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学期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教授《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古文读后感的内容。
本课的主旨是通过识别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性的种种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角色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对比现代与古代女性地位的差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刘姥姥进大观园》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够分析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理解人性的多样性。
2. 将个人与社会相互联系,深刻理解现代女性地位的差异,明确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价值。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故事中的细节、人物及情节进行点评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①分析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形式,理解人性的多样性。
②理解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明确古代女性地位于现代社会的不同。
如何教授学生细致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当下的社会之中。
四、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5分钟)学生先交流分享了《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经典场景,并围绕经典场景进行讨论。
然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篇古文读后感。
同时,也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这篇文章被称作“读后感”,并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
(1)理解基础情节引导学生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第一章到第二章的基础情节,并清楚描述故事的基本内容。
其次,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述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指出他们的性格特点。
(2)分析人物性格将学生人口分成小组,分析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强调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与故事发展的关系。
他们要记下故事中重要的细节,并在小组内讨论,记录下其他人对其分析的看法,最后进行整理、总结,展示出他们对于人物性格性格的分析。
(3)讨论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的不同表现形式与角色所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
人教部编语文九年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稿(三篇)附教学反思语文初三(上)

人教部编九年上册《刘姥姥进大观园》说课稿(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说教材本文节选自《红楼梦》,课文讲的是一个乡下人刘姥姥,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她从农村的环境中一下子走入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对大观园里的一切都处处感到新鲜和好奇,因此也闹了很多笑话,同时对大观园里的豪华奢侈的生活,并没有表现出羡慕敬仰的情怀。
通过作者的笔墨,活灵活现了刘姥姥。
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刘姥姥的人物形象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蓼溆、麈、操攮、掂掇、砒霜、”等字词的读音,以及“篾片、调停、撮弄、不伏手、操攮、促狭鬼”等词语的含义。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2.认识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掌握阅读方法;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3.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4.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5.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培养学生不慕富贵、勤俭节约的高尚品格与良好习惯。
6.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三、说教法和学法: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蓼溆(liǎo xù)麈尾(zhǔ)戗金(qiàng)篾片(miè)银箸(zhù)砒霜(p238;)调停(tiáo)撮弄(cu244;)发怔(zhèng)筵席(yán)理解词语。
调停:安排,处理。
撮弄:戏弄。
发怔:发呆。
促狭:爱捉弄人。
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吃早饭时,在秋爽斋,凤姐、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酒席间刘姥姥上演“笑”剧。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1)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2)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3)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清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篇短篇故事,描述了刘姥姥一人进入大观园逛玩的情节。
本文将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的分析与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导这部经典作品。
一、教学实录1. 教学内容安排:本次教学的内容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教学目标:1)导入:教师结合《红楼梦》的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背景。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向学生介绍刘姥姥是如何进入大观园,并描述她在园中的所见所闻。
