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进针角度,减轻静脉穿刺疼痛重点

合集下载

静脉输液进针角度和深度对穿刺效果的影响

静脉输液进针角度和深度对穿刺效果的影响

静脉输液进针角度和深度对穿刺效果的影响叶晓芹【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的最佳穿刺角度和刺入皮下组织的有效深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将180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采取不同进针角度、刺入深度,对比3组穿刺效果.结果以15°~30°角刺入、进入针梗全长1/3的稳定性最差,脱针及液体外渗发生率最高;以35°~40°角刺入、进入针梗全长1/2的稳定性较好,脱针及液体外渗时有发生;以45°~60°角刺入、进入针梗全长3/4的稳定性最好.结论针头刺入皮下组织的深度和进针角度,直接决定静脉输液能否顺利进行,当进针角度为45°~60°、针头刺入皮下组织深度为针梗全长3/4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穿刺失败、脱针和液体外渗,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7(035)005【总页数】2页(P78-79)【关键词】静脉输液;静脉穿刺;进针角度;进针深度【作者】叶晓芹【作者单位】甘肃医学院,甘肃平凉 7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21静脉输液是常规护理技术,这一操作看似简单,却技巧性很强,操作得当,可很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基础护理学教材中规定,“与皮肤呈15°~3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血管少许”。

然而,不同护理人员采用不同的进针角度、穿刺位置、刺入深度,日积月累形成了个人操作习惯,而一些不良习惯又容易导致脱针、液体外渗等,轻则引起患者不满,重则影响治疗效果,甚至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有文献指出,对于静脉血管明显、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从血管上方以40°角刺入,能提高成功率;以≥45°角进针,不仅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而且穿刺过程回血快,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笔者与某医院合作,对入院治疗的180例患者采取不同穿刺角度和进针深度的静脉穿刺操作,比较其穿刺失败、脱针、液体外渗情况。

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技巧

静脉穿刺技巧理论上静脉穿刺的角度为20度,在实际操作中可选择血管上直接进针,进针角度可在30~40度。

一旦进入血管,见回血再平行进针少许,达到容易进针,减少疼痛的目的。

1、老年病人皮肤皱褶多,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5 mm处进针,以35度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见回血后平行进针。

2、老年消瘦病人消瘦患者的皮肤大多松弛,血管的活动度大并且弹性差,不容易固定,故扎操作时必须先固定血管,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mm为宜,退出针芯后再将套管送入,以防刺破血管。

3、肥胖病人老年人的皮肤肥胖患者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血管隐藏于丰富的皮下脂肪中,不易显露,但是固定不易滑动穿刺时操作者要扎紧止血带,使其血管充盈,以食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

4、小儿头皮静脉清晰,在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

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

5、水肿患者熟悉四肢浅静脉的分布及血管走向,手背静脉是成人实施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和足背静脉也是常用部位,但不作为静脉输液的首选部位,评估水肿情况,正确选择大小型号合适的输液针头,刚针易刺破管壁,引起液体外渗,水肿肢体不易发现,所以最好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

