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意境说和。。。

合集下载

诗词名篇静夜思的意境描绘与韵律分析

诗词名篇静夜思的意境描绘与韵律分析

诗词名篇静夜思的意境描绘与韵律分析静夜思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名篇诗词,即使时过境迁,但其深邃的意境与优美的韵律依然令人着迷。

本文将对《静夜思》的意境描绘与韵律分析进行探讨。

《静夜思》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夜晚画面。

首先要说的是《静夜思》的意境描绘。

整首诗以夜色为背景,开始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绘明亮的月光和地上似霜的景象,创造出一种肃穆、安静的氛围。

这样的描写既让读者感受到了夜晚的寂静,又暗示了夜晚的寒冷。

接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诗人仰望明月和低头默思故乡,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整首诗运用了简练而深刻的语言,通过精准的描写和情感的营造,使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诗人在寂静夜晚中思乡的内心独白,同时也让读者在思索之中感悟到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接下来是对《静夜思》的韵律分析。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四个字,用字简练,韵脚清晰,读起来流畅自然。

在韵律方面,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采用了AABB的韵脚形式,增加了整首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诗人巧妙地将“望”和“低”的音韵进行了呼应,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美。

整首诗的韵律流畅自然,字字句句都很好地符合了五言绝句的格律要求,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精准,并且读起来节奏感十足。

总的来说,《静夜思》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夜晚画面。

韵律方面,诗人运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清晰的韵脚和流畅的节奏,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律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韵律之美,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让人陶醉其中。

诗词名篇《静夜思》的意境描绘与韵律分析到此结束。

通过深入剖析,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了这首诗的独特之处,也体会到了诗歌在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上的独特力量。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

试析意境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摘要:意境源自中国,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演变,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崎。

本文旨在简单的梳理意境理论在中国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展示意境理论发展的独特脉络。

关键词:;意境起源发展意境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发源于老子的“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同时贯穿于中国美学史的各个分期,直至唐代美学家提出“境”这个范畴标志着意境说的真正诞生。

王国维在传统意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对传统意境理论有所继续,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意境理论做了发展,剖析。

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端到中国古典美学的展开总结,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

中国古代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论的成熟、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及其终结等几个阶段。

在此,我首先探讨的是意境学说的萌芽到意境论的成熟这个历史阶段,即从先秦到唐代《二十四诗品》以前的意境理论。

意境学说在先秦时期已经萌芽。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诞生,而它的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美学,庄子美学。

老子美学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体系的发端,其主要思想是“道—气—象”三个互相连接的范畴。

在老子的眼中,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也就是“气”。

如果脱离“道”、“气”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变得毫无生气了。

[1]庄子继续并发展了这个思想,庄子的“言不尽意”说以及“诗六义”(风、赋、比、兴、雅、颂)说等可以看作是意境学说萌芽的标志。

并提出“象罔”,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象罔是有形和无形,境相与罔幻的完美结合。

[2]这些片断式的言说从“意”与“象”、“言”与“意”辩证关系的讨论以及“风”、“比”、“兴”等艺术手法的阐释方面初步探讨了“意”、“象”、“言”关系以及创造手法问题,为意境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魏六朝时期,意境学说进入文艺研究领域。

陆机、刘勰、钟嵘等文学理论家对情物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铸成了“意象”这个词,并且对审美意象做了很重要的分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

“意境”说的形成及内涵作者:黎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13期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经历了孕育、形成与不断发展的时期。

本文从不同时期的发展入手,简要论述了“意境”说的缘起与不断发展的过程,探讨了“意境”说的内涵。

关键词:意境意象审美内涵“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复杂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是意境的孕育时期;唐宋时期是意境的提出和形成时期;明代至近代为意境的发展时期。

下面谈谈意境的形成过程并从中概括意境的内涵。

一、“意境”说的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美学意义上的意境范畴还未出现,可以说是意境说的孕育期。

首先,先秦时期,言意之辩呈现出两条思路:一是以《易传·系辞》中主张的言—象—意:“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认为象比言更能表达主体情绪,立象是为了尽意。