3)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目的和她所遇到的困难。
4)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刘姥姥进大观园》所反映的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本节课采用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
教学资源主要是教师准备的故事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资料。
二、反思与建议1. 故事情节的讲解应更生动在讲解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入更多生动的语言描述和适当的语音语调,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园中所见所闻在讨论环节,教师应该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所看到的景象和她的感受,以及这些景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3. 结合现实社会加深教学内容理解在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刘姥姥进大观园》中的情节和主题与现实社会做对比,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4. 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或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园中景象的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情景,从而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的反思,可以得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生动形象地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所见所闻,并结合现实社会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导这部经典作品的目的。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1. 引言1.1 《刘姥姥进大观园》简介《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明代小说家凌濛初所著的短篇小说,描述了江南一个贫寒老妪刘姥姥被邀请进入大观园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描绘人性的故事。
小说通过描写刘姥姥与大观园中各色人物之间的矛盾、短视以及人性的褒贬,展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暖和虚伪。
作品以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人性的善恶与真伪,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文学佳作。
教学实录目的是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社会和道德等议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的提高。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文学之美,感悟人性与现实的关系,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认知水平。
1.2 教学实录目的教学实录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深入分析《刘姥姥进大观园》这一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教学实录的记录和分析,可以观察学生在阅读这一文学作品时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了解他们对古代文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程度。
教学实录的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辨。
教学实录在评价教学效果和反思改进的也可以为教学改进建议提供依据和参考,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实录,可以加深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思维品格和文化底蕴。
2. 正文2.1 教学实录内容分析教学实录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挖掘出刘姥姥这一角色在故事中的重要性,她的言行举止影响了大观园中的其他人物,通过她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大观园内部的种种矛盾和现实。
故事中的对话和情节也是非常有趣的,贾母和王熙凤等人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和言论都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些细节的描写和展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讨论的空间,能够引发他们对于人物性格、社会风貌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一、教学实录1、教材分析:教材为《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一部国画风格的单元图画书。
文字采用简单易懂的小学生容易学习的语言,节奏抑扬顿挫,情节生动活泼,表情传神,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较好地调动他们有效学习的热情。
2、教学目标:(1)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能够体会团结协作和关爱他人的情感;(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3)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关于传统文化以及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学准备:国画纸、画笔、书刊、录音机、投影仪、录播等教具。
4、教学步骤:Step 1: Before Reading1) Warming-up: 师生一起点歌“友谊地久天长”,激发学生的相互友爱感情;2) Pre-reading: 师文呈现实例,引出“当一个人有困难,天下没有难事”的话题,让学生围绕团结协作展开思考讨论;Step 2: During Reading1) Fast-Reading: 快读图画书,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把有关内容拼图表述,以全局观察整本介绍;2) Careful-Reading: 慢读图画书,展示片段,教师重点指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Step 3: After Reading1) Post-reading:投影出图画书的故事来回想重要地细节,展开思考讨论;2) Reviewing:教师总结点出学生讨论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表达出来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课学内容;Step4: Consolidation1) 分角色演示故事,学生自编情节加讲话,实践让学生表达步骤、语言表达能力;2) 衍生性活动:结合实际制作来有趣表达团结协作的意义;二、教学反思本次教学尝试了几个具体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水平来看,教学结果比较理想,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参与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完成任务。