扎止血带后反复握拳充盈血管,根据血管的走向寻找血管,并按压血管周围的水肿部位,使水肿液驱散至血管旁的皮下组织,使血管显露出来。

逆向静脉穿刺适用于关节等不易固定的部位,逆向穿刺通过变换穿刺针的方向而容易固定以达到穿刺成功的目的。

手背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对疼痛程度的探讨

手背静脉穿刺时进针角度对疼痛程度的探讨

1 ..穿 刺 成功 率 : .21 2 两组 穿 刺成 功率 . 发症 发 生率及 留置 时 间长短 并 置管 成功 率为 9 %, 发症 发 生率 为 3 留置 时 间最 长 为 8 , 短为 1 5 并 %, 天 最
比较 。观 察组 10例 , 次穿 刺置 管成 功 7 0 一 4例 , 次穿 刺成 功 2 例 , 再 1 穿刺 管 针置 人血管 最长 , 针芯 不能穿 透血管 壁 , 提高 留置针 的操作 成功率 。留置
比较用 检验 。
2 结 果 .
静脉穿 刺广 泛应 用 于临床 , 穿刺 时难 免 给病 人带 来 一些 疼痛 , 但 如何 有效减 轻病人 静脉 穿刺 时引起 的疼 痛 . 我们 护理 人员需 探讨 的课题 。为 是 此 。在 20 年 3月~ 07 7月对 60例 静脉输 液病 人进行 不 同角度手 背静 脉穿 0 刺疼痛程 度 的比较 。找 出有效 减轻 疼痛 甚至 无痛 的方 法 . 体现 爱伤 护理服
入血 管 遇到阻 力时 . 绷直 皮肤 ( 弯 曲的血 管变 直 ) 可 使 再进 软管 。此 种方 法 套管 针置入 血管最 长 , 不能穿 透血管 壁 , 针芯 提高 留置针 的操 作成功 率 。留
置针操 作时 可尽早 刺入血 管 . 减少皮 下走 行距离 , 轻患者 的不 适感 。只要 减 见 回血 , 基本 可保证 静 脉穿刺 成功 , 输液顺 畅 。对 血管要 求不 高 , 只要 血管 弹性 好 , 粗细符 合留置 针型号 即可 , 血管 走形 、 曲度没有要 求 。 对 弯
1. 22评价方 法 。
X=1 .2, < . 1 48 p OO 。
合 不 佳 的患者 , 静脉 留置 针减 少 了静 脉输 液 中不 良反应 的 发生 机率 . 使静 脉输液 能顺 畅完成 。采用 观察组 留置 针穿刺方 法 . 使得 留置针进 入血管 后 . 软管在 血管 内走 行时 针芯 不暴露 在血 管 内 , 会将 血管刺 破 。此种方 法套 不 针操 作时 可尽早 刺人血 管 , 减少皮 下走 行距离 , 轻患者 的不适感 。只 要见 减 回血 , 基本 可保 证静 脉穿刺 成功 , 液 顺畅 。对血 管要求 不高 , 输 只要 血 管弹 性好 , 细符合 留置 针型号 即可 , 血 管走形 、 粗 对 弯曲度 没有 要求 。此种 穿刺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方法

静脉穿刺是一种极具创伤性的手术,如果不能一次性完成,就会导致重复操作,从而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疼痛感受。

疼痛是一种由于组织损害导致的不良感受,其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刺激的力度,还取决于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的范围,因此,血液穿刺时产生的痛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穿刺治疗位置、能否准确扎止血带、穿刺治疗时能否握拳、针灸位置以及拔针方式等。

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的成活率,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楚,是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挑战。

在静脉穿刺时,操作者应该充分了解手背的解剖学特点,手背的中间区域约30% 的皮神经没有分支,是一个神经分布较少又有静脉通过的“乏神经区”,这样一来,针头刺激神经系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从而使穿刺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最小化。

"乏神经区"用作手背静脉穿刺的选择位置,可以满足两种情形:①病人第一次静脉穿刺时,可以考虑采用"乏神经区",以减轻疼痛,增加成功率,并且患者体验更佳;②门诊有大量输液患者时,"乏神经区"可以用作穿刺位置,以减少病人的痛楚,增加疗效。

"乏神经区"静脉穿刺技术不能完全适用于长期反复输液患者,因为皮神经系统的运动规律变化多端,有时会直行于静脉的单侧,有时会伴行于静脉的近侧,有时又会伴行于静脉的桡侧,因此,操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皮神经系统的体表投影,以便在不同的方位实施穿刺,以保证安全和效果。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血流标本采集结果,准确选定静脉注射穿刺治疗的入针部位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上,肘正中静脉注射是最常用的,因为它位于肘关节凹陷处,而肘关节两旁的神经细胞散布较多,而凹陷处的神经细胞散布相应较少,因此,在肘关节两旁开展采血会带来更大的疼痛感。

正确的止血带是保证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它可以防止血液返回,使毛细血管保持充盈状态,从而增加穿刺的准确度,减少病人的疼痛。

因此,在进行静脉穿刺前,应该正确地扎止血带,以确保毛细血管的充盈状态。

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

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

《基础护理技术》电子书特殊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内容摘要:一、肥胖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二、消瘦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三、水肿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四、脱水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五、老年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一、肥胖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肥胖患者的皮下脂肪较厚,静脉较深,不明显,但容易固定。

肥胖患者的穿刺要点是“寻找”,触摸血管走向后,从静脉上方进针,进针角度稍加大,可为30-40度。

而且已有研究表明,在血管条件好的情况下建议采用40°从血管正上方直刺进针法, 此法具有进针后回血速度快、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的特点。

二、消瘦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消瘦患者的静脉皮下脂肪少,所以静脉易滑动,但静脉较明显。

