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8-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合集下载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一、原理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共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因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

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630nM,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二、仪器与用具电子天平;容量瓶:100ml 4个,50ml 2个;漏斗;小试管若干支;电炉;刻度吸管0.5ml1支,2.0ml 3支,5ml 4支;分光光度计;记号笔。

三、试剂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周,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浓硫酸(相对密度1.84)。

四、方法1. 标准曲线的制作按方法一标准曲线的制作方法加入标准的蔗糖溶液,然后按顺序向试管中加入0.5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充分振荡,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逐管准确保温1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以空白作对照,在63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标准线性方程。

2.可溶性糖的提取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0.30g,共3份,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入5~10ml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提取2次),提取液过滤入25ml容量瓶中,反复冲洗试管及残渣,定容至刻度。

第二章实验四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_蒽酮比色法

第二章实验四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_蒽酮比色法
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
认知目标:了解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况以及农产品 的品质性状。 能力目标:掌握蒽酮与可溶性糖反应的原理,蒽酮法 测定可溶性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实验态度,引导学生 树立安全的实验意识。
一、实验背景
蒽酮(Anthrone),淡黄 色针状晶体。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和热苯。 分子式:C14H10O
四、结果计算
3. 数据计算:
W=(CV/m)×100%
W—糖的质量分数(%) C—标准曲线查出的糖含量mg·mL-1 V—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L) m—样品的质量(mg)
五、注意事项
样品中含水量不能太多,试管应该干燥无水, 否则蒽酮会在测定液中析出而影响测定。
不同显色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吸光度影响较 大,沸水浴时间过长会破坏糠醛衍生物的结 构,颜色会消退。
浓H2SO4
戊糖
糠醛
蒽酮
浓H2SO4
己糖
羟甲基糠醛
蓝绿色
糠醛衍生物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1、材料 植物叶片、水果果实等 2、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具塞刻度试管、移液管、容量瓶、 定性滤纸等 3、试剂 浓硫酸(比重1.84)、分析纯蔗糖、分析纯蒽酮、乙酸 乙酯 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 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周,用时微热 溶解结晶。
分子量:194.23
植物体内的碳素营养状是农产品的品质评价的重要 内容,常以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作为重要指标。蒽 酮比色法是一个快速而简便的定糖方法;糖在浓硫酸 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糖醛,生成的糖醛或羟甲 基糖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糖醛衍生物,在一定 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糖类与蒽酮 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630 nm, 可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故可用于糖的定量。

实验8-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法)

实验8-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法)

实验8-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法)实验目的:2. 了解可溶性总糖在不同食品中的含量。

实验原理:蒽酮法测定可溶性总糖的原理是:原理是将待测样品中的可溶性总糖利用酸性条件水解成葡萄糖,再将葡萄糖与蒽酮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产物,在545nm处比色,通过测量产物的吸光度计算出样品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

实验步骤:1. 预处理样品称取25g待测样品,加入100mL蒸馏水,加热煮沸5min,冷却至室温,定容到500mL。

2. 酸水解取10mL待测样品,加热至沸腾,加入10mL 0.6mol/L HCl,再加入2mL 66% L-酒精溶液,沸腾10分钟,冷却至室温。

3. 测定葡萄糖含量取上述溶液10mL,加入20mL 蒸馏水,加入0.5g硫代硫酸钠,加1mL4%酚酞酸指示剂,用0.5mol/L 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颜色从紫红色变成淡黄色,观察指示剂颜色变化,记下滴定所需的NaOH体积V1。

4. 去色取剩余的水解溶液(约50mL),加45mL蒸馏水,加入0.5g氯化钠,用3.48×10^-3mol/L 二硫代磺酸钠溶液滴定至橙色转变为淡黄色(V2)。

5. 比色取2mL去色溶液,加0.50mL 1%蒽酮溶液,加0.50mL 4%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烧杯中,隔水加热沸腾5分钟,冷却后用0.5mol/L HCl标准溶液掉定至颜色由深红色变成粉色(V3)。

6. 计算结果计算样品中可溶性总糖的含量(y):y=(V1-V2)×1000/6.9×V3 (单位:g/100g或mg/L)实验提示:1. 为了减小误差,应使用称量精度较高的电子天平。

2. 滴定时应慢慢加入标准溶液,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直到指示剂颜色变化停止。

