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教案1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坚韧和勇气。
1.3.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寒风吹彻》的内容简介2.1.1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2.1.2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2.1 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2.2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来巩固对这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3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3.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3.2 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模仿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3.2 阅读与理解3.2.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2.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3.3.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风吹彻》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寒风吹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第2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寒风吹彻》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准备课堂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和背景故事。
2.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相关词汇和句型。
2.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学会正确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
2. 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幅插图,引发学生对“寒风吹彻”这个词组的好奇。
2. 引导学生讨论、猜测,“寒风吹彻”是什么意思。
步骤二:阅读理解1. 分发给学生《寒风吹彻》的故事,要求学生默读一遍,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步骤三:词汇学习1. 教师给学生讲解并板书生词:饿肚子、脚尖上、理所当然、苦遭、否则。
2. 向学生解释这些词的意思和用法。
3. 学生分别安静地读一遍这些词,并朗读出来。
步骤四:句型学习1.教师板书并给学生讲解该故事中有关孩子的几个句子:(1)父母知道他们把孩子营养不良了吗?(2)吃饭还不够,那也要把他们饿肚子呀!(3)父母不给他们温暖的家,白白苦了他们一个冬天。
2. 学生跟读这几个句子,并注意语音和语调的正确运用。
步骤五:写作练习1. 随机选择几个学生朗读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并阐述自己喜欢的理由。
2. 学生分组,根据故事内容,以“帮助他人”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寒风吹彻”这一主题,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词汇、句型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意识。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寒风吹彻》是一篇描写冬季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2.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对冬季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1.2 提问学生对冬季生活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3.2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启发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寒风吹彻教案1

寒风吹彻教案1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刘亮程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品读朴素而哲理的语言理解本文主题。
2、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寒风”、“寒冷”的真正旨意。
3、体会人生中无所不在的“寒冷”主题以及理解“温暖”对于巨大寒冷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对“寒冷”的意思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仿写来体味本文的语言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冬天,总是寒冷的,这是一段关于冬天的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地欣赏,看完了就谈谈感受。
生:寒风呼啸、大雪飘飘、太寒冷了、冰雪覆盖等师:那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怎样描写这个冬天,(课件展示题目作者)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文本研读:1、学生寻找出描写冬天的句子,如: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
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巨大、无孔不入).......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
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
落在房顶和柴垛......上,落在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远远近近的路上。
(三个“落在”写出了雪....漫天飞舞,到处覆盖的情景。
)2、老师:此时,“我”围抱着火炉,并且“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课件)“一生”怎么可以“抚摸”呢?你怎么理解?明确:“一生”是个很空泛的时间概念,这里却把它具象化了,当成身体一样可以“抚摸”,其实是指一种带着温情的回忆,以及对生命的思索。
其实在刘亮程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虚虚实实”的语言,让读者感觉特别新鲜,品味起来又特别有些深意,所以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要多注意这样的文句。
3、师:“我”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呢?明确:十四岁的“我”在一个冬天冻坏了腿,一个陌生老人在冬天冻死在村头,姑妈也死在春天来临之前,母亲的年老了,(爷爷奶奶也死在冬天)。
4、师:最初,“我”想起的是那个十四岁的夜晚,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这个夜晚发生的事,我们一边听一边想想这个夜晚特殊在哪里,对我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生:个别朗读(第六段“那个冬天我十四岁”――第十四段)适时引导:(1)为什么我非得要在这个夜晚去拉柴禾?(2)“这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为什么却冻坏了腿?(3)面对父亲的问话,我为什么没吭声,也没说腿冻坏的事?学生:腿冻坏了,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贫穷的悲哀,无助,父亲的冷漠??)板书:寒风冬雪冷漠贫穷无助5、师:这个曾经会在下第一场冬雪的时候怀着莫名的兴奋观看,会光着头钻到雪里活蹦乱跳的孩子,这个夜晚之后看到了生活中原本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他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解读和感悟?你能否找到一些文句来说说?明确:第五段“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刘亮程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品读朴素而哲理的语言理解本文主题。
2、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寒风”、“寒冷”的真正旨意。
3、体会人生中无所不在的“寒冷”主题以及理解“温暖”对于巨大寒冷的
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对“寒冷”的意思理解。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仿写来体味本文的语言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冬天,总是寒冷的,这是一段关于冬天的录像,请同学们认真地欣赏,看完了就谈谈感受。
生:寒风呼啸、大雪飘飘、太寒冷了、冰雪覆盖等
师:那让我们来看看,作家刘亮程在《寒风吹彻》中怎样描写这个冬天,(课件展示题目作者)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二、文本研读:
1、学生寻找出描写冬天的句子,如:
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
我把怕冻的东西一一搬进屋子,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
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
(巨大、无孔不入)
屋子里更暗了,我看不见雪。
但我知道雪在落,漫天地落
..房顶和柴垛
....。
落在
上,落在
..远远近近的路上。
(三个“落在”写出了雪..扫干净的院子里,落在
漫天飞舞,到处覆盖的情景。
)
2、老师:此时,“我”围抱着火炉,并且“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
..自己的一生。
”(课件)
“一生”怎么可以“抚摸”呢?你怎么理解?
