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_课程设计完整版

吉林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处理量为25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804班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08110430

指导教师徐洪军

2010 年 12 月 15 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804 设计人郑大朋一.设计题目

处理量为25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二.原始数据及条件

生产能力:年处理空气—二氧化硫混合气2.3万吨(开工率300天/年)。

原料:二氧化硫含量为5%(摩尔分率,下同)的常温气体。

分离要求:塔顶二氧化硫含量不高于0.26% 。

塔底二氧化硫含量不低于0.1% 。

建厂地址:河南省永城市。

三.设计要求

(一)编制一份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

1. 摘要;

2. 流程的确定和说明(附流程简图);

3. 生产条件的确定和说明;

4. 吸收塔的设计计算;

5. 附属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 设计结果列表;

7. 设计结果的讨论和说明;

8. 主要符号说明;

9. 注明参考和使用过的文献资料;

10. 结束语

(二) 绘制一个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三)绘制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1[。

四.设计日期: 2010 年 11 月 22 日至 2010 年 12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IV 第一章绪论. (1)

1.1 吸收技术概况 (1)

1.2 吸收设备发展 (1)

1.3 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第二章吸收塔的设计方案 (4)

2.1 吸收剂的选择 (4)

2.2 吸收流程选择 (5)

2.2.1 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5)

2.2.2 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6)

2.3 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7)

2.3.1 吸收塔设备的选择 (7)

2.3.2 填料的选择 (8)

2.4 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10)

2.5 操作参数的选

择 (11)

2.5.1 操作温度的确定 (11)

2.5.2 操作压强的确定 (11)

第三章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 (12)

3.1 基础物性数据 (12)

3.1.1 液相物性数据 (12)

3.1.2 气相物性数据 (12)

3.1.3 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 (12)

3.2 物料衡算 (12)

3.3 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13)

3.3.1 塔径的计算 (13)

3.3.2 泛点率校核和填料规格 (14)

3.3.3 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15)

3.4 填料层高度计算 (15)

3.4.1 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5)

3.4.2 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16)

3.4.3 填料层高度的计

算 (17)

3.5 填料塔附属高度的计算 (18)

3.6 液体分布器的简要设计 (18)

3.6.1 液体分布器的选型 (18)

3.6.2 分布点密度及布液孔数的计算 (19)

3.6.3 塔底液体保持管高度的计算 (20)

3.7 其他附属塔内件的选择 (21)

3.7.1 填料支撑板 (21)

3.7.2 填料压紧装置与床层限制板 (21)

3.7.3 气体进出口装置与排液装置 (21)

3.8 流体力学参数计算 (22)

3.8.1 填料层压力降的计算 (22)

3.8.2 泛点率 (23)

3.8.3 气体动能因子 (23)

3.9 附属设备的计算与选择 (23)

3.9.1 吸收塔主要接管的尺寸计算 (23)

3.9.2 离心泵的计算与选择 (24)

工艺设计计算结果汇总与主要符号说明 (26)

设计方案讨论 (31)

附录(计算程序及有关图表) (32)

参考文献 (34)

结束语 (35)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36)

设备条件图 (37)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师评分表 (38)

摘要

吸收是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气态均相混合物的一种单元操作。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于原料气的净化,有用组分的回收等。

气液两相的分离是通过它们密切的接触进行的,在正常操作下,气相为连续相而液相为分散相,气相组成呈连续变化,气相中的成分逐渐被分离出来。填料塔是气液呈连续性接触的气液传质设备,属微分接触逆流操作过程。塔的底部有支撑板用来支撑填料,并允许气液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砌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层的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从而使液体均匀喷洒于填料层上。填料层的空隙率超过90%,一般液泛点较高,单位塔截面积上填料塔的生产能力较高,研究表明,在压力小于0.3MPa时,填料塔的分离效率明显优于板式塔。

这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用水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然后再进行解吸处理得到二氧化硫。要求设计包括塔径、填料塔高度、塔管的尺寸等,需要通过物料衡算得到所需要的基础数据,然后进行所需尺寸的计算得到各种设计参数,为图的绘制打基础,提供数据参考。

第一章绪论

1.1吸收技术概况

当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液体接触,气体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组分溶解与液体中,而不能溶解的组分仍留在气体中,使气体得以分离。吸收过程是化工生产中常用的气体混合物的分离操作,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特定的液体吸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实现各组分分离的单元操作。

实际生产中,吸收过程所用的吸收剂常需回收利用,故一般来说,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因而在设计上应将两部分综合考虑,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设计结果。作为吸收过程的工艺设计,其一般性问题是在给定混合气体处理量、混合气体组成、温度、压力以及分离要求的条件下,完成以下工作:

(1)根据给定的分离任务,确定吸收方案;

(2)根据流程进行过程的物料和热量衡算,确定工艺参数;

(3)依据物料及热量衡算进行过程的设备选型或设备设计;

(4)绘制工艺流程图及主要设备的工艺条件图;

(5)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1[。

1.2吸收设备发展

在吸收过程中,质量交换是在两相接触面上进行的。因此,吸收设备应具有较大的气液接触面,按吸收表面的形成方式,吸收设备可分为下列几类:

(1)表面吸收器

吸收器中两相间的接触面是静止液面(表面吸收器本身的液面)或流动的液膜表面(膜式吸收器)。这类设备中的接触表面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于吸收器构件的几何表面。

这类设备还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a水平液面的表面吸收器:在这类吸收器中,气体在静止不动或缓慢流动的液面上通过,液面即为传质表面,由于传质表面不大,所以此种表面吸收器只适用于生产规模较小的场合。通常将若干个气液逆流运动的吸收器串联起来使用。为了能使液体自流,可将吸收器排列成阶梯式,即沿流体的流向,后一个吸收器低于前一个吸收器。

水平液面的表面吸收器的效率极低,现在应用已很有限。只有从体积量不大的气体中吸收易溶组分,并同时需要散除热量的情况下才采用它们。这类吸收器有时还用于吸收高浓度气体混合物中的某些组分。

b液膜吸收器:在液膜吸收器中,气液两相在流动的液膜表面上接触。液膜是沿着圆管或平板的纵向表面流动的。已知有三种类型的液膜吸收器:

列管式吸收器:液膜沿垂直圆管的内壁流动;

板状填料吸收器:填料是一些平行的薄板,液膜沿垂直薄板的两测流动;