消瘦患者的穿刺要点是“绷紧”;穿刺时绷紧皮肤,固定静脉,降低角度,从静脉正面或侧面刺入。

皮肤较薄的患者,从静脉侧方进针可选用大角度进皮肤, 再以20°进静脉,在减轻疼痛的同时,针梗进入皮下组织较多, 比较固定, 不易脱出血管外。

三、水肿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水肿患者由于皮下组织体液积聚,皮肤肿胀,血管位置较深,从皮肤表面不易触及。

进行周围静脉穿刺的要点是“驱赶”;要利用水肿患者的一个特点,用手按压局部皮肤可有凹痕,解压后 1min 左右,游离液流回原处而平复。

所以,可以在在穿刺点上方 6cm 处扎止血带,用拇指指腹在穿刺点上、下方按压,使局部皮肤形成 3~4cm 的凹陷,血管立即变得清晰且浅表。

迅速消毒皮肤,在 1min 内完成穿刺,妥善固定。

对于皮肤表面无法观察到血管的患者,可沿静脉解剖位置,用手按揉局部,以暂时驱散皮下水分,使静脉充分显露后再扎止血带,快速消毒穿刺。

四、脱水患者的静脉特点及穿刺要点脱水患者由于有效血容量严重不足,静脉萎陷,导致静脉空虚,充盈不良,即使有经验的护士也难以摸到,而无法完成静脉穿刺。

脱水患者的静脉穿刺要点是“充盈”;除了可做局部拍打、热敷,按摩以外还可以使用下肢抬高法和肌肉泵促进法,将卧床患者双下肢抬高90°,通过重力作用使下肢血液回心,增加回心血量,使注射部位静脉压升高,血管充盈。

静脉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

静脉穿刺角度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

4 5~6 度在 血管 的正上方进行穿刺 回血后 ,再降低穿刺角度顺静脉 走向将穿刺针推进 。观察 比较两组穿刺 的 0 疗 效。结果 对照组发生微痛 2 ,甚痛 6 例 ;实验组发生微 痛 4 例 ,甚痛 2 例 。可见实验组 穿刺出现甚 5例 7 2 7
加大患者静脉 穿刺 角度 ,可明显减轻患者 痛明显低于对照组 , 两组 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尸<00 ) .5。结论 疼痛感 ,也减少 了其痛苦 ,故值得 推广应用 。 【 关键词 】 静脉穿刺 ;进针角度 ;疼痛
将我科 2 1 年 16 0 0 - 月行静脉输
液治疗的 2 0 0 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 , 按照 入院先后顺 序随机分为实验组 和对 照组 , 每组各 10 0 例。对照组采用 常规传统静脉穿刺法 , 且穿刺针与皮肤呈 1 5~3 度进针 ;而实验组 则加 大静 脉穿刺角度 , 穿刺针 皮肤呈 0 其
(06 4. 5±78) ,对照组平均年龄( . .1岁 30 9 6±79 9岁。所 疼 痛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 1 . 5 . ) 4 8 7 ,P <00 1 5 . 。 5
有 入 选患 者均 神 志清 楚 、情 绪 稳定 、言 语清 晰 、四肢 3 讨 论 感 知 觉无 运 动障碍 、无 语 言交 流 障碍或 精神 疾病 、无 疼痛 是一 个广 泛 而复 杂 的现象 ,且 常伴 有 其他 一 慢 性 呼 吸系统 疾病 及 肾病 等 ,且均 能主 动配 合治 疗 与 种 或 多种感 觉 ,如 刺痛 、灼 痛 、胀 痛和 绞痛 等 。 目前 护 理 。两 组在年 龄 、病程 、症状 等方 面差 异无显 著性 , 在 测 疼痛 指标 方 面 ,除 了根 据患 者 主诉 外 ,还 可通 过
静 脉 输 液 是 临床 上 治疗 和 抢救 的重 要 护理 操 作 ,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

静脉穿刺进针角度及穿刺方法改良静脉穿刺是医学中常见的操作,用于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或给患者输液。

穿刺操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疼痛感受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改良穿刺方法以提高穿刺效果及减少患者疼痛感是医疗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静脉穿刺的传统方法传统的静脉穿刺,穿刺部位通常是在手背、前臂或肘部等静脉丰富的部位。

在穿刺操作中,医生需要确定静脉的位置,并将针头插入静脉内。

传统的进针角度为30度至45度,如果角度不够合适,常常会导致静脉穿透后不易将针头插入到静脉腔内,或者会甚至将针波穿透静脉,进入肌肉,引起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

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为了改善静脉穿刺的效果,一些改良方法被提出。

这些改良方法的主要思路是通过改变进针角度、采用“墨球”等辅助器具、运用上臂静脉等切实提高穿刺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

