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馆

合集下载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

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观后感引言我参观了位于武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在这次参观中,我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英雄以及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分享我对于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

博物馆概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中山大道,馆内面积宽敞,展览内容详尽。

博物馆主要分为历史展厅、革命英雄纪念馆和临时展览馆三个部分。

其中历史展厅是博物馆最核心的展览内容,通过大量的图片、文物以及多媒体展示,生动地呈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博物馆参观体验在参观过程中,我首先进入了历史展厅。

展厅内墙上挂满了珍贵的历史图片,展示了当年中国社会的局势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展厅内的文物陈列也非常丰富,从军旗、军服到革命家的手迹,无一不见证着革命的艰辛和牺牲精神。

通过展厅内的多媒体展示,我了解到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也是推翻封建专制的重大事件。

该革命由中国国内外的革命领导人共同策划和推动,最终在辛亥年(公元1911年)爆发。

在我听到那首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不禁为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所感动。

在参观革命英雄纪念馆的过程中,我被展示的革命英雄们的事迹和形象所深深震撼。

他们包括了孙中山先生、黄兴先生等众多在辛亥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

他们奋不顾身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

他们的英勇事迹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也成为我学习的榜样。

最后,我参观了临时展览馆,展示了一些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献。

这些展品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在临时展览馆结束参观之后,我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总结与感想通过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对辛亥革命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革命领导人和革命英雄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历史的一页,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辛亥革命博物馆-Revolution-Museum--Wuhan---China

辛亥革命博物馆-Revolution-Museum--Wuhan---China
建筑外墙采用湖北产的红色砂岩,既暗示着革命的流血牺牲,又与红楼的建 筑色彩相得益彰,在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首义文化区和武昌老 城区的整体景观相和谐。
弘扬首义精神
运用建筑 语言体现 首义精神
建筑从整体造型上抽象地概括了辛亥革命的贡献,表达 出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意味。以“破土而出”的气势, 体现了求新求变、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
规划结构
按照资源整合、空间渗透的空间处理 手法,以“一心、一轴、三区”的规 划结构,来整合首义南轴线空间序列,
03 构建“座拥山水、背山面水”的景观
格局,凸现首义文化的重要地位。
一心——以博物馆、纪念碑为核心,突 显首义主题。
北区(纪念广场区) 中区(博物馆新馆区)
一轴——直线形态的时间轴 三区——北区(仪式空间)
祠 工程
能。

起义 门
楚望 台军 械库

空间布局 ——突出首义轴线的生态性
首义南轴线中轴对称布局,空间序列自 北向南依次为蛇山、红楼、首义文化 园、景观水池、纪念广场及纪念碑、 博物馆(新馆)、纪念公园、紫阳湖。 充分利用蛇山、紫阳湖良好的自然山
03 水条件,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进一
步恢复山水景观的自然生态特征。同 时,打开视线通廊,实现绿化景观向 城区渗透,形成了 “轴线——黄鹤 楼”、“轴线——蛇山炮台”两条景 观视廊,使整条首义南轴线更为突出。
按照《首义文化区规划设计方案》, 辛亥革命博物馆与首义南轴线规划用
01 地位于文化区首义板块内,为区域城
市轴线“首义人文主轴线”的中心。
空间布局
红楼
——突出首义轴线的纪念性
十八 星广 场
充分依托首义文化区周边相对集中的
首义历史遗迹和纪念物,深入挖掘首

