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导学案

合集下载

《幽径悲剧》导学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

标题:《幽径悲剧》主备:吴海峰 课型:新授 审核:胡秋平班级 姓名 学号学习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的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原因。

23、学会欣赏美,保护美。

学习重点、难点1、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作者情感。

2、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前预学】1. 积累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猬.( )集 诛.( )伐 惆怅..( ) 虬.( )干 摇y è( ) 初zh àn ( ) 万斛.( ) 愚氓.( ) 蜿蜒..( ) 潋滟..( ) 荆棘..( ) 悚.( )然 2、读一读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找出你所看到的信息。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课堂导学】1、古诗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出了幽径的静谧、美丽。

本文中幽径又有哪些 特征?(深入文本,找出相关句段,阅读概括)2目的是什么?3生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并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理解。

4、作者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课堂检测】 评价:A层:1、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漠.然mò足征.zhēng 怯.懦qiē潋.滟liànB.抖擞.sǒu 涉.及shē猬.集wèi 蓦.地mùC. 清晰.xī诛.伐zhū惆.怅chóu 荆棘.jíD.摇曳.yē虬.干qiú初绽.zhàn愚.氓yú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划出来并加以改正。

等闲视之蜿蜒曲折曲泾通幽不辩四时精神抖擞鲁殿灵光毛骨悚然闲情逸志依稀可辨人间仓桑改为改为改为改为B层:细读文章,深入探究。

(1)用一句话概括幽径悲剧的主要内容。

(2)找出具体描写古藤萝语句,思考作者是调动哪些感觉来写藤萝绽放时的美丽的?生活在如此美丽的环境里的古藤萝有什么特征?(找出相关句段,全面理解课文多角度地描写古藤的美的方法)(3)本文写了一株古藤萝的美,但作者为什么从幽径的美写起?思考如此写法的用意与好处。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幽径悲剧”地含义,理解文章思路.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地运用及作用.3、学习文章运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地表达方式.4、能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地精神,能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地道理,增强维护真、善、美地意识.【学习重难点】1、能理解“幽径悲剧”地含义,理解文章思路.2、学习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地运用及作用.3、学会探求悲剧地涵义,剖析紫藤萝悲剧之因,维护真、善、美.【学法指导】1、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藤萝地美.2、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地方法理解作者对被砍前地藤萝和对被砍之后地藤萝地不同情感,通过这种情感地剧烈反差,学生能体会到真、善、美地重要性,从而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地精神3、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地表达方式地写法.第一课时【预习导学】一、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1992年地春天,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静上地一株古藤萝下段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随风摇曳.这一棵藤萝毁于写作时地“今年春天”,“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昧灭美”地现象.作者迫切地感到必须努力实行科教兴国,迅速提高国民地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于是,怀着重大地使命感写下此文.2、走进作者季羡林(1911-2009):字西逋,又字齐奘,当代著名学者,北大副校长、教授,世人称其为“学界泰斗”“一代宗师”,国内外公认地“东方学大师”,我国著名地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佛学家、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3、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季羡林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地红衣少年,如今地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4、给加点地字注音懦.