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两汉辞赋散文

两汉辞赋散文古意流转,两汉辞赋之韵在历史的长河中,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璀璨时代。
辞赋,作为一种富有韵律和抒情的文学体裁,在两汉时期达到了巅峰。
诗人们以辞赋为媒介,抒发对时代的独特感悟,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经典之作。
双汉之韵:两汉之际,文人辈出,辞赋兴盛。
汉初,刘邦开创盛世,赋诗文之风势如破竹。
而在汉宣帝刘询、汉武帝刘彻之时,辞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这一时期的辞赋,以豪放奔放、雄浑豪迈为主,表达了对时代的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豪放奔放:汉武帝时期,辞赋更加注重豪放奔放之风。
气势磅礴的《离骚》一篇,被誉为豪放之巅峰。
屈原以奔放的辞藻,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对理想的执着,使人感受到了激荡澎湃的豪情。
雄浑豪迈:而汉宣帝刘询则注重辞赋的雄浑豪迈。
他的辞赋中充满了对人生奋斗的热情,表达了对事业的追求。
其作品中既有对古代英雄的崇拜,又有对理想的坚持,使人感受到一种激昂的豪情。
情景交融,意蕴悠长:两汉辞赋以其豪放奔放、雄浑豪迈的风格,描绘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它既是对时代的真实写照,又是诗人心灵深处的真挚流露。
在这些文字之间,情景交融,意蕴悠长,使人仿佛穿越时光,感受到两汉文人在乱世中的坚守和奋斗。
传世之作:两汉辞赋中的传世之作如《陈情表》、《大风歌》、《广陵散》等,都成为后人传颂不衰的经典之作。
这些辞赋作品在描绘历史画卷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结语:两汉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是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们以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了两汉时期文人的豪情壮志,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文学典范。
在时光荏苒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中蕴含的独特韵味,受到这些文人墨客的深情厚意。
一、两汉散文之政论散文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源自(3)晁错 其次,承接上文,从事理上论述了重农在于 贵粟,贵粟在于人君的倡导。
贵五谷而贱金玉 。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
晁错
第三、用农民痛苦和商人 富厚的事实相对比,揭露 西汉王朝的政治危机,阐 明重农贵粟的必要。 五口之家: 一、“春耕,夏耘,秋获, 冬藏”,“四时之间,亡 日休息” ;二、“伐薪 樵,治官府,给徭役” ; 三、“急政暴虐,赋敛不 时,朝令而暮改”;四、 “卖田宅,鬻子孙”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 所以流亡”的原因: “俗之所贵”、“主之所 贱”, “吏之所卑”、“法之所 尊”,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在夹叙夹议过程中,作者还有意插入抒情之笔。如写 农夫之苦时,作者以同情的语调写出:“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者矣”;写奸商害农时作者又道:“此 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这里不仅 夹叙夹议,而且抒发了自己的爱憎感情,具有一定的 感染力量。 作者还多用对比手法。如古今对比,五谷与金玉对比, 农民与商人对比,车骑法与入粟拜爵的主张对比,等 等。通过对比来论证问题,能够找出差异,突出利弊 和优劣,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1)西汉政论散文的总体特征: ① 一是内容上切合安邦治国的实际,更注重具 体的政策方针; ② 二是结构上层层演进,细密严谨,体现出很 强的逻辑力量; ③ 三是语言风格气势磅礴,更具恢宏的时代气 度和饱满的政治热情。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2)贾谊(前 200-前168) 洛阳人。是西汉 政论散文创作的 代表作家,汉文 帝时任大中大夫 约十年。
1、两汉散文之西汉政论散文
(3)晁错
两汉散文

王充《论衡》
宗旨:疾虚妄 特点:批判性 论辩性 汉代口语,准确精炼,朴实 无华
王符《潜夫论》
指斥时弊之作 文字准确简练 文风朴实无华 气势较《论衡》温和富雅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1、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2、董仲舒《春秋繁露》 《贤良对策(3篇)》 3、刘向《说苑》《新序》 *司马迁《史记》
一、西汉散文(二)西汉散
文
4、淮南王刘安《淮南子》 《史记· 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本传 《淮南子》21篇 刘安群臣或宾客集撰 思想:“容该百家”,以阴阳、道家思想为主, 主张“至道无为”的黄老思想 目的:具文化总结性质,试图为汉制法 文学价值: 多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说理,保存之功 文章排比铺张,颇受辞赋影响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 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背理而伤 道者,难遍以疏举” 诸侯之害,匈奴 侵扰,粮食储备不足
贾谊的成就与地位
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
出的文人
其政论散文兼具深刻政治思
想,高瞻远瞩的袁盎晁错列传》,
《汉书》本传 政治家 主张抑制诸侯 “诛晁错, 清君侧” 衣朝衣就斩于东市 主张务农贵粟 《论贵粟疏》
贾谊创作
内容:总结秦亡原因 汲取秦末农民起义教训 发展先秦的民本思想 为巩固完善新政权提出主张 代表作:《过秦》《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过秦》
内容:过秦+主张 特点:铺排,对照,
比喻众多 气势奔放,富丽壮美
《陈政事疏》
又名《治安策》
长篇政论文
“万言书之祖” 内容:陈弊+主张 特点:眼光敏锐,情感强烈,动人心魄
一、西汉散文
(二)西汉散文 5、董仲舒
6、刘向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两汉散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散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重视。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为古代文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表达观点、表达情感的平台。
