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磁刺激静息
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诱发电位(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用电磁刺激相应脑区,记录电极放置于拇短展肌、 胫前肌等肌肉表面,记录运动诱发电反应。一般在 肌肉放松状态下记录。某些患者松弛状态下引不出 电位,可采用随意收缩激发出电位来检查。对癫痫 及脑出血病人应慎用磁刺激。
常做的检查内容
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三 视觉诱发电位
四 运动诱发电位
第五节 诱发电位OBJECTIVE学源自掌握:诱发电位常做的检查内容
习
目
熟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标
了解:诱发电位检查技术的基本要求、方法
及注意事项
概念
1.概念:诱发电位指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在或外部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2.常用的有: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运 动诱发电位。
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VEP最有价值之处是发现视神经的潜在病灶,视神 经病变常见于视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PRVEP异 常率可达89%;VEP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也很有意 义。
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脑损伤后运动功能的评估及预后的判断;协助诊断 多发性硬化及运动神经元病;可客观评价脊髓型颈 椎病的运动功能和锥体束损害程度。
壹、概述
一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也称为体感诱发电位, 临床上最常用的时短潜伏时体感诱发电 位,简称SLSEP。贴电视波形稳定,无 适应性和不受睡眠和麻醉药的影响。刺 激阈值一般用感觉阈以上,运动阈以下。
• 主要反映躯体神经通路的功能状态。
壹、概述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利用短声刺 激双耳,在头颅表面记录到听神 经至脑干的电活动。
贰、常用的检查方法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

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与麻醉专家共识(201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王天龙王国林(负责人)王保国王海云石学银许幸孙立李恩有陈绍辉孟令梅徐世元郭曲练黄焕森梁伟民韩如泉(执笔人)裴凌目录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二、运动诱发电位三、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四、肌电图五、脑电图六、附录神经系统具有通过电化学活动传递信息的独特功能,意识状态改变时(例如昏迷、麻醉),可以通过监测电化学活动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然而,传统的生理监测(例如血压和血氧)仅能作为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间接参数。
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虽然不能取代唤醒试验,但可以发现那些改变神经功能的手术操作或生理学内环境变化,监测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了解神经传递过程中电生理信号的变化,从而帮助手术医师及时、全面的判断麻醉状态下患者神经功能的完整性,提高手术操作者的术中决策力并最终降低手术致残率。
除了手术因素,生理学管理和麻醉药物的选择也会影响神功能。
我们应当重视所有团队成员(例如外科医师,麻醉医师和神经电生理监测医师)的努力。
目前,神经处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电生理监测技术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发电位(,),肌电图(,)和脑电图(,)等。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外周神经引发的感觉冲动经脊髓上传至大脑,在整个传导路上的不同部位放置记录电极,所记录的神经传导信号经监测仪信号放大器放大后的波形就是。
头皮记录电极的入置基于10-20国际脑电图电极放置系统进行定们(见附图7-1)。
(一)监测在神经外科术中的应用术中监测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手术中:1、脊柱融合术;2、脊髓肿瘤切除术;3、动静脉畸切除术;4、胸腹部动脉瘤修补术;颅内肿瘤切除术;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6、颅内动脉瘤夹毕术;7、术中感觉皮层的定位。
(二)术中波形释义和监测预警刺激特定外周神经时,特定记录组合记录到的特定波形以波幅(微伏)和潜伏期(毫秒)进行测量,并以电压(微伏)-时间(毫秒)曲线图表示。
电生理学监测在NICU中的运用概述

电生理学监测在NICU中的运用近年来,脑监测技能生长十分迅速,其中神经电生理却仍是唯一能够直接丈量脑成果变革的手段。
包罗脑电图(EEG)、定量脑电图(qEEG)、双频指数(BIS)和诱发电位(EP)等。
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eurointensive care unit, NICU)中连续的脑电图监测是发明非惊厥性连续癫痫发作的最佳手段,可用于指导癫痫的临床治疗。
连续的数量化脑电图可以容易地早期发明继发脑损害,并且大概能在颅脑损伤、中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治疗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长潜伏期的听觉诱发电位在镇静评估和昏倒病人的进展方面已取得了较大进展。
