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相关临床应用研究

合集下载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刺激方式:全视野、半视野; 记录电极:O1、Oz、O2,参考:Cz;地线 FPz
视诱发电位
Cz
右眼
AVERAGING
O'z A1 O1 Oz O2
70 cm
刺激.:棋盘格 大小:视角 频率.:最大. 2 Hz 暗室
O'1-Cz O'z-Cz O'2-Cz
N145 N75
P100
100
200 ms
• 反应从视网膜到视皮层的整个视觉通路的传导 功能。这条通路的解剖结构包括:视网膜→视 神经→视交叉→视放射→视觉皮层。
• VEP在检查视交叉前视神经传导障碍时最有价 值,但VEP的异常并没有特异性,例如,肿瘤 压迫视神经、缺血改变或脱髓鞘疾病都可引起 P100波潜伏期延长。
检测方法:
常用方法为棋盘格翻转VEP
正常VEP波性辨认及正常值
波形命名:N75、P100、N145 波形辨认及正常值:由三相复合波组成 异 常 : 波 形 消 失 ; 潜 伏 期 > M + 3 SD
(117.6ms) ;波幅降低;潜伏期和波幅均异常 N145
N75
P100 12
VEP异常的临床意义:
(1)波形消失:尤其是双眼波形消失,可能出现技 术问题、注意力不集中或势力极差。若排除, 说明视觉传导通路病变。单眼波形消失,提示 病变侧视交叉前部病变。
刺激强度:主观听阈+60dB 短声(click);频率:1030c/s 刺激方式:单耳,对侧白噪音掩盖;每侧重复2次 记录电极:Cz,参考:乳突或耳垂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I VII
IV V III II
I
刺激
V
IV III II I

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体感诱发电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 电位技术在腰椎 问盘 突出症患者下 肢感觉功 能评 定 中的临床应用 。方 法 腰椎 间盘 突出症患者 64例 ,按照下肢感觉神经功能是否合并下肢麻木 ,分为疼痛组(A组 )和麻 木组 (B组 )。分别采 集两组患 者的体感诱发 电位 ,分析 P40峰潜伏期变化 。结果 主要表现为 P40峰值潜伏期延长 ,两组患者体感诱发 电位检测 阳 性率分别达 91.7% 、92.8% ,A、B两组患者患侧 P40峰潜伏期较健侧 均降低(P<0.05),组 间比较 :两 组患者健侧 P40 峰潜伏期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较 A组患者患侧 P40峰潜伏期及 两侧间差异值 均降低 (P<0.05)。 结论 体感诱发 电位检测可 以作为一种无创检测腰椎间盘突 出症及评定下肢感觉神经功能状态 的工具 。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in the lower extremity sensory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M ethods 64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 niation were divided into pain group(A)and numbness g roup(B)according to their lower extremity sensory nerve function,whether
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因椎间 1.1 研究对象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

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

自从 17 9 0年
sn 1首 次 报 道 采 用 机 械 刺 激 人 o…
n r等 ] a di l, 主 张 以 针 状 电极 刺 入 眶 下 孑 或 颏 孑 直 接 刺 L L 激 眶下 神 经 或 颏 神 经 。 这 两 种 方 法 的 刺 激 参 数 基 本 相 似 : 宽 0 0 s 刺 激 强 度 2~3倍 感 觉 阈 值 , 激 频 波 .5i , n 刺
A sa t Ba — e i mia eoe o ni ( T P stee c h s l a idctr hc f c n — b rc : ri s m tg nl v kdp t t l B E )i h l t yi 0 l n i o i rl t f c n t re e a e mp 0 百c a w h ee s u
潜伏期在 1 0~5 0ms的 三 又 神 经 皮 层 电 位 , 其 引 出 因 率 低 可 重 复性 差 和 受 麻 醉 剂 影 响 等 因 素 而 降低 了其 应
用价值 ~ 近年来 , 。 随着 刺 激 和 记 录技 术 的 不 断 改 进 , 人 们 已可 记 录 到 潜 伏 期 1 s以 内 的 皮 层 下 电 位 , 0m 由 于 它 能 客观 反 映 皮 层 下 , 其 是 脑 干 内 三 叉 神 经 感 觉 尤 通路 的机能 , 也称 之为脑干三又神经诱 发电位 。 故
The ne r s e e r h a v nc s o a n s e r g m i a v k d p t nta a e tr s a c d a e f br i - t m t i e n l e o e o e i l
GE J a — i L Sh n q a i n we . l a — u n