(二)教学方案较为科学,从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出发,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红楼梦》中的一段故事。
这个故事描绘了普通老百姓刘姥姥首次进入贵族园林大观园的情景,展现了刘姥姥在陌生环境下的种种笑料和困惑,带给读者无尽的乐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创作意图,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等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和作者2. 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3. 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能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故事背景资料、红楼梦的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纸笔,课堂笔记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介绍故事背景(10分钟)通过PPT展示《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曹雪芹的生平,让学生了解《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作者曹雪芹是清代文学家,他终生致力于创作《红楼梦》。
Step 3: 阅读故事(10分钟)教师请学生课前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Step 4: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刘姥姥在大观园中遇到的困惑和笑料,并从中分析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Step 5: 合作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目的和她在大观园中的遭遇对她产生的影响。
Step 6: 写作练习(1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章或故事,要求符合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和情感。
Step 7: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查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背景和作者,通过阅读理解和小组讨论,深入了解了刘姥姥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民间文学传统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文学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教材。
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实录进行总结与反思,以期更好地开展该作品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进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工作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学习、分析和讨论这部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情操。
2. 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综合考虑《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
可以通过讲解、导读、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逐步理解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3.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思维,采用引导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问题导学、情境引入、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4. 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和辅助,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5. 教学评价的方法在教学评价的方法上,要注重综合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除了传统的答辩、作业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研究、小组展示、学习笔记等方式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明确度在进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工作中,需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明确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的充实度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更加充实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作品的意蕴和魅力。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刘姥姥进大观园》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一章,该章以刘姥姥带着过生日的杏子和甜饼来探望贾母为主线,描绘了贾府对客人的热情款待以及刘姥姥对大观园的惊叹和感慨。
以下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教学实录与反思,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对该篇文章的教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教学活动一:导入与展示1. 导入:教师利用图片和幻灯片的展示,让学生回顾《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展示:教师将精选的文章摘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和意境。