3. 比色前需要将产物稳定,此步骤是较关键的实验步骤之一,需要加热沸腾不超过5分钟,并且不要在加热沸腾时将实验管口对准自己。

实验结果:利用蒽酮法测定了不同食品中的可溶性总糖的含量,样品1(西瓜)为0.58g/100g,样品2(草莓)为0.67g/100g,样品3(苹果)为0.49g/100g,样品4(香蕉)为0.59g/100g。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碳素营养中,作为营养物质主要是指可溶性糖和淀粉。

它们在营养中的作用主要有:合成纤维素组成细胞壁;转化并组成其他有机物如核苷酸、核酸等;分解产物是其他许多有机物合成的原料,如糖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可作为 NH 3 的受体而转化为氨基酸;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作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能量。

由于碳水化合物具有这些重要的作用,所以是营养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需要量最多的一类。

Ⅰ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一、原理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

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

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 620 nm ,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一)实验材料任何植物鲜样或干样。

(二)试剂1. 80 %乙醇。

2. 葡萄糖标准溶液( 100 μg/mL ):准确称取 100 mg 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 100 mL ,使用时再稀释 10 倍( 100 μg/mL )。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植物组织可溶性糖及淀粉测定(蒽酮法)一、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1( 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2( 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刻度试管、刻度吸管。

3(试剂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周,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9.2mol/L HCIO浓硫酸(相对密度1.84);l,蔗糖标准液:将分析纯蔗糖在80?下烘至恒重,精确称取1.000g。

加少量水溶解移入100ml容量瓶中,加入0.5ml浓硫酸,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100μg蔗糖标准液:精确吸取1,蔗糖标准液1ml加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

淀粉标准溶液:准确称取100mg纯淀粉,放入100ml容量瓶中,加60-70ml热蒸馏水,放入沸水浴中煮沸,冷却后加蒸馏水稀释至刻度,则每ml含淀粉1mg,吸取此液5.0ml,,g加蒸馏水稀释至50ml,却为每ml含淀粉100的标准液。

二、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的制作取20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别编号,按表加人溶液和水,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0.5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充分振荡,,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逐管准确保温1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以空白为对照,在630nm波长下测其吸光度。

比色液总体积为8ml(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

表管号试剂 0 1,2 3,4 5,6 7,8 9,10-1100μg?L蔗糖液/ml 0 0.2 0.4 0.6 0.8 1.0水/ ml 2.0 1.8 12.6 1.4 1.2 1.0蔗糖量/μg 0 20 40 60 80 1002(可溶性糖的提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干材料,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0.30g ,共3份,分别放入3支刻度试管中,加人5,10ml蒸馏水,塑料薄膜封口,于沸水中提取30min(提取2次),提取液过滤入25ml容量瓶中,反复冲洗试管及残渣,定容至20ml。

实验二十一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实验二十一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

实验二十一可溶性总糖的测定(蒽酮比色法)一、目的掌握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强酸可使糖类脱水生成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糖醛与蒽酮脱水缩合,形成糠醛的衍生物,呈蓝绿色,该物质在 620 nm 处有最大吸收 . 在 10 -100ug 范围内其颜色的深浅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

这一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糖含量在 30ug 左右就能进行测定,所以可做为微量测糖之用。

一般样品少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比较合适。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1 .仪器( 1) 分光光度计(2 )电子顶载天平(3 )三角瓶: 50m1 X 1( 4 )大试管: 9 支( 5) 试管架,试管夹( 6 )漏斗,漏斗架( 7 )容量瓶: 50rnl X 2( 8 )刻度吸管: 1m1X3 , 2m1X1 , 5mlX1( 9 )水浴锅2 .试剂( 1) 葡萄糖标准液: l00ug/ml(2 )浓硫酸(3) 蒽酮试剂 :0.2g 蒽酮溶于 100 ml 浓 H2SO4 中当日配制使用。

3 .材料小麦分蘖节。

四、操作步骤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取 7 支大试管,按下表数据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管号 1 2 3 4 5 6 7葡萄糖标准液( ml ) 0 0.1 0.2 0.3 0.4 0.6 0.8蒸馏水( ml ) 1 0.9 0.8 0.7 0.6 0.4 0.2葡萄糖含量( ug )0 10 20 30 40 60 80在每支试管中立即加入蒽酮试剂 4.0m1 ,迅速浸于冰水浴中冷却,各管加完后一起浸于沸水浴中,管口加盖玻璃球,以防蒸发。