体感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体感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C D) V 已成 为人 类 死 亡 的 三大 疾 病 之一 , 发 病 其
率、 致残率及死亡率均很高。通过诱发电位测定
了解神经 系统功 能状态 , 继脑 电图 和肌 电图之 是 后 临床神 经 电生 理 技 术 的第 三 大 进 步 。本 文将 就 诱发 电位 中体感 诱发 电位 ( 即躯体感 觉诱 发 电
河 北 医科大 学第 四医 院神 经 内科 徐 秋霜 综述 刘青蕊 段 宏伟 审校
目前 脑 血 管 病 ( eervsua i ae C rbo aclrD s s , e
统( 感觉或 含感 觉纤 维 的周 围神 经或 感觉 径 路 )
的任一点 给予适 当刺激 , 较短 时 间 内在 该 系统特
lc e ) 。 o k d
二、 常用检 查方法
临床 上常用 电刺 激法 , 常使 用 表面 电极 或 通 针 电极 , 用适 当的 电刺 激 , 激 腕 部正 中神 经或 刺
内踝后方 胫后神经 。患者取仰 卧位 。电极安放 位 置按脑 电 图 国际 1 O~2 O系 统 电极 安放 法 安 放 。
刺 激正 中神经 时 , 录 电极 置 于刺激 对侧 的顶 部 记 头皮 ( / ) ; C3 C4 处 反映 了皮层 的功 能状态 。参 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电级置于头部 ( 或 F z 或 C c 对侧锁骨 上 P) L( 窝)H ( 、c 对侧手背) 等。刺激胫后神经时, 记录电
极 可放在 头皮 C z C 正 中后 2 m或 2 5 m) 。 ( z c .c 处

SP E s的定义
S P 指给 予周 围 神 经或 皮肤 适 当 电刺 激 、 Es 磁刺 激或 生理性刺 激等 , 经 冲动沿 感觉 神 经通 神

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一、BA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一)BAEP在临床听力学方面的应用1.鉴别听力损伤 BAEP可以测出幼儿或儿童听力下降,但有一定频率的局限性,BAEP波V反应阈只能反映1000~4000Hz的高频信息,不能预报1000Hz以下听觉敏感。