本文将对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影响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两汉散文的主要特点1. 客观写实:两汉散文以客观的视角描述事物,追求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家们常以旅行、游历、观察等方式,描写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人物形象等。
2. 清新自然:两汉散文讲究自然之美,注重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写景时追求具体形象和生动细节,给读者带来清新愉悦的感觉。
3. 抒发情感:散文在两汉时期被广泛用于表达情感。
作家们通过对家国、爱情、友谊、生活等主题的感悟,表达内心情感的真诚与坦荡。
4. 善用比喻:两汉散文以形容、比喻等修辞手法为常用手段,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两汉散文的代表作品1. 《薤露行》:这是《楚辞》中的一篇散文作品,作者屈原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述了一场旅行途中的经历,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是两汉时期最有名的散文之一。
它以客观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和感悟,充满豪情壮志。
3. 《过秦论》:贾谊的《过秦论》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政论文章之一。
他运用比喻、修辞等手法,点明了秦朝统一之后的弊端,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4. 《孟子·尽心下》:孟子的这篇文章是一种道德散文,通过议论和对话的方式,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应该做的事情。
三、两汉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 形成了文学风格:两汉散文的清新自然、抒发情感的风格对后世散文影响深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重要传统。
2. 拓展了文学表达方式:两汉散文突破了诗歌的限制,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表达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并对后世的散文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3. 形成了文人思想倾向:两汉散文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对社会、政治和人生的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先秦到两汉散文发展历程

先秦到两汉的散文发展脉络史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和因伤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而先秦的散文主要是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其中包括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在这当中,又可以把它们分成三类:一是作为文献结集的《尚书》以诰命体形式出现;二是按年代记史的《春秋》、《左传》,以编年体形式出现,;三是分诸侯国记史的《国语》、《战国策》,以国别体形式出现。
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始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甲骨卜辞是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凶吉应验情况刻在加固之卜兆旁。
这些卜辞所记的内容包括祭祀、农业生产、田猎、风雨、战争、疾病等方面,反映了殷商时期社会生活的状况。
如:“㞢于王吴□二犬”(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记载了王吴他受到殷人的侑祭(㞢祭)。
同样,商周的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最早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
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日。
”(《殷文存》)开头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然后叙事。
到了周代,不仅有了记事文字,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
如:“隹(惟)王元年六月既朢乙亥,王才(在)周穆王大(太)[室],王若曰:曶,令女(命汝更)乃且(祖)考(司)卜事,易女(锡汝)赤巿(韨)、□,用事。
王才(在),丼吊易(邢叔锡)曶赤金,曶受休[命]于王。
曶用丝(兹)金乍(作朕)文孝白(考宄伯)牛鼎,曶(其)万[年]用祀,子子孙孙(其)永宝。
”(《曶鼎》)当中就讲周懿王或孝王的元年六月的乙亥日,周王在穆王大室册命作器者—曶,命令他继承祖考的职司掌管周王朝的卜事,即铭文所谓的“更(赓)乃且(祖)考司卜事”,并且赏赐了作器者。
邢侯后人在宗周为王臣者井叔还赏赐作器者以赤金(铜)一钧(30斤)。
作器者感到荣耀,遂以赤金作鼎以为纪念。
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 有平民 ? 成功者 ? 失败者 ? 刚烈的英雄 ? 无耻的小人 ? 各种人物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司马迁不以正统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取向来选择和 判断历史人物。
? 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将关注的目 光投向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杰出才华的人物。挑 战暴政的戍卒,声震人主的游侠,视死如归的刺客, 运筹帷幄的书生,富可敌国的寡妇,为情私奔的女 子,悲歌慷慨的英雄,仁而下士的贵族,急人所难 的公子……这些非凡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为 精彩的部分,充满古典文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 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 现于他的笔下。
3、《史记》的文学价值
?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2、《史记》的史学价值
?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先秦两汉的散文

先秦两汉散文赏析:历史与诸子散文之变迁