教学活动二:阅读与理解1. 教师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刘姥姥进入大观园后,对景物和人物有什么样的感受和反应?2. 学生小组合作阅读文章,分析刘姥姥的心情转变和描述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刘姥姥的眼睛来描绘贾府的繁华与荣耀,从而展示社会阶层的不公平和命运的无常。
教学活动三:课文分析与解读1. 教师将文章分段展示并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学生跟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和语境的理解。
教学活动四:情感体验与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感受刘姥姥在大观园的惊讶和无奈。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自己对刘姥姥这个角色的理解和评价,在团队中分享自己的思考。
教学活动五:写作与表达1.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2. 学生选取文章中的一段进行背诵,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简单的创作。
教学活动六:总结与反思1.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对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
2.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对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录与反思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红楼梦》;把握经典篇章情节、人物性格及反映的社会生活。
过程与方法:多读研读,从概括内容入手把握情节、从描写中解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物性格中体会不慕虚荣,勤俭节约的高尚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1、把握课文结构内容;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人物各种不同的笑,赏析这场“笑剧”的用意,和刘姥姥的形象特点。
课堂实录1.导入师:今天来到百年名校——中华中学上课,万分激动,早上特意在家试了几身衣服,妻子在旁说道:“你这是猪八戒照镜子。
”我听见有同学笑了,来说说为什么笑啊?生:我知道这是一个歇后语,觉得挺好笑的……(生欲言又止)师:说得比较含蓄,没关系,可以直接说出来,你只是转述我妻子的意思。
(生笑)歇后语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对事件或人物的介绍,像谜面;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评价,像谜底。
今天咱们学习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也含有一个歇后语“刘姥姥进大观园——?”请同学们根据选文补上后半部分内容。
一字,一词,短语与句子皆可。
2.写歇后语(学生静读文本3分钟,思考,师1分钟后巡视,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学生补写的有——一出好戏、大开眼界、丑态毕现、笑料百出、笑倒众人、一演众笑。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写“一出好戏”?生:通过阅读全文和课后的预习提示,我知道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精心设计下表演的一出戏,博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是“一出好戏”。
师:不仅读了选文,还看了预习提示,读2.写歇后语(学生静读文本3分钟,思考,师1分钟后巡视,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来。
学生补写的有——一出好戏、大开眼界、丑态毕现、笑料百出、笑倒众人、一演众笑。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写“一出好戏”?生:通过阅读全文和课后的预习提示,我知道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精心设计下表演的一出戏,博得众人哈哈大笑,所以是“一出好戏”。
师:不仅读了选文,还看了预习提示,读得很仔细。
“大开眼界”是谁写的?请说说是在选文中哪部分读到的。
生:第一段中“大”字出现好多次,刘姥姥没见过世面,来到荣华富贵的贾府大开眼界。
师:刘姥姥眼中的大观园是大金大银、大红大绿,可进入贾府大开眼界的绝不止刘姥姥,在第三回中还有谁啊?(林黛玉)(师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内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师:刘姥姥眼中的贾府和林黛玉眼中的贾府却有不一样的地方,这是为何呢?这个问题值得思考,我们先放一放。
3.聚焦“笑”字师:大部分同学写的和“笑”相关(板书:笑),老师统计了一下,文本中共出现27 次“笑”。
请同学们画出好笑的句段。
(学生读画出的句段,尝试大声读出好笑的感觉。
学生读刘姥姥的片段,读出俗气、土气、傻气;学生读众人的笑,前仰后翻,情态各异。
)师:老师发现大家找的好笑的片段可以分成两类,刘姥姥的表演引人发笑,众人的笑也能让我们会心一笑。
众人的笑在哪一段最集中?(第七段,学生齐读课文。
)师:老师做了调整,和原文比较,思考这样改行不行。
(投影)林黛玉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
史湘云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惜春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薛姨妈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
王夫人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
宝玉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
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生:不可以,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笑的情态就不一样。
比如史湘云性格豪爽,大大咧咧,所以才会“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而林黛玉体弱多病,性格内敛,所以“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师:你用了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人物性格的差异,很好!生:我觉得“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的只能是宝玉,不会是惜春。
因为宝玉是贾府嫡孙,深得贾母喜爱,而惜春是宁国府的,亲疏关系不同。
师:很好!你看出了人物之间地位的差别。
生:我认为薛姨妈“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不太合适,虽然薛姨妈是凤姐的姑妈,但是薛姨妈是客人,凤姐是主人,主客有别,王夫人就比较合乎情理。