从根本上说,BAEP反映外周听觉敏度和脑干听通路得神经传导能力,但不能代表真实的听力。

2.听力功能异常定位当听力损失小于60dB HL时,BAEP对鉴别耳蜗和蜗后病变时最敏感的方法。

听神经病变可能引起BAEP的两种异常:(1)仅能看到波Ⅰ,其后各波消失。

之所以保留Ⅰ波是因为波Ⅰ产生于听神经的离心端,其后各波消失是由于听神经传导阻滞的缘故;(2)波ⅤPL延长,导致Ⅰ~ⅤIPL延长。

表12-1-1 不同年龄组各波BAEPⅠ~Ⅵ波潜伏期的性别差年龄组性别nBAEP潜伏期(ms)IPL(ms)ⅠⅡⅢⅣⅤⅥ4~20 男21 1.74±0.19 2.76±0.16 3.92±0.16 5.12±0.15 5.83±0.24 7.12±0.34 女27 1.63±0.12 2.62±0.15 3.76±0.16 1.96±0.33 5.62±0.28 7.10±0.42 p <0.05 <0.01 <0.01 <0.1 <0.02 <0.5 21~30 男59 1.76±0.15 2.83±0.21 3.90±0.15 5.12±0.22 5.89±0.19 7.56±0.50 女84 1.71±0.13 2.76±0.17 3.81±0.17 5.01±0.21 5.67±0.22 7.02±0.34 p<0.05 <0.05 <0.01 <0.001 <0.001 <0.001 31~40 男54 1.80±0.20 2.87±0.22 3.98±0.25 5.18±0.29 5.94±0.24 7.36±0.34 女77 1.72±0.15 2.81±0.16 3.87±0.18 5.02±0.23 5.75±0.20 7.21±0.42 p<0.01 <0.1 <0.01 <0.001 <0.001 <0.001 41~50 男78 1.80±0.16 2.80±0.19 3.97±0.20 5.19±0.27 5.99±0.26 7.52±0.38 女45 1.73±0.18 2.75±0.22 3.86±0.19 5.01±0.31 5.78±0.23 7.14±0.35 p<0.05 <0.2 <0.01 <0.001 <0.001 <0.001 51~60 男85 1.83±0.18 2.87±0.23 4.05±0.23 5.30±0.27 6.06±0.23 7.70±0.48 女50 1.76±0.16 2.82±0.24 3.91±0.22 5.08±0.24 5.88±0.20 7.25±0.39 p<0.05 <0.4 <0.001 <0.001 <0.001 <0.001 61~男48 1.94±0.21 2.98±0.27 4.09±0.26 5.45±0.27 6.31±0.21 7.71±0.43 女30 1.85±0.20 2.85±0.31 3.97±0.29 5.21±0.28 5.93±0.27 7.31±0.27 p<0.1 <0.1 <0.001 <0.001 <0.001 <0.001表12-1-2 不同年龄组各波BAEPⅠ~Ⅲ、Ⅲ~Ⅴ、Ⅰ~ⅤIPL的性别差年龄组性别nBAEP潜伏期(ms)IPL(ms)Ⅰ~ⅢⅢ~ⅤⅠ~Ⅴ4~20 男21 2.17±0.14 1.92±0.17 8.09±0.16 女27 2.13±0.16 1.86±0.18 3.99±0.23p >0.4 >0.3 >0.1 21~30 男59 2.15±0.13 1.98±0.13 4.12±0.15女84 2.11±0.17 1.85±0.16 3.96±0.21p>0.3 <0.001 <0.001 31~40 男54 2.18±0.16 1.96±0.17 4.14±0.18女77 2.14±0.15 1.89±0.15 4.03±0.19p<0.1 <0.02 <0.01 41~50 男78 2.18±0.17 2.02±0.19 4.19±0.23女45 2.13±0.17 1.92±0.17 4.05±0.21p<0.05 <0.02 <0.001 51~60 男85 2.22±0.23 2.01±0.22 4.24±0.21女50 2.16±0.21 1.97±0.14 4.12±0.19p<0.05 <0.02 <0.001 61~男48 2.25±0.24 2.12±0.23 4.37±0.22女30 2.14±0.25 1.96±0.22 4.10±0.19p<0.1 <0.01 <0.001(二)后颅窝肿瘤以脑桥小脑角肿瘤(cerebellopontine angle tumor,CPAT)最常见,其中又以听神经瘤(acousticneuroma,AN)占多数(约占70%~80%),其他为脑膜瘤和胆脂瘤,肿瘤与听神经和脑干关系密切,因此异常率高达95%以上。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热凝术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射频热凝术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BE A P的 V波 值 在 临 床 上 可 以作 为 原 发性 三 叉 神 经 痛 射 频 治 疗 疗 效 评 价 的 客 观 指 标 之 一 。 [ 键 词 ] 脑 干 听 觉 诱 发 电位 ; 发性 三叉 神 经 痛 ; 频 温 控 热 凝 术 关 原 射
中图分类号 R7 5 1 4 .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18 2 1 )2— 39 — 3 04 0 8 (0 0 1 1 1 0
d i1. 99 i n 10 0 8 .00 1 . 1 o:0 3 6 ̄.s .04— 182 1 .20 5 s
2 0世 纪 7 0年代初 ,w e 等 ¨ 开展 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半 月 神 S et
针 电极作 参考 电极 。 以 I、 V波 波 幅下 降超 过 5 % 0 或此 两个 波 中有一 个 消 失 即作 为术 中预 警 指标 J 。 记 录患侧 射频 热凝 术前 、 术后 以刺 激 声 强 7 B疏 5d
波短 声刺 激测 试并计 算结 果 。
均 3 4 1~1 ) 。原 发 性 三叉 神 经 痛 均 为单 纯一 .( 0年 侧第 Ⅲ支疼痛 , 中左侧 l 其 3例 , 右侧 1 6例 。诊 断标 准 参照 文献 [ ] 1。
8 0~10 z刺 激声 间 隔 7 , 描时 间 2 , 秒 50H , 5s 扫 0 S每
给声 1 次 , 均 叠加 1 2 1 平 0 4次 。双侧 耳 廓 后 乳 突 部
中, l 男 7例 , 1 女 2例 , 均 6 ( 6~ 2 岁 , 程平 平 74 7 ) 病
皮下 针 电极记 录 , 根 至 枕 外 隆 突连 线 中点 后 皮 下 鼻
月, 笔者 筛选 2 9例就 诊 于我科 的原 发性 三叉 神经 痛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诱发电位及其临床应用

