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诱发电位监测在外科手术中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肌电方面的SCI文章

肌电方面的SCI文章

肌电方面的SCI文章中风引起的痉挛性轻瘫被认为会改变受损骨骼肌的结构。

肌肉结构的改变可能意味着被动机械性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力量传递和本体感觉反馈的改变。

这种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甚至加重运动障碍。

临床上,更好地了解被动肌肉特性脊髓损伤(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机器人康复已被证明是促进运动康复的有效疗法。

表面肌电图(EMG)是通过皮肤表面局部电位变化间接测量肌肉收缩力,提供了一个促进患者参与康复的机会,为机器人康复干预提供了新的方案。

肌电图触发的神经肌肉刺激已被证明是中风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

根据感觉运动整合理论,当患者产生高于某一阈值的肌肉活动时,如肌电图所检测到的,则对肌肉施加辅助性电刺激。

在这项工作中,提出了一个机器人康复系统,机器人协助取代电刺激。

通过同步有意识产生的肌电图与本体感觉反馈来增强运动学习。

中风引起的痉挛性轻瘫被认为会改变受损骨骼肌的结构。

肌肉结构的改变可能意味着被动机械性能的改变,从而导致力量传递和本体感觉反馈的改变。

这种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甚至加重运动障碍。

临床上,更好地了解被动肌肉特性脊髓损伤(SCI)是脊柱损伤最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

脊髓损伤不仅会给患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的严重伤害,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由于脊髓损伤所导致的社会经济损失,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一大课题。

机器人康复已被证明是促进运动康复的有效疗法。

表面肌电图(EMG)是通过皮肤表面局部电位变化间接测量肌肉收缩力,提供了一个促进患者参与康复的机会,为机器人康复干预提供了新的方案。

肌电图触发的神经肌肉刺激已被证明是中风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

术中肌电图监测在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中应用价值初探

术中肌电图监测在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中应用价值初探
刘 斌 王振 宇 林 国中 刘 彬 陈晓 东 孙 建 军
( 京 大 学 第 三 医 院神 经 外 科 , 京 10 9 ) 北 北 0 1 1
【 要 】 目的 摘
探 讨 术 中肌 电 图监 测 在 脊 髓 栓 系综 合 征 (e ee odsn rm ,T S 手 术 中 的 意 义 。 方 法 tt rdcr y do e C ) h
【 b tat A s c】 r
0 jcie T xlr tevleo i roeav l t 。rp i E )moi r gf te dsia cr het oepoe h au f n ap rtee c o ygahc( MG v t i er n oi rth r pnl od t n o e e
wa du tdi saj se mme itl.Ontef s p so eaied y, ainsd vlp dn u oo ia y fn t n h e f h m eec rdi 0 daey h rt otp rt a 4p t t e eo e e rlgc l su ci ;treo e w r ue n 1 i v e d o t

7 8・ 1 生 微剑 科杂 Nhomakorabea — —
2 1 年 01
第 1 1卷 第 8期
C i JMi lvS r, uut 0 1 V 11. o 8 hn n n ug A gs2 1 , o.1 N .
临 床 论 著

术中肌 电图监测在脊髓栓 系综 合征 手术 中 应 用价 值 初 探
【 键 词 】 脊 髓 栓 系综 合 征 ; 肌 电描 记 术 ; 神 经 外 科 手 术 关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2 R 5 . 文 献标 识 : A 文章 编 号 :0 9— 6 4 2 1 ) 8— 7 8— 3 10 6 0 (0 1 0 0 1 0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与脑功能保护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与脑功能保护

对神经外科医生的要求与建议
掌握电生理监测技术
神经外科医生应熟练掌握各种电生理监测技术,以便在手术中实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 态。
关注脑功能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神经外科医生应高度关注脑功能保护,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手术对脑功 能的损伤。
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神经外科医生应积极与其他相关学科专家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神经外科手术中电 生理监测与脑功能保护的发展。
拉和损伤。
术后脑功能恢复与随访
术后神经影像学检查
及时了解术后颅内情况,评估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术后神经电生理检查
通过脑电图、诱发电位等手段,评估患者术后脑功能恢复 情况。
康复训练与随访
根据患者术后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 长期随访,关注患者远期生活质量。
06
电生理监测与脑功能保护在神经外科
电生理监测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01
测技术了解 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为手 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术中监测
实时监测手术操作对神经 功能的影响,及时发现并 处理可能出现的神经功能 损伤。
术后评估
评估手术效果及神经功能 恢复情况,为患者预后和 康复治疗提供指导。
03
脑功能保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重要
02
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电生理监测技术
电生理监测技术概述
电生理监测定义
电生理监测是指通过记录和分析生物体电活动信号,以了解生理功能状态的一种 技术。
电生理监测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意义
神经外科手术中,电生理监测能够实时反映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判断手 术操作对神经功能的影响,从而指导手术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最大限度地保护脑 功能。
术中监测与操作

