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将相和》。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提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奢和他的好友相国平原君因为误会而争斗,在齐国使者的一番劝解下,两人化解误会,和好如初的故事。
2.2 生字词解析将:将军相:相国和:和解误会:误解劝解:劝说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的认同。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课文背景的了解。
提问学生对于和平与和谐的价值观的理解。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并讨论课文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3 生字词学习教师解释生字词的含义,并让学生进行词语接龙游戏。
4.4 分组讨论与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角色,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并和家长分享课文故事。
学生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写一个句子,并家长签名确认。
5.2 课堂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6.2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课后练习题: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

《将相和》教学案例(4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从整体入手,启发提问,直奔重点、难点,激发学生读书兴趣1、板书课题后提问: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廉颇、蔺相如为什么不和?廉颇是怎么说的?从课文中找出廉颇说的这段话,读一读。
3、继续提问:廉颇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爬到他的头上去了,他说的对不对?不对,靠什么(引导学生读议第一段。
提示三个故事的联系)?二、学习第一段,幻灯提示本段重点内容,通过重点部分人物言行的读议,了解人物品质1、默读第一段。
思考题: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是怎样立功的。
阅读要求:抓住蔺相如的言行,认真理解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即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学生默读、勾画、思考;教师板书:言行→品质)2、幻灯出示图片——课文中第一幅插图。
学生看图后,教师提问:画面上表现的是这一段中哪一小节的内容?然后指名读这一节。
(第八自然节)3、结合这一小节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言说一说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读议中,教师适时做如下点拨:①蔺相如理直气壮地面对秦王,他的理在哪里?②蔺相如说着,举起和氏璧说是要往柱子上撞。
在他要撞却没撞的瞬间,他可能想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机智勇敢”4、教师小结:蔺相如是怎样做到完璧归赵的呢?他利用秦王说的以城换璧的话,随机应变,揭穿秦王的骗局,又抓住秦王爱璧的心理,机智勇敢地与秦王斗争,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做到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
那么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的呢?三、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点的主要内容通过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质的方法学习第二段,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强化训练重点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段的学习方法,加深训练重点:“言行→品质”的印象。
2、提出进一步要求:不借助图片提示,确定此段的重点内容。
(第三自然段)3、学生默读、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议论(议论重点:“生气极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应……拼了”)。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1一、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词,理解“理屈”、“示弱”、“能耐”、“绝口不提”、“完璧归赵”等词语的意思。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__分段。
3、初读课文,了解“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全文共讲了哪几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1、自学和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按不同故事内容给课文分段。
3、体会人物性格品质三、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廉颇知错能改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要求(1)默读课文时标注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
(2)运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2、认读生字3、难字指导:“颇”读pō,不读pó;书写“璧”时,注意下面是“玉”,不是“土”书写“辞”时,注意它是左右结构,左边的“舌”略窄稍小,右边的“辛”略宽稍大。
4、理解词语胆怯——胆小。
理屈——理亏。
无价之宝——指极珍贵的东西。
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负荆请罪——表示认错赔礼。
绝口不提——因回避而不说。
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
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表示物归原主。
三、走进课文,回答问题。
四、统领全文,感受人物形象品质。
1、课文中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2、课文为什么用“将相和”做题目?3、“将”“相”各是什么样的人?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
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
五、拓展延伸就将相和两人的高尚品质结合学校和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要养成爱护集体荣誉、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六、作业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2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__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

《将相和》教学设计(优秀10篇)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课题,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了两个人物,一个故事。
你能看出是哪两个人物,是什么故事吗?那个“将”是谁?“相”又是谁?“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二、自读自悟,了解故事内容完成以下自学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就课文中内容给每个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遇到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号,准备跟同学讨论。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1)有关知识的问题和一些新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来解决。
(2)有关文章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指点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思考,反复讨论交流。
教师可抓住以下类似的问题展开讨论,结合理解课文内容:① 秦王为什么没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气壮”等词语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机智。
② 渑池之会上,秦王为什么会为赵王击缶?抓住“不动声色”及蔺相如的话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写廉颇将军驻守边境的句子体会其对秦王的威慑力,从而明白赵王获胜的原因是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
③ 将相为什么会不“和”?又为什么“和”了?在讨论交流的同时,随机选择有关句段朗读,以加深理解、体会。
四、评价人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赵王、秦王、蔺相如、廉颇等几个人物,下面我们来开个“人物评价会”。
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从课文中举出事例来说一说,评价时要抓住课文中的叙述、描写,同时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标记,做好准备。
五、拓展练习出示挂图“负荆请罪”,观察想象: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1、自己练习说一说。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用。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古代将领和相国之间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将领和相国的争论和矛盾展开,通过智慧解决了争端。
2.2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课文中的生字词,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2.3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掌握。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生能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简单运用。
3.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实例,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2 结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和包容。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的坚持不懈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介:《将相和》是一篇描写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赵国和燕国之间的战争。
故事中的将相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观点和利益,他们的冲突和和解过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矛盾。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动机,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讨论与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交流和团队合作。