自水浴重新煮沸起,准确煮沸 l0min 取出,用流水冷却,室温放置 10min ,在 620 nm 波长下比色。

以标准葡萄糖含量( ug) 作横坐标,以吸光值作纵坐标,作出标准曲线。

2 .植物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将小麦分蘖节剪碎至 2mm 以下,准确称取 Ig, 放入 50m1 三角瓶中,加沸水 25m1 ,在水浴中加盖煮沸10min ,冷却后过滤,滤液收集在 50m1 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

植物水溶性总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蒽酮比色法

植物水溶性总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蒽酮比色法

实验六植物水溶性总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蒽酮比色法一、目的:1.掌握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植物可溶性糖的一种提取方法。

3.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原理:糖类在较高温度下可被浓硫酸作用而脱水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糖醛后,与蒽酮(C14H10O)脱水缩合,形成糠醛的衍生物,呈蓝绿色。

该物质在620 nm处有最大吸收,在150 µg/mL范围内,其颜色的深浅与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

这一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糖含量在30 µg左右就能进行测定,所以可做为微量测糖之用。

一般样品少的情况下,采用这一方法比较适合。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1.仪器:电子天平,超声波清洗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抽滤设备,分光光度计,容量瓶,刻度吸管等2.试剂:(1)葡萄糖标准液:l00 µg/mL(2)浓硫酸(3)蒽酮试剂:0.2 g蒽酮溶于100 mL浓H2SO4中。

当日配制使用。

3.材料:甜高粱,甘草四、操作步骤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取7支大试管,按下表数据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在每支试管中立即加入蒽酮试剂4.0mL,迅速浸于冰水浴中冷却,各管加完后一起浸于沸水浴中,管口加盖,以防蒸发。

自水浴沸腾起计时,准确煮沸l0 min,取出,用冰浴冷却至室温,在620 nm波长下以第一管为空白,迅速测其余各管吸光值。

以标准葡萄糖含量(µg)为横坐标,以吸光值为纵坐标,绘出标准曲线。

2.植物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将样品粉碎,105 ºC烘干至恒重,精确称取1~5 g,置于50mL三角瓶中,加沸水25mL,加盖,超声提取10 min,冷却后过滤(抽滤),残渣用沸蒸馏水反复洗涤并过滤(抽滤),滤液收集在5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得可溶性糖的提取液。

3.稀释:吸取提取液2mL,置于另一50mL容量瓶中,以蒸馏水定容,摇匀。

4.测定:吸取1 mL已稀释的提取液于试管中,加入4.0 mL蒽酮试剂,平行三份;空白管以等量蒸馏水替代提取液。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糖类物质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原料和贮存物质。

不同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中糖类的含量。

因此对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可以了解和鉴定水果、蔬菜品质的高低。

一、目的:糖类物质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原料和贮存物质。

不同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中糖类的含量。

因此对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可以了解和鉴定水果、蔬菜品质的高低。

二、原理糖类遇浓硫酸脱水生成糖醛或其衍生物,反应如下: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进一步与蒽酮试剂缩合产生蓝绿色物质,其在可见光区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且其光吸收值在一定范围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关系。

此法可用于单糖、寡糖和多糖的含量测定,并具有灵敏度高,简便快捷,适用于微量样品的测定等优点。

三、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1.材料:植物组织叶片2.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箱20ml具塞刻度试管(3支)漏斗100ml 容量瓶刻度试管试管架剪刀研钵3.试剂:(1)200μg/ml标准葡萄糖:AR级葡萄糖100mg,蒸馏水溶解,定容至500ml。

(2)蒽酮试剂:1g蒽酮,用乙酸乙酯溶解,定容至50ml,棕色瓶避光处贮藏;(3)浓硫酸四、实验方法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取6支20ml具寒试管,编号,按下表数据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葡萄糖溶液。

在每管中均加入0.5ml蒽酮试剂,再缓慢地加入5ml浓H2SO4,摇匀后,打开试管塞,置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在620nm波长下比色,测各管溶液的光密度值(O D),以标准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值为纵坐标,作出标准曲线。

2.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称取1克叶片,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磨成匀浆,然后转入20ml刻度试管中,用10ml蒸馏水分次洗涤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刻度试管中。

