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合集下载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成就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成就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成就
一、海洋工程建设
中国在海洋工程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建设了多条全球最长的海底隧道和世界最大的海上风电场,还修建了一系列的海洋通道,如北海海峡、台湾海峡、长江口等。

同时,我国建设的船舶和港口也在全球海洋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
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走在全球前列,我国南海地区的勘探深度已经超过3000米,并取得了多项世界级的技术突破。

目前,中国石油已经提高了海域勘探投资比例,加快了海上油气勘探、试采和开发,为我国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三、海洋渔业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渔业大国,我国的渔业资源数量和质量居全球前列。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建设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渔业乡村逐步走向现代化,孵化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渔业企业。

同时,我国大力推进远洋渔业等海洋渔业的健康发展,为实现全球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出了努力。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
我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诸如海带、紫菜、鱼虾贝类等。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无害化开发,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不仅提高了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为我国的食品行业、医药行业、化工行业提供了庞大的生物基础。

浩瀚的海洋资源是中国的宝藏,利用和开发好这些资源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继续加大海洋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推进海洋科学研究,建设一批海洋经济示范区,发挥海洋产业的重要作用,为保持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领先地位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拥有着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海洋资源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加速,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

海洋综合管理策略成为当务之急,需要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一、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1、海洋资源潜力巨大中国海域有利于渔业发展的渔场总面积达430万平方千米,东海、南海、黄海都是富饶的渔场。

我国沿海盛产贝类、藻类、海参、珍珠、鱿鱼等海产品,已经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宝库。

除了渔业资源,中国的海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潜力巨大。

2、海洋资源开发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海洋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些地区存在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环境污染、渔业资源枯竭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3、海洋科技装备先进我国在海洋科技装备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有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器、海洋生物资源调查船等高科技装备。

这些科技装备的发展,为海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国海洋综合管理策略1、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海洋环境破坏行为的打击力度。

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确保海洋生态平衡。

2、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是海洋综合管理的核心任务,需要建立健全海洋资源开发的管理规划体系,制定合理的渔业资源开发计划,合理利用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资源。

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海洋产业是海洋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需要积极推进海洋产业的发展,培育海洋经济新业态,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发展海洋旅游、海洋能源等产业。

加强海洋法治建设,为海洋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国际合作海洋综合管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海洋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与实施。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现状和前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洋资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的各种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海洋环境等,这些资源不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的价值,而且对保护地球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领域。

本文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现状和前景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现状目前,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石油开发、海洋风能开发、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

其中,海洋渔业是最早被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之一,其技术比较成熟。

在我国,海洋捕捞已成为支撑渔业经济的基础,渔业资源规模庞大,并且海洋中的矿物、石油、天然气、海盐等资源的开发也已经起步。

然而,与陆地资源开发相比,海洋资源开发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难度大海洋资源开发需要具备相关的技术支持,但是海洋环境的条件复杂,与陆地不同,其水温、水压、光照强度等条件极为不稳定,因此在海洋中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开发和探测的难度非常大。

2.资金需求高海洋资源开发需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实验和开发投入,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具有很高的经济门槛。

除此之外,还需承担风险分摊,因此需要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

3.生态环境风险海洋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损害,因此,其开发工作需要严格限制,在保持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承担应有的环境自由和保护等责任。

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前景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能源紧张的形势日益严峻,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一方面,海洋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各种资源;另一方面,海洋资源的开发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必须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以下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的几个发展方向:1.深海开发技术深海是海洋资源开发中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其开发能够满足人类对于生物资源、矿物资源、能源资源的需求,深海开发将成为未来的一个热点领域。

深海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深海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深海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挑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深海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深海资源包含海底矿产、海洋生物等众多方面,这些资源的开发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着重讨论深海资源开发的现状与挑战。

一、深海资源开发的现状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的推动,人类对于深海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

有统计数据显示,全球70%的地球表面被海洋所覆盖,而仅有的1%的海洋区域拥有动植物的生活区,因此深海资源的潜力巨大。

目前,主要深海资源开发项目包括海底能源、海底矿产、海洋生物等。

1.海底能源开发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于海底油气等能源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关注。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统计,中国海域内拥有油气资源储量约为2000亿吨,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深海区域。

因此,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全球石油勘探领域的重要方向。

此外,随着太阳能、海水能等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技术在深海区域应用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比如说,利用潮汐能发电,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利用海洋中的巨大能量,为人们带来新的能源选择。

2.海底矿产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是指存在于海底及其下部的矿产资源,包括铁、锰、铜、铅、锌等金属矿产和海洋沉积物等。

这些矿产资源分布范围广、储量丰富、品位较高,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全球深海开采主要是以矿物资源为主,矿物开采的主要包括海底金属矿、多金属硫化物矿等。

深海金属矿的勘探和开发已经成为全球热门话题,全球多家企业和国家正在积极探索深海金属矿勘探和开采技术,以期获取更多的矿产资源。

3.海洋生物开发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不断追求,海洋生物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生物质、海洋生息地和海洋生物药等资源,这些生物的开发应用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方向。