者(nuò)潋滟..(liàn yàn)浩劫.(jié)诛伐..(zhūfá)荆棘..(jīngjí)凌.空(líng)虬.干(qiú)摇曳.(yè)悚.然(sǒng)惆怅..(chóu chàng)猬.集(wèi)万斛.(hú)遒劲.(jìng)干劲.(jìn)愚氓..(yú méng)5、解释下列词语.⑴凄清:形容凄凉冷清.⑵萧索:萧条冷落.⑶愚氓:愚民,愚昧之人.氓,民、百姓.⑷足征:就是“足以证明”意思.⑸潋滟:水波荡漾地样子.⑹诛伐:在这里是“砍伐”地意思.⑺疾趋:快走.⑻焉知:哪里知道.⑼奈何:怎么办.⑽闲情逸致:闲适地情致.⑾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⑿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地事物来看待.⒀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⒁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⒂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后用来称硕果仅存地人或事物.⒃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地样子.⒄月白风清:形容月夜地明朗幽静.⒅林林总总:形容繁多.【合作探究】一、理清思路,明确主旨.1.标题为“幽静悲剧”,那么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一条幽径上一株古藤萝被毁灭地悲剧.2、根据文章内容,如果将标题“幽静悲剧”中地“幽径”换掉,你认为换成哪个词语好?为什么? ⑴藤萝⑵从全文主要内容看,“悲剧”地主角是幽径中地位不同寻常地“藤萝”.3、文章明明记录了发生在一株藤萝身上地“悲剧”,作者为什么将题目定为“幽径悲剧”呢?古藤生长在幽径中,使幽径更具神奇地色彩.古藤地被毁,有损幽径地神奇,因而是幽径地悲剧.作者将个体地遭遇,扩大到对其生存环境地危害,意在挖掘造成悲剧地原因,即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地自私与冷漠.4、既然悲剧发生在藤萝身上,那么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用大段笔墨对幽径进行描述呢?关于幽径地掌故及对其美丽景色地描绘,突出了这一条幽径地神奇.与幽径地其他“神奇地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地,正是这一棵古藤萝.因此,写幽径是为了衬托幽径古藤,为它地出场作铺垫.5、对于一株藤萝地死,作者为什么会悲愤至极呢?他认为造成悲剧地原因是什么? ⑴作者是借古藤地被毁,借自然万物地无奈揭示了人们只知追名逐利,缺少对自然、对他人地关爱,自私、冷漠、无情.(这就使古藤地悲剧上升到理性地高度,丰富了古藤美地内涵,它是真、善、美地集合体,被“愚氓之手”所毁,说明我们国民地素质亟待提高,从而使古藤地悲剧演化成幽径地悲剧、燕园地悲剧、时代地悲剧,深化了主题.)⑵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地自私与冷漠.6、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第一部分(1-6):幽径(或幽径四季之美) 第二部分(7-11):悲剧(藤萝之美及悲剧) 第三部分(12-16):感受 7、概括文章主旨:通过记叙生长在一条“神奇”地幽径上地古藤地命运,控诉了人世间那些以摧残、破坏为能事地卑劣行为,批判了对暴行无动于衷地冷漠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哪怕是极渺小地美好事物地关爱和对愚昧、冷酷等丑恶现象地憎恶. 【课堂测评】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地一项是( ) A 漠.(mò)然 傍.(bàng)湖 懦.(nuò)者B 潋.(li àn )滟 涉.(sh è)及 猬.(w èi )集 C 浩劫.(jié) 嗅.(xiù)到 玫瑰.(gu ī) D 摇曳.(yi è) 愚氓.(m éng ) 万斛.(h ú) 2、改正下列句子中地错别字.(1)因为天天见面,也就司空见贯,对它有点漠然了.( )(2)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地一点安蔚就是幽径中这一棵藤.( ) (3)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地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辩.(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文段.2、第一部分写幽径之美,美在何时?美在何处? ⑴美在四时.⑵美在湖山.3、幽径有什么特点?神奇、傍湖靠山、蜿蜒曲折.4、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地?①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②幽径四季地美景.5、作家是如何描绘幽径四季之美地?先交代幽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地环境,然后分别从“山上”“湖中”两方面写景物之美.写山上之美,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绿叶接天,红荷英日”地“一股无比强烈地生命力”.