运动诱发电位可以成为提示病人预后的重要依据。
脑磁图能够准确定位成果皮质,资助评估脑损害。
神经肌电图也是电生理学监测的一支,目前还较少用于NICU 中。
另外,在NICU中,护士和专科医生的培训也需要不绝增强,许多人为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这些临床技能对付种种临床问题的评估和答复。
本文主要介绍脑电图和诱发电位在NICU中对付相关临床问题的影响和作用。
1.脑电图1.1脑电图监测的根本原理脑电图(EEG)是研究和查抄大脑半球神经元细胞自发放电运动,通过电子放大器并记录下来,客观反应大脑成果状态的一种检测技能。
因其要领轻便无创、代价低廉而遍及用于颅脑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脑电图反应的主要是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突触后运动,而不是它们所传导的冲动。
而皮层的节律性运动,如α节律,在相当大的水平上是由皮层下结构,特别是丘脑的运动诱发引起的。
丘脑的起搏点可以通过相应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连接诱发,并保持节律性运动。
同时,传入丘脑的纤维尤其是网状结构又可以改变丘脑起搏点的运动,并对其形成兴奋和抑制。
1.2数量化脑电图通例EEG描记系一种用目测来阐发脑电运动的要领,阐发者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不然不易正确阐发,所以很早就有人试图将脑电曲线用数量来阐发,即所谓数量化脑电图(quan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phy, qEEG)。
神经病学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病学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1.sSEP)简称体感诱发电位,其适应证是:当神经系统病损影响到从周围向中枢的大纤维感觉传导通路,特别是中枢神经内的该传导通路,为精确病变的定位、病损程度和发现临床下(无症状和体征)的病变等。
SEP能为临床诊断和观察病情发展提供客观和定量的证据,但其无定性价值。
【禁忌证】诱发电位检查为无创性操作,一般无禁忌证,以下情况可视为禁忌证:1.记录或刺激电极放置处的头皮或皮肤有病变、畸形或伤口影响检查时。
2.全身情况不能配合或坚持检查者,3.不能接受、耐受或配合检查者。
4式电极使用的禁忌证①血液系统疾病、出血倾向.血友病和血小板V30X109∕1.(3万∕mn3)者;②肝炎、艾滋病和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Creutzfe1.dtJakob)病等血液传播的疾病应使用一次性针式电极。
【操作方法及程序】SEP常规使用的是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Ietancy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1.,S1.SEP)oS1.SEP主要是周围神经和神经系统的中枢段较大的纤维的感觉通路经刺激诱发产生的电位。
S1.SEP可从所有较大的神经诱发得到,临床常规选用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
其他神经如尺神经和腓神经也可应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定。
(-)正中神经的S1.SEP1.刺激刺激电极用盘型电极。
阴极(以黑色标志)放置在手腕皱褶近端2cm处的皮肤上,此处于腕正中神经上方,阳极(以红色标志)置放在手腕皱褶上。
方波电脉冲的时程为20C)PS。
其刺激强是见拇指运动,运动范围1-2Cm。
在检查全过程中刺激强度应保持一致6刺激频率为3~8Hz(c∕s),一般用5Hz.2.记录(1)电极的放置:常规记录电极放置在以下几处:①Erb点(EP)电极:Erb点位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后缘和锁骨形成的三角间,锁骨上2~3cm处的皮肤上。
运动诱发电位定义及临床应用

运动诱发电位定义及临床应用
运动诱发电位(MEP)是指在肌肉运动时,肌肉神经元释放的动作电位,在肌肉和皮肤表面记录下来的电生理信号。
MEP的主要临床应用是用于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的状态和疾病。
它被用于诊断中枢神经
系统疾病、外周神经系统损伤和肌肉疾病。
MEP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神
经损害,并确定神经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此外,MEP还被用于评估手术后的功能恢复情况,并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MEP主要利用的是远端肌肉的反应。
具体而言,该技术利用了运动神经元的电刺激作用。
对于一般的MEP测试,医生会在皮肤上放置一对电极,然后将短脉冲的电流通过电极
传递到神经,刺激肌肉的运动神经元,然后测量肌肉内和肌肉表面的电信号。
这种刺激可
以通过头皮、脊髓、颈部、胸部、肩部和骨盆骨等位置施加。
运动诱发电位的诊断参考值会在不同的情况下有所不同。
例如,在患有运动神经元疾
病的情况下,医生可以通过测量肌肉的反应来确定神经元的功能状况。
通常情况下,如果
神经元的功能正常,肌肉将产生比较强烈的反应。
然而,如果神经元受损或发生疾病,肌
肉的反应会变得减弱或消失。
总的来说,运动诱发电位是一种简单、快速和非侵入性的电生理诊断技术,可以用于
评估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和疾病。
通过MEP测试,医生可以确定神经损伤的位置和类型,
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诱发电位肌电图临床知识简介

医学ppt
10
(2)波形命名:正常BAEP通常 由5个波组成,依次以罗马数 字命名为Ⅰ、Ⅱ、Ⅲ、Ⅳ和Ⅴ。 特别是Ⅰ、Ⅲ和Ⅴ波更有价值。 BAEP异常的主要表现为:① 各波潜伏期延长;②波间期延 长;③波形消失
(3)BAEP各波的起源:Ⅰ波起
于听神经;Ⅱ波耳蜗核,部分
为听神经颅内段;Ⅲ波上橄榄
核;Ⅳ波外侧丘系及其核团(脑
桥中、上部分);Ⅴ波下丘的中
央核团区。
医学ppt
11