在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庞大,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增多,也就促使了人们对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海洋深度开发和利用。

例如,海胆、海螺、海带等成为了中国重要的食品、药物等保健品的重要来源。

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展望

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展望

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展望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展望引用magic的我国海洋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展望摘要:经过长期以来的调查和勘测,人们已经知道,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当今,陆地已全部被人类占有,许多资源已感不足,而人口还在不断地增长。

人类将向何处发展?只有海洋和宇宙空间是两个待开发的领域。

比较来说,海洋对人类活动更为现实一些。

事实上,人们在海洋空间利用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如围海造地、滩涂利用、浅海养殖、跨海架桥、开凿海底隧道、海洋运输、建人工岛、发展海洋旅游业等[1]。

随着科学技术和海洋开发利用的发展,海洋将越来越成为人类活动的空间。

关键词:海洋资源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和发展海洋面积占地球面积的70.8%,是地球陆地面积的两倍多。

辽阔的海洋资源也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海洋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指可供利用的海水域、海洋上空、海底和海岸空间。

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是海洋资源性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海岸与海岛空间、海面/洋面空间、海洋水层空间和海底空间资源性资产等4部分组成[2]。

人类最早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就是"海盐之利,舟楫之便"。

这"舟楫之便"实际上就是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中的海洋港口与海洋运输[3]。

当前人类社会正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沿海地区。

城市扩展,建设工厂,开垦农田,开发旅游地等等现代经济活动,无不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

1.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1.1空间环境: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复杂的海水运动。

在深海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结构和施工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

总之,海洋环境和生态条件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有依赖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海洋与森林、湿地并列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已经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宝库,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资源。

海洋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覆盖地球表面71%的海洋,是太阳系其它星球所见不到的最为独特地理景观。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的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以及海洋教育已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海洋中含有丰富的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以及海上航运交通皆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世界文明的振兴进步产生重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就极其投入,随着世界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日益成为今后世界新的潮流。

近些年来,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和开发利用的成就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海洋的多种资源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越来越引起人类的关注,实践证明,海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领域,海洋对人类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成倍的增长,海洋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正像众多专家预言的一样,未来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

海洋中生活着20余万种生物,它们占了地球上整个生物物种的80%。

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我们开发医药、食品、化工产品的巨大宝库。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发展海洋牧场。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渔业当中,使捕鱼率大大提高,但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的衰退。

因此,各海洋国家都非常注意开发海洋牧场,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种,在人为的舒适环境中经过中间培养,然后放到海洋中养殖,摄取海水中的天然饵料生物来生长发育,最后科学合理地进行捕捞。

从而使海洋渔业由传统的捕捞垂钓型向养殖放牧型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方向发展。

其次,生物工程技术为改善海产品的质量开辟了新途径。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一、引言海洋能是指在海洋中获取的各种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风能等。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海洋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新兴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

虽然中国在煤炭等传统化石燃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这些资源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中国拥有着广阔的海域和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这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来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的海洋能。

三、我国已有多项成果1. 潮汐发电技术潮汐发电技术是利用潮汐涨落产生动力将其转换为电力的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在福建、浙江、山东等地建成了多个潮汐发电站,这些发电站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兆瓦。

2. 海洋风力发电技术海洋风力发电技术是利用海上的风力将其转换为电力的技术。

中国在江苏、辽宁等地已经建成了多个海上风电场,这些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300兆瓦。

3. 海洋能综合利用技术海洋能综合利用技术是指将多种不同形式的海洋能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利用的技术。

中国已经在广东、福建等地建成了多个海洋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这些项目包括潮汐发电、波浪发电、海水温差发电等多种形式的能源。

四、我国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国在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挑战包括以下几点:1. 技术创新不足目前,我国在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还比较缓慢,这导致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2. 投资成本高海洋能开发利用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投资仍然不足。

此外,由于海洋环境复杂,海洋工程建设和维护成本也比较高。

3. 环保问题虽然海洋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但是其开发利用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影响。

因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能时需要注意环保问题。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综合管理策略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开发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目前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海洋经济开发重点区域。

1. 海洋渔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渔业大国之一,拥有众多的海洋捕捞资源,不仅是自给自足的渔业大国,还是世界海洋资源主要消费国之一。

2. 海洋能源:中国的海洋能源领域主要集中在海洋风能和海洋生物质能开发上。

近年来,中国海洋风能开发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海洋风能开发国家。

3. 海洋矿产资源:中国的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沉积物矿、硫化物矿和结核矿等。

目前,中国已建立了多个深海勘探采样区和深海矿产资源保护区,针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开发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4. 海洋旅游业:中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拥有着大量的海岛和海滨度假胜地,以及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中国的海洋旅游业发展快速,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与此同时,海洋资源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海域利益分配、监管机制缺失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探索出了一系列海洋综合管理策略。

海洋综合管理策略:1. 加强海洋立法和监管:中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规范了各类海洋活动的管理和监管。