写作与口语表达: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课文朗读:通过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与绘画:通过板书和绘画,生动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篇一」《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优秀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造力,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将相之间的故事,通过将相之间的争斗和和解,揭示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关键词汇:将相、争斗、和解、团结、合作等。
句型:介绍人物、描述情节、表达原因和结果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热身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和故事。
3.2 阅读课文《将相和》: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3 讨论和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思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学生回家后,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对于团结合作的理解和体会。
4.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故事,进行角色扮演表演,录视频或录音,下节课分享给同学们。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3 学生角色扮演表演: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表演中的口语表达和表演技巧,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将相和》文本6.2 课文插图或海报6.3 角色扮演道具6.4 学生作业模板6.5 视频或音频播放设备第七章:教学方法7.1 阅读指导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
掌握“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_,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精神以及廉颇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中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1.出示课题。
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
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三、理清层次1、课文中有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相应的自然段。
2、给每个小故事加一个小标题。
3、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4、第一自然段是写什么?齐读。
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秦国大,要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
今天我们要学的“将相和”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四、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
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
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3.出示学习提示:(1)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4、自学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他有什么能耐?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舍身救主不畏权势)五、知识拓展用一段诚恳的话劝劝气头上的廉颇。
课堂小结:《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练习与作业:1、写生字词。
2、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复述“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这两个故事。
板书设计:18.将相和隆重、典礼、丝毫、抵御、侮辱、拒绝、和氏壁、完璧归赵教学反思:《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盾的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
在教学上,我把三个故事结合起来,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蔺相如为什么和廉颇不和?廉颇是怎样对大家说的?蔺相如真的象廉颇说的那样吗?再让学生仔细研读前面两个小故事,找出相关的语句反驳廉颇的话。
然后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劝劝廉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的时间保正下去自读自悟。
体会蔺相如的性格特征和弄清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这两个教学目标也完成了。
但是没有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
有效的利用40分钟,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今后的努力目标。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2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隆重、胆怯、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高尚品质。
3.弘扬和学习中华传统优秀的“和”文化,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自觉接受“和”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以及感悟蕴含在文中的“和”文化。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学生结合题目,搜集一些生活中与“和”字有关的常用成语、俗语等。
2.查找蔺相如与廉颇的相关文学常识,也可以找找相关的成语、诗词、典故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以及加深对“和”文化的理解。
1.同学们,我们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而“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依然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比如说同学们搜集的成语、俗语“和气生财”、“万事以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等等,所有这些词语无一不体现了“和”文化。
今天让我们在学习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在了解历史名人的同时,一起来慢慢品味其中的“和”文化吧。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将相和》。
2.板书课题。
3. 同学们之前已预习过课文,知道题目的“将”、“相”分别是谁吗?“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吗?说说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题目是指大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和睦相处,重归友好。
后世常用“将相和”比喻文官和武将能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值得注意的是“将、相、和”这三个字都是多音字。
将来、将要;将士,大将;相信;丞相;he和平;he附和,唱和;huo和面;huo和药、和弄;hu和牌。
4、(在鉴赏课文之前,我们先简单来了解一下本篇课文的相关常识)人物以及文学常识理解: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他所了解的历史人物,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划分好段落,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并想想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4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5-18自然段):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①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立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致使廉颇不服气才有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因此,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着因果关系。
(前两件事均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②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
板书:爱国(此外还有其他原因吗?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历史背景展示:1、战国是我国历的一个动荡不安,连年征战的时期,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的一个。
课文中所讲的赵国紧挨着秦国,另一边是富强的齐国,处于两大强国之间的赵国,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记得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时势造英雄。
而我想要说的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渴望安居乐业,繁荣富强。
正因为人们有了安稳过日子的想法,)“和”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所以我认为将相和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
2、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
其_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道家的“天人合一”自然和谐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关于“和”文化的简单概括以及联系生活。
其实蕴含“和文化”的事例很多,比如(1)、战国后期,六国联盟合力攻秦;(2)、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能抛开成见,共同抗日。
(3)、而在我们生活中,作为一名学生,能做到与同学们和谐相处,互相帮助,爱护班集体的利益。
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学生;回到家里,能和家人互相谅解,维护家庭和睦,那么你就是一个传播“和”文化的好孩子。
2、畅所欲言(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哪个人物,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爱国情深;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贪得无厌……)(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交流: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②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吓坏了非常喜欢和氏璧的秦王,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蔺相如的动作,语言感受他的无所畏惧。
(点名回答,要求在读的过程中配上适当的动作、表情等,演好角色。
)3、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①探讨: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
蔺相如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_的性格。
②板书:机智勇敢,不畏_4、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_,不畏牺牲。
(爱国情深)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