先秦两汉的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方面,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其中,《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齐人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历史散文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一般地说,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有《尚书》、《春秋》,而以《左传》、《国语》、《战国策》为其代表。
诸子散文方面,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
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此外,在两汉时期,还有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历史著作,以及贾谊、晁错、桓宽、王符、崔寔等先秦诸子散文的余波,他们的政论散文为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政治主张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记录。
同时,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也展现出两汉时期的诗歌风采。
二、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②《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史记》中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构成,在尖 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各种人物按照故事进程和叙事逻
辑粉墨登场,依据人物自己的立场、性格和能力,各显 本色,又彼此对照,个性表现得格外鲜明,引人入胜。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为此,《史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段,在取得辉煌的史学成就 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平。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以其宏大的时空视野,对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还蕴涵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探究和把握。
1、司马迁的生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③《史记》第一次以人为本位来观照、审视、记载历 史,表现出对多种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高度 重视、对历史人物心灵与命运的极大关注。 所记述的人物遍及于社会各阶层,包括社会中下层人 物和非政治性人物:帝王、诸侯、官吏、农民领袖、 文学家、刺客、游侠、商人、戏子、巫医、男宠、卜 者等等,显示出人类生活的不同侧面,而又共同组成 缤纷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还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对物质利益和生 存条件的追求,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这一认识已 大大突破了他那时代的水平。
班固与《汉书》
《汉书》共一百卷,分十二帝 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元年(前 206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 (23年)共229年的历史,是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观点比较 正统。后来的“正史”,其体 例大都以《汉书》为基准。 《汉书》在古代享有很高的名 声,与《史记》并称“史汉”。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④《史记》继承“秉笔直书”的传统和诸子文化的理性 批判精神。 尤其是对汉王朝的历史,对当代汉武帝治下的社会,司 马迁始终保持其冷峻的眼光。他在肯定刘邦历史功绩的 同时, 毫不留情地、活生生地描绘了刘邦乡村无赖的嘴 脸和自私刻薄的心理; 对一代雄主汉武帝,司马迁也大胆揭露他任用酷吏、残 害民众、任人唯亲、压抑人才以及迷信求仙等等行径。 官僚阶层中种种勾心斗角、厚颜无耻的现象更是纷呈毕 现于他的笔下。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①《史记》的写作本身就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通过描写历史人 物及其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生存方式及生存困境。这些 正是文学的终极目的。 《史记》的写作还具有抒发自我情怀的目的: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 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为此,《史记》运用了丰富的文学手段,在取得辉煌的史学成就 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水平。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⑥《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推崇,视 为典范。它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 了汉代文人普遍采用的铺张排比的手段,形 成了淳朴简洁、疏宕从容、通俗流畅的散文 语言风格。根据不同的场景、心情,语言有 时短促,有时舒缓,有时沉重,有时轻快, 有时幽默、有时庄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⑤《史记》的人物描写不是通过道德图解来 进行的,而主要是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 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 人物命运的变化中,在不同人物的对比中完 成的。 由于司马迁对人物有深刻的观察,对人性有 强烈的体验,加上出色的文学手段,这些人 物形象才能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②《史记》组成:
本纪 表 书 世家
列传
“本纪”叙述历代君王的政迹, 是全书的大纲; “表”则用表格形式列出历 史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 和联络; “书”是天文、历法、水利 等专门制度的记载; “世家”是世袭贵族以及孔 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 人物传记; “列传”是帝王诸侯之外的 人物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 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④司马迁对“死亡”这一文 学母题进行过严肃思考: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 山,或轻于鸿毛”,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 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 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基于对死亡的强烈关注和深刻思考,司马迁 特别注意表现人物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 项羽、李广、屈原、荆柯等等,并无必死的 理由,却自觉地为理想、为信念、为人格、 为道义而献身。 这是《史记》中最悲壮动人的篇章。这些篇 章激荡着震撼人心的崇高的美学力量和情感 力量,表现出人类抗争命运的悲剧之美,透 射出汉武帝时代拚搏开拓的壮丽的人生精神。
