”的追求。

本文从曹丕的诗入手,讨论这一重要的美学范畴——“丽”在其中的体现。

关键词:曹丕丽丽而不淫“丽”在诗文中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华丽甚至是华靡。

《文心雕龙•情采》中“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这里的“丽”是指委婉华美的辞藻和文采。

此外,《小尔雅•广言》解释为“丽,两也”,通“俪”。

在诗文中指句子的对偶或词语的对称,《文心雕龙•丽辞》“自扬、马、张、蔡,崇盛丽辞”。

丽辞,就是讲求对偶的句子。

曹丕诗“欲丽”的追求,不仅表现在华丽辞藻,而且在内容上表现了“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不仅表现在骈俪对偶,而且在形式技巧方面致力于用韵的对称和和谐。

清词丽句的语言、纤丽细腻的情感、绮丽和谐的音韵、骈俪整齐的句式,使曹丕的诗歌呈现出“便娟婉约”①的风格。

一、清词丽句的语言选词、造句和修辞的选用是曹丕诗歌历来备受推崇的重要依据。

《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认为曹丕诗“蓄盛藻”,《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评》评价“文帝天资文藻”,明代诗评家胡应麟推崇曹丕诗歌的语言是“丽语错出”、“华辞既盛”。

相对于汉大赋的富丽、齐梁诗歌的艳丽以及南朝诗歌的靡丽,曹丕诗歌的“丽”可以形容成“清丽”。

正如吴云认为曹丕的五言诗“语言精醇,又能保有民歌化的特点,具有一种‘清丽’的特色。

”②“清丽”诗风的形成,一方面在于曹丕的诗歌多是从质朴自然的汉乐府发展而来,其中一半以上是沿用了乐府古题(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及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约三十三题四十五首,其中乐府诗十七题二十四首)。

另一方面,“清丽”的特色体现在清词丽句的辞采之中。

《芙蓉池作》的诗句最具有代表性——“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论曹丕诗歌的以“感”动人

论曹丕诗歌的以“感”动人

院校平台·江南大学论曹丕诗歌的以“感”动人⊙方颖[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2]摘 要:曹丕是建安时期十分重要的诗人之一,钟嵘的《诗品》将曹丕列为中品,批评他的诗歌“率皆鄙直如偶语”。

诚然,他的诗歌没有其父亲曹操那般古直悲凉,也不似其弟弟曹植那样情采华茂。

但是细读他的诗歌可以发现,在其看似质朴无华的语言下实则蕴涵着强大的感发力量。

这种力量以一种节制的、缓慢的方式感染人,使读者体会到韵味无穷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曹丕 以“感”动人 情感节制 韵味无穷曹丕同其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同为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世称“三曹”。

他们和以“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一起,共同振起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遒劲有力的精神脊梁,创造了令后世文人思慕不已的“建安风骨”。

但是历代以来,曹丕在文坛上的光芒为其父曹操和其弟曹植所掩盖。

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诗歌也不被批评家和普通读者所重视和喜爱,但用客观的眼光来重新看待这些诗歌可以发现,他的诗歌虽然在气势和词采上不如他父亲和弟弟那般强烈和华美,但是在感觉的敏锐和情感的细腻上却是更胜一筹的,“曹丕的诗歌以感取胜……这是一种十分难得的诗人的品质,而曹丕显然就具有这一种品质”。

在“感”这一品质的影响之下,曹丕诗歌语言和情感的表达显得节制而又理性,以一种浸润、缓慢的方式引起读者的联想与感发,使他的诗歌显得韵味无穷。

一、以“感”动人的内涵与意义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共同创造的结果,文学文本只有在被读者阅读、欣赏并赋予其一定的阐释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整的审美客体,才具有美学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要阐释曹丕诗歌具有以“感”动人的审美特色,需要从作者与读者两方面来加以说明和理解,这样其诗歌的风格内涵才会更加完整和充实。

“以‘感’”是就作者而言的,“动人”是就读者而言的,诗人以“感”入诗,并将这种“感觉”用诗歌语言传递给读者,使读者受到相似的感动与感发。

“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对曹丕诗歌“精思逸韵”的评价实则也是从作者与读者两方面出发来说明曹丕诗歌的独特之处。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

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

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

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

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

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

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诗歌创作特点1.曹丕诗歌的内容及诗风创新之处。

答:魏文帝曹丕“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

据史书说,他“好文学,以著述为务”。

现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宴游诗。

多写游赏之乐,文词富丽,多用对偶,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代表作有《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

第二类是抒情言志之作。

主要写曹军南征之事,既描写行军的艰苦,更突出了“救民涂炭”的决心,代表作有《黎阳作诗》三首。

第三类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这一类诗体现了曹丕诗的水平。

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同时.《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