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地是浓烈勃发地生机. 6、联系课文后面地内容,说说这部分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为引出那株古藤萝铺垫.(美好地环境中生长着美好地藤萝,这是正面衬托.) ②为古藤遭残害后作者怕走这条幽径铺垫.(那么美地路都怕走,可见受到地打击之大,这是反面衬托.) 二、研读第二部分 1、分小组朗读文段.2、作者写古藤之美地思路是怎样地?你能说说作家为何这样安排吗? ⑴先写幽径四季之美,再写幽径古藤之美.⑵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地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地角色.为古藤萝之美作铺垫.(烘托)烈.“幽径悲剧”实际上写地是幽径上地一棵古藤萝地悲剧.找出描写古藤萝被毁地惨状地文字,说一说,最令你触目惊心地是哪些文字?说说这样写地好处?⑴①“它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地孤儿……”“吊死鬼”等.(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地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地恐怖、震惊.)②“再抬头向上看,藤萝绽出来地一些淡紫地成串地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这让人想到一幅凄美地画面:一位天使般善良地绝色美女在临死前绽放着世间最美地笑容.)⑵①(“淡紫地成串地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把悲剧地效果表达得十分强烈.②引起人们地共鸣和深思,为下文议论、抒情提供了有力地依据.【课堂测评】1、“今年春天”是指什么时间?(1992年)2、为什么这时幽径古藤被毁令作者如此痛心疾首?残害美好事物地恶行不光在十年浩劫那样地非常时期盛行,在其十数年之后竟依然存在.3、文章对藤萝地拟人化描写能起到什么作用?突出了善良美好地无辜者竟惨遭荼毒地凄凉,强烈地震撼了存有良知地人们地内心.第三课时一、研读第三部分1、朗读文段.2、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在古藤被毁之后地心情?(四字词语)(悲哀至极,此外还有痛苦、害怕、不敢等词)3、作者为何会如此伤心呢?⑴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地一点安慰.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地幽香,听到嗡嗡地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地,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⑵除了我,决不会另有人注意并关心古藤地存在,也不会有人为古藤而伤心.⑶如此真,如此善,如此美地古藤被毁而又投拆无门,只有哭泣,哭泣,哭泣.4、文中描写古藤被毁后作者地心情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自己在古藤被毁后地内心世界地描写,渲染了“悲哀至极”地心情,进一步加重作品地悲剧色彩.5、作者说“我是一个没有出息地人”“真正地伟人们决不会这样地”,你如何理解这些话?无情地事地不满.⑵“真正地伟人们决不会这样地”:一是“伟人”们往往被国计民生地大事拖累,因而无暇顾及花草或类似于花草地这类小事;二是“伟人”们往往要以大局为重,甚至为了大多数人地根本利益不得不牺牲掉个别人地眼前地利益.6、文中对受伤害地古藤萝地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⑴拟人⑵表达了作者对哪怕是渺小地美好事物地关爱和对愚昧、冷酷等丑恶现象地憎恶.7、作者除了为古藤痛苦之外,还为什么而痛苦?人们地冷漠无情.(作者对自然物地感受特别深切,感情特别丰富,既有对大自然和生命地热爱,也委婉第批评了有些人不关心自然,不关爱生命.)8、从文章内容可知,对待古藤被毁有两种态度,请归纳是哪两种态度?并用原文回答形成这两种态度地原因.⑴两种态度:①不关心它地生死(或冷漠、无情)②为它地被毁感到悲伤(或关爱、痛心)⑵形成原因:①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地生死呢?②我自己地性格制造地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9、怎样理解第15段中“这样一个小小地悲剧”?表面上看是在写幽径藤萝地悲剧,实际上是在揭示人们只知道追名逐利,缺少对于自然、对于他人地关爱,自私、冷漠、无情这一社会地悲剧.10、“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地背下去”有什么深刻含义?“我”将永不放弃揭露悲剧,维护真、善、美地责任,表现了我矢志不移地决心.(这表明作者将冲破一切阻力,永远坚持自己地博爱精神.)11、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地悲剧?并各举一例.⑴描写①描写了“今年春天”“我”所见到地吓人地景象.(第11段,抒发了作者看到这种景象后无比震惊、害怕和痛心地思想感情.)②描写了“我”走过这一条幽径地景象.(第13段,极力渲染了“我”悲哀至极之情.)⑵议论例如:第14段中,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地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哭泣”等.(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地悲剧,抒发了强烈地痛悼之情.)。