超浅角度的穿刺传统静脉穿刺时的进针角度一般在30度至45度之间。

研究表明,将进针角度降低至15度至20度,可以大幅度提高穿刺成功率。

超浅角度的穿刺方法不仅使针头易于插进静脉内,而且减轻了患者的疼痛感。

运用“墨球”“墨球”是一种透明的器械,形状类似于圆珠笔心。

它被用来帮助确认静脉位置和方向。

这种工具可以降低静脉壁的位移,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运用上臂静脉传统的静脉穿刺,通常采用手部静脉或前臂静脉,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部位的静脉可能因缺血等原因变得不易穿刺。

此时可以采用上臂静脉进行穿刺,这样更易于插入针头,减少了疼痛感和不适感。

运用“不插式”血采集器不插式血采集器是一种无须插入静脉的装置,它可以通过吸引点压采集患者的血液。

不插式血采集器减少了疼痛感而且避免了静脉损伤。

Conclusion静脉穿刺的改良方法使得穿刺的过程更加简便,运用这些改良方法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患者的疼痛感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但在穿刺当中,医生还需要合理掌握方法,具体的操作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患者穿刺的质量以及安全。

静脉穿刺不同角度进针对疼痛影响的对比研究

静脉穿刺不同角度进针对疼痛影响的对比研究

长 可选 同一位置 ) , 消毒, 手持 针柄 前后 , 在 静 脉侧 面刺 人 皮 下, 再沿静脉走 向潜行刺入。进 针角度相 同 、 见回血后再进针 少许 , 按 照常规固定方法固定。访谈 内容 : 在常规静 脉穿刺 时 的进针手法 , 是习惯从 静脉上方还是侧面 , 并谈谈 采用此种方 法 的好处或者是理 由, 如何 评价 自己的穿刺水 平 , 认 为怎样才 是最科学的静脉穿刺进针手法 , 对 于特殊静脉 , 自己 的 个 人 小 妙 招。若没有穿刺成 功时 有何种 心理 反应 , 怎样 处理 由于没 有 穿刺成功而引起患者及其家属的不满 。 1 . 2 . 2 评价指标 : ①一次穿刺成功率 ( 进针后 见 回血 , 液体输 入 通畅 , 无渗漏 为成功 , 未见 回血 , 见 回血但 液体 输入不 畅或 有渗漏 , 退针后再次穿刺 为复针 ) ; ②疼 痛 : 主观 指标 : 由患者 感觉并 陈述疼痛 程度 : 不疼 、 有 些、 较疼 、 疼痛 难忍 ; 客 观指标 ;
静脉穿刺是 临床常用 的有 创性护 理操作 技术 , 是 护士必 须掌握 的护理技 术操 作之 一。在l 临床 护理 工作 中 , 大部 分药 物是经过静脉输 入 的, 9 0 % 以上 的住 院患者 通过静 脉用 药治 疗疾病 …。提高静脉穿刺 成率 , 不仅 可 以保 证治疗 药 物的有 效应用 , 赢得 时间抢 救患者 , 还可 以减轻患 者的痛 苦 , 提高工 效率 。笔者试 比较从静脉上方穿刺和从静脉侧面穿刺, 从一
的病痛。方法 : 采 用 自身对 照 法 , 对3 l 例 患 者 进 行静 脉 穿 刺 , 第 一 次从 静 脉 上 方 穿 刺 , 第二次从静脉侧面穿刺 , 分 别 观察 患 者 的 疼 痛程度 、 一 次 穿 刺 成 功 率 。采 用 访 谈 方 式 访 谈 7位 临 床 护 理 老 师 。结 果 : 从 静脉 上方 穿 刺疼 痛程 度轻 ( P< O . 0 1 ) ; 对 于不 同 的静 脉 , 从 上方 穿刺成 功 的 可能性 大 。结论 : 静脉 上方 穿刺 法对 皮肤 血管 的牵 拉 和机 械性 切 割损 伤小 , 可减 轻患 者疼 痛 , 提 高穿 刺成 功率 。 [ 关键词 ] 静脉穿刺 ; T Y 法; 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进针角度减轻静脉穿刺疼痛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最常用且重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

虽然医学教科书上写明静脉穿刺有明确的操作流程,但在临床操作时,患者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而疼痛属于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实际上是潜在造成组织损伤引发的情感经历。

因此,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提高护理质量,一直是临床护理研究的热点。

为此,笔者以传统穿刺法为对照,增加穿刺角度,并快速进针进行临床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了2008年10月-1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输液的患者300例,年龄在20~50岁之间,男76例,女224例。