升膜式吸收器:液膜向上(反向)流动。

目前,液膜吸收器应用比较少,其中最常见的是列管式吸收器,常用于从高浓度气体混合

物同时取出热量的易溶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硫)的吸收。

填料吸收器填料吸收器是装有各种不同形状填料的塔。喷淋液体沿填料表面流下,气液两相主要在填料的润湿表面上接触。设备单位体积内的填料表面积可以相当大,因此,能在较小的体积内得到很大的传质表面。但在很多情况下,填料的活性接触表面小于其几何表面。

c填料吸收器:填料吸收器一般作成塔状,塔内装有支撑板,板上堆放填料层。喷淋的液体通过分布器洒向填料。在吸收器内,填料在整个塔内堆成一个整体。有时也将填料装成几层,每层的下边都设有单独的支撑板。当填料分层堆放时,层与层之间常装有液体再分布装置。

在填料吸收器中,气体和液体的运动经常是逆流的。而很少采用并流操作。但近年来对在高气速条件下操作的并流填料吸收器给予另外很大的关注。在这样高的气速下,不但可以强化过程和缩小设备尺寸,而且并流的阻力降也要比逆流时显着降低。这样高的气速在逆流时因为会造成液泛,是不可能达到的。如果两相的运动方向对推动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就可以采用这种并流吸收器。

填料吸收器的不足之处是难于除去吸收过程中的热量。通常使用外接冷却器的办法循环排走热量。曾有人提出在填料层中间安装冷却组件从内部除热的设想,但这种结构的吸收器没有得到推广。

d机械液膜吸收器:机械液膜吸收器可分为两类。在第一类设备中,机械作用用来生成和保持液膜。属于这一类的有圆盘式液膜吸收器。当圆盘转到液面上方时,便被生成的液膜所覆盖,吸收过程就在这一层液膜表面上进行。圆盘的圆周速度为0.2~0.3米/秒。这种吸收器的传质系数与填料吸收器相近。

第一类设备没有什么明显的优点,并由于有转动部件的存在而使结构复杂化,同时还增加了能量消耗。因此这类设备没有得到推广。

第二类设备的实用意义较大。在这类设备中,转子的转动用来使两相混合,促使传质过程得到强化。这种设备称之为“转子液膜塔”,常用于热稳定性较差物质的精馏。显然,这种设备也可用于吸收操作。

(2)鼓泡吸收器

在这种吸收器中,接触表面是随气流而扩展。在液体中呈小气泡和喷射状态分布。这样的气体运动(鼓泡)是以其通过充满液体的设备(连续的鼓泡)或通过具有不同形式塔板的塔来实现。在充填填料的吸收器中,也可看到气体和液体相互作用的特征。这一类吸收器也包括以机械搅拌混合液体的鼓泡吸收器。鼓泡吸收器中,接触表面是由流体动力状态(气体和液体的流量)所决定的。

(3)喷洒吸收器

喷洒吸收器中的接触表面是在气相介质中喷洒细小液滴的方法而形成的。接触表面取决于流体动力学状态(液体流量)。这一类的吸收器有:吸收器中液体的喷洒是用喷雾器(喷洒或空心的吸收器);用高速气体运动流的高速并流喷洒吸收器;或用旋转机械装置的机械喷洒吸收器。

在这些不同形式的设备中,现在最通用的是填料及鼓泡塔板吸收器]2[。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化工生产中所处理的原料﹑中间产物﹑粗产品等几乎都是混合物,而且大部分是均相混合物,为进一步加工和使用,常需将这些混合物分离为较纯净或几乎纯态的物质。对于均相物系,要想进行组分间的分离,必须要造成一两个物系,利用原物系中各组分间某种物性的差异,而使其中某个组分(或某些组分)从一相转移到另一相,以达到分离的目的。物质在相间的转移过程称为物质传递过程。吸收单元操作是化学工业中常见的传质过程。

气体的吸收在化工生产中主要用来达到以下几种目的:

(1)有用组分的回收。例如用硫酸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二氧化硫,用气油处理焦炉气以回收其中的芳烃,用液态烃处理裂解气以回收其中的乙烯、丙烯等。

(2)原料气的净化。例如用水和碱液脱除合成二氧化硫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丙酮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等。

(3)某些产品的制取。例如用水吸收二氧化氮以制造硝酸,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备盐酸,用水吸收甲醛以制备福尔马林溶液等。

(4)废气的治理。例如:电厂的锅炉尾气含二氧化硫。硝酸生产尾气含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均须用吸收方法除去]2[。

第二章吸收塔的设计方案

2.1吸收剂的选择

对于吸收操作,选择适宜的吸收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对吸收操作过程的经济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选择吸收剂,要着重考虑如下问题:

1.对溶质的溶解度大

所选的吸收剂对溶质的溶解度大,则单位量的吸收剂能够溶解较多的溶质,在一定的处理量和分离要求条件下,吸收剂的用量小,可以有效地减少吸收剂循环量,这对于减少过程功耗和再生能量消耗十分有利。另一方面,在同样的吸收剂用量下,液相的传质推动力大,则可以提高吸收速率,减小塔设备的尺寸。

2.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

对溶质有较高的选择性,即要求选用的吸收剂应对溶质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其它组分则溶解度要小或基本不溶,这样,不但可以减小惰性气体组分的损失,而且可以提高解吸后溶质气体的纯度。

3.不易挥发

吸收剂在操作条件下应具有较低的蒸汽压,以避免吸收过程中吸收剂的损失,提高吸收过程的经济性。

4.再生性能好

由于在吸收剂再生过程中,一般要对其进行升温或气提等处理,能量消耗较大,因而,吸收剂再生性能的好坏,对吸收过程能耗的影响极大,选用具有良好再生性能的吸收剂,往往能有效地降低过程的能量消耗。

以上四个方面是选择吸收剂时应该考虑的主要问题,其次,还应该注意所选择地吸收剂应该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和经济性。其良好的物理性能主要指吸收剂的粘度要小,不易发泡,以保证吸收剂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和分布性能。良好的化学性能主要指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防止在使用中发生变质,同时要求吸收剂尽可能无毒、无易燃易爆性,对相关设备无腐蚀性(或较小的腐蚀性)。吸收剂的经济性主要指应尽可能选择用廉价易得的溶剂,两种吸收剂如下:

本设计采用水作为吸收剂,二氧化硫作为溶质。

2.2 吸收流程选择

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工业上使用的吸收流程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从所用的吸收剂的种类看,有仅用一种吸收剂的一步吸收流程和使用两种吸收剂的两部吸收流程,从所用的塔设备数量看,可分为单塔吸收流程很多塔吸收流程,从塔内气液两相得流向可分为逆流吸收流程、并流吸收流程等基本流程,此外,还有用于特定条件下的部分溶剂循环流程。