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
总监察长室和各部稽查长室的设置则反映了当时革命党人良好的精神风范。首先我们从刘公说起,刘公是湖北襄阳人,出身于巨富之家,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孙中山组建的中国同盟会,并创办了另一个革命组织共进会。1910年回国,家里人交给他两万两银票,叫他去北京捐一个道台,也就是去买个官,但刘公将这笔巨款无偿捐给了武昌起义的指挥机关,用作购买枪械和起义的后勤保障经费。鉴于他资深革命党人的地位和为武昌起义做出的贡献,起义前在推选未来的政府成员时,刘公被推为政府总理。但最初组建的鄂军都督府中没有刘公的位置,有人就为他抱屈,刘公却不以为然,认为革命的目标已完成,应该让贤者执政,自己退居一旁进行监督就可以了。他“功成不居”的风范为大家钦佩,所以推举他为总监察长。
都督会客室和都督会议室是黎元洪在红楼活动的重要场所。1912年4月,孙中山先生访问武汉,曾在都督会客室会见过湖北军政界人士。
黎都督起居室是黎元洪任都督之初的住所。黎元洪(1864——1928) 字宋卿,是湖北黄陂人。今天汉口有一条黎黄陂路,就是纪念黎元洪的。黎元洪原来是清军第21混成协统领。为借重他的声望,武昌起义第二天,革命党人推举他作鄂军都督府都督,开始黎元洪态度强硬,不愿与革命党人合作,被安置在这间屋子里。他不吃不喝,象个“泥(黎)菩萨”。后来因为武汉三镇光复和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黎元洪转变了态度,同意出任都督。
在红楼后面,这组灰色的房子叫议员公所,是当年咨议局议员们生活起居场所。目前在复原维修之中,没有对外开放。 楼前是同心广场,寓意是“两岸一心,和平统一”。
1961年,红楼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的建设,我馆已成为纪念辛亥革命的标志性景点和全国有名的教育基地。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

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

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这场革命的推动者孙中山先生更是被誉为国父。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我来介绍一下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

位于广州市的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综合性历史博物馆,它建立的目的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展示革命发展历程,推广革命精神,教育人民群众,是广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

博物馆的总建筑面积高达20000平方米,分为革命纪念馆、孙中山铜像广场、图书馆等部分。

其中,革命纪念馆是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区域,展览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描述孙中山及其周围人物、辛亥革命的背景、革命理论、革命的爆发、各地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及为民族独立走向民主革命的新起点。

博物馆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文件资料、展品、场景以及模拟人物复原等形式,向观众全面地呈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脉络,让人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

除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还有众多的展馆供参观者参观。

其中,《一本通史》展馆展示了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到新中国成立的发展历程,是一座非常具有收藏价值的历史展览馆;《近代中国史料陈列室》展示了大量珍贵的近代史料和有关人物的器物、名著、证件、珍品等等,景象瑰丽、实用性很高;《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则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家庭历史以及珍贵的文物遗址和实物,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国父这位伟大的先驱。

此外,博物馆还有一本名为《辛亥革命》的展览画册,该画册以图文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革命英雄、救亡图存的志士们以及海内外传播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等,非常精美,让人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是一座非常值得去参观的博物馆,它不仅仅是一座记录历史的场所,更是一座有着深刻历史教育意义的文化教育场所,有机会去广州的朋友们不妨去看一看。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崇敬和好奇的心情,走进了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

刚到博物馆门口,那庄严而宏伟的建筑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震撼。

它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吸引着我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浮雕,上面刻画着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人物和重要场景。

那栩栩如生的画面,瞬间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百年前的武汉。

展厅里陈列着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还有那一段段详实的文字介绍,都在向我展示着辛亥革命的艰辛历程。

我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他那坚定的眼神中透露出对国家未来的无限期望。

在他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志士为了推翻封建帝制,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他们的英勇事迹让我心生敬佩。

其中,有一个展示区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关于武昌起义前夕的准备工作。

起义军们秘密地策划着行动,制作武器,传递情报。

我看到了他们手写的信件,那歪歪扭扭的字迹里,饱含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还有那些粗糙的武器,虽然简陋,但却凝聚着起义军们的勇气和决心。

我想象着在那个紧张的夜晚,起义军们悄悄地集结,心中怀揣着对自由和民主的向往。

当第一声枪响划破夜空,他们毫不犹豫地冲向敌人,那种无畏的精神让我热血沸腾。

在另一个展区,我看到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破旧的房屋,简陋的衣物,还有那一张张充满苦难的脸庞。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辛亥革命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为了让广大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模拟的街头场景。

那里有古老的店铺,忙碌的行人,还有街头的叫卖声。

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的喧嚣和热闹,也能体会到在这平凡的生活背后,隐藏着的社会变革的力量。

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革命者的遗物,有他们穿过的衣物,用过的书籍。

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承载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我不禁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怎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不息的呢?当我走到最后一个展厅,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繁荣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

辛亥革命博物馆游记

辛亥革命博物馆游记

辛亥革命博物馆游记
《辛亥革命博物馆游记》
嘿,朋友们!今天我去了一个超棒的地方——辛亥革命博物馆。

一走进博物馆的大门,哇塞,感觉就像穿越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里面的展览品那叫一个丰富啊,什么老照片啦、文物啦,一下子就把我带进了历史的长河里。