(4)BAEP的临床应用:可客观评价检查不 合作者、婴幼儿和歇斯底里病人有无听觉 功能障碍;有助于多发性硬化的诊断,特 别是发现临床下病灶;动态观察脑干血管 病时脑干受累的情况,帮助判断疗效和预 后;桥小脑角肿瘤手术的术中监护;监测 耳毒性药物对听力的影响;脑死亡诊断和 意识障碍病人转归的判断等。
医学ppt
3
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刺激肢体末端粗大 感觉纤维,在躯体感觉上行通路不同部位记 录的电位,它主要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后束 和有关神经核、脑干、丘脑、丘脑放射及皮 层感觉区的功能。 (1)检测方法:表面刺激电极置于周围神经干。 常用的刺激部位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 经、胫后神经和腓总神经、隐神经等。上肢 记录部位通常中Erb点、C7棘突及头部相应 的感觉区;下肢记录部位通常是头部相应的 感觉区。
医学ppt
14
(3)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指 肌肉在大力收缩时,原来已经发放的运动 单位频率加快,同时阈值高的Ⅱ型纤维参 与发放,肌电图上呈密集的相互重叠的难 以分辨其线的许多运动单位电位,即为干 扰相。
医学ppt
15
医学ppt
16
二、异常EMG所见及其意义 (1)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 见于严重的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 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奋性降低等;插入电 位增多或延长见于神经源性和肌源性损害。
医学三基考试(康复科)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医学三基考试(康复科)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1.凡具有的吸引铁、镍、钴等物质属性的物质,称为_________。
正确答案:磁体2.失语症表现为语言的表达和___________能力障碍。
正确答案:理解3.被动运动应缓慢而柔和,要有节律性,避免________动作.正确答案:冲击4.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控制的主要有小脑、基底核和_______。
正确答案:脊髓后索5.激光和一般光线比较有如下特征:发射角小、光谱纯、能量密度高_________。
正确答案:相干性好6.电诊断是应用定量的电流刺激来观察神经和肌肉的__________诊断疾病的方法。
正确答案:兴奋性(功能状态)7.运动诱发电位是指应用电或磁刺激皮质运动区或脊髓,在相应________表面记录到的电位。
正确答案:肌肉8.磁场切割导线时,可以产生电流,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正确答案:电磁感应现象9.在两个磁体之间会产生磁场应线,磁感应线作用的空间范围,称为__________。
正确答案:磁场10.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指刺激躯体神经时在中枢记录的神经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是用光刺激在___________记录的皮质电位。
正确答案:枕部二、名词解释1.社区康复正确答案:社区康复:指在社区层次上采取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利用和依靠社区资源,使残疾人能得到及时、合理和充分的康复服务,改善和提高其躯体和心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2.反馈正确答案:反馈:是中枢神经系统高位和低位中枢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促进、制约的方式。
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反馈活动有2种,即使原有活动加强和持久的正反馈和使原有活动减弱或终止的负反馈,起到促进活动出现、保持活动适度、防止活动过度的作用。
3.牵张反射正确答案: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其周围的肌梭受牵拉后将兴奋传入脊髓,引起受牵拉肌肉的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4.等张收缩正确答案:等张收缩:肌力大于阻力时产生的加速度运动和小于阻力时产生的减速度运动,运动时肌张力大致恒定,肌纤维缩短,引起明显关节运动。
第一章(诱发电位概论) 第二章(体感诱发电位)()

诱发电位学原理和临床应用
第一章 诱发电位概论
• 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
• 是对周围神经、外周感觉器官或中枢 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以适宜刺激, 在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记录 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后者称为运动诱发电位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感觉诱发电位
• 定义:分别采用脉冲电流、闪光或变化的图象、 连续声音作为刺激源诱发的神经动作电位或突触 后电位。
• 感觉诱发电位特征 ①有一定潜伏期,潜伏期长短 取决于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的距离、神经冲动传 导速度、传导通路中神经元突触的数目等。②由 于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有特定的传入通路和皮层 代表区,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特定的局限性空 间分布。③不同种类的诱发电位有一定的反应形 式,并具有可重复性。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 (体感诱 发电位)
第一节 体感诱发电位的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系统基本感觉通路