(一)一步吸收流程和两部吸收流程

一步流程一般用于混合气体溶质浓度较低,同时过程的分离要求不高,选用一种吸收剂即可完成任务的情况。若混合气体中溶质浓度较高且吸收要求也高,难以用一步吸收达到规定的吸收要求,但过程的操作费用较高,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不够适宜时,可以考虑采用两步吸收流程。(二)单塔吸收流程和多塔吸收流程

单塔吸收流程是吸收过程中最常用的流程,如过程无特别需要,则一般采用单塔吸收流程。若过程的分离要求较高,使用单塔操作时,所需要的塔体过高,或采用两步吸收流程时,则需要采用多塔流程(通常是双塔吸收流程)

(三)逆流吸收与并流吸收

吸收塔或再生塔内气液相可以逆流操作也可以并流操作,由于逆流操作具有传质推动力大,分离效率高(具有多个理论级的分离能力)的显着优点而广泛应用。工程上,如无特别需要,一般均采用逆流吸收流程。

(四)部分溶剂循环吸收流程

由于填料塔的分离效率受填料层上的液体喷淋量影响较大,当液相喷淋量过小时,将降低填料塔的分离效率,因此当塔的液相负荷过小而难以充分润湿填料表面时,可以采用部分溶剂循环吸收流程,以提高液相喷淋量,改善塔的操作条件。

本设计采用单塔逆流操作]2[。

2.2.2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图2-1

的流程包括吸收和解吸两大部分。混合气体冷却至20℃下进入吸收塔底部,水从吸收SO

2

溶塔顶淋下,塔内装有填料以扩大气液接触面积。在气体与液体接触的过程中,气体中的SO

2

解于水,使离开吸收塔顶的气体二氧化硫含量降低至允许值,而溶有较多二氧化硫的液体由吸收塔底排出。为了回收二氧化硫并再次利用水,需要将水和二氧化硫分离开,称为溶剂的再生。解吸是溶剂再生的一种方法,含二氧化硫的水溶液经过加热后送入解吸塔,与上升的过热蒸汽接触,二氧化硫从液相中解吸至气相。二氧化硫被解吸后,水溶剂得到再生,经过冷却后再重新作为吸收剂送入吸收塔循环使用]2[。

设计填料吸收塔实体主体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 2--2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2.3.1吸收塔设备的选择

对于吸收过程,能够完成其分离任务的塔设备有多种,如何从众多的塔设备中选择合适的类型是进行工艺设计得首要工作。而进行这一项工作则需对吸收过程进行充分的研究后,并经多方案对比方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一般而言,吸收用塔设备与精馏过程所需要的塔设备具有相同的原则要求,即用较小直径的塔设备完成规定的处理量,塔板或填料层阻力要小,具有良

好的传质性能,具有合适的操作弹性,结构简单,造价低,易于制造、安装、操作和维修等。

在液体流率很低难以充分润湿填料,或塔径过大,使用填料塔不很经济的情况下,以采用板式塔为宜。但作为吸收过程,一般具有操作液气比大的特点,因而更适用于填料塔。此外,填料塔阻力小,效率高,有利于过程节能,所以对于吸收过程来说,以采用填料塔居多。

本次吸收塔设计选择填料吸收塔]2[。

2.3.2填料的选择

塔填料是填料塔中的气液相间传质组件,是填料塔的核心部分。其种类繁多,性能上各有差异。

图 2--3

1.散堆填料目前散堆填料主要有环形填料、鞍形填料、环鞍形填料及球形填料。所用的材质有陶瓷、塑料、石墨、玻璃及金属等

(1)拉西环填料拉西环填料于1914年由拉西(F. Rashching)发明,为外径与高度相等的圆环,如图片拉西环所示。拉西环填料的气液分布较差,传质效率低,阻力大,通量小,目前工业上已较少应用。

(2)鲍尔环填料如图片鲍耳环所示,鲍尔环是对拉西环的改进,在拉西环的侧壁上开出两排长方形的窗孔,被切开的环壁的一侧仍与壁面相连,另一侧向环内弯曲,形成内伸的舌叶,诸舌叶的侧边在环中心相搭。鲍尔环由于环壁开孔,大大提高了环内空间及环内表面的利用率,气流阻力小,液体分布均匀。与拉西环相比,鲍尔环的气体通量可增加50%以上,传质效率提高30%左右。鲍尔环是一种应用较广的填料。

(3)阶梯环(Stairs wreath)填料如图片阶梯环所示,填料的阶梯环结构与鲍尔环填料相似,环壁上开有长方形小孔,环内有两层交错 45°的十字形叶片,环的高度为直径的一半,环的一端成喇叭口形状的翻边。这样的结构使得阶梯环填料的性能在鲍尔环的基础上又有提高,其生产能力可提高约10%,压降则可降低25%,且由于填料间呈多点接触,床层均匀,较好地避免了沟流现象。阶梯环一般由塑料和金属制成,由于其性能优于其它侧壁上开孔的填料,因此获得广泛的应用。

(4)矩鞍填料如图片矩鞍填料所示,将弧鞍填料两端的弧形面改为矩形面,且两面大小不等,即成为矩鞍填料。矩鞍填料堆积时不会套叠,液体分布较均匀。矩鞍填料一般采用瓷质材料制成,其性能优于拉西环。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应用瓷拉西环的场合,均已被瓷矩鞍填料所取代。(5)金属环矩鞍填料如图片金属换环聚鞍填料所示,环矩鞍填料(国外称为Intalox)是兼顾环形和鞍形结构特点而设计出的一种新型填料,该填料一般以金属材质制成,故又称为金属环矩鞍填料。环矩鞍填料将环形填料和鞍形填料两者的优点集于一体,其综合性能优于鲍尔环和阶梯环,在散装填料中应用较多。

2.规整填料规整填料是由许多相同尺寸和形状的材料组成的填料单元,以整砌的方式装填在塔体中。规整填料主要包括板波纹填料、丝网波纹填料、格利希格栅、脉冲填料等,其中尤以板波纹填料和丝网波纹填料所用材料主要有金属丝网和塑料丝网。