二是以老庄为代表所主张的言-意。

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认为只有超越了“有限”的束缚,才能把握“无限”。

这时的言意之辩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的思考,但它是后世文学文论中重视内心体验这一传统的滥觞。

从哲学“意象”发展到审美“意象”,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转折点,而刘勰的“意象论”则完成了这种转换。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把庄子的“得意忘言”发挥为“得意忘象”,同时更深一层地对“意”“象”关系作了探讨。

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他的这种探讨对“象”转化成“意象”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因为陆机、刘勰、钟嵘等大文论家对相关内容的论述,意境已经取得了意象、隐秀、风骨等众多规定性,内涵大大丰富。

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

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

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王昌龄意境说的佛学解王昌龄意境说是什么呢?王昌龄意境说主要体现在哪里?中华古代诗学史上影响深巨的“意境”这一范畴,是唐代王昌龄《诗格》关于“诗有三境”说中首先提出的。

如欲探寻“意境”深微的哲学、美学本涵,必须从解读其“诗有三境”说进入。

《诗格》云: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

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关于这一“诗有三境”说的著名论述,学界见仁见智,分歧颇大。

笔者认为,王昌龄所言“物境”、“情境”与“意境”的“诗有三境”说,指的是中国诗歌的三种审美心理、品格与境界,而作为第三种品格与境界的“意境”,主要是对于禅诗而言的。

就“意境”的哲学、美学之本体而言,在无与空之际,是一种从“无”趋转于“空”、又沾溉于“无”的“元美”“境界”,一种消解了“物境”(物累)、“情境”(情累)之无善无恶、无悲无喜、无染无净、无死无生的空灵之境。

限于篇幅,本文解读“意境”及“诗有三境”,不准备从道家之“无”谈起。

仅将本文的阐解与研究,集中在有关佛学方面。

认为欲解“诗有三境”之义,从解读佛学“境”、“意”与“三识性”入手,是个可行的思路。

“三识性”:佛教境界的三品格、三层次先略说佛教所谓“境”。

在佛学中,境是一个重要范畴。

何谓境?心识所游履、攀缘谓之境。

这不同于时空意义上实在的物理之境。

实相、妙智内证于心田,谓之法境;色(一切事物现象)为五识、五根所游履、攀缘谓之色境。

《俱舍颂疏》卷一云,“色等五境为境性,是境界故。

眼等五根各有境性,有境界故。

”此所言境界,是低层次、低品位的。

境界(境),指心识悟禅、度佛之程度与品格。

境界自有高下,佛禅以圆境、究竟为极致。

《无量寿经》卷上云,“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入楞伽经》卷九称,“我弃内证智,妄觉非境界。

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

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

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唐诗更是卓越非凡,至今传颂不衰。

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禁为之倾倒。

下面我们就深入探讨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

一、唐代诗词的特点1、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唐代诗词以语言简练为主要特点,诗歌中的字字珠玑,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艺术性和想象力也是唐代诗词的显著特征,每一句话都有其深层的含义和寓意。

例如,《静夜思》中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用简洁的语言令人产生强烈的感受。

2、婉转动人、意境优美唐代诗词以婉转动人作为其特点之一,充满弦外之音,谴词含蓄。

在诗歌表达上,意境优美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较多的个别词汇和形象化的表述,使唐代诗歌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登高》中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将自然风光和文学意境融合起来了,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多样化的题材、情感深刻唐代诗歌的题材和情感极为丰富,设计面广、丰富多彩。

作品中涉及到自然、人生、思念等各个方面,从而丰富了其艺术性。

例如,《长恨歌》中的故事情节就十分感人。

它依托杨贵妃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饱满的情感,使得读者在精神上也有所启迪。

二、唐代诗词的风格分析1、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融合在唐代诗歌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达到了最为崇高的境界,有着互补的作用。

儒家的诗歌风格以忠孝为主,与道家亦温亦婉且有点深沉的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儒道合一的高妙境界。

2、对现实的直观描绘与想象的豪放表达唐代诗歌的写实刻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历史景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