3、《史记》的文学价值
②《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
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史记》中很多传记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构成,在尖 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各种人物按照故事进程和叙事逻
辑粉墨登场,依据人物自己的立场、性格和能力,各显 本色,又彼此对照,个性表现得格外鲜明,引人入胜。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史记》还广泛引用民谚民谣和日常生活中
的口语,使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这些都显示 出司马迁驾驭语言的高超才能,也提升了 《史记》的文学价值。
班固与《汉书》
班固(32-92),字孟 坚,扶风安陵(今陕 西咸阳)人。在其父 班彪《史记后传》六 十五篇的基础上,采 集史料另成体系,历 20余年编写成《汉 书》。
2、《史记》的史学价值
①《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汉末始称《史 记》。 《史记》全书130卷,52万余字,是中国古 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历史著作。 首创以纪传为主的史学体裁。 取材,时间上自传说中被当时人们视为历史开端的黄 帝时代,下至司马迁本人生活的汉武帝时代,空间则 包括西汉王朝的版图及四周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 以其宏大的时空视野,对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 还蕴涵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探究和把握。
1、司马迁的生平
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竞之业作为遗 愿嘱托给司马迁。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其父的太史令之职,开始 阅读国家档案,研究各种史料,潜心于著史。 天汉二年(前99年),汉将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武帝及众 朝臣纷纷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 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司马迁的辩 护,触怒武帝。他因此惨受宫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 奇耻大辱,“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一度想到自 杀,但又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在极度痛苦 中,他隐忍苟活,发愤著述,藉以洗雪屈辱,求得生命价值的最 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年),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 的巨著。此后,其事迹不详,大约卒于武帝末年。
一、两汉散文之史传散文
两汉史传散文成就最高的为: 司马迁的《史记》 班固的《汉书》
汉代最伟大的著作
《史记》 汉代最伟大的著作, 达到了那个时代散文 写作的巅峰,并深刻 而久远地影响了后代 的人文精神、历史意 识和文学表达。
1、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 87),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人。 其父司马谈是一个知 识渊博的学者。这对 司马迁的早期教育无 疑有重 要意义。汉武 帝时,司马谈任太史 令。司马迁10岁时随 父移居长安,师从孔 安国、董仲舒学习儒 家经典。
帝王
有平民 成功者 失败者
刚烈的英雄 无耻的小人
各种人物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3、《史记》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不以正统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取向来选择和 判断历史人物。 他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审美理想,将关注的目 光投向那些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杰出才华的人物。挑 战暴政的戍卒,声震人主的游侠,视死如归的刺客, 运筹帷幄的书生,富可敌国的寡妇,为情私奔的女 子,悲歌慷慨的英雄,仁而下士的贵族,急人所难 的公子……这些非凡人物,构成了《史记》中最为 精彩的部分,充满古典文学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
1、司马迁的生平
20岁那年,他开始了第一次壮游,到达 了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山东 等地,寻访了传说中的大禹的遗迹和屈原、 孔子以及楚汉相争时期刘邦等众多历史人 物活动的旧址。 回到长安后,仕为郎中。以后又奉使或侍 从武帝,游历了许多地方。足迹几乎遍及 全国各地。这在当时的中国学者中几乎是 绝无仅有的。广泛的游历,开拓了司马迁 的胸襟和眼界,接触到了各个阶层各种人 物的生活,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人物的资 料和传说,对后来《史记》的写作起了很 大的作用。
班固与《汉书》
作为东汉著名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中, 写出了不少具有文学价值的人物传记。如《东 方朔传》、《朱买臣传》、《苏武传》等。这 些传记通过客观具体的事实叙述、人物描写, 显示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汉书》的语言风格,详赡严谨,典雅工整。
这一切产生了逼真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强烈的文
学效果,使《史记》这部史学巨著洋溢着感人的文学魅 力。
3、《史为数众多、个性鲜明的人 物形象。 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 不下百个:
项羽 刘邦
屈原
荆轲
3、《史记》的文学价值
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