2) 导联2:第七颈椎棘突CV7——正中 前额FP2,记录N13电位,记录到的是下 颈髓后角与延髓交界楔束核的综合电位。
3) 导联3:对侧顶部P3——正中前额 FP2纪录N20-P25复合波,是主感觉皮质最 早的反应波。
3. 测量指标
1) 上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可由腕锁距离和欧勃电位N9潜伏期计算出。 2 ) 波 峰 间 潜 伏 期 ( IPL ) 及 左 右 侧 差 值
3. 按刺激后诱发电位出现的潜伏期长 短分短、中、长潜伏诱发电位。
4. 按纪录部分距离诱发电位神经发生 源的远近分近电场电位和远电场电位。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1.
广义的脑诱发电位分两大类,即非特异
性和特异性。
1) 非特异性:脑自发电位经各种诱发刺激 (光、声、电、感觉、过度换气等)而形成的
脑电位变化。其特点为不同刺激形成相同的脑 波变化。如视反应、觉醒反应等。
神经发生源,是神经的脑群体突触后电 位的综合。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短潜伏期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LSEP) 基本特点:
1. 与刺激有锁时关系。潜伏期长短取决于 1) 传导通路长短 2) 神经传导速度 3) 突触延搁时间 2. 恒定的反应形式,即有固定的波形组成,他
们都有相应的神经发生源。刺激腕部正中神经, 在50ms分析时程内,可在刺激点对侧顶部恒常 纪录到一个“w”形波群,即N20-P25-N35-P45。 其中N20-P25复合波起源于主感觉皮质S1区。
2) 特异性:因不同刺激(体感、视或听)通
过特定的神经传导道路,在脑的不同部位形成 不同的诱发电位信号。其电位波幅低(2μv) 通常被埋没于自发电位中。
脑诱发电位的特征
2. 锁时特性:诱发电位信号的形成和刺 激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是同步的,和叠 加次数形成正比的增大。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进 行 总结 , 分析 S E P监 护 在 腰 椎 手 术 中 的应 用 价值 及 其 对 预 后 的预 测作 用 。
1 资 料 与方 法
数 一 术 后 评 分 ~术 前 评 分 ; 术 后 改善 率 一( 术 后 评 分 一 术 前 评 j / y ) / ( 2 9 一术 前评 分 ) ×1 0 0 。术 后 改 善 率 1 0 0 % 为治 愈 ; > 6 O % o 为显效 ; 2 5 ~5 9 为有效 ; %2 5 为 无 效 。
摘要: [ 目的 ] 探 讨 动 态监 测 体 感 诱 发 电位 ( s o ma t o s e n s o r y —e v o k e d p o t e n t i a l , S E P ) 在 腰 椎 手 术 中的 临床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对4 2例 腰 椎 管狭窄病人进行术 中 S E P动 态 监 测 , 术后 1周根 据 脊 髓 功 能评 分 ( J 0A) 改善情 况( 即术 后 改 善 率 ) 分为 两组, J 0A 术 后 改 善 率 > 6 O 为 A组( 2 5 例) , 术后改善率 处于 2 5 ~5 9 为 B组 ( 1 7 例) 。与 术 中 S E P波 幅值 改 变情 况进 行 比较 , 推断 S E P渡 幅 变化 幅 度 与J OA 术后 改 善 率 之 间 的 关 系。[ . 结果] 两组病人 S E P波 幅 变化 幅度 分 别 为 ( 3 2 3 . 1 2 ±2 3 3 . 8 8 ) / o 及( 1 O 。 . 6 7 ±l O 8 . 7 6 ) / o , 二 者 比 较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一3 . 6 5 2 , P<O . 0 1 ) ; 通 过 双 变量 相 关 分析 , 得到 J OA 术 后 改 善 率 与 s E P 变 化 幅 度 存 在 明 显 的 正相 关 关 系( r 一 0 . 5 4 2 , P %O . 0 1 ) 。[ 结论 ] 腰椎手术 中 S E P波 幅 变化 幅度 可提 示 术后 临床 症 状 改 善 程 度 , 对 手 术 预 后 具有 预 测 和 警 示作 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相关临床应用研究当有内外环境的某种刺激作用人体时,受刺激的感觉器官产生相应的神经电冲动,通过一定的神经传导通路将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信息在神经传导通路的各节段上不断整合,并引起一系列的皮层电活动,经计算机的平均叠加后,在大脑皮层对应的头皮位点记录到相关的电位变化。