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实验研究

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实验研究

脊柱外科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实验研究施莺莺;柳青;黄晓虹;郑月焕;王晓宁【摘要】目的构建Sprague Dawley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急性和亚急性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与时间曲线图,分析损伤后的假阳性回升波.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T11脊髓损伤组(A组)和空白对照组(B组),采用诱发电位仪和BBB运动能力等级量表评分记录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SEP N20及P40波幅及潜伏期,了解脊髓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A组大鼠脊髓损伤后SEP波幅出现下降,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1),并与SEP监测结果相一致.结论本研究探讨脊柱外科手术中脊髓损伤后SEP波幅与时间变化曲线图,为排除假阴性假阳性结果提供数据依据,为手术医生提供更佳的手术安全环境.【期刊名称】《国际骨科学杂志》【年(卷),期】2014(035)003【总页数】3页(P209-211)【关键词】体感诱发电位;Sprague Dawley大鼠;脊髓损伤;实验研究【作者】施莺莺;柳青;黄晓虹;郑月焕;王晓宁【作者单位】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手术室【正文语种】中文脊髓损伤(SCI)指脊髓组织完全或不完全性损伤,可导致患者截瘫、四肢瘫甚至死亡。

每年发病率为4~6/10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1]。

脊髓损伤患者通常为脊柱结构破坏导致的压迫性损伤,因而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感诱发电位(SEP)作为多种感觉刺激或针对特定感觉接收器振动刺激等诱发的专一感受体,可以反映躯体感觉传导通路、脑干网状结构及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对于脊髓损伤程度、脊髓病变定位诊断、脊髓功能状态和疗效评估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因此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动态监测SEP对于临床医生判断手术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3]。

神经功能监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神经功能监护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利 用 本 体 感 觉 诱 发 电位 (S P 在 中 央 区 位 相 倒 置 的特 性 , SE ) 在
手 术 中 辨 别感 觉 和 运 动 皮 质 功能 区边 界 是 可 靠 、 用 的【。 实 1 4 1
24 直 接 皮 层 电刺 激 ( C S 脑 功 能 组 织 可 能 位 于 肿 瘤 内 . DE) 或 邻 近 被 肿 瘤 侵 袭 的脑 组 织 内 , 且肿 瘤 组 织 的 占位 效 应 常 而
常 情 况 下 , 流 强 度 以 2mA开 始 。 I 电 以 逐 渐 递 增 , 次 mA 每 刺 激 时 间 为 4s2次 刺 激之 间至 少 传 递 1 图 片 。任 意 位 置 , 张 不 要 连 续 刺 激 2次 以避 免 发 生 癫 痫 。 如 果 患 者 出现 命 名 错 误 , 数 中断 , 认 为 被刺 激 的 区域 是语 言 中枢 , 标 签 标 记 计 则 用 该 区域 , 续 检 查 下 一 个 区 域 。术 中 暴 露 整 个 皮 质 的 每 个 皮 继 质 区 ( ix m) 要进 行 测 试 ( 般 3次 ) 有 研究 认 为 , 5m 5r 均 n a 一 。 测 试 过 程 需 要 标 记 出 所 有 的 语 言 区 。 以 作 为 切 除 的 功 能 边 界 , 瘤 切 除 与 皮 质 下 刺 激 交 替 进 行 , 激 方 法 和 语 言 障 碍 肿 刺
推 移 邻 近 的 功 能 组 织 , 正 常 解 剖 关 系 发 生 变 化 , 中无 法 使 术 判 断 功 能 组 织 , 制 了胶 质 瘤 的切 除程 度 。 Ma hzk等【研 限 j ra c ’ 5 1 究 认 为术 中 皮 质 电 刺 激 可 定 位 并 保 留 肿 瘤 内 或 邻 近 的 功 能