置沸水浴中加盖煮沸10分钟,冷却后过滤,滤液收集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编辑修改- 实验方案 一、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测定萝卜品质的方法 (一) 萝卜外部形态的测定 1、 实验材料 取鲜样3个∕小区 直尺、蒸馏水、笔、记录本、吸水纸 2、 实验方法 .用自来水将各组萝卜洗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擦干表面水分.每个小区取3个重复,用电子天平称量每株的鲜重,用直尺测量植株的茎长、茎粗、叶长,取平均值作为指标值 实验(二) 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一、实验目的 了解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原理;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糖类物质是构成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也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原料和贮存物质。不同载培条件,不同成熟度都可以影响水果、蔬菜中糖类的含量。因此对水果、蔬菜中可溶性糖的测定,可以了解和鉴定水果、蔬菜品质的高低。 蒽酮比色定糖法是一个快速而方便的定糖方法,在强酸性条件下,蒽酮可以与游离的或多糖中存在的己糖、戊糖及己糖醛酸(还原性和非还原性)作用生成蓝绿色的糖醛衍生物,其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蒽酮也可以和其他一些糖类发生反应,但显现的颜色不同。当存在含有较多色氨酸的蛋白质时,反应不稳定,呈现红色。上述特定的糖类物质,反应较稳定。该法特点:灵敏度高,测定量少,快速方便。 三、材料、仪器及试剂 。 -可编辑修改- 1.材料:植物种子、白菜叶、柑桔 2.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箱; 20ml具塞刻度试管(3支) 漏斗;100ml容量瓶;刻度试管;试管架;剪刀;研钵 3.试剂 (1)200μg/ml标准葡萄糖:AR级葡萄糖100mg,蒸馏水溶解,定容至500ml。 (2)蒽酮试剂:1g蒽酮,用乙酸乙酯溶解,定容至50ml,棕色瓶避光处贮藏; (3)浓硫酸 四、实验方法 1.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6支20ml具寒试管,编号,按下表数据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葡萄糖溶液。在每管中均加入0.5ml蒽酮试剂,再缓慢地加入5ml浓H2SO4,摇匀后,打开试管塞,置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至室温,在620nm波长下比色,测各管溶液的光密度值(OD),以标准葡萄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度值为纵坐标,作出标准曲线。

管 号 1 2 3 4 5 6 标准葡萄糖原液(ml)(200μg/ml) 0 0.2 0.4 0.6 0.8 1.0

蒸 馏 水 2.0 1.8 1.6 1.4 1.2 1.0 葡萄糖含量(μg) 0 40 80 120 160 200 2.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提取 称取1克白菜叶,剪碎,置于研钵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研磨成匀浆,然后转入20ml刻度试管中,用10ml蒸馏水分次洗涤研钵,洗液一并转入刻度试管中。置沸水浴中加盖煮沸10分钟,冷却后过滤,滤液收集于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 3.糖含量测定 用移液管吸收1ml提取液于20ml具塞刻度试管中,加1ml水和0.5ml蒽酮试剂。再缓慢加入5ml浓H2SO4(注意:浓硫酸遇水会产生大量的热!),盖上试管塞后,轻轻摇匀,再置沸水浴中10分钟(比色空白用2ml蒸馏水与0.5ml蒽酮试剂混合,并一同于沸水浴保温10分钟)。冷却至室温后,在波长620nm下比色,记录光密度值。查标准曲线上得知对应的葡萄糖含量(μg)。 五、结果计算 样品含糖量(g/100g鲜重)=查表所得糖含量(μg)×稀释倍数×100/样品重(g)×106 六、注意事项 。 -可编辑修改- (1)加浓H2SO4时应缓慢加入,以免产生大量热量而爆沸,灼伤皮肤,如出现上述情况,应迅速用自来水冲洗。 (2)水浴加热时应打开试管塞。

实验(三) 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掌握定量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情况。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少它时会产生坏血病,因此又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它对物质代谢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发现它还有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并具有化学致癌物的阻断作用。 维生素C是具有L系糖型的不饱和多羟基物,属于水溶性维生素。它分布很广,植物的绿色部分及许多水果(如橘子、苹果、草莓、山楂等)、蔬菜(黄瓜、洋白菜、西红柿等)中的含量更为丰富。 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它可分为还原性和脱氢型。金属铜和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可以催化维生素C氧化为脱氢型。根据它具有还原性质可测定其金属含量。 还原型抗坏血酸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DCPIP),本身则氧化为脱氢型。在酸性溶液中,2,6-二氯酚靛酚呈红色,还原后变为无色。因此,当用此染料滴定含有维生素C的酸性溶液时,维生素C尚未全部被氧化前,则滴下的染料立即被还原成无色。一旦溶液中的维生素C已全部被氧化时,则滴下的染料立即使溶液变成粉红色。所以,当溶液从无色变成微红色时即表示溶液中的维生素C刚刚全部被氧化,此时即为滴定终点。如无其它杂质干扰,样品提取液所还原的标准染料量与样品中所含还原型抗坏血酸量成正比。 本法用于测定还原型抗坏血酸,总抗坏血酸的量常用2,4-二硝基苯肼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 。 -可编辑修改- CCCCCCHOHHOHOOH OH