我们称这种电位变化为诱发电位。

它能够准确实时的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当时的功能状态,在神经电生理学的临床检测手段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诱发电位检测手段我们可以更好的判断感觉传导通路(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及功能,因此可将其作为临床疾病诊断及科研工作的辅助检测技术。

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TSEP)作为体感诱发电位的下属分类检查之一,其主要反映三叉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及功能。

三叉神经感觉分布区的末梢感受器受到某种刺激,产生的信号由眼支、上颌支、下颌支传递至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和脊束核,再通过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内囊后肢最终达到初级感觉皮层或辅助运动区,在相应的位点就可记录出相应的电生理变化。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刺激方法为脉冲电刺激法,应用表面圆盘电极刺激上颌支、下颌支,并在检查中进行刺激电极正负极性反转以达到减少伪差的目的。

我们所检测出的TSEP波形为“V”形波,因其各波的起源点不同,故可反映相应的解剖部位发生病变。

对于各波起源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学者认为早成分中的N5波起源于三叉神经节,N1、N4波起源于原始感觉皮质,N3、N4波起源于第2皮质感觉区,N5、P9是邻近肌肉电活动的远场效应〔1〕。

也有学者认为N13起源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及脊束核,P19起源于丘脑-基底节水平,N30起源于初级感觉皮层〔2〕。

TSEP波形之所以较为稳定,因其不受性别、意识水平、镇静药等因素影响。

但年龄对其结果仍有一定的影响,年长者的TSEP中枢传导时间有延迟,神经兴奋性有增高〔3〕。

因此在对TSE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时各组数据间年纪因素需无统计学差异。

目前TSEP简单易行,对人体无伤害,故从以下疾病方面对TSEP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