与此同时,唐代诗歌的想象性也很强,对未来的预测和对美好境界的憧憬,也充斥其中。

3、修辞艺术与意象美学的协调发展唐代诗歌对词汇、形式和结构都有着偏向和倾向。

修辞手法十分灵活,意象也极为丰富。

强烈的话语气氛和对美的追求,注定了唐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意象美学价值。

唐诗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唐诗的韵律和意境分析

唐诗的韵律和意境分析唐诗作为中华优秀的文化瑰宝,其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意境,使得它们在千年之后依然荡气回肠,令人陶醉。

本文将分析唐诗的韵律和意境,探究其诗意的来源和创作技巧。

一、唐诗的韵律唐诗的韵律,在整体上呈现出清晰和谐的节奏感,不论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还是七言律诗,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律体系。

五言绝句的韵律尤为明显,一般为AABB或ABAB,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诗的韵律来源于古代“韵律学”,即音韵、律吕等相关理论。

唐代诗人在善于吸取古代音韵理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编了这些原本比较僵化的制度,从而在诗歌创造中赋予了韵律的灵魂,使得唐诗的诗歌韵律清晰、和谐,更接近于自然语言。

二、唐诗的意境唐诗的意境丰富而深刻,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文化涵盖了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

唐诗即是这一文化时期中最高表现形式之一,其意境具有时代感、审美感和思想感。

首先,唐诗的意境具有时代感。

唐代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大量的诗歌作品反映了社会变迁、战争、动乱等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歌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惨烈和生命的脆弱,表现了对时代更深入的反思。

其次,唐诗的意境具有审美感。

唐诗的写作涉及到人类生活、自然风光、社会风情等众多元素,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美好事物的赞美、讴歌和高度评价。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凭栏千里目,流水一何澹。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诗歌通过艺术化的修辞手法,表达出图景美的主题,展现了人们高度评价和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感受,描绘了一个宜人的自然与人文世界。

最后,唐诗的意境具有思想感。

唐代知识分子文化话语的特点是既重视思想内容,又整体把握和表现。

唐诗的创作方式既需要灵感,又需要扎实的文化知识作支撑,其思想内涵时而婉约、时而刚毅、时而悲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价值和社会关怀。

唐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唐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唐代文学中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唐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时期,其文学读后感深厚,对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学遗产。

唐代文学艺术特色丰富多彩,表现手法也非常多元化。

以下从唐代文学的韵律、意境和叙事技巧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一、韵律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唐代的文学以诗歌为主,体裁广泛,韵律尤为讲究。

唐代诗歌的韵律音韵格律多样,且自成一体系,影响深远。

其韵律的艺术特色在于富有音韵美感,表现手法则是以声韵音律为基础,注重把握语言的美感和感觉效果,注重前后音节的押韵、延展、断续等巧妙处理,使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得以充分体现。

例如,杜甫《登高士》中的“羽翼四凌空,跃马超骧迥。

从升耸宝鸟,俯见长安城。

街巷随马断,归来景不同。

卷甲展羽翼,倚天横北风。

”,诗句自然流畅,平仄对仗得体,字字句句皆有音韵美感,令人读来如同行云流水。

二、意境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唐代文学以唯美主义独树一帜。

既受到佛教美学、道教哲学、儒家人性观等方面的影响,又积淀了中国古代文化、风俗的精华。

这使得唐代文学中充满了清新淡雅的意境,其中诗歌更是以表现清新自然、浪漫柔婉为美学追求。

其艺术特色在于富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意境,表现手法则是通过简约、含蓄、意象的运用,创造出具有思想深度的美学价值。

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清新的小草、燃烧不尽的野火、春天吹来的风,这些形象象征着时间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把送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叙事技巧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唐代文学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超,多以状物叙事、写人叙事为主,其中更以状物为多。

其艺术特色在于富有创意的构思、布局及详略得当的刻画,表现手法则是通过描述景物之美、人物之貌,表现出对人性、世态、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和社会批判意义。

例如刘禹锡《陋巷重门》中的“人知廊庙旧,春色故园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思想渊源上是与传统佛、道两家的观念影响分不开的。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意境的概念形成,也体现在意境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观照方式中。

但是,从结构研究的角度和成果来看,意境中所包含的“物”、“象”、“境”、“观”的审美层次,却可以从其他民族的艺术实践与审美经验中找到类似的结构;这表明,意境可以作为一种具有古、今、中、外普遍通约性的美学范畴,获得一般性工具意义上的现代转换与整合。