明确:“一生”是个很空泛的时间概念,这里却把它具象化了,当成身体一样可以“抚摸”,其实是指一种带着温情的回忆,以及对生命的思索。
其实在刘亮程的散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虚虚实实”的语言,让读者感觉特别新鲜,品味起来又特别有些深意,所以你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要多注意这样的文句。
3、师:“我”回忆了哪些人哪些事呢?
明确:十四岁的“我”在一个冬天冻坏了腿,一个陌生老人在冬天冻死在村头,姑妈也死在春天来临之前,母亲的年老了,(爷爷奶奶也死在
冬天)。
4、师:最初,“我”想起的是那个十四岁的夜晚,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这
个夜晚发生的事,我们一边听一边想想这个夜晚特殊在哪里,对我造成
了怎样的影响?
生:个别朗读(第六段“那个冬天我十四岁”——第十四段)
适时引导:
(1)为什么我非得要在这个夜晚去拉柴禾?
(2)“这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为什么却冻坏了腿?
(3)面对父亲的问话,我为什么没吭声,也没说腿冻坏的事?
学生:腿冻坏了,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贫穷的悲哀,无助,父亲的冷漠……)
板书:寒风冬雪
冷漠
贫穷无助
5、师:这个曾经会在下第一场冬雪的时候怀着莫名的兴奋观看,会光着头钻
到雪里活蹦乱跳的孩子,这个夜晚之后看到了生活中原本没有意识到
的东西,他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哪些新的解读和感悟?你能否找到一
些文句来说说?
明确:第五段“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
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
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虚虚实实的语言,朴素而含有哲理的语言。
)朗读:读出此句的沧桑感,无奈感。
6、师:请带着你对那一个夜晚的理解,朗读:“雪/落在我十四岁
...的那夜”。
(“雪”
停顿,“十四岁”重读)
7、师:后文还有哪些让“我”对寒冷的本质有了更深刻认识的事呢?请根据
第一句话的形式来续写,并对此做一下解释。
估计:雪落在老人的沉默中,雪落在陌生人的身体上,雪落在老人的孤独里,雪落在姑妈的孤独中,雪落在姑妈没来的春天前,雪落在母亲的双鬓,雪落在母亲一个人的冬天里,雪落在(老人、姑妈、母亲)的心里
板书:孤独
衰老死亡
8、师:是的,正如课文中所说的,“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
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课件)无论少年还是老者,无论男人还是女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遭遇寒冷,这
寒冷,不仅仅是自然界
..中的孤独、
...的寒风冬雪,还有比这些更为巨大的人性
冷漠、甚至是生命
..最终的衰老与死亡。
板书:寒自然界:寒冷温
风人性:冷漠麻木孤独暖
吹人生:贫穷衰老死亡珍
彻贵
师:这寒风,绝不是一时地吹过,而是吹彻了人的一生啊。
补充诗句: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里
朗读:“我围抱着火炉,烤热漫长一生
....的一个时刻。
我知道这一时刻之外,
我其余的岁月,我的亲人们的岁月,远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风吹彻
....。
”
这无边的孤独与绝望,恰恰是本文的深刻主题。
三、感悟思索:
小说家斯诺说:“我们每个人的个人处境都是悲剧性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有时我们通过爱情或感情或创造性要素来逃避孤独,但生命的喜悦只是我们给自己造成的聚光点,道路的边缘依旧漆黑一团,我们每个人都将孤零零死去。
”
生之痛苦、死之恐惧、人生的虚幻与荒谬,对这些人生苦难的自觉与感悟是古今中外的哲人与诗人们的天赋,也是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西班牙哲学家乌纳穆诺说:生命的悲剧意识来自于对不朽的渴望。
所以了解悲剧,理解悲剧,不是为了悲哀地死去,而是为了更从容,更珍惜,更充满爱意地活着。
让这首诗作为结尾吧。
寒风里的梦
当我独自一人
在风雪无边之夜
蜷缩
我便明白生命的荒凉早已敞开
麦地空旷颗粒尽无
寒风穿透脊梁
伸出的双手顿成冰霜
雪落在十四岁的那夜
雪落在父亲混沌的双眼
雪落在母亲不再花开的枝头
雪落在每个人一生的岁月
寒风吹彻
我们谁也帮不了谁
贫穷、冷漠、孤独和死亡
正在蚕食着
渐渐退守的温暖
春天是梦吗不
即使在冰河的底层
也会有融水潺潺流动
小小的花会在风中摇动
把所有的微笑
交给这些弱小的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