(1)格栅填料(Space grid filler)是以条状单元体经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具有多种结构形式。工业上应用最早的格栅填料为如图片3-12(a)所示的木格栅填料。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格里奇格栅填料、网孔格栅填料、蜂窝格栅填料等,其中以图片3-12(b)所示的格里奇格栅填料最具代表性。格栅填料的比表面积较低,主要用于要求压降小、负荷大及防堵等场合。(2)波纹填料(Ripples filler)目前工业上应用的规整填料绝大部分为波纹填料,它是由许多波纹薄板组成的圆盘状填料,波纹与塔轴的倾角有30°和45°两种,组装时相邻两波纹板反向靠叠。各盘填料垂直装于塔内,相邻的两盘填料间交错90°排列。波纹填料按结构可分为网波纹填料和板波纹填料两大类,其材质又有金属、塑料和陶瓷等之分。金属丝网波纹填料是网波纹填料的主要形式,它是由金属丝网制成的。金属丝网波纹填料的压降低,分离效率很高,特别适用于精密精馏及真空精馏装置,为难分离物系、热敏性物系的精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尽管其造价高,但因其性能优良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d)所示,金属板波纹填料是板波纹填料的一种主要形式。该填料的波纹板片上冲压有许多f5mm左右的小孔,可起到粗分配板片上的液体、加强横向混合的作用。波纹板片上轧成细小沟

纹,可起到细分配板片上的液体、增强表面润湿性能的作用。金属孔板波纹填料强度高,耐腐蚀性强,特别适用于大直径塔及气液负荷较大的场合。

(3)金属压延孔板波纹填料(The metals presses to postpone the bore plank ripples filler)是另一种有代表性的板波纹填料。它与金属孔板波纹填料的主要区别在于板片表面不是冲压孔,而是刺孔,用辗轧方式在板片上辗出很密的孔径为0.4~0.5mm 小刺孔。其分离能力类似于网波纹填料,但抗堵能力比网波纹填料强,并且价格便宜,应用较为广泛。波纹填料的优点是结构紧凑,阻力小,传质效率高,处理能力大,比表面积大(常用的有125、150、250、350、500、700等几种)。波纹填料的缺点是不适于处理粘度大、易聚合或有悬浮物的物料,且装卸、清理困难,造价高。

(4)脉冲填料(Pulse filler)是由带缩颈的中空棱柱形个体,按一定方式拼装而成的一种规整填料,如图片3-12(e )所示。脉冲填料组装后,会形成带缩颈的多孔棱形通道,其纵面流道交替收缩和扩大,气液两相通过时产生强烈的湍动。在缩颈段,气速最高,湍动剧烈,从而强化传质。在扩大段,气速减到最小,实现两相的分离。流道收缩、扩大的交替重复,实现了“脉冲”传质过程。脉冲填料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压降小,是真空精馏的理想填料。因其优良的液体分布性能使放大效应减少,故特别适用于大塔径的场合。工业上常用规整填料的特性参数可参阅有关手册]2[。

由于该过程处理量不大,所以所用的塔直径不会太大,以采用填料塔较为适宜,所以采用38N D 聚丙烯塑料阶梯环填料。其主要性能参数为]2[:

比表面积 a =132.5m 2

孔隙率 ε=0.91

形状修正系数 ϕ=1.45

填料因子 F φ=170m 1-

A=0.204

临界张力 33C =σcm dyn /

2.4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依据所用的吸收剂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再生方案,工业上常用的吸收剂再生方法主要有减压再生、加热再生及气提再生等。

A. 减压再生(闪蒸)

吸收剂的减压再生是最简单的吸收剂再生方法之一。在吸收塔内,吸收了大量溶质后的吸收剂进入再生塔并减压,使得融入吸收剂中的溶质得以再生。该方法最适用于加压吸收,而且吸收后的后续工艺处于常压或较低压力的条件,如吸收操作处于常压条件下进行,若采用减压再生,那么解吸操作需要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则过程可能不够经济

B. 加热再生

加热再生也是吸收剂再生最常用的方法。吸收了大量溶质后的吸收剂进入再生塔内并加热使其升温,溶入吸收剂中的溶质得以解吸。由于再生温度必须高于吸收温度,因而,该方法最适用于常温吸收或在接近于常温的吸收操作,否则,若吸收温度较高,则再生温度必然更高,从而,需要消耗更高品位的能量。一般采用水蒸气作为加热介质,加热方法可依据具体情况采

用直接蒸汽加热或采用间接蒸汽加热。

2.5 操作参数的选择

2.5.1操作温度的确定

对于物理吸收而言,降低操作温度,对吸收有利.但低于环境温度的操作温度因其要消耗大量的制冷动力而一般是不可取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取常温吸收较为有利.对于特殊条件的吸收操作方可采用低于或高于环境的温度操作.

对于化学吸收,操作温度应根据化学反应的性质而定,既要考虑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常数的影响,也要考虑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使吸收反应具有适宜的反应速度.

对于再生操作,较高的操作温度可以降低溶质的溶解度,因而有利于吸收剂的再生.

而对本设计而言,由吸收过程的气液关系可知,温度降低可增加溶质组分的溶解度,即低温有利于吸收,但操作温度的低限应有吸收系统的具体情况决定。依据本次设计要求,操作温度定为20℃。

2.5.2操作压力的确定

操作压力的选择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为三种:

对于物理吸收,加压操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吸收过程的传质推动力而提高过程的传质速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小气体的体积流率,减小吸收塔径.所以操作十分有利.但工程上,专门为吸收操作而为气体加压,从过程的经济性角度看是不合理的,因而若在前一道工序的压力参数下可以进行吸收操作的情况下,一般是以前道工序的压力作为吸收单元的操作压力.

对于化学吸收,若过程由质量传递过程控制,则提高操作压力有利,若为化学反应过程控制,则操作压力对过程的影响不大,可以完全根据前后工序的压力参数确定吸收操作压力,但加大吸收压力依然可以减小气相的体积流率,对减小塔径仍然是有利的.

对于减压再生(闪蒸)操作,其操作压力应以吸收剂的再生要求而定,逐次或一次从吸收压力减至再生操作压力,逐次闪蒸的再生效果一般要优于一次闪蒸效果.