第二节 体感诱发电位
一、基本原理(上肢)
上肢SEP成分与神经发生源
N13 (第7或5颈椎棘突-Fz导联 )——颈 髓后角突触后电位。
脑电性质 脑电强度 波形特征 波形含义 记录条件 与刺激相关性 分析内容
脑电图 自发脑电 30~100 µV 连续性 生理性 无需刺激 无时相关系 频率、幅度、相位
诱发电位 诱发脑电 0.2~20 µV 限程性(刺激后一段时间) 生理性、解剖性、心理性 必需刺激 有时相关系 潜伏期、波幅、相位
第二章
• P22波潜伏期正常参考值: 19.70±1.10ms;
• P14-P22 IPL正常参考值: 6.90±0.89m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磁刺激静息
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系统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电生理检查可科学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时大脑皮层功能障碍的状态,包括感觉、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及大脑皮层兴奋性。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体现了中枢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并在预测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运动诱发电位(MEP)主要反映锥体束的功能状态,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缺损情况,是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
运动皮层阈值及皮层静息期的检查可反映脑梗死患者患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对患者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标签:脑梗死;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皮层静息期;阈值;磁刺激
1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的发生机制及其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是指给予周围神经或皮肤适当的电刺激或生理性刺激,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导至大脑感觉皮层区(中央后回)记录到的电位变化[1]。
临床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主要应用在动态观察脑梗死时感觉功能受损情况,帮助判断疗效和预后。
SEP的传导通路:神经冲动沿周围I感觉纤维经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薄核、楔束核)交叉及内侧丘系(经桥脑、中脑、丘脑腹后外侧核)传至内囊丘脑辐射并最终传至大脑央后回Sl区(和4域)。
许多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包括年龄、性别、肢体温度及长度、身高、药物等。
正常人SEP的波幅变异较大[2],呈非正态分布,通常不选为实验观察指标。
SEP的判断标准一般选取中枢传导时间(central conduction time,CCT)即N13-20的峰间潜伏期或N2O的波形(主波缺失或波形分化不清为异常)作为观察指标。
脑梗死患者病变部位不同,SEP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部分脑梗死患者无感觉缺失或感觉异常体征,但SEP检查结果异常,提示患者感觉通路有亚临床的损害,对临床诊断提供科学客观的诊断依据,弥补了影像学的不足。
SEP检查在判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3]。
2 运动诱发电位的发生机制及其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术是1985年由Barker 等学者创立并首先应用于人体,是研究人类大脑皮层功能唯一的无创性的技术。
就刺激方法而言,磁刺激相对于电刺激有一定的优越性。
MEP检查项目包括中枢运动传导时长,波幅,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长是皮质接受刺激后所导致的靶肌收缩潜伏期-刺激颈7处引起的靶肌收缩潜伏期。
MEP检查异常具体表现为①皮质MEP潜伏期较长;②中枢运动传导时间较长;
③刺激没有引发MEP;④MEP波幅较健侧下降至少50%;⑤MEP波形呈现异常。
脑梗死时病变部位不同,MEP检查的异常率也有所不同[4]。
脑干梗死和基底节梗死的患者其MEP异常率高,是因为这两个部位的病变极易影响到运动中
枢和运动传导通路[5],使患者运动功能损伤。
锥体束包括快纤维和慢纤维,当病变只累及到快锥体束纤维而慢纤维功能保留时出现传导减慢,表现为刺激皮层时MEP的潜伏期和CMCT延长。
若锥体束快纤维完全受损并且慢纤维不能被兴奋,MEP表现为波形消失。
若MEP表现为波形差,时限增宽、多相波是因为部分快纤维的功能得到保留。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刺激大脑皮层时多表现为MEP波形缺失是因为皮质和皮质下结构被广泛破坏。
但是MEP波形缺失有时并不代表锥体束完全阻滞,也可能是由于大脑皮质所受的刺激不足以使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后电位兴奋所导致的。
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MEP皮质潜伏期时间长短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两者呈正相关,此外,中枢运动传导时间较长也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MEP的检查结果直接反应了运动神经功能的变化,检查显示越严重,表示其功能损害就越严重,瘫痪就越严重[6]。
MEP检查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严重程度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功能的恢复通常显示为锥体束功能的恢复。