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

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

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引言麻醉是外科手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在手术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疼痛、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肌松监测在麻醉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能够准确地监测到肌肉松弛状态,有助于医生在手术期间对麻醉的状态进行调节。

本研究旨在探讨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为医生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麻醉管理方案。

一、肌松监测的重要性肌松监测是麻醉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患者骨骼肌的松弛状态,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在手术期间,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肌肉松弛状态的调节,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肌松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肌肉松弛状态的变化,从而及时进行调整,保证手术安全。

二、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的特点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是指在外科手术中使用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相结合的一种麻醉方式。

这种麻醉方式相对于其他麻醉方式更加平稳,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同时也有较好的镇痛效果。

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三、肌松监测在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肌松监测在麻醉恢复期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麻醉恢复期,患者需要逐渐恢复意识和肌肉活动,肌松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了解患者的肌肉松弛状态,根据其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这有助于避免因肌肉松弛过度引起的呼吸循环系统的问题,从而保证患者在恢复期的安全。

四、临床应用情况在临床应用中,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也得到了不少医生和患者的认可。

通过对数百例手术患者的观察发现,肌松监测能够帮助医生及时调整肌肉松弛状态,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患者在术后的恢复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减少了术后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结论肌松监测在普通外科静吸复合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它能够帮助医生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进行麻醉管理,降低了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进 行 总结 , 分析 S E P监 护 在 腰 椎 手 术 中 的应 用 价值 及 其 对 预 后 的预 测作 用 。
1 资 料 与方 法
数 一 术 后 评 分 ~术 前 评 分 ; 术 后 改善 率 一( 术 后 评 分 一 术 前 评 j / y ) / ( 2 9 一术 前评 分 ) ×1 0 0 。术 后 改 善 率 1 0 0 % 为治 愈 ; > 6 O % o 为显效 ; 2 5 ~5 9 为有效 ; %2 5 为 无 效 。
摘要: [ 目的 ] 探 讨 动 态监 测 体 感 诱 发 电位 ( s o ma t o s e n s o r y —e v o k e d p o t e n t i a l , S E P ) 在 腰 椎 手 术 中的 临床 应 用 价 值 。[ 方 法] 对4 2例 腰 椎 管狭窄病人进行术 中 S E P动 态 监 测 , 术后 1周根 据 脊 髓 功 能评 分 ( J 0A) 改善情 况( 即术 后 改 善 率 ) 分为 两组, J 0A 术 后 改 善 率 > 6 O 为 A组( 2 5 例) , 术后改善率 处于 2 5 ~5 9 为 B组 ( 1 7 例) 。与 术 中 S E P波 幅值 改 变情 况进 行 比较 , 推断 S E P渡 幅 变化 幅 度 与J OA 术后 改 善 率 之 间 的 关 系。[ . 结果] 两组病人 S E P波 幅 变化 幅度 分 别 为 ( 3 2 3 . 1 2 ±2 3 3 . 8 8 ) / o 及( 1 O 。 . 6 7 ±l O 8 . 7 6 ) / o , 二 者 比 较 差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 一3 . 6 5 2 , P<O . 0 1 ) ; 通 过 双 变量 相 关 分析 , 得到 J OA 术 后 改 善 率 与 s E P 变 化 幅 度 存 在 明 显 的 正相 关 关 系( r 一 0 . 5 4 2 , P %O . 0 1 ) 。[ 结论 ] 腰椎手术 中 S E P波 幅 变化 幅度 可提 示 术后 临床 症 状 改 善 程 度 , 对 手 术 预 后 具有 预 测 和 警 示作 用 。

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骨科的运用

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在骨科的运用

离子迅速 内流 , 使细胞 内电位升高 , 最终变为“ 内正外负 ” , 这
就是动作 电位 。动作 电位 在肌 细胞 膜上传导 , 引起整个肌纤 维 的兴奋 , 产生肌 肉收缩 。肌 肉收缩和这些肌细胞 的电位变
化有十分密切的偶联关系 J 。 1 . 2 肌 电测量 方 式 的分类 根据 采 集 电极 和测量 仪 的不
于临床工作。 临床 医师通 过对表面肌 电图中的积分肌 电、 均方根振 幅、 平均振幅等统计特征进 行分析可 以达到评价 骨骼肌 功 能, 诊 断腕管综合征和评估神经 埙伤, 腰背痛 的肌 肉定位 , 以及指导恢复训练等 目的。
关键词 : 表面肌电; 骨科; 肌肉; 信号
中图分 类 号 : Q 4 4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6 9 4 8  ̄ 0 1 4 ) 0 4 — 0 4 4 4 — 0 3