本设计中由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可知,压力升高可增加溶质组分的溶解度,即加压有利于吸收。但随着操作压力的升高,对设备的加工制造要求提高,且能耗增加,综合考虑,采用常压101.325kPa。

第三章 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液相物性数据

对于低浓度的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以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 20℃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3[:

密度ρL =998.2(kg/m 3)

粘度μL =0.001004(Pa.S)=3.6kg/(m.h)

表面张力δL =72.67(dyn/cm)=941803(kg/h 2)

SO 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D L =1.47×10-5(㎝2/s)=5.29×10-6(m 2/h)

3.1.2气相物性数据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 vm =0.05×64.06+0.95×29=30.75

混合气体的平均密度为

1.278(kg/m 3)

混合气体的粘度可近似取为空气的粘度,查手册的20 C °空气的粘度为

()h m kg s Pa //065.0)(1081.15G =⋅⨯=-μ(m

·h) 2SO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

)

h m s cm D /039.0)/(10108.0224G =⨯=- m 2/s)=0.039 (m 2/h) 3.1.3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

常压下20℃2SO 在水中的亨利系数为]2[

a KP E 31055.3⨯=

相平衡常数为

04.35325

.1011055.33

=⨯==p E m 溶解度系数为

()

33/0156.002.181055.32.998m kpa kmol EM H s L

⋅=⨯⨯==ρ

3.2物料衡算

因为公式G B (Y 1-Y 2)=Ls(X 1-X 2)无论是低浓度吸收还是高浓度吸收均适用,故物料衡算利用此

()

)/(257.120273314.875.303.1013G m kg =+⨯⨯=ρ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_课程设计完整版

吉林化工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处理量为25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教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804班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08110430 指导教师徐洪军 2010 年 12 月 15 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804 设计人郑大朋一.设计题目 处理量为2500m3/h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二.原始数据及条件 生产能力:年处理空气—二氧化硫混合气2.3万吨(开工率300天/年)。 原料:二氧化硫含量为5%(摩尔分率,下同)的常温气体。 分离要求:塔顶二氧化硫含量不高于0.26% 。 塔底二氧化硫含量不低于0.1% 。 建厂地址:河南省永城市。 三.设计要求 (一)编制一份设计说明书,主要内容包括: 1. 摘要; 2. 流程的确定和说明(附流程简图); 3. 生产条件的确定和说明; 4. 吸收塔的设计计算; 5. 附属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6. 设计结果列表; 7. 设计结果的讨论和说明; 8. 主要符号说明; 9. 注明参考和使用过的文献资料; 10. 结束语 (二) 绘制一个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 (三)绘制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1[。 四.设计日期: 2010 年 11 月 22 日至 2010 年 12 月 15 日

目录 摘要.................................................................................................................................IV 第一章绪论. (1) 1.1 吸收技术概况 (1) 1.2 吸收设备发展 (1) 1.3 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第二章吸收塔的设计方案 (4) 2.1 吸收剂的选择 (4) 2.2 吸收流程选择 (5) 2.2.1 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5) 2.2.2 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6) 2.3 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7) 2.3.1 吸收塔设备的选择 (7) 2.3.2 填料的选择 (8) 2.4 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10) 2.5 操作参数的选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硫 填料吸收塔设计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SO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题目:处理量为31 ?的水吸收2 2000m h- 专业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0409402班 学生学号: 040940226 学生姓名:李峰 指导老师:谭志斗、石新雨

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2 专业化工班级 0409402 设计人 一、设计题目: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设计 二、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设计任务: )处理量: 2000Nm3/h 混合气(空气、SO 2 进塔混合气中含SO : 5%(V%)操作温度: 303 K 2 回收率: 95% SO 2 2、操作条件 操作压强: 100kPa(绝) 3、设备型式自选 4、厂址武汉地区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说明 2、工艺计算 3、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 (1)塔径的确定 (2)填料层高度计算 (3)总塔高、总压降及接管尺寸的确定 4、辅助设备选型与计算 5、设计结果汇总 6、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图 7、设计评述 四. 设计日期:2011年 12月01日至 2011年12 月16日 五. 指导教师:谭志斗、石新雨

目录 摘要 .............................................................................................................................................. - 5 - 第一章绪论 ................................................................................................................................ - 6 - 1.1吸收技术概况.................................................................................................................- 6 - 1.2吸收设备发展.................................................................................................................- 6 -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8 - 第二章吸收塔的设计方案 ........................................................................................................ - 9 - 2.1吸收剂的选择.................................................................................................................- 9 - 2.2 吸收流程选择........................................................................................................... - 10 - 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 10 - 2.2.2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 11 -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 12 - 2.3.1吸收塔设备的选择........................................................................................... - 12 - 2.3.2填料的选择....................................................................................................... - 13 - 2.4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 16 - 2.5 操作参数的选择....................................................................................................... - 16 - 2.5.1操作温度的确定............................................................................................... - 16 - 2.5.2操作压力的确定............................................................................................... - 17 - 第三章吸收塔工艺条件的计算 .............................................................................................. - 18 - 3.1基础物性数据.............................................................................................................. - 18 - 3.1.1液相物性数据................................................................................................... - 18 - 3.1.2气相物性数据................................................................................................... - 18 - 3.1.3气液两相平衡时的数据................................................................................... - 18 - 3.2物料衡算...................................................................................................................... - 19 - 3.3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 20 - 3.3.1塔径的计算....................................................................................................... - 20 - 3.3.2泛点率校核和填料规格................................................................................... - 21 - 3.3.3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 22 - 3.4填料层高度计算.......................................................................................................... - 22 - 3.4.1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 22 - 3.4.2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 22 - 3.4.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 24 - 3.5填料塔附属高度的计算.............................................................................................. - 24 - 3.6液体分布器的简要设计.............................................................................................. - 25 - 3.6.1液体分布器的选型........................................................................................... - 25 - 3.6.2分布点密度及布液孔数的计算....................................................................... - 26 - 3.6.3塔底液体保持管高度的计算........................................................................... - 28 - 3.7其它附属塔内件的选择.............................................................................................. - 28 - 3.7.1 填料支撑板...................................................................................................... - 28 - 3.7.2 填料压紧装置与床层限制板.......................................................................... - 29 - 3.7.3气体进出口装置与排液装置........................................................................... - 29 - 3.8流体力学参数计算...................................................................................................... - 30 -

填料吸收塔设计

山东农业大学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清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09级 学生姓名XXXX 学生学号20095539 指导教师孙老师 2011年12月28 日