我在那里面东瞧瞧西看看,看到了好多以前都不知道的事儿。

比如说那些革命先辈们是怎么为了理想奋斗的,他们可真是太勇敢啦!还有各种各样的武器,我就在想啊,那时候拿着这些家伙事儿去战斗,得多刺激呀!
博物馆的布置也特别有意思,有的地方弄得跟真的场景似的,我感觉自己好像就站在那个时代的街头呢。

走着走着,我仿佛能听到当年人们的呼喊声和脚步声。

逛着逛着,我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小细节,就像有些文物上面的小划痕,好像在诉说着它们经历过的故事。

我都能想象出它们当年经历过怎样的风风雨雨。

不知不觉就逛了好长时间,等我出来的时候,还觉得意犹未尽呢。

哎呀呀,这次的辛亥革命博物馆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就好像我也跟着那些革命先辈们走了一遭,感受到了他们的热血和激情。

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来好好逛逛,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呢!
怎么样,听我这么一说,你们是不是也想来辛亥革命博物馆看看啦?快来吧,保证让你们也有一番特别的体验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观后感今年,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武汉的辛亥革命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坐落在革命老街的核心地带,承载着辛亥革命的光辉历史。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那段宏伟而激荡的历史,也领悟到了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独立和民主奋斗的伟大精神。

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型油画,描绘着武昌起义的壮丽景象。

这里,我了解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鲜血的烙印重铸了民族的骨骼,也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在一系列的历史文物和图片陈设中,我看到了众多无名英雄的身影和英勇事迹。

博物馆内的一间展厅,展示着当时爆发的武昌起义及其后续的活动。

透过展品,我仿佛听到了那里激昂的口号声和热血的流动。

黄兴、宋教仁、孙中山等一代伟人所率领的炮声轰鸣,让我激动不已。

他们宣告了辛亥革命的启示,团结了全国人民向着共同目标前进。

除了历史的陈述,博物馆还注重展示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我看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服饰、生活用品、工具等等。

这些实物展示了那个年代里人们的贫困和艰辛,也让我对他们的勇气和奉献心生敬意。

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历史对于我们的启示。

辛亥革命是为了追求人民的幸福和自由,是中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一个缩影。

这场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揭示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它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价值。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一个能够让人深思的地方。

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历史上动荡年代的痕迹,也感受到了先辈们为了民族解放所做出的牺牲和努力。

他们的事迹让我深感自豪和自责,自豪于他们拿起武器奋勇杀敌的英姿,自责于自己对历史的无知和对国家大事的冷漠。

走出博物馆,我在心中立下了誓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当传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的精神。

他们为了民族的利益不怕牺牲,为了民主的追求持之以恒。

我应当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为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意义。

辛亥革命博物馆解

辛亥革命博物馆解
辛亥革命博物馆解析
1.简介 2.周边环境 3.建筑本体 4.功能分区 5.流线分析 6.小结反思
辛亥革命博物馆解析
简介: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00
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首义广场南侧, 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 碑、烈士祠牌坊等串联成首义广场炫目的文化符号。 总建筑面积:22138平方米 地上面积:15984平方米 地下面积:6154平方米 完成时间:2008年设计,2011年竣工
辛亥革命博物馆



周边环境:
1.从城市及景观视线着手,形成了黄鹤楼与
蛇山炮台正三角形构图的景观视廊。正三角 形本身就被赋予向上、进取的意味,与辛亥 革命的精神相对应。 2.面对红楼的北面局部内收,与U字形的红楼 形体在空间上形成围合、在形式上产生对话关 系,体现百年前后历史的呼应与对位。

辛亥革命博物馆

地下一层、一层平面
辛亥革命博物馆

二层平面:
辛亥革命博物馆

三层平面:
辛亥革命博物馆

流线分析:
总平面体分析
辛亥革命博物馆来自内部流线辛亥革命博物馆

建筑本体
1.外形独特,高台大屋顶的架构彰显中国建筑“双 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质;几何形向上升腾 的外墙意象颂扬了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三角形的 建筑母题,赋予建筑进取、创新的意味,寓意武昌 首义胜利。 2.外墙利用自然雕琢、风化的纹理,创造出建筑 “破土而出、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营造出凝重 的历史纪念氛围。与周边蛇山、红楼及武昌老城区 景观协调共存。 3.外墙采用红色,基座采用黑色,“红”与“黑” 两色的对比,不仅反映了辛亥革命博物馆所表达的 “革命”与“黑暗”的对应,也体现了楚国建筑 “红”与“黑”的基调。红色的主基调与红楼的色 彩协调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身长在武汉这座有很多红色革命景点的城市,可是我却还没参观过其中任何一个,直至前天,才终于有幸参观了武汉的一个著名的革命纪念馆——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