1、眼睑痉挛眼睑痉挛属于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收缩所致的眼睑闭合。

目前眼睑痉挛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临床上有学者通过TSEP检测手段对眼睑痉挛进行一系列的研究。

对于眼睑痉挛的TSEP检测研究采用的是皮层多点记录方式,即在常规记录位点基础上增加了辅助运动区的记录位点,刺激强度以感觉阈值的2.5至3倍为宜,检测期间也需进行正负极反转,每侧至少重复检测2次以上,选取重复性好的两组数据。

通过分析24例原发性眼睑痉挛患者的TSEP结果,得出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N13、P19、N30各波峰间期无差别,而病例组N13、P19、N30各波峰间波幅均高于对照组,说明三叉神经传导通路中脑桥、丘脑-基底节、初级感觉皮层、辅助运动区节段间的中枢传导无异常,通路无损害。

但上述节段的神经核团存在高兴奋性,因此眼睑痉挛的发生与感觉系统异常激活有密切关系〔4〕。

有学者将TSEP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相结合进一步探讨眼睑痉挛患者的脑功能变化情况。

TSEP显示病例组双侧N13/P19峰峰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病例组右侧P19/N30峰峰幅度显著增高,左侧无变化。

说明眼睑痉挛患者双侧丘脑/基底节及右侧S1区节段的神经核团兴奋性增高。

rs-MRI显示眼睑痉挛患者静息状态S1区、SMA区、丘脑-基底节节段的活动较对照组活跃,二者所检测出的结果相符,也进一步证实了TSEP可以作为眼睑痉挛患者脑功能异常的评估手段〔5〕。

在眼睑痉挛的治疗方面,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的N13、P19、N30各波间的峰峰幅度显著低于注射前,这说明A型肉毒毒素有效的降低了三叉神经传导通路中各节段神经核团的兴奋性,其中皮质下至辅助运动区的核团兴奋性下降更为明显。

因此注射肉毒杆菌毒素是眼睑痉挛的有效治疗方案〔6〕。

2、三叉神经痛(TN)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为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患侧面部三叉神经感觉分支支配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的针刺样或电击样疼痛。

〔临床上以中老年女性多见。

目前临床上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明确的客观检查指标,因此诊断上存在误诊及漏诊的可能。

临床上有学者通过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发现患侧N1、P3潜伏期较健侧及正常健康对照组延迟,N2P3波幅较后二者升高,N3P4波幅较后二者降低,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将其作为TN的定量诊断依据〔7〕。

也有学者对服用卡马西平的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TSEP检测,发现各波潜伏期及电位波幅特征与未服药者表现无差异,这提示在服用药物的患者中TSEP仍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定量诊断依据〔8〕。

三叉神经痛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方案有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等。

有学者通过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的TSEP发现三叉神经痛其神经传导功能在半月神经节和脑干内主核之间,尤其在神经进入脑干之前的节段(W1-W3)发生损害,与本病的血管压迫理论相一致,为微血管减压术(MVD)提供了理论依据〔9〕。

此项手术通过分离三叉神经与对其产生挤压作用的血管袢,将二者间隔垫相离,阻断了血管搏动对三叉神经的刺激,从而起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

有学者在术中进行TSEP检测发现56.1%的患者出现了有意义的神经电生理活动〔10〕,因此及时发现了神经及脑干的异常变化,停止错误的手术操作,改变手术策略,保证手术操作在重要神经功能无大碍的情况下进行,极大的降低了本病的后遗症及术后的并发症。