MEP在脑梗死患者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7]。
3 皮层磁刺激静息期检查的发生机制及其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
运动阈值是指在MEP检查中,5次刺激大脑皮层中有3次诱发的MEP波幅>20μV所需的刺激强度(用%量度),运动阈值的升高提示运动功能损伤。
MEP 检查刺激大脑皮层运动区既能产生兴奋作用也能产生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表现为静息期(SP)段出现。
SP是反映大脑皮层抑制的参数。
脑梗死患者的大脑皮层静息期会发生变化。
在患者患侧及健侧皮层SP均有改变。
并且不同梗死程度和病程患者的SP变化也有所不同。
脑梗死患者运动阈值及静息期未检测出结果的其大脑皮层兴奋性无法确定,但是有研究显示其运动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比可检测出结果的患者差,是与其皮质脊髓束功能损伤严重有关。
临床上对这部分患者可早期判断预后并指导治疗以及选择康复措施有重要的意义[8]。
SP对评价癫痫、脑卒中、运动异常、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偏头痛等有意义。
研究中可观察到SP 对患肢痉挛发生有预测价值。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损伤的原理是其可调节脑梗死导致的患侧及健侧半球皮质之间的兴奋性失衡,使兴奋性重新达到平衡,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脑梗死后,患侧半球对健侧半球兴奋性的抑制减弱,造成健侧半球的抑制解除。
解除抑制的健侧半球能通过经胼胝体通路对患侧半球发挥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加重患侧半球神经功能的减退。
研究表明,低频rTMS可降低健侧半球的兴奋性,降低健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抑制作用;而高频rTMS可提高患侧半球的兴奋性,重新激活患侧半球,从而使双侧大脑半球皮质兴奋性重新達到平衡,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损伤部位不同,脑梗死患者功能缺损和神经电生理学改变也可能不同。
运动皮质的损伤表现为抑制不足,而皮质下损伤表现为抑制增强。
评价两侧大脑半球的兴奋性特征、测定患侧运动功能和评价这些参数在单一疗程rTMS后的改变是选择个体化rTMS参数的基础。
在脑梗死患侧半球,单一疗程的易化性rTMS能改善瘫痪手的运动行为和皮质脊髓输出,但效果短暂。
有研究表明rTMS治疗联合物理治疗,是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理想方法[9]。
rTMS治疗的效果在于刺激频率、强度、刺激间隔时间和持
续时间的选择,针对不同梗死部位及运动功能损伤的患者其参数应有所不同,应根据其MEP检查、运动阈值及SP的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参数。
脑梗死患者rTMS 治疗的安全性主要在于是否引起痫性发作、视觉、听觉和大脑高级神经功能紊乱以及继发性脑出血。
对实验动物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观察表明,按临床常规参数和标准应用rTMS技术治疗基本上是安全的。
rTMS不仅仅可用于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还被用于脑梗死失语的治疗。
低频rTMS可抑制右侧Broca区,降低皮质兴奋性,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尤其在改善图片命名功能效果显著。
rTMS还可改善脑梗死后抑郁的情况[10]。
应用rTMS对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康复有积极影响,结合其他的康复治疗,或许能取得更显著或持久的效果。
在最佳刺激参数、大脑半球皮层损害程度、脑梗死病程、药物治疗等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映辐.临床诱发电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2] 王新德,汤晓芙,主编.神经病学:神经系统临床电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
[3] 任醒华,麦国钊,黄俊杰,等. 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在脑卒中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 医学信息,2011,24:
[4] 孔祥增,王亚辉,李艳敏,等.运动诱发电位评价急性脑梗死后脑功能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9):2360-2361.
[5] 刘萍.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医学综述,2008,22(14):3454-3457.
[6] 阎涛. 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早期评价及治疗的试验研究[D]. 天津医科大学,2006.
[7] 何伯永,周广喜,阎涛.经颅磁刺激诱发运动诱发电位对脑梗死失语患者预后的早期评价[J].山东医药,2011,51(13):51-53.
[8] 阎涛,周广喜,翟犟,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皮层兴奋性变化的临床研究[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17-19.
[9] 郑安洁,程焱.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后运动康复中的应用[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7,15(10):749-752.
[10] 陈运平,梅元武,孙圣刚,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