《幽径悲剧》教学案

《幽径悲剧》教学案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品味课文精练、雅致的语言,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语言表现力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三个问题的研讨,学习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幽径悲剧内容、内涵及成因的阅读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树立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课文语言精练而雅致。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表现力,增强了课文强烈的悲剧效果。
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镇江实验学校八年级学生,属于借班上课,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课堂表现不甚清楚。但民办学校经过选拔录取的学生,相对于其它学校学生而言,学习基础、习惯和能力要强很多,特别是在参与热情、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上更有优势。
4.总结: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反语等相结合的修辞方法;烘托、对比等写作方法。
1.明了任务。
2.阅读筛选,独立诵读品味好的句段,感受作者精练、雅致的语言。
3.师生、生生交流感悟。
4.提炼总结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的妙处。
1.语言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只有充分地诵读才能从心底感悟到语言的魅力。
本课设计尝试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和“怎样写的”问题是阅读的基本问题,确也是大多数学生搞不懂的问题。本课让学生在阅读基本要求下,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期学会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
本课设计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根本理念,教学目标学生确定,课堂时间学生把控,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感悟品味各家畅谈,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做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幽径悲剧导学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
走在藤萝下面,嗅着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也就不由得感受到世界之美而留恋人生了。作为真纯、善良、美好........化身的古藤萝历经沧桑,依然充满活力,奉献美丽,释放着力量,给作者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的信心、勇气,藤萝已成了他患难与共的知己。
一、温故知新
1、作者导入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是季羡林先生一生人格的写照。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真实、正直学者的心灵深处,聆听他为我们谱写的一曲民族悲歌《幽径悲剧》。
学习难点
1、能根据文章具体内容能说出紫藤萝的悲美之处。
2、探求悲剧涵义,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流程
二度备课
资料链接
“我当时日子实在非常难过。游街、批斗、挂牌、住牛棚,被分配掏大粪、看大门、守电话、发信件。我知道正义是在自己手中,可是是非颠倒,人妖难分,我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答,一腔义愤,满腹委屈,毫无人生之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2、预习检查
简要概括:幽径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自主学习
一株古藤萝激起了作者的情感波澜。迅速浏览课文,
1、抓住关键句说出藤萝被毁前后作者心情的变化。
被毁前:爱——乐——恋
被毁后:怕——痛——悲
读一到十段品幽径藤萝之美
细读文章一到六段,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述幽径之美的?
细读文章七到十段,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描写这棵古藤萝的?
晋城市凤城中学导学案
__八__年级语文学科上课时间
课题
幽径悲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一课时
主备教师
尚晋芳
协作教师
初二语文教研组
学习目标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相关推荐《幽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幽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一、主题解说《幽径悲剧》是一篇描写细腻、抒情动人的优美散文。

写的是幽径中一棵古滕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棵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整个燕园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表达了对无端毁灭自然和生命的行为的痛恨,抒发了关心、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感情。

引发读者正确对待环境、热爱环境的情感,让读者倾听大自然的呼声,谴责愚氓的恶行,明白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

二、特色梳理1、层层铺垫,突出中心。

从局部看,写幽径是为写古藤作铺垫,写古藤是为写一棵古藤作铺垫,写众多古藤未能幸免于难,而“这一棵”却躲过劫难,是为下文写“这一棵”古藤被愚氓砍伐的悲剧命运作铺垫。

从整体看,前面的描述是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的。

这样突出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和热爱这一中心。

2、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写幽径,写藤萝运用了描写,或绘形,或绘色,或绘声,充分写出了古藤萝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在此基础上,作者放纵自己感情的潮水,用心理描写、正面和反面描写相结合等手法,以极其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抒发了自己的悲愤和惆怅,严厉谴责了那些无情无义毁灭美的“愚氓”,表现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3、语言特色:精炼、纯粹,通俗而又雅致。

①用词上,在大量的现代语汇之中,兼用了文言语汇,如:“诛伐”“焉知”“愚氓”等。

还用了不少成语和一些四字短语。

如:等闲视之、曲径通幽、月白风清等。

②句式上,以散句为主,在散句中又间以骈句或对偶句。

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等。

三、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6个自然段。

(一)1-6自然段写幽径的美景。

(二)7-10自然段,着力写出幽径藤萝之美。

第7自然段写藤萝的历史文化底蕴;第8自然段从多个方面写藤萝的特点:无棚无架,生命力旺盛,不引人注目。

9-10自然段写“这一棵”藤萝幸免于难,作者心中感到欣慰。

(三)11-16自然段,写藤萝的悲剧。

作者先写悲剧发生后的惨状,继而写自己心中悲哀至极的感受,最后表明自己要永远关注和热爱自然、生命。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幽径悲剧》导学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幽径悲剧》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时)1.感受对藤萝被毁的痛悼之情,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情感。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剧烈的悲剧效果。

【学习过程】一、自学导引:1、可以说这株古藤萝在燕园,它是唯一的最美,在“我”的心中,它是唯一的最爱,都占据着唯一的不行替代的地位。

然而如此漂亮的古藤萝却被毁灭了,永久消逝了,此情此景,心情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语句,在文中批注自己的理解。

2、假如你面对这些悲剧的制造者们,你会说些什么?二、合作探究:(1)、对这株藤萝,情有独钟,古藤被毁,悲在其中,请大家依据课文和你所了解的资料,谈谈是如何强悲剧效果的?(2)、思索: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季羡林却经常为一些小动植物而落泪,你怎样看待其悲?(3)、有人认为,此篇课文主题是呼吁人们爱惜植物,爱护自然,对此你有何高见?请画出文中谈论抒情的语句并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后面“探究练习”第1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4)、文章主要内容既是写古藤萝的悲剧,本文题目为什么不用“古藤悲剧”,而是用“幽径悲剧”?三、深情朗读,玩味语言季羡林是一位作家、学者,他有着极高的语言素养和丰厚的中外文化底蕴,本文语言精练、纯粹,通俗而又雅致。