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

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

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

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武汉在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武昌首义。

它除了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将中国引入世界近代文明的轨道之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场革命,为无产阶级首次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准备了条件,甚至可以说,没有这场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诞生。

中国***的创始人,几乎都参加过这场革命,有些还是革命的领导人与中坚。

武汉因为与这场革命的血肉关系而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

始于武昌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打响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枪,光复武昌,赢得全国响应,给封建**制度以致命的一击,最终成功**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得中国的历史得以发展前进,翻开新的一页。

其次,辛亥革命**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由于这场革命,使得当时的中国没有一个如之前的清王朝那样能控制全局的统治阶级,从而使侵华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为中国今后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再次,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虽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最终也没有完全彻底的取得成功,但是革命先辈们的浴血奋战并没有白费,至少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

因此,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辉煌成果,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成就,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将会永远在于史册,激励国人继续前进,激励国家繁荣富强!今天我们全班同学来到了那以前只在书上见过,听老师说过的革命圣地——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绵延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我们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亲身亲身感受了那革命的气息,去与历史真正的“零”距离接触。

还未走进博物馆,就可以看到由红色砖砌的鄂军都督府,它庄严宏伟的气势立刻吸引了每个人的目光,在解说员的陪同下,我们先后参观了传达员室,外交部,都督会客与会议室,黎元洪起居室等十余间古色古香的房屋,然后就去参观辛亥革命的壁画,在墙壁四周都陈列有关辛亥革命的画,同学们在仔细看着,想象着,解说员了也就一旁不停地叙说着,不仅如此,我们还见到了先烈们的部分遗物与手迹,还有战斗时的血衣,大炮,刀等战斗工具。

最后,在孙中山的题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顺之者则昌,逆之则亡”。

结束了参观,每个人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而博物馆的一切却永驻每个人心中。

历史,那是属于过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但未来与现在相比之下却更加重要。

未来,是属于当代大学生的,未来的历史的乐章由我们去谱写,如何才能写好呢?那就是我们现在应努力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增强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做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去报效祖国,投身社会。

未来是美好的,是更加辉煌灿烂的。

为了自己、祖国的明天,我们要从现在起,从此时起把握机遇,创造辉煌,明天一定是我们的!辛亥十八景,包括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孙中山铜像、起义门、楚望台、首义英雄烈士雕像、抱冰堂、蛇山炮台等辛亥革命遗迹,以及首义南轴线景观、楚望台遗址公园、辛亥百年纪念碑林等旅游景区(点)。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很多游客前往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的起义门、楚望台等辛亥十八景景点旅游参观,提前感受武汉那段辛亥往事。

2011年10月6日,我有幸到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参观,深受教育,感想深刻。

原辛亥革命历史博物馆又称“红楼”,是鄂军都督府办公地。

2002年成立博物馆并挂牌。

辛亥革命博物馆全称为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也称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馆址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也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等,俗称红楼。

2011年10月6日,就在红楼对面,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将正式开展了,新馆就如一艘气势磅礴的飞船横空出世,气势恢弘。

它的平面…V”型,寓意胜利,向上的尖,寓意勇往直前,锐意进取,敢为人先。

其建筑方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手法,除了有“双坡屋顶”和飞檐翘角的特色,还能看到红色几何形拼出的“破土而出”意象,颂扬敢为人先的首义精神。

博物馆外墙采用“楚国红”颜料,庄严肃穆。

馆内设置了四项主要功能;辛亥革命历史展览、辛亥革命文物存储、武汉近代史研究及学术交流以及综合服务。

如此雄伟壮观的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必将成为中国人民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体现武汉精神的新的城市景观。

一踏入进辛亥革命博物馆,我就被震撼住了,浮雕、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拉开崭新帷幕。

由一楼进入“晚清中国”部分,将看到“南京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等一排硕大的昔日“不平等条约”名称,以雕刻的形式在整面墙体呈现。