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诗风的新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之情大都与历史命运感和平定天下的抱负有关,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会突然体会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而日暖花开,谷水潺潺的自然景物,给他带来的却是“月盈则冲,华不再繁”的忧虑。

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于同时代其他诗人的。

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他纤丽的情思。

在艺术形式上,曹丕也勇于创新,他虽然仅存四十多首诗,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

如《大墙上蒿行》,长达七十五句,三百六十余字,三字至九字句都有.极尽纵横开阖之能事。

三是曹丕诗代表了民歌的文人化与文人诗的民歌化之间的交互作用。

曹丕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努力摆脱民歌的束缚,又学习民歌的优长;既向文人诗迈进,又保留有民歌的某些特征,清丽自然,代表作品有《上留田行》等。

曹丕诗歌的新变及艺术特色

曹丕诗歌的新变及艺术特色

曹丕诗歌的新变及艺术特色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魏的
建立者。

曹丕是一位文学才子,他的诗歌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有着新的变化。

1. 多样的题材:曹丕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

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2. 抒发个人情感:曹丕的诗歌往往抒发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

他以自省和感悟为主题,表达了对时代变革和人生苦痛的思考和回应。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3. 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曹丕在诗歌创作中尝试了一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如饱和的修辞手法、夸张的比喻和象征等。

这些手法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和张力。

4. 借古喻今:曹丕善于运用历史故事和人物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对时代变革和人生苦痛的看法。

5. 引用典故和古体诗:曹丕的诗歌中经常引用典故和援引古体诗的元素。

他运用这种手法,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又增添了诗歌的厚重感和历史感。

总的来说,曹丕的诗歌呈现出新的变化和艺术特色,多样的题
材、抒发个人情感、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借古喻今和引用典故等元素都使他的诗歌更具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古代诗歌鉴赏-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

简析“三曹”在诗歌创作上的各自特点摘要:汉末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作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三曹”,即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在他们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这三人在各自创作上又各具特点。

关键词:三曹苍劲有力清丽婉转悲凉豪迈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

在他的诗歌中有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有军事家的豪迈壮阔,“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有文学家的深邃思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的诗歌多半是反映社会的重大问题,诗歌的主要风格是慷慨悲凉、雄劲、质朴和古直。

以慷慨、雄劲为主,出以深沉,偏胜于阳刚,在诗中直陈其慨、直抒胸臆,有一种雄浑壮阔的悲壮美。

《蒿里行》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以简练形象的语言,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富有深意。

曾有人评价此诗:“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同时,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刻。

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富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政治家。

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感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

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诗句深切的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实现统一大业的雄心。

《观沧海》中对波涛水阔、海岛耸立、草木繁盛、气象万千的描写有吞吐宇宙之势,豪迈纵横、气韵沉雄,苍劲雄浑,鲜明地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色。

曹操的是个在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风格上苍劲有力,慷慨悲凉。

曹丕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丕诗歌的艺术成就

目录前言 (1)一、曹丕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 (1)二、题材丰富、注重表情的诗歌内容 (3)三、曹丕诗歌的艺术成就 (10)1、众体兼擅,七言独绝 (10)2、承接“汉音”,开创“魏响” (13)3、阴柔为主,不乏刚健 (16)四、从曹丕的文艺思想看其诗歌创作 (17)结语 (20)参考文献 (21)注释 (23)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试述曹丕的诗歌创作前言建安时代是中国诗歌发展中的第一个高潮期,此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曹丕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他的诗反映了汉末魏初多方面的社会生活,而且在各类题材的创作中,他一般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描写十分深刻感人。

他的诗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注重对新形式、新风格的探索。

他的诗众体兼善,七言独绝。

既有语言自然质朴、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汉音”之作;又有语言富丽精工,注重内心情感抒发的“魏响”之诗。

他的诗在风格上以阴柔之美为主。

同时,也不乏刚健之作。

曹丕还是建安时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许多批评思想既是对自身诗歌创作的总结,也是对当时创作的一种指导。

一、曹丕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

生于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一八七年),卒于魏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他是曹操的次子(建安四年,曹操长子曹昂在战斗中阵亡,曹丕成为实际的长子)建安十六年,曹丕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为魏王,兼丞相位,并于同年十月,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

曹丕作为帝王,政绩虽平,然而他的文学创作甚丰。

他在《与王朗书》,中自称“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载,曹丕有《典论》五卷,集二十三卷,可惜他的作品很多已散佚,现今可见的仅有:诗歌四十六首,辞赋三十一篇,书札二十七封,论六篇,以及若干诏令。

有辑本《魏文帝集》。

在建安作家中,曹丕作品的现留存量仅次于曹植,居第二位。

曹丕生活在汉末魏初之际,这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