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_

合集下载

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一、引言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原理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是研究事物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矛盾和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是对立统一的原理。

对立是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冲突,统一是指事物内部矛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对立和统一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对立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状态。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对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事物因对立而运动、发展。

对立的存在使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规律,即事物内部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的方法论是一种分析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它包括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1. 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对事物矛盾的辩证分析,揭示事物内部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超越片面性的看法,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把握事物内部矛盾的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2. 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应用方法,它通过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点和途径。

矛盾分析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辨别矛盾:分析事物内部的矛盾,辨别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抓住主要矛盾:确定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其他矛盾的关键。

(3)寻找解决矛盾的途径:通过对矛盾的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点和途径,推动事物向着更高的发展阶段转化。

四、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实例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和方法论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下面以经济领域为例,说明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_毙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定要搞清楚,吃透,这样面对各种形式的考察方式才能够顺利解题。

下面,小编重点分享对立统一规律原理及方法论: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矛盾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4)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发展都有对立和统一的规律。

马克思曾经认为:“一切的变化都是
矛盾的”,这就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概括。

对立表现在各种事物之间,如猴子与熊猫、高地与低地,夏季与冬季等,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对立,即夏天热而冬天寒,高地高而低地低,熊猫粗大而猴子小巧等等。

当各种事物交
叉作用,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将高地移至低地,熊猫移至猴子,温度趋于均衡,就
可以达到统一的效果。

文化活动也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民族的声音紧密的贯穿其中,恰如对立,而创新文化则更多的体现了融合的统一特征。

如何融合两种不一样的文化观念,才能让整个文化事业走向和谐统一,这正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关键所在。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视事物发展为一个整体,它表明矛盾并不终结,而是存在的一种规律;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才能使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的两个原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联系实际)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的两个原理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联系实际)

论述对立统一规律(关于矛盾的两个原理的世界观、方法论
及联系实际)
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上关于矛盾的两个原理,其世界观、方法论和联系实际的特点如下:
1.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矛盾性。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另一个方面产生影响。

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了对立统一关系的规律性和转化性。

对立统一规律表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立元素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形成新的统一体。

这种转化是一种辩证的、不可逆转的过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 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根据对立统一规律,我们可以采取辩证法的方法,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转化等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并通过解决问题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4. 对立统一规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对立统一规律不仅存在于哲学上,也存在于现实世界中。

在人类社会中,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同样,在自然界中,不同的物种、地形、气候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推动了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对立统一规律是哲学上重要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矛盾性、对立统一关系的规律性和转化性,并在方法论上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

贯穿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作者:宫永秀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有三个,分别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此处我们主要介绍其中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也为人们的行为思想提供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并寓于实践之中贯穿了几乎整个哲学。

关键词:规律对立统一实践说哲学中的辩证法规律之一,有必要先提一下规律在哲学中的定义,它的概念描述是这样的: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没有好坏之分,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换言之,人们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有着以上的性质和特征,当然辩证法规律也不例外,而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的对立统一规律亦是如此。

下面系统阐述下这一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它的意义所在。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形成发展在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

在中国古代,《易经》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当然这些受之于太阳月亮运行和四季更替的启发;《道德经》中提出的“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也概括了矛盾的存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世的哲学家常用分合、两一、参两、相反相成等概念表达事物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思想。

在欧洲,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关于“始基”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对立统一的思想;赫拉克立特提出“相反者相成:对立的统一”,并认为一切都是经过斗争产生的;亚里士多德则讨论了一系列范畴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近代,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也创立了对立统一规律的科学形态;其后,列宁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对立统一规律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一系列在具体工作中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
统一规律是一个概念,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有效地消除不同种群之间的对立、消除或调节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等。

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统一的标准,有助于消除社会矛盾,促进人们的团结精神,提高社会的进步水平。

统一规律至今仍然是一个被许多国家和社会所重视的道德准则,它强调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人们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福祉,并服从法律法规,在社会各领域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基本原则下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统一规律的重要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它可以有效地消除政治社会的分歧,让人们在共同的价值观和准则的框架下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共同体。

其次,它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确保社会上不同群体的权利得到保障,避免了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

此外,它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社会经济发展有序进行,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总之,统一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有效地消除政治社会的分歧,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的共同体。

统一规律的实施,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实现社会公正和提高人民的福祉,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

这个规律提醒了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说明了事物开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一〕矛盾及其根本属性所谓矛盾,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辩证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互相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贯穿的趋势和联络。

它包括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贯穿。

这是矛盾同一性更重要的一层含义。

矛盾的互相贯穿表现为互相浸透和互相包含,有内在的同一性。

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浸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挤、互相别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形式上那么有着无限多样性。

如:互相否认、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批评、市场上的竞争、学术上的争鸣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的详细表现形式,其间有对抗性斗争关系,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区别的。

从两者在矛盾开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络,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络。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它的有条件性。

对《论十大关系》的《矛盾论》的解读

对《论十大关系》的《矛盾论》的解读

对《论十大关系》的《矛盾论》的解读1937年毛泽东发表哲学著作《矛盾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

20年后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再次充分运用《矛盾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从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十大关系中的问题结构,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矛盾转化的条件。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初步和系统的思路。

从此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走上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标签:《论十大关系》;《矛盾论》;辩证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在一生中所做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一次经济工作的调查[1]483,可以说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辩证法的矛盾思想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在哲学著作《矛盾论》中,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角度深刻、系统地论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规律,强调矛盾的特殊性,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结合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在理论上的反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结晶。

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成为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

1956年,当新中国站在历史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国内国际环境,毛泽东继续贯彻《矛盾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结合新的客观条件提出了关于“十大关系”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中的矛盾辩证法思想是毛泽东《矛盾论》中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2]44,“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2]44。

