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教学案例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

积极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借鉴优秀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 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拓展教学视野与技能
探索跨学科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路径,培养学生的综合 素养和创新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理解。
设计仿写、扩写等练习,让学生 模仿岳飞的写作风格和技巧,提
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或表演活 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词作的 韵律和气势,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
课堂小结: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岳飞《 满江红》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
推荐与岳飞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 史资料,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探 究。
度稍显拖沓。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02
主要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互动环节
,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03
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生,未能做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辅
导。
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1 2
优化教学内容安排
对教案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合理安排每个教学 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紧凑有序。
引导学生思考词作中所体现的家国情 怀和民族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 价值。
06
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
课堂表现观察记录表设计及应用说明
设计观察记录表
包括学生姓名、日期、课程名称、观察项目(如听讲专注度、发言积极性、小组 合作等)、评价标准及等级等。
应用说明
教师可在课堂上实时记录学生的表现,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个性化 教学提供依据。同时,也可用于课后反思和改进教学策略。
05
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满江红》篇1教学创意《满江红》是一首词。
作者秋瑾在词作中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教读本文,即以词的文体特点入手,以声律、物象、意格作为读词的根本,以吟词调、读画面、品心怀为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教学重点1.吟诵词作,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难点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教学思路?大致上分为三个教学板块:(一)以声律为窍,学习吟调(二)以物象为骨,感受画面(三)以意格为髓,品味心怀预习要求?1. 读标题,读课文,读注释。
2. 朗读课文。
时间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铺垫 (5分钟)?1.由《满江红》词导入:岳飞的《满江红》脍炙人口,古今许多人都写过《满江红》,很少有岳飞这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秋瑾的词作《满江红》。
2.同学们都知道秋瑾是个女英雄,为革命献身。
针对这首词,我们再做一下补充。
知识卡片1:(1)秋瑾( 1875-1907),字璿卿,别号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
出身诗书之家。
(2)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子芳。
王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
(3)1898年前后王子芳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4)1903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从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写下《满江红》这首词抒怀。
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5)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岳飞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岳飞忠诚于国家、敢于直言的精神品质。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2.3 诗文表达手法解析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感受诗人岳飞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岳飞的事迹短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课《满江红(怒发冲冠)》。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文背景、内容、表达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诗文填空、问答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表达手法的掌握程度。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诗文的阅读与鉴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3 学生互评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文内容。
5.2 岳飞事迹短片播放岳飞事迹短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
5.3 相关诗文资料提供与本课相关的其他诗文资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5.4 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随时提问、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岳飞的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兴趣。
《满江红》国学经典教案

《满江红》国学经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教材第四章《宋词风采》中的《满江红》。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作者介绍、词牌解析、词文鉴赏、思想感情分析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满江红》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词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感受《满江红》的艺术魅力;3.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词牌解析、词文鉴赏、思想感情分析。
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词中的寓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满江红》。
2. 讲解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岳飞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历史背景。
4. 词文鉴赏: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满江红》,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意象等,感受词的艺术魅力。
5. 思想感情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等。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一道关于《满江红》的鉴赏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现场完成一首《满江红》的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满江红》2. 内容:作者:岳飞时代背景:南宋词文鉴赏:修辞手法、意象思想感情: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满江红》中的思想感情。
2. 答案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能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南宋时期的词作品,了解其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朗诵、创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解析2. 词文鉴赏3. 思想感情分析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词牌解析2. 句式:上片、下片均为七言、九言、十言、十二言句式,呈现出长短句的特点。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怒发冲冠”、“潇潇雨歇”、“仰天长啸”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诗人的情感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岳飞及其作品《满江红(怒发冲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诗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赏析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文韵律美。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2. 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下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讨论宋代历史背景,了解当时的政治、社会状况。
分析《满江红》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情感。
1.2 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岳飞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
探讨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忠诚精神。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形式2.1 诗歌结构分析《满江红》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韵律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
2.2 诗歌形式讨论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满江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3.1 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忠诚、抗争等。
分析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3.2 诗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讨论如何通过诗歌抒发个人情感。