射频热凝治疗通过可控温度作用于神经节、神经干和神经根,使其蛋白质凝固变性,神经膜电位消失,神经感觉冲动不能产生。

因此术前术后TSEP具有显著变化,可以对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

此外术中TSEP检测可通过测定W2波幅来判断损毁程度,做到术中精确定位,使术者操作有依据可循,目前认为W2的波幅较术前下降20-50%即可达到满意疗效。

因此对于原发性TN患者诊断、治疗等方面,TSEP是可以广泛应用的临床检测手段〔11〕。

3、灼口综合症灼口综合症为常见的口腔粘膜病变,以舌部异常感觉为主要表现,有学者对此类疾病的患者进行TSEP检测发现,N3、P4的潜伏期较正常人提前的这部分患者神经传导的兴奋性较正常者明显提高,当受到感觉冲动影响时,产生超敏样的反应,临床表现为灼痛。

而N3、P4潜伏期较正常人延迟的这部分患者神经传导的兴奋性较正常者明显下降,当受到感觉冲动影响时,产生顿挫样的反应,临床表现为麻胀〔12〕。

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主要是由椎基底动脉缺血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李晓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检测,发现患者组T2、T3波潜伏期较正常对照组延长,波形变化,T2-T3峰间期延长,T1-T3峰间期延长,说明脑干结构短暂供血不足,出现功能异常。

故此项检测技术能从电生理角度早期反应脑干的功能状态,对供血不足急性发作期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3〕。

5、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多见于中青年男性,表现为发作性偏侧头部及眶周剧烈疼痛,常伴结膜水肿充血、霍纳征等。

有学者对丛集性头痛患者进行TSEP检测,结果发现TSEP波形中W2、W3波未引出或W2、W3潜伏期延长,由此判断W2、W3波起源的神经节段三叉神经节为病变部位,故该病发病可能与此有关〔14〕。

6、面神经麻痹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TSEP检测,有23例TSEP为阳性结果,而这些患者无任何三叉神经受损的临床表现,因此推测一部分面神经麻痹的患者,面神经损害的同时存在三叉神经损害,因此TSEP可以发现一些早期临床下的电生理变化〔15〕〕。

7、判断麻醉效果张铮对三种不同全麻方式的患者进行三叉神经诱发电位检测,三组患者七氟醚吸入麻醉组和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静脉麻醉组W1、W3潜伏期未测得,波形不明显。

静-吸复合麻醉组均可测得潜伏期及波形,因此在麻醉方式及效果方面可以通过此项技术进行评估〔16〕。

综上所述,TSEP简便易行无伤害,作为一项可靠的检测手段,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疗效判定等方面,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此项技术会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1]刘英娣,付伟平,边海英.正常人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早成份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5):526-527.[2]Leandri M. Generator sites of early scalp potentials evoked from the three trigeminal branches. 〔J〕Neurology,1998,88:718-725.[3]杨兵,王雨生,庞蕾. 不同年龄组健康者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比较与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0):961-963.[4]周丽娜,梁战华.皮层多点记录的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病的研究价值〔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5]黄晓凤,梁战华.成人原发性眼睑痉挛的脑功能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6]葛晗明,梁战华.A型肉毒毒素对原发性眼睑痉挛中枢感觉传导通路影响的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2.[7]张海波.三叉神经痛患者诱发电位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0):68-69.[8]许维刚,王雨生,李娜.4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分析与探讨〔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17(1):78-81.[9]李俊文,李景义.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对三叉神经痛诊断的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2014,7(7):61-62.[10]贺晓生,李娜,梁景文.神经电生理监测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警示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1):1651-1654.[11]刘娜.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近期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0(19):3103.[12]王雨生,高山,王正坤.灼口综合征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J〕.Modem Stonmto,2001,15(3):191-193.[13]李晓裔,伍国锋,咸力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期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变化〔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878.[14]Leandri M,Luzzan M,Gottlieb A. Trigeminal evoked potentials in cluster headache〔J〕.Headache Pain,2000,1(1):43-46.[15]谢海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脑诱发电位初步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6,122(5):53-55.[16]张铮,陈琦,王英伟.三种全麻方式对脑干三叉神经诱发电位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6):550-5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