摘要:意境是我国古代诗学理论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的发展构成了审美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

我国古代的“意境”理论在先秦时期既已萌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特别是在唐代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意境审美趣味情景交融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文艺理论中,意境即主观情感与客观外物相融合所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它不仅要求作者对外物之美有独特的感受,更要用毫不雕琢的语言将这种美表现出来。

六朝时期关于“言意”关系的探讨以及“滋味说”等理论已经隐约反映出这种审美趣味,可以说包含着“意境说”的萌芽。

佛学思想的传人对意境理论的形成有直接启迪作用,把佛学“境”的概念引入诗学始于唐代。

《佛学大辞典》有言:“心之所游履攀援者,谓之境”,这恰与中国古代的诗学创作及诗学批评相一致,而禅宗宁静恬淡的世界观无疑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意境理论的形成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的一次理论上的总结。

我国早期诗歌往往直接抒情、叙事,对景色的描写不是很多。

《诗经》中也写景,但写景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起兴,所以对诗歌景色描写不多,且写景也不是主要目的;到了魏晋时期,诗人写景往往直叙其事,很少特意把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尤其是不注重景物描写的韵味;南北朝时期,诗人开始注重把景物作为诗歌描写的主要内容,而且描写的相当细腻。

最杰出的代表是写作山水诗的谢灵运,不过“有佳句而无佳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更多着眼于细腻的描写景物的外貌,往往前一半写景,后一半抒情言志,没有构造出圆融统一的境界。

但谢灵运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人毕竟把景物描写的水平提高了,为唐诗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盛唐时期,诗歌作品往往是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融入情思,注重创造情景交融的完美境界。

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本身在实践上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实践成果;到了中唐时期,诗僧皎然运用佛学的概念对意境有了明确的概括……这些创作实践都为唐代意境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诗歌实践的不断发展,情景交融的境界在唐诗创作中有着不断的体现和完善。

盛唐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了“兴象”的说法,并以“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来评诗,这是诗歌意境理论在唐代发展的早期阶段。

所谓兴象,是指自然景物和诗人由此触发的感受的结合,是超出自然景物的“常境”的。

殷璠的诗论标志着唐代抒情写景的诗歌在过去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并在文学批评方面获得相应的反映。

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到了意境的概念,是意境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在诗歌创作中意和境应该是密切结合的。

首先是意,但意是要和外境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应该在思索的状态下令境生,让艺术想象活跃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有好的作品。

他在论作家形象创造说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他对意境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讨论,为意境说在唐代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关于意境,论述比较系统明确的是诗僧皎然的《诗式》。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荃空”明确谈到诗中感情的表达源于诗境。

这个情是情景交融的,是情和境的结合体,这就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意境。

《诗式》中还提到了“缘境不尽曰情。

”表达了诗歌通过境来抒发感情,而且这种抒发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通过这两条表述,皎然对情和境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

此外,皎然还提到了取境问题--意境的创造。

强调要由苦思到达自然,把构思的艰险和表现的从容自然完美结合,使作品形成一种无雕琢痕迹的自然的意境。

皎然以诗僧独到的眼光,从佛教的境界说中得到启发,强调借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这些论述是后世意境理论总结的重要资源,奠定了中国诗歌理论上的“意境说”的基础。

到了中唐,刘禹锡对意境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进一步发展了王维关于“皆出常境”的观点。

他在《董武陵集序》提出“境生象外,故精而寡和”,指明境是意中之境,而不仅仅是“景”和“象”。

将“境”与“象外”联系言之,刘禹锡是第一次。

另外,刘禹锡论意境也受到禅宗境界说的影响,往往把诗和禅相提并论,使我们看到中唐时期意境说与禅宗学说的深刻联系。

“境生象外”是意境理论发展的一个新起点,直接启发了后人。

意境理论到晚唐司空图臻于成熟,他在前人基础上明确解释了意境的构成,对意境的美学特征作了理论的概括。

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诗歌的韵味问题。

他以食物的咸酸为喻,强调应该“味在咸酸之外”,要有诗歌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古典诗歌真正的意境和醇美之处,不在于它所描绘的具体景象,而在于景象和景象组合后所体会到的意境。