第一章前言............................................................................................................... - 1 - 第一节填料塔的主体结构与特点 ........................................................................ - 1 - 第二节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 ........................................................................ - 1 - 第三节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 - 2 - 第二章吸收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 ............................................................................. - 2 - 第一节吸收剂选择 ............................................................................................. - 2 - 第二节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 2 - 第三章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 3 -第一节基础物性数据.......................................................................................... - 3 - 一、液相物性数据.......................................................................................... - 3 - 二、气相物性数据.......................................................................................... - 3 - 三、气液相平衡数据 ...................................................................................... - 4 - 第二节物料衡算................................................................................................. - 4 - 第四章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 5 - 第一节填料塔直径的计算 ...............................................- 5 - 一、确定空塔气速........................................................................................ - 5 - 二、塔径计算: ............................................................................................. - 6 - 三、塔径校核................................................................................................. - 6 - 第二节传质单元的计算........................................................................................ - 8 - 一、传质单元数计算 ...................................................................................... - 8 - 二、传质单元高度计算................................................................................... - 8 - 第三节高度的计算..............................................................................................- 11 - 一、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1 - 二、塔附属高度的计算..................................................................................- 12 - 第四节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 12 - 第五章塔内件设计 ............................................................................................- 14 - 第一节液体分布器计算 .....................................................................................- 14 - 一、液体分布器 ............................................................................................- 14 - 二、布液孔数................................................................................................- 14 - 第二节填料塔内件的选择..................................................................................- 14 - 一、液体分布器 ............................................................................................- 14 - 二、液体再分布器.........................................................................................- 15 - 三、填料支撑板 ..........................................................................................- 15 - 四、填料压板与床层限制板...........................................................................- 16 - 五、气体进出口装置与排液装置....................................................................- 16 - 主要参考文献 ..............................................................- 16 -附录一:工艺设计计算结果汇总 .............................................- 17 -附录二:主要符号说明................................................................................................- 18 - 附录三:二氧化硫填料塔设计图(单位:mm).............................................................- 20 -

水吸收二氧化硫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题目:水吸收SO2烟气的填料塔设计 一、设计任务: 设计一个填料塔,用于除去烟气中超标的SO2使其达标排放,并完成其工艺设计与计算以及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水吸收SO2的工艺流程图和填料塔的装置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二、操作条件: (1)混合烟气处理量为1000m3/h(30℃,100KN/m2); (2)进塔气体组成:9%(体积比)SO2,其余可视为空气; (3)回收其中所含SO2的95%; (4)吸收塔操作温度为30℃,压力位100KN/m2; (5)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2倍; (6)空塔气速取泛点气速的0.65倍; (7)填料:自选; 三、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的确定; 2、塔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3、塔的主要工艺尺寸(塔高、塔径、全塔压降)的确定; 4、辅助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5、绘制工艺流程图(2号图纸); 6、绘制浮阀塔设备图(1号图纸); 7、编写设计说明书。

摘要: 介绍了吸收技术的基本知识;叙述了水吸收SO2的设计方案和流程;根据操作条件设计出符合要求的填料塔,包括塔设备的工艺尺寸计算、填料选择及辅助设备的选型和计算。 关键字:课程设计SO2吸收填料塔 Abstract: In this design paper ,I Introduce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absorption technology;meanwhile ,I described the design scheme and process of water absorbing SO2 ; At last ,chose a consilient packed tower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ng conditions, which including the tower equipment technology size calculation, filler selection and auxiliary equipment selection and calculation. Keywords: Curriculum design,sulfur dioxide absorption,packed tower

水吸收_低浓度二氧化硫_填料吸收塔_设计

水吸收低浓度SO2填料吸收塔设计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依据和要求 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1、混合气体(空气中含SO 2 气体的混合气体)处理量为90 kmol/h 2、混合气体组成:SO 2 含量为7.6%(摩尔百分比),空气为:92.4%(mol/%) 3、要求出塔净化气含SO 2为:0.145%(mol/%),H 2 O为:1.172 kmol/h 4、吸收剂为水,不含SO 2 5、常压,气体入塔温度为25°C,水入塔温度为20°C。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确定 2、填料吸收塔的塔径、填料层高度及填料层压强的计算。 3、填料塔附属结构的选型与设计。 4、填料塔工艺条件图。 三、H2O- SO2在常压20 °C下的平衡数据

四、 气体与液体的物理性质数据 气体的物理性质: 气体粘度()0.0652/G u kg m h =? 气体扩散系数20.0393/G D m s = 气体密度31.383/G kg m ρ= 液体的物理性质:液体粘度 3.6/()L u kg m h =? 液体扩散系数625.310/L D m s -=? 液体密度 3998.2/L kg m ρ= 液体表面张力 4273/92.7110/L dyn cm kg h σ==? 五、 设计要求 1、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填料塔图(2号图)一张

第二部分 SO2净化技术和设备 一、SO2的来源、性质及其危害: 1、二氧化硫的来源 二氧化硫的来源很广泛,几乎所有企业都要产生二氧化硫,最主要途径是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大约一吨煤中含有5-50kg硫,一吨石油中含有5-30kg硫。这些燃料经燃烧都产生并排放出二氧化硫,占所有排放总量的96%. 二氧化硫的来源包括微生物活动,火山活动,森林火灾以及海水飞沫。主要有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大类: 自然来源主要是火山活动,喷出的火山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地质深处的天然硫元素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燃烧氧化为二氧化硫,随火山灰一起喷射到大气中。地球上57%的二氧化硫来自自然界,沼泽、洼地、大陆架等处所排放的硫化氢,进入大气,被空气中的氧氧化为二氧化硫。自然排放大约占大气中全部二氧化硫的一半,通过自然循环过程,自然排放的硫基本上是平衡的。 人为来源则指在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中,使用含硫及其化合物的矿石进行燃烧,以及硫矿石的冶炼和硫酸、磷肥纸浆的生产等产生的工业废气,从而使其中一部分或全部的硫以二氧化硫的形式排放到大气中,形成二氧化硫污染。这部分二氧化硫占地球上二氧化硫来源的43%。随着化石燃料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全世界认为排放的二氧化硫在不断在增加,其中北半球排放的二氧化硫占人为排放总量的90%。我国的能源主要依靠煤炭和石油,而我国的煤炭、石油一般含硫量较高,因此,火力发电厂、钢铁厂、冶炼厂、化工厂和炼油厂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燃用高硫煤,燃煤设备未能采取脱硫措施,致使二氧化硫排放量不断增加,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二氧化硫又名亚硫酸酐,英文名称: sulfur dioxide 。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分子量64.07 密度为1.4337kg/m3 (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溶解度:9.4g/mL(25℃)熔点-76.1℃(200.75K)沸点-10℃ (263K)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设计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 水吸收二氧化硫烟气的填料塔设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 再生资源科学与技术 年级:XXX级 学生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日期: 2013.6。24-2013。7.5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及操作条件 设计题目:水吸收SO 烟气的填料塔设计 2 操作条件:(1)混合烟气处理量为1000m3/h(30℃,100KN/m2); (2)进塔气体组成:9%(体积比)SO ,其余可视为空气; 2 的95%; (3)回收其中所含SO 2 (4)吸收塔操作温度为30℃,压力位100KN/m2; (5)液气比为最小液气比的1.2倍; (6)空塔气速取泛点气速的0.65倍; (7)填料:自选; 二、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选择及流程的确定; 2.塔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3.塔的主要工艺尺寸确定: (1)塔高的确定; (2)塔径的确定; (3)全塔压降的验算; 4.辅助设备的选型与计算; 5.绘制工艺流程图; 6.绘制填料塔设备图; 7.编写设计说明书。