O

2NOHClClO+

CCCCCCOHOHOOH OH

O

2NOH

Cl

ClO+

OH(蓝色)还原型抗坏血酸氧化型脱氢抗坏血酸2,6-二氯酚靛酚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红色)HOH+(无色)NClClO

三、试剂和器材: (一)试剂 2%草酸溶液: 草酸2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1%草酸溶液: 草酸1g溶于100ml蒸馏水中。 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mg/ml): 准确称取100mg纯抗坏血酸(应为洁白色,如变为黄色则不能用)溶于1%草酸溶液中,并稀释至100ml,贮于棕色瓶中,冷藏。最好临用前配制。 0.1% 2,6-二氯酚靛酚溶液: 250mg 2,6-二氯酚靛酚溶于150ml含有52mg NaHCO3的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250ml,贮于棕色瓶中冷藏(4℃)约可保存一周。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二)材料 辣椒、苹果、卷心菜等。 (三)器材 锥形瓶(100ml),组织捣碎器,吸量管(10ml),漏斗,滤纸,微量滴定管(5ml),容量瓶(100ml,250ml)。 。 -可编辑修改- 四、操作方法: 1.提取 水洗干净整株新鲜蔬菜或整个新鲜水果,用纱布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分。然后称取20g,加入20ml 2%草酸,用研钵研磨,四层纱布过滤,滤液备用。纱布可用少量2%草酸洗几次,合并滤液,滤液总体积定容至50ml。 2.标准液滴定 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ml置100ml锥形瓶中,加9ml 1%草酸,用微量滴定管以0.1% 2,6-二氯酚靛酚溶液滴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s不褪色,即达终点。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毫克抗坏血酸(取10ml 1%草酸作空白对照,按以上方法滴定)。 3.样品滴定 准确吸取滤液两份,每份10ml, 分别放入2个锥形瓶内,滴定方法同前。另取10ml 1%草酸作空白对照滴定。 4.计算 (-)100Cmg/100gABVVCTDW维生素含量(样品)=

式中:VA为滴定样品所耗用的染料的平均毫升数; VB为滴定空白对照所耗用的染料的平均毫升数;

C为样品提取液的总毫升数;

D为滴定时所取的样品提取液毫升数;

T为1ml染料能氧化抗坏血酸毫克数(由操作二计算出);

W为待测样品的重量(g)。

五、注意事项: 1.某些水果、蔬菜(如橘子、西红柿等)浆状物泡沫太多,可加数滴丁醇或辛醇。 。 -可编辑修改- 2.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防止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滴定过程一般不超过2min。滴定所用的染料不应小于1ml或多于4ml,如果样品含维生素C太高或太低时,可酌情增减样液用量或改变提取液稀释度。 3.本实验必须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在此条件下,干扰物反应进行得很慢。 4.2%草酸有抑制抗坏血酸氧化酶的作用,而1%草酸无此作用。 5.干扰滴定因素有: 若提取液中色素很多时,滴定不易看出颜色变化,可用白陶土脱色,或加1ml氯仿,到达终点时,氯仿层呈现淡红色。 Fe2+可还原二氯酚靛酚。对含有大量Fe2+的样品可用8%乙酸溶液代替草酸溶液提取,此时Fe2

+不会很快与染料起作用。 样品中可能有其它杂质还原二氯酚靛酚,但反应速度均较抗坏血酸慢,因而滴定开始时,染料要迅速加入,而后尽可能一点一点地加入,并要不断地摇动三角瓶直至呈粉红色,于15s内不消退为终点。 6.提取的浆状物如不易过滤,亦可离心,留取上清液进行滴定。 六、思考题: 1.为了测得准确的维生素C含量,实验过程中都应注意哪些操作步骤?为什么? 2.试简述维生素C的生理意义。

实验(四) 蛋白质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法) 一、目的 1.学习一种蛋白质染色测定的方法 2.掌握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原理 蛋白质的存在影响酸碱滴定中所用某些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从而改变这些染料的光吸收。在些基础上发展了蛋白质染色测定方法。涉及的指示剂有甲基橙、考马斯亮蓝、溴甲酚绿和溴甲酚紫。目前广泛使用的染料是考马斯亮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