展览由此开始,通过浮雕、壁画、微缩景观、人物雕塑、图片、多媒体等,再现一部厚重的辛亥百年史。

在序厅和五个展厅参观,常常被声光电结合的陈列方式、精彩新鲜创意十足的技术和艺术亮点所震撼,“身临其境”地重温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

穿行在序厅和5个展厅,我的思绪在历史长河中最亮丽耀眼的这一段停顿逗留。

在辛亥革命中,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主共和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奋不顾身、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大义凛然。

诚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这种精神可以“惊天地、泣鬼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一幕幕辛亥革命的人物、场景、事件,展示了历史的惊魂时刻和精彩瞬间,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人真切缅怀辛亥革命的志士仁人,先驱们为振兴中华、不怕牺牲、忧国忧民、敢为人先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以及武昌首义的伟大壮举,历史将永远铭记,我们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居民也将永远铭记。

而《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展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为支撑,文物与场景并重,运用陈列展示技术和艺术语言,充分吸收上海世博会的技术与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使人耳目一新。

陈列中,可见大量的微缩景观,让人感觉仿佛进入百年前的武昌街景。

尤其惊叹的是多媒体呈现首义之夜之场景,让参观者看到“起义士兵”的走动,听到他们在“干大事”之前的窃窃私语。

还有用沙盘再现的旧武昌城全景,并用多媒体展现首义之战全过程。

让人感觉一脚踏入沉重的历史。

归纳起来,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共有八大看点,下略为大家表述一二。

一,国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序厅内,中国室内最大壁雕《共和之基》扑面而来,武昌首义志士们前仆后继,耳边似乎能听到他们疾行的脚步声……整座雕塑呈“V”字型走向,以浮雕结合圆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起义背景、武昌首义、创建共和三部分,涵盖“同盟会的成立”、“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等元素。

其中表现武昌首义的雕塑部分,起义的士兵队伍从浅浮雕、高浮雕到圆雕,逐渐推进,首尾呼应,既突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又体现出首义中的民众力量。

二.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步入第一展厅,两面条约墙向头顶压来,《南京条约》等12个不平等条约压得人喘不过气,条约墙尽头是被列强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晚清时局图》,满清帝国大厦将倾,人民在夹缝中求生存。

第一展厅后面展示戊戌政变后,1900年,唐才常、秦力山等在汉口组织自立军,预定8月9日在鄂、徽、赣、湘同时起兵,拥护光绪皇帝重新当政,但因经费不济、未能统一行动而失败。

自立军起事失败后,唐才常被捕于汉口,并在1900年8月22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

“唐才常汉口被捕”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唐被绳索反手捆绑,在紫阳湖畔的草木间不屈地瞻望远方,慷慨激昂的就义蜡像栩栩如生。

而秦力山在日本结识孙中山,转而投身革命,展厅中有1901年孙中山与秦力山等在日本东京的合影。

三.“孙中山赴檀香山”复原场景,这是根据孙中山自述“十三岁随母往夏威夷岛,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而以真人比例还原的场景。

1878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从香港前往夏威夷檀香山,开始求学、行医、开创革命事业的历程。

“孙中山赴檀香山”历史事件复原场景中,站立的少年孙中山和端坐着的母亲在轮船上,凝神远眺大海,船下沿有灯光闪耀,声光电融合,颇有波光粼粼的效果。

1894年11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创建兴中会,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四.同盟会誓词写在天幕上,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

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被确定为同盟会纲领。

展览按比例复原了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时的会址,头顶上的“星空”以世界地图为底,同盟会各分部的地点群星闪耀。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誓词十六字纲领,一笔一画写在天幕上,直入民心。

展厅中有孙中山与布鲁塞尔中国留学生石瑛、马君武等人的合影,以及孙中山与芝加哥同盟会员黄三德等人的合照。

在展厅中间最为特别的是有一个大圆台,盘面上是展示长江把武汉分成三镇的近代工业的地图和面貌,手一触摸,地图、图片、文字介绍就显现在眼前,如汉阳铁厂、武昌造币局等,非常直观便利。

五.“花园山聚会”镶嵌在墙内,进入第三展厅,仿佛进入了武昌城内小巷,耳边传来一阵阵狗吠声和蛐蛐叫,暗夜黑影里弥漫着重重杀机,“花园山聚会”微缩场景镶嵌在墙内玻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