《论十大关系》中的辩证思想,对如何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 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
规律,是因为它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根本规律。毛 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
泽东指出: “事 物 矛 盾 的 法 则,即 对 立 统 一 的 法 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这一论断是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继承。列宁在 《哲学笔记》中写道: “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 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在《谈谈辩证 法问题》中说,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2]148 。 所以列宁 认 为,“可 以 把 辩 证 法 简 要 地 规 定 为 关 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 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2]141 列宁没有来 得及作出“说明和发挥”。《矛盾论》正是抓住对 立统一法则这一“实质”和“核心”,作了系统的发
气候条件来解释。当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气候、 运用这一规律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
环境、资源的变化加剧,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 实践活动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分析事物的
全球性问题,这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其原因和解决 矛盾。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意味着矛盾分析方
的办法主要应从社会内部去寻找。
法的普遍适用性。列宁把对立统一规律定义为
中,由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 掌握对立统一规律。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统一。由于对世界发展问
( 三)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矛盾性
统一。毛泽东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
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他事
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子”。“一讲哲学, 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对 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3]193 ( 这两个对子不是并 内因和外因关系的不同看法,是唯物辩证法与形
《矛盾 论 》是 毛 泽 东 最 重 要 的 哲 学 代 表 作 之 一。它和《实践论》一起,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 系统化体系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 哲学世界 观 和 方 法 论 的 基 石。 《矛 盾 论 》总 结 中 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和 列宁的辩证法思想,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 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精神武器。
理论中的核心地位。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个 矛盾着对立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走向
核心来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
它们的反面,这样一个真理。”[4]348 而唯物辩证法
( 二) 唯物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宇 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去观察、分析矛盾和解决矛
宙观
盾。毛泽东还指出,联系、发展的问题,都可以在
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归结到一点,
本法则。”辩证唯物主义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 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矛盾以及内部矛盾是事物
展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对立统一规律 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曾概括说: “所谓形而上学,
在客观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它在唯物辩证法 就是否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对立斗争( 两分法) 、
Abstract: Mao Zedong has a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contradiction law in his philosophical masterpiece " On Contradiction" ,
20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of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for Marxism to settle down in China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le
分析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变化,要把握内 “承认( 发现) 自然界( 精神和社会两者也在内) 的
Systematic Description of Contradiction Law
———The Study of "On Contradiction"
TIAN Xin-ming
(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stitutions,Ministry of Education,Beijing100080,China)
上学的唯物主义。
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排除外因的作用,就否
辩证法是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辩证 认了事物之间的联系,陷入了孤立的观古代有朴素 和外因不是互不相干而是彼此关联的,外因对事
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产生于 18 世纪末、19 世 物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事物内部矛盾的变化而
收稿日期: 2011 - 02 - 21 作者简介: 田心铭( 1947 - ) ,男,湖北荆州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校理论战线》杂志前总编辑。研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
事物之间的联系。静止的观点,就是看不到事物 境决定论”就是一种外因论。外因论不能解释一
的发展,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看 事物变成他事物的现象,不能说明为什么存在多
不到一事物可以变成另一种事物。片面的观点, 种不同质的事物。
就是只看到矛盾的一方而看不到另一方,也就是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
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
田心铭: 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
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 明了,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和反映物质运动的各
关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设生态文明。但是, 门科学 中 都 充 满 矛 盾。“不 论 是 简 单 的 运 动 形
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 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
毛泽东指出: “在人类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 对立统一这个“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因为,“所
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 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
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间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 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4]326 所
种宇宙观。”宇宙观,又称世界观。在哲学世界观 以,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关键,就是
纪初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把 发生的。所以,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
辩证法思想系统化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唯 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是事物发展中内因和外因
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用联系的、 之间的关系。
发展的和 对 立 统 一 的 全 面 观 点 去 看 世 界,“主 张
化。帝国主义的俄国变为社会主义的苏联,封建 矛盾的差别性的问题,不是矛盾的有无的问题”。
的闭关锁国的日本变为帝国主义的日本,中国的 否认开始阶段的矛盾,就把这一阶段发展的原因
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中国革 归结为外部原因,陷入了外因论。
命的发生、发展,都不能用并无显著变化的地理和
揭示客观世界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为了
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现象, 解决社会问题
( 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 规律
《矛盾论》是 专 门 阐 述 对 立 统 一 规 律 的 哲 学
论文。它开篇就指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 法中的重要地位: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 的法则,是 唯 物 辩 证 法 的 最 根 本 的 法 则。”[1]299 ( 以下凡出自《矛盾论》的引文,均不加注)
studying materialism dialectics,we should get to the core point,that is,contradiction law,and observe and analyze everything by means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should unite materialism and dialectics by agreeing on neither idealism nor metaphysics; should control such essence as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absolutism and relativism; should differentiate major contradiction from minor contradiction and their transfer; should have a general control over the united or opposit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sides of contradiction,avoiding emphasizing on uniting only or fighting only,and controlling the other sides in the contradiction. Key words: materialism dialectics; core point; contradiction law; contradiction analysis method
对立统一规律的系统阐述

———《矛盾论》研读
田心铭
(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80)
摘 要: 毛泽东的重要哲学著作《矛盾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基石。学习唯物辩证法,要紧紧抓住对立统一规律这个核心,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和分析一切事 物。要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既反对唯心主义,又反对形而上学。要把握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这一 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并注意它们的转化; 全面把握矛盾双方 之间既同一又斗争的关系,反对只讲同一不讲斗争或只讲斗争不讲同一的片面性,在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对立面。 关键词: 唯物辩证法; 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 B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 733X( 2011) 03 - 0020 - 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