第四章:诗歌解读与赏析4.1 诗歌解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价值。
讨论如何评价和欣赏一首诗歌。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表达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模仿《满江红》的风格。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5.2 诗歌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讨论如何运用诗歌表达个人经历和感受。
第六章:诗歌与音乐的关系6.1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探讨诗歌与音乐的相互关系,了解传统诗词音乐的特点。
分析《满江红》诗歌在音乐上的表现形式,如古代词牌、曲调等。
6.2 诗歌演唱与表演引导学生尝试演唱《满江红》或其他相关诗词。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体验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魅力。
第七章:诗歌与文化传承7.1 诗歌与文化分析《满江红》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探讨诗歌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7.2 诗歌教育意义讨论诗歌在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诗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章: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8.1 诗歌与绘画的关系探讨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关系,分析诗歌在绘画中的表现。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能够分析并解释诗词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能够了解诗词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诗词的主题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诗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岳飞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2.2 诗词文本解析:逐句解析诗词的意义和意境。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岳飞的历史背景和《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与历史、社会的关联。
3.2 文本解析:分组讨论,每组负责解析诗词的一部分。
各组汇报解析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和分析。
3.3 诗词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体验诗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学生作品评价: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创造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准备《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文本和作者简介。
提供相关的注释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5.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演示文稿,展示诗词的文本和相关的图像或视频资料。
提供音频或视频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词的韵律和情感。
第六章:教学扩展活动6.1 诗词创作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模仿《满江红(怒发冲冠)》的风格和主题。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6.2 文化背景探究:引导学生研究宋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岳飞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满江红(怒发冲冠)》教学设计(山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满江红(怒发冲冠)》。
理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了解其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满江红(怒发冲冠)》,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兴趣,增强对文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诗人岳飞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时代。
解释《满江红(怒发冲冠)》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2 诗歌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其修辞手法。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岳飞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加强他们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3.3 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其修辞手法。
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第四章:教学活动4.1 阅读与讨论:分组让学生阅读诗歌,并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2 写作与表达:给学生发放写作纸张,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
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的写作作品,注意他们的表达和创造力。
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江红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地吟颂《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入手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以读促学,赏析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满江红》。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满江红》导入,渲染气氛
播放杨洪基演唱的《满江红》。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
生:《满江红》。
师:对,它就是岳飞的《满江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岳飞,了解他,亲身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板书题目、作者)
(教学理念:美好的情景总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优美的音乐能让
学生更快的进入古诗文的情景,感受宋词的意境美。
)
二、介绍作者以及相关背景
师: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这首词,首先让我们走近作者,了解岳飞,了解他的写作背景。
谁来谈一谈对岳飞的了解?
1、学生讲述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教师相机
展示岳飞的图片。
2、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桧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
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
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三、反复吟诵,品读宋词的语言美
2.教师提示以下字的读音。
发(fà)冠(uān)犹(yóu)虏(lǔ)阙(què)
3.划分朗读节奏。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学生模仿范读有感情地大声跟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5.学生听配乐朗读,教师相机点拔,进一步感受词的语言美。
(教学理念:自由朗诵、整体感知;聆听范读、比照仿诵。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同时也提高学生驾驭汉字的能力。
)
四、开展小组活动,深入体会作者内心世界,依据文本进行再造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岳飞很爱国。
生:岳飞想杀敌报国,豪情满怀。
师:同学们,你们这种认真探究的精神让老师感动。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一起去感受岳飞的爱国情怀。
读了这首词,你
们的头脑中产生了怎样的画面?
1、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完成本词的自我阅读体会和讨论。
要求每个小组按照该词的意境描述画面,可用各种形式(如语言、图画、小品等)来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2、小组展示。
⑴叙说感受到的画面。
⑵展示所画的岳飞图像。
五、理解诗句,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师:同学们能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你们是最棒的。
下面咱们结合注释,结合具体情境,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岳飞这首《满江红》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精神,流传很广,深受人民的喜爱。
开篇几句破空而来,通过刻划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
接着,“三十功名”二句,上句表现了他蔑视功名,唯以报国为念的高风亮节,下句则展现了他披星戴月、转战南北的漫长征程,
隐然有任重道远、不可稍懈的自励之意。
“莫等闲”二句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鞭策部下:珍惜时光,倍加奋勉,以早日实现匡复大业。
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尽见于字里行
间。
它和《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样,是被后人奉为箴铭的警策之句。
下阕进一步表现作者报仇雪耻、重整乾坤的壮志豪情。
“靖康耻”四句,句式短促,音韵铿锵。
“何时灭”,用反问句吐露其一腔民族义愤,语感强烈。
“驾长车”句表达自己踏破重重险关,直捣敌人巢穴的决心。
“壮志”二句是“以牙还牙,以血还血”式的愤激之语,看出作者对不共戴天的敌寇的痛恨。
结束篇“待从头”二句再度慷慨明誓:等到失地收复、江山一统之后,再回京献捷。
全词一气旋折,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所以广为传诵,它不断激发起人们的爱国心与报国情。
六、有感情地诵读《满江红》,通过诵读表达感情
1.学生自由诵读。
2.配乐诵读。
3.指名诵读,尽量做到“岳飞再世”,把感情推向高潮。
七、再次欣赏歌曲《满江红》,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八、小结
今天我们读岳飞,读他的傲然脊梁,民族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本词充满了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
全词风格粗犷,感情奔放,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我们要学习岳飞从小立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立志报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