师:有道理!你发现人物身份之间的差异,读得真仔细!一个“笑”就把众人写得形神兼备,妙哉!(板书:笑而不同)那么对开头我们留下的问题现在大家可能就有思路了,大家回去读一读林黛玉进贾府的章节,看看能不能从人物性格、地位、身份的不同,来解读林黛玉和刘姥姥眼中的贾府为何不同。
除此之外,大家再想一想,不能互换人名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我发现惜春是和王夫人等人一桌,宝玉和贾母等人一桌,惜春滚不了那么远(生大笑),所以宝玉滚到贾母怀里才符合实际。
生:第五段中说“薛姨妈是吃过饭来的,只坐在一边吃茶”,所以第七段才会有“薛姨妈笑得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
第七段照应第五段,所以不能调换。
师:有理有据,很好!这段人物的描写是和第五段的座次形成照应的,所以整个场面才会显得有层次,杂而不乱。
(板书:笑而不乱)群像描写其实是很难的,而《红楼梦》里还有很多精彩的群像描写,这正是《红楼梦》的一大魅力。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哪些人在第七段没有出现?生:薛宝钗和李纨。
师:请任选一人,想象她们在场的表现,写在第七段旁。
生:我写的是李纨:“李纨嘴角微微抿了抿,看着众姐妹直摆手。
”我的理由是前文第三段写李纨是个厚道人,还劝道:“你们一点好事儿也不做,又不是个小孩儿,还这么淘气。
仔细老太太说!”所以李纨不会笑得那么夸张。
师:学以致用,知道到前文去找,很聪明!有写薛宝钗的吗?生:“宝钗用手绢捂着嘴,转过身,双肩微微地抖动着。
”因为薛宝钗会注重自己的淑女形象,笑得很含蓄。
师:有没有写薛宝钗不笑的?生:“宝钗一语不发,低头夹碗里的饭菜”,我认为刘姥姥和宝钗母亲的祖上连过宗,多少沾点亲,再加上宝钗恪守封建礼教,笑话一个老太太,于情于理都不合适,所以她是不会笑的。
师:说得真好!曹雪芹在这里的艺术留白,让读者想象,一起参与创作的过程中来。
刘姥姥的表演引得众人笑成这样,可是真的那么好笑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感觉一家上下取笑一个乡下老太太有点不太合适,这是尊对卑、富对贫的一种嘲笑,贾府上下有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笑里有一丝酸楚。
师:嗯,读出了点味道,有补充或不同的意见吗?生:我不太同意刚才的说法,我觉得贾府上下做得不过分,从演出前凤姐、鸳鸯和刘姥姥打招呼,到演出后凤姐、鸳鸯的道歉,加上老太太自始至终的怜老惜贫,大伙笑得是有分寸的,连刘姥姥自己都说“礼出大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师:能结合文本来谈,很好!还有其他看法吗?生:我们觉得挺好玩的,刘姥姥粗俗,没见过世面,说的话和行为举止惹人发笑。
师:刘姥姥没见过世面,怎么会表现得如此从容,一点都不怯场?生:我们认为刘姥姥是在凤姐和鸳鸯的设计下,故意表演的,比如前面写刘姥姥把象牙镶金筷子说成农具就是故意的,因为刘姥姥不可能没有见过筷子。
再比如鼓起腮帮子装老牛也有夸张的成分。
师:在富贵之家,故意丑化自己博人一笑,是想取悦谁呢?刘姥姥为何这么做呢?生:刘姥姥是想取悦贾母,结尾处她自己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可有什么恼的”,贾母是贾府最有权威的人,刘姥姥心里明儿着呢,她知道老太太开心了,自己能得到好处。
师:刘姥姥得到好处了吗?有没有依据?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过资料,刘姥姥临走时,王夫人和凤姐给了不少银子,贾府上下的小姐丫鬟也给了不少衣服和器皿。
刘姥姥装疯卖傻,其实聪明着呢。
师:预习得真仔细!除了想得到好处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本文是选自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能不能联系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相关情节说一说。
生:我好像记得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因为家境贫困,到贾府寻求救济,凤姐给了一点钱,后来刘姥姥家里的瓜果蔬菜熟了,带些给他们尝尝,一来是为了继续维系着和贾府的关系,二来也是为了报恩。
师:说到报恩,其实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的时候更为明显,有没有同学说一说?生:刘姥姥第三次来到大观园的时候,贾府已经没落,凤姐的女儿巧姐险些被家人卖掉,刘姥姥好像花了不少钱,救下了巧姐。
师:能读完《红楼梦》,真了不起!贾府上下和刘姥姥的生活形成反转,曾经救济过刘姥姥的凤姐,现在却需要刘姥姥的帮助,命运无常,让我们唏嘘感慨。
通过大家的研读讨论,我们对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了新的认识,“笑”字里意味丰厚。
(板书:笑而有味)这节课里的感悟和思量还是通过补全歇后语的方式来完成吧。
4.再写歇后语(投影:刘姥姥进大观园——?)师:我们把新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哪位同学先来?生:我写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大智若愚。
刘姥姥看似呆萌,实际上情商极高。
她两进贾府,获得众人的喜欢,最终得到不少钱财。
生:我写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知恩图报。
刘姥姥第二次和第三次进贾府都是为了报恩,尤其是在贾府已经树倒猢狲散的时候还能伸出援手,真是难能可贵。
我记得巧姐的名字还是刘姥姥取的,刘姥姥救巧姐其实是把她当成自己家人看待的,可见刘姥姥很善良。
生:我写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见证兴衰。
刘姥姥三进贾府,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让人感慨万千。
5.小结师:原来是这样的刘姥姥,原来是这样的大观园,原来是这样的《红楼梦》。
我们还能读出哪些意蕴?单从一节课、一篇文是看不全,说不透的。
如果你愿意去读读《红楼梦》,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和收获。
好,下课!教学反思语文教材是一个引子,教师应在单篇教学中渗透整本书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节课中,笔者在第一个环节适时引出“林黛玉进贾府”的相关情节,唤醒学生的阅读经验,并与“刘姥姥进大观园”进行比读,启发学生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思考。
本篇课文讲刘姥姥第二次进入贾府,笔者根据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勾连整本书,关注刘姥姥第一次和第三次进入贾府的相关经历,见微知著,更加全面地理解刘姥姥。
在学生赏析场面描写和艺术留白的妙处时,笔者又激发学生去阅读整本书,书中的精彩之处比比皆是。
《红楼梦》意蕴丰厚,单凭一篇文、一节课很难读懂看透,因此结尾处笔者建议学生读一读全书,期冀他们有更多的体会和感悟。
《刘姥姥进大观园》中人物众多,形象不一,掌握巧妙的分析方法尤为重要。
赏读第七段群像描写时,笔者提醒学生注意结合人物的性格、地位、身份等要素具体分析“笑而不同”,并关注第五段的座次关系来体会“笑而不乱”。
《红楼梦》的魅力还在于全书有许多艺术留白,读者在补白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与作者共同创作并产生共鸣的激动,这正是读经典的乐趣所在。
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关注书中写了什么,更应关注没有写到什么,让学生在留白与补白中体会阅读的趣味。
比读第五段和第七段时,学生发现薛宝钗和李纨在第七段没有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