2. 推进海域空间规划:中国于2016年启动了国家海洋局主导的“海洋空间规划”项目,通过科学、有效的海域规划,促进了海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3.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中国海洋环境保护已成为国家重点工作,通过实施海洋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海洋执法监管等措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4. 完善海洋产业政策: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9年颁布了《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促进海洋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zhōnɡ ɡuó)海洋资源开发现状海洋资源(hǎi yánɡ zī yuán)类型海洋中有丰富的资源。

在当今全球粮食、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中丰富的资源,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hǎiyángshēngwù)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四类。

海水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也是取之不尽的淡化水源。

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dànshuǐ),是解决世界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

目前(mùqián),海洋化学资源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丰富的海洋化学资源,将广泛地造福于人类。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

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已开始捕捞和采集海产品。

现在,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渔具、渔船、探鱼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海洋捕捞能力。

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源,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在近岸带的滨海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图3.14《深海锰结核》)。

海水运动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

但是,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开发利用它们,必须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

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但是工程投资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渔业生产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图3.15《大陆架剖面示意》)。

这些浮游生物是鱼类的饵料,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在温带海区比较多。

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盐类,这些营养盐类来自海洋中腐烂的生物遗体。

暖流和寒流交汇处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饵料比较丰富。

这些地方通常是渔场所在地(图3.16《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

因此,尽管大陆架水域只占海洋总面积的7.5%,渔获量却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渔业国都分布在温带地区,这些温带国家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中国在充分利用近海渔场(图3.17《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和浅海滩涂大力发展海洋捕捞和海水增养殖业的同时,远洋捕捞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产品在食品结构中比重较大。

海洋油、气开发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

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最初只能开采从海岸直接向浅海延伸的油气矿藏。

80年代以来,在能源危机和技术进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与开发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迅速向大陆架挺进,逐渐形成了崭新的近海石油工业部门。

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然后通过海上钻井来估计矿藏类型与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

海上钻井平台(图3.18《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的工作基地,它标志着海底油气开发技术的水平。

工作人员和物资在平台和陆地间的运输一般通过直升机完成。

油气田离炼油厂一般都较远,油气要经过装油站通过船舶运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输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间利用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

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人类逐步向海洋挺进,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图3.19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

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它的环境和生态条件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人类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深海活动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和结构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mǎ tou)、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

生产空间有海上电站、工业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等。

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主要是海底电缆。

储藏空间方面,有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等。

文化娱乐设施空间包括海洋公园、海滨浴场和海上运动区等。

海洋(hǎiyáng)运输和港口建设海洋曾经是人类从事交通运输的天然屏障。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努力将海洋屏障变为海上坦途。

最初,人们利用人力、风力或洋流作为动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

随着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世界海洋航运由近海转向远洋。

之后,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陆续开辟(kāipì)。

20世纪初,开辟了通往南极和北极的航道,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继开通。

现在,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人世界任何海域(图3.20世界主要海运路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增长(zēngzhǎng),大型油轮得到发展。

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

今天,穿梭在辽阔海洋上的是百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

这些船舶不仅拥有无线电导航和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仪器设备,还可以选择最佳航线服务,以节省能源和航时,减少危险。

沿海港口是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和装卸货物的场所,也是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

港口一般有一个服务区域,即腹地,该区域的商品和货物通过这个港口向外扩散。

为了完成运输任务,港口要有配套的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还要有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在港口发展过程中,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港口的规模(guīmó)、服务功能和范围可能有所变化。

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为吸引船舶来本国港口中转,对港口实行特殊政策,将港口辟为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缴纳费用。

荷兰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之后,鹿特丹港又通过开凿连通北海的运河,改善水运条件而持续发展。

鹿特丹利用中转散装货物的机能,发展了农、矿产品加工业和造船工业(图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

中继贸易也带动了腹地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经济复兴,鹿特丹成为欧洲联盟的大门,港湾和航空设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转机能更加突出。

现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盖了欧盟的半数国家。

围海造陆沿海地区人地矛盾激化,使人们将眼光投向大海。

荷兰人从13世纪就开始围海造陆,目前,荷兰有 1/5的国土是从海中围起来的。

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它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

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者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这种新建陆地称为人工岛。

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

其中以海上城市(图3.22日本神户人工岛)的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

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澳门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的建设需要。

澳门沿岸有许多淤积成的浅滩,有的在落潮时能露出水面,澳门人将它们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

100多年来,澳门人利用填海造陆的办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1倍(表3.2澳门历年土地面积的变化和图3.23澳门历年填海范围)。

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

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1953-1970年,日本九州岛水俣湾发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为工厂在生产有机产品过程中,排出含汞废物。

这些有害物质流入海洋后,逐渐在鱼和贝类体内富集。

最后导致100多人严重中毒,并先后死亡。

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hǎiyáng)生态破坏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

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jiàngdī),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

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石油污染(wūrǎn)和监测防治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

由意外事故造成(zào chénɡ)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倍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

为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很多国家在试验(shìyàn)新的原油装载方法。

有些国家配备了除污船,用来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世界性的开发海洋热潮。

海洋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

为适应国际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新形势,国际社会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海洋法公约的诞生,使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例如,长期争执不休的领海宽度问题得到了解决;国际海底及其资源确立为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海域面积可外延到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