摘要: 吸收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其分离原理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不同气体的分离。一个完整的吸收过程应包括吸收和解吸两部分。气体吸收过程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液体中溶解度或化学反应活性的差异,在气液两相接触时发生传质,实现气液混合物的分离。 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原料气的净化,气体产品的精制,治理有害气体,保护环境等方面都广泛应用到气体吸收过程。本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根据设计要求采用填料吸收塔的方法处理含有二氧化硫的混合物,使其达到排放标准,采用填料吸收塔吸收操作是因为填料可以提供巨大的气液传质面积而且填料表面具有良好的湍流状况, 关键词:吸收单元操作解析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完整版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课程设 计完整版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课程设计 一、设计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进入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环境。为了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采用填料吸收塔进行二氧化硫吸收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座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以控制工业二氧化硫排放。 二、设计要求 1.设计一座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要求能够有效地吸收工业排放的二氧 化硫。 2.考虑填料吸收塔的经济性、可靠性和环保性。 3.确定最佳的操作条件,包括吸收液的流量、喷淋密度、填料高度等。 4.对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进行优化,以提高吸收效率。 三、设计原理 填料吸收塔是利用填料作为两相接触的表面,使二氧化硫气体能够与水充分接触。在填料塔内,气相和液相逆流接触,二氧化硫气体通过填料表面的液膜扩散进入水中,从而降低气相中的二氧化硫浓度。 四、设计方案 1.填料选择 考虑到二氧化硫吸收的效率和经济的因素,选择聚丙烯鲍尔环作为填料。聚丙烯鲍尔环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通量,可以增加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二氧化硫吸收效率。 2.结构设计

填料吸收塔的结构包括塔体、进气管、出水管、填料支撑板和聚丙烯鲍尔环填料。塔体采用圆形结构,直径为1.2m,高度为12m;进气管安装在塔顶部,用于引入二氧化硫气体;出水管位于塔底部,用于排出吸收后的废水;填料支撑板位于塔体中部,用于支撑聚丙烯鲍尔环填料。 3.操作条件 在填料吸收塔的操作过程中,需要控制以下条件: (1)吸收液的流量:通过调整水泵的流量来控制吸收液的流量,使其保持在一个最佳值,以提高吸收效率。 (2)喷淋密度:通过调整喷嘴的数量和喷射角度来控制喷淋密度,使水能够均匀地分布在填料上,增加气液接触机会。 (3)填料高度:选择合适的填料高度,以确保气液充分接触,提高吸收效率。 五、设计优化 1.增加填料层数:通过增加填料的层数,可以增加气液接触的机会,提高吸收 效率。但是填料层数过多会增加压降和塔的能耗,因此需要综合考虑。 2.采用双喷嘴技术:在填料吸收塔中采用双喷嘴技术,可以增加水雾的覆盖面 积,提高气液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吸收效率。 3.优化喷嘴配置:通过优化喷嘴的配置,可以使水雾均匀地分布在填料表面 上,避免出现水滴集中在某些区域的现象,从而提高吸收效率。 4.添加表面活性剂:在吸收液中添加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液体的表面 张力,增加水滴的分散程度,提高二氧化硫的吸收效率。 5.采用导流板:在填料塔顶部安装导流板,可以引导二氧化硫气体更好地与水 接触,增加吸收效率。 六、总结 本次课程设计通过理论分析和计算,成功地设计出一座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吸收塔。通过选择合适的填料、确定合理的操作条件并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二氧化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设计(1)222222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设计 学院药科学院 专业制药工程 班级制药工程09(2)班 姓名林泽健 学号0903509261 指导教师朱继芳 ___ 2012年1月11日

设计任务书 水吸收SO2填料塔的设计 (一)设计题目 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除空气中的SO2蒸汽。混合气体处置量为2600m3/h。入口混合气中含SO2蒸汽9%(体积百分数);混合气进料温度为35℃。采用清水进行吸收。要求: 出塔气体中SO2气流量为入塔SO2流量的1/80。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5℃ (3)吸收剂用量为最小用量的倍数自己肯定 (三)填料类型 填料类型与规格自选。 (四)设计内容 (1)设计方案的肯定和说明 (2)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3)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4)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5)液体散布器简要设计; (6)绘制液体散布器施工图 (7)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8)设计参数一览表; (9)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A3号图纸); (10)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A3号图纸); (11)对设计进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目录 设计任务书 (2) 水吸收SO2填料塔的设计 (2) 一.设计方案简介 (4) 1.方案的的肯定 (4) 2.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4) 3.设计步骤 (5) 二.工艺计算 (5) 1.基础物性数据 (5) 2.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6) 3.填料层压降计算 (8) 4.液体散布器简要设计 (9) 三.辅助设备的计算及选型 (9) 1.填料支撑结构 (9) 2.填料压紧装置 (9) 3.液体再散布器装置 (10) 4.除沫装置 (10) 5.填料塔接管尺寸计算 (10) 五.工艺流程图 (11) 六.设计进程的评述及讨论 (12) 七.参考文献 (13) 八.主要符号说明 (13)

完整版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课程设计

完整版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加深学生对于填料塔设计的理解,提高其工程设计、计算和绘图能力。 二、设计要求 1. 处理二氧化硫废气的进口浓度为 1000 毫克/立方米,出口浓度不大于 50 毫克/立方米。 2. 填料塔高度不得超过 10 米。 3. 填料材料应为陶瓷、聚丙烯等道德耐腐蚀材料。 4. 设计流量为 1000 立方米/小时。 5. 填料塔内部应设有适当的填料,以提高反应效率。 6. 填料塔底部应设计出口,方便排放处理后的废气。 三、设计内容与流程 1. 对于所处理的废气进行性质分析,以确定适合的吸收液和填料类型。 2. 计算所需填料体积,选择合适的填料类型。

3. 设计填料塔结构,包括填料塔高度、直径和进出口管道。同时考虑填料塔内部流体的流动情况,选择合适的流动形式。 4. 设计填料塔进出口配管,涉及流量计、液位计、泵站等设备,确定相应的参数。 5. 进行系统热平衡计算,确定所需的冷却水和吸收液的流量,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6. 编制设备配置图、管道设计图和设备接线图等绘图,以便生产。 7. 进行整体方案设计,包括工艺流程图、工艺控制流程、运行控制流程等方面。 四、设计结果与分析 本课程设计结果为一种能够有效处理二氧化硫废气的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其主要设计参数如下: 1. 填料塔高度:6 米 2. 填料塔直径:1.8 米 3. 入口流量:1000 立方米/小时 4. 出口浓度:50 毫克/立方米