正如滋味体现在咸,酸与其他味道组合后人所感受到的醇美。

这里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就是诗歌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又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他认为玉的美就在于若有若无之间,而“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是实象,是有形的,具体的;后面的象是虚象,是无形的,想象的。

诗歌所要表现的就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借助象征、暗示,创造无形的更为广阔的艺术境界。

在《与王驾评诗书》中,他对这种意境作了进一步概括,提出了“思与境偕”的观点,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客观的外界景物相结合,情景交融,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意境的作品。

司空图在刘勰、钟嵘等前人言论的基础上,把意境问题说得更为具体深入。

他单纯的去谈意境,并把韵味和含蓄强调成为诗歌的首要艺术特征,而且融合了他的《二十四诗品》加以表述,在具体的评论诗歌的时候也用意境来进行评论,形成了较有系统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由以上论述可知,唐代意境理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可以说意境理论的形成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的一次理论上的总结。

参考文献:发表论文网[1]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2]周颐《蕙风词话·人间词话》[3]陈良运《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韵味”包括三个基本观点:韵外之致,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摘要】“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

是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

韵味的实现要求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努力追求诗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阅读诗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领悟和创造。

韵味的实现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韵味”说对后世古典诗歌接受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司空图;韵味;醇美;意境一中国文论在对诗歌“味”的探讨中,南朝钟嵘在《诗品》里提出了“滋味”说,所谓“滋味”,是指诗歌形象鲜明,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钟嵘明确标举“滋味”为论诗标准。

他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赋、比、兴并重,兼备风力辞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这一说法接触和论及了诗歌创作中如何超越表层题材而追求更深远的意味问题,但论述都不够全面,对二者关系的阐释也不够深入。

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唐代的司空图,他提出的“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说法,后世又称之为“韵味”说,是司空图最为著名的论诗主张。

而事实上,这也正是司空图所认为的诗歌创作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诗歌创作和批评的主要原则。

司空图是一位一心一意沉醉于大自然的具有道家风范的诗人,毕其一生之功致力于诗歌研究。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应着眼于意境的创造,而对诗歌意境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诗歌韵味的强调上。

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

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 司空图强调诗歌要有“味外之味”,“韵外之旨”。

他所说的“韵”指的是清澄淡远的风格,是一种柔美的情韵。

这种思想可以从《二十四诗品》中特别是崇尚冲淡、清远的风格得到印证。

他所提出的“韵味”说与前人所提出的“韵”、“味”的明显不同在于它不是一般的要求有“韵”、有“味”,而是明确要求“韵”、“味”之外的深层含蕴。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主要是发展他的“韵味”说的。

在这里,他把诗歌的风格、语体分为24种,即“雄浑”、“冲淡”、“纤侬”、“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这24种风格,有的侧重于思想内容,有的侧重于创作技巧,荟萃了各种美学品格,总结了审美特点,使对诗歌的研究进了一步,表现出司空图对诗歌风格的细致体味和鉴别。

表面上看来,这些风格各不同,既有冲淡、含蓄,也有雄浑、豪放,似乎并不专主一格。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透过表层意思,仔细体会,就可以发现其处处都贯穿着“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思想,表现出对韵味的重视。

司空图评价各种诗歌的风格和意境,都是通过一个具体形象体系的描绘来完成的。

在论述每一品时,司空图都着力描述一个个美的意境,以传神地说明一个个标志风格的形象性概念。

例如,当他描述“纤”这种风格时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这里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个场景、两层境界。

第一个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透彻、欢快地流淌着的流水,生机盎然的春天,到处是一派生机,给人以蓬勃舒畅的感觉,而在幽静的山谷中,美人们时而出现。

第二个则是,挂满碧绿的桃子的树林,立在枝头啼叫的柳莺,明媚的水波,幽深的柳林,这样的境界同第一个境界一样,都是色彩明媚、生机盎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司空图认为“韵味”的最高极致则是诗的“醇美”。

对于他来说,诗味其实可以分为诗内味和诗外味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