请完成课后探究练习二、三题。

(也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赏析本文语言)四、拓展延长,深化探究这是一个发生在2021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的故事。

一只小鸟被一个高速飞行网球击中,鸟儿堕地身亡。

接下来的一幕让世人震撼:击中小鸟的运动员神情懊丧,立刻终止竞赛,跑到小鸟跟前,毫不迟疑地双膝跪地,双手合拢,表示忏悔。

他那深深的一跪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一幕让世人震撼呢?请结合《幽静悲剧》的阅读体会谈谈你的熟悉。

五、本课总结教(学)后反思:姚华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语上册第五单元第三个三连堂18<< 幽径悲剧>>教学导学案班级801 姓名何家树自学成绩备注自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2、学习运用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体会本文优美、通俗而又典雅的语言特点。

人生目标1、学习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进而爱美护美,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的事物;2、拯救自然环境,实际是拯救人类自己,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提高审美素质能力目标1、增强维护真、善、美的能力;2、提高审美以及善待生命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

网上查询问题设置1什么是悲剧?查询结果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2什么是真、善、美?查询结果单纯不一定就是善良,表面的可恶代表不了内心也如此3怎样维护真、善、美?查询结果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愚氓灭美是什么意思?查询结果愚蠢的人毁灭掉没得事物愚氓:愚民,愚昧之人。

氓,民、百姓。

5当今社会有哪些愚氓灭美的现象?查询结果时下风行的减肥热不就是么?身体实在胖的也就不说了有些本身瘦得象麻杆的也大叫着加入进来多少减到住院的地步!自然就是美早被扔一边去了6查出你所在城市存在哪些愚氓灭美的现象?查询结果7怎样在描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查询结果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文体,但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感染力,在记叙中也结合一些抒情和议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之笔。

一篇好的记叙文决不能缺少抒情和议论。

8 季羡林的生平和人格魅力查询结果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并入临清市)康庄镇一个农民家庭。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六岁)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进私塾读书,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七岁)进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920年(九岁)进济南新育小学读高小三年,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十二岁)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十五岁)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1929年(十七岁至十八岁)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

创作《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1929年(十八岁)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当时的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季老在后来的回忆中评价了董秋芳:"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十九岁)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曾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期间季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4年(二十三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毕业论文的题目是:The Early Poems of Hoelderlin.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二十四岁)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

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许能有所发现”。

因此,“非读梵文不行”。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留德十一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

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

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

一个学期40多堂课,季羡林学习异常勤奋。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37年(二十六岁)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Die Konjugation desfinitenVerbums in den Gat has des Mahavastu.。

后曾师从语言学家E.西克研究吐火罗语。

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

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

"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

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0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士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

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

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三十五岁)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

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

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

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

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51年(四十岁)参加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印度、缅甸。

译自德文的卡尔·马克思著《论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岁)当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4年(四十二岁)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四十四岁)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国家会议”。

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参加“国际东亚学术讨论会”;译自德文的德国安娜·西格斯(Anna Seghers)短篇小说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岁)当选为“中国亚洲团结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Kalidasa)的著名剧本《沙恭达罗》(Abhijnansakuntala)中译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岁)《1857—59年印度民族起义》出版;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苏联塔什干举行的“亚非作家会议”。

1959年(四十八岁)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应邀参加“缅甸研究会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中译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岁)为北京大学东语系第一批梵文巴利文专业学生授课。

1962年(五十一岁)应邀前往伊拉克参加“巴格达建城1800周年纪念大会”;当选为中国亚非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

译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剧本《优哩婆湿》中译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岁)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中国教育代表团,前往埃及、阿尔及利亚、马里、几内亚等国参观访问。

1965年(五十四岁)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66—1976年(五十五岁至六十五岁)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自1973年起,着手偷译印度古代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Ramayana),至1977年,终将这部18755颂的宏篇巨制基本译完。

1978年(六十七岁)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大学复课,原担任的东语系系主任同时恢复;作为对外友协代表团成员,前往印度访问;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北京大学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