5. 填料类型:陶瓷 该设计方案可以达到预期的净化效果,同时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为工程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完整版)填料吸收塔毕业课程设计

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试设计一座填料吸收塔,用于脱水吸收SO 2 除焙烧炉送出的混合气体(先冷却)中的SO2,其余为惰性组分,采用清水进行吸收。 (二)操作条件 (1)操作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25℃ (三)设计内容 (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 (2)吸收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3)填料层压降的计算; (4)液体分布器简要设计; (5)吸收塔接管尺寸计算; (6)绘制吸收塔设计条件图; (7)对设计过程的评述和有关问题的讨论。 二设计方案简介 2.1方案的确定

用水吸收SO 属中等溶解度的吸收过程,为提高传质效率,选用逆流2 不作为产品,故采用纯溶剂。 吸收流程。因用水作为吸收剂,且SO 2 2.2填料的类型与选择 的过程,操作温度及操作压力较低,工业上通常选用对于水吸收SO 2 塑料散装填料。在塑料散装填料中,塑料阶梯环填料的综合性能较好,故 此选用DN38聚丙烯阶梯环填料。 阶梯环是对鲍尔环的改进。与鲍尔环相比,阶梯环高度减少了一半, 并在一端增加了一个锥形翻边。由于高径比减少,使得气体绕填料外壁的 平均路径大为缩短,减少了气体通过填料层的阻力。锥形翻边不仅增加了 填料的机械强度,而且使填料之间由线接触为主变成以点接触为主,这样 不但增加了填料间的空隙,同时成为液体沿填料表面流动的汇集分散点, 可以促进液膜的表面更新,有利于传质效率的提高。阶梯环的综合性能优 于鲍尔环,成为目前所使用的环形填料中最为优良的一种。 2.3设计步骤 本课程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来进行设计 (一)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二)填料塔的工艺尺寸计算; 主要包括: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层压降;(三)设计液体分布器及辅 助设备的选型;(四)绘制有关吸收操作图纸。 三、工艺计算 3.1基础物性数据 3.1.1 液相物性数据 对低浓度吸收过程,溶液的物性数据可近似取纯水的物性数据。由手 册查得,25℃时水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 =997.1 kgm3 密度为ρ L

化工原理课程水吸收二氧化硫填料塔设计

河南城建学院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吸收二氧化硫 导师:陈湘 姓名:秦光明 班级:1014101 学号:101410139

目录 目录 (1) 摘要 (5) 第一章绪论 (7) 1.1吸收技术概况 (7) 1.2吸收设备的发展 (9)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10) 第二章设计方案 (11) 2.1吸收剂的选择 (11) 2.2吸收流程的选择 (12) 2.2.1气体吸收过程分类 (12) 2.2.2吸收装置的流程 (12)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12) 2.3.1吸收塔设备 (13) 2.3.2填料的选择 (14) 2.4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15) 2.5操作参数的选择 (15) 第三章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16)

3.1基础物性数据 (16) 3.1.1液相物性数据 (16) 3.1.2气相物性数据 (16) 3.1.3气液相平衡数据 (17) 3.2物料衡算 (17) 3.3塔径计算 (18) 3.3.1塔径的计算 (18) 3.3.2泛点率校核: (18) 3.3.4液体喷淋密度得校核: (19) 3.4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19) 3.4.1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9) 3.4.2传质单元高度的计算 (19) 3.4.3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21) 3.5填料塔附属高度的计算 (22) 3.6液体分布器计算 (22) 3.6.1液体分布器的选型 (23) 3.6.2布液孔数的计算 (23) 3.6.3布液计算 (23) 3.7其他附属塔内件的选择 (23) 3.7.1填料支承装置的选择 (23) 3.7.2填料压紧装置 (24) 3.7.3塔顶除雾器 (25)

水吸收二氧化硫过程填料吸收塔的设计.

江苏大学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题目 教学院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0901 学生姓名杨华 学生学号 ********** 指导教师郭仁惠 2012年 12 月 19日

设计任务书 1、设计题目:年处理量为 21720.96吨二氧化硫混合气的填料吸收塔设计; 矿石焙烧炉送出的气体冷却到20℃后送入填料塔中,用20℃清水洗涤洗涤除去其中的SO 2 。 入塔的炉气流量为1000m3/h~2000 m3/h,其中进塔SO 2的摩尔分率为0.02~0.03,要求SO 2 的排 放含量0.3%~0.5%。吸收塔为常压操作,因该过程液气比很大,吸收温度基本不变,可近似取为清水的温度。吸收剂的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3倍。 2、工艺操作条件: (1)操作平均压力:常压 (2)操作温度:t=20℃ (3)每年生产时间:7200h。 (4)填料类型及规格自选。 3、设计任务: 完成吸收塔的工艺设计与计算,有关附属设备的设计和选型,绘制吸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和吸收塔的工艺条件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目录 摘要 (1) 第1章绪论 (2) 1.1吸收技术概况 (2) 1.2吸收设备的发展 (2) 1.3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 第2章设计方案 (5) 2.1吸收剂的选择 (5) 2.2吸收流程的选择 (6) 2.2.1吸收工艺流程的确定 (6) 2.2.2吸收工艺流程图及工艺过程说明 (7) 2.3吸收塔设备及填料的选择 (7) 2.3.1吸收塔的设备选择 (7) 2.3.2填料的选择 (7) 2.4吸收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8) 2.5操作参数的选择 (9) 2.5.1操作温度的选择 (9) 2.5.2操作压力的选择 (9) 2.5.3吸收因子的选择 (9) 第3章吸收塔的工艺计算 (11) 3.1基础物性数据 (11) 3.1.1液相物性数据 (11) 3.1.2气相物性数据 (11) 3.1.3气液平衡数据.........................................................................................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物料衡算 (11) 3.3填料塔的工艺尺寸的计算 (13) 3.3.1塔径的计算 (13) 3.3.2泛点率校核 (14) 3.3.3填料规格校核: (14) 3.3.4液体喷淋密度校核 (14) 3.4填料塔填料高度计算 (14) 3.4.1传质单元高度计算 (14) 3.4.2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16) 3.4.3填料层高度计算 (16) 3.5填料塔附属高度计算 (16) 3.6液体分布器计算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