l ; : 】 的皮肤表而 , 收集整块 肌肉的
活动而综 合计 算
j , J 数据 图…。表 而肌 电罔可 以检测 由于有效 刺激使 肌
细胞 内外 的电位改 变 引起 的细胞兴 奋变 化 , 从 而 评 价 肌 肉
功 能
应用于周围神经和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诊断 。然而 , 针电极
提取肌电信号时需要将电极插入肌 肉内, 会 给受 检者造成一 定程 度 的损 失 和感染 , 而且, 对 于整 块 肌 肉电 变化 的反 应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0 0 7 — 6 9 4 8 , 2 0 1 4 . 0 4 . 0 4 3
表 而j l 』 【 电网 ( s u r f a c e e l e c t m mv ( ) g r a p h y , s E MG) , 也称 动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电、诱发电位监测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对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82例,在分成a、b两组后,每组41例。

a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采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b组患者则是采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 b组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b组患者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患者发生显著降低。

结论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的效果非常理想,可以使患者手术治疗的肌肉松弛效果恰到好处。

【关键词】外科手术;肌电;诱发电位检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5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39-02
研究表明,近几年以来,肌电、诱发电位检测在临床外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在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以及一些会对神经功能产生影响的外科手术中为一种常规的检测手段。

肌电、诱发电位检测就是一种利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外科手术中对可能会诱发损伤的神经通路展开肌电、诱发电位检测,从而使神经保留率得以显著提高,最终实现改善患者预后效果的目的,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的目的,将我院收治的82例外科手术患者展开了分组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
了对比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在2009年8月——2011年8月间收治的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患者,抽取其中的82例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随机分成a、b两组后,每组41例。

在a组中有男23例,女18例,年龄19-72岁,平均(418±132)岁,b组中有男21例,女20例,年龄18-74岁,平均(423±141)岁。

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经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a、b两组,a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采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采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手术过程中并发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肌肉松弛程度等进行对比分析。

13 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得知,b组患者的肌肉松弛效果优良率较a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详见表1;b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a组患者高(p<005),详见表2;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并发症和不良
反应发生率较a组低(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当前对脊髓功能进行监测的主要方法有:①体感诱发电位(sep);
②术中唤醒试验(wuk);③运动诱发电位[1]。

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部分进行传导主要是利用皮质脑干束、cst等前外侧索下行,通过对该过程进行监测能够使脊髓前外侧以及神经根的状态得到反映,使运动功能所引起的损伤得到了避免[2]。

就算是运动诱发电位同样可以通过经颅的磁刺激予以引出,但是这些信号在手术室里记录进行使用还得不到保证,同时电刺激与磁刺激就应用方面来说前者要比后者更加的简单。

最近一段时间,在仅依靠静脉麻醉肌松药的选择方面,顺式阿曲库铵为使用广泛的中时效非去极化肌松药,该药的心血管稳定性同维库溴铵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起效快同样消除代谢也快并且对肝肾功能不会有依赖性,为脊柱外科进行麻醉的最佳选择[3]。

采用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监测与体感诱发电位相比会更早地对脊
髓损害进行显示并对运动功能作出直接反映使其主要优点,并且具有加大的电位反应信号,不用进行叠加。

在进行全麻术的过程中应用肌肉松弛药不会对体感诱发电位产生直接减损的作用,但是其对运动诱发电位却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肌松药对神经肌肉接头产生了阻滞,使其减少对神经兴奋产生反应的肌细胞,进而减小波幅严重时会出现记录困难的现象[4]。

总而言之,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肌电、诱发电位检测的效
果非常理想,能够使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肌肉松弛效果达到理想状态,使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得到显著提高,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一些并发症以及相应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毕成,丁惠强,刘南平脊髓型颈椎病手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回顾与进展[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13):399-400
[2] 温丽丽,林文前,招伟贤,等两种麻醉方式对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2):163-164
[3] 程震雷米芬太尼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摘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25(16):547-548
[4] 王巧恒,左明章,谢红雯,等麻醉深度与肌松程度对运动诱发电位影响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19(12):185-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