患者均神志清醒、智力正常,且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和输液次数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由笔者操作,选用同一厂家的7号一次性针头、一次性输液管及消毒用品和护贴等。

1.2.1对照组操作方法:选择左手背及前臂静脉为穿刺点,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即进针角度为针头与皮肤呈30°,进针速度稍慢。

1.2.2观察组操作方法:选择右手背及前臂静脉为穿刺点,扎好压脉带,并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改变进针角度,即针头与皮肤呈50°-60°,进针速度较快。

再减少角度约呈30°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针头进入少许,固定好针头进行静推。

1.2.3 疼痛程度的判断标准:
无痛:即患者接受穿刺时,面部表情自然,平静,询问基本上无痛感。

微痛:即患者接受穿刺时,面部表情紧张,有皱眉等反应,询问局部有微
痛感。

较痛:即患者接受穿刺时,面部表情高度紧张,皱眉或咬牙,疼痛时间小于10秒。

剧痛:即患者接受穿刺时,面部表情高度紧张,皱眉或咬牙,甚至大声呼痛,有缩回上肢的抵抗动作,询问穿刺很痛,持续时间超过15秒。

1.2.4 统计学处理:穿刺结果进行x2 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静脉穿刺引起疼痛程度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见表l。

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种穿刺角度效果比较
注:经x检验,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中的百分比按照四舍五入法,没有保留小数点。

3 讨论
3.1 皮肤构造: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表皮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及基底层,真皮由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两种结缔组织构成,还有血管、淋巴管、神经及感觉末梢器等,皮下组织主要由粗大的结缔组织纤维束及多脂肪组织所构成,纤维束中含有血管、淋巴管及神经。

3.2 皮肤的血管:由身体内部分布到皮下组织的血管较粗,到真皮及皮下组织之间分枝较细,说明血管大部分在皮下组织。

3.3 皮肤的神经:皮肤的神经分有髓鞘及无髓鞘两种,有髓鞘神经纤维是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神经纤维,接受刺激而产生感觉;无髓鞘神经纤维是属于交感神经系统的植物神经,支配血管,竖毛肌和汗腺。

感觉神经干在皮下组织与皮肤表面平行,神经分支随动脉分支进入真皮,再分成细支,深入乳头内并分散成网状。

3.4 结论:通过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静脉穿刺时,患者穿刺处疼痛强度与外在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及作用面积有关。

观察组采用从血管上方与皮肤约50°-60°,并且进针速度较快,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减小,皮肤受损范围小,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缩短,所以疼痛感减轻。

其次这种穿刺法省略了针头在皮下沿静脉方向潜行步骤,直接刺入静脉腔,缩短了针尖在皮下运行时间和距离,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程度小,故临床穿刺疼痛不明显。

对照组采用穿刺针从血管与皮肤30°角度进针,一方面针头与皮肤表面接触面积相对增大,皮肤受损范围大,作用于针尖的压强相对小,使进针速度减慢,因而针头刺激皮肤的时间延长,痛觉增加。

另一方面,针头从静脉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针头对皮下组织、神经末梢刺激时间长,所以疼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而且针尖进入血管后,落空感不明显,影响穿刺成功率;针尖在皮下潜行距离长(约0.5-0.8mm),拔针时按压皮肤着力点与静脉管壁进针点易出现偏差,着力点不能完全有效地作用于静脉管壁进针点,故易出现皮下瘀血。

综上所述,增大针头与皮肤的角度、快速进针,既可减轻患者对穿刺的疼痛反应,又可改善护患关系。

本文的研究为静脉穿刺患者又找到了一种无痛穿刺的新方法,从而提高了静脉穿刺、治愈率及抢救成功率,使绝大多数患者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基础上达到了无痛或微痛的效果,符合患者对健康、舒适的要求,使静脉穿刺在安静祥和的气氛中顺利进行,体现了现代护理学走向人性化服务的宗旨,解除了以往由于静脉穿刺疼痛给患者所带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良影响,为
治疗疾病提供有效的保证,因此,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护理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宋新然,周清宏,孙玉红.“无痛”浅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J].西部医学,2004,16(4):378-379.
[2]陈嘉妍,陈仙秀,陈翠珍.减轻静脉穿刺进针疼痛方法的探讨[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12(4):86-91.
[3]谢玉凤.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患者对疼痛感受性关系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41.
[4]马维润.改进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3):205—206.
[5]周丽华,陈燕,于桂云等.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690-691.
[6]陈维英.基础护理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